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炮的具體發展史
早在1914年,俄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安裝在卡車底盤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
真正的第一門自行火炮是由法國於1917年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當時性能比較優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國柏林的阿爾凱特公司把這種炮安裝在T—1型坦克盤上,設計製造了一個背面敞開的箱形裝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轉,但火炮可左右側轉15度。阿爾凱特公司於1939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實戰使用效果良好。後來,德國又發展了T—III、 「斐迪南」、 「黑獵豹」等火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由於自行反坦克炮多用於伴隨坦克進攻和作戰,所以又稱 「強擊炮」。
二次大戰,自行火炮得以迅速發展,僅前蘇聯就發展了5種口徑,9個型號的自行反坦克炮。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就生產了31000輛自行反坦克炮,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後以來,由於強調機動力、火力、防護力的有機協調,自行火炮的發展倍受重視,大有取代牽引火炮之趨勢,目前,幾乎所有牽引式火炮都研製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
進入21世紀世界進入了所謂的「冷戰後時代」,大規模的戰爭趨於減少,但各種中低強度的局部戰爭不斷發生。許多國家適應新的形勢,紛紛組建了快速反應部隊。這些部隊要有良好的戰略機動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投入世界上任何戰場,這就要求盡可能使用重量較輕的武器裝備。而目前各國使用的履帶式自行火炮,重量大多在30噸以上。正在研製的新式自行火炮,有的甚至重達55噸,遠距離運輸十分困難。輪式自行火炮的重量比履帶式火炮要輕得多,一般只有20噸左右,用飛機進行戰略機動要方便得多。
輪式自行火炮行駛平穩,操作方便,它們的行駛速度高達80千米/ 小時以上,遠超過履帶式火炮。今天許多國家的公路網十分發達,適宜於輪式火炮高速機動。為此,在戰術機動能力方面輪式火炮明顯優於履帶式火炮。輪式自行火炮的構造比較簡單,利用現有輪式裝甲戰車或民用載重車就可以進行改裝,研製和生產費用可比履帶式火炮降低35~50%,部隊使用和戰場維修費用可降低60% 。這對軍費有限的第三世界國家和其它正在削減軍費的國家都有很大吸引力。隨著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輪式自行火炮的性能還將進一步提高,它們將作為一種新式炮兵武器而在21世紀戰場上顯示更大的威力。
自行高炮——自行炮中的貴族
自行高炮,堪稱是自行火炮中的貴族。1輛自行高炮的價格,往往相當於2輛主戰坦克的價格。20世紀80年代中期,1輛「獵豹」的價格為870萬馬克。20世紀90年代中期,1輛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價格高達1460萬美元!令號稱「世界上最貴的主戰坦克」——日本90式主戰坦克也望塵莫及。自行火炮之貴是事出有因的。一方面,是由於自行高炮上採用了先進雷達等昂貴的電子設備和儀器;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自行高炮的采購數量較少,像日本的87式1年只採購一兩輛,這樣的生產規模,不貴才怪呢。不過,貴歸貴,各國軍方還是照買不誤。這說明自行高炮還是蠻重要的一種兵器。
自行火箭炮——傾瀉鋼雨新戰神
著名的蘇軍「卡秋莎」火箭炮,在二戰中打出了威風,令納粹軍「聞聲喪膽」;著名的美軍M270自行火箭炮,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共出動了230輛,發射17000多發火箭彈,像傾瀉的「鋼雨」,因此,有伊拉克士兵「不怕戰斧怕鋼雨」之說。
由於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強大的面殺傷威力,各國對自行火箭炮的發展相當重視。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各國裝備的自行火箭炮以輪式卡車搭載的為主,履帶式的比較少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自行火箭炮一般配置在縱深的後方作為「全職支援武器」,對裝甲化的要求不高。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認識到,在常規戰爭中,自行火箭炮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才有了新型M270自行火箭炮的「誕生」。
自行迫擊炮——靜悄悄的革命
迫擊炮,本來是步兵支援武器。近幾十年來,由於中口徑、大口徑迫擊炮的發展,它已經可以起到部分榴彈炮的功能。加上迫擊炮結構簡單,攜行方便,中小口徑的迫擊炮發展極為迅速。不過,中口徑迫擊炮的機動已不能靠肩背人扛,需要牽引或車載。於是,一批車載式的中口徑自行迫擊炮應運而生。也許是自行迫擊炮的結構相對較簡單,造價較低廉,這些年來,各國研製的自行迫擊炮不下10餘種,掀起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里列舉幾種有代表性的自行迫擊炮,以口徑120毫米的為主流。從結構類型上看,有履帶式的、輪式的,有炮塔式的、後開式的,有單管的、雙管的等,呈現出蓬蓬勃勃的發展勢頭。這里僅介紹幾種近年來新研製的自行迫擊炮。
自行反坦克炮——退居一隅
在二戰期間,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是自行火炮的主流。二戰後至今,自行反坦克炮已經風光不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各種反坦克武器及主戰坦克發展迅速,而對支援火力的需求,又使自行榴彈炮迅猛發展。兩方面作用的結果,使自行反坦克炮已經退居一隅。但是,一些國家仍然在發展一些以反坦克作戰為主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奧地利的SK105、德國的「美洲豹」、瑞典的IKV91、義大利的「半人馬座」、南非的「大山貓」以及中國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
② 我國的自行火炮發展了幾代歷史沿革如何
大口徑自行火炮目前發展了三代,一代是83式152自行加榴炮,還一種是PLZ45-155,主要是供出口,國內只是象徵性的裝備了幾門,還有就是05式155,目前曝光的至少有10個營
122毫米口徑的有70式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85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和PLZ8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07式自行榴彈炮
③ 自行反坦克炮有哪些國家還在使用
在二戰期間,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是自行火炮的主流。二戰後至今,自行反坦克炮已回經風光不再。究答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各種反坦克武器及主戰坦克發展迅速,而對支援火力的需求,又使自行榴彈炮迅猛發展。
兩方面作用的結果,使自行反坦克炮已經退居一隅。但是,一些國家仍然在發展一些以反坦克作戰為主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奧地利的SK105、德國的「美洲豹」、瑞典的IKV91、義大利的「半人馬座」、南非的「大山貓」以及中國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
從總體上看,自行反坦克炮穿甲威力強大,戰斗全重較輕,機動性較好,裝甲防護力一般,采購價格較低。綜合這些優缺點,使得自行反坦克炮在裝甲戰車家族中,也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各國現裝備的自行反坦克炮中,有的只是以反坦克作戰為主,但兼有武裝偵察、追擊等作戰任務,如「半人馬座」、「大山貓」輪式裝甲戰車等,連名稱也不叫自行反坦克炮;更有的甚至叫輕型坦克,如SK105、IKV91等。
④ 二戰期間自行反坦克炮是怎麼發展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德國有二種88毫米反坦克炮沖上戰場。一種叫「犀牛」自行反坦克炮。起初它是用牽引車拖運的,初上戰場試驗就遇到了機動困難,後來安裝在能自動推進的坦克底盤上。「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於1943年列入德軍裝備。它的主要部分是TIV坦克底盤和一門88毫米炮。公路行駛時速達40公里,越野時速24公里,這在當時是不錯的了。更主要的是它的88毫米炮能穿透較厚的裝甲,是稱雄一時的威力強大的自行反坦克炮。不過,它車身太高,將近3米了;裝甲採用未經硬化處理的鋼板,質量劣,又只有20毫米左右厚,所以戰地生存力差。德國在生產了473輛後就改了生產線。
另一種是「象」式坦克殲擊車,其實就是自行反坦克炮。「虎」1式坦克底盤加88毫米炮是它的基本特徵。「象」式裝甲加厚,最厚處有200毫米,同時期的坦克炮要擊毀它是不容易的。長身管的88毫米炮射程超過了坦克炮,攜帶50發炮彈,對戰斗坦克構成了嚴重威脅。在1943年至1944年,「象」式自行反坦克炮在前蘇聯戰場威風了一陣子。不過,它裝甲過厚,車體笨重,這使它公路行駛時速僅20公里,越野時速17公里,近68噸的「象」一進入沼澤地就難以撤出,這自然限制了它的機動力。
義大利在效法德國上總是緊緊跟上,德國設計88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信息為義大利法西斯軍隊指揮官們所道好。他們利用M41式坦克底盤加裝90毫米的高射炮,製成了「塞莫溫特」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於1942年裝備意軍,用於在西西里島對抗盟軍作戰。它雖然只生產30輛,可影響不小。它的炮彈初速比88毫米反坦克炮稍高,威力相當。在450米距離上,「塞莫溫特」的炮彈能擊穿厚140毫米的坦克裝甲。它的缺點是頂部和後部沒有裝甲防護,車上士兵易受敵方輕兵器和彈片的傷害。攜帶只有6發,限制了攻擊能力。
⑤ 最早的自行反坦克炮是什麼
1939年,柏林的阿爾凱特公司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自行反坦克炮,命回名為「T1自行反坦克炮」。該炮采答用的是捷克製造的47毫米反坦克炮,因為捷克被吞並後,此種火炮被源源不斷地運到德國。當時,47毫米炮的性能是最佳的。阿爾凱特公司把T1坦克去掉炮塔,在原來炮塔的位置上安裝了一個外形奇特的鋼箱。鋼箱三面圍住炮架,背面是敞開的,頂部無蓋,三面略向內傾,以便加強防穿甲彈的能力。鋼箱的前面和兩側裝甲厚為14.5毫米、兩側護板很短,甚至達不到炮尾後部。實際上,它只靠前面的護板提供防護。火炮的左右射向為15°,仰角為12°,炮彈初速約775米/秒,炮彈基數86發。T1自行反坦克炮1940年裝備部隊。實踐證明它的性能是良好的。
⑥ 中國PLZ-05自行榴彈炮有哪些歷史
由於自動裝彈機設計部分參考了2C19火炮,式的炮塔外型多少帶上了一絲俄羅斯遺風,事實上05式的戰技性能遠非2C19所能比。
由於在國產第一代155mm系列壓制火炮的研製過程中我們已經取得的比較豐富的設計經驗,因此52倍徑155火炮的研製工作較為順利,原理樣炮和車載實驗炮在90年代中後期先後被生產出來並投入靶場射擊試驗。但是,幾輪炮打下來我們發現155mm加榴炮身管從45倍口徑延長至52倍口徑PLZ-05自行榴彈炮。
以後,彈道性能雖然得到優化,但是火炮綜合性能和國外同規格加榴炮相比仍然不能建立明顯優勢。時間已經接近世紀末,當時國產大口徑自動輸彈機仍然在進行緊張的技術攻關,裝炮試驗的初期產品最大射速僅有6~7發/分,而且攜彈量不到國外先進155自行火炮的一半。很明顯,在初始研製時間已經落後西方5~10年的情況下,如果不能立即跳出西方的發展套路建立自己的技術優勢,國產二代155自行火炮必將步PLZ91的後塵,陷入一定型即落後的境地。
為了改變被動追趕的局面,國產二代155自行火炮的技術指標在90年代末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原來研製的52倍口徑火炮再次轉為出口用途,而我們自己則在經驗最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火炮本體方面大膽突破西方通行標准,進一步擴大155毫米火炮的葯室容積和身管長度,形成了中國自己的大口徑長身管壓制火炮技術標准。
身管長度增加大54倍口徑,葯室容積也相應加大,配合使用國產高效能剛性雙模塊發射葯時,彈丸初速從原有45倍口徑火炮的897米/秒提升到930米/秒以上。發射底凹榴彈時最大射程已經達到40千米,發射底排榴彈時最大射程超過50千米。而PLZ45火炮需要發射底排火箭復合增程彈才能達到相近的最大射程,但是彈丸戰斗部質量大為縮水,而且命中精度只有前者的一半。
和西方國家的52倍口徑155mm火炮相比,國產54倍火炮最大射程平均提高了近10千米,幾乎相當於長身管155火炮興起時相對老式155火炮的技術優勢。
05式火炮的炮塔尾部中央是一個可拆卸的梯子,後面那個方型小門就是彈葯輸送車的補彈口。05式火炮配套的彈葯輸送車能夠向自動輸彈機直接補充彈葯,使火炮具備核生化等復雜戰場條件下的持續作戰能力。
在火炮改進的同時,我們也針對自動裝彈機展開了集中技術攻關,在廣泛研究國外同類先進火炮的基礎上,決定以俄羅斯2C19自行火炮的自動裝彈機作為我們的主要參考對象。這種自動自動裝彈機的結構和我們的類似,技術水平和西方產品相比相對簡單,但是自動化程度較高而且輸彈速度並不低,因此比較適合我們的情況。
2C19火炮原本使用黃銅葯筒裝葯,因此限制了裝彈機技術水平的發揮。經過技術攻關,我們成功解決了尾艙式裝彈機存儲和裝填模塊裝葯的技術難題,極大得得提升了火炮自動化程度。定型以後的國產大口徑自行火炮自動裝彈機採用炮塔尾艙式結構,彈丸和發射葯分兩層存放在炮塔尾部的滾動循環式彈艙里,擺臂式氣動輸彈機則安裝在炮尾後方。裝彈機能夠自動選擇彈葯、測合引信並在任意角度裝填彈葯。火炮的立楔自動炮閂上有底火裝填機構,能夠自動關閂並裝填底火。火炮最大射速超過8發/分,爆發射速達到4發/15秒,並且能夠做到命中同一目標。
採用雙模塊發射葯以後,火炮初速分級更多,射程重疊量更加均勻,火力機動性能大幅度增加。射擊指揮自動化系統進一步完善,自行火炮在任何地域任何情況下的火力反應時間均不超過1分鍾。
現在的國產第二代155mm自行加榴炮除車內攜彈量以外,火力性能指標已經全面超越以PZH2000為代表的西方先進155mm自行火炮。中國陸軍在新世紀初終於實現了20餘年來夢寐以求的炮兵壓制火力優勢!
⑦ 中國自行火炮發展史
雖然我國擁有了新型自行加榴炮和卡車載加榴炮,但是由於其高昂的成本不能完全替代我國數量龐大的壓制火炮,還需要一種性能不錯的牽引加榴炮來替代我國目前大量裝備的59-1式加農炮、66式152毫米加榴炮、60式122毫米加農炮。我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研製成功了45倍口徑身管155毫米牽引加榴炮--W一88型,但是由於其固有缺點,該炮並沒有進入炮兵裝備序列。那麼未來可供我國使用的牽引加榴炮就只有39倍徑和52/54倍徑155毫米牽引炮兩個選擇。52/54倍155毫米牽引加榴炮的重量普遍達到14噸以上,對於我國這樣需要在幅員遼闊的國土上機動的炮兵部隊來說,其重量過於龐大;而同樣採用52倍身管的「凱撒」155毫米卡車炮自重不過18噸多一點,卻擁有了幾倍於前者的機動性。39倍155毫米榴彈炮的戰斗全重最輕只有6~7噸,與我國大量裝備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重量相當。輕量型155毫米火炮更是達到了4噸,不僅可以牽引還可以用直升機吊運。
綜上所述,39倍身管、18.8升葯室的榴彈炮比較適合我們,滿足我們未來對於牽引榴彈炮的需要。M198型155毫米榴彈炮通過炮架採用大量輕合金來實現火炮減重,但由於使用了較大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使得炮口沖擊波嚴重,炮兵工作環境惡劣。為了改善炮兵工作環境,我國39倍榴彈炮在炮架採用輕合金的同時,必須注意炮口沖擊波的影響。採用二維後坐技術來承受更大的後坐力,以便使火炮得以試用制退效率較小的制退器。在完成這些工作之後,我國39倍牽引榴彈炮的重量應該可以達到6噸以內。
假如我國未來要發展輕量型155毫米榴彈炮,無非就是在上述兩種火炮設計思路選擇其一。我國曾經研製了全液壓炮架的122毫米試驗榴彈炮,最終由於液壓管路的易損性而將其放棄,因此在超輕量155毫米榴彈炮上採用液壓炮架的可能性不大。雖然採用鈦合金方案的成本較高,但是可靠性和炮重上都較液壓炮架有較大優勢,筆者更傾向採用鈦合金炮架。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我國來說,6噸左右的39倍155毫米牽引榴彈炮和更輕量型155毫米榴彈炮兩者不能互相替代。從目前M777的情況來看,在實現了輕量化後,其射擊精度和射擊穩定性不如M198型牽引榴彈炮.
⑧ 反坦克炮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用步兵炮和野炮對坦克射擊。戰後,隨著坦克性能回的不斷提高,許多答國家專用反坦克炮相繼問世。20世紀20年代,瑞士製成的高射和平射兩用的20毫米自動炮,用實心穿甲彈對坦克射擊時,在1000米距離上穿甲厚度為15毫米。30年代出現的德國37毫米、前蘇聯45毫米等反坦克炮,發射裝有炸葯的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裝甲,並在坦克內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增至70~100毫米,反坦克炮口徑也隨之增大到57~100毫米,初速達900~1000米/秒,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離上達70~150毫米。使用的彈種有次口徑鎢芯超速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有的國家還裝備了自行反坦克炮。
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
⑨ PTZ-89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沿革
隨著1969年「珍寶島」事件的爆發,中國意識到了自己的反坦克武器與強敵裝甲力量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於是在70年代初展開了規模宏大的反坦克武器研發工作,包括引進西方先進的105毫米及120毫米反坦克炮,而仿製120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的重點之一。70年代初,前蘇聯的T-72主戰坦克開始大量裝備蘇軍。而當時我軍現裝備的所有坦克和反坦克炮均不能擊穿T-72主戰坦克及其後繼型坦克,且反坦克炮均為牽引式,機動性很差。因此,發展我國大口徑高膛壓自行反坦克炮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新炮戰術使用特點主要是依託預設陣地或利用地形地物掩護,即可在停止間對敵運動裝甲目標射擊,也可及時地實施快速機動作戰。在總體設計思想中,技術人員將突出火力、提高穿甲威力放在第一位,並為發展威力更大的新彈種留有儲備,以確保本炮能對付所有90年代服役的坦克,甚至到2000年以後仍具有生命力。在這種指導思想下,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按照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能的順序進行總體設計的。為保證項引順利進行,強調盡可能採用國內成熟的先進技術,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降低成本。 1977年春,五機部和十幾個單位組織展開了自行反坦克炮的系統論證工作。1978年12月,120毫米高膛壓滑膛炮作為新型主戰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任務由五機部和裝甲兵正式下達。年底,3門高膛壓彈道炮問世。1979年2月19日試炮成功。正當120毫米坦克炮及其配套彈種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之時,與之配套的新型坦克無疾而終。馬上就要進入設計定型的120毫米火炮項目隨即中斷。為了保住即將到手的勞動成果,某廠決定將120毫米坦克炮裝在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321型底盤上,進行了120毫米坦克炮和穿甲彈的工廠定型試驗。
試驗的結果之好,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後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協調,1986年兵器部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下文明確了某廠為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總裝廠。從1987年5月開始,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相繼完成了多種定型試驗,經檢測全部達到了設計要求。1989年,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試用。1990年,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復:「同意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統設計定型」。該炮的研製成功,填補了中國大口徑高膛壓自行反坦克炮的空白。其炮口動能、直射距離、穿甲威力等性能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同口徑火炮的先進水平。
⑩ 中國火炮發展史~
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至遲10世紀火葯用於軍事後,礮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葯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其實可歸因於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
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
現代的火炮是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擊力量。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集中、突然、連續地對地面和水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
主要用於支援、掩護步兵和裝甲兵的戰斗行動,並與其他兵種、軍種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進行火力戰斗。炮兵在歷史上有「戰爭之神」的稱號。
(10)中國自行反坦克炮歷史擴展閱讀:
火炮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裝備單元,在戰場上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在常規戰爭中如果沒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給予強大的火力支援,那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未開戰之前已經輸了。
所以世界各個軍事強國在進行裝備競賽中都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火炮的發展中。我國也不例外,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強大,現在我國的火炮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在現代立體化戰爭中,火力仍然是戰鬥力的核心。火炮——戰場上的活力骨幹,以其火力強、靈活可靠、經濟性和通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戰斗行動的主要內容和左右戰場形勢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毀地面各種目標,也可以擊毀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艦艇。因此,作為提供進攻和防禦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規兵器中佔有鞏固的地位。
火炮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能力和科學技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飛快進步,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光電子和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是火炮在設計、製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變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換代的步伐。
現代火炮早已不是單純的機械裝置,而是與先進的偵察、指揮、通信、運載手段以及高性能彈葯結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統。因此,從不斷發展的戰略、威力、反應速度和機動能力在內的綜合性能,是火炮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高新科學技術在兵器領域的應用,引起火炮技術的總大變革。液體發射葯火炮、機器人火炮、電磁炮、電熱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論火炮的出現,將揭開火炮發展世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