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資源保護的發展簡史
早在公元前4世紀,波斯地區居民就有不向河裡撒尿、吐痰,不在河裡洗手等規定,這可以說是最原始的水資源保護。現代的水資源保護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的不斷發展而出現的。初期的水資源保護,主要是防治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以病原體為主的生物污染。18世紀歐洲一些大城市(英國倫敦、德國漢堡等),因飲用水源遭到生物污染,霍亂、痢疾等疾病多次暴發,廣泛流行,造成成千上萬的人死亡。為了防止傳染病的發生,進行了初始水源保護,並發展了簡易的水處理設施和技術。產生革命以後,城市污水(特別是工業廢水)迅速增加,污染物成分日益復雜,水污染日趨嚴重,而且波及的范圍很廣。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的河流和湖泊污染非常嚴重,成為社會公害。例如,歐洲的萊茵河幾乎成了歐洲最長的下水道;
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陸續發生了幾起水污染事故。1972年官廳水庫水質明顯惡化,直接影響到北京市的飲水衛生。為此,成立了專門機構,進行了跨部門、多學科的研究。研究人員從污染源調查入手,進行了水體環境質量研究與評價,研究了污染物在水體中變化的基本規律和防治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果。隨後,又相繼開展了白洋淀、薊運河、松花江上游等水資源保護的研究。70年代後期,中國的水污染治理開始由單源的廢水、廢氣、廢渣治理進入到區域防治、綜合治理階段。長江、黃河成立了水資源保護機構。80年代後,開展了水環境背景值、水環境容量、污染物在水體中的存在狀態和遷移轉化等研究,豐富了環境水力學和環境水化學的內容。水處理技術自80年代以來,各國對單元處理技術和配套設施研究進展十分迅速。中國對各種類型工業廢水和城鎮污水污染防治技術開展了持續公關和示範研究,自主開發了一批水污染單元處理技術,投入上百億元資金建成了數千套水處理工程。
『貳』 中國的水資源狀況如何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來水嚴重的國自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叄』 中國水資源管理的發展歷程
中國水資源管理的發展歷程 要分階段,並說明每個階段的特點 去愛問共享資料找找相關資料
『肆』 中國水資源的現況如何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水費漲價,刻不容緩,這是利國利民利後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扎扎實實的節水課。
--------------------------------------------------------------------------------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
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
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伍』 中國水資源
水分循環一般包括降水、徑流、蒸發三個階段。降水包括雨、雪、霧、雹等形式;徑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動著的水流,包括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蒸發包括水面蒸發、植物蒸騰、土壤蒸發等。
水的循環按其循環過程的不同,可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從海洋蒸發上升的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遇冷凝聚而以降水的方式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蒸發,重新回到空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徑流匯入江河,流歸海洋。這種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水遷移與交換現象稱為大循環。
從海洋表面蒸發變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後又降落到海洋上,或者從陸地上蒸發變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後又降落到陸地上,這種海洋內部或陸地內部的水的遷移與交換現象稱為小循環。
水的大循環與小循環實際小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是互相聯系的,小循環往往包含在大循環內部。水的循環的總的趨勢是海洋向陸地輸送水汽,而陸地又將一部分徑流流回至大海。
在水的循環過程中,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間,通過蒸發、降水、下滲也進行著水的交換。
水資源的含義
水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早就被人們關注。但是人們經常使用「水資源」一詞,卻是近一二十年的事。關於水資源的含義,有幾十種之多,較普遍的說法是指「可以供人們經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復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資源。這樣,苦鹹的的海水就不算在內,連千年難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水落石出資源是人類調查了解得最清楚的資源,決不會像煤、鐵、石油等資源那樣有新的大發現而改變數量結構和分布。其實,水資源還應包括水所具有的發電、航運、養殖、環境等方面的能力。
水資源
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和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已演變成世界倍受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
近20年來,"水資源"名詞在我國廣泛流行,但對其內涵,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無公認的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對水資源的理解有差異,甚至相反;(2)水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間可以轉化;(3)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質兩方面,這兩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影響下是可變的;(4)水資源的開 發利用,受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水資源利用 效率,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5)這主要是由於水資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耦合系統,它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等等,並且與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相結合。
在國外,較早採用"水資源"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地質調查局。1894年,該局設立了水資源處),其主要業務范圍是對地表河川徑流和地下水的觀測。1963年,英國通過了水資源法,在該法中將水資源定義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水?quot;。1965年,美國通過了水資源規劃法案,同時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資源理事會),此時水資源具有濃厚的行業內涵。在《英國大網路全書》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態的水,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水"。此定義被廣泛引用,這與英國大網路全書權威性有很大關系。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水資源應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並能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種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科學體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解決成都平原水旱災害的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顯的一例。長期以來,水利界人士一直認為水利就是興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國家文字中,暫時還找不到與我國"水利"一詞完全相對應的較貼切的譯文。因此,我國水利與水資源兩詞並行,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隨著時間的發展,西方的"水資源"也越來越具有"水利"的意義。
中國大網路全書》是國內最具有權威性的工具書,但在不同卷冊中對水資源給予了不同解釋。如在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卷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質)、水域和水能資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資?quot;;在水利卷中,水資源則被定義為"自然界各種形態(氣態、固態或液態)的天然水,並將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作為供評價的水資源"。為了對水資源的內涵有全面深刻的認識,並盡可能達到統一,1991年部分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一次筆談,它們的主要觀點是:(1)降水是大陸上一切水分的來源,但它只是一種潛在的水資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資源。在降水中可以轉變為水資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門所計算河川徑流是與地下水補給量之和扣除重復計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發量;d區域間徑流交換量。(2)從自然資源概念出發,水資源可定義為人類生產與生活資料的天然水源,廣義水資源應為一切可被人類利用的天然水,狹義的水資源是指被人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那部分水。(3)水資源是指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淡水水源,它來源於大氣降水,其數量為扣除降水期蒸發的總降水量。(4)水資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此稱為狹義水資源;廣義水資源還包括航運用水、能源用水、漁業用水以及工礦水資源與熱水資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價值,包括各種不同來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屬於水資源范疇。(5)不能籠統地?quot;四水"為水資源,只有那些具有穩定徑流量、可供利用的相應數量的水定義為水資源。(6)"水"和"水資源"在涵義上是有區別的,水資源主要指與人類社會用水密切相關而又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7)水資源是維持人類社會存在並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它應當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著社會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這個水量有可靠的來源,其來源可通過水循環不斷得到更新或補充;c這個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這個水量及其水質能夠適應用水要求。
從上述眾多的水資源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水資源的定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並且出現了從非常廣泛外延向逐漸明確內涵的方向演變的趨勢。由於其出發點不同,相對於特定的研究學科領域而言,它們都具有合理的因素。從各個有關水資源學科出發,水資源涵義非常明確,研究對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從宏觀角度系統地認識水資源,水資源定義又很模糊,讓人感到五花八門,難以掌握。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上述各種水資源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水的形態、利用、水量等展開論述,很少涉及水資源的質即水質,然而,水質對於水資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慮水質而研究水資源,必將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失誤。
本世紀70年代以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水資源出現了短缺,所謂短缺是指相對水資源需求而言,水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導致生產開工不足,飲用發生危機,造成了巨大社會經濟損失,逐漸顯現出水資源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水資源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優先發展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的趨勢;(2)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們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導致水資源功能下降,使本來就具有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給經濟環境帶來極大不利影響,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嚴重的水環境惡化的世界性難題,污水處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必須正確處理它們對環境所造成的沖擊,盡可能將其對環境所形成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這樣水利工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也只有這樣,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確決策。因此,從現實角度來看,水資源不僅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環境屬性,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經濟屬性。世界銀行負責環境持續發展的副總裁伊斯梅爾•塞諾丁說:對世界上正耗盡的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有一個全球性政策,水應該被看做是一種經濟資源。
綜上所述,水資源包含水量與水質兩個方面,是人類生產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是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參與自然界水分循環,影響國民經濟的淡水。細加分析此定義,我們會發現它有三個顯著的特徵:
(1)將經濟、技術因素隱含在水資源中,強調了水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因而水資源量具有相對的動態性。一些暫時無法利用的水,如南極的冰山,盡管暫時對國民經濟沒有影響,但當經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開發利用時,它就是水資源,水資源量含有一定的經濟技術水量。
(2)將失去使用價值的污水劃歸到水資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資源概念中,污水沒有相應的地位,很少論及。世界各國每年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每年因水資源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約400億元。污水也是待開發利用的資源,目前正在興起的污水資源化技術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護水環境帶來了佳音,如果在理論上不給它相應的地位,這是很不符合現實要求的;
(3)明確強調水資源是環境資源,因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限制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在研究水資源時,立足於水量、水質兼顧,避免兩者的分離出現偏差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環境的制約因素,否則,在理論上是不完善的,在實踐上是要付出代價的。
水資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構成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世界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水環境也不斷惡化,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共同關注的全球性問題。1997年1月,聯合國在《對世界淡水資源的全面評價》的報告中指出:缺水問題將嚴重地制約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並可能導致國家間的沖突。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水已經成為許多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如何有效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是當今重大問題。實踐證明,對水的科學管理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世界范圍內水危機的日益嚴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必須加強水資源的管理,以杜絕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損害水資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和在用水中對資源的浪費與擴大污染源。
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從當地的水資源特點和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實踐出發,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手段,以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包括應當採取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以及其他有關的各類有效措施,並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廣大當事者--人民群眾、各級權力機構、有關的組織和團體對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自覺地採取行動或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達到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經濟杠桿在水資源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由於社會和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的不同,以及歷史上形成的原因,對水資源價值和價格觀方面的認識也有很大差異。在我國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水價一直偏低甚至無償使用。應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及對水價性質的分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水資源價格核算的原則及其定量計算,對我國水價體系進行改革。 世界水資源概況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術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尚未定論。水是地球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它成為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觀點逐漸被理論界和決策層所接受。水能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等三種基本形態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分布極其廣泛。下表是地球水圈賦存於各種介質中的水分布情況:
水 體 水儲量 鹹水 淡水
103 km3 % 103 km3 % 103 km3 %
海 洋 1338000.0 96.54 1338000 99.04
冰川與永久積雪 24064.1 1.74 24064.1 68.70
地下水 23400.0 1.69 12780 0.95 10530.0 30.06
永凍層中冰 300.0 0.02 0.86
湖泊水 176.4 0.013 85.4 0.006 0.26
土壤水 16.5 0.001 0.017
大氣水 12.9 0.0009 0.037
沼澤水 11.5 0.0008 0.033
河流水 2.12 0.0002 0.006
生物水 1.12 0.0001 0.003
總 計 1385984.6 100 1350955.4 100 35029.2 100
所謂的水圈是由地球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液態、氣態和固態的水組成的圈層,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躍的圈層。在水圈內,大部分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動植物體內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於大氣中形成大氣水,還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態形式存在於地球的南北極和陸地的高山上。從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其總儲水量約為13.86億立方公里,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水圈內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勻的,大部分水儲存在於低窪的海洋中,佔96.54%,而且97.47%(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佔68.70%)和地下(佔30.36%)之中。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或者降水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水源則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存在著明顯的水文循環現象。根據循環的實際,水文循環可以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環就是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中的相互轉化,如海洋中的水,經過蒸發轉化為大氣水,大氣水在一定條件下凝結,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陸地表面,最後通過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個循環過程。小循環就是上述三種介質中任意兩種之間的水相互移動,如陸地中的水,通過植物蒸騰的形式進入大氣,然後又回到陸地的過程。值得說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環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時間較長,有的更新時間極短,下表是各類淡水水體的更新時間:
水體 更新周期(年) 水體 更新周期(年)
永久積雪 9700 沼澤水 5
海 水 2500 土壤水 1
地下水 1400 河流 16天
湖泊水 17 大氣水 8天
從上表可以看出,各種淡水更新周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大氣中的水只需8天時間就更新一次,是可更新資源,永久積雪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得需要1400年,時間較長,它告訴我們對於這種近似於不可更新的水資源而言,在開發利用時,必須慎而又慎。
不管地球上的水如何運動和更新,但是地球上的水從總體上來看是平衡的,它遵循著質量守恆定律。下表是全球年水量平衡表:
分 區 面 積
106km2 水 量(103km3) 水 深(mm)
降水 徑流 蒸發 降水 徑流 蒸發
海 洋 361 458 -47 505 1270 -130 1400
陸 地
其中:外流區
內流區 149
119
30 119
110
9 47
47
-- 72
63
9 800
920
300 315
395
-- 485
529
300
全 球 510 577 -- 577 1130 -- 1130
上表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與陸地之間進行不斷地循環,徑流與蒸發的代數和等於降水量,從全球角度來看,降水量等於蒸發量。如果細加分析,它暗含了這樣一個真理:地球上的水數量基本上是恆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載力,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客觀存在,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不要超過其限度,因此,我們應該必須十分珍惜這種寶貴的資源。
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並不樂觀。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多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部、達爾馬提尼亞沿岸、希臘、土耳其、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帶、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國西南部、中國。目前的趨勢和預測已經表明,到21世紀初,水危機將成為幾乎所有乾旱和半乾旱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83億,生活在水源緊張和經常缺水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年的3億增加到2025年的30億,後者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
『陸』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
淡水資源總量版為28000億立方米,權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柒』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戰國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范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范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7)中國水資源歷史擴展閱讀: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志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捌』 有關中國水資源的資料
概述:
我國是個缺水大國,水資源並不豐富,但用水浪費驚人,供求問題十分突出。這個結論,並非危言聳聽。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而居第6位。絕對量雖算豐富,但由於人口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8位,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日本的1/2;美國的1/5;印尼及前蘇聯的1/7;加拿大的1/50。每畝佔有水量是巴西的16.8%;日本的21.3%;加拿大的37.7%;印尼的13.6%。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廣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中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包括京、津、冀、晉、魯、豫北和遼中南等。這些地區的水資源開發程度已達70%。而且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水資源每年在遞減。
中國身處亞洲,在太平洋之濱,有人認為中國水資源狀況好,但實際上中國也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華北,西北等地區更是重災區---乾旱,人們洗澡都要計算用水情況,以免浪費。不然我國為什麼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南水北調工程,解決北方用水困難。如今,長江三峽水利站的建立,雖說是為國內提供電量與蓄水緩洪,但其中也有大部分的內容是為了輸送水去北方,支援北方的淡水問題。
我國水資源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全國降水在空間和時間的分布上極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別懸殊,歷史上水旱災害極為頻繁;二是北方有的地區人均佔有水資源相當於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水豐富的南方卻常常發生季節性乾旱,使依賴水灌溉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及一些經濟作物用水困難;三是污水排放量大處理率低,全國年排污水363億噸,其中80%未經處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嚴重污染,水質性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四是缺乏科學的用水定額和管理,生產耗水量大,水的浪費相當普遍,全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有45%,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遠遠高於工業友達國家,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所以,水的問題在我國是很嚴峻的。
中國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日缺水量1600萬噸。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沿海和省會和工業型城市。按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如不及時興建一批水源工程,每年缺水量將超過200億立方米,將嚴重製約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用水需求。
『玖』 中國60年來水資源變化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搞好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江河湖泊眾多的國家。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約有5萬多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00多條。水面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常年有水的湖泊約2300個,其中水面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湖有12個。
雖然,中國水資源的總量為2.8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不平衡,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與人口、耕地、礦產等資源分布極不匹配。再加上有連續豐水年和連續枯水年的情況發生,以及自然條件和地理因素,決定了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的國家。1998年,全國累計修建回固堤防26萬公里,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600多億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積從1949年的0.16億公頃擴大到目前的5.33億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3萬平方公里。水利對抗禦水旱災害,保障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從當前和21世紀的發展來看,中國的水問題仍面臨嚴峻的挑戰。過去的10年間,中國幾大江河發生了5次比較大的洪水,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1998年發生在長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國防洪能力較低的問題。二是乾旱缺水日趨嚴重。農業、工業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問題。目前,全國農田年均受旱面積約2.66億公頃。農村還有2400萬人常年飲水困難。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乾旱缺水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尤其是農業穩定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三是水環境惡化。我國的水污染比較嚴重。污水排放量、受污染河段都呈增長趨勢,大部分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土流失仍然是十分突出的問題。北方河流乾枯斷流情況在加劇,黃河進入九十年代年年斷流。此外,還存在河湖萎縮,森林、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量開采等問題。
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對我國今後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威脅。從人口增長看,2030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將減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從經濟增長看,今後幾十年,我國經濟仍將處於快速增長期,城市和工業用水將較大幅度增長,廢污水排放量也將相應增加。從城市發展看,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將更加尖銳。因此,21世紀,中國面臨的水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面對水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我國政府把制定水利規劃作為一項十分緊迫和重要的工作來抓,並特別強調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來制定規劃。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既要滿足經濟用水、生活用水的需要,也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用水、環境用水,要注意節約用水、計劃用水、科學用水。防洪要按規劃進行,堤防工程、控制性工程、河道工程、蓄滯洪工程、水土保持等各項措施綜合應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有機結合。
要把水利發展目標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相結合,水利建設的規模和速度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條件。對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除害興利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與農村、流域與區域、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近期與遠期等各方面的關系。
1998年中國長江和嫩江、松花江發生的特大洪水,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為此,我們全面修訂大江大河的防洪建設規劃,大幅度增加防洪建設投入,力爭用5—10年的時間,使大江大河和沿海地區的防洪能力達到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程度。以長江流域為例,規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以堤防為基礎,以三峽工程為骨幹,干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和水土保持、洪水預報、防汛搶險、洪水保險等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體系。屆時長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將能抵禦20世紀發生過的最大洪水。即將建成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將使黃河下游的防洪能力從原來的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根據水資源總量不足的實際,我們把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放在突出位置,正在大力提倡並推行節約用水,把節水灌溉作為革命性措施來抓,把建立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節水型社會作為全社會的努力目標。
總之,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解決水資源領域面臨的緊迫問題,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和歷史任務,要引起全黨全社會的重視。
『拾』 中國水資源現狀
這樣使水資源在 地理區域上及經濟發展上趨於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