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找一篇文章 名字叫做《刺痛千年的麻木》 其中有一個片段是描寫孫臏的 要全文
周實以《刀俎》透視生命
刺痛千年的麻木
丁國強
在「吃人文化」環境里,人們很難從刀俎之間脫身。魯迅發現「吃人」的毒素已浸染到中國人的精神和血液當中,狂人懷疑自己未必不在無意間吃了妹子身上一塊肉。吃人與被吃,彷彿成為一種文化宿命。在作家周實的筆下,有一個具有高度職業意識的劊子手——一個一天剝了五張人皮的刀手。為了完成皇上交辦的要整塊人皮、一點也不能損壞的要求,他使出看家本領,用刀將受刑者的皮與肌肉撕開。在專制政治下,被宰割和肢解的顯然不僅僅是肉體。施暴者在殺人的過程中體味到了權力和技巧帶來的無以言傳的快樂。「清清淡淡的日影中,看著案板上的生肉,血淋淋地閃著藍光,他的眼睛有點倦澀。」(《刀俎·剝皮》),周實著意在血光之中拷問靈魂。 在《臏》中,周實讓孫臏反思以殺止殺、以戰止戰的魔鬼邏輯,「他把龐涓射死了,臏骨之痛就沒了?」復仇之火將純潔的心靈付之一炬。暴力所導致的惡的循環,將人類置於非理性狀態。殺就是一切。在刀俎之間,還有什麼可說的?魯迅先生說:「革命的被殺於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於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於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於革命的,或並不當作什麼而被殺於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而已集》)暴力在奪取人的生命的同時,也取消了人的終極價值。在權力的平台上,人只是一個任人擺弄的物件。無論屠殺者尋找如何完美和貌似合理的借口,都難以直面無辜的生命。 比寒光閃閃的屠刀更無情的,是可怕的惡的循環。刀俎之間不僅是一種生理處境,更是一種精神處境。刀俎的威力不僅僅在於處死對手,而且也使得那些怯懦的看客一如繼往地苟活下去。好死不如賴活著。要活著,就不能嘴硬,不能把什麼尊嚴、自由、個性掛在口頭。刀俎之間最能看得清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華佗之選擇戴枷,是因為從拒絕權勢中體會到了自我意志。盡管歹毒兇殘的刑具給他以痛苦和羞辱,但是,他骨子裡的那種驕傲是無法取消的。 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曾指出,中國歷史上為了保全性命無以求聞達的無表現人物,各個時代都有。思想者卻在刀俎之間發出一聲冷笑:我去死,你們去活,究竟哪一個更有意義只有天知道。酷刑的目的在於讓受刑者活受罪,以此來滿足施刑者的統治需要和心理需要,同時也讓那些苟且偷生的人們暗自慶幸。 兩千年中國文明居然將與文明格格不入的酷刑演變成一種別有滋味的文化抑或藝術。統治者不加掩飾的酷刑和謊言已將人心麻木。周實用筆做手術刀,在對惡的細致剖析中,試圖讓人們恢復對生命的警覺和愛惜。刑術的殘酷在考量著人性的限度,人爛了還活著,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折磨不止。周實所記錄的個案都是中國歷史上積滿淤血的冤案。文人墨客、有功之臣、仁人志士活著不容易,死也不容易。他們的受刑場面被當成一個慢速回放的畫面,供人細細端詳。 周實是一位詩人,我佩服他用「刀俎」抒情的勇氣。周實對酷刑的直視和描述,其意圖不是為了展示和賞玩,而是為了造成一種內在的震撼。描寫死亡是艱難的,這裡面既有語言技術上的難度,也有心靈塑造的難度。誠如周實所言:「死是喑啞的,能夠表述它的語言還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對於活著的人而言,死亡只是他人的常識,暴行所帶來的尖銳痛苦與己無關,這種千年的麻木而今被周實銳利的筆尖戳醒了。
參考http://www.jyb.cn/gb/2004/06/17/zy/7-rw/3.htm
Ⅱ 錢穆和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1、好讀嗎,2、在大陸都是刪節本嗎
http://book.knowsky.com/book_622896.htm
可以先看看電子書版回本答
Ⅲ 為什麼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郡縣制在民國時代還存在不是從元開始就是行省制了嗎
行省制度指的是建立的各種行省,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區。而郡縣制指的是郡、縣一類的基層行政組織,所以說均限制在民國時代還存在。
Ⅳ 梁啟超和錢穆誰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好二者有何區別
我支持錢穆的。中國人為什麼學歷史?聽聽錢穆老師怎麼說的
Ⅳ 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這樣評價道:「直到清代,中國社會從未能有
答案B
本題考查了古代的經濟政策。從漢代開始施行鹽鐵官營政策,這樣獲利豐厚的行業被政府壟斷,所以民間就不可能出現壟斷性的大資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