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武器發展史能不能細說一些關於中國武器方面的東西,寫論文需要資料
兵器發展概況;中國近代兵器的發展,從產品結構上劃分,大體可分為;第一階段的兵器製造皆在晚清時期;至19世紀末期,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第二階段國內歷經新舊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北洋政府時期,由於軍閥戰爭,各派軍閥競相發展武器;自1928年國民政府宣告統一至1937年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兵工廠西遷,被迫進行戰時生產;
中國近代兵器的發展,從產品結構上劃分,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製造帶有火帽擊發機構的前裝槍炮到早期後裝線膛槍炮(即早期後膛槍炮)。此時製造的後膛步槍為單發槍,後膛炮為架退炮。所用發射葯和炸葯皆為黑火葯或栗色火葯,炮彈為具有簡單引信的榴彈(開花子)、穿甲爆破彈(鋼質子)及穿甲彈(實心子)。第二階段系步槍發展為連發(連續供彈)槍,並開始製造輕重機槍,火炮己發展為管退炮.發射葯為無煙葯,炮彈為已具有較復雜保險裝置引信的榴彈、榴霰彈、破甲彈,所裝炸葯為各種猛炸葯。第一階段約從19世紀60年代初至19世紀90年代末,前後約40年;第二階段從19世紀90年代初至1949年,約60年,其中前10年為兩個階段的重疊交叉時間。
第一階段的兵器製造皆在晚清時期。清政府不惜耗費巨資,先從國外購買洋槍、洋炮,繼而購買設備、引進技術、建廠籌造,前後共創辦42個局、廠。最初生產各式前裝滑膛和線膛步槍、馬槍、抬槍、炸炮(沖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彈葯、地雷、水雷等,然後發展為生產林明敦邊針、林明敦中針、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後膛單發步槍和阿姆斯特朗、克虜伯、克魯森等後膛要塞炮、過山炮。這一時期,所建工廠大多為生產槍、炮、彈、葯的綜合性工廠,但缺乏正規工藝,生產技術也比較落後。
至19世紀末期,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槍,1895年湖北槍炮廠開始製造漢陽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槍,1892年江南製造局製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該局又開始製造克虜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國兵器發展逐漸進入一個新階段。
第二階段國內歷經新舊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第三次國內戰爭等幾個時期,又受國外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不同時期,兵器製造的品種和發展重點各有側重,在武器的品種構成上有很大變化。
北洋政府時期,由於軍閥戰爭,各派軍閥競相發展武器。這時作戰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陣地戰開始向運動戰轉變.在兵器的技術結構上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和發明的部分新型兵器,開始引入國內製造,除普遍製造連發槍外,開始大量製造各種輕重機槍、沖鋒槍、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手榴彈、航空炸彈等。火葯中的無煙葯也得到較快的發展。這個時期的兵器品種增多,產量增大,其產品總體技術水平大體接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稍後時期的水平。
自1928年國民政府宣告統一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對所轄兵工廠進行了整頓和調整,開始向生產專業化方向發展。這一時期,兵器的品種變化不大,但型制有所改變。如步槍發展為中正式步槍(仿1924年式毛瑟槍),輕機槍逐步統一為捷克式輕機槍,重機槍逐步採用馬克沁式重機槍,迫擊炮及彈由英式改為法式。同時陸續開始了防化器材、化學戰劑和軍用光學儀器的籌備製造,並擬定了全國兵器發展規劃,統一了部分兵器的制式,其發展規劃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實現。這一時期,東三省兵工廠被日軍侵佔,上海兵工廠撤銷,給中國兵器工業的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兵工廠西遷,被迫進行戰時生產。這一時期,針對當時作戰特點和生產條件,大大發展了適於山地作戰且原材料大部可以自給的各種輕型兵器,包括步槍、輕重機槍、中小口徑迫擊炮、戰防炮、手榴彈、槍榴彈、擲榴彈、地雷(甲雷)、炸葯包等;
而重型兵器生產因設備和材料缺乏,基本上陷於停頓或半停頓狀態。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原有的兵工廠進行了調整和遷並,並接收了日偽的兵器生產單位,進行整頓和改建,兵器製造能力相對集中,重新開始了重型兵器的生產,一部分是抗戰前產品,一部分是對接收的日式兵器進行仿製、配套和加工。為發動內戰,除繼續加緊製造迫擊炮、手榴彈、步機槍外,還進行了M3A1式沖鋒槍、57無坐力炮、2.36英寸M6A3和M6A5型火箭發射筒等輕型兵器的仿製,這也是中國近代最後研製或製造的幾種較新式的兵器。
以下就槍械、火炮、彈葯、火炸葯、防化器材、軍用光學器材等各類兵器的主要品種、結構、性能和工藝發展情況,擇要進行介紹。
一、槍械
中國近代時期的槍械,包括各種步槍、抬槍、機槍、沖鋒槍、手槍、信號槍及槍榴彈發射器等。其中步槍又包括普通步槍和馬槍,機槍包括重機槍和輕機槍。
(一)步槍
步槍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為普通步槍和馬槍。兩者結構基本相同,但馬槍較短、較輕,適於騎兵使用,又稱騎槍。另有一種抬槍,其結構原理同步槍,需兩人共抬,故名抬槍,其所用彈葯與步槍有所區別,射程更遠。
步槍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為主;第二階段為後膛連發槍。但兩個階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製造有前裝槍,但系採用手工製造的火繩槍。自19世紀50年代後,西方國家的新式槍械大量進入中國,到60年代初期,輸入的槍械已有各種用火帽發火的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在第一階段開始大量製造的是各種前裝滑膛槍及前裝線膛單發槍(亦稱前裝來復槍),同時部分局、廠也開始製造各種後膛單發槍。晚清時期,製造槍械的局、廠達21個,其中生產後膛單發槍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廣東、四川等機器局及湖北槍炮廠等11個局、廠。自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槍和1895年湖北槍炮廠試製成功1888年式毛瑟槍後,便開始進入後膛連發槍的製造階段。主要以仿製各式毛瑟槍為主,最初稱漢陽式步槍,最後發展為中正式步槍。從晚清至1949年製造後膛連發槍的局、廠先後有23個。晚清和北洋政府時期,生產較為分散,抗日戰爭
爆發後,經過搬遷、合並和新建,生產工廠只有10個。抗日戰爭勝利後,又進一步調整,主要生產廠是第二十一工廠,最高年產量達10萬支(1947年),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近代時期,共生產各式步槍(合馬槍、抬槍)約280萬支。其發展過程如下:
1.前裝槍及後膛單發槍
此處所說的前裝槍即前裝火帽槍,以別於中國古代的前裝火繩槍。前裝火繩槍是用火繩發火的前裝滑膛槍,而前裝火帽槍則是將其火繩改為火帽擊發機構。該機構為一錐形發火嘴,嘴內裝引火葯連通槍管內發射葯:嘴上置銅火帽,另有一鳥頭形打火錘。扣動扳機,打火錘在簧力的作用下擊發火帽,點燃引火葯及發射葯。此機構先系英人在1807年發明,以後西歐各國相繼採用,19世紀60年代傳入中國。早期建立的一些機器局、廠,大都生產過此種前裝槍。
前裝槍又分為前裝滑膛槍及前裝線膛槍兩種。前裝滑膛槍,槍管內無膛線,一般採用散裝黑葯、群子,結構簡單,製作方便,此種槍早期建立的機器局製造較多,主要有西安、蘭州、山東、山西、四川等機器局。
前裝線膛槍則在槍管內刻有膛線,槍彈為獨個鉛子。鉛子形狀有多種,一般為長形擴張式,底部中空,呈圓錐形,裝有鐵塞或木塞,借火葯燃氣壓力使鉛子圓柱部壓入膛線而起密封作用。其射擊精度和侵徹力較前膛滑膛槍為高。江南製造局於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國的前膛來復步槍和馬槍。其中所制德國前膛來復槍,口徑11毫米,初速45.7米/秒,射程457米,有帶表尺的瞄準裝置及刺刀等物,結構較復雜。其後天津、吉林、雲南、陝西等機器局也開始製造。
前裝槍由於彈葯須從槍口裝入,裝填速度較慢,射擊精度較差,性能落後。後逐漸被後膛槍所代替。
後膛槍的仿製,開始時間較早。江南製造局在1867年仿製前裝線膛槍的同時,即已開始仿製美國林明敦邊針槍,以後山東、天津、四川機器局也陸續仿製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後膛槍。這些槍均系黑葯、鉛彈單發槍,所用槍彈為葯筒、黑葯、底火、彈頭結合在一起的定裝式黑葯鉛彈,從槍管後膛裝入。槍身有擊針擊發式的閉鎖機構,槍彈裝入後進行閉鎖,扣動扳機擊發,火葯氣體不能外泄,增大了彈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彈方式皆為單發裝填。射擊精度、射程及射速均優於前裝槍。
後膛單發槍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是:
(1)林明敦邊針槍,此槍系美國1866年裝備部隊用槍,口徑13毫米,槍重4.2公斤,射程100~1000碼①,閉鎖方式為滾動閉鎖。該槍僅江南製造局製造,1867~1883年共生產步槍2.5萬余支、馬槍717支。
(2)0.57英寸②斯乃德槍。此槍為美國人斯乃德發明,1867年英國採用。系在恩飛耳德前裝槍的基礎上改進而得,結構簡單,口徑14.66毫米,槍全長1397毫米,槍管長990毫米,槍重4.4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碼,射速可達18發/分。天津機器局於1874年仿製時曾向英商購買閉鎖裝置數千具,將舊有的思飛耳德前裝槍改為後裝斯乃德槍,以提高性能,節約開支。四川機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槍,但未投產。
(3)0.45英寸馬梯尼亨利槍。此槍口徑為11.43毫米,槍管長843毫米,槍重4.1公斤,初速412米/秒,閉鎖方式為起落式閉鎖。該槍1871年英國正式採用,山東機器局於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機器,照式仿製,不到兩月,即造出120餘支,質量與英式相當。其後四川機器局亦有製造,1896~1901年共製造3975支。
(4)林明敦中針槍。此槍口徑10毫米,槍長1321毫米,槍重4.34公斤、射程300~1200碼。閉鎖方式在原滾動閉鎖方式下改進其組合彈膛和閉鎖機構,使它變得更簡單、更確切。該槍自1884-1890年在江南製造局製造,後因產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積存1萬支,無人領用。後在原槍機簧後,添置活蓋,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該槍除江南製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機器局也曾製造。
①1碼=0.9144米
②1英寸=2.54厘米
(5)黎意槍。此槍系美國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設計,是在原設計連發槍的基礎上去掉彈倉的單發步槍,口徑11毫米,槍全長1340毫米,槍重4.1公斤,射程100~1200碼。江南製造局最初於1883~1885年仿造36支,繼後,由於林明敦中針槍因質量問題停產,乃於1890~1892年問又重新製造黎意槍,共造1720支。
(6)1871年式毛瑟槍。此槍系德國著名槍械設計專家被得?保爾?毛瑟於1866年發明,1871年為德軍正式採用。槍口徑為11毫米,槍長1292毫米,槍管長852毫米,槍重4.54公斤,射程300~1600碼(另有一種馬槍,槍長953毫米,槍管長648毫米.槍重3.2公斤,射程200一1100碼),採用槍機旋轉閉鎖機構,閉鎖突榫位於機頭部位、閉鎖時突榫支撐在節套前端的閉鎖槽內,左右對稱,受力均勻。由於其閉鎖與擊發機構平穩可靠,在近代步槍中得到廣泛運用。除江南製造局1883年試造12支外,四川、河南、廣東、廣西等機器局曾先後生產。四川機器局於1905~1910年生產5386支。
除上述各種步、馬槍外,當時還生產抬槍。抬槍亦分前裝滑膛、前裝線膛及後裝線膛等三類,其結構原理與同類的步、馬槍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裝葯量、威力、後坐力等比步、馬槍為大。
19世紀60年代以前生產的抬槍為前裝滑膛、散裝黑葯、火繩點火,60年代後,也開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國製造各種類型有擊發機構的前裝和後裝抬槍。至1905年,製造的單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陝西、雲南、蘭州、廣東、吉林等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製造的品種有各種規格的前裝滑膛和線膛抬槍及林明敦邊針、黎意、毛瑟、7響和五子等後膛抬槍。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個機器局的總產量分別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餘各局產量僅數支到數百支。四川機器局從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槍5257支,是製造抬槍最多的局。
由於抬槍品種繁雜,其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製造局造邊針後膛抬槍,口徑15.9毫米,槍全長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鉛子重231克;山西機器局造抬槍口徑25毫米,槍長2200毫米,湖南機器局造抬槍,全長2032毫米,鉛子全重52.2克,陝西機器局造拾槍,口徑41.3毫米,槍長1588毫米,凈重14.14公斤。
在中國,後膛槍代替前裝槍的過程極其緩慢。從1867~1908年的41年間,許多機器局對前裝槍和後膛槍都輪番進行生產。前裝槍沒有被後膛槍及時取代,主要原因是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製造槍械的設備、材料及技術人員缺乏,因而嚴重地限制了兵器的發展和更新換代。李鴻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緒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摺中曾談到:後膛槍雖較前裝槍精度高,射程遠,但前裝彈葯製造較易,而後膛槍彈必須造以機器,耗費既巨,且又一時不能奏效。為保存實力計,除已操練後膛槍者外,平時操練應用前裝槍。近來所購新槍2萬余支,費款數十餘萬,用心十餘年,始得如此。新槍只可存放.以應臨時事變。槍彈乃槍之命脈,但後膛槍彈製造復雜而費用大,遇有戰事,十年之蓄,不夠數月之需。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許多地方為應付眼前需要,仍繼續製造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直到民國初期才基本停造。
這一時期.中國槍械製造所需的主要設備和材料,大都購自外國。機件加工除一般車、銑、鑽、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槍件採用自由鍛造法制出坯件,然後鉗工劃線、機械加工後修銼成型。槍管膛線加工用扁鑽和挖刀先加工出內膛,再在專用拔來復線機上,固定槍管.用一單刃刀具隨與來復線相同之靠模板旋轉拉出來復線。槍管採用手工校直,槍托加工.除粗坯用機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採用碳化法,表面處理採用琺藍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質量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換。
2.後膛連發槍
後膛連發槍(即後膛連續供彈步槍),是在後裝單發槍的基礎上增設一個能容若干發槍彈的彈倉的槍,可以連續供彈。每分鍾可發射槍彈10~12發,較單發槍先進。中國製造該種槍始於1891年江南製造局製成的快利步槍。湖北槍炮廠於1893年開始仿製1888年式毛瑟槍,1895年投產稱漢陽式步槍。1907年廣東軍械製造總廠仿1904年式毛瑟槍,製成1907年式步槍。1924年東三省兵工廠仿1898年式毛瑟槍,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仿日38式6.5毫米步槍。1935年鞏縣兵工廠仿1924年式毛瑟槍製成中正式步槍。這些槍是中國近代生產最有影響的6種後膛連發步槍。其中漢陽槍流傳最廣,製造的工廠最多、時間最長,從1895~1946年52年間,8個廠總產量為100餘萬支,個別廠製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槍被定為制式步槍後,多數工廠生產此槍,其中.第二十一工廠生產工藝較正規,產品質量較高.生產數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產42.6萬余支。各局、廠在仿製這些槍支過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進。除以上幾種步槍外,1905年漢陽、上海兩局、廠還分別研究成功數種自動步槍,但末投入生產。
在連發槍的發展過程中,歷屆政府曾多次研究討論制式口徑。在1903年,代理兩江總督張之洞會同直隸總督袁世凱,提出參照日本、英國小口徑槍,擬定全國步槍口徑為6.5毫米,政務處同意該項意見。後陸軍部復議仿德國陸軍的編制和裝備,以德國代行設計的口徑6.8毫米1904年式毛瑟槍為制式。該槍於1907年試成,故又稱1907年式步槍或光緒三十三年式步槍。1912年廣東兵工廠提高其精度,定名為元年式步槍①。1913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重新規定步、馬槍口徑為7.9毫米,1915年陸軍部軍械司又復提出步槍制式定為元年式,口徑為6.8毫米,認為該口徑的步槍和槍彈於中國「人民體格,尤為相宜」。但由於當時軍閥割據、南北對峙,未能實現。1919年廣東及四川兵工廠先後將元年式步槍口徑改為7.9毫米。因7.9毫米槍彈威力大,殺傷力強,當時引進的步機槍大多為7.9毫米,為便於槍彈通用,乃逐漸轉向7.9毫米口徑,稱為元年式7.9毫米步槍。1928年兵工署統轄全國兵工廠後,重新探討兵器制式化問題。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兵器制式化會議,議定步槍採用德國1924年短式毛瑟步槍為制式步槍(口徑7.9毫米)。1935年鞏縣兵工廠首先仿製成功,定名為24年式步槍,又稱中正式步槍,1940年後,經第二十一工廠參照德國圖紙,改進機床,設計製造工藝、工裝,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產,一直生產至1949年。
①民國時期試製成功的兵器,多以產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槍,即民國元年試制定型,但亦有個別產品以正式投產的年份命名的。
(1)快利步槍
快利步槍,是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連發槍。1890年,兩江總督李鴻章因見江南製造局所造槍支均是舊式,仿造英國南夏槍亦不適用,乃「飭令專就曼利夏、新毛瑟兩式講求仿造。」②同年,江南製造局在購得各國樣槍後,先後仿造了奧地利曼利夏和英國新利樣槍。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行業資料、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專業論文、應用寫作文書、中國近代兵器發展史57等內容。
⑵ 洋務運動時期,國內最大的兵工廠是
洋務運動時期,國內最大的兵工廠是上海江南製造總局。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或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作上海機器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近代軍事工業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早期廠房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為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同時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軍火工廠。
(2)中國兵工廠歷史擴展閱讀:
江南機器製造局在同治年間是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對於清朝的軍事力量以及重工業生產都有提升作用。從1865年開始,在李鴻章、曾國藩的主持下,江南機器製造局開始了對德式武器的仿製。
1867年仿製出德國毛瑟11mm前膛步槍,這是中國自己生產的第一種步槍,該槍使用黑火葯和鉛彈頭,威力驚人,在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李鴻章認為當時該局生產的槍械彈葯,對於後來捻亂的平定有所助益。
1871年始造林明敦邊針槍(Remington Rolling Block, rimmed-fire)。林明敦的滾輪式一號步槍,是當時世界上最流行的單發軍用步槍,由美國雷明頓公司於1865年年推出,中國曾在1871年年至1874年之間采購了14,400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⑶ 洋務派創辦的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是
洋務派創辦的當時國內最大的軍火工廠是(B、江南製造總局)。
近代工業回的興起,第一子目從「自強」答到「求富」中的內容:「江南製造總局是李鴻章在上海設立的,是當時國內最大的軍火工廠。」可知,故選B。
A選項湖北織布官局和C選項輪船招商局雖是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D選項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兵工廠。
(3)中國兵工廠歷史擴展閱讀: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在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化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⑷ 中國第一個兵器廠叫什麼,誰建的
是的。
安慶內軍械所又稱「安慶軍械所」。是中國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個近專代軍屬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是中國近代第一家官辦軍用企業標志著近代工業的起步。是清末最早官辦的新式兵工廠。1860年由曾國藩創設於安徽懷寧黃石磯、安慶大觀亭。製造子彈、火葯、槍炮。科學家華蘅芳曾在此主持製造中國第一艘輪船。1864年遷南京,改建為金陵內軍械所。
⑸ 中國最早的軍事工廠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中國最早的軍事工廠是咸豐十一年(1861)冬兩江總督曾國藩在安徽省城興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同治元年(1862)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上海建上海洋炮局,隨後又建立兩個炮局,分別由英國人馬格里和安徽人韓殿甲主持。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將後建的兩個炮局遷往蘇州,故皆稱蘇州炮局。這一時期的軍事工廠主要是生產洋槍、洋炮和彈葯,以供湘、淮軍鎮壓太平軍之用,同時也開始小輪船的試制工作。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奉命以欽差大臣率湘、淮軍北上剿捻,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由蘇州移駐江寧,遂將由馬格里主持的蘇州炮局遷至江寧,建立金陵機器局,並同曾國藩合力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和江南製造局主要是為湘、淮軍趕造軍火,以供屠殺捻軍之用。同治五年(1866)閩浙總督左宗棠奏准建立福州船政局,專門製造輪船。同治六年(1867)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亦奏准在江南製造局內建立船廠。同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建立天津機器局。從此,風氣大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從中原到邊疆,到處都有軍事工廠出現,甚至連京師重地也建起了機器局。到90年代初,全國軍事工廠已達24個。
⑹ 中國最早的四大軍工企業什麼
中航工業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於2009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集團公司設有航空裝備、運輸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工程規劃建設、汽車等產業板塊,下轄200餘家成員單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員工約40萬人。2009年7月8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中航工業首次申報並成功入選,排名第426位,成為首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航空製造企業和中國軍工企業。2011年中航工業第三次入圍《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310位。截至2011年6月,中航工業資產規模為5000億元。中航工業系列發展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直升機、強擊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飛行器,全面研發渦槳、渦軸、渦噴、渦扇等系列發動機和空空、空面、地空導彈,強力塑造殲十、飛豹、梟龍、獵鷹、山鷹等飛機品牌和太行、秦嶺、昆侖等發動機品牌,為中國軍隊提供先進航空武器裝備。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將寓軍於民、軍民融合作為重要發展原則,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大力發展軍民用運輸機產業,研製生產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系列渦槳支線飛機,運-8飛機、運-12飛機,直-9直升機等多種機型,是ARJ21新支線客機的主要研製者和供應商,是大飛機重大專項的主力軍。按照只有合作夥伴、沒有競爭對手的理念,在世界航空工業領域進行廣泛合作與交流,在開展梟龍飛機、K8飛機、EC120直升機、ERJ145渦扇支線客機等國際合作項目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重大航空項目的開發,大力開展航空轉包生產業務;將航空高技術融入汽車、摩托車及其發動機、零配件等領域,大力發展燃氣輪機、製冷設備、電子產品、環保設備、新能源設備等機電產品,並提供飛機租賃、通用航空、交通運輸、醫療服務、工程勘察設計、工程承包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第三產業服務項目。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領軍者之一,擁有由中國航空研究院和33個科研院所組成的高水平科研體系;擁有一大批院士和國家級專家;擁有一批達到亞洲一流或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研試驗設施;擁有中航網聯通國內所屬成員單位,具備異地協同設計製造能力和現代化信息傳輸能力。
兵器工業
人民兵器工業是我黨最早創建的軍事工業部門,也是新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搖籃。1931年10月,中央軍委在江西興國縣官田創建了我黨歷史上第一個兵工廠—中央軍委兵工廠,由此揭開了人民軍事工業的新篇章。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兵工戰士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涌現出一批以「中國保爾」吳運鐸為代表的英雄模範,為革命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兵器工業抽調了大批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支援航空、航天、船舶、電子等國防工業部門的創建和發展,為新中國國防工業建設奠定了基礎。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1999年7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的基礎上改組設立的。集團公司不僅是我國陸軍武器裝備的主要研製、生產基地,同時也為海軍、空軍、二炮等諸兵種以及武警、公安提供各種武器彈葯和裝備,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基礎產業。
航天科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在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創新能力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成立於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於1956年成立的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擁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以及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和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等11家專業公司、若干直屬單位以及8個區域性航天產業基地、8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飛船和戰略、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的研究、設計、生產和發射,專營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具有大型系統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經驗。科研生產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內蒙古、香港(深圳)、海南等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還積極運用航天技術,大力發展衛星應用、信息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特種車輛及零部件、空間生物等重點領域,形成了軍民融合的發展格局。長期以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現有從業人員14萬人,已培養形成了以重點學科帶頭人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經營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隊伍。其中,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33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7名。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時,孕育形成了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培育形成了以「以國為重、以人為本、以質取信、以新圖強」為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航天特色的企業文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11個國防科技重點試驗室、20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8個系統級研發中心和30多個重點專業研發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目標,制定了航天核心技術計劃,取得了數百項標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動了以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國家重大航天科技專項的立項研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立以來,共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43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27項;專利申請數量從1999年的19項上升到2009年的 1780 項,特別是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比例高達80.7%,位居軍工集團之首。2006年,作為唯一一家軍工企業,集團公司被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試點單位,並在2008年獲得了「創新型企業」稱號;2007年,集團公司獲得了國家首次設立的「中國工業大獎」。2006年,集團公司黨組被中組部、國資委黨委授予了「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稱號。2006年、2010年,集團公司連續兩屆被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授予任期考核「業績優秀企業」稱號和「科技創新特別獎」。近年來,集團公司還先後獲得「改革開放30周年傑出品牌」、「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最具價值之責任榜樣」等榮譽稱號。
目前,集團公司資產總額達1553億元 。2009年集團公司營業收入近7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了70億元。在現有的125家中央企業中,集團公司在2008年度、2009年度經營業績考核中連續2年進入前十名,穩居央企第一梯隊。
當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在加快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加速發展宇航系統、導彈武器系統、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四大主業,積極推進國內外交流與合作,致力創新,勇於開拓,全力鑄造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努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和平利用空間的偉大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航天科工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後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的歷史沿革。現有7個研究院、2個科研生產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餘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現有職工12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形成了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技能精、作風形象好、敬業精神強的科研生產與經營管理隊伍;擁有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航天科工以「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為企業使命,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大力發展航天防務技術,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導彈系統、飛航導彈系統、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等技術開發與研製生產體系,所研製的產品涉及陸、海、空、天、電磁等各個領域,導彈武器裝備整體水平國內領先,部分專業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航天科工先後為國家提供了幾十種性能先進的導彈武器裝備,創造了我國國防武器裝備建設史上的二十個「第一」,並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等國家多個重大項目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國防實力。在國慶60周年閱兵盛典上,集團公司共有11型導彈武器系統、5型裝備底盤和4輛遊行彩車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
航天科工著眼於「大防務、大安全」發展理念,努力踐行「放飛神劍、收獲和平」的庄嚴承諾,積極拓展非傳統安全領域發展空間,在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等方面開發了一系列軍民結合高技術產品。自主研製的防偽稅控系統、奧運安保科技系統、南水北調模擬系統、應急救援與保障裝備等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平安奧運」拓展到「平安城市」商機初顯,航天科工服務國家經濟安全,打造「金穗、金卡、金盾」三大系統,並且成為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安保科技系統的總承包商以及中國商用大飛機配套供應商。在抗擊冰凍雨雪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過程中,在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過程中,航天科工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彰顯了強大的航天高科技實力和中央企業「頂樑柱」的作用。
集團公司是國家級創新型企業;被評為2009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榮獲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百強第一名;是中國質量協會授予的中央企業首家質量管理創新基地;獲得2009年度中國管理大會「具價值企業」榮譽等。
航天科工緻力走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統籌軍民兩業發展,突出「航天防務、信息技術、裝備製造」三大業務板塊,實施軍民融合、創新驅動、人才強企、質量制勝「四大戰略」,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今天,承載著50多年深厚文化積淀的航天科工正滿懷信心,朝著「建設國際一流航天防務公司」的目標闊步邁進。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的形成: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幾個部門:核工業部、航天工業部、兵器工業部等,也曾經叫過五機部、七機部等,這就是中國現在十大軍工集團公司的前身。後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為了轉變政府職能,把這些部門改為公司,即: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這就是原來的五大軍工集團。1997年為了引入內部競爭機制,這五大軍工集團均一分為二,形成了軍工十大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運行方式運行,由中央管理。公司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由246個工業企業、公司、科研設計院所和事業單位組成,主要承擔核動力、核材料、核電、核燃料、乏燃料和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與處置、軸礦勘察采冶、核儀器設備、同位素、核技術應用等核能及相關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與生產經營。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集科研設計、工程建設、金融貿易為一體的特大型國有企業,由中央管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的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由中央管理。公司主要研製、生產、經營航天運載器、航天器、各類戰略戰術導彈以及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等各類航天產品;專營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開發、生產、經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交通、計算機、醫療、環保等多種民用產品。
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方式運行,由中央管理。公司主營各類導彈武器系統及其他航天產品,兼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計算機及其應用、衛星應用、交通運輸設計、醫療器械及建築等多種民用產品。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通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又稱中央企業),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實行母子公司和事業部管理體制,設有防務、飛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工程規劃建設、汽車等產業板塊,下轄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員工約40萬人。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有61家成員單位。為我國海軍提供現代化裝備是中船集團公司的神聖使命,為我國航運提供船舶和船舶出口是中船集團公司的主要業務。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有99家企事業成員單位。中船重工擁有我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雄厚的科技開發力量,可承擔包括30萬噸大型船舶在內的各種民有船舶和大型水面、水下戰斗艦艇、各種軍輔船舶、水中兵器及相關配套設備的研究、設計、建造和修理任務。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方式運行。公司擁有成員單位133家,承擔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導彈、炮彈等軍品的研製、生產任務,同時開發民品,在機械、化工、光電特別是重型汽車、工程機械、動務傳動、精細化工等領域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開發、製造能力。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對外名稱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集團公司擁有包括長安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嘉陵集團有限責任集團公司在內76個成員單位。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軍民結合,以車為主,全面發展」的格局,以火炮系統、輕武器及其他單兵武器系統、彈葯等產品為主的軍品科研生產體系,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在軍轉民上已形成了以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為代表的支柱民品體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特大型企業集團。擁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包括: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北京)
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航天四院 西安)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 北京)
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航天六院 西安南郊)
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八院)
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航天九院)
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第十一研究院,原航天701所)
另外還有長城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以及若干個直屬研究所、工廠、公司等。140多個企事業單位分布在全國各地。集團公司共有員工10萬餘人,已培育形成了以重點學科領域帶頭人為代表的科技隊伍、以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經營管理隊伍和以能工巧匠為代表的產業工人隊伍。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2名。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是國有特大型獨資企業,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團公司內設4個事業部,擁有6個大型研究院,共計180多個企事業成員單位,近l0萬名職工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40%。 集團公司以導彈武器系統為基業,以軍民兩用信息技術、衛星與衛星應用、能源與環保以及成套設備為主業。創建46年來,先後為國家提供了大量不同類型、性能先進的導彈武器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國防實力和部隊裝備水平;以成功發射"航天清華一號"衛星為標志,集團公司在微小衛星、固體運載火箭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各類性能優良的航天產品成為在長征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航天金稅、金卡和金盾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產品,對推動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⑺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的抗戰時期
割據時期各種政治勢力相互兼並,兵工廠逐步集中到國民政府手中。國民政府在軍政部下設兵工署管理近代兵器工業。抗日戰爭開始後,仍然割據的省份都把所控制的兵工廠交給國民政府,一致對外。日本的侵略迫使兵工單位進行了三次大遷徙,跨省搬遷的單位達33個次,其中11個單位跨省搬遷2次。大遷徙後,主要的兵工單位集中在陪都重慶及其附近的四川省江北縣、巴縣、綦江縣、萬縣、瀘縣,同重慶原有的兵工廠組合,構建起以重慶為中心的集兵器生產、科研、專業人才培養、原材料生產於一體的重慶兵工基地。調整後,這個基地的兵器生產單位有第一工廠、第二工廠、第十工廠、第二十工廠、第二十一工廠、第二十三工廠、第二十五工廠、第二十七工廠、第三十工廠、第四十工廠、第五十工廠等11個,兵器科研單位有應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2個,原材料生產廠有第二十四工廠、鋼鐵廠遷建委員會2個,兵工學校1所。後又在這個基地范圍內新建兵器生產廠第二十六工廠、原材料生產廠第二十八工廠。在重慶兵工基地之外,雲南、貴州、湖南尚有幾個兵工署直屬廠。山西、雲南、新疆、甘肅、浙江等省各自辦有1個近代兵工廠。
日軍的封鎖,製造兵器所需的機器和原材料難以進口,重慶成了「戰爭孤島」。重慶兵工基地的員工在大後方人民的支持下,頂著日本飛機的轟炸和物資缺乏的困難,生產出大量兵器,支撐著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據兵工署統計,抗戰大後方(主要是重慶兵工基地)生產的迫擊炮、重機槍、槍榴筒、擲榴筒、槍榴彈、擲榴彈、手榴彈自給有餘,其餘兵器能自給40-99%。(不足部分是戰前儲備、抗戰初期購買和封鎖縫隙中運進。)
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兵工在土地革命時期開始建立。1931年10月,中央紅軍在福建省興國縣官田鎮建立官田兵工廠,標志著人民兵工誕生。各革命根據地都建有兵工廠。人民兵工廠的規模小,大都是修理軍械的作坊,少數廠能生產一些簡單的兵器。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長征前已全部關閉或被毀。
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後,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製彈葯、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革命根據地軍工史料叢書·陝甘寧邊區》第11頁)從此,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都建立了小型的近代兵工廠或兵器作坊,在極端困難的物質條件下,在日軍的不時「掃盪」中,自製步槍、手榴彈、復裝子彈,修理槍械。個別廠零星造出了步兵炮、迫擊炮、炮彈、輕機槍、擲榴筒、擲榴彈、無煙火葯等。1944年,新四軍所用的手榴彈可以自給,迫擊炮彈、槍榴彈、擲榴彈在材料不缺的情況下自給70%左右,步槍彈在有彈殼的條件下自給40%。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兵工廠製造和修理的兵器,有力地支持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敵後的兵工廠很不穩定,敵人打來了就搬遷,被敵人毀壞了又重建。抗日戰爭勝利時,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有固定廠房並有10部以上機器設備的近代兵工廠50 余個,兵工職工3萬多人。
⑻ 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是
安慶內軍械所 1861年 曾國藩 它是洋務派仿造西式船炮的開端。
安慶內軍械所專
又稱「內軍械所」。清末最早官辦屬的新式兵工廠。1861年由曾國藩創設於安徽安慶。製造子彈、火葯、槍炮。科學家徐壽曾在此主持製造中國第一艘輪船。1864年遷南京,改建為金陵機器製造局。
晚清時期清政府創辦最早的以手工製造近代武器的軍工作坊。又稱「內軍械所」。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底由兩江總督曾國藩籌設於安徽安慶。規模較小,以手工仿製開花炮、彈葯及輪船,為湘軍提供部分武器裝備。所內「全用漢人,未雇洋匠」,集合了一批當時中國著名科學技術專家,如徐壽、華蘅芳、龔芸棠、徐建寅、張斯桂、李善蘭、吳嘉廉等,還有上百名工人。1862年(清同治元年)8月,製造出我國第一台蒸汽機。同年底,試製成一艘小火輪,成為爾後「黃鵠」號的雛形。1863年初開始生產各種劈山炮和開花炮彈。1864年湘軍攻陷南京後,遷往南京,後並入金陵機器製造局。該所的創辦,是晚清近代軍事工業和中國近代工業的發軔。
⑼ 中國武器發展史
1896年,湖北總督張之洞創建的漢陽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里看到的紅軍手裡的「老套筒」。1929年,東北王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亦能生產、仿製步槍、輕重機槍。沈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兵工廠。1935年,國民政府在德國的幫助下,仿製了一款德國毛瑟步槍,後來命名為「正中步槍」。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仿製蘇式武器如:54、56式步槍、沖鋒槍,喀秋莎火箭炮,薩姆式防空導彈。在蘇聯的幫助下,空軍仿製了米格15噴氣戰斗機,我們空軍現在天上飛的殲7也是仿製蘇米格21的產品。海軍除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四艘驅逐艦(舊艦),在北海艦隊號稱「四大金剛」外,主要是仿製一些蘇式的魚雷快艇、獵潛艇類。我們當時生產的魚雷快艇大都是木殼的。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力提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了脫胎換骨爆發式的發展。逐步擺脫了仿製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先後研製列裝了空軍;殲8、殲10、飛豹戰斗轟炸機,四代機殲20的橫空出世代表中國空軍的研製水平已進人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海軍:我們的核潛艇093、094,我們的不依賴空氣的lp常規動力潛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國的太平洋東西兩岸游弋。驅逐艦、護衛艦,特別是170、171驅逐艦的列裝,使我們的海軍有了真正意義的防空能力。陸軍: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蓋整個台灣島,是那些台獨分子的夢魘。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較量而絲毫不落下風。而我們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彈」的研製成功又是這些鋼鐵怪獸變成了「死老鼠」。我們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敵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力量,它是我們祖國的鎮宅寶劍,有了它,我們就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總之,中國的武器裝備在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的探索、厚積薄發,迎來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學家、祖國的功臣、民族的脊樑致敬!!。
⑽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最大兵工廠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最大兵工廠應該是江南製造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