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糧食產量歷史

中國糧食產量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23:19:56

中國歷史上水稻的產量逐漸躍居糧食首位是在哪個朝代

C宋朝,准確的說是南宋,因為沿海,經濟南移,所以水稻的產量逐漸躍居糧食首位

㈡ 中國一年的糧食產量能達到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

2019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8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長1.8%。其中,穀物單產418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長2.5%;豆類單產128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長2.1%;薯類單產269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3.1公斤,增長1.2%。

稻穀單產47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2公斤,增長0.5%;小麥單產375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3公斤,增長3.9%;玉米單產42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1公斤,增長3.5%;大豆單產129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長2.2%。

(2)中國糧食產量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庫存口糧可供全國人民吃一年

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5月22日在「部長通道」上接受媒體有關糧食危機問題的采訪時,用四句話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糧食連年豐收,庫存比較充裕,口糧絕對安全,飯碗端在手裡。」

韓長賦進一步表示,中國已經連續十幾年糧食豐收,去年產量為13277億斤,且連續五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說明中國已經有了這樣的生產能力。現在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安全標准線。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的自給率達到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的產量,可以供全國人民吃一年。

㈢ 中國糧食歷史最高產量

最高年份1998年糧食產量5.12億噸

㈣ 中國糧食的種類和歷史發展

中國古代糧食的代稱也叫谷、五穀、八谷、九穀、百穀,但以五穀為最多。

在原始社會,中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以種植粟、黍糧食品種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糧食品種有黍、稷、稻、小麥、大麥、菽、麻等七種。主要的糧食品種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國的糧食品種大致如此。在《詩經.小雅》中,農作物的排列順序是:黍、稷、稻。當時人們很迷信自然,稱社為地神,稷為穀神,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灌溉的發展,人們才有條件種植對水土要求較高的菽和粟。雖然糧食作物品種變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化的特點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並和粟一起列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這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從戰國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西周以前,中國糧食品種以黍、稷為主,其他糧食品種不佔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五穀的概念,表明當時糧食作物的品種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稻、小麥、大麥、麻七種。

秦漢時期糧食結構有所變化,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稻、小麥、大麥、大黍、粱、大豆。漢代董仲舒建議在關中一代推廣小麥。漢魏時期由於石磨的推廣,麥子磨成麵粉,這一飲食史上的進步,也促進了小麥生產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糧食品種的順序是:谷(稷、粟)、黍、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麥、小麥、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的順序是:稻、粟、麥。

宋元時期,稻麥兩熟制逐步形成,雙季稻得到推廣,明代以後,水稻更加發展,因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同時,玉米、甘薯、土豆從國外引進,更加豐富了糧食品種。當時主要的糧食品種是:水稻、小麥、穀子、玉米、豆類。

到1950年,糧食品種是指小麥、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和雜糧七大品類。1952年,糧食減為四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和薯類。1957年,糧食增為五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雜糧和薯類。1971年又把雜糧類改為「玉米」等,糧食為新五大品類:小麥、大米、大豆、玉米、薯類。1979年後《辭海》對糧食的解釋是各種主要食料的總稱,如小麥、高粱、玉米、薯類等。1996年根據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列為:稻穀、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穀子、高粱、其他雜糧。1990年,國家糧食定購的品類:小麥、稻穀、玉米、大豆。

在糧食商品類中,糧食根據其領域和作用對象的不同分為四類:1、原糧2、成品糧3、混合糧、4貿易糧。

國際通用的糧食品種概念。199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所列的詳細FOOD產品目錄由八大類106種:1、穀物類8種;2、塊根和塊莖作物類5種;3、豆類5種;4、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13種;5、蔬菜和瓜類20種;6、糖料作物3種;7水果、漿果24種;8、家畜、家禽、畜產品28種。

糧食品種的概念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它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將會賦予它更新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漸提高的體現。

㈤ 中國糧食總產量

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與細分市場分析,未來我國糧食增產潛力巨大「圖」

來源:華經情報網(huaon.com)

一、糧食行業概述

糧食是指烹飪食品中各種植物種子總稱,也可概括稱為「穀物」。糧食作物含營養物質豐富,主要為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脂肪等。

總的來說,糧食主要分為麥類、稻類、粗糧類、豆類、瓜果蔬菜類幾類。

糧食的主要分類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糧食市場未來趨勢預測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資深專家組認為,未來中國糧食增產潛力巨大。原因有三條。一是糧食增產有後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持續快速增長,相繼躍上了三、四、五、六億噸4個大台階,現已連續五年總產6億噸以上,積蓄了巨大的增產潛力。二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和糧食主產縣可以發揮關鍵作用。我國糧食生產集中在從東北到海南的中東部地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出巨資建設了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大商品糧基地,同時確定了800多個糧食主產縣,都將在未來糧食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三是農糧科技進步將為增產提供強力支撐。我國農糧科技進步對糧食產業的貢獻率,已從改革初期的2.7%上升到2018年的58.3%。今後,隨著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科技對於糧食增產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政策環境看,我國農業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好環境。從農業生產看,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生產持續向好向優。從國際貿易看,糧食進口量占國內市場比重是很小的,我國主糧保持絕對自給,完全有能力應對國際市場波動。從糧食庫存看,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糧食儲備系統,糧倉是充足的。從未來趨勢看,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將穩中有增,提質調優。

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與細分市場分析

㈥ 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是多少

61791萬噸。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7年糧食產量的公告

三、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12358億斤),回比2016年增加答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其中穀物產量56455萬噸(11291億斤),比2016年減少83萬噸(17億斤),減少0.1%。

(6)中國糧食產量歷史擴展閱讀:

一、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其中穀物[1]播種面積92930千公頃(139395萬畝),比2016年減少1464千公頃(2196萬畝),下降1.6%。

二、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頃(3.6公斤/畝),增長1.0%。其中穀物單位面積產量6075公斤/公頃(405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85公斤/公頃(5.7公斤/畝),增長1.4%。

參考資料來源:國務院-國家統計局關於2017年糧食產量的公告

㈦ 中國歷史,就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的原因是什麼

土地革命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在1956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土地改革是1950年-1952年。

㈧ 中國19世紀中葉的全國糧食產量大約為

全國31個省(區、市)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3082萬噸,比上年增加211萬噸,增長0.4%,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生產總體上呈現「面積增、單產減」的格局。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擴大。200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897萬公頃,比上年擴大217萬公頃,增長2%。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好政策和好價格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2009年中央財政繼續增加「三農」投入,「三農」投入創新高,中央預算安排的「三農」支出達7161.4億元,比上年增加1205.9億元,增長20%以上。其中,農民種糧的四項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達到1230.8元,比上年增長19.4%。在2008年國家兩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基礎上,2009年再次較大幅度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受棉花、糖料等產品價格低迷和種植效益下降影響,2009年我國棉花、麻、糖料等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減少的面積大都改種糧食。

——糧食單產因嚴重自然災害下降。2009年全國糧食畝產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這是糧食單產近6年來首次下降。2009年糧食生長期間自然災害特別是旱災較重,而且旱災主要發生在糧食主產區、發生在作物生長關鍵期,對全國糧食單產影響較大。據民政部門統計,2009年全國農作物旱災受災面積達2926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712萬公頃,增長1倍多。受嚴重自然災害影響,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糧食單產皆下降10%以上。從主要糧食品種單產看,水稻單產持平略增,小麥和玉米受嚴重春旱和伏旱影響,單產下降,玉米單產下降5%以上。

——分季節看,夏糧和早稻增產,秋糧減產。2009年全國夏糧產量12335萬噸,比上年增加261萬噸,增長2.2%。早稻產量3327萬噸,比上年增加167萬噸,增長5.3%。受嚴重自然災害尤其受北方地區嚴重伏旱影響,秋糧減產。2009年全國秋糧產量為37420萬噸,比上年減產217萬噸,減少0.6%。

——分地區看,糧食主產區減產,非主產區增產。2009年全國農業氣象條件南方總體好於北方,糧食產量呈現「北減南增」、「主產區減非主產區增」的格局。15個北方省(區、市)糧食產量27857萬噸,減產395萬噸,減少1.4%;16個南方省(區、市)糧食產量25225萬噸,增加606萬噸,增長2.5%。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39710萬噸,減產207萬噸,減少0.5%;7個糧食主銷區產量3361萬噸,增產116萬噸,增長3.6%;11個產銷平衡區產量10011萬噸,增產302萬噸,增長3.1%。

㈨ 2004年中國糧食產量

根據全國31個省(區、市)糧食產量抽樣調查,200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46947萬噸(9389億斤),比上年增產3877萬噸(775億斤),增長9.0%。糧食單產水平和當年糧食增產量均創歷史最高。
一、分季節看,夏糧、早稻、秋糧均增產
2004年我國夏糧產量10104萬噸(2021億斤),比上年增加467萬噸(93億斤),增長4.8%;早稻產量為3208萬噸(642億斤),增加260萬噸(52億斤),增長8.8%。秋糧產量33635萬噸(6727億斤),增加3150萬噸(630億斤),增長10.3%。
二、糧食單產創歷史最高
2004年我國糧食增產主要得益於單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根據調查結果測算,全年糧食單產為4620.5公斤/公頃(308.0公斤/畝),每公頃比上年提高288.0公斤,增長6.6%,糧食單產水平創歷史最高。單產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5%。
三、糧食主產區增產幅度大
13個糧食主產區增產幅度較大,共增產3536萬噸(707億斤), 增長11.6%,增產量佔全國糧食增產量的91%。
四、糧食增產的主要原因
根據各地的調查,今年糧食增產的原因概括起來為:政策好、價格高、天幫忙、人努力。
(一)中央出台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據有關部門的初步測算僅「三補兩免」使廣大農民得到的實惠就達400多億元。農村住戶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前三季度農民稅費負擔人均為22.5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1.0元,下降33.0%。糧食主產區農民人均稅費負擔為29.4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5.7元,下降34.8%。
(二)市場糧價上漲因素的拉動作用
從2003年10月開始,市場糧價迅速上漲,到今年3月末、4月初部分糧食品種集市價格已處於歷史高位。農民種糧的預期收益明顯提高。據農村住戶調查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因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人均出售農產品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04元。
政策推動和市場糧價的拉動作用,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種植面積增加。 2004年全國糧食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近220萬公頃(約3300萬畝) 。
(三)有利的氣候條件
2004年主要農區氣象條件較好,最為有利的氣象條件是冬春偏暖,大部分時段光熱充足,夏季氣溫正常,東北無明顯「涼夏」天氣,南方地區高溫酷熱天氣持續時間相對較短;關鍵農時主要農區降水適時,無長時間連陰雨天氣,有利於病蟲害防治;春、夏旱發生范圍相對較小、影響偏輕。雖然部分農區先後出現了乾旱、低溫、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對作物產量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對全國總體的影響相對較小。
(四)農民投入增加
2004年前三季度農戶農業生產投入人均4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6元,增長22.3%,同比增速快19.1個百分點。農業生產投入增加額占前三季度生產投入增加額的88.7%。農民在增加投入的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化肥深施、配方施肥、秸桿還田等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實用技術推廣面積也大幅度增加。

http://www.sannong.gov.cn/qwfb/nysc/200503300126.htm

㈩ 古代糧食產量有多少

一、秦漢

那時候北方耕種技術發達,畝產量高;南方還沒開發,技術落後,水稻剛進入百姓的視野,畝產量低。

南方大米:《淮南子·主術訓》提到「十畝之田,率歲之收,不過四十石。」相當於稻穀的畝產量為4石,折成大米為2.4石。

北方小麥:《後漢書·仲長統傳》提到「通肥饒之率,計稼牆之入,畝收三石。」即小麥的畝產量為3石。

秦漢時期1石為14公斤,1畝為0.69市畝。因此,秦漢時期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20斤/市畝;南方大米,96斤/市畝。

二、隋唐

國家重歸統一,加上南朝對南方的開發,為水稻畝產量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南方大米:從狄仁傑《乞免民租疏》推算,大米的畝產量為1.5石。

北方粟米:《新唐書·食貨志》記載「一頃百畝,出米五十餘斛(石)。」粟米的畝產為5斗多,如果摺合成小麥的話,約為1石(小麥不用脫殼)。

隋唐的1石為42公斤,1畝為0.8市畝。因此,隋唐時期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05斤/市畝;南方大米,157斤/市畝。

三、兩宋

農業繼續南移,兩宋在南方大量興建水利設施,糧食產量提升,環太湖的江浙地區逐漸成為宋朝的糧倉,並奠定後世1000年的糧食種植格局。

南方大米:范仲淹《答手詔陳十事》提到「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至三石。」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狀》提到「每畝出米二石。」南方水稻的畝產應該為2石大米。

北方小麥:范仲淹《上執政書》提到「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石)。」大致看出粟的畝產為1石,小麥類似。

兩宋的1石為49公斤,1畝為0.9市畝。因此,宋代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10斤/市畝;南方大米,220斤/市畝。

四、明清

湖廣熟、天下足,已經成為共識,雙季稻、麥稻兩熟的輪作制都在這個時代被推廣開來,農業科技達到高峰,糧食畝產量小農經濟的高峰。

南方大米:顧炎武《日知錄》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畝出私租一石。」租稅為50%,即畝產為2石米。

北方小麥:《河間志》記載「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小麥的產量超過1石。

明清的1石為70公斤,1畝為0.92市畝。因此,明清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55斤/市畝;南方大米,305斤/市畝。

(10)中國糧食產量歷史擴展閱讀

古代關於畝產的記載都非常粗略,沒有足夠的樣本數據考證,所以誤差較大。比如,畝產2石,也可能是1.8石,誤差10%,古代一般會提整數、半數,不注視其它數據的精確性,所以文中的數據只能反映大概。

按吳慧之《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研究歷代的畝產,可以從幾方面著手,一是從歷代史書中有文字記載的畝產多少來入手,一是可以從租稅記載去倒推或復核畝產。

雖然數據並不精準,但糧食畝產量在主要的統一朝代仍是增長的,體現了技術進步,而且每個朝代都會在前人基礎上興修水利、改進工藝,從而提高糧食畝產。

閱讀全文

與中國糧食產量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