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人文經典著作
目前我國學術界復對『人制文』主義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歧義,有相當多的學者把儒家的精神及中國文化精神總括為『人文主義』
國外的名著有約翰.洛克的《政府論》及但丁的《神曲》
而要解釋這些著作無外乎關注人的自由,以人為本的理念,比如說J.洛克這樣說道:只有人民選舉的政府、只有三權分立的政府、只有實行輪換制的政府、只有實行新聞自由的政府。也就是民主政府才能成為保護人的自由的政府。約翰•洛克們的偉大在於,不僅提出了偉大的觀念,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實現這種觀念的制度保證,他們的偉大還在於,開創了治理社會的新理念:不是靠口號,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種相互制約的制度,靠一種人民能真正制約政府的制度。
2. 高分跪求以下歷史著作的電子書~
我有
卡爾:《歷史是什麼?》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回》
顧頡剛:《秦答漢的方士與儒生》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
除了《舊制度與大革命》是.zip文件,其餘都是PDF的,需要的話給我個地址,我給你發過去。
3. WELTGESCHICHTLICHE BETRACHTUNGEN KR02NERS TASCHENAUSGABE BD 55怎麼樣
我們很早就能夠讀到布克哈特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斯的文化》,我們也知道,他還著有《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向導:義大利藝術品鑒賞導論》。這位有著藝術家氣質的歷史學家還留下不少重要遺作,《世界歷史沉思錄》便是其中一部。這部書原來不過是布克哈特講授的課程「關於歷史學習」的講義,尼采受到這門課程的激勵而寫作了《歷史的用途與濫用》;當我們和「歷史的觀念」譯叢主編之一呂森確定要翻譯出版此書時,呂森主動要求為此書作序,以示對布克哈特作品的喜愛和崇敬。 布克哈特是蘭克的弟子,同時也師從德羅伊森、雅各布61格林等德國史學大師,1844年,他在巴塞爾大學獲得編外講師教席之後,在此終其一生。這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歷史教師,當他刻意要遠離政治之時,那實際上是意味著他要去接近藝術或宗教。 《世界歷史沉思錄》作為一部講義,布克哈特旨在給學生一些如何學習的提示。因此,他並不追求學科的系統性,而是將自己對於某些感興趣的主題所作的反思娓娓道來。不如讓布克哈特來描述一下全書的布局: 「首先,我們將以引言的形式闡述包含在我們所做的考察范圍內的內容。[第一章:導言]然後,我們將論述國家、宗教和文化這三個大潛能。[第二章:關於三個潛能]接下來,我們將論述這三大潛能之間的相互影響,尤其是處於變化狀態的文化對國家和宗教兩個相對穩定的潛能的影響。[第三章:對六種相互制約關系的考察]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轉而考察整個世界進程中一些驟變的問題,即有關危機和革命的學說;只要危機和革命來臨,多種變化會突然間暫時地交織在一起,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牽連,即出現了人們可以稱之為暴動說的決裂和反動。[第四章:歷史上的危機]再接下來,我們將談論傑出的個人是如何在世界歷史的變化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這些個人當時的動機和意志在這些歷史變化過程中得到了清晰的表達。[第五章:個性與普遍性(歷史上的偉人)]最後,在有關幸運和不幸的章節里,我們將考察迄今為止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理想化的評價,以便我們在考察世界歷史的時候能夠保持客觀的態度。[第六章:世界歷史上的幸運和不幸]」(第1頁) 在這一段看似並非體系化的概述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有一組概念貫穿其中,即個體與變化。 布克哈特在論及19世紀德語世界那對幽靈似的主題「自然與歷史」時,給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回答:「歷史與自然終究是兩碼事」、自然「對個體的具體需要是無動於衷的」、「歷史的本質在於變化」。很明顯,歷史的變化往往來自於個體,布克哈特認為在人類世界,有些個體處於優越地位,而在自然界,個體與個體可能彼此無足輕重。 正是因為布克哈特認識到個體和變化在人類世界、在歷史之中有著鮮明的表現,他在將不同國家、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當作個體來思考時,便常常會強調它們各個國家、各種宗教和各個文化彼此之間的個體性與獨特性,而對於同一個體則關注其在歷史上的變化。只是在這一個基礎之上,布克哈特才能夠去考慮國家、宗教和文化三者之間互為條件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對於歷史上的偉人,那更是一個適合討論個體性與普遍性的合適領域,它讓我們想起來了蘇格蘭歷史學家托馬斯61卡萊爾在《論英雄和英雄崇拜》中對同一個主題的論述。不過,布克哈特對偉人的認識並不是要強調偉人的特殊性或個體性,相反,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在自己身上綜合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剛性和柔性的東西;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國家、宗教、文化以及危機(第218頁),這才使得偉人或許突然間成了世界歷史的承擔者。而在論及世界歷史上的幸運和不幸時,這似乎並不是布克哈特的目的所在。他最終將這個主題引向了人類精神永存的問題,即呼籲人們放棄自己的個體性,尤其要放棄那種盲目的願望,以便在我們追求認知新事物的過程中體驗人類精神的偉大篇章,那時,幸運和不幸便不會再成為我們評判事物的標准,我們也不會受到它們更多的影響。 布克哈特偏居巴塞爾小城,遠離歐洲政治生活的是非之地。他看似沉迷於歷史與文化的分析之中,然而,他卻准確地預言了歐洲的未來:一系列新的戰爭迫在眉睫;隨著教育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人們對痛苦的感受程度以及他們的急躁情緒變得更加強烈;各種運動此起彼伏等等。這些預見,雖不能說是布克哈特在自己的研究中揭示出了某種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是,我們卻可以說它是一種歷史思維的結果。布克哈特在寫給尼採的信中說:「我要教給學生的是,他們在日後繼續學習任何學科都不可缺少的框架,因為那些學科並非懸在空中」(序言,第VI頁),顯然,《世界歷史沉思錄》便是在幫助他的學生建立起這個歷史思維的框架。
4. 求大神推薦一些社會科學類的經典好書,之前有看過全球通史、中國教育問題報告等,發現真是學到了不少~~~
首推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年度系列報告和調查結果分析,對於認清當下國情很有借鑒意版義,只是學術性比較強權,這些都是大學教授們的枕頭書,除此之外我向你推薦:搞懂中國經濟看郎咸平的書,搞懂中國社會問題的階層特別是農村問題,看於建嶸,胡鞍鋼的書,追著人看,觀點更成體系。
5. 有什麼好書推薦
茶餘飯後
張悅然《水仙已乘鯉魚去》,安妮寶貝《二三事》,郭敬明《夢里花落知多少》,蔡駿的全部書都不錯《荒村公寓》《荒村歸來》《地獄的第十九層》,還有一本國際名著《簡愛》很不錯滴。
鬼吹燈 , 我對書要求很高~一般不看~這個還不錯
我推薦《洛麗塔》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安妮寶貝《彼岸花》
還有田原《雙生水莽》
余華的《香草山》很不錯
如果沒有看過四大名著,就看看四大名著吧!!!
《紅樓夢》;
《水滸傳》;
《三國演義》;
《西遊記》。
其中的《水滸傳》、《三國演義》值得細看!!!
如果這些看過了,或者不喜歡古典的!!!
可以看看現代的,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禮》;
《少年天子》;
《都市風流》;
《年輪》。
尤其是《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的確值得一看。
如果對歷史感興趣,可以看看,
《史記》;
《戰國策》;
《資治通鑒》;
《三國志》;
《漢書》;
《後漢書》。
尤其是《史記》、《三國志》值得一看!!!
如果喜歡國外的名著,可以看看,
《笑面人》;
《簡愛》;
《茶花女》;
《三劍客》;
《雙城記》。
我所介紹的這些書,知識含量都是很高的,
無論哪一本,只要你細心看過,就一定會有收獲!!!
另附
52我愛E書:
http://www.52ebook.com/default.htm
如果需要解壓口令是:
www.52ebook.com
在這里下載或者在線閱讀都很方便!!!
喜歡小資情調的嗎?強烈推薦村上春樹的,挪威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海邊的卡夫卡…………
回答者:冰紅茶7 - 魔法學徒 一級 7-2 17:27
《時間簡史》
簡介 ······
史蒂芬·霍金生於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與伽利略去世的紀念日是同一天。他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系教授教席(這一職位曾由艾薩克·牛頓擔任)。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於1993年出版了《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這本書是理論物理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其中的內容已被許多科學論文和書籍引用。
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的歲月里,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該書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但是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教授在該書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險者衛星(COB......
http://douban.com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禮》
《挪威的森林》
《基督山伯爵》
《教父》
《麥田裡的守望者》
《萬曆十五年》
《美的歷程》
《圍城》
《活著》
《許三觀賣血記》
《牛虻》
《呼嘯山莊》
《塵埃落定》
最近看到一本很不錯,所以強力推薦你
《愛情卧底》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被捲入了黑社會,為了救出弟弟,我只好答應幫他們做卧底.不料對方頭目卻是個相當帥氣霸道又極為機警聰明的人.雖是卧底,但我只是個普通的女孩,沒有受過專項特訓,也不會為討好他人就百依百順.我的倔強使自己弄得遍體鱗傷,卻也引起了對方頭目的興趣和好奇...沒想到後來我成了他的私人保姆兼卧底兼小秘
http://novel.hongxiu.com/a/29553/
希望你喜歡
6. 世界歷史沉思錄怎麼樣
這兩個月的睡前,經常翻這本書。現在也說不清是看完了還是沒看完,因為是隨手翻,只有些斷片的映象,希望不會過分空洞無物。 很喜歡這一套歷史觀念譯叢,深......
7. 求關於西方文明史 的書籍或者論壇
荷馬:《奧德賽抄》、《伊利亞特襲》,花城出版社
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
希羅多德:《歷史》
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
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
塔西陀:《歷史》、《編年史》、《阿古利可拉傳》
比德:《英吉利教會史》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傳》
郭小凌:《克來奧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學》
啟良:《史學與神學——西方歷史哲學引論》
唐納德•R•凱利:《多面的歷史》
布洛赫:《為歷史辯護》
布克哈特:《世界歷史沉思錄》
WWW-VL History :網上虛擬歷史圖書館。
General History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紐約大學歷史系主辦
UT International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 :Texas大學國際信息系統。包括亞洲、拉丁美洲、中東、俄羅斯和東歐四個網路信息中心,搜集相關的地區研究網站。
這方面的東西很多,感不感興趣就看你自己了。
8.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代表作是什麼
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年5月25日~年8月8日),生於瑞士巴塞爾,並在出生地終老,傑出的文化歷史學家,他的研究重點在於歐洲藝術史與人文主義。19世紀傑出的文化史、藝術史學家。生於瑞士巴塞爾,曾留學德國,師從實證主義學派創始人蘭克。後又受業於美術史教授庫格勒,研修藝術史和文化史。在巴塞爾大學長期擔任歷史學與藝術史講座的教授,研究重點為歐洲藝術史與人文主義。
雅各布?布克哈特出身於瑞士巴塞爾城的一個古老家族。1839年至1843年,他曾經留學德國,在柏林大學的蘭克門下接受過「西米納爾」式訓練,打下了開展史料批判方面的扎實基礎;又在波恩大學受業於美術史教授庫格勒,及早涉及到了藝術史和文化史領域。
1843年,布克哈特在蘭克的指導下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回國2年之後,他就擔任巴塞爾大學歷史學與藝術史講座的教授,並且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50年之久。其間當蘭克1871年從柏林大學退休的時候,布克哈特曾被柏林大學邀請擔任該大學的歷史學講座教授,作為蘭克的繼承人。
雅各布?布克哈特一生未婚,除了在柏林讀書的一段時間和平時的旅遊,他從未離開過巴塞爾這個小城,即令是柏林大學盛情邀請他擔任講座教授,也同樣遭到拒絕。從這一點上看來,他與大哲學家康德非常相象。不過,不同的是,他愛好旅遊,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雅各布?布克哈特對於生活也非常講究,而且天生就有藝術細胞。據說能夠了解科摩湖邊上什麼地方的葡萄最甜;也能夠不假思索地說出某某知名之士生前主要喝過哪些種葡萄酒,等等。
雅各布?布克哈特完成中學學業後,在巴塞爾學了兩年新教神學(1837~1839年),打算接過父親的衣缽,成為一名教士,但他很快發現,歷史學更能打動他的心,乃說服父親同意他到柏林大學學習歷史。
此時史學大師蘭克已經聲名鵲起,成了德國歷史學的翹首。他的第一部史學傑作《教皇史》已經於1834年出版第1卷,第2和第3卷也於1836年出版,這部著作很快為蘭克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布克哈特已然閱讀了《教皇史》,並且能將其中的一部分銘記於心。他之所以決心進柏林大學,就是為了跟隨蘭克學習當時最新的歷史學方法。在動身之前,他曾嘗試找人向蘭克推薦他,但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卻獲得了向藝術史教授弗蘭茨?庫格勒的推薦。懷揣著這份推薦信,21歲的布克哈特於1839來到了作為德國學術中心的柏林大學,他在這里學習了4年,中間有一個學期去了波恩大學。
柏林的三位教授對布克哈特的學術取向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當然是蘭克。他們兩人的學術承繼關系並不是一目瞭然,除了布克哈特後來的學術取向大不同於蘭克之外,部分是因為他們的個人關系並不融洽。論者均提及,布克哈特並不喜愛他的這位老師,不過這主要是就個人性情、政治和社會態度而言。
對於蘭克的歷史研究,布克哈特還是推崇備至的。除了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和1841年春季在波恩的那個學期之外,他從沒有錯過蘭克任何的課程和討論班。不僅如此,在蘭克的討論班學習時,布克哈特還提交了兩篇長篇論文。前一篇是研究8世紀法蘭克人國王卡爾?馬特爾的論文,後一篇則是研究德國天主教教派領袖霍希斯特登的論文。兩篇論文都使用了「民族精神」這一概念,而這是蘭克十分偏愛的詞語,後者的影響可見一斑。
在《卡爾?馬特爾》一文的開頭,布克哈特宣稱:「本文的目的是確立事實。」這一蘭克似的宣言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他採用的是蘭克的研究方法,即佔有全部原始資料,對其進行細致的甄別,並在此基礎上客觀地描述事件的過程。對於布克哈特的這兩篇論文以及他後來出版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蘭克其實都贊賞有加,並推薦慕尼黑大學給予他教授席位。布克哈特還在其他地方表現出對蘭克歷史學的推崇。
在1841年夏天,他和波恩大學的另一些同學送給他們的老師兼朋友、波恩大學神學教授歌特弗里德?金克爾一件生日禮物,即是蘭克的《宗教改革時代的德國史》的第一卷。許多年以後,在老年的時候,布克哈特准備了一份自己去世後在葬禮上宣讀的生平介紹,其中寫道:「我很幸運地在蘭克的討論班上提交了兩項有分量的研究,並且很幸運地得到了大師的贊許。」可見布克哈特從未否認蘭克對他的影響。
《世界歷史沉思錄》呂森在談到布克哈特關於歷史的認識時,曾經提到一段非常重要的話:「說老實話,作為一個老師和講師,我從來沒有像有些人那樣,為了教歷史而慷慨激昂地把它稱作世界歷史,而是把歷史看做是一個入門課,換句話說,我要教給學生的是,他們在日後繼續學習任何學科都不可缺少的框架,因為那些學科並非懸在空中。我在教學過程中試圖使學生對過去有所了解,但同時又盡量不敗壞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以便他們學會靠自己的能力採摘果實。此外,我也沒有刻意培養什麼有專業知識的學者和學生,我的目標是促進那些聽課的人確立一種信念、萌生一種願望:對每個個體來說,同一件以往的事情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和效果;每個人都能夠並且可以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了解和理解它,並且很有可能從中看到對自身有益的因素。」
單從這段話來看,布克哈特對於所謂的宏觀歷史似乎是沒有興趣的,對於歷史哲學更加沒有好感,在《導言》中他說:「我們力求避免系統性的問題;我們並不試圖對世界歷史問題提出觀察,而是滿足於觀察,並且從不同的角度提供歷史事件和片斷的橫切面;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在這里不談論歷史哲學。歷史哲學說起來有點像半人半馬的怪物,是一種明顯的自相矛盾。」他甚至認為,「歷史只能片面地和非直接地從事這項工作。」
對於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他格外看重直接面對史料,以史料為史學之基礎,這大概是蘭克的影響。他說:「我們在接觸更多史料的過程中,通過比較相似的和相對的東西,自然而然地獲得正確的結論,這比讀二十本講解閱讀技巧的書更有效。」
他認為原始資料具有兩個特性:首先,原始資料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我們需要靠自己來決定,從這些資料得出什麼樣的結果或結論;而整理性的文獻已經越俎代庖地替我們下了結論。不僅如此,只有在直接接觸原始材料的時候,我們的精神才有可能與被閱讀對象直接結合,從而產生正確的化學反應。
布克哈特一生勤奮,著述甚多。他的主要歷史著作有3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1853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1860年)和《希臘文化史》(1898~1902年)。除此之外,還有《義大利藝術寶庫指南》(1855年)、《義大利文藝復興史》(1867年)、《義大利藝術史論文集》以及2本遺著:《世界史觀》和《歷史片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是資產階級歷史學中關於這個重大的文化革命運動最重要的著作。《世界歷史沉思錄》是布克哈特著作中最具有個人風格的一部,不僅因為他在書中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世界歷史。對現實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雅各布?布克哈特布克哈特雖然接受過蘭克史學的正規訓練,並且熟練地掌握了蘭克所倡導的一整套史料批判和考證的方法,但是他並不贊同蘭克史學的治史理念,不滿足於將自己的史學實踐局限於史料考證,也不相信一個歷史學家在研究中能夠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和心平氣和。
於是他一再聲稱「歷史就是解釋」、「歷史就是批判」等觀念,與客觀主義史學所標榜的「讓史料本身來說話」的原則大相徑庭。在歷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方面,布克哈特與泰納極為相似,這一點就連泰納本人也公開承認。布克哈特的代表作《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就是通過泰納介紹給法國讀者的。他們二人在各自的歷史研究中,都致力於尋找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典型」特徵,而且都認為這種「典型」特徵是在某些穩定因素(泰納認為是「種族」,布克哈特認為是「國家和宗教」)與時代空間(泰納認為是「環境」,布克哈特認為是「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布克哈特力圖通過寬廣的文化史視野來觀察「國家和宗教」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相互作用,從中發現歐洲各個時代的文化形態,進而揭示出各個時代所謂的「典型」特徵。
與此同時,布克哈特在進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也與泰納一樣擅長運用心理分析和心理解剖的方法,而且總是在揭示社會個體的思想、行為與社會文化背景的對應關系的時候得到充分的應用。例如他在解釋佛羅倫薩人對暴君不滿的原因時這樣寫道:「佛羅倫薩在當時是人類的個性發展得最為豐富多彩的地方,而那些暴君們卻除了他們自己和他們最親信的人們的個性以外,不能容忍其他人的個性存在和發展」。把佛羅倫薩人痛恨暴君的原因歸結為個性受到壓抑,這是一種純粹的心理解釋,而這樣的歷史解釋在他的著作中到處可見。
布克哈特的史學實踐使得他沒有能夠成為蘭克學派的繼承人,然而卻從另一個角度代表著客觀主義史學與實證主義史學的融合趨勢。
9. 求《舊時代與大革命》書籍電子版~郵箱598263025qq
看多了你腦來子會糊塗的,黨讓你看《舊自時代與大革命》,你就只看這一本,看明白了就算不錯了,千萬別要去趕什麼時髦,再說這本書主要是給黨員幹部們看得,目的是讓黨員幹部從中看到歷史的教訓,在目前祖國和黨的建設轉型中,做一個人民愛戴的好官,建設好了咱們的祖國解決好了內部矛盾是我黨當前的目標,又不是讓你去研究哲學,去探討什麼世界政治變遷和中國的未來,這也不是你要研究的事情,明白了自己所要擔負的本職工作,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滿懷激情地將自己的本質工作干出色了,你就是一個很有用的人才!
10. 求復旦大學博雅杯的任一獲獎作品
盪漾在無限的時空中
——淺論博爾赫斯《交叉小徑的花園》
很難解釋清楚二十世紀的拉丁美洲究竟是怎麼了,文學爆炸的硝煙大肆彌散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早在幾百年前就完成了與世界接軌的文人,靜靜的積蓄了每一份力量,在這個世紀中完成了一次集中的大爆發,一時間拉美文壇生機勃勃,流派紛呈,群星璀璨。「一百年中的作品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了四百年來西班牙語拉美文學的總和。」 ②在這股洪流中,我們看到一個淵面深邃的靈魂拄著他黑色的漆木手杖彳亍而至,你盡可以認為羅慕洛•加列戈斯那不朽的《堂娜芭芭拉》是拉美文學邁向世界的第一步;或是因為有了魯文•達里奧那傲人的才華才有了拉美現代文學語言上的優厚基礎,然而沒有人能否認的是,只有那個靈魂才最終使拉美文學登上了世界文學之林的顛峰——路易斯•豪爾赫•博爾赫斯。
《交叉小徑的花園》是博爾赫斯於1941年發表的小說集,正是這部集子使他最終確立了其在阿根廷文壇的領袖地位,同時也成為了他為世界文學獻上的第一座不朽豐碑。博爾赫斯能被稱作「拉美文學背後的智者」③,以及「作家的作家」,是有其外部條件的,幸運的擁有一位熱愛英語文學的母親,以及父親在家中珍藏著的豐富書籍,加上早年游歷歐洲對歐洲先進文藝思潮的接觸,都為其日後建立起龐雜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究其一生博爾赫斯的閱讀之多、之廣、之雜,已經到了舉凡世界鮮有出其右者的地步,這對確立博爾赫斯的文學風格和思想是至關重要的,其豐富的知識涵養被充分體現在了其文學作品中,並成為其小說往往能成功混淆現實與虛幻的重要手段。經歷了初期那短暫的「極端主義」詩歌創作後,博爾赫斯開始了一種風格獨樹一幟的幻想文學創作。我個人更願意稱其為帶有神秘主義傾向和宇宙主義思想的魔幻現實主義。如果說1935年發表的《世界性的丑聞》還略帶幾分粗糙,那麼爾後的《交叉小徑的花園》無論從語言上、形式上還是思想上都已臻於化境,博爾赫斯此後小說創作的許多特點都在其中得到了首次體現。在不長的七篇作品中,題材的幻想性和主題的哲理性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總體上作者強調了關於時空無限的概念。
首篇《特隆,烏克巴爾,奧爾比斯•忒蒂烏斯》沒有任何遲滯便向我們展示了作者奇幻的魔法,「我靠著一面鏡子和一部網路全書兩者加在一起發現了烏克巴爾」,之後對鏡子所在地以及關於網路全書的信息的詳盡敘述讓讀者一時間真假莫辨,如墜雲霧。利用真實的物品人物乃至話語來創造一個似是而非的事件,利用情節套情節的手法由一個完全經得起推敲的故事引出另一個看來完全荒誕不經的故事,這是博爾赫斯後來一直慣用的手法,在此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博爾赫斯密集的知識體系在這種手法的成功運用上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鏡子是博爾赫斯常用的意象,兩面鏡子中的印象可以達到無限數,而無限或者無窮數集合正是這部小說集中作者力圖體現的哲學思想的核心。特隆是一個作者憑借臆想假託的虛幻世界,由於關於無限的概念很難在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得到論證,博爾赫斯才需要藉助虛構,這種手法也貫穿了這部集子的始末。在這本集子的序言中作者這樣寫道「編寫篇幅浩瀚的書籍是吃力不討好的譫妄;把幾分鍾就能講清楚的事情硬抻五百頁。比較好的做法是偽托一些早已有之的書,搞一個縮寫和評論……《特隆,烏克巴爾,奧爾比斯•忒蒂烏斯》和《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便是這類作品。」
與之不同,《〈吉柯德〉的作者彼埃爾•梅納德》中主人公的履歷則完全是虛構的,其是對稍後的《巴別圖書館》中提出的關於循環或者說輪回的概念進行了形象的敘述。重新成為塞萬提斯,寫出《堂吉柯德》成了主人公的目標,相似的是,在博爾赫斯後期發表的小說《莎士比亞的記憶》中,談到了如何重新成為莎士比亞。不過不同的是後者是通過一種傳承來達到,而本文完全是一種時序上的循環。這種思想在《巴別圖書館》中被闡述的更為清晰。
假借巴別通天塔混亂語言的典故,博爾赫斯巧妙地安排了一種由書籍和文字組成得龐雜的無序性於文中,書成為無限二字具象的表現,後來的作品《沙之書》也運用了相同的形式,雖然說沙之書僅僅是一本書,但卻可以無限的翻閱,一和全部對於博爾赫斯而言有時候是一樣的,一個點便是所有的點(《阿萊夫》)。圖書館象徵的即是整個宇宙,無限的概念是通過圖書館員(人類)對這個巨大空間的一點一點探索和爭論中揭示出來的。首先,書的規格是一定的,而組成其內容的二十五個字元能夠構成的排列雖然龐雜浩瀚但仍然是有限的;但如果將它判斷為有限,「那就是自以為遠處的迴廊和樓梯以及六面體會不可思議的停止——這是十分可笑的。」於是博爾赫斯提出了建議:「圖書館是無盡頭的,周期性的。」在1936年的文集《永恆史》中《輪回學說》一篇博爾赫斯曾試圖運用大量數學方法和自然科學知識來否認輪回說,可見其思想是有過變化的。
如果說《巴別圖書館》闡釋空間上的無盡輪回,那麼博爾赫斯的代表作《交叉小徑的花園》就是在向我們昭示世界上的概念。形式上《交叉小徑的花園》只是一部情節並不曲折復雜的偵探小說,然而其精華卻在小說中後部分阿爾貝關於崔朋那迷宮的言論中。這里迷宮拋卻了物質的表象轉而被建立在小說中,「有一個時候」,「崔朋說我要寫一部小說」,「另一個時候」,「他說我要建一座迷宮」,而這兩件事其實是統一的。這是關於時間的迷宮,時序混亂的小說是謎面,而時間就是那個不允許被說出的謎底。按博爾赫斯的描述,一反西方觀念中時間的單一選擇,崔朋的東方理念中同一時刻的所有可能是並行的,他同時選擇一切,於是無限可能將時間編織成了一張無垠的網,一座交叉小徑的花園。解釋這種概念又是通過我們的現實所無法企及的,所以博爾赫斯要建立崔朋的小說這座空中樓閣,也許這是能夠解釋時間這個概念最合適的方法了。透過既定的現象我們可能無法看到本質,單純龐雜的現象會讓人類感到手足無措,失於浩瀚。博爾赫斯式的寓言卻讓這一切有可能被理解,他找到了人了理解力與宇宙的契合點,因此有西方評論家稱其為宇宙主義便也頗有道理了。
《巴比倫彩票》刻意創造了一種彩票,作為偶然性的強化,彩票最終支配著這個世界。所有一切事件地進行最終都成了有無限次偶然組成的永恆偶然。這其實就是對《交叉小徑的花園》展現的哲學概念的一種更具象徵意味的表述,就是偶然性決定了花園中某條小徑的走向,到了下一個岔口再次面對無限多的可能,由於偶然,所有的可能都被選擇了。
《圓形廢墟》則多少有中國庄公夢蝶的意味,主人公通過最終與火的接觸得來的印證,發現了自己不過也是別人夢中的一個幻影,如同他自己在夢中創造的幻影一樣,這樣循環往復到達無限。永恆無限的問題第一次被拋諸到人類本身了,直面人類的生存問題,無限循環是否會讓人的生命變得無價值?有西方評論者認為博爾赫斯「小說的題材和小說中的哲理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小說把人的生活寫得毫無價值,最終將使讀者感到沮喪。」④我卻不能贊同這種觀點,從博爾赫斯的一生來看,他始終是對人生充滿美好的信仰與希望的,沒有理由說他將一切都看得虛無,或將他的小說視作一個無物之陣。博爾赫斯的智慧與洞察力不允許他做出這樣不負責任的舉動,我完全相信,正是由於認清了這些世界基本概念的本來面目才為我們認清事物發展規律提供了可能。他於《沙漠》一文中寫道「我在離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彎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的鬆手,讓它灑落在稍遠處,低聲說:我正在改變撒哈拉沙漠。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些並不十分巧妙的話十分確切,我相信積我一生的經驗才能說出那句話。」可見博爾赫斯是在試圖面對問題的本質,因為不了解其本質就無從談起解釋,更不消說解答問題了。可以說小說集《交叉小徑的花園》為博爾赫斯之後的小說上轉入關於人的討論打下了理論基礎,後來的小說無一不是以人作為其核心話題的,因為關於基本廣闊空間的認定已經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完成了,然後我們才有可能談論生存於其中的人,判斷作為人的價值。
可以說小說集《交叉小徑的花園》基本上以一個整體的面貌,建立了博爾赫斯小說中哲學概念的基本體系,是博爾赫斯所有創作所深深植根的土壤,對世界文學都具有擁有重大的意義。貫穿始末的無限不是作為人的虛無的認定,而恰恰是人類在時空中的生存價值顯得唯一而不可替代的重要理由,博爾赫斯本人也是那麼認為的,套用他在《巴別圖書館》的結語作為本文的結束。
「我的寂寞,由於有了這樣美好的希望,竟然變成了快樂。」
注釋:
①本文採用的小說篇目譯名以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為准,其餘採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博爾赫斯全集》
②吳守琳:《拉丁美洲文學簡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頁。
③科里•貝爾:《文學》,蘇幅忠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104頁。
④《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王央樂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