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現在中國人與歷史

現在中國人與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6 01:12:07

❶ 看看現在的中國 再看看我們的歷史

縱觀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史......為什麼古代中國那麼強大.近現代卻如此孱弱呢?是生產力水平.是科技文化.是理論思想?我不得其解!.泱泱大國.從古到今我們從不缺少這些!我們現在缺的到底是什麼呢?眾說紛紜.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侵略精神和霸權精神!(孔孟之流一定會罵我法西斯).秦朝強大.是侵略吞並的結果<春秋>.漢朝強大.是攘外擴張的結果<史記>.唐朝強大.是以大欺小.肆強凌弱的結果<說唐>.元朝強大.是連年征戰.屍橫遍野的結果<馬可波羅游記>......順便說一下.蒙古帝國是有史以來疆域版圖最大的國家.雖然它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這是野蠻落後民族統治先進文明民族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絲毫不掩蓋它的光輝偉大.它對後來歐洲.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格局的形成.意義巨大!......從宋朝至清朝中葉.我們的科技文化.生產力水平都發展到鼎盛(不包擴元朝.元朝的社會經濟是倒退的).然而卻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被外族侵略.雖然我們不畏強敵.勇於抗擊.甚至還涌現出了岳飛.文天祥.郭靖.戚紀光.林則徐等一大批民族大英雄......但是!中華帝國的光輝.卻如夕陽西下.一去不復返了!直到近現代我們被諸多列強凌辱蹂躪.悔之晚矣!為什麼會這樣呢?歷史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沒有繼續侵略.霸權.擴張!永遠沒有太平盛世(或許天堂有吧)不強大必然弱小.不稱霸必然挨打.沒有其它選擇!......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好詩!好氣魄!秦皇.漢武.成吉思汗都不放在眼裡.足見此人之野心!但我又實在想不出哪個人能超越我們的祖先.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劉少奇..?我覺得鄧小平還是可圈可點的.不提他顛倒黑白.堅決走資的勇氣.也不提他改朝換代.改革開放的輝煌.單就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戰士響應鄧主席的號召.一直打到河內.並沿途實行了燒光.殺光兩大政策(如果三光一定更好)大快人心.我心服口服!所以我認為鄧是一個人物!還有一個人得提一下.中華民國上將孫立人.我看中的不是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戰功.而是他在抗戰期間.對待日軍戰俘的政策.殺!孫將軍說.和日本人講什麼仁慈.講什麼道義.吾不怕下地獄!吾與日本人不共戴天!多好啊!勝過任何豪言壯語.勝過任何詩詞文章!我覺得我們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這種民族復仇心!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這種復仇心理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至關重要!..哲學家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鏡子的作用是使人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中國的歷史在文人教授以及和平主義者的揉搓下.某種程度上已經蛻變成對所謂..正統思想..的崇拜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狹隘的驕傲和自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不知這是哪個弱智放出來的屁話!敵人永遠都是敵人!狼能變成羊嗎?不要怕打仗.不要怕死人.不要怕背負壞名聲!不要禮儀之邦.要虎狼之師!越打越勇!越戰越強!德.日.英.法.美.哪個不是這樣過來的!強大國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那麼.我們這一代人該思想些什麼.該做些什麼呢?自己琢磨琢磨吧!醉酒者
批註:

收藏評分分享

❷ 目前中國的現狀與歷史的哪個時期最像

這怎麼比 啊 不好比較 現狀我感覺即前面朝代集合 歷史化進程 興起昌盛 衰敗滅亡 建議你看看有一部電影 香港的 廉政公署

❸ 中國的歷史和現在

3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30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30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國家經濟在三十年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哪一樣都是翻天覆地。
聽媽媽說,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兩件新衣服,還是一般的平布。「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們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願望吧,如果能在沒有過年就穿上新衣裳,讓鄰居羨慕時的那種滿足和得意讓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說現在的小天使們每個至少都有多套樣式和質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應更是讓媽媽難忘,買肉憑票是自然的,但絕對沒有挑肥選瘦的份兒,更不要說得排上擁擠不堪的露天長隊,並要擔心輪到自己時還有沒有貨物可以買到。因為爭購食品引起大人們吵鬧甚至是相互抓扯讓孩子們驚恐不已,媽媽十幾歲時最怕的就是讓家長吆喝著去排隊,常常在接受這個任務時嘴硬地說「寧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隊」。六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一塊紅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點食鹽的辣椒面都曾經是分享的零食,而在當時津津有味的吃相一點不遜於現在孩子們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時的興奮程度,被辣椒麻木過後的暢快也不亞於現在吃火鍋後的酣暢淋漓。
三十年前,許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間,幾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張床或一個大立櫃放在房屋的中間,拉上簾子把屋子隔成兩間,前面是客廳兼飯廳,媽媽說,她們玩時只能以床入座,條件好些的能備上一兩只小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還得設計成上下鋪,而床後面就是另一間卧室與儲藏室的統一。現在,條件好了,我住上了單位分的三室一廳,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興奮不言而喻。
且不說現在的自動化辦公條件如何先進,單說喝開水一項都不知道換了多少種熱水器,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水只能是在早上鍋爐房供應時間打好以保證全天的需要。現如今,坐在辦工作旁,伸手就是飲水機加純凈水,冷熱自斟,好不自在。
還有通訊工具的變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搖式電話,每次需要聯系時頭疼不已,且不說先要接通郵電局的接線員,再轉接至某個地方或某個單位,若對方是信號不太好,得打上好幾個電話,有時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腰間跨著BB機,傳呼信號隨時呼叫,每每發出叫聲,還要故意裝作聽不見,讓它多響幾聲......,持有者的那份自豪,不言而喻。到了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徵,持有者不僅要用上與自己身高不成比例的嗓音大喊,還得夾雜著地方語同時進行,才覺得在人前顯聖。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不止一個手機,無論走到哪裡都與對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三十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經歷的只是千千萬萬國人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和安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和維護,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奮斗,祖國還會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❹ 中國人有多少年歷史了

從夏朝算起的話,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是4200年左右,再加上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應該差不多是4500年左右,不超過5000年.

❺ 中國人口變化歷史

中國人口變化分三個階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現代;現代至今。且人口變版化與歷史進程權有很大的關系:近代前處於清朝統治,1840年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佔34%;近代後由於歷史原因,人口增長緩慢;直到近代後人口開始增長迅速。

1、近代之前

中國從歷史上,就已經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時候的中國還是處於清朝政府的統治,人口正常增長,那時候的中國人口就已經有4.3億人,佔世界人口的34%,已經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2、近代到現代

近代到現代的時間為1840年~1949年建國前,中間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辛酸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大量人口死於戰亂、毒品、疾病、飢餓等等,人口緩慢增長,到1949年末,中國大陸的人口僅有5.4167億,在世界人口比重中下降了11%。

3、現代至今

現代至今的時間就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那時候國家穩定,人民生產發展,經濟也慢慢增長,科技技術到現在也慢慢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延長了人均壽命。到2018年末,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95億人。

❻ 歷史對現在中國的影響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歷史學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 [1] 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3] 史學史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 [2] 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7]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8]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8]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9]

❼ 【歷史大人進】 問:現在的中國人還是以前的中國人嗎 是不是元滅宋,清滅明後就不是純中國人

沒什麼大變化,民族之間互相通婚很正常。還是以前炎黃的子孫,與印度不同,印度現在的主要民族已經不是古印度是的印度人了。

❽ 為何現在中國人歷史感如何淡泊

這不光是現在中國人對歷史淡薄,以前也多如此,不僅對歷史感很淡泊,對將來回的責任感也很淡薄,這是答因為多數人比較在意的是當下。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中國遇事才燒香拜佛,俗話叫臨時抱佛腳,而不像西方人准時、周期性的做禮拜。本質原因,大多數中國人不存在什麼信仰,做場法事可以請儒釋道三家其參與,並且不會感覺有何不妥,而在西方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這種本質的表現就是中國人比較現實。

❾ 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了解多少

歷史學、歷史感與人文精神<p> 歷史學「鑒往」的作用,在清朝中葉以前,(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以前),說得通俗一些,我覺得有點類似網路全書。網路全書,我們現在人的理解是具有全面性、權威性,有什麼不明白的,查其即可。史學在中國古代時期的作用非常類似於它,翻開《二十四史》,皇帝的詔書、大臣的奏章;大到軍國大事的決策,小到人際交往的細節,充斥著對史例的引用,人們判斷有無價值、應當與否的標准,多引歷史上曾經如何,並以此作為當下的行動指南。應該說,這種鑒往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仍然沒有完全消失,我們今天也仍然在說要以史為鑒。
但史學對於中華民族還有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始終都存在,那就是涵養歷史感。
人類歷史的發展,從實驗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這個角度出發,誰的歷史越長,誰就越有智慧,咱們國家在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都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了,而美國到現在為止只有2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科技等等確實不如美國,但是在有關人生活的意義,人類生存的智慧等一些人文性質的問題上,一個已經思考了並試錯了幾千年的民族會比不上一個只有幾百年思考經驗的民族,我對此表示懷疑。中國有句老話,叫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講得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處於變化中的,想想看,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誰可能真正永久占據霸主的位置,英國還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在香港回歸的那一刻,英國人的心境更可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就是有一個歷史的胸懷。《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中寫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只有體味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的情境,才可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就是說只有胸中裝著幾千年的歷史,只有看慣了興衰的反復更迭,才可能不只是把眼界盯著當下,盯著現在,盯著幾年,幾十年,而是前後延展數百年,什麼是歷史感,這就是歷史感,這種歷史感使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會慌里慌張地、急急忙忙地採取簡單的妄自菲薄的態度。
但是我們曾經輝煌過,就一定能證明我們以後會輝煌嗎?當然不是,那樣又陷入了另外一個怪圈,就是妄自尊大(我們漢唐時候多麼強盛,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的衰落只是一百多年的事,再過幾百年,我們又是最厲害的了)。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只需等待就可以了?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個問題:即如何看待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的關系。
歷史事實是不能更改的,但是歷史意義卻可以更改。比如,日本曾經佔領了東三省,這一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中國人經過浴血奮戰,收復了東三省,我們回過頭去再來評說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就可以說,中華民族是不可以欺侮的。反之,如果我們沒有打敗日本人,東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了,那我們又會怎麼評說這一歷史事實呢,我們只能說,日本佔領東三省,是中華民族不幸的開始。所以,歷史事實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改變歷史的意義。正如我們現在落後,但我們正在努力,使它將來變得富強。我們也就改變了我們曾經落後這一歷史事實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其實也就是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系的理解。過去是可以改變的,所謂改變過去,並非改變歷史事實,而是改變了歷史的意義,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決定了現在的努力方向,也就決定了未來的命運。對一個人,對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如此。<p> 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學的」,我很想把這句話改為「中國人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哲學的,而是歷史的。」西方人在人生價值的取捨上,是以上帝為評判者,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忍耐,最後在上帝那裡得到了公正評判。而中國人則是在歷史中得到了超脫。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只要投降元朝,不僅可以保全生命,而且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他選擇了死,因為他相信歷史會給他一個光輝的評價。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但當他把有限的個人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歷史的生命中去時,他有限的生命也就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感:即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民族的歷史生命中,從而獲得無限與永恆。<p> 現在我來說一說,為什麼我要用「涵養」這個詞, 「涵養」一般情況情況下是作為名詞來用,但我把它用作了動詞,我想要表達的是,歷史學的作用不是轟轟烈烈,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於長期中、於潛移默化中、於潤物細無聲中,點點滴滴地將深切的歷史感、也就是深切的文化關懷滲透進人們的血液中、情感里、心裡。
現在人們對歷史學的認識有誤區,這與我們國家目前的大環境有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鋪天蓋地的商潮的到來,「能不能賺錢」已經越來越成為衡量事物有用無用的價值尺度。作為整個文化事業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相對來說,是一項長遠投資,而且它的回報也不是直接以賺了多少錢來表現,而是以提高了人們的人文素質,從而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使人活得更象人,這樣一種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象我剛才所說,如果人們具有了深厚的歷史感,有了一種歷史的胸懷,歷史的視野,他自然就不會對自己的民族妄自菲薄,他就會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再比如如果理解了有關歷史事實與歷史意義之間的關系,是不是更能使人有一種時代的責任感,去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更不用說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的輝煌榜樣,對人的人格塑造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些東西,如何能用賺了多少錢來衡量呢?!毫無疑問,它的作用是深遠的,對一個民族來說,又是根本性的。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已經越來越緊密,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拼到最後,一定是在拼文化。
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教育陣地,都應該將這種歷史感滲透進去。使學生們能夠理解有些東西雖然不能帶來當下的利益,但是卻絕不能輕視它,應該具備這樣的文化胸懷,如果學生開始有了這樣的文化理解能力,我們就可以說,受教育者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一定人文素質、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人。而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國家越有希望。<p>

10-24-2002 08:25 AM

老冷

歷史不是時間的自然累計。一個人活得久,不等於他的生命就更豐富。要說自然的時間,全人類是完全平等的。我們常常說,中國歷史悠久,這句話隱含著一種比較,比較而言,中國的歷史在世界各大國家、各大文明中,是比較悠久的一個。依據是什麼呢,就是中國較早地進入了文明,並且從西周末共和元年起,中國就開始了連續不斷的歷史記錄。過去有一種說法,說中國歷史文獻之豐富,舉世無雙。真是這樣嗎?從前說這話的人,局限在歷史編纂學領域,心裡想的是二十四史。今天的歷史學家,不會如此自欺欺人了。即使把所有各領域的歷史文獻放在考察范圍內,我們也很容易就看到中國歷史文獻內容的單一和干癟。坐井觀天,本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據井中所見,就開始比較井中世界與井外世界,豈不是有些荒謬嗎?
說中國歷史悠久,美國建國只200年,就斷言其歷史短淺,蘊蓄歷史智慧的潛力有限,雲雲,都是百年前的村學究見識。歷史的深厚與否,取決於對歷史的認識與自覺是否深厚。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是歷史大國,日本也是歷史大國,現代的中國不是歷史大國。
什麼是歷史感呢?歷史感本質上是一種保守主義情操。在當今中國,大家迫不及待地嚮往現代化,嚮往西式生活,對傳統棄如敝屣,充分暴露了中國文化中歷史感的貧乏。這一點,不必與歐美比較,就是與日韓比較,也完全看得出中國人太缺乏保守觀念了,太不珍惜傳統了。對於傳統缺乏感情,意味著對自己的歷史缺乏自覺,說明了中國不是一個歷史大國。
如果把中國的歷史智慧濃縮為「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陳腐膚淺的言論上,那真是中國歷史的悲哀,更充分地展示了中國歷史淺薄並不斷復制淺薄的一面。<p>出路不在繼承淺薄,而在創造和新生,其前提是對人對己有清楚認識。這正是當今喜歡歷史學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閱讀全文

與現在中國人與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