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地理中綠洲文明 名詞解釋
寧夏歷史文化地理(黃河文明的綠洲)
考察中國歷史地理時空,寧夏的地理位置正當中原農耕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亞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區,六盤山與賀蘭山橫亘南北,黃河、涇水與清水河穿境而過。這種特殊的地理格局決定:這里是歷史上多民族生存、融合和活動的舞台,更是多元文化生成、繁榮和傳播的驛站。寧夏歷史文化地理及其變遷,就是在這個時空中走過來的。 《黃河文明的綠洲——寧夏歷史文化地理》是一部較為系統地研究寧夏歷史文化地理的著作,對寧夏歷代政權建置及其變遷作了詳盡考述,對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絲綢之路文化、長城文化、岩畫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等作了細致的描繪和論述。移民開發與生態變遷,依附在厚重的黃河文化與農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歷代政權的變遷與多元文化的發展;軍事文明,體現的是寧夏地域文化的另一特殊表現形式,包括重大軍事事件和重要軍事人物;明清以來編撰並傳世的地方誌書,是承載寧夏地方歷史與文化的淵藪。從文化地理意義上,體現的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亞文化大融合的背景。本書力圖將寧夏歷史文化地理的發展與演進過程放在中國歷史進程與多元文化融合的歷史時空中考察,以全新的視角詮釋和再現了寧夏歷史文化地理的整個過程。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包括田野調查資料;力求史筆、議論與才情三者的結合。
2. 名詞解釋:歷史自然地理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
在時間尺度上,將研究地質時期地理環境的古地理學與研究現代自然地理環境的自然地理學相聯系,從而提供地理環境變遷的連續時間譜。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與方法的借鑒,近年來它與古地理學在研究時段上有一定重疊。
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時段一般認為從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能在較大范圍和較大程度上影響自然界之時起,即農業出現以後。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雖有自然原因,但人類活動是改變地理環境面貌的更活躍、更積極的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能力越來越強,但人類活動引起地理環境的變遷受自然地理過程基本規律的制約。
本學科分為:①綜合歷史自然地理學。從整體或系統研究環境變遷。通過復原一系列時間斷面的地理環境,建立環境變遷序列。此外,各個時期地域分異的變化、自然地理界線的變遷、各要素相互關系的歷史變化、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環境變遷的對比研究等,亦為研究的重要內容;②部門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諸自然地理要素(氣候、地貌、植被、動物、水文、土壤)在歷史時期的變遷;③區域歷史自然地理學。以一定區域為研究范圍。綜合歷史自然地理學是建立在部門歷史自然地理學和區域歷史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
歷史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歷史文獻與野外考察相結合,以及考古學方法、沉積物分析、孢粉分析、14C年代測定等。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歷史文獻,廣泛分布的古代人類活動遺跡以及類型多樣的自然地理單元,為這門學科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國外在這一領域沒有形成專門的學科,雖有一些研究,大多作為歷史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淵源久遠,但作為一門學科在20世紀50年代末才被提出。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著眼於某些部門自然地理要素變遷的研究。1982年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是歷史部門自然地理研究的一部總結性著作。黃土高原歷史自然地理及京津地區壞境變遷的研究,可作為歷史區域自然地理研究的代表;現正開展對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環境變遷與下遊河道變遷的研究。某些研究者還提出建立中國的歷史時期環境變遷序列。
參考自網路:http://ke..com/view/11757586.htm?fr=aladdin
3.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地理時間和《山經》河,請問是什麼意思
《山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經》河是戰國初期認為的黃河入海口。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遊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地理時間: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同緯度上不同地區見到日出的時間有早有晚,東邊時刻比西邊時刻早,這種因緯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就是地方時。每向東15度,時間要早1小時,每向西15度,時間晚1小時。
4. 歷史人文地理學的名詞解釋
歷史人文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分布、演變及其發展規律。按研究內容分為:①歷史政治地理。研究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的形成、劃分及其變遷;各級行政中心的位置及其遷移。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即屬此范圍;②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豐富的部分,研究歷史時期某一地區(或國家)生產力的分布、變遷及其規律。包括農業、工業、手工業、礦業的區域分布、發展;水利工程建設;交通路線的改變及興廢;自然資源的利用;區域經濟開發等;③歷史人口與居民地理。研究歷史時期居民的分布、變遷及其規律。包括人口的分布與變遷;民族來源、分布地區、遷徙路線;移民地區和路線、地區開發和影響;聚落的產生、分布、聚散和空間特徵;④歷史軍事地理。研究歷史時期軍事地理的分布現象及其變化。包括某些地區、地點在歷史上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戰爭路線研究;歷史戰役地理分析;重要防禦建築,如關隘、障塞、烽燧以及長城、邊牆等的形成和變遷;⑤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歷史時期文化現象的起源、分布、傳播和變遷規律。精神要素方麵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社會風俗、藝術、思想等;物質要素方麵包括歷史文化遺跡、建築和聚落形式等。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對象屬社會,經濟現象,與歷史學、經濟史、考古學等學科關系密切。它不僅是歷史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科學,也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間的邊緣科學。
5.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有哪些
歷史方面的有:四大書院 八大古都 四大名樓 淝水之戰 赤壁之戰 貞觀之治 安史之亂 王安石變法 王叔文變法及八司馬 土木堡慘敗 等等.
地理方面的有:1梅雨初夏季節在江淮地區經常出現的一種大范圍的降水氣候特徵.降水豐沛相對濕度大、雲量多、風力、大氣悶熱.
2.寒潮冬半年降溫幅度較大的大氣現象.標准日降溫高於10度溫度天距平高於10度溫度頁距平高5度.
3.伏旱發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過後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形成的乾旱天氣現象.
4.干濕度地帶性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形成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差別大陸內部和東西兩岸各植被類型的差別以及景觀的干濕度差別這種差別常呈經度分異的方向變化故習稱為經度地帶性或稱為干濕度地帶性.
5.灘塗海陸之間的交接地帶其地貌沉積、土壤都與潮汐、海浪及泥沙來源密切相關.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熱帶總環流系統中的西部邊界流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隧道高溫高鹽等特徵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故謂黑潮.
7.冷島效應綠洲內部防護林和農作物使風速減速蒸散強烈使用相對濕度增加下墊面的改變使溫度變幅減小且平均值低於周圍荒漠.這些特點不僅有利於綠洲化過程持續進行還對綠洲邊附近的荒漠侵襲起著某種抑製作用.
8.土地資源從自然屬性看是指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其性質取決於土地要素的組合關系和綜合特點.從社會屬性看是具有可促使發展農業生產的具有經濟特徵的社會財富.
9.地域分異規律指整個景觀或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按確定方向發生有規律的空間分異現象.10.區域文化形成於一定地區的地理單元內的以一定地域概念為基礎的相對明確的地域范圍內形成的系統文化.
11.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6. 什麼是歷史地理
《歷史地理》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歷史地理學集刊,供歷史地專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屬參考。中國歷史地理學以中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和發展的學科。近現代學者有顧頡剛、嚴耕望、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吳松弟等。[1]
7. 中國歷史地理題目答案
ABCD
砍伐森林導致黃土高原(植被和人為原因),地處內陸,大陸性氣候少雨,風大導致風化
BCDE
珠穆朗瑪峰以前是海洋,圍湖造田(洞庭湖),羅布泊(沙漠導致它消失),水流改道,不經過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