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歷史資料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與文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謂半殖民地,從國家地位角度而言,中國國家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海關自主權等方面遭到了破壞,已經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了。但中國又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清政府依然存在,仍在行使著它的權力。所謂半封建,從經濟角度而言,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憑借強加給中國的一系列不平行條約,妄圖將中國變成他們的商品市場、原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將中國經濟納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鏈條之中,沖擊著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除舊有的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外,又加上了中華民族同殖民主義的矛盾。而後者,往往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上述這些重大的變化,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使其出現了鴉片戰爭前未曾有過的局面。
(一)「國中之國」——租界的出現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發生了重大變化。香港割讓給英國後,人口很快由兩千人發展到兩萬人,到19世紀50年代達到七八萬人。香港成了英國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與武裝侵略的基地。16世紀葡萄牙人留居澳門後,中國一直仍對澳門擁有領土與行政司法主權。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後,葡萄牙殖民者乘機趕走中國在澳門的官員,強迫居民向葡澳當局納稅,使澳門變成葡萄牙的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居留地。此後,澳門不僅繼續充當了香港之外又一個鴉片貿易的大倉庫,也成了西方掠賣華工的基地。與此同時,在中國的上海,出現了一個主權國家中少有的奇特的政治「景觀」,即後來演變成「國中之國」的租界。
上海原為江蘇省松江府屬下的一個縣。因其地處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江浙地區,又有優越的地理環境,交通便利,戰前已經是中國第一港。江蘇省蘇松太道,即駐上海。鴉片戰爭後,上海發展迅速,到同治初年,上海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正因如此,西方殖民者千方百計在上海攫取更大權益。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即將開埠,英國殖民者立即圖謀在上海建立外國人的居留區,並初步選定居留區的地址。1843年,上海正式開放,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巴富爾(G.Bal-four)在上海縣城東西大街租得一大院落為領事館。巴富爾曲解《虎門條約》的有關條款向清方訛詐,要求劃定一塊純粹供外國人佔用的居留地。1845年11月29日,蘇松太道道員官慕久以其個人名義頒布了一個與英領事「依約商妥」的《上海租地章程》。該文件表面看來沒有什麼公開直接損害中國主權的內容,但實際上許多條款都體現英國殖民者的侵略意向。根據這個租地章程,在上海劃出的「外人居住區」,尚屬於居留地性質,還稱不上「租界」,且當時也還沒有「租界」一說。
1848年3月,接任巴富爾的英國駐滬領事借口青浦事件強迫新任道台麟柱答應了擴充居留地的要求,使居留地面積增加了兩倍多(原面積大約830畝)。
1848年,以主教文惠廉(W.J.Boone)為首的美國傳教士,擅自在虹口地區廣置土地,建造房屋,其它美國人紛紛效法。當時道台吳健彰雖然答應了,但並無具體劃定界址。待到1863年正式劃定界址時,7856畝土地成為美國佔領的地域,比英國居留地要大得多。
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L.C.Montigny)1848年到任後,於次年要求吳健彰援英國例設立居留地,後脅迫新任道台麟柱於1849年4月6日發布告示,將986畝土地作為法國人的居留地。
必須指出,當初,在居留地內,中國政府在行政、司法等方面有干預權,且保有領土主權,這是有明文規定的。但隨著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到了太平天國時期,中國保有的權利逐步淪喪。1854年,英、美、法三國領事與蘇松太道訂立《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規定外國侵略者在上海租界內享有行政、稅收、財政、警政等權利及行使司法權。為行使上述職權,上海租界出現了一個被譯為「工部局」的機關,下分設警務、稅務、財務、學務等機構,且設有法院,儼然就是一個市政府,居留地也便完全變成了租界,成為「國中之國」。1863年9月,美、英兩國租界合並成公共租界。
罪惡的租界制度在上海建立後,逐漸推廣到其它一些口岸。1859年起到1904年,外國侵略者先後在中國的廣州、廈門、福州、天津、鎮江、漢口、九江、煙台、蕪湖、重慶、杭州、蘇州、沙市、鼓浪嶼與長沙等地設立租界。租界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干涉中國內政的橋頭堡。當然,租界客觀上也是一個介紹西方文明的窗口,但更是西方冒險家的樂園。一個曾在中國海關任職的英國人也不得不承認,上海「已經變成了無法無天的外國人們的一個真正的黃金國。……其中許多人都是屬於這樣一種類型的:只要有利可圖,那麼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顧忌,就是行凶殺人,也在所不惜」。(《中國沿海貿易和外交》第一卷)
(二)資本主義沖擊下的自然經濟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立即開始向中國傾銷商品,並從中國大量掠奪原材料,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值(不含鴉片),1837年為九十多萬英鎊,1843年便增加到一百四十五萬六千多英鎊,1845年又達到二百三十九萬四千多英鎊。與此同時,西方殖民者從中國掠奪走的生絲與茶葉等,也有大幅度的上升。1838年至1842年,中國向外輸出的茶葉年均在四千多萬擔,到1846年便增加了一倍,達到八千多萬擔。同時期生絲出口,由三千餘包增至一萬八千餘包,是原來的六倍。
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以棉紡織品為主,約占總值的70%。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工業品,棉布佔80%以上。西方大量棉紡織品的傾銷,對中國傳統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棉紡織業是一個很大的沖擊,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出現了解體的徵兆。
江蘇松江、太倉一帶,棉紡織業歷來比較發達。但隨著上海開埠西方機器棉紡織品的大量湧入,松、太布市消減大半。大量洋紗充斥,不少以棉紡織為業的村莊,已經無紗可紡。外國的洋紗洋布成本本來就低,加之不少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價百分之二三十的價格傾銷,嚴重沖擊了棉布市場。福建漳州府及同安縣的土布,曾經布販子運銷到寧波、上海、天津、遼東及台灣。廈門開市後,洋紡洋布充積於廈門。布販棄土布而運銷洋布,致使土布難以出口。廣州附近的情況,也大體類似。
絲茶等產品的大量出口,刺激了這些產品的生產。生產者將這些產品出賣給商販,商販再將其賣給大商人或買辦,轉銷到外國。絲茶的出口貿易幾乎完全受外商控制,使中國的絲茶生產與交易不得不依賴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通商的五口地區出現了一批買辦商人這些人為外國商人推銷商品(甚至推銷鴉片),收購絲、茶,收集情報,經辦其它事務,這些人的命運逐漸與西方殖民者的命運聯系得越來越緊密。著名的買辦吳健彰,原為廣州的行商,後到上海充當美國旗昌洋行的買辦。他還花銀子捐官,署理蘇松太道並兼任江海關監督。這批買辦後來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充當了中國封建勢力與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幫凶。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家為便於經濟掠奪,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興辦了一些企業。這類企業當時主要有印刷、船塢、船泊修理等業。在這些企業中,多少不一的僱用了中國人。這樣,中國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出現了, 當然當時產業工人的人數還很少。
(三)「天朝」社會內部矛盾的加劇
英國殖民者的侵華戰爭,給中國廣大人民帶來無窮的痛苦。各種各樣的賠款,外加清政府巨額軍費開支,達一億多兩白銀,無疑都要出自廣大勞動人民身上。同時,鴉片戰爭結束後,鴉片輸入仍有增無減。1841年中英談判開始時,英方即向耆英提出開放煙禁的備忘錄。耆英不敢答應,但也不敢得罪侵略者,只是說禁內不禁外,外國商船夾帶鴉片與否,「中國無須過問」。(《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這種默許,使鴉片走私更加嚴重。1842年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為三萬三千多箱,1850年激增到近五萬三千箱。香港成為鴉片走私中心,澳門是香港之外的又一鴉片倉庫。而上海與廣州,則是兩個鴉片輸入的最大口岸。大量鴉片輸入的結果,使「銀貴錢賤」的老問題在這一時期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加劇。曾國藩在1852年的一個奏摺中也說:東南產米之區,大率石米賣錢三千。昔日一兩銀子換錢一千文,一石米可得三兩銀子。如今一兩銀子換錢兩千文,賣一石米只得一兩五錢銀子。過去賣米三斗可完納一畝地的稅賦,如今賣米六斗還不夠交一畝地的稅賦。(《備陳民間疾苦疏》)實際上,一些地方每兩白銀兌換制錢已高達兩千三四百文了。
清政府徵收田賦和漕糧時,歷來有種種的勒索,如有所謂的浮收,即定額外多收,有供衙門吏胥分肥的所謂規費等,外加「折色」、「加耗」等多種名目的巧取豪奪。鴉片戰爭後,官府變本加厲,吏胥如狼似虎。江浙一帶,漕賦一石,須納米兩石五六斗;折價納錢,米價本每石兩千文,竟折至七八千文以上。安徽徵收賦稅,浮收勒索超出正額數倍。江西浮收在二三石以上。湖北漕米每石浮收在三倍以上。湖南地丁正銀一兩,民間須納數兩;漕賦一石,民間要繳數石。繳納時大戶或設法逃匿,或設法將負擔向小戶轉嫁,農民更加苦不堪言,少數人因交不起賦稅棄田而走。更多的人即便豐收年景也不免挨餓受凍,一遇水旱災荒,則相繼流亡。
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也日益加重。地租率越來越高,一般在50%以上,迫使不少農民破產,出賣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因而土地集中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據有人統計,直隸、江蘇、浙江、山西、湖北、陝西、山東、河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及東北地區,40%-80%的土地集中在10%-30%的人手中,而60%-90%的人則沒有土地。(《太平天國革命前夕的土地問題》)
尖銳的社會矛盾,導致了社會風潮迭起。鴉片戰爭後,農民的抗糧抗租斗爭,不斷出現,且有規模越來越大的趨勢。1842年,湖北崇陽鍾人傑聚眾抗糧舉事,最多時達萬人。義軍曾攻佔崇陽、通城兩縣,立「鍾勤王」名號,設立帥台,豎立都督大元帥旗幟。斗爭堅持一月有餘被鎮壓。其後,浙江、湖南、福建、江蘇、江西、河南、安徽、湖北、陝西、山東、廣東等省,迭出大案。少數民族地區的反清斗爭也此伏彼起,接連不斷。民眾或要求減少田賦,或拒不完糧。他們有的聚眾請願,有的拆毀征糧局,有的公開造反與前來鎮壓的官兵武力對抗。僅據官書記載,1842-1850年十年間,全國大小武裝起義及農民暴動事件,即達九十餘起。這是社會動盪的產物,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動盪。
(四)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經世派維新先驅思想的萌發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大炮,敲開了閉鎖的中國的大門,驚起人們重新認識世界。林則徐、魏源,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
林則徐鴉片戰爭前曾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河道總督等職。任職前後,他力主革除弊政,治河興利,參與整頓改革鹽政與漕政,顯示出卓異的經世才 能和廉潔的作風,受到人們的關注。
閉關政策造成的士大夫階層孤陋寡聞、虛驕自大,在林則徐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有所體現。在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的時候,他還認為,西方殖民主義者不過是「犬羊夷狄」,英國士兵「渾身裹纏」(指穿制服軍裝,扎武裝帶,打綁腿等),必然腰腿僵硬,打起仗來一仆而不能再起。這不是林則徐本人的過錯,而是時代使然。可貴的是,林則徐經世致用的思想一但同西方勢力相碰撞,便產生了以抵抗侵略為出發點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為了抵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林則徐到廣州後,很快改變了盲目鄙棄西方的作法。他組織人翻譯英文《廣州周報》,以了解敵情。為通曉外國情況,他組織人將1836年倫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譯成漢文,定名《四洲志》。另外,還選譯了《各國律例》、《對華貿易罪過論》、以及《華事夷言》等書。和英軍接觸後,林則徐很快改變了當初的想法,看到英方「船堅」、「炮利」,非學習不可。為此,他組織搜集翻譯了外國戰船圖式、大炮瞄準法等資料。這和當時清政府一些官僚認為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及機械、武器是什麼「奇技淫巧」,研究了解外國情況是什麼「矜奇眩異」等那種閉關自守、狂妄自大的思想、看法呈鮮明對比。
在反侵略戰爭中,林則徐非常重視武器裝備,積極購置大炮,仿造快船,也非常重視軍隊素質的提高。鴉片戰爭後,他曾總結出克敵致勝的八字要言,即「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林則徐:《致姚春、王柏心》)他認識到「民心可用」,提出如果英國侵略軍進入中國內河,允許人民「持刀痛殺」。
林則徐到廣州後,看到了閉關政策造成的危害,因而他斷然否定了一些人提出的「封關禁海」、斷絕與一切國家通商貿易的荒謬主張,認為那樣做的結果一是擴大了打擊面,一是損害我國商民利益。他堅持「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貿易政策和策略,保護和鼓勵正當通商貿易。林則徐上述種種主張,當然還都是站在維護清王朝的立場上的,但客觀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以後的維新運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魏源早期曾入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幕,編輯《皇朝經世文編》。魏源留心經世致用之學,曾參與鹽政等方面的改革。鴉片戰爭對他思想影響很大,1841年曾在裕謙幕下參與抗英斗爭。戰後魏源發憤著書,編成《聖武記》、《海國圖志》等大書,激勵國人發奮圖強,學習西方,抵抗侵略。
《海國圖志》是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影響巨大的一部著作。1841年,魏源在鎮江受林則徐囑托編此書。魏根據《四洲志》譯稿及中外文獻資料,於《南京條約》訂立後不久整理成書。該書敘述世界各國的地理分布及歷史政情,分析鴉片戰爭經驗教訓,探求富國強兵之道,內容宏富。
魏源書中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不僅僅是因為船炮不如人,更主要是指揮的錯誤與軍隊的腐敗所致。許多清朝的將帥「非苟且即虛驕」,軍隊缺乏訓練,紀律不整,「以此無律無謀之兵,即盡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在戰略戰術上,魏源提出了頗有見地的主張。他認為,英軍孤軍遠來,所長在海上,所短在陸地。因而與英軍作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又鑒於清軍的腐敗、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他提出「調客兵不如練土兵,調水師不如練水勇」。魏源還主張「縱其(指英軍)深入,截其出口」,「堅壁清野……出奇設伏,多方誤敵,使不可測」。他說,敵為客,我為主,「客兵利速戰,主兵利持重,不與相戰而惟與相持,行與同行,止與同止,(使敵人)無淡水可汲,無牛羊可掠,無硝葯可配,無鐵物可購,無篷纜可補,煙土貨物無處可售,舵桅無處可修,又有水勇潛攻暗襲,不能安泊,放一彈即少一彈,殺一夷即少一夷,破一船即少一船……(我則)逸待勞,飽待 飢,眾待寡」,最後必能取勝。(《海國圖志》卷一)
《海國圖志》一書的中心思想,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魏源批判了清政府的閉關政策,指出,清政府多年來不去了解世界,不準翻譯西書,不學習西方船堅炮利的長技,更不知利用西方各國及其殖民地的復雜矛盾,以致造成戰不能戰、守不能守的敗局。他明確指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只有了解熟悉「夷情」,才能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卷二)
魏源認為,西方的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對此,中國應該認真向西方學習,為我所用。他主張在廣東建設造船廠、火器局,聘請法國、美國的技師傳授技術,選送中國工匠學習製造。另編精銳水師三萬人,延請西洋人教練駕駛、演炮、作戰之法。「人習其技巧,一二載後,不必仰賴於外夷」。(同上)
鴉片戰爭後,魏源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已經流露出不滿,對西方資本主義某些制度表示欣羨。當然,他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了解極為有限,處於一知半解狀態。魏源認為西方國家「政治紛繁,各從其度」。英國有「巴厘滿」(即英文議會parliament的音譯,後又譯巴力門),有五爵會議(即上議院)和鄉紳會議(即下議院)。他說西方的議會和中國的軍機處相似。對於美國總統四年一選舉,他表示稱贊,認為其「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對於議會選舉表決少數服從多數,他感嘆到:「可不謂周乎」!魏源還稱贊美國聯邦制度章程「可垂奕世而無弊」。對瑞士「不設君位」,「不立王侯」,「國無苟政,風俗儉仆,數百年不見兵舉」,頗為贊賞,曰:「誠西土桃花源也」!(《海國圖志後敘》)
盡管魏源這些議論,其出發點仍在於不悉夷情不可以籌遠,但他這一介紹非同小可,起到了創榛辟莽、前驅先路的作用。魏源的《海國圖志》,對中國近代史上維新思想的產生,起了重大作用。該書傳到日本國後,很快譯成幾十個版本的節譯本。日本不少史學家認為,《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傳播,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五)傳統學術文化的變遷
1840年的鴉片戰爭,引起強烈的社會震盪。與此相對應,思想領域從經世致用發展到師夷長技以制夷外,憂患意識也使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開始發生了重要變化。
傳統的經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宋學(即程朱理學)與清代的漢學(即考據學,屬古文經學)雖被清朝統治者定為官學、正學,二者又互爭正統,終因遠遠脫離社會實際而衰落,毫無生命力。乾嘉時期已重新興起的今文經學,鴉片戰爭前後形成氣候。相對而言,今文經學的形式比較能容納一些新的思想。預感到清王朝已經沒落的龔自珍,傾心今文經學,抒發其社會批判思想。但他仍然是漢宋兼采,今古文兼容。到了魏源,則鬧到壁壘森嚴的地步,他的《詩古微》、《書古微》等著作,必欲全面推翻古文經學而後快。
史學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之一,便是一改乾嘉以來埋頭考證古史之風,當代史引起學者們的高度重視,並涌現出一批頗有影響的作品。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猖狂,大大刺激了魏源。他於1842年便以紀事本末體撰寫了《聖武記》一書。該書詳述清朝前期軍事上的成就,意在激勵國人樹立打敗西方侵略者的勇氣與信心。而魏源的另一部史書《道光洋艘征撫記》,則是第一次英國侵華戰爭結束後撰寫出來的一部鴉片戰爭史。該書在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敘述過程中,揭露英國從走私鴉片到發動侵華戰爭的種種罪行。對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及三元里等地人民的抗英斗爭予以贊揚,對清廷昏憒、官軍腐敗特別是琦善、奕山等人的卑怯求和,秉筆直書。書中還就鴉片戰爭中中國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挽救的辦法 。
梁廷枬撰寫的《夷氛聞記》,從道光初年禁煙寫起,迄於1849年人民反入城斗爭,追述鴉片戰爭全過程。書中贊揚林則徐等人的抗英業績,揭露琦善、奕山、奕經等的丑惡行徑,較詳細地記載了廣州人民幾次大的反侵略斗爭。因該書敘事質直,多有觸犯時諱之處,刻本未署作者姓名。
面臨西方殖民者侵華這一嚴酷現實,有識之士開始重視對西方地理、歷史的探究。上文已經提到的《四洲志》、《海國圖志》之外,這方面的著作還有《瀛環志略》、《海國四說》等。徐繼畲編著的《瀛環志略》一書,對世界近八十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輿地沿革及社會變遷,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其中各卷篇的開頭,附有粗略的地圖。該書傳入日本後,影響很大。
鴉片戰爭後,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邊疆會出現危機,開始重視對邊疆地理的研究。姚瑩的《康輶紀行》系考察西藏後而著。他提出要警惕英國對西藏的侵略,加強沿海及邊疆的防務。他認為,英、法、美等國遠離中國數萬里,他們多年來研究中國,對中國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國對他們卻沒人了解,這是中國失敗的原因。有感於此,姚瑩在書中記載了不少有關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國的歷史地理知識。張穆撰寫的《蒙古游牧記》(由何秋濤輯補校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這一地區的設施。何秋濤注重邊疆地理的研究,認為中國北部與沙俄接境,應該有專門著作加以考究。於是他博採中外有關資料,並經鑒別考證,寫成《北徼匯編》。該書記述上自漢晉,下迄清道光年間的蒙古、新疆和東北地區的歷史、地理,並注意了中俄關系問題。咸豐皇帝閱讀後為該書賜名《朔方備乘》。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文學領域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龔自珍才華橫溢、大膽創新的新文風,不僅對當時,對以後的文壇也發生了重要影響。反映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愛國主義文學作品的大量出現,是這一時期文壇的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這類作品熱情反映、謳歌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對英國侵略者的暴行及清政府的妥協投降予以鞭笞。反侵略斗爭中,廣東民間出現了不少揭貼和檄文,如《全粵義士義民公檄》、《三元里居民示諭英夷》等。這些文字語言朴實、短小犀利、生動鮮明,當時即起了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也給我們研究這段歷史留下了活生生的資料。一些愛國主義詩歌,廣為流傳。進士張維屏的長詩《三元里》,歌頌抗英志士,斥責奕山等媚敵乞和。「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催」。這些詩句使讀者不難感受到群眾高昂的愛國熱情和雄偉的氣勢
『貳』 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歷史
在鴉片來戰爭後的100年間源,中國完全被黑暗和不幸所籠罩。
幸好由共產黨領導的先進群體,徹底打垮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得解放,迎來了光明的生活。雖然也經歷了各種運動,一度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騰飛了,人民生活水平真的實現了「大躍進」。
『叄』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歷史
這個問復題我是這么看的制,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歷史主要是經歷了清政府的滅亡,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後的話,又經歷了袁世凱稱帝,然後軍閥混戰,最後是蔣介石統治的國民政府,在中原大戰之後,基本上取得了全國的統治權。在這一段時期是屬於既有內部矛盾也有外部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族之間的矛盾,雖然一直存在,但是逐漸讓步於中國跟日本這樣民族外的矛盾。
之後的話就是從1931年的918事變到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在這一段時期中國一直跟日本進行著局部抗戰,在這一段時期是中國抵抗日本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然後的話就是37年到45年的八年抗日戰爭,這一段時期的話,是民族內的矛盾,像民族之間的矛盾全面讓步的過程。國民黨跟共產黨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輝煌勝利。
『肆』 中國鴉片戰爭後的興衰史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弈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等,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6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但是,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現過「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步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民主法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對外交往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家日益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一國兩制」由構想變為現實,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
『伍』 鴉片戰爭之後的歷史細說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http://ke..com/view/1360112.htm 裡面全有,粘貼不下來。內容。
『陸』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 的 中國歷史 大事年表
1840年來-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自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柒』 中國自鴉片戰爭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和它的時間
1、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3、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1915年-1916年,又稱護國戰役、護國戰爭、護國之役、洪憲之役),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領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
護國運動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
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布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4、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5、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戊戌變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護國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四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七事變
『捌』 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歷史
額,不用跪求了,網路上其實很多的,先說一下,從鴉片戰爭(1840年)-新中回國成立(1949年)這個范答疇屬於中國近代史。所以呢,在網路上盡可能的搜集中國近代史的相關資料就可以了。
網路裡面就有很多的,地址我給你貼出來了,可以去看看~
http://ke..com/view/50091.html?wtp=tt
『玖』 中國鴉片戰爭的歷史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7月初,英軍侵佔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侵略者談判。英軍卻於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發動進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 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琦善私允英軍條件,違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後來受到嚴懲。但在26日,英軍卻不待中國政府同意就佔領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後立即對英宣戰。2月下旬,英軍攻陷虎門炮台,水師提督、愛國將領關天培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5月,英軍逼近廣州城外,清軍全部退入城內。下旬,新任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乞和,與英國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與清朝統治者相反,沿海各地人民始終堅持了反對侵略的斗爭。1841年5月廣州北郊三元里一百零三鄉人民群眾圍殲英軍的戰斗,是人民群眾自發抗英的高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