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概述史前彩陶藝術的發展成就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的一種形式,分布極為廣泛,就藝術成就而言,主要有兩大系統專:一是分布於黃河屬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廟底溝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於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著重介紹這兩個時期的彩陶的特徵與歷史。
一、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於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仰韶文化是以紅陶、彩陶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歷程很長,大約存在於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續約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發展過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紋樣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裝飾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彩陶的裝飾是最能體現原始裝飾設計成就的。
二、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包含了漫長的史前藝術,彩陶是這一歷史長河中的經典階段,奠定了藝術發展的形式基礎。
② 中國陶藝發展史從哪些方面評價它的美
陶瓷發展史
1.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2.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3.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4.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5.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6.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7.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8.中國現代陶藝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國勢日衰,唐滅元之後五十年裡,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秘色窯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製作細膩精緻、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相植,也製造出一些創新的作品。
鬥彩
成化瓷採用鬥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正德年間採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斗是其獨特的地方。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粉彩
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琺琅彩
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
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
紫砂
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
織金
「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灣塑
廣西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為收藏家喜好。
中國現代陶藝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六王畢,四海一「。
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參考資料:http://www.ce.cn/kjwh/scpm/tzjb/tc/tcdh/200508/24/t20050824_4514847.shtml
③ 中國古代彩陶的輝煌成就
描繪在彩陶上的圖繪主要分為幾何圖案和帶有寫實傾向的人物、動物圖像兩類,彩陶畫指的是後一類圖像。這類圖像雖然也是屬於陶器上的裝飾,但以其寫實性的描繪,體現出一定的構思、想像甚至是某種主題,因而與單純的幾何紋裝飾圖案有重大區別。
河南臨汝閻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缸上繪有一隻白鸛銜魚,面向一柄裝飾考究的石斧而立。此畫被稱為「鸛魚石斧圖」,其圖像組合明顯具有一種主題意念,有研究者認為它記錄了以鸛為圖騰的氏族戰勝、兼並了以魚為圖騰的氏族的歷史性事件。畫面為37.44厘米,構圖均衡、飽滿,形象簡潔醒目,為史前獨立性繪畫中的珍品。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有一件舞蹈人物彩陶盆,其內沿畫著一圈3組、每組5個人手挽手跳舞的情景,5個相同的人物形象和朝向的統一,表現了舞蹈的整齊節奏,透露出歡快熱烈的氣氛。有學者認為這是表現了氏族成員分組圍獵野獸的場景,也有人認為是載歌載舞慶祝豐收或祭祀神靈。在技法上,這件作品緊緊抓住人物的動態和整齊的隊形,以極其精練的筆墨進行描繪,每組人物之間和人物腳下的各種線條變化自然,富有抒情的意念。
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彩陶盆上,還有描繪人面與魚相連或與魚網相伴的圖像,這類人面皆呈圓形,頭上似戴著尖頂高帽,眼鼻形象明確,雙眼眯成一線,耳旁或嘴旁有雙魚。學術界一般認為這類帶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紋定與某種原始信仰有關,但具體解釋不同,有崇拜魚圖騰、祈求捕魚豐收、祈求生殖繁盛等多種說法。
彩陶上還有魚紋、鳥紋、蛙紋、犬紋等圖像,往往都是抽象與寫實相結合,具有濃厚的繪畫意趣。如半坡彩陶中有一件陶盆外壁繪有3條首尾相接的大魚,那種張嘴露齒、體態優悠的情狀,以及筆墨上的簡練、流暢、老練,在審美上給人以不小的震撼。又如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瓶上,繪有一條人面狀的鯢魚(俗稱娃娃魚),構圖獨特,表情強烈,而用筆生動,筆觸豪放,明顯表現出筆墨的意趣。
另外如臨潼姜寨彩陶中的蛙和魚紋,造型質撲,用筆稚拙,別有一種藝術魅力。可以說,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畫上,已經體現出中國古代繪畫傳統的某些基本特色,如線描的表現方法和對筆墨效果的體會和運用等。
④ 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程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4)中國原始彩陶的歷史成就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畫、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⑤ 陶瓷工藝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演變及其成就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有悠久而輝煌的陶藝史。中國陶瓷,曾長期影響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陶藝卻落伍了。
中國的陶瓷落後於西方,其原因與陶瓷美術設計者的綜合素質有密切的關系。中國陶瓷要再度創造輝煌,我認為每一個設計者,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掌握多學科的知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有一名學者曾經說過,設計要以人為本,她不是為了產品,也不是為了金錢,她只為了滿足人們的種種需要。
從本質上看,陶瓷設計是為了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陶瓷美術設計不同於純粹的藝術創作,可以從創作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不受任何約束地體現創作者的藝術觀點和藝術思想感情。多數情況下,陶瓷設計的過程和結果,都必須受到市場需求、生產者決策、技術工藝條件、生產成本、消費者喜好、大眾審美標准等設計的先決條件所限制。在此基礎上,才能體現設計者的設計觀念、風格等個人因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生產的規律深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發展。一個有所造就的陶瓷設計師,必須重視市場需求,掌握經濟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才能具備適應現代科技、現代文化、現代生活辦法、現代審美觀念的能力。設計出精美而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二、對陶瓷裝飾美學特徵的充分認識
陶瓷無論從材料美感、圖紋裝飾或裝飾題材上,都與其它的欣賞性美術和工藝美術不同。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對陶瓷材質帶給人們美的感受的一種審美闡釋。陶瓷裝飾藝術中,色釉裝飾就是運用各種材料,通過預置的燒成氣氛和燒成溫度,達到預置目標的色彩效果與肌理效果,形成陶瓷裝飾藝術中妙不可言的風貌。不同的色釉特性各不相同。陶瓷通過火作用於材料,通過材料呈現出質感和視覺效果來體現材料的裝飾屬性,物化成各種形態和美學品格。完全不同於器物表面的人為的圖形美。
陶瓷的圖紋裝飾是再來的一種裝飾形式,大致可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釉上彩包括粉彩、新彩、古彩、琺琅彩等。釉下裝飾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青花玲瓏、影青雕刻等,各自的繪制技法、燒成都很復雜,特性各不相同。如古彩,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裝飾方法,在用色和圖紋組織上都有強烈的裝飾性,色彩濃艷明快,富有濃郁的圖案味和民間味;粉彩色彩淡雅柔麗,用色較程式化;新彩直接用顏料作畫,製作自由;影青雕刻,是在坯胎上用刀具刻劃圖紋,施影青釉,高溫一次燒成……陶瓷設計者只有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的裝飾技法,才能把這些裝飾形式自如地綜合地加以運用。從而使工藝陶瓷美術設計者有更寬廣的表現空間,更自由地表達語言,更有內涵的審美情愫。陶瓷藝術由於受到功用目的和消費市場的制約,在題材上需充分考慮,不能隨心所欲。應表現積極向上,健康美好,吉祥如意、寓意深刻的內容。只有這樣,作品才能讓人感到愉悅,得以修心養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陶瓷設計者只有對陶瓷裝飾的美學特徵有充分的認識,同時通過復雜的陶瓷藝術設計的實踐,賦予陶瓷以生命。才能使陶瓷藝術家與陶瓷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積累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歷經了許多階段,具有獨特的視覺魅力,中國書法自秦漢以來,流派紛呈,風格多樣,有篆、隸、草、行、楷等種類。同時,表現題材廣泛,自成體系,地位不同凡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它的精神導向源於藝術家對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構成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原始社會的甲骨文開始,到行書的出現,書法藝術的內在表現形式也逐漸繁榮昌盛。在書法家的筆下,流露著藝術家對人生的思想感悟及對江河宇宙變化的獨特審美觀點。它的表現形式以墨色的枯、濕、濃、淡及千變萬化的抽象筆墨組合,表現幽深的美學意境,以蒼茫濃郁的文化審美積淀展現波瀾壯闊的東方美學情趣。在載體的表現形式上。則以千變萬化的筆墨線性元素組合為主體。在忘我的筆墨解構中,以充滿張力的筆墨表現手法,著重筆墨情趣化的美感表現。展現了空間的筆墨審美情趣,傳達給人們空靈、恬淡的聯想空間。原始的筆墨線條,經過書法家高度的藝術概括性處理,是藝術家對生命本體的感悟並傳達著蘊涵深遠的境界。書法這種獨特的魅力使現代人在共享古人的智慧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漢字中蘊藏的無限靈感。從而為現代工藝陶瓷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源泉。
人類藝術的起源與原始裝飾有著某種不可割捨的關系。中國古代傳統造型藝術在意境上追求大看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質的表現,往往是意到為止,恰到好處。簡潔而充滿活力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凝重、神秘的商周青銅裝飾圖案;深厚、宏大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四神瓦當圖案,氣勢流動的織綉圖案;具有宗教色彩的南北朝石刻裝飾、飛天圖案;豐滿、富麗、華貴的唐代寶相花、勃勃生機的卷草圖案;內容豐富、裝飾性強的團花圖案;具有文人風格的宋瓷圖案;寓意深刻的民間剪紙、刺綉,樸素的藍印花布;造型生動、概括、質朴的貴州蠟染;童趣十足的泥玩具;以吉祥內容和戲劇故事構成畫面的風格各異的木版畫、年畫等。這些有著強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點的傳統設計元素,完全可以在工藝陶瓷美術設計中,通過把客觀形象和色彩以創意主觀意識和市場需求用陶瓷的裝飾手法進行必要的歸納、取捨、誇張,從而獲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音樂,是以聲音作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它不象美術設計那樣通過視覺作用於感官,而是通過聽覺直接作用於心靈,通過表達情感來引起人們對一定生活情景的聯想,以聲表情。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設計與聽覺藝術的音樂,表面上似乎沒有聯系。然而由於美術與音樂在節奏韻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處。如通過節秦和韻律,《二泉映月》體現出一種哀怨的意境,《黃河大合唱》體現出一種雄偉的氣魄,《雨打芭蕉》體現出一種熱烈,跳躍的氣氛等。陶瓷美術設計者,是可以從音樂中得到啟發的。文學與陶瓷美術也有密切的聯系。許多陶瓷美術作品,如希臘瓶飾,往往是根據文學原著提供的題材和情節創作出來的。而詩歌與陶瓷藝術,是一種更內在的聯系辦法。二者的一起點在於都追求通過意境的創造而抒發作者的情感,激發觀眾的想像和聯想……
四、創新意識
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元化基礎知識結構,專業技術,文化藝術修養,市場意識等,都是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創新思維,更是設計的關鍵。中國幾千年輝煌的陶瓷史,曾經是陶瓷美術設計者的包袱。藝術設計是創造力發揮的廣闊天地,但是如果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一味沉迷於傳統的襁褓里,陶瓷設計產品就會停滯不前,從而喪失生命力。今天,世界陶瓷精品的貨架上,難以發現中國的陶瓷。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的陶瓷設計者的創新意識遠遠落後於西方,而不是我們的技術不夠
⑥ 有誰知道中國彩陶發展史啊,盡量詳細點的。
中國的彩陶藝術歷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就有彩色陶器。從那時以後,我國的彩陶在持續的工藝改進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西部邊遠地區一直延續到東漢時期。中國彩陶從興起、繁榮到蕭條,經歷了約四千年之久的歷史,形成了一部完整有序的彩陶製做工藝發展史。
中國彩陶的分布地域十分廣闊,從南至北,橫貫嶺南、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大草原;從東至西,橫跨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由東海之濱縱橫中原大地、陝甘青地區遠至新疆天山南北;東南坻達福建、寶島台灣、廣東沿海;西南至川藏地區。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到處盛開著彩陶藝術絢麗的奇葩!
中國在遠古時期,就生存有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由於文明和地域的差異,形成了繁花似綿、異彩紛呈的彩陶文化。大地灣文化「一畫開天」托起了中國彩陶的霞光;仰韶文化側以寬廣的胸懷,蘊育出半坡、廟底溝、馬家窯等類型為代表的系列文化體系。以上這些文化類型,還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彩陶文化的全部內涵。全國各地在彩陶發展的過程中,共同存在著三十幾個地方類別,以其本身特有的紋式體現出各自的文化內涵,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彩陶的文化內容。
燦爛的中國彩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傑出的製做工藝成就和其寶貴的文化內涵,在世界人類進化史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以豐富的彩陶為特徵,迄今為至出現了距今約8000年以來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陶,它經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特別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類型均由該遺址而得名。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論述、分析、探討彩陶花紋的演變、裝飾手法的運用、裝飾部位的選擇等,研究工作在不斷地深入。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臨夏是馬家窯文化的核心區域,東鄉縣的林家遺址、康樂縣的邊家林遺址、廣河縣的地巴坪遺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遺存。
林家遺址位於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黃土塬上,文化內涵以馬家窯類型為主,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
1978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共同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近3 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跡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5個(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東鄉族自治縣文化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四集)。從地層上初步搞清了馬家窯類型遺存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堆積關系。發掘和採集各類遺物3 000餘件,其中各類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餘件,以石器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遺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銅渣。銅刀由兩塊范澆鑄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勻,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柄端有明顯的安裝木把的痕跡。1981年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驗,為含錫青銅。在一個窖穴內還發現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說明粟是當時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類,主要採用泥條盤築和捏塑法製作。根據地層堆積,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數量較少,主要有瓶、罐、盆、缽等,瓶多為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彩繪為黑色,漆黑發亮,紋飾以旋紋和弧線紋為主,線條粗健古樸;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活潑流暢;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粗,主要器形有盆、缽、碗、壺、瓶、罐等,色彩也發生變化,出現了白彩,紋飾簡化、潦草,以旋紋、平行條紋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為輔助裝飾,黑白分明,對比強烈,是晚期的突出特點。
林家遺址的發掘,弄清了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地層堆積關系,為文化遺物的33期提供了明確的地層證據。特別是陶器,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發展和演變情況比較清楚,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邊家林遺址位於甘肅省康樂縣虎關鄉關風村,是馬家窯類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級台地上,面積約1萬平方米。1981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康樂縣文化館聯合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個,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為主,器形有壺、罐、盆、瓶、碗、缽等。壺頸較細直,出現紅彩。邊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紋飾與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層遺存類似,已清楚地顯示出向半山類型過渡的趨勢,填補了從馬家窯類型發展到半山類型的缺環。
地巴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廣河縣城東南6公里處地巴坪村西北的廣通河南岸台地。這里不但有半山類型遺存,還有馬廠類型、齊家文化的遺存。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廣河縣文化館先後兩次進行發掘,清理半山時期墓葬66座,形制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遺物756件,隨葬品以陶器為主,還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達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遺址是半山時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處遺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頸彩陶壺和侈口短頸彩陶瓮(罐)較為普遍。陶器組合基本是壺、瓮、罐或瓶,少數墓兼有盆或碗。陶質細膩,呈橙黃色或磚紅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為主、紅色為輔繪制花紋,紋飾精美、繁縟,以旋紋和菱格紋為主。經過對出土的彩陶整理,與馬家窯類型和馬廠類型彩陶紋飾作對比研究,地巴坪遺址應屬半山類型早期遺址(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 《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墓地》,載《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遺址是半山類型保存較好、出土物較多的一處墓地,為研究半山時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具體可以參看:《馬家窯彩陶鑒識》
全面介紹中國彩陶發展史、深入透析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馬家窯彩陶鑒識》一書,由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的作者是從事彩陶鑒賞與研究工作20餘年的甘肅彩陶研究會副會長、蘭州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海東。
⑦ 簡述彩陶的藝術成就
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體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製作精美,以泥質陶為主,質地細膩,因之既是實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於色彩繪於燒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燒後,色彩和陶胎結合緊密,不易發生脫落。彩繪的形式總體上可分為圖案和圖畫兩大類[1]
。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中國彩陶發現較晚(1921年),至今約有84年,而彩陶的誕生到今天卻已有8000年的歷史。彩陶記載著人類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從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屈家嶺、大溪、紅山、齊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從製作工藝、藝術成就、歷史價值、升值空間等諸多因素看,陝、甘、寧、青的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彩陶和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中國彩陶的起源一直頗多爭議,在大地灣發現的直徑51厘米的彩陶圜底魚紋盆,是目前國內發現直徑最大的魚紋盆。與上面地層的仰韶文化面貌截然不同。陶片質地鬆脆、色澤不勻,幾乎見不到大塊的陶片,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已破碎,發掘人員形象地稱這些陶片為「酥皮點心」,這一現象可說明當時制陶技術較為原始。發現的器形很特殊,底部多有小小的三足支撐,或圜底、或圈足,基本不見平底器。更為奇怪的是,在缽形器口沿內外均發現暗紅色的彩條帶。以上特徵無疑表明,它們不是通常認識的仰韶文化。從地層上看,這是早於仰韶文化的遺存。經北京大學考古實驗室測定,送檢的5個標本年代約為距今7300年—7800年,比仰韶文化早了近千年。大地灣文化的發現不僅確立了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早期文化,而且為探索彩陶與農業的起源提供了一批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大地灣彩陶與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兩河流域,及中亞地區在時間上幾乎是同步的,表明中國彩陶起源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渭河流域。
⑧ 誰知道中國陶器發展史
1.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2.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3.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4.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5.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6.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7.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8.中國現代陶藝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國勢日衰,唐滅元之後五十年裡,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秘色窯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製作細膩精緻、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價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相植,也製造出一些創新的作品。
鬥彩
成化瓷採用鬥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正德年間採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斗是其獨特的地方。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粉彩
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琺琅彩
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
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
紫砂
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
織金
「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灣塑
廣西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為收藏家喜好。
中國現代陶藝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六王畢,四海一」。
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⑨ 我國陶藝歷史及其成就
陶藝發展史概述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陶瓷的製作工藝及其發展更是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一頁。
隨著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用火經驗的積累對於火的使用有了進一步認識。火與上的結合社會生活的需要為陶器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陶器作為人類的生活用品及文化象徵是不斷發展、更新的這在人類創造發明史上也是一個奇跡。當人類第一次發現泥土過火焚燒變成陶器時人類的文明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新篇章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生活史上開辟了新紀元。陶瓷總是記載著每個時代人類文明的進程因此一部陶瓷的發展史必然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
陶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演化、不斷更新的過程這個家族日益豐富多彩。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繽紛的彩繪瓷……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准康明珠結成了一串最美的珠鏈陶瓷發展史便是串起這條珠鍵的細線。
陶器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從產生之時開始就和藝術密不可分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是藝術的創造或模仿。也許沒有一種材料能像陶瓷一樣在每一個時代都參與了人類的生活。而在當今的現代生活中沒有陶瓷藝術是不可想像的這一古老文明為現代人的生活、文化增添了無限趣味。以往在人們的觀念中陶瓷只能作為一般的日用品看待無形中就制約了陶瓷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當今陶瓷這一古老的材料與製作工藝重新得到認識、理解與應用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門類——陶藝。陶藝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參與了現代人的生活並協調於時代的審美追求。
陶藝分為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傳統陶藝主要從傳統繼承與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傳統陶瓷的材料、工藝製作、成型手段、裝飾技藝、燒成效果與藝術效果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不同時代所創造的不同藝術風格。 而現代陶藝則是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去更新工藝材料、發揮技藝手法的表現力去探索新的表現技巧創造出具有時代感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的。現代陶藝在世界各國都逐漸得到發展尤其是歐洲。美洲、日本等國家發展的速度比較快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截然不同的作品。因此現代陶藝使古老的陶瓷材料更具強盛生命力。 無論在科技發達的現在還是人類起源的遠古火與土對人類來說始終充滿了激動與激勵。
陶藝是一種集歷史、科技、技藝、藝術創造為一體的藝術。對於材料、造型、裝飾、色彩、肌理以及製作工藝陶藝同其他藝術形式有很大差異正是這些特殊的材料、工藝與燒成構成了獨特的表現語言與表現形式。 中國雖作為瓷的母國、陶的故鄉但現代陶藝的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代陶藝以其獨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表現空間越來越成為現代人所熱衷的一項藝術活動。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陶瓷產區遍布各地國內許多藝術院校相繼成立了陶瓷及相關專業陶藝界也出現了一批深具實力的先行者。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中國現代陶藝將會以其獨特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會出現更多愛陶人和作陶人。
⑩ 中國彩陶藝術有多久歷史
彩繪陶是指陶器燒成後再繪彩紋的陶器,彩陶發源於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