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的地位
中國的地位還是有的 但是沒有自由發言權 也沒有自由行動全 樓上的不了解世界不要瞎說好吧 中國購進俄羅斯的航母是用來賣的 不是用來武裝自己的 中國軍隊不裝備航母 這是聯合公約上寫的 美國是不敢動中國 不是因為中國軍事強大 是因為中國拿著他幾千萬億美元的債卷來 如果中國把他們發放出去 美國在一次面臨經濟危機 中國軍事比美國落後50年 不用想也知道 中國在世界有沒有真正的地位 在過去30年尤其是21世紀以來, 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上升 。在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盡管世人在評論中國時會有不同的聲音,持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但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在世界媒體的報道中已成為出現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體會到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地位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是該國在與其他國際行為主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結構中的狀態。衡量和評估一國國際地位主要看兩方面因素:一是綜合國力.二是外部世界。綜合國力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基礎;外部世界是影響一國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國際環境和外部聯系。 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是綜合國力增強 1.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將現代化規律和本國國情有機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世紀頭8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2008年GDP達到 4.4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年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增長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 2.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空前增強。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2%。中國同國際社會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在反恐、防擴散、打擊海盜等國際事務上發揮著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而實力地位發生變化。美在伊戰後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受損,其秘密監獄、虐待戰俘等行徑使美國「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國際地位和聲譽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又使其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受到沖擊。俄羅斯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歐盟一體化進程放慢,日本經濟發展面臨新困難印度、巴西等發展中新興大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增大。 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地位還面臨的四大機遇 (1)和平轉型的國際體系,有利於中國漸進式地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當代國際體系轉型的大趨勢是從大國對抗為核心的傳統特徵向大國合作治理全球問題的未來特徵轉變。「和平與發展」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國際體系的主導力量。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與當代國際體系轉型是正相關的歷史進程這是以往後起大國所沒有的歷史條件。 (2 )在全球事務中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雖然以聯合國為主體的全球治理體系尚需完善但國際社會認為主要國際組織應在現有架構基礎上發展和演變,繼續發揮而不是削弱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作用。中國是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各方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顯著上升,中國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上升,正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戰略迴旋空間大大拓寬。 (3)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和影響上升,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戰略依託。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道。這不僅表現在「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日益顯著的影響力而且出現了「鑽石七國」迅速上升的勢頭,整個非洲經濟也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態勢。這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也就是說中國作為其中的一員不是孤軍奮戰不是單兵崛起發展所遇的阻力會減小。 (4)中國和諧世界的理念已經形成,使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 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地位面臨的風險挑戰 (1 )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周邊亂象叢生,中國外部安全環境風險和隱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國際熱點問題有升溫趨勢中東、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動盪加劇海盜、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問題日益突出國際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周邊一些國家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加劇,政局持續動盪。中國仍然面對外部的戰略防範和牽制面對分裂勢力和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外部安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對國家安全與和平發展造成重大挑戰。 (2)意識形態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上升,中國外部典論環境仍存在較大壓力和挑戰。盡管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同中國和平發展是機遇但仍有一些人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抱有種種疑慮,充滿誤解和偏見,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部分學者將西方現代國際關系史上存在的大國興衰、霸權更替規律強加於中國宣揚「強國必霸」等論調,質疑中國的和平發展。同時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深刻復雜國際上一些勢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權和宗教問題「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國。如何消除外部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讓更多的人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將是中國長期面臨的挑戰。
② 古代中國歷史地位
綜觀人類文明史,工業革命以前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主流地域是亞,歐兩大陸,當然,還有非洲的小部分地區比如說埃及。
下面我主要談兩個方面,政治,經濟影響和科技貢獻:
一,政治,經濟影響:馬克思說「政治是經濟的上層建築」談經濟不可不談政治。中國古代社會,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在政治影響上以東南亞地區為主。這里舉一個例子--日本。日本人是不咋地。可是他的民族思想里有一點叫「與強者為師,為伍」古代時他們學習中古,是因為中國古代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處於領先地位。就如同他們現在學習美國一樣。
Ⅰ中國人(少數民族除外)的民族的名字為什麼叫漢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漢朝時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通過「絲綢之路」讓世界上一些本不了解中國的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我也可以提供一些漢朝時期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往來給你以供參考:
{(一)朝鮮:
1、來往: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三韓多次派人晉見武帝和光武帝。
2、影響:辰韓「嫁娶以禮」、語言、稱謂與秦相似,被子人稱為「秦韓」。
3、貿易: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銅鏡、漆器、鐵制工具等輸至朝鮮。
(二)日本:
1、政治關系:武帝時,有30多國通過朝鮮「使譯通於漢」;光武帝時,「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帝賜以印綬」。
2、經濟關系:中國鐵器、銅器、絲帛傳入日本。
(三)越南:
象牙、犀牛、珍珠輸入中國,中國鐵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術在越推廣。
(四)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A、出玉門關或陽關往西到中印度半島等地。
B、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鑄鐵、井渠、造紙等技術西傳。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A、從廣東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各國,最遠達印度半島南端。
B、加強了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五)安息、大秦:
1、重要地位:西亞大國,利用絲綢之路與漢頻繁交流,通過水上絲綢之路在漢與大秦間轉手貿易。處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國的阻隔。
2、人員來往: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
166年安敦使者到達東漢,《後漢書》中有與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
Ⅱ現在國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為什麼叫「唐人街」還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華僑為什麼喜歡稱呼自己為「唐人」?那重要是因為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繁榮強盛的一個朝代。從唐太宗貞觀開始,拓土開邊,威震中亞、西亞及南海諸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開元之治,國威更加繁盛,遠近各國都派人前來「訪問」。從此,海外人對中國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稱,如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的字為「唐字」,稱中國為「唐山」等等,這種情形延續至今。 唐朝覆亡後,由於唐對世界經濟、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人稱為「唐人」的習慣一直未變,從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臘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直到目前,老一輩的華僑仍喜歡自稱「唐人」,稱中國為「唐山」,至於華僑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這幾乎舉世皆知。可以這么講,當年的唐大都,不亞於今天的美國紐約。稱之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本人認為亦不為過。
綜上兩點,中國由於在軍事,經濟上的繁盛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漢,唐兩個時期。還有一點就是「鄭和下西洋」,訪問南海諸國以及亞,非等地,說明當時中國在航海領域上領先於世界諸國。不過此行意在示恩威,影響上有,不過沒前兩個朝代的大。
Ⅲ 中國為什麼叫China?這主要源於「絲綢之路」的突出貢獻。在英文中,china是瓷器的意思。由於瓷器的傳入,於是乎他們也由此來稱呼我們的國家了。
二,科技貢獻:中國的四大發明三項影響了世界(造紙,火葯,指南針)。而另一項(印刷)也影響了不少亞洲國家。
1 造紙,在蔡倫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比較象樣一點的(刻在岩石,牆壁,寫在樹葉上的不算)主流的書寫記錄方式中國的是竹簡法,而歐洲一般都寫在羊皮上(得殺多少只羊啊,汗)他的發明,無疑是對世界的文明,科技,乃至於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 火葯,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中國人拿來放炮仗。而諾貝爾卻發明改良成了槍炮(雖然他的本意是善良的。是為開山裂石)
3 指南針,他在有衛星定位之前對人類的探險(主要是航海)起的關鍵作用不言而喻,不再細說。
4 活字印刷。中國人有,歐洲也有,中國北宋時期由畢升發明。不過歐洲到了1450年才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出來。
對了,在補充一點,東南亞很多國家,比如說朝鮮和日本。漢字都是做為他們的政府辦公文字和正式文字被使用許久。中國古代由於經濟的優越對射界的影響可見一斑。
就先說這么多,希望能幫到你。
③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封建社會在當時還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還處於向前緩慢發展的階段,而不是已經到達了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也還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宋代新儒學(包括理學而不應太突出理學)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也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3)中國現代史的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宋朝社會
1、衣食住行
衣:崇尚節儉——奢侈之風盛行。
食: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百姓住房較為簡陋,稍稍富裕點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結合。
行:牛車——騾子——乘轎。
2、城鎮發展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應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
宋朝打破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3、娛樂場所
瓦舍是重要的庶民游樂場所,內有勾欄,專供大眾娛樂。東京的瓦舍就有十多座。臨安的瓦舍見於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內容呈現商業化、專業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新趨勢。演出的內容主要包括說唱、戲劇、雜技和武術等。其形式多樣,深受大眾的好評。
南宋城市則出現了以娛樂體育活動為主的體育組織,造成原因是南宋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城市文化生活的高度發展和行會組織的大發展。
④ 怎樣評價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唐:科舉取士,打壓士族,中國的士族制度衰落
宋:文化、經濟發達,但軍事不給力內,中央集權做的很容不錯。
元: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省的稱謂沿用至今)
明:廢丞相,權分六部,八股取士
清:政策基本沿用明朝,增設了個軍機處
唐宋元明清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總稱。唐宋元明清這5個朝代在歷史上時間長,而且又一步步接近現代,人口也逐漸增多,每一次變革對中國的影響比較大。唐朝(618年—907年),中國封建社會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歷經289年,共21位皇帝,因皇帝姓李故唐朝又稱「李唐」。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帝國,定都大都(今北京)。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統一封建政權。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⑤ 中國現代史在人類文明史上占著什麼樣的地位
中國現在是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現在是可以為人類文明史提供有益的借鑒。
⑥ 1976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有一本新書:《我的1976》,記述了眾多1976年的大事片段和精彩的歷史瞬間。你可以去借鑒
⑦ 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是什麼事件這一事件有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
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一事件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中國建立以最廣大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政權,在人口占當時世界5分之1的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⑧ 中國近代史載世界歷史的地位
中國來衰落
英法斗爭,戰線遍源布全世界
美國獨立
法國大革命
19世紀:
工業革命
拉美各殖民地相繼獨立
亞洲各國大多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印度大革命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
美國內戰
日本明治維新
歐洲瓜分印度、非洲、太平洋
歐洲工人運動
清日戰爭
義和團運動
20世紀:
日俄戰爭
日本吞並朝鮮
辛亥革命
一戰
蘇聯建立
二戰
中國分裂
各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文革
計算機大量應用
由此可見,中國是近代史上的主角,但不是唯一的主角。
至於地位,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統治集團、階級階層會有不同的答案,何況人乎。
⑨ 《史記》在中國歷史上有何地位
史記
史記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回中國古代答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⑩ 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中的歷史地位
太平天國運動是革命還是內亂?這個問題以往好像用不著爭議。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人進行反清革命,出於政治需要,當然認定太平天國是革命運動,孫中山就曾經被推崇為洪秀全第二,其三民主義中,至少民族、民生二者是受了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此後,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太平天國的事業,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因此,我們的教科書從小學到中學,以至大學無一不稱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革命戰爭。
然而,以上結論的前提應該也必須是:太平天國比清王朝更先進,更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和社會的發展,這種認識已成為無法用事實來證明的假設。近年來,有些學者開始指出,《田朝天畝制度》本身帶有很大的落後性和空想性,沒有任何進行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太平天國政治上實行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專制統治;經濟上實行摧殘生機的平均主義,或照舊完糧納稅,甚至鎮壓反抗的農民;洪仁玕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資政新篇》被懸諸高閣,根本沒有實行過。太平天國建立不久就迅速封建化,高層領導的荒淫腐化比清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活動的後期尤為明顯。太平天國沒有也不可能給農民帶來經濟上的解放和政治上的自由,更沒有也不可能解放社會生產力。因此,說太平天國是革命運動只能是在沒有前提情況下的強加,即人為的給它加上革命的光環,讓人們去以次來認識,而不管歷史究竟如何。
這場曠日持久的農民戰爭,使中國的江南地區首當其沖。它摧毀了江南舊有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曾經繁華無比的江南在延燒不息的戰火中化成了廢墟,一派荒涼。「(蘇南地區)各廳州縣冊報,拋荒居者三分之二,雖窮鄉僻壤,亦復人煙寥落。」浙江、安徽、江西一帶亦大抵如是。這真是一場悲壯的內亂,其悲劇意義不僅在於太平天國的失敗結局,更在於他們藉助宗教猛烈沖擊傳統,卻不能藉助宗教掙脫傳統的六道輪回。反封建的人沒有辦法洗凈自己身上的封建東西。這難道不是一種歷史的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