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雖敗 遭殺,但為後人稱道的英雄
韓信,關羽,檀道濟,楊業,岳飛,文天祥,徐達,於謙,袁崇煥,史可法,石達開,楊靖宇,戴安瀾,劉胡蘭.......
2. 歷史上十大英雄
歷史上十大英雄有項羽,霍去病,衛青,班超,孫臏,韋睿,周瑜,徐達,郭子儀,李牧。
1.項羽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項羽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故都:徐州年少生長以及起兵地:會稽郡吳中。妻子:宋凝,父親:項超,母親:龍氏,愛姬:虞姬,兒子:項隆(此人物存有爭議,在《項氏族譜》老版本里,項隆是項庄之孫、項明的次子,而不是項羽之子,更沒有項還、項迪這兩個人)。
坐騎:踢雲烏騅。兵器:楚戟(演義為虎頭盤龍戟,一或天龍破城戟)。鎧甲:烏金甲(在鍛造中加入烏金強化堅固性,烏金甲為黑色)、虎皮紅戰袍。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
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2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
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敬仰。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將軍。多次以少勝多,立下赫赫功勞。
元朔六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於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並且俘虜了單於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璧。並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3.衛青
衛青,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人。字仲卿。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
建元二年,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擊匈奴,進至龍城,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
元朔元年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向西至高闕,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
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元狩四年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
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衛青不愧是西漢傑出將領,司馬光評他「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是很恰當的。他的戰略戰術的成就,可以歸納為:善於在沙漠草原組織騎兵集團的進攻戰役;善於發揮騎兵的特長,實行遠程奔襲,捕捉戰機和包圍殲敵。
在此之前,漢族名將中沒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帶指揮過規模如此巨大而又獲得成功的戰役。衛青的戰略戰術運用,是極其有創造性的。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
建初三年,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們建功立業,青史載殊勛,炎黃子孫銘記於心。班彪,字叔皮,東漢史學家。東漢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專力從事史學,以《史記》所記史實,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乃收集史料,作《後傳》六十餘篇,為其子班固修《漢書》,奠定了基礎;班彪寫賦、論、書、記、奏,也頗有成就,功名傳千秋。
5.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鄄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
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
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截擊,大敗魏軍,擒龐涓。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
齊再度以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大敗魏軍,殺龐涓,擄魏太子申。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6.韋睿
韋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梁天監四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眾5萬來,梁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為,兵貴齊心不在眾,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沖,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梁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梁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梁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為侯,任右衛將軍。
毛澤東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贊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贊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贊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為「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0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8.徐達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克集慶。
繼又率部攻佔鎮江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儀
郭子儀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六尺有餘,也就是現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亂爆發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
後任副元帥率唐軍及回紇等援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
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建元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弔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10.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英雄是文學分析與心理學里常用的概念。童話中的主人翁就是人格分析與心理學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人活著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自始至終都是一名英雄。
自古以來,對英雄的定義沒有統一說法。而時代變了,古人說的英雄同今天人說的英雄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士兵炸毀了敵人幾輛坦克,馬上就成了英雄。一個清潔工掃地幾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麼好事被發現,也成了英雄。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
3.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無限深情地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為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年(清順治10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隆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斗,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北宋末年投軍,任秉 義郎(下級軍官)。南宋王朝建立,以上書高宗反對南遷,被革職。不久隨宗澤守衛 開封,任統制。澤死,從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術渡江南侵,他移軍廣德、 宜興,堅持抵抗。次年,金軍在江南軍民的反擊下被迫北撤。他攻擊金軍後防,收 復建康(今江蘇南京),紹興三年(1133),因鎮壓江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得高宗所獎 「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又破金傀儡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 使。紹興五年,又從張浚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後駐軍鄂州( 今湖 北武昌),派人渡河聯絡太行義軍,屢次建議大舉北進。紹興九年,高宗、 秦檜與 金議和,他上表反對。次年,兀術進兵河南。他出兵反擊,收復鄭州、洛陽等地, 在郾城大敗金軍。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這時高宗、秦檜一心求和,下令退兵。他回 臨安後,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不久被誣謀反下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 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須有」(也許有) 的罪名與子岳雲及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岳武穆遺文》(一作《岳忠武王文集》),詩詞散文都慷慨激昂。
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於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4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
後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雲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分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後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後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閑差。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後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忽必烈即帝位後,改國號為元,於公元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為恭帝。謝太後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離平江三天後,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准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1276年正月,謝太後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虎口脫險。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斗爭復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里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范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鄭成功: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無限深情地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4. 中國歷史上死得轟轟烈烈的九個英雄:都有誰上榜
一、變法圖強卻遭五馬分屍的商鞅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使秦國異軍突起,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
點評:秦國因改革強大了,統治者一邊享用著改革果實,一邊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氣而把改革者五馬分屍,中國歷代改革者的命運大抵如此。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二、死在伯樂手中的一代將才韓信
西漢初期,有人向劉邦老婆呂後告發大將軍韓信謀反,呂後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為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後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鍾室。
點評: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韓信,對向劉邦推薦自己做大將軍的伯樂蕭何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對蕭何的話比較聽信,沒想到自己就死在貌似忠厚的伯樂手中!
其實,聰明的韓信未必不知朝中有人加害自己,謀士蒯通勸他:你把項羽滅了以後,劉邦下一個滅的就是你了。最佳選擇是三分天下而王之——這個建議如果被採納了,漢朝的歷史就得重寫了。
三、為君分憂卻被「清君側」的晁錯
晁錯死在自己得意門生漢景帝劉啟的腰斬屠刀下。從提出削藩策開始到正式宣布戰爭,再到七國之亂形勢嚴峻,晁錯一直以為自己是在為國家、為國家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學生景帝嘔心瀝血,付出一個忠心不二的臣子該做的一切。然而,他卻想不到,為了平息眾怒,穩固自己的地位,他所引以為傲的徒弟,在重重壓力之下,決定用他的死妥協藩王。
點評:晁錯的死比商鞅還要悲慘,他是活活被自己傾注一生的君主出賣殺害的。如果晁錯學會「討好上下」、明哲保身,他就可能富貴一生,但文景之治的輝煌歷史就得大打折扣!
晁錯之死,向歷代改革者再次發出一個另類警戒:君主從來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當棋子的人面獸心者,別相信極端冷血的皇帝的話!
四、錯過統一大業、功敗垂成的關雲長
用兵攻魏窮追猛打,不屑交吳兩面受敵,用人不當麻痹大意,突遭偷襲敗走麥城,一代忠勇化身死在自己最鄙視的「吳狗」刀下。
點評:在「三國歸晉」之前,本來蜀漢劉備是有機會一統華夏的。但致命的敗筆就在關羽北伐失利、痛失荊州上。當初諸葛亮「隆中對」上說得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一幅多麼好的一統天下畫卷,當時機會也出來了,可惜毀在剛愎自用的關羽手中。
五、光復國家功虧一簣、被其主秘密處死的岳飛
正在北伐有望成功之時,南宋小朝廷皇帝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催岳飛回朝復命。遂未加正常審判,將民族英雄秘密處死於臨安風波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這位民族英雄最後的遺言。
點評:千古一嘆,忠勇品質固然可嘉,但愚忠害人,已是淚灑千年。
岳飛之死,每每令我悲嘆這些遺恨千古的「圈養英雄」!也每每令我沉思,當背叛成為一種品行固然可恥,但具體開來也要看背叛一個什麼樣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針對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絕「圈養」的時候,何嘗不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覺醒!
岳飛
六、鳩占鵲巢、被密友暗殺的瓦崗軍創始人翟讓
翟讓是隋末農民起事中瓦崗寨首任寨主。魏公李密加入瓦崗軍,翟讓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視李密為密友。但心理陰暗的李密以怨報德,翟讓被李密用計殺死。
點評:作為第一個帶領人馬殺下山去反抗朝廷的瓦崗軍首領,翟讓無疑是個讓統治者驚心動魄的英雄。可是過多的匹夫之勇、意氣用事使翟讓失去了成為一代開國之主的良機,更致命的是他所託非人,看錯朋友害了性命。
七、死在本國人千刀萬剮下的衛國英雄袁崇煥
明代衛國英雄袁崇煥,文武全才。寧遠之役,名震天下。國以 「長城」譽之。但外虜反奸,明帝崇禎自毀長城,以凌遲處置。愚民食肉,拍手稱快。
點評:遙想衛國英雄袁崇煥將軍,如果不是對昏庸無道之君過於迷信,如果對加害有所察覺而擁兵自重按兵不動,豈會白白斷送了性命?又豈會讓後金鐵蹄肆意屠城?倘袁公不死,「甲申三百年」歷史或可重寫!
八、對犬儒官僚抱有幻想而被出賣的譚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首譚嗣同,為協助清帝光緒推行新政游說軍機大臣袁世凱「勤王」,其時袁世凱慷慨表示誓死效忠皇上,卻旋即出賣譚嗣同,變法遭慈禧太後的殘酷鎮壓,譚嗣同被捕入獄,北京菜市口遇害,就義時年僅三十三歲。
點評:「去留肝膽兩昆侖!」我們應該盛贊譚嗣同「死得其所」,但是他的直接死因卻是因為被出賣。不可否認他書生意氣、對犬儒官僚袁世凱抱有幻想。他視袁世凱「最為莫逆」,卻被這個「莫逆」踏鮮血以求官!
九、又一個被假象迷惑而被害的宋教仁
執意「議會」文制總統的先驅。正當國會選舉中獲多數、著手准備組織責任內閣之際,遭當時已成為大總統的袁世凱所忌、在上海火車站被袁賊派人刺死。死時年僅三十二歲。
點評:作為一個官僚而不是政治家的袁世凱劣跡斑斑,卻總是有些仁人志士對他一廂情願地寄予希望。宋教仁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景仰的一位「文人英雄」。如果他早早看清袁世凱、與孫中山並肩討袁,袁世凱未必敢要他的命。他的死告誡同仁:與袁世凱談民主無異與虎謀皮,跟這樣的大盜過招不能僅僅醉心於「文」。
宋教仁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他憎惡封建君主專制,在中國長期不懈地推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憲政。1912年1月l日,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宋教仁擔任新政府法制局總裁。他充分發揮自己在法律、政治方面的特長,協助孫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用以鞏固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然而,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經不起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壓力,南京臨時政府只存在了不到3個月就夭折了。3月11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宋教仁被任命為農林總長。由於不滿袁世凱的獨載專制,宋教仁憤然謝絕了袁的一再挽留,於當年7月辭職。
為了革新政治,建立真正的民主憲政,宋教仁辭職後積極主張由國會中的多數黨組閣,實行責任內閣制,企圖以此來限制袁的權力。而要組織責任內閣,就必須有一個大的政黨。為此,宋教仁徵得國父孫中山等人同意,以放棄同盟會「平均地權」的綱領為代價,於當年8月在同盟會的基礎上,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以及國民公黨等幾個中間黨派,組成了國民黨。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由於宋教仁不斷擴充國民黨的力量,因而使國民黨在國會中逐漸占據了優勢。1912年底,國會大選開始,國民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取得了多數席位,宋教仁作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自然成了責任內閣的組閣人。為盡快實現民主憲政的理想,宋教仁親臨長江各省演講,尖銳抨擊袁世凱專制政治的黑暗,積極宣傳責任內閣的主張。他向大家描繪未來憲政共和國繁榮昌盛的美好前景,聽者人人振奮,所到之處掌聲雷動。
宋教仁的行動危及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更危及了他下一步要當皇帝的夢想。於是,袁世凱開始軟硬兼施對付宋教仁。在國會選舉前,袁世凱就試圖拉攏宋教仁,曾贈宋5萬元的交通銀行支票,要他放棄責任內閣制的主張。但宋教仁不為所動,以「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用處」為由退回支票(另有一說,宋教仁收了支票但將其用於在南方的宣傳,擴大國民黨的影響)。袁世凱見收買不成,便開始安排特務密切監視宋教仁的行蹤,並最終在1913年3月20日深夜對宋下了黑手。
5. 中國歷史上十大民族英雄
你好。
關於抄中國歷史襲上十大民族英雄,尚無官方認定的確切信息,而且其它觀點也不一致。
以下是我個人的推介,僅供你參考。
七戰匈奴——衛青
匈奴末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滿門忠烈——楊業
精忠報國——岳飛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抗倭名將——戚繼光
抗清英雄——袁崇煥
吾頭可斷,身不可辱——史可法
收復台灣——鄭成功
收復新疆-——左宗棠
6. 歷史上,不怕死的名人有哪些啊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啦?
世界上沒有不怕死的人。
只是到了絕境,怕死也不頂用專,倒不如擺出不怕屬死的架勢,充硬漢而已。
戰場上,再勇敢的戰士,也怕死。與其就這樣白死,不如拼他一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更英雄一點!
春秋時的「要離」、戰國時的「荊軻」、「聶政」、「侯贏」、「朱亥」,漢朝的李廣、蘇武、彌衡、張遼、趙雲、典韋;唐朝的李存孝;宋朝的文天祥,陸秀夫,都是不怕死的硬漢!
瞿秋白、方誌敏、張自忠、趙登禹、戴安瀾,那是近代的不怕死的硬漢!
7.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人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既然是說中國歷史上,我想就從民國以前說起吧,至於近代史,時間太近,不好妄加評論。何為英雄?肯定是在某個歷史時期,做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甚至是改變了歷史的進程的,華夏上下5000年的歷史,悠悠長河裡流淌的英雄人物可如過江之鯉,數不勝數,我只列舉幾位我認為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三、於謙
大明王朝到了最為危機的時刻,明英宗被瓦剌在土木堡一戰俘虜了,全國40萬精兵強將和大部分朝廷精英灰飛煙滅了,瓦剌大軍已經可以看到北京城牆的時候。整個大明王朝一片哀嚎,這個時候,於謙站了出來,他只是一個兵部侍郎。於謙首先是當機立斷,擁立代宗即位,斷了瓦剌挾英宗要挾的念想,力排眾議堅決反對帝都南遷南京,整頓大明剩下不多的軍事力量,積極的准備瓦剌的入侵。
在瓦剌兵臨北京城的時候,於謙更是身先士卒,率軍御敵於北京12道城門外,下達最後的命令是,只有死了的人才能進入北京城,就是這樣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頑強抵禦住了瓦剌瘋狂的進攻,並聯合援軍直接讓瓦剌也先退回了草原。
大明的北京保衛戰可以說是大明最為危險的時刻,於謙的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扶大廈而不傾,當得起英雄二字。於謙不但是不多得的扶廈之臣,更是不可多得的能臣,廉臣。可以說在大明名臣中,至少排名前三位。可惜,英宗復位後,冤殺於謙,可惜可嘆。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8.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忠義將領有哪些
七戰匈奴——衛青衛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西漢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 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窴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匈奴末滅,何以家為——霍去病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貫河東平陽(屬今山西臨汾)。霍去病少年時生活在奴婢群中,貧賤艱苦。但他隨舅父衛青習武,騎射、擊刺技藝超群,體魄健壯,寡言守信,智勇兼備。霍去病18歲即為天子侍中(皇帝身邊保衛安全的官),同年便隨大將軍衛青參加與匈奴右賢王爭奪河南地(今河套地區)的最後一戰,號「票姚校尉」。他率領800精騎,距大軍數百里之遙,乘匈奴不備,選擇便於進攻的目標,出奇制勝,斬殺敵兵1028人,首戰告捷,被封為冠軍候。公元前119年,漢朝決定派衛青、霍去病率騎兵5萬,步兵幾十萬人合圍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右北平(今河北平泉縣一帶),衛青出定襄(今內蒙和林格爾),分兵越過沙漠,尋求與單於決戰。根據沙漠作戰的特點,霍去病大膽選用部分降漢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時間較長的漢人為軍校,造成熟知匈奴軍情和漠北物候的優勢。率領有向導的輕騎兵,離開基地,深入敵後,「取食於敵」,「追奔逐北」兩千多里,尋找單於。由於單於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離候山(今何地不詳),渡弓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與匈奴左賢王(轄匈奴東部地方的最高長官)部酣戰,結果獲匈奴頓頭等3小王將軍、相國、都尉等83人,共斬俘7萬餘人,匈奴左部幾乎全軍覆滅。霍、衛兩軍終於勝利會師於瀚海(今貝加爾湖),為慶戰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德爾山)立祭天高壇,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開祭地廣場,後班師凱旋。此役收復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築壘防禦匈奴,「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也晉升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兩年後,霍去病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由披鐵甲的官兵列隊將靈柩護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東,葬於外形仿祁連山狀的高大墓中,墓前還有漢武帝為表彰其戰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圓雕石刻。上書其座右銘:「匈奴末滅,何以家為!」李白《樂府詩胡無人》寫道:「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虎劍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冉閔世無冉閔,中華民族已從世界消失。爭議人物,不加更多評價,但他是民族英雄,這點毋庸質疑。精忠報國——岳飛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 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 「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抗清英雄——袁崇煥袁崇煥(1584.4.28-1630.8.16),明末傑出軍事家,抵抗後金英雄、愛國將領。字元素,號自如。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人。祖籍廣東東莞。曾任兵部尚書、右都御史、薊遼督師等。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中三甲第四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喜歡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東北邊塞情況。天啟二年(1622)入京朝覲,升任兵部主事。單騎赴山海關考察關內外形勢,自請守遼抗金,擢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組織修築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地城堡,招練兵馬。天啟四年再遷山東布政司右參政。督率軍民修繕邊鎮,開疆拓土。天啟五年十月,抵制遼東經略高第之命,拒絕將軍隊撤譯關內,率部留守寧遠。升山東按察使。次年挫敗努爾哈赤所率後金勁旅,獲寧遠大捷,一炮轟死一代天驕努爾哈赤。改任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兼兵部侍郎,收復高第所棄關外所有故土。天啟七年苦戰寧遠、錦州,擊退皇態極所率後金大軍十八萬。因受宦官魏忠賢黨徒誣陷,辭官歸。崇禎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次年斬殺皮島守將,大漢奸毛文龍。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阻止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在遼西的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以九百鐵騎大破八旗軍20萬,力解京師之危。但昏君崇禎帝聽信讒言,昏君崇禎帝中皇太極反間計,以為袁勾結後金,引敵脅和被逮下詔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以謀逆罪磔死。其屍身被百姓所食。袁崇煥被冤殺後,明朝軍隊離心離德,再沒人為崇禎這個昏君效力,紛紛投向清朝,明朝很快就滅亡了。其部下佘義士夜竊其屍葬於今北京廣渠門內東花市斜街,即原廣東義園,並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代。清初設館修《明史》時,冤情方大白。袁崇煥被後代歷史學家閻崇年譽為「明朝第一將軍」。石砫擎天一女豪——秦良玉秦良玉 (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巴渝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在四川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松藩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後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吾頭可斷,身不可辱——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崇禎進士,累遷右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滅明朝,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立,史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馬士英等共主朝政,但受馬排擠。詔令史督師,出鎮淮、揚,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開府揚州。史可法駐守揚州時,在四方無援的情況下,整飭軍隊,修築城垣,曉以民族存亡大義,激勵4000軍民固守孤城。清攝政王多爾袞5次致書誘降,他誓死不從。城陷前幾天他給母親、妻子寫下遺書,表示要以死殉城。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軍抵達揚州城西北郊斑竹園,清豫親王多鐸再次勸降,史不理會,令將士登城分守各門,自守險要的西門。清軍強攻不破,傷亡甚眾,遂喬裝明軍,得計入城。史見大勢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參將護持而行。至小東門,見軍民遭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吾史督師也!萬事一人當之,不累滿城百姓。」於是被執。多鐸勸降,史說:「吾朝廷大臣,安肯苟活?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吾頭可斷,身不可辱。」遂從容就義。後人於揚州城北梅花嶺畔建「史公祠」及其衣冠冢,以為紀念。收復新疆--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一字朴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 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內部發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時西北邊塞和東南沿海防務均告危急;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 「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是年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1876 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 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 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收復台灣——鄭成功鄭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為明末南安人。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的無比憤慨。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抗日英雄——楊靖宇楊靖宇(1905~1940),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馬尚德,字驥生。 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父親馬錫齡是一窮苦農民。楊靖宇八歲時進私塾讀書。1918年入確山縣高等小學讀書。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3月,為迎接北伐軍勝利北進,領導了確山農民起義。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調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陽、開封等地先後三次被捕入獄。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同年秋被捕,在獄中堅持斗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出獄,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代軍委書記等職,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1934年任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等職。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基本隊伍有六千餘人,分布南滿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盧溝橋事變後,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斗爭。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幹部開會,討論堅持游擊戰爭策略。會後,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同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政策,並勾結日本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斗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幾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給日偽當局;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並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虎門銷煙——林則徐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 「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9. 歷史上有哪些不怕死的人物
黃繼光,為了國家,犧牲了自己,這是我從小到大聽到的印象最深刻的視死如歸的故事
10. 中國歷史十大傑出英雄
這個英雄之說……有點寬泛……看看下面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歷史十大猛將
TOP10李文忠
明史載: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夠可以,朱元璋的親外*,隨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戲勇冠諸將。也就是說就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馬倒步戰,仍殺傷無數,義烏之戰,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身被數圍,大呼奮擊,一戰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候皆畏之。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終,死於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就對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辦法莫過於從肉體上消滅,所以,他只好死了,沒有死於沙場,可嘆,可悲!
勇猛指數6智謀指數7總評6.5
TOP9馬超
字孟起,號錦馬超,長得極帥,按現代人的標准整個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還狠,都MM們最喜歡的呀。隴右人,世居羌胡邊,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號之為神威天將軍。潼關之戰是其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打得橫掃北方平定諸候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瞞割須斷袍而走,帳下諸將竟無人敢拂其鋒芒,這可是些稱雄三國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張合,哪一個不是個個頂個的主兒?後兵敗投告劉大耳,鬱郁而終,殊為可憐。
勇猛指數6.5智謀指數5總評5.5
TOP8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過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漢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是當時僅次於西楚霸王的第二號狠角色,當時號稱\勇悍\的什麼樊噲啊,夏候嬰呀什麼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戰而定,壓根不是個。打得劉老二幾次.滾尿流,所謂傷得越痛,愛得越深,也使他下本錢拉攏英布,一旦得手,如獲至寶,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漢以後幾無建樹,還不如呆在楚那邊風光。巨鹿之戰,引數千楚兵為先鋒擊三十萬秦軍,無往不勝,悍通顯於諸候,為最終擊潰秦軍主力立下頭功,後奉項羽令坑殺二十萬秦軍於新安,擊漢之役,引軍破三秦天險涵谷關,驍勇異常,項羽大封諸候,布為九江王,殺楚懷王。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懼誅而反,擊漢楚王部,敗之,破漢荊王部,盡收其地,兵,糖,又與漢軍主力相持與甄,劉邦見其悍勇不敢應戰,固守城池,留下一對千古妙對:何故而反?劉邦問。欲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惜此時天下已定,民皆不願戰,後大戰之下兵敗身死,落得個千古罵名。
勇猛指數7智謀指數6總評6.5
TOP7史萬歲
隋初四大名將之一,出身名將世家,15歲從征,後以副將從征平定尉遲同(有一個舟之底),每戰必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之戰,敗勢已定之下,拔馬奮擊,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突入敵陣,立殺數十人,方止住陣腳,後楊堅登位,以戴罪之身以涼州道帳下武將身份出征,與突利可汗定士卒何罪,願得勇士單挑以絕勝負之約,史載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厥大驚,議和而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以單挑的形式決定戰局的例子,單憑此,史萬歲便該名流千古。後史以行軍總管身份隨楊素平高智慧之亂,引2000軍偏師,千里而進,歷700戰,與主力失去聯絡,皆以為其已全軍敗亡,殺傷以十萬計。後以此功加封,並進入四大之列。大斤山之戰,突厥軍與隋軍相遇,敵哨騎回報隋軍主將為史萬歲,突利可汗大驚,說道:得非敦煌斬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騎確認後慌張撤退,被隋軍跟進斬殺萬人,其勇由此可見。結局,嘿嘿,又一個不得善終的,又一個死在自已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這個史萬歲昏了頭,為了替將士請功,不注意言辭用語,在朝堂之上跟楊堅對著干,有失文帝威嚴。
勇猛指數7.5智謀指數7總評7
TOP6呂布
知名度頗高,號飛將軍,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悍勇世無所匹,不多說
勇猛指數8智謀指數5總評6.5
TOP5斛律光
字明月,高車族,北齊名將,出身將門,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馬,咸陽王,其弟為齊幽州刺史,可謂一門三傑,最初投候景(後來殺了梁武帝的那個),有人便對候景說斛律家小兒,不可使其三度為將,後奪人名,原因就是因其自小少言語,工騎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歲時便生擒敵勇將,少年得志。與高歡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歡贊道:此射鵰手也。此後,北齊一軍皆呼之為射鵰將軍(跟郭靖差不多,北方民族對弓馬之術很看重)。縱觀《北齊書.斛律光》傳,如光自馳馬迎之,斬敵將,光自生擒敵首領\之樣的描述比比皆是,客觀的說,北齊書的內容基本是可靠的,可信度要遠大於南朝的幾本史書,能得如此高的評價,斛律光之勇自不待言。實是求是的說,斛律光不但是勇將,更是名將,在整個南北朝可以排得進前五位,與韋睿,劉裕,韋孝寬,陳慶之之流並列,只是由於本篇的大方向不在此,又因其非我族類,就不便多說。結局一樣不妙,又一個死於自已人之身的猛將,可憐得緊。
勇猛指數8.5智謀指數8總評8
TOP4霍去病
單是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便足以使其名載史冊,更可貴的是其對匈奴的戰績,不敗之將更是難得,像上文所述諸將,皆有敗績,且有些還敗得很慘,象這樣出身皇族親引鐵騎出塞,令胡騎喪膽,漢子振奮的名將極為難得。
勇猛指數9智謀指數9總評9
TOP3楊再興
小商河一戰,令無數後世子孫為之扼腕,數百將士面對數十倍敵軍(女真人主力騎兵部隊,戰力之強可以想見)發動了奮不顧死的沖鋒,雖盡數死於沙場,卻使威名流芳百世,僅楊再興一人便殺敵將數十,斬胡騎數百,其中不乏元帥一類的重要將官,可謂死得其所,據史記載死後岳家軍為其收屍,僅從其身體內燒出的鐵箭頭就達兩斤以上,慘烈非常。據稱其為楊老令公之後,初為義軍帳下大將,後受到岳家軍的進攻,斬,殺岳家軍數位將官,所括岳王的親哥,兵敗投降,為岳家軍帳下與高憲,岳雲並列的三員猛將之首,數次隨岳家軍擊女真騎兵,殺傷甚眾,胡騎皆畏之,聞之至則盡拔馬避之,以全性命。想來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麼會怎樣?想來女真人所謂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種表現現象,在明知進必死退可生的情況下一樣不會放棄生命的。 勇猛指數9.5智謀指數6總評7.5
TOP2冉閔
冉魏政權的君主,死後被其對手追封為魏武悼天王,一個武,一個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深深的畏懼之心。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的精神支柱,冉閔的威猛至今還在一些地方流傳,亂華之六胡經其征戰廝殺只剩其四,為漢文化在北方的延續流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本人更是將其稱為與項羽並列的猛將之首。閔左.雙刃矛,右執鉤戟,騎赤龍,一生死於其手下的敵軍以萬計,死於其政權,軍隊下的胡人更是以十萬計,曾創造過以弱擊強九戰九勝的戰例,帳下軍士皆勇冠三軍,竟與楚霸王之八千江東子弟不相上下,僅被難一役便斬燕將數十,殺燕騎三百餘,勇烈可見一斑,只是由於戰馬被殺,步戰力盡被擒,面對胡主責難,尤自怒斥:「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被殺之後,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懼,封其為悼武天王這才作罷。
勇猛指數10智謀指數8總評9
TOP1項羽
只要是中國人,不管是學什麼的,上過什麼學,或者是沒上過學,提起此人無不瞭若指掌。巨鹿之戰,三萬破三十萬,彭城之戰,三萬破六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作為一個失敗者,得到了遠比成功者劉邦更高的認同度與同情,實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中國人從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一個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間擁有如此的知名度,實在是很令人費解。
勇猛指數10智謀指數7總評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