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回往歷史中國

回往歷史中國

發布時間:2021-03-06 08:54:13

① 回顧歷史,什麼是中國

為什麼要回顧歷史?
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是一位老師;歷史可以讓人自警、自省、自勵、自覺。
「歷史」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傳承,給後人提供借鑒,以史為鑒。

中國歷史~~~~~~~~~~~

夏(陽城,今開封)
商(亳)
西周(鎬)
春秋五霸:齊(今山東淄博內),晉(今山西翼城),楚(今湖北荊州容),吳(今江蘇蘇州),越(今浙江紹興)

戰國七雄:齊,楚,燕(今北京),韓(鄭今河南新鄭),趙(邯鄲),魏(大梁今河南開封)秦(咸陽)
秦(咸陽)
西漢(長安)
東漢(洛陽)
三國:魏(洛陽),蜀(成都),吳(建業)
西晉(洛陽)
東晉(建康)
南朝
北朝
隋(長安)
唐(長安)
五代十國
北宋(東京)
南宋(臨安)
元(燕京)
明(南京)
清(北京)

你的問題也太多了,課本上有啊,上面這些都打得累,更別說其他的了.

③ 中國回族的起源 歷史 重大事件

回族誕生史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後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首先成為元朝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組成部分,人數達到數十萬);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

從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國並形成為民族的時期。回回人在13世紀初就與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鐵木真遭襲潰退至班朱尼河飲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國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詞主要被用來指從中亞、西亞、阿拉伯地區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統治者劃入色目人范圍(色目人:元朝統治者對西域包括歐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總稱),輔助治理國家,社會地位較高,先後有26人任中書省宰相,在行中書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從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條件。他們重修了廣州、泉州、揚州、長安等地早在唐宋時期就建立起來的清真寺,又在各個散布地區建立了各種規模的清真寺,並圍寺而居,形成一個個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寺坊"社區。在元朝這種東方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內,通過回回商人經商、官宦流任、宗教職業者傳教等自由往來方式,將這些"大分散"於各地的寺坊,串連成有密切聯系的共同區域;回回人在與漢民族的長期生產、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漢語言為交際工具;並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與手工業,善於經商的共同經濟特點。雖遠離西域,但他們入籍"東土",總體社會地位高於漢人又低於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終促成了他們在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紐帶聯結下聚合為一個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群體,伊斯蘭文化成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還在不背離基本信仰的原則下,吸收、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關內容。

明清兩代,是回族遭遇磨難與形成主要聚居區的特殊時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統稱今回、維吾爾、東鄉、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語、胡姓、胡服、胡飾,不許本類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區,繼元代安西王阿南達(一寫阿難答)「所部十五萬眾」皈信伊斯蘭教融入回族後,明代不斷有從西域遷徙而來的「歸附回回」被安置在陝甘、新疆各地,拓荒種地,至明末清初,「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陝西巡撫畢沅奏摺)。此時寧夏境內回族所居連片地區已有「平羅三十八堡、金靈五百餘寨」。在雲南、華北各地、運河兩岸,也正式形成許多回回聚居區。同時, 隨著漢語化的過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語、波斯語及突厥語,回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傳承一度出現了危機。於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陝西胡登洲為代表起而創辦經堂教育,以王岱輿等為代表興起漢文伊斯蘭教著作的編譯運動,力圖拯救。從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隨之由於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對回族的嚴格限制與歧視、迫害,遏制了回族的發展。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加劇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嚴重壓迫,清朝政府先後在回族內外挑起多起宗教糾紛與回漢仇殺事件,從而激起蘇四十三起義、田五起義、雲南回民起義、貴州回民起義、陝西回民起義、寧靈回民起義、河州回民起義、西寧回民起義、河湟回民起義等。

20世紀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遭遇與共同的斗爭中,回族人民在對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日益明確;對中華民族的相互依存關系有了新認識;對民族與宗教的關系、民族發展與教育普及的關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關系進行了反思,從而引發了一場回族新文化運動,一直持續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識分子還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張民族團結的觀點,並倡導回族內部進行宗教改良,發展民族教育,這些思想為後來回族各界投入抗日愛國斗爭做了思想理論准備。在近現代回族新文化運動中,回族教育歷經艱辛,獲得空前發展。

從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國成立前,回族經濟一直處在封建經濟發展階段。回族分布的廣泛性,決定了回族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性,回族社會經濟類型,既有農業經濟,又有商業經濟,還有畜牧業經濟。商業經濟在歷史上是回族社會的最具特色的傳統經濟。元代以後,回族經濟的主要形態是農業經濟,而以農業為主又兼營畜牧業、家庭手工業與商業,在歷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經濟的重要特色。由於回族是以外來人口為主體,以遷徙方式在中國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時期佔有土地多為當時的荒漠曠土,回族農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勞的精神把這種土地開發為沃土,進行農業耕作。各地回族農民還為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農閑時間兼營畜牧業或屠宰、製革、榨油、運輸等家庭副業,這是回族農業經濟的突出特點。

④ 《保衛資本論》說的「回家回中國回歷史」是什麼意思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

但是有些人故意裝作不懂,逼問:

1、既然理論與應用彼此兼容、互相支撐。那麼「剩餘價值論」如何支撐現實中資本家的破產?破產的資本家沒得到剩餘價值?所得到的剩餘價值到哪去了?
2、何為「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剩餘」從何而來?
3、馬克思的價值與價格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保衛:贊成和反對,都是保衛,保衛這種研究路線和工作作風。

馬克思《資本論》預留的工作就是「保衛」,埋下陷阱,讓試圖反對研究歷史發展規律這樣的人掉進去。這類人無力解構《資本論》,就喋喋不休來反對,就實際上背上了研究《資本論》、傳播它的「保衛者」的名聲了。
質問者——對《資本論》不懷好意的人們,下面按照上述三個問題的順序作答和反問他:

第一,《資本論》研究總資本家及其制約下的個體資本家的行動。問問質問者,破產怎樣產生的,如何進行,最後的狀態又是怎樣的。破產企業真的「破產」了嗎??

第二,剩餘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問問你,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你是對剩餘價值的「剩餘」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感興趣呢?還是對剩餘價值本身從何而來感興趣呢??

第三,馬克思的價值與價格是一種復雜關系。請問您知質問者道它們有復雜關系嗎?你是用西經的價值和價格的關系來提問吧。那麼,兩者——馬經的價值和價格關系、西經的價值和價格關系

⑤ 回想中國,你有什麼歷史感悟

工業的前身是什麼?是手工業。手工業在古代,中國遠比西方發達,但為什麼西方將手工業發展成了工業文明,而中國卻沒有呢?那是因為中國缺乏西方的科學,工業其實就等於手工業加科學。手工業配上了科學這支翅膀就必然發展成工業,如果配不上就只能永遠停留在手工業---中國及其他國家之所以只能停留在農業文明階段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古希臘發展出來的科學精神。科學不等於技術,技術是手工業的支柱。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有發達的科學,那是根本不懂得科學和技術的差異,中國古代發達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科學需要我們認識事物的「所以然」,而技術只需要我們知道事物的「之所然」。
因此,技術只需要我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總是可以總結出來的。但科學卻不同,科學不僅需要實踐,更需要我們有一種精神---求知的精神,認識事物的內在原因,而非只知道外在現象的精神。
為什麼中國沒有象古希臘那樣醞釀出科學精神?我認為最根本的是地理環境決定的。
如果我們隨意地查看一下歐洲和中國的海岸線,可以發現,歐洲的海岸線犬牙交錯,且近海島嶼眾多,更重要的是有一個不是很大,人們很容易征服的地中海,以及也不是很大的大西洋,這樣由近海島嶼、再到地中海,近而橫渡大西洋,使得歐洲的航海經驗有一個由近而遠,由落後而先進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得歐洲的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先進的航海技術推動了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又推動了工業革命。而中國的海岸線平滑有序,近海幾乎沒有大的島嶼。東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西部是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不是沙漠就是茫茫大草原,南部不是高山也是大海。這樣一種四面楚歌的地理環境,都是人類無法迂越的屏障,茫茫的大平洋,出去一個死一個個,誰還會想著去發展航海技術呢?同時,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又有適於農耕的平原,使得人們不必要到外面爭奪資源,通過自給自足就可以生存得很好,天然的屏障外界也難以攻入,當然中國人就只要發展農耕技術而成天窩里斗就可以了。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農業文明如此先進,又有窩里斗的國民性的原因。歐洲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眾多競爭的小國,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則有利於形成大一統的帝國,從而也決定了兩個區域不同的發展軌跡。
按地理環境對人類的適應程度來化分,可以分為優良、適中、惡劣三類。太優良的地理環境會使人類較多的關心社會問題,而非自然問題,因為優良的地理環境較容易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他們不需要將大部分精力用在考慮怎樣認識自然、怎樣從自然中獲取更多食物的問題上,他們的主要問題在於考慮社會問題、考慮如何將社會治理好的問題。中國的地理環境就是對農業文明極度適應的地理環境,黃河流域有寬闊的適合農耕的土地,黃土是比較松軟的土。中國文明擁有許多這方面的特性,中國的哲學家幾乎全都是社會政治學家,他們並不熱衷於自然問題,他們關於的是治國安邦的問題。中國的哲學是一種入世的哲學,中國人較少有真正的宗教感情,他們關心的是世間的生活而不是對天國的期望。中國的文化非常注重飲食,也比較鋪張浪費,在物質生活方面具有縱欲的傾向,這與我們的地理環境能較容易滿足我們的生活有關。
太惡劣的地理環境會使人們對自然充滿恐懼和害怕,會使他們的哲學產生較多的超自然的幻想和期望成份,太惡劣的環境滋生的是出世的哲學,而非世間哲學。印度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印度哲學的基本精神就是認為人世間是苦的,擺脫的方法是出世。印度的哲學是一種禁慾的哲學,為什麼要禁慾?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難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不得不禁慾呀!
只有適中的環境才會使他們既在一定程度上關心社會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關心自然問題---是審慎的關注而不是對超自然的幻想和期望。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我認為這是古希臘能夠醞釀科學精神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惡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人類的發展,這是所有人都會贊同的。但是說優良的地理環境也不利於人類的發展,恐怕沒有多少人相信。但是事實正是這樣。比如,現今還存在的許多處於原始社會的民族,他們之所以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沒能繼續發展,就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較優越,使他們產生了進化的惰性,或者更准確的說是產生了相對於他們所適應的環境的進化的定向性。
事實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的發展都符合這一規律。一種優越的環境雖然會使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事物,在該環境中取得極大發展,卻無助於該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只有介於優越的和惡劣的之間的恰到好處的環境才最有利於該事物的發展。
中國文明之所以停留在農業文明階段,而不能自發的進化到更高級的工業文明階段,正是由於古代中國地理環境對農業文明的極度適應性造成的。我們不得不悲觀的說,中國地理環境的優越性使她創造了最為優秀的農業文明,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使得她只能停留在這一階段而不能自發的進入到工業文明階段。西方文明正因為她的環境並不是最適合農業文明的,而使得她沒有創造最優秀的農業文明,但她的文明裡卻有向更高階段的工業文明進化的種子---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在古希臘中後期已幾乎完全形成,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西方近代科學產生的幾大重要因素。
首先是中世紀作為教條主義的亞里斯多德體系,亞里斯多德建立了一個十分龐大的科學哲學體系,當然他的體系並非嚴謹的科學理論,而更多的是哲學家的領悟。眾所周知,他的很多觀點都是錯誤的,比如他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一個物體如果沒有力的持續作用,它將靜止下來。但重要的不是他的觀點的錯誤,而是他提出了有意義的問題。試想如果根本沒有人提出問題,那更不會有人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問題一經提出,如果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解決的人會很多,雖然很多人可能給出錯誤的答案,但最終會有人給出正確答案。亞里斯多德的作用正在此,他的龐大的科學哲學體系其實就是一個龐大的問題體系,他給出的答案許多都是錯誤的,但只要有人糾正了他的錯誤,這個體系就會變成一個十分嚴謹的有價值的正確體系,牛頓的體系其實就是對亞里斯多德的錯誤的糾正,但體系本身是一致的。一些人常說中國古代存在發達的科學,但問題在於中國有誰象亞里斯多德那樣鮮明的提出了這個觀點---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一個物體如果沒有力的持續作用,它將靜止下來。我們都是將這個觀點當作非常明顯的事實來看的,而非象亞里斯多德那樣上升為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永遠不會出現類似伽利略、牛頓這樣的糾正這一錯誤的學者,所以我們永遠得不出牛頓的科學體系---最基本的科學體系,所以我們永遠無法自發產生科學這一花朵,從而也無法將手工業發展為工業。中國沒有從農業文明階段進入工業文明階段的根本原因就是如此。
其次是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可以說是哲學對自然現象的領悟,而非象伽利略那樣通過仔細的觀察、實驗和研究得出的結論。這是他的很多觀點都是錯誤的根本原因。亞里斯多德說,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一個物體如果沒有力的持續作用,它將靜止下來。如果我們不經過仔細觀察和實驗,我們每個人都會得出亞里斯多德的結論。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的作用就是排除一些外界干擾因素---比如摩擦力,而專注於特定的研究對象,從而保證研究的可靠性和正確性。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是糾正亞里斯多德的錯誤結論,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正確方法。
最後是歐幾里德幾何學的公理體系。歐幾里德幾何學象一座明亮的燈塔,照耀著西方科學研究之路。與歐幾里德幾何學中的幾何知識相比,更重要的不是這些知識本身,而是她提供的方法---公理體系,用從公理中推出定理、再推出各種推論、結論的方法來構建嚴謹、正確的體系,從而保障各知識的關聯性和正確性。至從歐幾里德幾何學建立之日起,西方學者一直將她當作楷模,他們希望一切知識和學科都能象歐幾里德幾何學那樣建立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公理的基礎之上,然後通過嚴謹的推理得出正確的命題、結論。亞里斯多德雖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科學哲學體系,但是這個體系不具有嚴謹性,各觀點之間不具有嚴謹的論證性。這種體系還是屬於哲學家的領悟體系,而非科學家的論證體系。如果說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是糾正亞里斯多德的錯誤結論,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那麼歐幾里德幾何學的公理體系則是保障體系本身的嚴謹性的方法。正是這兩點完全解決了亞里斯多德科學哲學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出了正確的體系---牛頓科學體系。牛頓科學體系首先是以運用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得出的牛頓三定律(公理),然後通過推論推出各定理、結論,從而構建的龐大科學體系。牛頓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體系>中是完全仿照歐幾里德的公理體系寫的。
李約瑟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是因為中國人重實用,而輕分析。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官僚體制最初非常適宜科學的發展,位它卻阻礙了重商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它無力把最初推進科技發展的工匠們的技藝和發明,與學者們發明的數學和邏輯推理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科學的發展超越工匠個人的活動,過渡到一個以數學和邏輯為基礎的新時代。
希臘人思考物質和自然,他們是人思辯的角度切入的,包括原子論,雖然這與現代原子論有著很大的區別。可以說希臘哲學是思辯的產物,它是從單純的邏輯上去想問題,是關於自然的學說。所以,為什麼希臘人能夠在數學上、幾何上做出偉大的貢獻。這和他們地處一隅,處於多種文化交匯的中心有關。大家知道,希臘在愛琴海邊,它的周圍有不少很近的島嶼,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那時候盛行城幫制,行政單位都是各個非常小的城幫,在比較小的文化單位裡面,比較容易形成思想群體。而且沒有那種大一統的控制,各種思潮便會涌生。
在這一點上,中國與希臘不同,中國的統一局勢比分裂局勢的時間多出二分之一,總體上說來,是統一比分裂的情況多一些。而中國雖然在很長的海岸線,但附近並沒有非常多的島嶼。我曾經去過浙江和江蘇,當地人如果想到對方的省去,往往會選擇內陸行走,而不會坐船前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么長的海岸線對於交流並沒有很大的益處。中國的歷史也正好證明了這一點。最為值得欣賞的思想自由的年代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生活是多麼值得想往,這和當時的各國分立、列強並存的態勢有關。中國真的太大了,並不利於偉大思想的產生。

⑥ 中國的歷史

一、漢武帝滅自己三族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到了執政後期,眼看匈奴被打的鬼哭狼嚎、屁滾尿流,神經息息的直唱"失我祁連山,婦女無顏色",不由得心生落寞之感,感嘆從此宇內竟無敵手,於是毅然把自己的一腔余熱投入到神秘的魔法詛咒事業當中,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征和二年的某一天,勤加修煉的漢武帝突然作了一個噩夢,夢見許多木頭人拿棍子打自己,驚醒後便得了重病。病中的漢武帝認為自己道術功力深厚,區區木頭人怎麼會輕而易舉的闖進夢中行凶呢,於是堅定的認為這是有人行使巫術造成的,於是派信任的大臣江充去調查。江充本著"誰敢影響皇帝一陣子,我便影響他一輩子"的方針,在宮中大肆搜捕恐怖組織,先後處死了為首的幾個恐怖分子頭目:丞相公孫賀、武帝內侄衛元、武帝女兒諸邑公主。後來江充為了進一步肅清恐怖主義影響,採取順藤摸瓜戰術,竟然不負眾望的查出了原來隱藏在幕後的黑手竟然是皇後和太子!不甘屈辱的太子終於忍無可忍,准備發兵捕斬江充,武帝當時正在甘泉宮養病,聞訊大怒,立馬派兵討伐太子,結果太子兵敗被殺,皇後上吊自縊,自己的皇孫也賠進去了三個,使得整個長安籠罩在一片肅殺景象之下。

人們都說疏不間親,又雲虎毒不食子,但晚年神經錯亂的漢武帝在奸臣江充的挑撥下,悍然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兒子、女兒、侄子、孫子,也的確算是六親不認、心狠手辣,看來一個帝王統治時間過於長久,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國家,都很難說是值得幸運的事情。

二、晉武帝立白痴當太子

西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憑借著祖宗遺留下來的豐厚家業,在皇宮發了幾條進兵的詔書後,吳主孫皓便自縛而降,統一大業就這么舉重若輕的完成了。晉武帝在佩服完自己的英明神武後,便一頭扎進後宮發展第三產業去了,一口氣解決了一萬多名青年女子在後宮就業的問題。在皇帝的帶頭垂範下,幾乎整個晉王朝的統治階層都沉醉在盛世大聯歡的繁榮局面之中,爭相奢侈--你用蠟燭當柴禾,我就用蜂蜜刷鍋(這鍋刷的,還不如不刷呢);你香料塗牆,我就用赤石脂塗牆(看來我們現在家居裝修業落後人家1700年啊),一個比一個能拉動內需。晉武帝坐著羊車廣施恩澤幾年後,覺得應該選繼承人了,於是大筆一揮,立自己的長子司馬衷為太子。這件事情做的夠荒唐,因為連大臣們都知道司馬衷是個如假包換的智障青年,這樣的人,怎麼能當太子呢。於是群臣上書勸諫的不少,更有一個大臣借著酒勁上殿,哭爹喊娘的指著皇帝寶座連說可惜。時間一長,晉武帝自己也就犯了嘀咕,難道我的兒子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嗎。為了驗證真假,晉武帝有一天叫人給太子送去了一疊公文,讓他批復,結果第二天太子批復的公文送到案頭,晉武帝看著上面寫的頭頭是道,大放寬心,高興的對群臣說,誰說太子傻,我看不比我差,就此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可是晉武帝哪裡知道,太子的批復都是東宮里的人代寫的,是典型的作弊,可笑的晉武帝搞了次免檢考試,就斷定太子不是痴呆,國家大事如此草草,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著名白痴皇帝就這樣登上了本不屬於他的歷史舞台,結果表演的一塌糊塗,不但把自己的命都賠了進去,甚至連舞台都被少數民族搶去一大半用來排練"五胡亂華"了,這恐怕是晉武帝永遠不會想到的吧。

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可是自己的孩子是先天痴呆卻看不出來的,唯有晉武帝一人,不知道晉武帝本人腦子是不是也有問題呢,這只能等待歷史學家們的嚴謹考證來回答了。

三、或許不是人的劉宋前廢帝劉子業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是在對古人進行人身攻擊,我畢竟沒說他不是人, ||"或許||"這兩個字的加盟至少可以保證他有50%的可能性是人,當然,這要建立在各位聽完他的先進事跡報告會之後還這樣認為的基礎上。

劉子業即位只有十六歲,但登基當天就給了大臣們一個下馬威:他在老爹的靈柩前接受傳國玉璽時,表現的非常鎮定,不但毫無悲凄之色,簡直差一點就要眉開眼笑了,一個連父親死了都無動於衷甚至興高采烈的人,你說能不讓人害怕嗎。劉子業即位後,果然名不虛傳,短短一年時間,在兩方面都有著極高的造詣,一是淫亂,二是嗜殺。

先說淫亂吧。不能嫌人家小,懂得事情還真不少,為了交流經驗,劉子業首先創辦了獨家的皇宮妓院,招集王妃、公主等,令左右幸臣與她們當場進行性.交,輪.流.奸.淫。這些女子都是他的長輩或姐妹,其中稍有不從者,立即打殺,毫不手軟。這個游戲漸漸玩膩了,劉子業又決定投身於生物學,主攻基因雜交專業,他叫宮女們與猴、羊、馬交配,他在一旁洋洋自得的觀察並不辭辛勞記錄各種實驗數據,實在讓人感動和不寒而慄。看完了別人的表演,該輪到自己享受了,他找第一個對象便是山陰公主。山陰公主是劉子業的親姐姐,已有丈夫,劉子業絲毫不在乎那束縛人性的萬惡封建禮教,一個紙條把姐姐召入宮中,公然同宿,接著賜給山陰公主30個英俊男子,大家一起開心。劉子業的第二個對象是新蔡公主,新蔡公主是他的親姑母,因為生得千嬌百媚,劉子業借故召入宮後占為己有,並冊封新蔡公主為貴嬪,改姓謝,人稱謝娘娘。至於他的後宮,照例有萬余名宮女充實著,實在是著實令後世敬仰一番。

再說嗜殺吧。人家有的皇帝把人才當寶貝來看,劉子業卻覺得有能耐的大臣不殺似乎就對不住祖宗的基業,於是大臣之中如柳元景、顏師伯、沈慶之名臣宿將,或殺或鴆,一天死一個,兩天亡一雙,令朝臣惶惶不可終日。不但朝臣該殺,他覺得自己的叔伯大爺什麼的更要殺,王公子弟動輒獲咎,被戕殺者極多,他還將各鎮藩王即他的叔叔們全部招回,賜號曰:豬王、殺王、賊王、驢王等,關在豬欄里,讓他們裸體站在一個食槽前,用嘴去舔一些剩菜湯,當豬養著,准備隨時處死。劉子業的母親王太後病重欲死,派宮女去叫劉子業,劉子業一口拒絕道:"病人房中多鬼,我不能去。"氣的王太後怒不可遏:"取刀剖我腹,看看為何生這樣的兒子。

劉子業在位不夠一年變被政變殺死,他的淫暴荒唐卻已是罄竹難書,環顧整個中國歷史,像他這樣不摻雜質,一心一意,登峰造極式的昏庸暴虐找不出第二人來。

四、梁武帝蕭衍和他的"五好家庭"

梁武帝蕭衍是南朝蕭梁的建立者,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一個慈眉善目老爺爺的形象。原因有三點,第一、他活了86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人;第二、他崇尚佛道,天天吃素,肯定不是滿臉橫肉,而應該是慈愛無比的樣子;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個皇室家族的族長,他對皇室成員可謂是發自內心的關愛,以至到了不講親疏,不講理由、不講原則的"三不講"式的地步。

梁武帝是建立和諧皇族社會的提倡者和身體力行者,在他的理念中,那是只有落後的皇帝,沒有落後的皇族。有一年,他的弟弟臨川王蕭宏率軍攻魏,但是因為指揮不力,臨陣怯敵,打了可恥的敗仗,但他回朝後,不但沒有受到處罰,還奇跡般的升了官,更令人叫絕的是,以後蕭宏數次想謀害梁武帝,但梁武帝都寬恕了他,在中國歷史上,這絕對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後來蕭宏的兒子蕭正德因為當不上太子(他曾經過繼給當時無子的梁武帝),賭氣投降了北魏,不久因北魏不重視(一個只會吃喝睡覺的人也只有梁武帝拿他當寶貝),又厚著臉皮逃歸南朝,梁武帝哭哭啼啼的教訓了他一頓,照舊信任。普通六年,梁武帝次子蕭綜在北魏來攻時投降,作了梁奸,導致重鎮徐州失陷,兵士死傷慘重,但梁武帝照舊封蕭綜的兒子蕭直為侯爵(感情是蕭綜是沒回來,回來肯定還是沒事,呵呵)。

梁武帝苦心維持著皇族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以為實行這樣的骨肉恩愛,就能避免自相殘殺。然而正好和他的初衷相反,這群被慣壞了的皇族已經把老皇帝當成了沒牙的老虎。終於,候景之亂時,前面提到過的蕭正德和候景互相勾結,讓叛軍長驅直入,最後活活的把86高齡的梁武帝餓死在健康台城文德殿。

梁武帝蕭衍善待皇族沒有錯,錯的是只賞不罰,而皇族一旦失去的制約,便再也沒有什麼力量能夠與之抗衡了,梁武帝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為他的溺愛縱容政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五、享受才是我的第一生命---南朝陳後主陳叔寶

陳後主是陳朝的最後一個皇帝,為了不辱沒亡國之君這個名號(當亡國之君也不容易啊,因為在歷史上他們和功名赫赫的開國之君一樣多,所以也不是隨便什麼人能當的),陳後主這個人荒淫腐敗的也達到了相當的造詣,至少填補了陳朝的歷史空白。

陳後主並不想學前輩劉子業那麼赤裸裸的淫亂,在他看來,那樣的生活太沒情調了。滿腹經綸的他喜歡開盛大的宴會,一開始先上他一千個美女載歌載舞烘托一下氣氛,然後他左擁右抱摟著自己寵愛的八個貴妃(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抱過來的)緩緩坐上主位,當然,為了體現自己的詩詞功底,宰相江總、尚書孔范這樣的文學老年是一定要陪坐的。宴會正式開始後,大家便通宵達旦地喝酒賦詩,你唱他和,飛觴醉月,靡靡的曼詞艷語雪片一樣的飛出,然後交給那一千個美女現場演唱,餘音繞梁綿綿不絕,整個朝廷真是歌舞昇平、前途似緊。

陳後主深居高閣,整日里花天酒地,不聞外事,卻不想怎的就得罪了帝國主義的隋朝,隋文帝悍然下詔力數後主二十大罪,散寫詔書二十萬紙,遍諭江外。陳後主接報後哭笑不得,心想我在我國內怎麼花錢,怎麼玩樂,關你什麼事情,真是多管閑事,於是置之不理。過了一段時間,志在統一的隋文帝派出五十一萬大軍,兵分七路殺奔江南而來,陳後主得知後哈哈大笑,以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唯物史觀對群臣說: "東南是個福地,從前北齊來攻過三次,北周也來了兩次,都失敗了。這次隋兵來,還不是一樣來送死,沒有什麼可怕的"。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根本不把隋兵進攻當作一回事,笑話了一陣後,又照樣叫歌女奏樂,喝起酒來。陳後主做人能沉著到這個份上,實屬不易,所以陳朝如果不亡,那就實在是沒天理了。兩個月後,隋軍攻入健康,陳後主終於做了階下之囚。

後來我每每讀到這段陳亡的歷史,都覺得頭大如斗,匪夷所思,因為憑借自己的智力,實在是想不明白陳後主究竟擁有什麼樣智慧,在隋軍大兵壓境下依然泰然自若,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你說他是喪失了抵抗的勇氣吧,他還不把隋軍放在眼裡;說他是決心一戰吧,他卻對國內防務置之不理。後來我找到了一個成語,終於解除了心中的困惑,原來陳叔寶所作的一切,根本就是--不可理喻!

六、富人之間的無聊爭斗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所以社會的財富總量是比較少的,遇到天災人禍,普通老百姓甚至連基本的生計都要面臨很大的問題。在這種條件下,富人是不受歡迎的,因為一個人的富裕,可能會導致十個人的貧窮,所以開明的封建統治者,總是把節儉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即使不是,也很少有皇帝公然鼓勵大家奢侈浪費。但是很少並不等於沒有,西晉武帝和北魏孝明帝這兩個時期便是著名的兩個例外。

西晉武帝時石崇和王愷兩個活寶的鬥富可謂盡人皆知,按照現在的觀點,盡管他們都為晉朝GDP的增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卻遠遠的補償不了所起到的負面影響。因為古代的物質條件根本就承受不起這種諸如你用紫紗作成40里的出行屏障,我就用錦緞做成50里屏障(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倆修高速路呢)般的折騰,而西晉王朝的滅亡和這種富人間的互相攀比鬥富是有莫大的關系的。

記得有人說過,因為人的生命過於短暫,所以有些錯誤便會再犯。到了北魏孝明帝期間,歷史上演了輪回,發生了高陽王元雍和河間王元琛鬥富事件,據說元琛對另一宗室章武王元融說:"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可憐的元融見了元琛和元雍富可敵國的財產,在又羨又妒之下竟然生了病導致三天沒下床,而元融自己家的財物其實也不少,只是自己不滿足而已。而最能體現這幫貴族丑態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孝明帝老媽胡太後把他們帶到朝廷絹庫門前,開玩笑的說,你們願意拿多少就盡管拿。於是大家無不爭先恐後,你追我趕,銳意進取,其中元融和大官僚李崇拿的實在太多,沒考慮到自己酒囊飯袋般的身軀根本承受不起,結果一個跌傷了腳,一個扭傷了腰,這下賠大了,估計拿出去的絹還不夠給自己看病的呢。

驕奢淫逸的富人們互相之間一旦開始那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鬥富,往往也就預示著所處的朝代馬上就要垮台了:石崇和王愷鬥富後,西晉短短二十餘年後而亡;而元雍和元琛的攀比,則在十幾年後葬送了北魏近一百五十年的基業。而在國破家亡後,那些財富只不過又成了別人的戰利品罷了,看來我們的富人們到頭來只是後來者的高級斂財管家而已,真是可悲可嘆可笑。

⑦ 中國的歷史的全過程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編輯]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於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其他六國,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倫理)、道家(自然)、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科技)、眾、雜、農家(農業)、小說家(小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 秦漢時期 北京八達嶺長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郡縣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道路,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有名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行為是否確實存在有爭議),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⑧ 中國歷史進程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8)回往歷史中國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5000多年:熔鑄與傳承中華文明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道路的獨特性,還在於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創造性地書寫中華文明的當代新形態。

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對於傳統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在改革開放中成功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氣神。

閱讀全文

與回往歷史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