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母親節的歷史簡介
目前所抄知最早的母親節起源於襲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其後17世紀中葉,節日流傳到英國。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會返家,送給母親一些小禮物。
美國的母親節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安娜·賈維斯的母親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她提出應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做出奉獻的母親們,可是這個願望尚未實現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申請將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國母親節的象徵。
在中國,近年則有倡議「中華母親節」的活動,以孟母生孟子之日即夏歷四月初二為母親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教子的故事世代流傳,成為天下母親的楷模,她的故事表現了慈母養育子女、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❷ 在中國的歷史上母親節日是怎麼來的
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 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費城的安娜Amanm.Jarvis(1864-1948) 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於1905年世紀,在母親去世時, Amanm悲痛欲絕。兩年後(1907年),Amanm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 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Amanm認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個母親節於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 在這次節日里,康乃磬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並以此流傳下來。 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從此流傳開來! 母親節在英國 十七世紀英格蘭,為表達對英國母親們的敬意,乃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Mothering Sunday」,人們在這一天回家探視雙親,並致禮表示敬意。(註:四旬齋是指復活節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當時,有許多的窮人必須在有錢人家裡幫 討生活,而被迫離家寄宿在主人家裡,在Mothering Sunday這一天,主人們會放他們假,並鼓勵他們返家與媽媽團聚。為增加歡樂氣氛,也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蛋糕稱為-mothering cake。 隨著基督神在歐洲的擴散,這個節日轉為對「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達人們對賦予他們生命、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謝。從此,教會的儀式便與母親節的慶祝活動相結合,以同時傳達人們對母親與教會的感念。 母親節在美國 在美國,最早關於母親節的記載是1872年由茱麗雅(Julia Ward Howe即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的作者)所提出的,她建議將這一天獻給「和平」,並在波斯頓等地舉行母親節的集會。 1907年,費城的安娜· 賈維斯(Ana Jarvis)為了發起訂立全國性的母親節而活動。賈維斯夫人是一個有著10個子女的母親,是當時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主日學校的總監。在美國以解放黑奴為目的的南北戰爭結束後,她在學校里負責講述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賈維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講述著戰爭中那一個個為正義捐軀的英雄的故事,望著台下那一張張充滿稚氣的孩子們的臉,一個想法猛然湧上心頭:為祖國貢獻了這么多英勇戰士,保證了戰爭勝利的,不就是那一個個含辛茹苦地撫育著子女的母親們嗎?她們的兒子血染疆場,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犧牲的,不也是這些默默無聞的母親嗎?因此,她提出應該設立一個紀念日或母親節,給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達兒女們對母親的孝思。可惜的是,這個良好的願望還沒有實現,賈維斯夫人便與世長辭了。她的女兒安娜·賈維斯目睹母親撫養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勞,深感母親的提議是適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寫出了幾十封信,發給美國國會。地方州長和婦女組織等,提議創立母親節。在她的一再呼籲下,這一提議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響應和支持。 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鄭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就是賈維斯夫人的忌日,定為母親節。美國政府還規定,母親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以表示對母親的尊敬。由於賈維斯夫人生前喜愛康乃馨花,這種花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母親節是個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這一天,家裡的男成員要把全部家務活都包下來,兒女們每人都要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以盡孝道。即使遠在異地的孩子,也要打電話向母親表示祝賀。這一天,美國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親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歡愉;母親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達哀思。 全世界的母親節 母親節創立後,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安娜·賈維斯在世時,設立母親節的國家已達43個。時至今日,歡慶這個節日的國家就更多了。母親節,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節日。按慣例,「國際母親節」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舉行。雖然,有一些國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時節慶祝屬於他們的母親節。然而,多數國家如丹麥、芬蘭、義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比利時等等,都是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慶祝母親節的。
❸ 有誰有歷史上關於母親的感人故事。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最早記載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以及劉向的《列女傳》。據記載:孟子3歲喪父,*母親教養長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傳」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大體上一個人的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六歲以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原本已經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強烈的考驗,這時是「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十分重要。起初,孟子居住在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子也參與其中,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突然發現,一向伶俐聽話的兒子,已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與市場為鄰,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鄰居是一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關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她由衷地發出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貪玩心理。最初孟子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問孟子:「你學到什麼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學。」孟母非常生氣,拿起刀來,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只做一些蠅營狗苟的事,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尤其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養孟子守信的品格,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殺豚不欺子」造就了孟子「仁、義、禮、智、信」中「信」的品格。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則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個夏日的中午,天氣異常炎熱,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裡織布,因酷熱難耐,就脫掉了上衣。這時,孟子推門而入,見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氣,認為妻子有失禮儀,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後呵斥孟子說:「禮制規定,進門時,要先問誰在屋裡;上堂時,要發出聲音;進到屋裡,目光要向下。這樣是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而你沒有按照禮制的規定去做,自己沒先敲門,沒出聲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別人守禮,首先要對別人尊重,是你失禮在先,怎麼反而責怪別人呢?」孟母的一番話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慚愧,打消了休妻的念頭,並向妻子賠禮道歉。這就是「孟子出妻」的故事。這個故事很好地表達了《論語》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檢點自己。孟母的這一次言傳身教形成了孟子嚴於律己的品質。在「五十步笑百步」、「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等言論中都體現出他的這一品質。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於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鬆,孟子除了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奉養老母,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齊宣王雖然以很高的俸祿來酬謝孟子,卻不肯施行他的仁政主張,孟子不貪榮祿,只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孟子理想的去處是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很快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近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禮對於婦人的要求,只不過是做好飯,暖好酒漿,贍養公婆,縫制衣服罷了,因而她們只能料理閨內的事務,不能過問閨外的事情。婦女不應獨擅專制,而應尊三從之道,因此,婦女年少時聽命於父母,出嫁後聽命於丈夫,丈夫死後聽命於兒子。現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經老了,你行你的義,我行我的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方式的教育。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贊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孟母去世後,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母林東向與孟子林遙遙相望,佔地578畝,山上山下遍植檜柏,古木蔥郁、濃蔭蔽地,墓冢累累,已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建國後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❹ 歷史上偉大的母親有誰
最愛祖國的母親——「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最懂得教育的母親——「擇鄰處,斷機杼」——(擇鄰處的是孟軻(孟子)的母親,斷機杼的是樂羊子的妻子)
❺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母親是分別是誰的母親
一、岳飛的母親:最大義的母親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南宋節節敗退,國家風雨飄搖,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自然身為母親誰也不希望兒子,去上前線,更可況在當時,金人幾乎被視為天神無敵的情況下了。但岳母卻深明大義,主動鼓勵岳飛從戎。並為了她為了讓兒子永遠銘記一個大丈夫的職責,用綉花針在岳飛的背上,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
2、孟子的母親:最會教育後代的母親
孟子號稱亞聖,孔子是聖人,他僅次於孔子。孟母最著名的事跡就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孟母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簡要說就是為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孟母搬家三次。
3、歐陽修的母親:最堅強的母親
歐母是個苦命女人,丈夫在歐陽修四歲那年去世了,從此孤身一人,拉扯著歐陽修。那家境也一落千丈,竟然很快就「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在這種艱苦環境下,歐母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梅花香自苦寒來」,歐母挺起脊樑,為小歐陽修撐起一片天。一面辛勞,一面抓緊歐陽修的教育,用最原始的辦法教歐陽修識字,這就是著名的「畫荻教子」。
(5)中國母親歷史擴展閱讀:
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實岳母刺的字是盡忠報國。
❻ 古代關於母親的著名故事
1、陶母剪發退魚
陶母是東晉時期名將陶侃之母,他年少時就有大志。有一次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作客,而當時冰雪滿地已經多日了,陶侃家一無所有,可是范逵的車馬仆從確很多。陶侃的母親湛氏把自己拖地的長發剪下來做成兩條假發,到集市上換來了幾擔米。
隨後,她又把房屋的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來做柴燒,把草墊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馬。到傍晚,家裡便擺上了精美的飲食,連隨從的人也都一一照顧到了。陶侃在青年時期還做過鑒察魚梁事物的小官,他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魚給母親。他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
2、歐母畫荻教子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
但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3、徐母大義
徐母是三國時代的徐庶之母。徐庶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經投靠劉表,後來成為劉備的軍師。赤壁之戰前,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就想將他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
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她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來到許昌。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他只得辭別劉備,投降曹操。
4、孟母三遷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說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自己兒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認為此處也不適合自己兒子居住。
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覺得這才是自己兒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5、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岳母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的時候,勵子從戎,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❼ 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歷史人物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帶著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遷一樣是母親教子故事的典範。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❽ 在中國歷史上,對母親稱呼「媽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媽媽」(拼音mā mā)是母親的口語,是天下最神聖的稱呼。「媽內」 從造字上看,媽是形聲字容,從女,馬聲。本義是稱呼母親,重讀仍為原義。母親,簡稱母,是一種親屬關系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廣雅·釋親》:媽,母也。《康熙字典》「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 在歷史長河中,「媽媽」這個詞的含義經過變化,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媽媽」不是外來詞,人類的各種語言中,MAMA的發音總是用來稱呼母親的,因為這是人學會的第一個音節。在上古漢語中「母」發ma音。
❾ 古今中國有名的母親
古今中國有名的母親:孟子的母親,岳飛的母親,愛迪生的母親,楊延昭的母親,柯林頓之母,蘇軾之母——程氏。
1、孟子的母親
孟母三遷:當年孟母為了教育小時候的孟子搬過三次家,還剪斷過織布機上的布。兒子不用心讀書,是與附近的環境影響有關。在孟母的教導下,孟子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2、岳飛的母親
岳母刺字:岳飛拒絕了楊么使者王佐之聘,岳母怕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引誘岳飛犯錯,一時失足,做出不忠判國之事,英名就會毀於旦夕。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時刻警惕孩子要為國為民,批肝瀝膽。
3、愛迪生的母親
童年時代的愛迪生學習成績"很差",被老師說成"笨蛋",被醫生說成是"腦子壞了"。愛迪生因此離開了學校。愛迪生的母親作過教師,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讓孩子回到家中,首先表示自己相信他不笨,並用從平常人成長為科學偉人的故事,鼓勵愛迪生樹立求學的信心和志氣。
4、楊延昭的母親
外族入侵,宋皇驚恐萬狀,楊令公戰死,楊家七子死的死,傷的傷。已近百歲的佘老太君不得不親自掛帥,率領楊家孤兒寡婦奔赴沙場,最終打敗了西夏。這就是著名的《佘太君西征》。
5、柯林頓之母
柯林頓評價母親對他的一生的重大影響時說道,「她在三個方面給我樹立了好榜樣。首先,她總是不停地在外面辛勤工作。第二,在我成長中,我們家庭經歷了許多逆境,但她都應付得很好,表現得很堅強。
第三,我認為,她給我一個十分痛苦的開頭,這對於我參加公眾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能夠處理大量的緊急情況——遭受失敗,安排明天,重新奮斗!」1992年11月3日,可林頓當選美國第49屆總統。
6、蘇軾之母——程氏
蘇母教蘇軾讀《後漢書》時,讀到了《范滂傳》,蘇母為范滂母子不畏暴,為了正義而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動,不禁放下書來,喟然嘆息。年幼的蘇軾也深深被感動,他問母親:「如果我長大後,跟范滂一樣,不惜捨身就義,母親會允許嗎?」
蘇母肅然答道:「如果你能學范滂的樣,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親一樣嗎?」 蘇軾從小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一身正氣,不攀附權貴,正直堅韌。
❿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母親 都有誰
三、歐陽修的母親——最堅強的母親
歐母是個苦命女人,丈夫在歐陽修四歲那年去世了,從此孤身一人,拉扯著歐陽修。那家境也一落千丈,竟然很快就「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在這種艱苦環境下,歐母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但「梅花香自苦寒來」,歐母挺起脊樑,為小歐陽修撐起一片天。一面辛勞,一面抓緊歐陽修的教育,用最原始的辦法教歐陽修識字,這就是著名的「畫荻教子」。
但除了這個故事外,恐怕知道,孟母還有「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吧。
用織布教育調皮的小孟子,說:「你要是不好好學習,致使學業若半途而廢,就跟媽媽只織出一半的布匹一樣,是沒有用的。」這種用看得見,摸得著,孩子熟悉的教育方式,可比給孩子樹立那些「高大上」,管用的多。從此孟子發奮讀書,終成為一代曠世學儒,歷史地位僅次於孔子!
一、岳飛的母親——最大義的母親
著名的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南宋節節敗退,國家風雨飄搖,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自然身為母親誰也不希望兒子,去上前線,更可況在當時,金人幾乎被視為天神無敵的情況下了。
但岳母卻深明大義,主動鼓勵岳飛從戎。並為了她為了讓兒子永遠銘記一個大丈夫的職責,用綉花針在岳飛的背上,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
從此岳飛背負母親的囑托,抗擊金兵,一路凱歌,成為了南宋的頂樑柱!但這根頂樑柱上,誰敢無視,岳母所刺的那四個字?
岳母,一位奇女子,一個偉大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