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

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6 05:27:06

❶ 關於近代中國歷史

歷史書上抄對這段歷史只是抓重點襲說的,說的都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中國武裝斗爭的失敗。1912年之前,晚清基本上介紹個假憲政,扶持袁世凱,有幾次革命黨的小起義和刺殺,當然都是失敗的,這段時間應該是清朝最不好過的時候。實際上,在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中的洋務派,在恭親王奕

❷ 近代中國歷史

1、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開始淪為
鴉片戰爭結束以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政治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開始喪失。
在經濟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逐步地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志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的簽訂——加深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美英法和英法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總共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主權;以1861年總理衙門設置、辛酉政變和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借師助剿」為標志,清朝統治者公開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它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中國沿海各省,並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大大方便了西方列強進行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和廉價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侵略的沖擊,正式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
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給近代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首先,台灣、澎湖列島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俄國之後,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嚴重掠奪。它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劃分強占租借地,「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其次,巨額賠款相當於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就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只有大借外債,便利了西方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
再次,四個內陸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航線的開辟,使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
最後,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它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廉價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甲午戰爭以後,隨著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步伐的加快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的進程加快。因此,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簽訂——完全淪為
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再次戰敗,被迫與英、俄、德、法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
其一、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為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中國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其二、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為「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並通過外務部直接干涉中國內政。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京津地區「門戶洞開」,從而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其三、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使它們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
其四、改設外務部的規定,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凶極惡地對中國進行敲詐勒索以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它們在華的代理人。慈禧太後竟然厚顏無恥地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暴露了其賣國嘴臉。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回答者:冬天的游俠 - 試用期 一級 5-8 18:20

❸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840年--1842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與英中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淪為半內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容

1856年--1860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

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簽訂《中法條約》。

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1901,八國聯軍進北京,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❹ (世界歷史)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是什麼

翻身當家做主人,實現民族獨立,站起來。

❺ 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主題是

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❻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6)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❼ 近代中國人民所面臨的四個基本歷史任務是

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歷史任務:1、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2、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國的時代特點以及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人民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兩大歷史任務中,首先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的統治。這個歷史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變民族壓迫和人民受剝削的狀況,必須首先進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決上層建築和生產關系問題,才能為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前提與基礎,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開辟道路,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可能。
歷史表明,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歷史任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務,在現代主要是完成後一任務。兩大任務是統一的,統一於解放和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

2、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個任務是相互區別又相互緊密聯系的。由於腐敗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不經過反帝發封建的斗爭,爭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改變他們控制中國經濟政治命脈,利用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壓迫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專制政治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擴大民族工商業的國內市場;就不可能達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從而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❽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是什麼

近代來以來,中華民族自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是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

(8)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擴展閱讀:

在中國近代歷史舞台上,中國的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都先後出演過主角,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無法承擔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身上。

「三個深刻改變」使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具備了「開天闢地的大事變」的性質和作用,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鮮明界線。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斗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結果。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就有了正確前進方向,中國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開啟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壯麗征程。

❾ 中國近代發展史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9)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閱讀全文

與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