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印度與中國的歷史關系

印度與中國的歷史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05 14:43:20

❶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

11印度來一直視中國為潛在的威脅源,中印也遺留了不少歷史問題,比如邊界問題等等,在1962年,中印還為邊界問題大打了一仗,印度為此差點亡國,要不是因為國際壓力和中國政府自身的「善良」,印度早就被滅了。
以此看來,印度恨中國就像中國恨日本一樣
現在國際社會上都是這樣,誰和中國較勁,那個國家就會得到「列強」的支持,比如印度就從美國那裡獲得了不少的先進武器裝備,而美國也希望通過印度來從南亞來牽制中國, 對中國形成包圍圈。這既符合了美國的利益,也符合了印度的利益
國家之間的關系取決於共同的利益,中印沒有什麼利益關系,只有利益被「相互」侵犯的關系,所以說印度會和中國較勁。

❷ 中國與印度的古今淵源(主要從歷史、軍事、文學分析)

中國與印度不僅山水相連,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中印兩國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內。古代中印交容往的高潮時期是兩晉、南北朝和隋唐,達到年年有往來,一年數次的程度。兩國人民在宗教、政治、經濟、哲學、科技和文藝諸多方面都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可謂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時期。但是,近代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和印度進行了野蠻的侵略和壓迫,阻斷了兩國的交往達百年之久。20世紀中期,兩國相繼取得了反帝反殖的勝利,印度獲得了民族獨立,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50年初,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以後的時期是兩國人民交往的黃金時期。
從歷史和文化上看,中印兩國有很深繁榮歷史文化淵源的。佛教發源於印度,深受歷史遠比佛教悠久的印度教的影響。例如佛教的坐禪便是直接來源於印度教的冥想,達摩作為一個印度和尚不可能擺脫時代環境的束縛,而經由達摩所傳入中國的少林武術本身便是脫胎於印度教的瑜伽術。

❸ 中印關系的交往史

中、印二國均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有幾千年歷史。

1、漢代及以前

印度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政治接觸。但是,自1世紀起這兩個國家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特別是伴隨著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過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關系承擔著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和印度也有一定接觸。在古印度文學中出現了一個被稱為「Chinas」的民族,現在被認為就是在指中國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約公元前5世紀)中有著「China」的記錄,這可能是在指秦國,也就是之後的秦朝。

孔雀帝國的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學擔任過教授的考底利耶(公元前350-283年)在他的作品《政事論》即用「cina」詞頭將中國絲綢稱為「cinamsuka」(「cina」絲綢服裝)和「cinapatta」(「cina」絲束)。

在《史記》中,張騫和司馬遷(使用了「身毒」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地區(在現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這一詞應是來源於梵文中的「Sindhu」。當雲南在1世紀被漢朝吞並時,中國政府報告在那裡存在一個「身毒」社區。

2、唐朝至近代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開始從印度向中國傳輸後,許多印度的學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國,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中國,並將梵文佛經《修多羅》譯成中文;

少林寺的創始人佛陀跋陀羅(約464-495年)和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成為禪宗的創辦人少林寺第一位禪師。

同時許多中國學者和僧侶也前往印度,如中國高僧法顯於402年,訪問印度並居住10年,之後他將許多梵文佛經譯成了中文,其《佛國記》成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一部極具歷史價值著作;

玄奘(602-664)和義凈(635-713)。他們都曾在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學習。

7世紀玄奘於戒日王時期訪問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這後來啟發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

(3)印度與中國的歷史關系擴展閱讀:

2000年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志中印兩國外交關系的逐步升溫。

2002年中國總理朱鎔基回訪印度,主要談論經濟話題。

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對中國進行里程碑式的訪問,其後中印關系得到顯著提升。中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同時兩國開始著手解決邊界爭端。

2004年,兩國還計劃開放錫金的乃堆拉山口和Jelepla通道,這對雙方都有好處。2004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雙方貿易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2005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班加羅爾以推動中印兩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在演講中,溫指出「合作就像兩座寶塔,一個硬體和一個軟體。中印合作起來,我們就能在世界上占據領導地位。」溫家寶表示21世紀將是「IT產業的亞洲世紀」。

在這次高層訪問期間,還簽訂了幾項協議以加深兩國間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關系。關於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件事,溫家寶起初似乎支持,但是在回國後又回到中立的位置。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這是古代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通道。兩國官員表示邊界貿易的重新開放將幫助緩和該地區的經濟孤立。

2007年5月,中國拒絕了一名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印度行政官員的簽證申請。

2008年1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中國,會見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並討論了貿易、商業、國防、軍事等雙邊議題。2008年7月,在第34屆日本G8峰會上,胡錦濤和辛格友好會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印度向地震受害者提供了幫助。2008年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貿易額超過了370億美元。中印貿易額在2012年達到700億美元。

2009年中國海軍和印度海軍在索馬裏海域一同執行一項反海盜任務。

2017年6月18日,印度與中國發生洞朗對峙事件,兩國關系開始惡化,中印關系或陷20年最低谷 。

並且印度不斷開始向邊境增兵:4萬印軍集結中印邊境 最近距中國僅500米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印關系

❹ 中國和印度是什麼關系

一山難容二虎。中國和印度有相似之處:領土大,人口多,歷史悠久,有文化傳統。都具備稱為大國強國的基本條件。不管你是不是承認,領土和人口都是稱為一個大國所需要的,我們看看英國和日本這兩個島國,他們是很強大的,但是英國為什麼不復當年之勇?日本為什麼這么強了,還要做美國的小弟?單從國土上來講,國土面積小單從軍事上來講就缺少了戰略縱深,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日本本土遭受了大面積打擊,日本馬上就扛不住了,而英國在二戰中得以維持是得益於其作戰素質非常高的空軍和技術力量強大的海軍,使得英國建立起海陸空立體防禦,但是這樣的防禦系統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德國的空軍和海軍技術兵器和空軍海軍戰斗人員素質落後於英國。而在陸海空軍技術水平相當,戰斗人員素質相接近的情況下,必要的大縱深防禦是必要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初國軍反攻大陸那麼困難,無異於天方夜譚,而解放軍在當時海空軍技術兵器落後的情況下,想一口吃掉台灣也是很困難的,但是現在來看,解放軍的軍力不亞於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台軍的情況下,台軍的立體防禦系統顯得危如累卵,因為台灣缺少大縱深防禦。如此看來,在中國如此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中日之間的技術差距將會越來越小,那麼可以假想,不久的將來,中日的力量對比就好像當年的美英關系對比一樣,英國殖民美國的時候,英國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美國獨立之後,很快就趕超了英國,不得不說,與人口數量和領土面積是有一些關系的。日本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在科技上被中國趕超,到時候日本對中國的威脅是有限的,而中國對日本這種沒有戰略縱深的國家而言,威脅是巨大的,因此日本也是當今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忠實粉絲。而再看中印力量對比,中國非常自豪自己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迅速,但是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印度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也非常迅猛,而在軍事上更是動作頻頻,從諸多相似的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的條件來看,似乎都是一山難容二虎的。從古至今,大國強國對周邊的國家自始至終都沒有斷絕的就是文化輸出,當今的美國,肯德基,麥當勞,NBA等一系列文化都延伸至世界的各個角落,爬上了全世界大部分計算機用戶的桌面,這都是一種文化影響,而中國和印度都有各自的傳統文化,很難互融,而且誰也不承認對方比自己強多少,這在各方面都形成了一種均勢。在這種均勢的情況下,中印關系是制衡的,既合作又防範,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❺ 我與印度及中國的關系

俄羅斯和印度是過去的兄弟,但現在已經不是了。以色列已經取代了俄羅斯成為印專度最大的屬國防夥伴,同樣,我們經濟增長的商業前景也並沒有反映在與印度雙邊貿易的數字中。

我個人認為,這兩個國家似乎正在相互疏遠,雖然我們有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的聯系,但它們還沒有足夠的力量為兩國提供必要的潤滑劑。

俄羅斯和中國在國際上很多觀點相同,他們相互支持,以維護兩國的根本利益。

❻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從地理,歷史上來說

從地理上說:在地理位置上,中國位於東亞,印度位於南亞,與中國西藏;氣候專:中屬國以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地形:中國地形復雜多樣,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而印度以高原,山地為主.
從歷史上說:印度佛教文化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唐代玄奘到印度尋求佛經,印度的,數學也從西域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曾到達印度南部:明代"鄭和下西洋"也繞道印度.所以,印度與中國在歷史上有長期的文化,經濟交流.但由於印度少有長時期的統一,與中國的交流曾一度中斷.在近代,印度與中國一樣遭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1947年印度通過長期斗爭終於解放,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當代,有倆國的發展及國家利益的不同,中印兩國存在著合作與矛盾,主要體現在邊境領土和'亞洲主導權'方面.

❼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7)印度與中國的歷史關系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❽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發生了幾次戰爭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

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美國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於同一時間爆發。

(8)印度與中國的歷史關系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發生的部分原因:

1、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2、印度獨立後的多次侵佔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要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克馬洪線」,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❾ 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都有些什麼沖突

不好,可以說是一種半敵對狀態
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
尤其是人口,也同樣是文化悠久的古國
但是印度卻把中國當成一個對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
在領土上,印度和中國有三個地方存在爭議
其中東線面積最大,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現在這一地區大部分控制在印度手中,而且此地是雅魯藏布河谷,可以說是西藏最適合居住的地區,印度已經向此地區移民數百萬,甚至超過西藏自治區的總人口,其他兩個爭議地區則控制在中國手裡。1962年中印曾經有一次短暫的戰爭,對於那次戰爭被印度成為印度陸軍的恥辱,被中國三個師打到了德里附近,但是由於地理上,在西藏通往藏南地區(也就是爭議地區)補給線只能通過一個山谷,而且西藏地區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中國不可能在此地區駐守太多軍隊,但是軍隊少了卻又無法守住此地區,加上政治因素,中國退回實際控制線。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仇恨。
至於現在,雖然中國和印度經濟都發展很快,但是印度現在經濟上還是遠落後於中國,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不斷,而中國卻是巴基斯坦的強有力的支持者,中國一直在支持巴基斯坦的軍備,僅次一項就讓印度損失很大,因為印度軍隊數量龐大,而且國內軍事工業不健全,為了不落後於巴基斯坦的軍備,不的不花高價進口俄美的軍備,而且,中國在爭議地區牽涉了印度大約60%的陸軍和50%的空軍,是印度始終無法全力對付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幾次印巴戰爭中,數次都是因為中國的暗中支援才讓印度的策略沒達成。
所以印度一直視中國為對手。

❿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

中印關系(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10)印度與中國的歷史關系擴展閱讀

印中貿易自2000年以後才獲得較快增長。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僅有的2.65億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億美元。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二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到2006年雙邊貿易達到248.6億美元,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印度成為中國第15大貿易夥伴(按照經濟體排序),中國對印度出口145.8億美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

自印度進口102.8億美元,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雙方投資規模較小,僅限於部分領域,印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實際投資1.72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非金融類)僅為1700萬美元。

中印貿易增長迅速。2007年雙邊貿易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5%。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閱讀全文

與印度與中國的歷史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