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大規模通貨緊縮,他們分別有什麼影響
歷史上發生過四次大規模通貨緊縮,具體如下:
1.1837-1843: 由於資本的自由流動,英國央行的儲備不斷減少,為了抵禦資本外流的窘境,英國宣布加息(與現在何其相似乃爾), 間接造成全球融資成本的抬升。美國出現了通縮,據Thorp (1926)統計達到了-6%的峰值。
影響:伴隨著棉花價格的暴跌,美國南方經濟遭受重創。而美國政治也出現了內部斗爭,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拒絕美國第二銀行(央行)的再授權,央行的最後貸款人作用喪失,各個地方銀行開始惜貸並自行其事。這一現象逐漸演變為流動性危機和兌付危機,部分銀行的倒閉和公司債務違約。
2. 1873-1896 (Long Depression 長期通縮):隨著標桿性企業傑·庫克公司(Jay Cooke Co.) 未能成功舉債,市場出現恐慌,紐約證券交易所被迫關閉10天之久。隨後,美國出現有史以來(至今仍是)最長時間的通縮,達65個月之久。
影響:導致美國本土貨幣供應量大幅減少,融資成本開始上升,投資者開始追求流動性,減少對長期債券和股票的投資。1870年間美國名義工資下降了四分之一,甚至在賓夕法尼亞州出現了腰斬的情況。
3.1920-1921 —— 一次大戰後,世界經濟出現蕭條,美國出現了史上最尖銳的通縮之一,達到-18%(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
影響:部分批發貨物價格的下調幅度達到近40%,即便是後來的大蕭條也是難以匹敵。原因也相對直接——戰時經濟的瓦解使得大量產能變得閑置;參與一戰的戰斗人員返還,也間接助長了失業率的增加。
4.1929-1937——美國 1929 年經濟危機,起因是華爾街大崩盤。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里,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一段時間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O萬股。
影響:
沉重的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下降40%以上,對外貿易萎縮60%以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倒退30年以上。晉中之窗使本以脆弱的戰後世界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更加脆弱,德、日帝國主義國家受到慘重的打擊,資產階級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逐漸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走上擴軍備戰侵略擴張之路。與此同時,美法和其他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法西斯運動猖獗,各國人民和民主進步力量與法西斯主義斗爭。大危機加速了新的世界大戰的到來。
⑵ 古代中國是否出現過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問題
但凡出現過戰亂的時期是最容易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時候。最主要的是在西漢後期、五胡亂華時期、安史之亂、鴉片戰爭的時期。
⑶ 通貨緊縮的發展史
什麼是通貨緊縮
2003年10月14日
■一名泰國保安站在曼谷購物中心的打折櫥窗邊。據預測,泰國經濟增長率2004年有望達到9%
通貨緊縮是一種金融危機。與通貨膨脹引起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貶值,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樣,通貨緊縮也是一個與每人都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通貨緊縮是指社會價格總水平即商品和勞務價格水平持續下降,貨幣價值持續升值的過程。在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如日本,通縮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其經濟復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通貨緊縮的表現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力增加,但持續下去會導致債務負擔加重,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消費者消極消費,國家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降與經濟衰退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嚴峻局面。通縮的危害表現在: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產的價值,遠遠低於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關於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效應比較從以下方面得以體現:
通貨膨脹效應
———貨幣貶值;物價上升;預期收入看好;經濟過熱;失業率降低;但過快的膨脹之後是必然的緊縮。
通貨緊縮效應———企業利潤減少;個人預期收入降低;宏觀經濟悲觀衰退;價格下降;幣值上升;金融秩序混亂等。
歷史上曾出現過通貨緊縮,最典型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蕭條。
■為何會出現通貨緊縮
與通脹相比,通縮是一個更讓各國經濟政策制定者頭痛的問題,因為它更加難以治理。
通貨緊縮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生產過剩。產品供給大於需求,大量產品銷不出去,造成通貨緊縮的發生。一些國家的經濟尚未從根本上擺脫生產過剩的制約,以至於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資減少的制約等負面因素影響,消費物價指數與以往相比有所下降,這也是通貨緊縮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互為因果。正如一個胃病患者,說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脹」(供給過剩)是一回事一樣。三是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一直復甦不力,這對依賴美國經濟帶動的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也促使這些國家的通貨呈現下降之勢。
通貨緊縮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害遠遠大於通貨膨脹,一旦前者和龐大的負債結合起來,必然造成嚴重的財政問題,而龐大的財政問題則又加劇著通貨緊縮,從而給本已虛弱的世界經濟復甦罩上陰影。
⑷ 新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高通貨膨脹期
建國初期通貨膨脹 1949—1950
建國初期物價波動最劇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後發生了四次大的物價上漲。上漲的核心區域是上海,主要表現為戰後重建時期的物質短缺,投機活動以及管理相對混亂。
1959-1961年——困難時期的物價上漲
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和工作失誤,供不應求,物價上漲,國內糧、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貨源銳減,1961年較1957年物價上漲7.5%。
1979- 1982年 ——改革開放初期的首次上漲
改革開放後,黨的工作重心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段時期,宏觀上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猛增、財政支出加大導致出現較嚴重財政赤字、盲目擴大進口導致外貿赤字,外匯儲備迅速接近於零。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其中1980年通脹達到6%。
1984-1985年——城市改革初期的通貨膨脹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
1987-1989年——貨幣政策失控導致的通脹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於1984-1985年中央採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1987年, 國內的貨幣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長速度達116%,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1993-1995年 ——實行市場經濟之後的價格上漲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金融持續的混亂。表現為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由此導致了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和高通貨膨脹
2003年底-2008年——融入全球經濟(加入WTO)後的首次通脹
國內外多種因素導致的價格上漲。一方面,從國內角度看,2003年夏收因自然災害、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繼續發生嚴重歉收,由此,農產品價格飛速上漲;另一方面,由於城市化和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國內煤電郵運緊張,推升了通貨膨脹壓力;第三,為減少SARS對經濟沖擊而採取了寬松貨幣政策帶來了經濟的快速上行;第四,海外經濟逐步走出低谷,而中國工業融入全球經濟,而使得海外對中國產品需求增加而導致的價格上行;
2010-2011年的通貨膨脹
2008年以後,全球為應對金融危機,實行相對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美國和歐洲採取了多次量化寬松政策,中國既採取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同時還採取了相對較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客觀上為通脹的上行提供了催化劑,加上海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了持續兩年的通貨膨脹。當然,推動通脹上行的結構性因素方面,由於人口紅利消失的成本上漲也不容忽視。
⑸ 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大規模通貨緊縮,有什麼影響
歷史上發生過四次大規模通貨緊縮,具體如下:
1、1837-1843: 由於資本的自由流動,英國央行的儲備不斷減少,為了抵禦資本外流的窘境,英國宣布加息(與現在何其相似乃爾), 間接造成全球融資成本的抬升。美國出現了通縮,據Thorp (1926)統計達到了-6%的峰值。
影響:伴隨著棉花價格的暴跌,美國南方經濟遭受重創。而美國政治也出現了內部斗爭,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拒絕美國第二銀行(央行)的再授權,央行的最後貸款人作用喪失,各個地方銀行開始惜貸並自行其事。這一現象逐漸演變為流動性危機和兌付危機,部分銀行的倒閉和公司債務違約。
2、1873-1896 (Long Depression 長期通縮):隨著標桿性企業傑·庫克公司(Jay Cooke Co.) 未能成功舉債,市場出現恐慌,紐約證券交易所被迫關閉10天之久。隨後,美國出現有史以來(至今仍是)最長時間的通縮,達65個月之久。
影響:導致美國本土貨幣供應量大幅減少,融資成本開始上升,投資者開始追求流動性,減少對長期債券和股票的投資。1870年間美國名義工資下降了四分之一,甚至在賓夕法尼亞州出現了腰斬的情況。
3、1920-1921 —— 一次大戰後,世界經濟出現蕭條,美國出現了史上最尖銳的通縮之一,達到-18%(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
影響:部分批發貨物價格的下調幅度達到近40%,即便是後來的大蕭條也是難以匹敵。原因也相對直接——戰時經濟的瓦解使得大量產能變得閑置;參與一戰的戰斗人員返還,也間接助長了失業率的增加。
4、1929-1937——美國 1929 年經濟危機,起因是華爾街大崩盤。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里,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一段時間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O萬股。
影響:沉重的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下降40%以上,對外貿易萎縮60%以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倒退30年以上。
使本以脆弱的戰後世界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更加脆弱,德、日帝國主義國家受到慘重的打擊,資產階級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逐漸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走上擴軍備戰侵略擴張之路。
與此同時,美法和其他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法西斯運動猖獗,各國人民和民主進步力量與法西斯主義斗爭。大危機加速了新的世界大戰的到來。
(5)中國歷史上通縮緊縮擴展閱讀:
通貨緊縮產生原因
盡管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發生通貨緊縮的具體原因各不相同,但從國內外經濟學家對通貨緊縮的理論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貨緊縮的一般原因:
1、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
如果一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降低貨幣供應量,
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轉移支付,就會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出現「過多的商品追求過少的貨幣」,從而引起政策緊縮性的通貨緊縮。
2、經濟周期的變化
當經濟到達繁榮的高峰階段,會由於生產能力大量過剩,商品供過於求,出現物價的持續下降,引發周期性的通貨緊縮。
3、體制和制度因素
體制變化(企業體制,保障體制等)一般會打亂人們的穩定預期,如果人們預期將來收入會減少,支出將增加,那麼人們就會「少花錢,多儲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價下降,從而出現體制變化性的通貨緊縮。
4、新技術的採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由於技術進步以及新技術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從而出現成本壓低性的通貨緊縮。
5、金融體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經濟過熱時,銀行信貸盲目擴張,造成大量壞賬,形成大量不良資產,金融機構自然會「惜貸」和「慎貸」,加上企業和居民不良預期形成的不想貸、不願貸行為,必然導致信貸萎縮,同樣減少社會總需求,導致通貨緊縮。
6、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
當人們預期實際利率進一步下降,經濟形勢繼續不佳時,投資和消費需求都會減少,而總需求的減少會使物價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貨緊縮。
7、匯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國實行釘住強幣的聯系匯率制度,本國貨幣又被高估,那麼,會導致出口下降,國內商品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社會需求減少,則物價就會持續下跌,從而形成外部沖擊性的通貨緊縮。
我國存在著嚴重的通貨緊縮,其形成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深遠的全球經濟形勢背景,又受到我國內部因素的多重影響,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對形成我國通貨緊縮局面的主要原因,存在著不同看法。
⑹ 歷史上有過嚴重通貨緊縮的時期嗎
@沈滌明
的論述恐怕不是很准確,拉美白銀對明代經濟的影響並不會超過日本白銀,拉美白銀輸入減少影響的是清。
以下是林滿紅提供的數據和觀點(《銀線》,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期,日本是供應白銀給中國的最主要國家。據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1601-1700年,日本白銀佔到中國進口白銀總數的75%,拉美佔25%。林滿紅也提供了其他不同的看法。總體上看,學者們贊同明末清初中國白銀主要來自日本。(P56-57)
2.1775年是中國轉向完全依賴拉美白銀的關鍵年。(P60)
3.1796-1815年間,由於拿破崙戰爭和1810-1830年代的拉美獨立運動,使得拉美的地方政府無力維系銀礦開采,導致金銀生產和全球供應減少。以1790-1799年間為基數,1800-1809全球總產量減少4.8%,下一個十年則減少了49.7%。
4.金銀減產減少了在中國的白銀套匯,刺激了鴉片輸入。(P103-105)
5.與此同時,19世紀初期的中國茶葉生絲出口相對不景氣。英國市場的每磅茶葉平均價格從1801年的36便士跌至1836年的19便士,又在1847年跌倒13便士。鴉片輸入的快速增加和絲茶出口增長的緩慢,導致白銀外流嚴重。(P96)
6.清朝的銀錢比從1808年的1:1040(寧津)的比價緩慢膨脹到1826年的1:1271,然後在1827年劇增至1:1341,並於1849達到最高峰1:2355。銅銀並用、征稅以銀的貨幣制度在白銀缺乏的時代對清朝經濟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P116-117)
7.1825-1853年間清朝處於嚴重的通貨緊縮中。
⑺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次通貨膨脹
一、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
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
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四、2005年開始,由於經濟增長過快和長期的國際順差導致的通貨膨脹。一直到現在出現國際金融危機。
(7)中國歷史上通縮緊縮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區別:
1、含義和本質不同: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物價總水平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
2、表現不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率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大多數商品和勞務價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
4、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
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貨緊縮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⑻ 中國有沒有出現過「通貨緊縮」的時候If 有,是在什麼時候
中來國有出現過「通貨源緊縮」的時候——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處於嚴重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deflation) :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但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
⑼ 中國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會出現通貨緊縮
目前,經濟學界關於我國通貨緊縮的成因有三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是供需失衡論,強調通貨緊縮是由實體經濟因素所致,包括生產過剩論 和有效需求不足論。在有效需求不足論中,又存在民間投資不足論、居民消費下降 論、出口下降論等不同觀點。 第二種觀點是貨幣緊縮論,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由緊縮性貨幣政 策導致。 第三種觀點是債務緊縮論,認為通貨緊縮是由債務收縮引起的總需求下降而導 致的。(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對近年來我國經濟運行的直觀分析不難看出,上述不同觀點所強調的諸因素在 我國通貨緊縮形成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鑒於通貨緊縮成因的復雜性和綜合 性,僅憑直觀定性分析恐怕很難准確判定分析我國通貨緊縮的成因,並在此基礎上給出政策建議。我 國通貨緊縮的內生性通貨緊縮作為處於經濟周期某一階段的特殊經濟現象,其本質 離不開經濟周期本身的成因。經濟學家對經濟周期的成因有不同解釋,一種理論認 為,經濟周期具有外生性--經濟系統本質是穩定和均衡的,經濟的周期性行為源 於系統的外部沖擊(如隨機沖擊),但這種它無法解釋周期的持續性;另一種理論認 為,經濟周期是內生的--經濟系統的動態非線性,使其自身能夠產生周期性行為, 但其產生的周期往往是規則的。對於現實經濟周期的無規則而又呈周期性的特點, 上述兩種理論都未能給予較好的解釋,而近年來興起的混沌經濟學則從另一個角度 對此作出了全新的解釋。混沌經濟學認為,經濟系統的充分非線性結構可能導致混 沌行為--一種貌似隨機漲落、但卻有序有界的非周期性振盪行為,因此經濟的不 規則漲落源於經濟系統的內部機制而非外在的隨機沖擊。混沌理論並不否認外在沖 擊的作用,也並不認為所有波動都是混沌行為,但它強調了復雜經濟波動的內生性; 混沌經濟系統對初始值的敏感性往往會放大外部沖擊,一個微小的外部沖擊可能導 致系統的劇烈波動。 鑒於我國通貨緊縮的主要成因在於民間投資不足和居民消費下降,而這又由貨 幣政策和預期因素導致,因此短期看,政府政策的取向應繼續實施擴張性貨幣與財 政政策,立足改變居民和投資者預期、刺激居民消費、注重民間投資等;而在長期, 經濟的混沌性表明,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系統內部,因此建立完善市場機 制,改善和調整經濟的微觀結構,是徹底扭轉通貨緊縮的根本所在。
⑽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期
定義:
(膨脹)基本概念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版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權求,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緊縮)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事件:
通貨問題是經濟發展中常見的,幾乎常常發生,典型的是美國60、70年代的滯漲問題。我們國家08-09年利率的不斷變化就是通貨問題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