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基督教最早從什麼時候就已經傳到中國
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專(其實是來自波斯屬而非古羅馬)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
此時進入中國的是聶斯托留派,來華後被稱為景教。他們的主要工作有:興建修道院、翻譯聖經還有出版一些信道基要的書籍。唐太宗御賜「阿羅本」名號,意思是「上帝所差遣來的」。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影響方面,都堪稱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至今主要發達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
尤其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廣泛地區,無論是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和藝術,基督教塑造了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國也是20世紀除了南美、非洲、亞洲的韓國等地,基督徒人數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貳』 基督教的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是什麼謝謝
呵呵,太艱難了,好多電影。書籍都有記載,在中國的傳道太艱難,但是上帝很看顧中國,現在的教會大多都很復興!!給你推薦個電影《六福客棧》就是一位英國女傳道人在中國的艱難史!!
『叄』 基督教的歷史
國際上的基督教是基督舊教(在中國的天主教),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基督教),東正教的統稱.
國際上稱的基督舊教是在中國的天主教.
國際上稱的基督新教是在中國的基督教.
一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中國稱之為基督教)的誕生
天主教是從猶太教脫胎而來的
在公元前1003年,達味領導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統一的北以-南猶聯邦王國。統一的聯邦王國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很快就分裂和沒落了。公元前722年,北以被亞述王撒爾貢所消滅。在公元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猶大分別有3023名高階層的猶大人、800多中階層的猶大人被放逐於巴比倫。公元前587年南猶大被巴比倫王拿步高二世所消滅。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淪為先後興起的波斯帝國,埃及帝國,希臘帝國,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羅馬帝國在耶穌逝世後的宗徒時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猶太戰爭,消滅了以色列。從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公元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國。
猶太人歷經長時期的帝國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們所許諾的拯救者「默西亞」來救他們脫離壓迫者的手。大約在公元前八年至二年間,默西亞揀選了猶太少女--瑪利亞做自己的母親,誕生在猶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恆(白冷)。他的媽媽用襁褓裹著他,把他放在馬廄(也稱馬槽)里,有天使在歡唱:「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賢士們(是外邦人)朝拜以後,他的母親帶著他逃往埃及,並住在那裡,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後,才從埃及回來(瑪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穌。在他十二歲的時候,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的聖城耶路撒冷聖殿聆聽經師講經,並向他們詢問(路二39-46)。他在加里肋亞省的納匝肋小鎮中隱居長大,直到30歲左右(路三23)才離開此地,前往加里肋亞宣講天國的喜訊(谷一14-15)。因此,他被稱為加里肋亞人與納匝肋人(瑪二23)。這個納匝肋人耶穌在約旦河裡,接受若翰的洗禮(谷一5)之後,開始他的福音傳揚:「時期已滿,天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終末(默二十二13),過去和現在,時間和歷史,光榮和權能屬於他;但他來到人間,屬於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子民卻沒有接納他;他受盡世人的奇恥大辱與痛苦之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時,大約三十三歲。他死後第三天,應驗了自己所說的話:第三天必要從死者中復活起來(谷十六1-20)。這些見證,他所召喚的門徒都一一記在心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已有二千年了。
耶穌三十歲離開隱居的納匝肋來到約旦河,公開宣講天主的國與他的福音,眾多人開始接受他的宣講,並跟隨他,度福音生活。他從中揀選了十二人作宗徒。他從死者中復活之後,便祝聖(按立)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約納的兒子西滿,你要叫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勢力決不能勝過他(瑪十六13-19)」,明確宣布建立教會。以伯多祿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養下,跟隨主的人漸漸形成了一個可見的小團體。這個小團體就是日後發展成為普世教會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羅馬天主教會。這是一個永遠不可、也沒有人能否認的歷史事實。
教會本著耶穌基督的訓導福傳天下,把天主的愛通傳給世人,努力聖化人靈,福利社會,保全基督全部的寶訓。教會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天主親自頒布的十誡和親定的七件聖事。
基督新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是在1517年從羅馬天主教分離出去的教會
16世紀初葉,歐州的大小國家多達四百多個,其政治異常復雜,宗教生活也相當低落。 當時,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興建之中,費用浩大,一時不能籌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處募捐,對踴躍捐贈者,頒賜若干大赦。頒賜大赦並非不合法,但擔任勸募的人,或有過分重視金錢之嫌,因而招致許多人的反感。在1511年,德國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前往羅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會的決心,不過,他並沒有「另起爐灶」的企圖。實因後來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會的導火線。公元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國威丁堡教堂張貼95條,發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張,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這種浪潮愈演愈烈,進而涉及教會的基本信條。教宗無法說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頒布詔諭,限他在60天內撤消爭議,否則,將其開除教籍。路德當眾將詔諭焚毀,以表示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剝奪了他的教籍。從此,新誕生的基督新教從天主教分裂出去,直到現在仍沒有達到共融合一。
二 關於成義
天主教主張人的成義得救,不但靠信德,而且也要行實這信德,即是信德要結出善工。基督新教各教派除聖公會(在1534年正式脫離羅馬)、信義宗外,其他各派都主張人只靠信德就可成義得救,並不需要善工;可喜的是,在1999年10月31日,天主教與信義宗在德國奧斯堡正式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
天主教的成義觀---信仰是無償貺贈,因信成義。
公元前1250年,上主雅威把若瑟家族從為奴之地——埃及領出來,在西乃山脈的曷肋布山與天主訂立盟約——西乃盟約(思高版《聖經》P81-108)。此盟約是神人之間互立的權利與義務的盟約——雙方性,是天主自我起始率先的行動(德國方濟會士傅和德神父著《舊約的背景》P325厄羅興典有條件的信仰盟約),要求以民作出回應——服從天主的法律和舉行宗教崇拜。從曠野時期(申、主前1250-1200年)經過定居聖地時期(蘇、民)到南北的合分與流亡巴比倫的充軍期(撒上下、列上下)共700多年(到561年止),此其間凡遵守法律的,則蒙祝福;棄守法律的,則受懲罰(列下二十五27-30,《舊約的背景》P6)。此時期,以民卻誤解了此有條件的信仰真諦,其錯誤觀念中認為獲取天主的愛就是成就所換掙。更遺憾的是在宗教改革時代,強人路德最終還是爬到另一個無可救挽的極端——只「信」足夠了,而拒絕一切功行的價值。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而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雅二14)?
確實,天主國的救恩不是論功行賞的,而是與天主建立位際關系。打破論功行賞觀念在福音中是屢見不鮮的。主,你若願意就能潔凈我,耶穌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你潔凈吧(瑪八1-3);百夫長的僕人的康復,基督對百夫長說——在以色列我從來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過這樣大的信心(瑪八5-13);你看見吧,你的信德救了你,這是耶里哥盲者復明恩典(路十八:35-43)。特別在僱工比喻中,耶穌對那個「紅眼病」說——難道不許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瑪二十1-6);在盪子比喻中(路十五11-32)和拉亞祿復活中(若十一17-44)——主耶穌打破自己民族因守法而得賞報的固有觀念,進一步加強了與主建立位際關系。顯然,僱工與主人之間的權利與名份絕對不能套在天人之間位際關繫上。從上面小小片斷可知,不論功行抑或無功行賞,都與恩寵性不相違背,一切都是天主的恩惠,我們那一樣不是領受來的(格前四7)。天主在我們內工作,使我們願意,使我們力行,為成就他的旨意(斐二13)。我們該明白,無償恩寵與賞報不是件東西——物質性,而是天主整個自我的給予,如此報酬決非憑任何名份可要求的賞報,反而是天主恩賜,永恆無償的。
馬丁•路德對物化恩寵的反彈推出唯獨靠信成義,唯獨恩寵,唯獨聖經的三大至上原則。他的神學信念與聖經相悖。以致在德文羅馬書三28中「成義」之後加上alene唯獨一詞,可知他沒有遵從聖經,不尊重聖經權威。他宣稱義人只靠信本身便能成義,《雅各伯書》是「無價值的書信」。但是,雅各伯書二24明確表示人的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強人馬丁•路德主張成義只靠信德,不靠聖事和個人努力。他在教堂竟然鼓吹只靠信心,更甚在講道台上宣稱——我可在一天內犯罪姦淫100次而不影響我在上帝前的成義(史考特與金柏莉夫婦著《甜蜜的家——羅馬》P7)。確實,天主教與新教都同意救贖是來自恩寵(弗二8-10),但聖經沒有否定行為的價值(羅二6,瑪二十五40)。路德教義——成義唯信,否定了聖事的事效性,拒絕承認聖事的事效性。
基督新教的成義觀---新教強調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是新教救法論的核心,主張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根據基督教教義,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稱義。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將救恩賜給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來自上帝的恩典。這是基督教各派共同的信仰。至於如何使罪人獲得這種恩典,收到得救的效果,在新教看來,這是把聖事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種「交易」。在基督新教看來,天主教規定信徒必須按教會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課或善行,如做彌撒、奉獻、悔過、補贖等,表示自責或補償,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主教和教皇)成為壟斷救恩的代理人。新教認為這不僅違背《聖經》的教訓,而且帶來許多弊端,根據《新約》的《羅馬人書》和《加拉太書》的教訓,認為遵守律法和誡命不能使人稱義。得救的真諦在於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主,憑借信心,通過聖靈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為一體。由於這種神秘的結合,基督的救贖就在信徒身上生效,使信者「還是作為罪人的時候,在上帝面前得及被稱為義」。新教認為行善是應該的,但這是重生得救的表現,而不是一種功德,其本身沒有使人得救的效能。
三 關於天主觀
天主教的天主觀
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亞、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以朝拜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通過這信仰的認識,在基督內,接受聖神的洗禮,朝拜天主聖父,成為父的子女。這就是三位一體的天主觀。
信仰,首先不是對某些特定教義的認識,而是天主聖父的自我展示、個人與天主的相遇和對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識的雛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態,而是純正的知識。信仰不是接受一套關於天主的理念或教義,而是一種道德反應,絕對信靠他的諾言、堅守他的言語、期望他的幫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穌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信仰是對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徹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轉向上主和他的國。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國降臨的福音,由耶穌本人宣認的。它仍然不是要對某些教義認同的教條式信仰,而是對天主聖言——耶穌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喚,作一個終生不悔的追隨他的抉擇,接受洗禮,進入生命的門,和基督同死、同生,獲享他救恩的許諾,並在人間踐行天國,把基督的愛活出來。
基督新教的天主觀
基督新教也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亞、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以朝拜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除了唯一神派、耶和華見證人派、普救派、一位論派、完全不信一個天主有三位,即是聖父、聖子、聖靈,只相信有一個天主外,其他基督新教的各教派基本與羅馬天主教會一致,絕對堅信一個天主有三位,即是聖父、聖子和聖神(靈),只相信有一個天主。
四 關於聖事
天主教的聖事觀
天主教尊重聖經,忠實履行與保全耶穌基督的寶訓,從來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
聖事是從耶穌十字架的苦難,那無窮的功勞而得到它的價值。它是由耶穌基督所建立,又經教會確定了的七個神聖標記,由教會用作救贖我們的途徑。耶穌願意用這種外在的動作來表示不可見的恩寵的通傳,這種通傳就是聖事。聖事共有七件,稱為七件聖事(Sacraments):聖洗、堅振、感恩(聖體)、懺悔(告解)、病人傅油,聖秩、婚姻。
基督新教的聖事觀
基督新教一般只承認兩種聖事,即聖餐禮和聖洗禮,認為是聖經明確記載由基督親自設立的禮儀。
除聖公會外,基督新教其他教派僅僅保留耶穌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中的聖洗聖事。對於耶穌建立的聖體聖事,基督新教僅稱之為聖餐,只是紀念耶穌在晚餐廳成聖體聖血時所舉行的禮儀,但並不相信餅酒在被祝聖後立即變成耶穌基督的真實血肉。對於堅振、告解、病人傅油(終傅)、聖秩、婚配五件聖事都刪除了。在婚姻方面,天主教世世代代謹守不渝:有效婚姻不可拆散(離婚);基督新教各教派允准離婚。
新教強調信徒人人都可為祭司。認為既然只憑信心即可得救,那麼信徒人人均可為祭司,無須神職人員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介。此外,信徒還可以互相代禱,每個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顧相助的權利和義務,都有傳播福音的天責。這就沖淡甚至取消了神職人員與一般信徒之間的差別。雖然新教的多數宗派仍然保留教務專職人員(牧師等)的職稱和封立儀式,但這主要是職務上的標志,不意味著具有頒賜恩典的特權。
五 關於聖經與聖傳觀
天主教的聖經與聖傳
1 天主教強調來自聖經和聖傳,並稱之為信德寶庫,世世代代忠誠地保管
弟茂德後書第三章第16-17節: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督責、為矯正,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善工。
得撒洛尼人後書第二章15節:你們要站穩,堅持你們或由我們的言論,或由我們的書信所學得的傳授。
瑪竇福音第十五章:耶穌譴責的不是所有的傳統而是腐敗的傳統。從上面聖經可知——根本沒有如同馬丁•路德所主張唯獨聖經,在弟後三16-17明確指出「凡聖經」而不是「唯獨」聖經使有益的。在得後二15明確指出我們堅持相信聖經的教導,卻沒有教導我們唯一的權威是聖經。在此聖經告訴我們還有「傳統」「訓導」。所以唯獨聖經主要是宗教改革者的歷史性告白,其用以對照教會的聲明——除聖經外、還有傳承和教會訓導。弟前二15保祿告訴我們: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在此可以斷定聖經所支持的是教會原則——唯靠聖言而非新教唯獨聖經。聖經沒有告訴我們——天主聖言僅僅存在於聖經中,其實可在教會許多地方找到天主至高無上的聖言(得後二15,三6——教會傳承;伯前一25,伯後一20-21,瑪十八17——教會的宣講與訓導。)
2 《聖經》是一本不會錯誤的書
天主不能犯任何錯誤,而受天主默感的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是沒有錯誤。人在天主的啟迪下,把天主所啟示的一切寫下來。
確實,人和天主是聖經的作者。因為作者被天主所揀選,得到天主默感而撰寫聖經,並通過他們的心靈與腦海,按當時的歷史環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和文化背景、宗教習俗,寫下有關得救的真理。
伯多祿後書一20-21:「你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決不應隨私人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
弟茂德後書三14-16:「你要堅持你所學和所信的事…….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教導人……都是有益的。」
對於《聖經》的默感性,並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堅持其默感性是真實的。三個信仰惟一神的宗教:基督宗教中的基督新教和猶太教僅僅堅持三十九本TaNaCH書才是受神的默感,卻不承認另外七本用希臘文字寫的《舊約》得到神的默感;基督宗教中的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承認《舊約》四十六本書受神的啟示默感;對於《新約》二十七本書,無論是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都一致承認它受神的默啟;回教徒卻堅持《可蘭經》是阿拉真主所默感的。
3 《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共73卷:《舊約》有46卷(妥拉、先知書、聖卷),《新約》有27卷
《舊約》中有39卷是用西閃族的希伯來文和與希伯來文有關的西閃族語言阿拉美文寫的,另有7卷是用希臘文寫的。這7卷(巴,多,友,加上,加下,德,智)是:公元前約200年寫成的《巴路克書》,公元前三世紀寫成的《多俾亞傳》,公元前二世紀末寫成的《友弟德傳》,公元前約100年寫成的《瑪加伯書上》,公元前124年寫成的《瑪加伯書下》,公元前120年寫成的《德訓篇》,公元前50年寫成的《智慧篇》。
《新約》中除了馬爾谷五41:「塔里塔,古木!」格林多人前書十六22:「吾主,來罷!」默示錄二十二20:「主耶穌,你來罷!」是阿拉美語之外,其他的新約部分都是用以後通行的希臘文寫的。
4 教會訓導下解經
聖經是天主的聖言。天主教在解釋聖經上非常謹慎,總認為個人不能主觀地自由解釋。正因為聖經有其客觀的正確真意,就應有遵守的客觀標准,以防聖經原意變質。
基督新教的聖經與聖傳觀
1 《聖經》是一本不會錯誤的書
人在天主的啟迪下,把天主所啟示的一切寫下來。
2 唯獨聖經
基督新教各派強調惟一根源就是來自聖經,對天主教所強調的聖傳拒絕不納。
唯相信聖經,只憑據聖經論據,只有記載在聖經里,才有效力。一切不符合聖經的理由,都拒絕承認聖事的事效性,這就是唯獨聖經。
3 認同天主教聖經觀,但不承認舊約中屬於七卷希臘原文的巴路克書、多俾亞書、友弟德書、智慧書、德訓書、瑪加伯書上及瑪加伯書下為天主所默啟的聖經
4 《聖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共66卷:《舊約》有39卷,《新約》有27卷
5 自由解經
基督新教各派對聖經的解釋和用法不盡一致。如基要派強調聖經的每句每字都出自上帝的靈感,絕無訛誤,其他一些派別的神學家卻認為聖經是上帝啟示的記錄,它反映了聖經各卷的作者在不同時代對上帝啟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應用文字考據和歷史考證的方法研究和解釋聖經,以發現其中蘊藏的真理。總之,各教派主張每個信徒都可自由解釋聖經,按著自己的解釋去了解聖經。因為每個信徒都可以借聖靈的引導直接從聖經領悟上帝的啟示和真理。因此,致使基督新教內部分裂成許多不同的教派,各行其事。
六 關於崇拜祈禱
天主教的崇拜:禮儀生活的中心是彌撒聖祭
天主教注重禮儀生活,閱讀、默想、分享、見證生活聖經,常年施行聖事,天天為天主子民奉獻聖祭,拯救人靈,領受主的體,恭敬耶穌聖心和聖母無玷聖心,追悼先人……
基督新教的崇拜:解釋聖經,宣傳教義、唱贊美詩
新教很重視崇拜儀式的改革。首先是將彌撒改為使用民族語言的聖餐禮文,並逐漸以較為靈活的形式,引用《詩篇》、經課、禱文等,由信徒參加誦唱。有些宗派還編成專書,供公開崇拜之用,如聖公會的《公禱書》,歸正宗的《禱告式》等。新教在崇拜中很重視講道的作用,其內容為解釋聖經,宣傳教義,以堅定聽眾的信仰和誘發宗教熱忱;有時還從教義出發對社會道德政治問題作出評論。由參加禮拜的全體信徒同唱贊美詩也是新教在崇拜儀式上的特點之一。
七 關於敬禮聖像
天主教敬禮聖像
1 天主教許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任何聖像,猶如供奉先人的遺照一樣。
上主天主是一切受造物之美的源由(智十三3)。他是萬有,超越他的一切化工(德四十三27-28)。但是,從舊約開始,天主曾命令/准許雕刻一些宗教塑像,以象徵的方式導向降生成人的聖言所給的救恩。諸如銅蛇(戶二十一4-9,智十六5-7,若三14-15),保存有約版的約櫃即是結約之櫃、用金造的革魯賓(出二十五10-22,列上六23-28)。藉助天主聖言的降生成人,對敬禮聖像開啟了新的秩序/里程碑。耶穌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哥一15)。所以,基督徒對聖像的敬禮並不違反第一誡所禁止的崇拜偶像。對聖像的尊敬是一個尊重的敬意,旨在敬禮形象所描繪的人物,並不是一種崇拜。崇拜,只有天主才配稱。公元787年,教會召開第七屆大公會議即是尼西亞大公會議,以聖言降生成人的奧跡為基礎,針對反對敬禮聖像者而採取的行動,再次肯定了聖像的地位與作用,斷定恭敬聖像為正確。
為基督徒而言,無論是自然的或人手雕塑的像,應該是導向基督,藉助基督贊美父。 聖母和所有聖人的像,都很具體地講出救贖的工程。因為聖母和所有聖人獲救的恩寵都來自基督,所以,當基督徒見到聖像時,很自然地贊美這個像的雕塑者——聖父。
宗教的敬禮並不指向形象自身,視之為實體,而是在形象所表達的角度下,引導我們,並不停留在形象那裡,而是通過形象,走向形象所表達的實體,歸向那降生成人的天主(《神學大全》多瑪斯著)。
2 天主教不是拜聖母,而是對聖母敬禮
自從公元1517年,天主教奧斯定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另立門戶」,由羅馬天主教分離出去以後,經過多個世紀,天主教一直被冠以「拜聖母的教會」 、「瑪利亞教會」。這一切不僅與某些個別地方教會本身對聖母的敬禮錯誤的強調、宣傳有關,還與分裂出去的基督新教的仇恨攻擊有關。其實,天主教並不是、也從來都不是拜聖母的教會。
在今日的教會里,確有為數不少的天主教的基督徒,仍我行我數,忽視聖經與教會的訓導,往往把信仰的核心轉移了,或者或多或少讓社會人或教會人感覺到信仰已不是信仰了,而是拜聖母瑪利亞、拜自己。這是教會的一個嚴重現象,是對福傳的沉重打擊、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主的極大羞辱。這種讓人感覺「信仰出錯」的緣故不外有五:第一、以前傳教士的引導失誤;第二、今日傳教士沒有糾正「信仰出錯」之風;第三、把傳教士的聲音視為耳邊風;第四、沒有真正認識信仰到底是什麼? 第五、從天主教分離出去的某些個別教會的誤導。
天主教對聖母、聖人的敬禮,遠不及對天主的崇敬。天主教敬禮聖母,但從來沒有將聖母當作天主那樣敬拜,也很清楚只有三位一體的天主才是神,聖母只是人而已!天主教每天所舉行的彌撒,是向天主表示欽崇和敬拜的大禮。天主教徒若果沒正當緣故而故意不參與主日彌撒,與天主十誡的訓示相違背。對聖母的敬禮只屬「熱心神工」,即使沒正當理由而不參與,也不是罪。
梵二的《教會憲章》第66條宣稱「瑪利亞,因為是天主的母親,參與了基督的奧跡,由於天主聖寵的舉拔,她只在聖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以上,所以理當受到教會特別的崇敬;天主子民對瑪利亞的敬禮,在敬愛、呼求、效法方面,有了驚人的發展,恰如她所言:從今以後萬世萬代的人都要稱我有福(路一48)。這項在教會內經常存在的敬禮,雖具有絕無僅有的特徵,但對降生的聖言、聖父及聖神的欽崇禮,仍然有本質上的區別。」
《教會憲章》第53條表示有軟弱的瑪利亞是亞當的後裔,且需被基督救贖:因靠著天主的救恩和助佑,竟可達致聖人的地步,天主的大能、光榮、宏恩、聖道就更愈發彰顯出來,所以,教會批准對聖母的敬禮。
梵二《教會憲章》第66條宣稱「其目的是要教人在敬禮聖母之際,也認識、愛慕、光榮基督,並遵行其誡命,因為一切都是為他而存在(哥一15-16)」。
梵二的《教會憲章》第67條宣稱「宣講和敬禮聖母的意義」:除使人「體認天主之母的卓越尊位」外,並激勵人「以孝心敬愛我們的母親,效法她的德表。」天主教在聖母像前致敬不是拜偶像的行為,聖母不是偶像。天主教從來,以後也不會將聖母取代天主。
當人透過任何一個可見的形象(聖人、天使、聖母)以「尊重的敬意」進行敬禮時,旨在敬禮形象所描繪的人物,並不是一種崇拜(《天主教教理》第2131-2132#)。當我們朝拜(天主)耶穌像時,不是崇拜那個製品,而是向這個像所代表的本質:天主致以無限崇拜。教會對聖母不是(朝)崇拜,而是以子女的心情敬愛她。教會從來不拜聖母,沒有把聖母當成救恩的本身。她只堪接受最崇高的敬禮,只有天主才配得崇拜。所以,教會不是拜聖母的教會。相反,這種敬禮行為可激活旅途中天主子民的信德,感謝主的救贖恩典,並充滿得救的希望:如此卑微的人若果不是主耶穌十字架的救贖功勞,又怎可以獲救呢?
3 天主教拜祭祖先
拜祭祖先實為紀念祖先,並非把祖先當作天主敬拜。拜祭遵照中國傳統禮俗,舉行祭祖典禮。祭祖乃為提倡孝道,與天主十誡第四誡相符合,行實梵二精神。
基督新教反對敬禮聖像
1 基督新教不敬禮聖像
新教反對崇拜聖像和聖物,認為是崇拜偶像,相反天主的十誡, 並一致拒絕天主教的彌撒,認為其規定用拉丁文舉行的禮文(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以前),不易為信徒理解,且由神職人員包辦,一般信徒處於被動地位,不符合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的原則。
2 基督新教不恭敬、反對敬禮聖母
各教派不恭敬聖母瑪利亞,認為聖母瑪利亞是一般婦女。有些教派還反對天主教恭敬聖母。
3 基督新教不拜祭祖先
各教派反對舉行祭祖典禮,認為在祖先碑位前舉行祭拜,是崇拜偶像之惡罪行為。
八 關於天主的名稱
天主教
稱三位一體的第三位為「聖神」。在明朝末年曾用「天」或「上帝」來稱呼神,以後就以「天主」「雅威」來稱呼神。
基督新教
稱三位一體的第三位為「聖靈」;基督新教以「上帝」「耶和華」稱呼神。
九 關於教會的派別
天主教
1 教宗是耶穌親自欽點為普世教會的首牧
天主教是一個至一、至聖、聖公、從宗徒傳下來的多元化、大公、普世教會。
全世界只有一個天主教,奉行同一教義,謹守同一誡命,領受同一聖事,舉行同一彌撒慶典,在同一基督元首在世代表——羅馬教宗的領導下,向普世萬民宣揚福音,引導他們皈依天主,獲得基督的救贖大恩。
天主教一個嚴密的組織,其組織有一個最高元首,是由耶穌親自欽點的。由他來牧養天主的教會,他就是羅馬教宗。全世界所有的主教必須共融在教宗的心裡,才是羅馬天主教的主教,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牧養天主子民的主教。
主耶穌在瑪竇十六18:「你是伯多祿(希臘文-petros,陽性),在這盤石(希臘文-petra,陰性)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在希臘文,陽性和陰性的「石」字固然有不同的寫法,但思高聖經譯本瑪竇福音是希臘文譯本,其原著是阿拉美文。阿拉美文的「石」字無論是陽性或陰性都是KEPHA: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KEPHA、刻
參考資料:神學辭典
『肆』 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史
公元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署南京條約。
其中規定,有傳教的權利,中國必須予以保內護。
後來,又陸續簽訂了:容
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其中都有類似的傳教條件。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是伴隨著侵略。
雖然基督教倡導博愛,
但基督教的傳播過程,對基督教自身,是一個無法抹殺的恥辱。
宗教的正常傳播途徑,可以通過「文化交流」,
也可以通過「哲理辯論」。都是正常的可取途徑。
但通過侵略傳播,實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伍』 中國基督教發展史
基督教入華的傳說:使徒多馬的傳說:當使徒保羅啟程將福音帶給西方,做「外內邦人的使容徒」的時候,使徒多馬則向東方進發,將福音帶到中國、印度等地,後於歸途中在東印度殉道。使徒巴多羅買的傳說:一同來東方傳福音的有多馬和巴多羅買二人,多馬去了印度,而巴多羅買則來到中國。初期教會逃難來華的傳說:公元65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70年耶路撒冷被毀,四散逃難的基督徒當中,有部份來到東方,僑居中國。以上三種傳說都指同一時期,即公元65-70年,是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事。這期間的基督徒多為猶太人,福音主要靠口傳,新約聖經尚未
『陸』 基督教在中國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歷程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宗教馬龍派」),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公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發展。1843年,洪秀全藉助基督教的教義,自稱是耶穌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會」,後來建立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戰亂中誕生的《天風》雜志,1945年2月創辦於成都,主辦機構是基督教聯合出版社。1948年1月1日以後,改用「天風社」的名義出版。 1949年以後成為中國基督教會的機關刊物,它的命運與中國的時代變化緊密相連。因而可以有效地觀察分析一批中國激進基督徒的政治主張與立場,進而探討時代變革中基督教與政治、基督徒與社會的關聯與互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500萬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約有70多萬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過1600萬人。
『柒』 基督教何時傳入中國:基督宗教傳入中國的歷史
使徒行傳
1:7 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版可以知道的。
1:8 但聖權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耶穌是這樣說的,具體是什麼時間傳入中國的還真不好說,不要認為基督教是一個普通的宗教,和其它的都差不多,耶穌是永恆的,是生命的源頭,也就是人的生命是從耶穌來的。
『捌』 基督教最早何時傳入中國
在東漢時期,基督教就傳入了中國,以前都以為基督教傳入中國是在唐朝,日前,徐州驚現版漢銅鏡上有基督教權福音,此發現填補了基督教傳入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空白。
據專家介紹,關於基督教何時傳入中國,有不少說法,但一直缺少可靠的證據。只有在西安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史實。有關基督教東漢時期傳入的說法,近幾年來有相關資料報道,但由於缺少歷史文字記載,一直處在考證階段。馬煥躒先生說,根據銅鏡的型制、紋飾及銘文內容等因素綜合分析,認為此鏡的製作年代應為東漢後期,下限不應晚出曹魏,也就是公元200-300年間。
http://tieba..com/p/921897444
『玖』 基督教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2000多年。
基督教復是對奉耶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在中國,因為歷史翻譯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稱為基督教,為了說明「基督教」的確切概念,本詞條稱「新教」為「基督新教」,而不是慣稱的「基督教」。
『拾』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基督教屬於是信仰。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巴勒斯坦地區。公元一○五四年,基督教東、西部教會發生分裂,形成西部的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東部的正教(東正教)。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
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國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井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
新教於19世紀初傳入中國, 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稱基督教)傳入中國大陸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基督教憑借不平等條約獲得特權,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從東南地區少數口岸向我內地、邊境發展,在華活動的外國差會有130多個。
1950年7月,中國基督教界吳耀宗等40位領袖聯名發表「三自宣言」,發起了三自愛國運動,號召教會自治、自養、自傳,中國教會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的道路。
1954年7月,中國基督教第一屆全國會議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吳耀宗當選為第一任主席。會議提出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全國基督徒,熱愛祖國,遵守國家法令,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
基督教在改革開放後的文化洪流中發展壯大原因:
1、基督教教義中的某些精神在反對腐敗、提倡廉潔自律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這種道德標准相對於現代中國所到處充斥的追求金錢、追求物慾、無道德、無理想的現象來講,是一個清流的思想。
2、中國有很多農村的基督教取代當地政府扮演了提供公共服務的角色,引起了社會組織結構的轉變,導致了大量的中國農村的農民轉信基督教;可能他一開始不信主,但他說我需要這個公共服務,於是最終向基督徒轉變,這種宗教信仰是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的。
3、民間信仰對宗教傳播路徑的影響。眾所周知,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初期,主要是在沿海地區以及長江流域和華中地區的大城市和城鎮發展,廣大的農村並沒有成為基督教的主要陣地。正如梁家麟博士明確指出的:基督教傳入中國很長時間後仍未能在民間立足的原因,是民間宗教的存在,以及民間宗教所塑造與反映的民眾宗教心理。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中國中冶人民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