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根據《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寫一篇短文100-150字
高入雲霄的抄摩天大樓,流水馬龍的喧囂車道,水域森林的商店小鋪,到處閃耀著城市光輝燦爛的筆調。 多了幾份往來穿梭的忙碌,也多了幾個往來路人的悲嘆。 古典,已被摩天的現代風格所代替;寧靜,也已被繁鬧的嘈雜喧囂所替換。 千年的等待,千年的探索,千年的遺跡,都已化成了千年悲哀,如今,忍不住留下那顆千年淚。 外來文化的沖擊,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中國也迅速走上了民族崛起之路。 可是崛起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的民族文化正在一點一點的趨於滅亡。 古典,曾經一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主流,而如今卻不乏存在。 我們中國是一個古典大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只是我們現在落後了。 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們能忘記我們的根本嗎?當然不能。 千古一夢,優哉紅樓,古典,你是否還在?
㈡ 求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資料
七年級上學期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遠古人類:
元謀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雲南省元謀縣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用火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距今約3萬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死後埋葬 按血緣結合起來的氏族
第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工具 住房 用具 穿著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 浙江省餘姚市 種植水稻飼養家畜 磨製石器耒耜耕地 干欄式房屋(水井) 製造陶器玉器樂器 學會紡織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五六千年 黃河流域 陝西西安 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漁獵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雛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大汶口文化:出現貧富分化(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 第1、2課看一下《精析精練》中和原來測試卷中的改錯題型。
第3課 華夏之祖
一、為什麼中華民族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1、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2、黃帝:人文初祖。建宮室,制衣裳,挖井,發明舟車。(嫘祖養蠶繅絲、倉頡造字、伶倫編樂譜)
二、禪讓制: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桀、紂殘暴失民心;商湯和武王仁義之舉得民心;任用賢人(伊尹、姜尚),聯合周邊小國。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和監獄等)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鞏固統治)
內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
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意義: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農業、畜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銅鑄造的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品種已基本完備。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這時的燦爛文明是以奴隸的悲慘生活為代價的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著名霸主:齊桓公(標志:葵丘會盟),晉文公(標志:城濮大戰勝利),楚莊王
2、齊桓公和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麼?(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內政)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在晉楚爭霸中取得勝利。
3、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
二、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 本課相關成語:退避三舍、卧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注意是哪個戰爭中的)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經濟上
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牛耕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地點: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二、政治上——商鞅變法
①時間: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
③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以便在群雄爭霸中保持不敗地位。
④內容和影響:
內容 影響
獎勵耕戰 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經濟發展,國富 總之,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制度,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軍隊戰鬥力增強,兵強
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強中央集權
第8、9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戰國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書、帛書
材料 龜甲、獸骨 青銅器 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歷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 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歷法 相傳夏朝就有歷法(夏歷),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醫學 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
文學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 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鍾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仁」:「愛人」,「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
戰國 孟子 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續利用資源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戰國 莊子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戰國 墨子 」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法家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運用三家觀點解決問題:儒:說服教育;道:順其自然;法:嚴格的規定和有效的懲罰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一、 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陽 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義: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措施 影響
政治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 對於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摧殘了文化,制約了人們的思想。
軍事 北築長城、開發南疆(統一嶺南,修築靈渠) 秦朝疆域廣大,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 秦始皇評價: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史實);但也有殘暴的一面(史實);總體功大於過。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賦稅(上交三分之二) ②嚴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秦朝的暴政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
時間:公元前209年 起義地點:大澤鄉 經過:略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
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 相關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 故事:鴻門宴
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於暴政的教訓。
2、措施:①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 ②提倡節約; ③提倡「以德化民」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 「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主父偃的建議) 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思想 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他們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 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四、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陽 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 治理黃河:西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農業的進步:西漢出現了犁壁(翻土碎土)、耬車(播種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二、絲織: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也很高,絲綢得到外國人喜歡。
冶煉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治鐵工具),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經濟大一統)商業的繁榮:東西二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專門的商業區:市。(但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習俗: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2、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產的發展(畜牧業興旺發達;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
二、匈奴與漢朝的和戰
時間 西漢初年 漢武帝時期 漢元帝時期
形勢 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
政策 和親: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匈奴,每年送給大量穀物和紡織品。 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漠北戰役:公元前119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騎兵年年揮師南下,和親沒有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 漠北之戰,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比漢初的和親與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有什麼不同?
★ 總結: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經濟、政治、軍事、思想)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意義: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政治經濟交往。
4、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60年(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2、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 紙的發明(時間:西漢早期) 2.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
二、《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1、《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三、名醫輩出
1、華佗(神醫):麻醉葯劑「麻沸散」、「五禽戲」
2、張仲景(醫聖):《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 我國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發明和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華佗製成「麻沸散」;《九章算術》里的某些成就
(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還有祖沖之把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七位)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的傳入
①起源於古印度 ②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③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④教義: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興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 ②創始人:張陵 ③東漢時在民間興起
④教義: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葯,以求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馬遷和《史記》
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學成就:①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②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文學成就: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泥土燒制,秦漢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
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時間:公元200年 作戰雙方:袁紹VS曹操
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形勢: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統一全國;南方劉備、孫權勢力有所發展。
時間: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
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稱王 建業 孫權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聯系。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1、西晉的統一(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①魏滅蜀;②265年,西晉代魏;(開國皇帝:司馬炎;都城:洛陽)③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2、內遷的各族(東漢末年開始;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3、西晉的滅亡
原因:①統治集團腐朽,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混戰了十幾年,耗竭了西晉的國力。
②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激起他們的反抗。
公元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力量滅亡了西晉。
二、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
2、時間:公元383年 作戰雙方:前秦VS東晉 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區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原因)
③江南戰爭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2、表現: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②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③農業技術的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④小麥推廣到江南地區。
3、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
439年,在東北地區興起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漸成為大趨勢(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21、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一千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地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 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是「書聖」。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附: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要求記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建立時間、都城、開國君主)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東漢
魏 西晉 十六國 北魏 東魏 北齊 隋
西魏 北周
蜀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吳
注意事項
復習:
1. 要理清知識脈胳,合上書也能知道22課每一課的題目是什麼,裡面講哪個時期,有哪些大事、主要內容和人物。
2. 注意教材中每一課的「動腦筋」,真正弄懂為什麼。
3. 注意《精析精練》中一些大題的思路。
3. 本提綱可以幫助復習和記憶,但只是基本綱要,還是要以課本為主。
4. 一些相似的知識,自己進行歸納。
考試:
1. 仔細審題,不要貪快。時間充足,選擇題至少要用25分來完成,大題要考慮好再動筆,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準也要嘗試回答)。
2. 回答大題時,先寫「答」,內容要有條理性,按題目的要求回答。最好分段,不要一題寫一大段。
3. 大題實在不會或拿不準時,先回到前面選擇題去看一下有沒有相關內容。或者在開始做卷前,先瀏覽一下大題,做到心中有數。
4. 回答問題盡量全面,如問原因時,通常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歷史原因、現實原因等(不一定每個題都全部具備);評價人物,要看到兩面,既要有評價,也要有史實說明。
5. 選擇題小技巧:
問歷史事件或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時,答案通常是和經濟因素(生產力)有關的。
問統治者實施某種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強控制或鞏固統治之類。
當你初步選擇一個答案時,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適,選最合適的。
㈢ 七年級歷史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十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孔子:儒家學說創始人。《論語》
思想家:仁、禮。提倡為政以德。教育家:創辦私學;有教無類;獨立思考;因材施教。
★百家爭鳴:墨家:「兼愛」「非攻」。法家:「法治」,加強中央集權。
儒家:「民貴」「君輕」。道家:道法自然。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發展。
★出現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探索。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涌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了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
★損害公物/治理班級: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時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方法;說服教育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懲罰不是萬能的,只是解決問題的輔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絕對有效的,不應該互相排斥、互相對立。不同的方法適用於不同的對象,不同階段不同方法發揮的作用不同。
★韓非的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最有用:戰國時期,我國處於奴隸制進一步崩潰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在這種形勢下,韓非子提出的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後必勝今;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治」等思想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又符合封建統治者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秦統一前後的許多措施,就是韓非子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都江堰:戰國秦國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維護了生態平衡,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灌溉農田上千萬畝,成為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國當時的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編鍾: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編鍾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秦的統一: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六國無力抵禦秦國的攻勢。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都咸陽。
★秦的滅亡:公元前209年夏,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公元前207年,項羽巨鹿之戰。劉邦攻取咸陽,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漢之爭。劉邦建立漢朝,都長安。西漢開始。
★秦統一背景:⑴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⑵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⑶秦採用了有效的軍事策略——連橫破了六國的合縱。長平之戰後六國再無力抵禦秦的攻勢。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統一意義:⑴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⑵秦統一後,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⑶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這些措施沿襲了兩千多年,為我國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創立中央集權制,自稱皇帝,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⑵經濟上,統一車輛形制;統一貨幣;⑶思想文化上,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⑷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開發江南,興修靈渠。(三公九卿制。車同軌,書同文。小篆—隸書。秦半兩錢(圓形方孔錢)。秦趙燕,東到遼東,西到臨洮。)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背景: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帶來了經濟繁榮,雄厚的物質基礎是客觀條件;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觀條件;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是其實現大一統的政治基礎。
措施:⑴政治上,頒布「推恩令」(主父偃),進一步削弱封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中央司隸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在長安舉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⑶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影響:出現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與加強,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8年,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公元前119年,聯合烏孫夾擊匈奴。
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歐洲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造紙術:西漢前期發明紙。(積漂絮成絮片)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3—4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醫學:「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神醫」華佗:針灸和外科手術。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負數運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宗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
道教:東漢後期,神仙方術與道家思想相結合,形成了道教。宣揚通過修身養性和煉丹服葯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史學:司馬遷《史記》,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
雕塑:秦始皇陵兵馬俑,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00年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208年赤壁之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220年,曹丕稱帝,都洛陽,曹魏。221年劉備稱帝,都成都,蜀漢。222年,孫權稱王,都建業,孫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統一北方的條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漢獻帝,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賢納士,唯才是舉、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經濟上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實力日益增強。
第21課 南方經濟發展
★發展原因:⑴南方戰亂較少,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淝水之戰東晉的勝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發展進程沒有被打斷。⑵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⑶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開發。⑷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生產的政策。⑸江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發達,而且地形、地貌及氣候條件優越,而黃河開發後過度砍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經濟發展表現:(1)農業:江南實行麥稻兼作,五嶺則種雙季稻;(2)手工業:紡織技術進步,蜀錦全國有名;(3)冶鑄業:灌鋼法的發明;(4)制瓷業:青瓷成為日常生活用具;(5)造船業:能製造在海上遠航的大船;(230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即今天的台灣)(6)商業及城市:南方商品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建康城人口達到百萬。
★《漢書》記載與《宋書》記載江南經濟的不同:《漢書》:反映了江南當時開發不夠充分,生產力水平較低,但由於江南地區本身特產豐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卻不富有。《宋書》說明江南在這時已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出現了跟以前不同的情況,不僅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農業發展還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江南成為當時全國最繁榮富庶的地方之一。
第22課 北方民族匯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
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使落後的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到了中原漢族先進的文化,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促進了各民族的了解。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數學:祖沖之,南朝宋齊之際。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比歐洲早了約1000年。
農學:賈思勰,北魏、東魏時期。《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水經注》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同時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書法:「書聖」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絢麗華貴,「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行書代表作《蘭亭序》。
繪畫:顧愷之。以人物畫最為突出。《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東晉。
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高的藝術成就。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佛教。
二、問答題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黃帝為什麼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是因為:(1)他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教人們挖井,發明了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2)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下屬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
3、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怎樣分封?有什麼作用?
答:西周實行分封制,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主要內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天子作戰。
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4、齊桓公為什麼能第一個稱霸?
答:①齊國地理位置好,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②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擴充疆界;④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5、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答: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
變法的主要內容有:(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我,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3)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變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國的經濟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6、列舉孔子的思想內容
答: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思想主張主要有:提出了「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7、 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①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擴大了教育對象;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③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④他要求學生時常復習,以便「溫故而知新」。
8、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②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的規範文字;以圓形方孔銅錢為全國統一貨幣;並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整齊劃一的規定。)
③「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④派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還修築長城予以抵抗。
⑤秦始皇還派兵統一了南越各部,修築靈渠,開發南疆。
9、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麼重要作用?
①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③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④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
10、說一說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在影視中了解的秦始皇與歷史上的秦始皇有沒有差別?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
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
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
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
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
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
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電視劇中的秦始皇是藝術形象,帶有「戲說」甚至虛構的成分。歷史上的秦始皇是歷史的真實,兩者差別很大。
11、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答: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有:
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②徭役繁重;③賦稅沉重;④刑法殘酷和秦二世統治的逾加殘暴。
12、 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①在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②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抑商政策;③在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④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⑤在外交上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13、 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能得到開發?有什麼影響?
答:第一,江南地區有發展經濟的優越的自然條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遷往江南,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技術;第三,江南地區的戰亂比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第四,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響:江南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答: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後,進行了政治經濟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有:①說漢語:在朝廷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穿漢服: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改用漢姓: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 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在客觀上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㈣ 七上歷史提綱
人教版的。。。不知道是不是你學的教材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二部族構成華夏族的主體。
4.堯、舜、禹時期通過「禪讓」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禹是傳說時代治水英雄。
二、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1.夏朝——時間:約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主要內容:①編制戶口,加強刑罰。②獎勵生產。③獎勵軍功。④承認土地私有。⑤推行縣制。⑥統一度量衡。
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及意義。(識圖:秦朝行政系統簡表、秦統一文字表、秦統一貨幣示意圖)
2.陳勝吳廣起義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3.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西漢時期,漢武帝時為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識圖:張騫出使西域圖)
4.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識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作用: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至今仍發揮著重大作用。
5.漢武帝大一統措施:採納董仲舒建議,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
結論:漢武帝時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知道三國的名稱及相對位置。
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遷都洛陽、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結婚。
五、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隋唐科舉制度:隋唐時期創立並完善了科舉制度,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2.「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3.唐與吐蕃的交往: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4.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玄奘西行天竺研習佛法。說明中外文化交流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識圖鑒真東渡示意圖、玄奘西行示意圖)
5.唐太宗在位期間,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唯才是舉;調整賦役制度,減少百姓的勞役負擔;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及「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稱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天可汗」;加強漢藏關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漢藏關系。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六、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兩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1.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1)強化皇權:明廢丞相、清設軍機處等。
(2)八股取士。(3)大興文字獄。
2.清朝設置駐藏大臣: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3.戚繼光抗倭:明朝時戚繼光抗倭。(聯系地方史)
4.鄭成功收復台灣:明末清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
5.雅克薩之戰:清朝時與沙俄進行了兩次雅克薩之戰。
6.鄭和下西洋:明朝時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鄭和遠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識圖、表:鄭和下西洋航線圖、鄭和與哥倫布遠洋航行對照表)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消耗國力,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遠洋航海的壯舉也最終被廢止。
7.「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閉關鎖國並非完全斷絕對外往來,而主要表現在對外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八、科學技術
1.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識圖:都江堰示意圖)
2.長城:是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徵。
3.四大發明:
①造紙術: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中國的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識圖:造紙術外傳時間表)
②印刷術:唐朝時期發明雕版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針:宋朝時期發明,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④火葯:唐朝開始運用於軍事,宋代廣泛應用於軍事。
我國四大發明對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
4.大運河:隋朝時開鑿的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識圖:隋大運河示意圖)
九、思想文化
1.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教育方面,他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2.佛教傳入: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3.《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下面是重點部分的拓展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即:廢井田開阡陌,廢分封行郡縣,獎勵耕戰,軍功授爵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想學好歷史的話,興趣和廣泛的閱讀必不可少,多讀些歷史書籍對豐富視野、建立正確歷史觀都很有幫助,也對你了解中國以及世界有很大助益,但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才會有效果,另外去理解歷史也非常重要,要善於歸納總結,從歷史事件中看出種種內在本質,你會發現歷史其實是有其潛在規律的,它的發展是有跡可循的,根本是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種種變換,舊的機制阻礙發展,被推翻,新機制應運而生,評價的方向也總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力發展這幾個方面,背景和作用一般也是那幾個方面,嘗試自己去思考總結。僅僅想考好歷史的話,多花精力背誦或者抄一份歷史優秀同學的筆記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會很快有改觀,也可從中學習別人的學習方法。
㈤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筆記和復習資料
求求你選我吧!!!!!!!!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1—4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2----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像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4----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5----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6----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像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7----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8----
第3課 華夏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 結合本課主題自製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9----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 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11----
第4課 活動課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12----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為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 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 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 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 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13----
講 評 課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題
[教學目的]
1、 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矯正錯誤,查缺補漏,鞏固提高;
2、 抓住共性問題進行點評,從實際出發,培養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類型]講評課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人類主要生產生活、情況
[教學過程]
1、 組織教學。
2、 總評:本次測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在作選擇題時,個別學生審題不清;
2) 在作填空題時,有少數學生寫錯別字。
3) 有些學生在回答問答題時,答案不全。
採取補救措施:
1)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
2) 加強對學生「寫」的訓練;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3、 點評:
分析試卷,按選擇、填空、問答的順序有重點的講解。
在選擇題中,重點講解第1、3、8 、11、15題
在填空題中重點講解第1、4、5題。
(其他詳見附頁---單元測試題)
4、 留出時間讓學生改錯、鞏固
5、 練習(使用微機)
1)元謀人發現的時間_____;地點:_____;地位:_____;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______。
2)、北京人發現的時間______;發現地點_____;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發明了文字。
6、作業:整理試卷,鞏固所學內容。
----15----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興衰過程。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7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的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6----
第五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17----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18----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㈥ 七年級上冊歷史有什麼重點
1、我國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它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它們已知道用火,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它們過著群居生活。
2、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裡發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人。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他們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他們過著群居生活。
3、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以前的北京人活動地區。他們以使用打制石器為主,也出現了磨製的石器,已掌握了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還知道到很遠的地方交換生活用品。
他們已用骨針縫衣,懂得愛美,死後還要埋葬。他們過著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公社。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4、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動地展現了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圖景。他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
他們已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和製造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5、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在陝西西安附近半坡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農耕村落遺址。他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等開墾土地,用石刀收割莊稼。
主要糧食是粟。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打獵捕魚。他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製造色彩艷麗的彩陶。陶器上出現一些刻畫符號,學者認為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他們已會紡線、織布、制衣。
6、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山東大汶口居民,農耕經濟有更大發展,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同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7、炎黃戰蚩尤: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生活著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部落首領,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他們聯合起來,在涿鹿戰勝東方的蚩尤。炎帝和黃帝結成聯盟,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8、黃帝功績: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嫘祖發明養蠶繅絲,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寫了樂譜。後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9、堯舜禹的禪讓:相傳繼黃帝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堯生活儉朴,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相傳堯年老時,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採用同樣辦法讓位給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禪讓」。
10、夏朝的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的國王。
11、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
(1)實質:它是原始社會時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
(2)表現:第一,新的部落首領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選出來的。第二,被推選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沒有特權。
第三,從推選的幾個首領認識到:堯的生活儉朴,說明他與一般氏族成員在生活上是平等的;舜的以身作則,說明被推選者應是德才出眾者;禹治水有功,說明為群眾辦事是他的責任和義務。
㈦ 七年級上冊歷史資料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復習要點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二部族構成華夏族的主體。
4.堯、舜、禹時期通過「禪讓」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禹是傳說時代治水英雄。
二.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1.夏朝——時間:約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主要內容:①編制戶口,加強刑罰。②獎勵生產。③獎勵軍功。④承認土地私有。⑤推行縣制。⑥統一度量衡。
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及意義。(識圖:秦朝行政系統簡表、秦統一文字表、秦統一貨幣示意圖)
2.陳勝吳廣起義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3.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西漢時期,漢武帝時為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識圖:張騫出使西域圖)
4.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識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作用: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至今仍發揮著重大作用。
5.漢武帝大一統措施:採納董仲舒建議,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
結論:漢武帝時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知道三國的名稱及相對位置。
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遷都洛陽、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結婚。
五、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隋唐科舉制度:隋唐時期創立並完善了科舉制度,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2.「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3.唐與吐蕃的交往: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4.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玄奘西行天竺研習佛法。說明中外文化交流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識圖鑒真東渡示意圖、玄奘西行示意圖)
5.唐太宗在位期間,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唯才是舉;調整賦役制度,減少百姓的勞役負擔;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及「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稱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天可汗」;加強漢藏關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漢藏關系。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六、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兩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1.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1)強化皇權:明廢丞相、清設軍機處等。
(2)八股取士。 文朝設置駐藏大臣: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3.戚繼光抗倭:明朝時戚繼光抗倭。(聯系地方史)
4.鄭成功收復台灣:明末清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
5.雅克薩之戰:清朝時與沙俄進行了兩次雅克薩之戰。
6.鄭和下西洋:明朝時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鄭和遠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識圖、表:鄭和下西洋航線圖、鄭和與哥倫布遠洋航行對照表)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消耗國力,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遠洋航海的壯舉也最終被廢止。
7.「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閉關鎖國並非完全斷絕對外往來,而主要表現在對外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八、科學技術
1.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識圖:都江堰示意圖)
2.長城:是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徵。
3.四大發明:
①造紙術: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中國的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識圖:造紙術外傳時間表)
②印刷術:唐朝時期發明雕版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針:宋朝時期發明,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④火葯:唐朝開始運用於軍事,宋代廣泛應用於軍事。
我國四大發明對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
4.大運河:隋朝時開鑿的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識圖:隋大運河示意圖)
九、思想文化
1.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教育方面,他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2.佛教傳入: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3.《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㈧ 七上歷史歌訣
1
人類來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我國最早古人類,史稱雲南元謀人。
一百七十萬年前,他們用石把食尋。石片今日稱石器,還有兩顆牙齒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種古人被發現。距今二十萬年前,六個頭骨價無限。
人稱他們北京人,模樣今日可還原。基本具備人特徵,有些地方還像猿。
手腳已經有分工,兩腿站立手勞動。上肢與人極相似,下肢微微有點躬。
嘴巴前伸牙齒大,眉骨突出額低平。個子比人有點矮,骨骼粗壯力無窮。
北京人會造工具,石塊打製成石器。舊石器名須記牢,砍削木棒也容易。
工具用來獵動物,也可用來搞採集。最好學會使用火,燒烤獵物吃熟食。
發現他們山頂洞,山頂洞人因得名。距今一萬八千年,猿類特徵已無蹤。
使用石器經磨製,磨光還要鑽上孔。人工取火也已會,還會縫衣抗寒冷。
山頂洞人會打扮,石塊鑽孔穿成串。再穿幾個野獸牙,掛上脖子當項鏈。
愛美原是人本性,一點靈光初閃現。人類從此與獸別,進化發展路漫漫。
2
浙江餘姚河姆渡,七千年前有人住。河姆渡人得了名,農耕文化遺存處。
使用工具骨木石,還制陶器存稻穀。石器磨製光又滑,新石器名從此出。
骨器用牛肩胛骨,製成工具耒耜鋤。加工精緻有孔槽,便於裝把好拿住。
從事生產種水稻,馴養家畜牛狗豬。製成小船去打魚,晚上回家住木屋。
六千年前在半坡,原始居民過生活。磨製石器有鏟刀,種植粟麻蔬菜多。
粟磨小米麻織布,吃穿不愁樂呵呵。陶器著彩有圖案,房子樣式半地穴。
半坡人也會養殖,豬狗牛羊還有雞。吃飯有菜又有肉,還有雞蛋讓人迷。
陶器上面畫符號,以後發展成文字。集體聚居成村落,內方外圓布局奇。
山東泰安大汶口,農耕文化古時有。距今四千五百年,種粟也養豬羊牛。
前期公平後分化,貧富差別開了頭。富人有玉有象牙,窮人空空拍兩手
3
我國遠古有部落,炎黃部落在黃河。炎帝姓姜稱神農,遍嘗百草創醫葯。
黃帝姓姬號軒轅,發明歷法興農業。東方還有蚩尤部,力量強大人數多。
炎黃發展向中原,雙方激戰在阪泉。黃帝勝利炎帝敗,炎帝投降轉向南。
蚩尤西上戰又起,涿鹿之戰至今傳。蚩尤戰敗遭殺戮,黃帝從此成祖先。
炎黃結盟意義大,後來發展成華夏。繼續繁衍成漢族,炎黃子孫滿天下。
人文始祖中華根,炎陵黃陵兩牽掛。聖地千年人不絕,忘記祖宗人人罵。
傳說古時有禪讓,民主選舉交權杖。堯老讓舜舜讓禹,美名流傳青史上。
部落聯盟推首領,前任提名後任棒。最終選舉起作用,禪讓之名卻難忘。
舜禹相傳雖禪讓,關鍵是禹有威望。繼承父志治大水,三過家門不看望。
辛苦努力十三年,衣衫破爛滿泥漿。洪水治服民心服,繼舜為主理所尚。
4
禹做首領權力大,建立王朝名叫夏。二零七零公元前,歷史社會起變化。
原始社會到了頭,奴隸國家搭框架。禪讓繼承剩空名,啟奪王位家天下。
原始奴隸相延續,社會歷史有進步。石器時代變青銅,經濟發展財物富。
建立軍隊制刑法,城堡宮殿加監獄。最終目的只一個,私有財產得保護。
夏朝統治四百年,夏桀殘暴臣民叛。黃河下游商部強,成湯發動鳴條戰。
一千六百公元前,夏朝滅亡商朝建。三百年間幾遷都,盤庚遷殷不再變。
商朝又名叫殷朝,盤庚遷殷手段高。國力從此漸強盛,疆域擴大物豐饒。
東至大海西到渭,南抵長江北達遼。中華地區初奠定,四方民族待撫詔。
商朝經濟大發展,生產規模已可觀。殷墟一處窖穴中,四百多把石刀鐮。
種植粟黍稻和麥,飼養馬牛羊豬犬。青銅玉器釀酒業,商業用貝當作錢。
商朝統治五百年,紂王殘暴又危艱。搜刮財富民疲敝,修建宮殿和林園。
玉石做門黃金柱,寵愛妲己日夜歡。歷史有名大暴君,桀紂至今惡名傳。
5
商朝末期正飄搖,涇渭流域起風暴。一零四六公元前,武王姬發滅商朝。
牧野之戰商軍亂,紂王自焚煙火消。武王建立新朝代,史稱西周都城鎬,
西周實行分封制,分封主要封子弟。還有親戚和功臣,建立封國去各地。
封國國君稱諸侯,共建封國七十一。魯齊燕晉還有宋,周王一一給權力。
國君享有統治權,管理人民和土地。同時還要盡義務,共同擁戴周天子。
定期朝見聽調遣,參加重要典禮儀。貢獻財寶和特產,出征作戰不容辭。
西周末期國力衰,各種矛盾一起來。幽王在位全激化,內外交困門戶開。
七七一年公元前,犬戎興兵起塵埃。攻破鎬京殺幽王,西周結束宮殿歪
6
七七零年公元前,平王洛邑把都遷。歷史進入春秋期,王權衰落國力艱。
諸侯爭霸戰爭起,春秋五霸日中天。齊桓晉文楚莊王,吳王闔閭越勾踐。
齊國大國在東方,任用管仲為宰相。發展生產改內政,整頓軍隊國力強。
尊王攘夷為旗號,北伐南征保中央。葵丘大會諸侯國,霸業成功史留香
桓公死後齊國衰,晉國楚國爭起來。兩國城濮來決戰,晉軍勝利楚軍敗。
文公召集諸侯盟,周王也來把會開。承認他的霸主位,退避三舍巧安排。
後來楚國漸強大,庄王開始來爭霸。大鳥三年飛又鳴,閱兵問鼎有牽掛。
北進中原敗晉軍,楚王勝利驚天下。一鳴驚人終實現,成語至今人驚詫。
春秋末期吳國強,闔閭治國有奇方。改革內政強軍隊,任用孫武為大將。
進攻楚國五連勝,直搗都城震萬方。北上中原成霸主,齊國拱手也相讓。
勾踐戰敗先稱臣,卧薪嘗膽天下聞。抓緊生產練軍隊,任用賢才治國新。
力量恢復又發展,襲擊吳國巧將軍。北上會盟諸侯國,最後一個霸主身。
春秋之後戰國時,周王多年無人理。諸侯吞並日漸少,大國越大強有力。
主要大國有七個,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名聲在,人間到處是旌旗。
戰國時期戰爭多,規模極大戰況烈。經濟發展國力強,青銅兵器改為鐵。
步兵騎兵代車兵,城防堅固難逾越。圍魏救趙長平戰,孫臏白起人中傑。
孫臏龐涓來鬥法,圍魏救趙戰如花。魏軍桂陵遭敗績,齊國勝利諸侯誇。
長平之戰在後期,秦國將軍是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兇殘無人能與比。
七雄之中數秦強,六國無法心發慌。蘇秦提出合縱策,六國聯合對西方。
聯兵攻秦小有勝,內部矛盾難成鋼。蘇秦死後縱約散,張儀猴子成了王。
張儀專攻連橫術,破壞縱約力有餘。各個擊破拉六國,今天拉齊明拉楚。
拉你打他再打你,今天吃蝦明吃魚。最後六國都吃盡,一統天下水成渠。
8
鐵器牛耕興農業,經濟發展進步多。戰國前期秦不強,魏軍侵略過黃河。
孝公決心改內政,發榜求賢心若渴。衛國商鞅得消息,不遠千里來秦國。
三五六年公元前,商鞅變法果而堅。改革土地國有制,承認私人所有權。
重農抑商促農耕,獎勵軍功士爭先。遷都咸陽推縣制,嚴明法令興坐連。
商鞅變法共五條,條條治國是高招。土地私有民爭種,重農抑商生產好。
獎勵軍功兵士勇,推行縣制國堅牢。嚴明法令社會定,秦國從此地位高。
商鞅變法最徹底,六國變法都中止。秦國強大六國弱,強弱變化從此起。
軍隊力量大提高,經濟發展民眾喜,都江堰,鄭國渠,天府糧倉又奠基。
9、
二三零年公元前,秦國統一開戰端。經過十年征戰後,消滅六國舊政權。
二二一年成大業,咸陽為都海為邊。分裂割據結束了,一統天下史無前。秦國變為秦王朝,一統天下人自豪。稱王不再顯威嚴,弄個皇帝做一遭。
嬴政號稱始皇帝,子孫繼承永相保。二世三世千萬世,雄心勃勃比天高。
始皇地位高無上,絕對權力不相讓。
國家大事他決定,中央行政設丞相。設個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察訪。
全面推行郡縣制,中央集權國力強。
統一貨幣度量衡,賦稅徵收貿易通。半兩銅錢通全國,外面圓形內方孔。長度容量和重量,標准統一全國用。從此經濟大一統,農業發展商業興。
以前各國有文字,同字寫法有差異。始皇下令書同文,全國都用小篆體。後來隸書漸流行,書寫方便又好記。統一文字功勞大,文化發展又奠基。
10
公元前,二一三,始皇下令焚書簡。第二年,又坑儒,從此儒生罵翻天。
得罪農民最愚蠢,賦稅沉重征役繁。刑罰嚴酷割斬監,殘暴統治逼民反。
焚書事,因李斯,始皇下令他建議。
坑儒事,怨方士,欺騙始皇尋不死,賦稅征發刑罰重,純是始皇性情使。
專橫暴戾自取亡,眾多原因數第一。
公元前,二零九,陳勝吳廣兩攜手。發動起義大澤鄉,九百農民同聲吼。
反與不反都是死,不如反抗稱王侯。農民起義第一次,記入史冊永傳留。
起義軍,占陳縣,陳勝為王建政權。派兵攻入函谷關,戰斗失敗損失慘。
吳滎陽又戰死,部隊派出各分散。秦軍乘機攻陳縣,陳勝犧牲在路間。
陳勝吳廣犧牲後,其他義軍仍戰斗。劉邦項羽兩支兵,逐漸強大成氣候。
項羽率軍過漳河,下令破釜又沉舟。殲滅秦朝主力軍,巨鹿決戰青史留。
公元前,二零七,劉邦率軍指向西。順利攻入函谷關,進逼咸陽如卷席。
秦王子嬰出城降,秦朝滅亡已定局。二世而亡教訓多,後代君主多記取。
11
公元前,二零二,劉邦建漢稱皇帝。阿三成了漢高祖,建都長安定威儀。
恢復發展幾十年,武帝劉徹又繼立。漢朝進入鼎盛期,影響後世無窮計。
武帝求賢下詔書,薦出學者董仲舒。上書武帝提建議,「罷黜百家」「尊儒術」。
從此儒學獲尊位,典籍成了聖賢書。武帝長安辦太學,國立大學從此出。
武帝頒布《推恩令》,諸侯王國再分封。強大化小小化微,小微再化無影蹤。
難同中央再對抗,叛亂之心不再萌。王國威脅終解決,從此真正大一統。
採取措施理財政,規定貨幣國家統。鑄造發行朝廷出,鹽鐵也由國經營。
國家控制經濟好,國力雄厚財力豐。武帝才能顯身手,創造輝煌文武功。
武帝牢牢控軍權,擴建軍隊用才幹,實力強大才略雄,指揮軍隊四方戰。
打敗匈奴設四郡,又設郡縣管嶺南。直接統治西南夷,疆域遼闊大國現。
河西四郡管轄權,河西走廊玉門關。重新設置新郡縣,加強管理五嶺南。
西南夷中夜郎大,「夜郎自大」笑話傳。最後也歸漢管轄,武帝功業大如天。
12
玉門關外陽關西,漢朝人們稱西域。當時大家心目中,西域遙遠而神秘。
眾多民族共生存,幾十政權如林立。游牧農業全都有,能歌善舞制樂器。
公元前,一三八,張騫出使始出發。本意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兩開花。
前後一共十三年,歷盡艱辛始回家。去時帶有百多人,回來一人跟著他。
公元前,一一九,張騫再次西域走。目的聯絡烏孫國,進攻匈奴兩攜手。
當時烏孫正內亂,合作之事化烏有。隨員分頭訪各國,烏孫隨團來問候。
張騫兩次使西域,聯系日密日相熟。來往人員漸增多,傳過產品傳技術。
公元前,六十年,政府西域設都護。管理軍政保商旅,西域正式歸版圖
13
中國絲綢傳四方,張騫出使促來往。「絲綢之路」漸形成,經過河西和新疆。
翻越蔥嶺通亞歐,西方漸有絲綢香。還有兩條初形成,名稱「南方」與「海上」。
唇齒相依說近鄰,中朝兩國交情深。漢朝有人去朝鮮,帶去技術很先進。
還有生產工具好,鐵器製造教他們。平壤出土漢文物,中朝友誼萬年新。
中日兩國一帶水,交往悠久尚可追。西漢日本有百國,三十多個有使歸。
東漢時期交往多,委奴使者捧印回。黃金打造成國寶,現已無價可買得。
公元後,九七年,西域有個東漢官。名叫班超派部屬,出使走到波斯灣。
部屬名字叫甘英,了解情況後回還。一六六年大秦來,贈送禮物兼拜見。
14
東漢末年皇權衰,軍閥割據混戰來。其中袁紹和曹操,兵力漸強門戶開。
河北袁紹聲勢大,曹操弱小但有才。挾天子,令諸侯,求賢屯田發展快。
二零零年袁與曹,官渡對壘戰旗飄。曹操抓住好戰機,親率精兵襲烏巢。
糧草燒得乾乾凈,袁軍人多心動搖。全線崩潰袁紹滅,北方統一歸曹操。
公元後,二零八,曹操率軍又南下。企圖一舉平南方,孫權劉備都害怕。
組成聯軍抗強敵,謀劃火攻又使詐。赤壁之戰少勝多,諸葛周瑜名聲大。
二二零年丕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二二一年蜀漢立,成都稱帝是劉備。
孫權建吳二二九,稱帝建業為都會。三國鼎立正式成,早有預見《隆中對》。
赤壁戰後爭荊州,劉備孫權漸成仇。吳魏親密蜀伐吳,夷陵大戰蜀軍休。
諸葛當政吳蜀好,吳魏關系成鴻溝。諸葛出兵伐中原,陝西甘肅戰事稠
15
三國時期在南方,北方人民耕織忙。遷來為避戰亂苦,南方生活較安康。
吳國屯田墾荒地,推廣牛耕多打糧。手工業興船業盛,衛溫率艦過海洋。
吳國織麻產越布,絲織水平有發展。蜀國織錦名蜀錦,生產管理屬錦官。
諸葛治蜀措施多,成都平原高起點。開發南中後方定,攻心七擒人稱善。
北方人口再南遷,南方經濟又發展。廣種水稻糧富足,麥豆作物也姓南。
五嶺出現雙季稻,成都經濟更可觀。荊州挖湖灌農田,莊稼施肥漸普遍。
東晉時期到南朝,手工水平大提高。織錦技術初發展,礦冶煉鋼灌又澆。
煤炭資源初利用,豐城飯菜有燃料。農業手工都發展,南方開發有成效。
商業興旺城繁榮,建康都會成明鏡。三國時期初規模,東晉定都變化豐。
南朝迅速大發展,接近洛陽長安城。建築宏偉市容美,中原人見也吃驚。
16
歷史發展許多年,民族分布格局現。漢族主要居中原,少數民族散四邊。
東漢末年形勢變,少數民族始內遷。北朝內遷鮮卑族,拓拔影響大如山。
北魏統一北方後,民族融合趨勢增。孝文皇帝拓拔宏,改革內政有深衷。
第一實施新制度,第二遷都洛陽城。第三學習漢文化,換服通婚改姓名。
改穿漢服說漢話,完善教育學文化。處理公文寫詩詞,做出示範影響大。
改用漢姓名元宏,鮮卑漢族成一家。孝文皇帝真英明,少數民族變華夏。
北方民族大融合,游牧民族改農業。定居生活初穩定,學習技術快樂多。
漢族也學畜牧術,畜產加工和製作。各族人民互影響,成為一家大團結
17
青銅本來是合金,四千年前技術新。夏商西周極重要,青銅時代名聲聞。
商朝後期有奇寶,司母戊鼎天下珍。製作考究水平高,當時頂峰可稱尊。
冶鑄青銅有講究,銅錫鉛等按比投。投入坩堝加熱化,溶液注入陶范疇。
冷卻撤范精修飾,青銅器物便造就。大型器物結構雜,連續澆鑄分步驟。
青銅冶鑄技術高,造出器物多又好。食器酒器車馬器,樂器兵器工具包。
種類繁多式樣奇,安陽墓葬可代表。四百多件青銅器,鼎尊壺爵盤戈刀。
青銅器物是藝術,百看不厭賞心目。司母戊鼎氣雄偉,四羊方尊結構殊。
青銅立人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紋飾線條圖案美,藝術享受人滿足。
18
戰國後期秦國人,蜀守李冰愛下民。岷江修建都江堰,科學奇跡天下聞。
選址合理設計好,無壩引水自灌新。工省效宏至今用,天府之國不飢饉。
渠首渠道兩部成,渠首修在岷江中。分水又稱金剛堤,江分內外灌水瓶。
進水俗稱寶瓶口,流入渠道澆田壟。飛沙堰起調節用,防洪保險有功能。
成都關中兩平原,秦國糧倉國基堅。李冰成都成天府,鄭國關中又添磚。
後期修建鄭國渠,灌溉平原大塊田。從此秦國添糧倉,六國邊境又冒煙。
秦朝初年防匈奴,萬里長城始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雄偉壯麗萬里余。
城牆城堡相聯系,隨山蜿蜒又起伏。文明象徵中國有,偉大工程世界殊。
萬里長城萬里長,從此罵名屬始皇。其實戰國早修建,北方三國保邊疆。
秦皇只是小修補,實為利民固邊防。落得罵名真冤屈,實行暴政使秦亡。
秦滅六國又征南,為保供應排萬難。調動軍隊征民工,開鑿靈渠兩江連。
長江珠江兩水系,從此貫通可行船。如今仍然能灌溉,桂林風景又增添
19
西漢發明造紙術,甘肅天水有實物。用麻造成質薄軟,表面平整繪地圖。
東漢蔡倫又改進,樹皮漁網破麻布。都能用來造好紙,成本低廉產量出。
蔡倫本來是宦官,善動腦筋肯鑽研。樹皮麻頭破漁網,反復拿來做試驗。
造出好紙名蔡侯,從此天下人方便。四大發明頭一個,中華文明開新篇。
我國古代數學稿,《九章算術》很重要。約成東漢分九章,負數方程都最早。
南朝時,祖沖之,圓周計算成就高。小數點後第七位,中國人民堪自豪。
醫學農學地理學,漢朝南北成就多。出個醫聖張仲景,民間醫生名華佗。
地理學家酈道元,農業學家賈思勰。《傷寒雜病》《水經注》,《齊民要術》開先河。
單說神醫名華佗,外科手術祖師爺。開刀先用「麻沸散」,術後敷葯快癒合。
編制體操「五禽戲」,鍛煉健身快樂多。神奇故事古今談,刮骨療毒存《三國》。
20
原始文字陶器存,商朝使用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卜辭記載問鬼神。
文字成熟且完備,漢字發展它是根。商朝情況有記錄,歷史可靠非傳聞。
商朝銅器鑄文字,金文名字很好記。西周時期漸增多,研究歷史留憑據。
司母戊鼎青銅盤,文字有多也有稀。金文刻在金屬上,學習歷史要注意。
秦朝通行用小篆,隸書流行因方便。小篆通常寫公文,隸書使用在民間。
漢朝小篆極其少,隸書使用更廣泛。竹簡帛書石刻文,都是隸書今發現。
漢朝後期用草楷,草書楷書流行開。行書接著又出現,三國兩晉成熟來。
草書瀟灑楷端莊,行書兩者之間在。漢字形式多樣化,文化發展搭舞台
2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陬邑。即今山東曲阜人,十五學習三十立。
周遊列國傳學說,晚年回家為人師。共有弟子三千人,傑出人才七十二。
古代偉大思想家,「仁」的學說傳天涯。創立學派稱為「儒」,思想正統人神話。
還能稱「家」是教育,創辦私學貢獻大。編訂《詩》《書》做教材,豐富教學存文化。
孔子辦學新思想,「有教無類」擴對象。學生出身可不同,貧窮富貴教一樣。
「因材施教」不同法,懦弱鼓勵勇多想。門人問答成《論語》,成為經書百世昌。
戰國時期有百家,各種學派燦如花。儒道墨法縱橫兵,還有農家種莊稼。
百家爭鳴談主張,互相批評亂攻伐。學術思想大活躍,黃金時期放光華。
儒家主要有孟子,還有荀子談禮法。墨家代表是墨子,主張非攻免徵伐。
法家代表是韓非,主張法治影響大,道家莊周飄飄然,正在做夢蝴蝶化。
22
戰國時期在楚國,有個屈原寫詩歌。《離騷》《天問》是代表,風格浪漫算傑作。
詩人偉大稱古代,作品瑰寶山巍峨。兩次流放國破後,無限眷念投汨羅。
西漢有個司馬遷,史學功底是家傳。畢生精力寫《史記》,書成《離騷》可比肩。
紀傳通史第一部,遠古黃帝到目前。貫古通今稱「絕唱」,「無韻《離騷》」至今傳。
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萬字燦如花。歷代帝王入《本紀》,孔子陳勝歸《世家》。
商鞅屈原進《列傳》,紀傳體例萌新芽。史學著作最優秀,影響後世深無涯。
西漢末年東漢初,佛教傳入經西域。統治階級一提倡,逐漸流行順路途。
思想文化受影響,政治經濟也浮圖。最早廟宇白馬寺,洛陽城郊安經佛。
道教土生又土長,東漢時期正式創。重視養生求不老,尊奉老子為偶像。
燒爐煉丹成老君,神仙世界高無上。經過分化又瓦解,至今流傳已變樣
23
我國春秋戰國時,音樂發展高水平。湖北隨州戰國墓,出土一套銅編鍾。
大大小小六十件,各種樂曲演奏成。音色優美音域廣,中外藝術獲好評。
秦漢時期美術中,雕塑成就最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傑作價難估。
龐大軍陣混編隊,我國僅有世界無。神情態度和面貌,活人無異差氣出。
東晉時期王羲之,我國傑出書法家。隸書端正又規范,行書流暢而瀟灑。
創造出新有意境,藝術高峰筆生花。第一行書《蘭亭序》,書聖尊號人人誇。
東晉畫家顧愷之,擅長人物譽當時。形象優美又逼真,內心世界露無遺。
性格特點也表現,依依不捨或矜持。《女史箴圖》《洛神賦》,高手臨摹古今奇。
川教版的需要選擇使用
㈨ 七年級中國歷史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