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說中國與拉美關系發展迅猛
2月3日報道英媒稱,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在達沃斯試圖讓全球富豪相信「美國優先」並不意味著「美國獨行」。與此同時,中國外長王毅則在倡導全球化、自由貿易以及與拉美的合作。對於接待王毅的拉美東道主而言,差異是驚人的。
設在馬德里的智庫埃爾卡諾研究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歐盟還沒有搞清楚它想從拉美那裡得到什麼。」
除了金錢以外,拉美國家政府喜歡中國在全球治理及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在巴西一所大學任教的奧利弗·施廷克爾說:「中國尚未在拉美發號施令。不過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Ⅱ 拉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相似性和差異對比
「拉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國際研討會綜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郭存海 2006-9-5)
2006年8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拉美所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巴西中心協辦的「拉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國際研討會在拉美所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拉美所、世界歷史所、新聞與傳播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學者,以及巴西、墨西哥、厄瓜多、智利、秘魯等拉美國家駐華使館官員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拉美所所長鄭秉文研究員在研討會上致開幕詞。鄭秉文所長在開幕詞中提出了三點看法:第一,在對外交往中,中拉文化交流很重要;第二,在國際問題研究中,文化研究很重要;第三,在拉美所,文化研究很重要。
在研討會上,墨西哥駐華使館文化專員Edgardo Bermejo和巴西駐華使館負責文化事務的二秘Celso De Arruda Franca各自就本國的文化政策做了介紹。他們都認為,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墨西哥和巴西都不可能拒絕全球化的浪潮,其關鍵問題是兩國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發展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Edgardo Bermejo強調指出,中國和拉丁美洲雖然在政治和經貿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發展迅速,但這一良好的情勢並沒有反映到文化方面。有鑒於此,他建議,中拉應擴大文化交流的內容和層次,建立中拉學術界關於文化交流的常規對話機制。巴西文化官員Celso De Arruda Franca除了指出中巴在保持文化多樣性方面進行的合作和交流之外,還特別介紹了巴西國內當前的種族歧視問題以及盧拉政府對此採取的反歧視措施。
中拉文化交流是本次會議討論的一個重點。拉美所研究員徐世澄從中拉文化的特點和相互影響來觀察中拉文化的歷史性聯系。他認為中拉文化既有各自特性,亦有相似之處。比如中國文化具有文化傳統的延續性、文化的多元起源和多區域不平衡發展,以及鮮明的本土化之特點;而拉美文化則由於歐洲殖民者的入侵而顯現斷裂,形成以移植的歐洲文化成為主體、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為次要成分的混合文化或「雜交」文化。另外,拉美文化還兼具開放性和獨創性,它善於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親和力。徐世澄研究員還特別指出海上「絲綢之路」對於中拉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同時契約華工、華工、華僑和華人對促進中拉文化聯系也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在中拉文化交流中,巴西很早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拉美所研究員張寶宇就此問題指出,這一論點並不是由中國學者、而是由巴西學者吉爾貝托•弗萊雷提出來的——他甚至提出了「巴西是美洲的中國」這一命題 。隨後,張寶宇以中國傳入巴西的實證物件為例,比如農作物的移植(茶和大豆等)、器物的傳遞(水磨、瓷器、紡織品、服飾、藝術品、建築等)、習俗和生活方式等,論證了中國文化對巴西的影響。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文化之所以能遠隔萬里傳入巴西,首要途徑是依靠澳門的中介作用,其次是通過中國移民和土生葡人的傳播。同時,中國文化在傳入巴西的方式和內容上也具有一些顯著的特徵,比如中國文化傳入巴西以有形文化為主,巴西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認同是一個與世界發展密切聯系的歷史進程。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教授呂龍根主張,在開展同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時應大力宣傳中國的「和合」價值觀。他認為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之基礎是「和而不同」,即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之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呂教授進而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諸多優秀成分,已經得到國際認同並用於處理國際關系。中國以和合思想展開對外交流可以尋求更多的國際認同和尊重,更好地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
針對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及其文化問題,拉美所研究員劉承軍在發言中指出,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問題的歷史與殖民主義的歷史同樣古老,印第安人的抵抗運動自始至終沒有止息過。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大力推進使印第安人的利益尤其是土地受到更大的侵犯。近二十多年來,印第安人爭取權益斗爭的規模和組織程度都有很大的提高,並逐漸成為民眾運動的主體,但是與以往的左翼運動不盡相同,印第安人的政治運動帶有深刻的印第安文化的底蘊。
文化產業問題是本次研討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拉美所特約研究員吳志華和拉美所助理研究員林華各自就巴西和阿根廷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和措施進行了闡述。吳志華研究員指出,巴西是一個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巴西的電影、電視、民間音樂和娛樂市場發展很快。巴西文化產業在全國社會和經濟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在創造就業和創造財富方面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巴西歷屆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制定和頒布《音像法》與《贊助法》來鼓勵投資人向文化產業投資,從法律上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二,各級政府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政府部門的投入主要用於文化資源的保護;第三,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尤其注意將一些民俗文化提升到文化產業的水平,以為文化產業開辟新財路和新市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狂歡節這一民俗文化向文化產業的演變。不過,吳志華研究員也指出巴西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諸如文化產品出口薄弱、文化產業援助項目不平衡等問題。與巴西相比,阿根廷的文化產業發展則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保持對宏觀經濟形勢的依賴,即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與經濟增長和下降的周期是一致的,即穩定發展(1990-1998年)、衰退(1999-2002年)、恢復和增長(2003年起);第二,高度集中和跨國公司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第三,地域差異比較突出——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全國其他地區。
林華助理研究員認為,盡管阿根廷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但政府還是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比如健全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注重讓行業協會推動本行業的發展;推動圖書和電影行業的立法和公共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大反盜版行動,以擴大文化產品的出口戰略等。
針對巴西文化產業中的電影產業,北京大學副教授胡旭東圍繞巴西新電影的復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為,「電影復興」是90年代中期以來巴西電影產業領域里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電影的復興把巴西民族電影產業成功地帶出了90年代初的廢墟。這一情勢不僅提升了巴西民族電影的藝術品質和國際聲望,而且為民族電影挽回了市場佔有率,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胡旭東認為,巴西之所以能夠出現「電影復興」的局面,國家的政策性扶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關中拉文化貿易問題,江漢大學城市研究所研究員程洪主張,應該從更高的層面,即戰略高度看待中拉的文化貿易。這是因為:1.大力發展中拉文化貿易可以使更多的拉美國家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更能夠理解中國,減少兩地區在某些敏感問題上的分歧;2.中拉友好關系歷史悠久,文化互補性強,這更為中國文化在拉美的傳播創造了條件;3.從整體上看,拉美國家現代化水平相對較高,人民生活較為富裕,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較大。因此,把拉美地區作為未來對外文化貿易的重點是完全有針對性的。
Ⅲ 中國和美國歷史方面的異同點
同:
中國和美國歷史上兩對最驚奇的巧合
一對是 唐朝的詩人王勃和李賀。一對是 美國總統林肯和肯尼迪。
唐朝的兩位著名詩人王勃和李賀的生平和早逝似乎在某種無法解釋的虛幻下,含有神秘色彩的驚人巧合。那種悲劇似的相同命運讓不禁讓人疑萬分。當然,南郭自語自知學識不深,對歷史也模糊不清,只心存敬仰和猜測,希望更多博學之人好奇之人來揭露這個千古之謎。也許他們的命運是上天冥冥註定的結局,或許只是從無趣的揣臆和野史之中用些蛛絲馬跡來無中生有的訛傳,變得有些荒唐可笑。無論事實和結果如何? , 本人無意詆毀和侮辱兩位先輩之意。 讓我們來粗略認識他們的相似之出,或某種相牽連的例子:一、兩人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
二、兩人都是27歲的時候在秋季遇難身亡。三、兩人都是因『惑溺』而身亡。四、兩人生前都有遇到神人邀請到仙宮做作記官的傳說。五、兩人都是單名單姓。兩人生卒年都相距140年。
六、兩人都在年少之時因詩文而獲『神童』美譽。
七、兩人都是應舉及第中了進士。 八、兩人都是在求官過程中遇到一位姓氏皇甫侍郎的幫助。九、兩位皇甫侍郎都是享年58歲。 十、兩人都做過三年的官。
十一、 兩人在做詩時有相同的怪癖。 十二、 兩人都是在未成年時失去一位單親。 十三、 兩人都迷戀神仙鬼怪之說。
十四、 兩人都沒有結婚,遇難後也未留下子嗣。 十五、兩人都在詩文中留下對命運的讖言。
兩人都各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叫十四兄。
王勃的十四兄姓李。李賀的十四兄姓王。兩人的生卒年相距一百四十年。
以上是王勃和李賀的相似之外,在一本書中會詳細的分析和講解。有意請參閱。
(同時,在美國的林肯總統與肯尼迪總統都是遇刺身亡,兩人都有極多相似的地方: 1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於1846年進入國會,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於1946年進入國會,相隔100年
2 林肯於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肯尼迪於1960年當選美國總統,相隔100年
3 兩人的姓都是七個字母,兩人都對公民權有特殊興趣
4 兩人的妻子在居於白宮期間都有流產的經驗
5 兩人都在星期五被暗殺
6 兩人都是頭部中彈
7 兩人的兇手都是南方人
8 兩人的總統繼承人都是南方人,繼承人的名字都叫Johnson
9 繼承林肯的安德魯.瓊森(Andrew Johnson)生於1808年 繼承肯尼迪的林登.瓊森(Lyndon B. Johnson)生於1908年 10 刺殺林肯的兇手布思(John Wilkes Booth)生於1839年 刺殺肯尼迪的兇手奧司華德(Lee Harvey Oswald)生於1939年 11 刺殺林肯的兇手從一間戲院跑出,在一間倉庫被抓獲 刺殺肯尼迪的兇手從一間倉庫跑出,在一間戲院被抓獲
兩個兇手都是在審判尚未開始時遭人槍殺。 )
這兩對令人驚奇人物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Ⅳ 拉美會變成中國的嗎
不會的。拉美雖然抄有些地方很窮很襲有想依賴中國的意圖,但我們與他們距離太遙遠,而且美國也不會容許自己身邊有這樣一批傾向於中國的國家。況且,我在那邊同拉美的人接觸過,他們多是以前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統治的地方,和中國的思維相差很遠,也非常羨慕美國那種生活,對華是搖擺不定的。像這次墨西哥鐵路招標事件,如果不是美國從中搗亂,憑中國的高鐵技術肯定是中標的,但人家換個領導人就定個不同意,中標也不算,中國吃大虧還難獲得賠償。中國的影響力不如美國大,這是拉美地區的主要麻煩。而且那邊太落後,中國又不稱霸,他們那麼亂那麼多勢力相爭,我們不蹚渾水比較好,不可能隔大洋弄個地方,會鞭長莫及。所以,拉美不會變成中國的。
Ⅳ 以色列和中國的歷史淵源
開封猶太人與雅可布
在古代,開封是居住在中國的猶太人的中心。宋代帝王曾友善地對猶太人說:「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開封)。」明白地告訴他們,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和習俗,住在中國帝王身邊也可以。帝王的話使處境已開始變得艱難的猶太人大受感動。他們在中國娶妻生子,參加中國的各類科考,擔任各級文武官吏。宋代猶太人在開封有1000多人,到明代已發展到5000多人。欣然加入中華民族行列,這在世界史和以色列史上是個奇跡。在其他國家裡,猶太人是不願意改變自己信仰的,即使被迫改宗,心中仍篤信著本族信仰。
明朝時,著名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發現中國開封有猶太人,他猜想這些猶太人保存著猶太律法「摩西五經」。他的發現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前來考察。結果發現:開封猶太人信奉的是「一賜樂業教」,與「以色列」(Israel)一詞同音,跟中國的回族完全是兩回事;他們宰殺牛羊時要挑去腳筋(因此中國人又稱他們的教為「挑筋教」),其習俗與歐洲猶太人完全相同;他們主要居住於中國的開封,在泉州、杭州、廣州等地也有一些。這些傳教士還發現:中國歷代君主和民眾對猶太人不薄,猶太人在中國融合和同化的速度很快。
我們尊馬可·波羅為「促進中外交流的大師」。其實,比他來得更早並對華友好的是位猶太人,他的名字叫雅可布,是馬可·波羅的同鄉,自稱為「安納科的所羅門之子、義大利佛羅倫薩市的猶太法學博士之侄」。他是1270年從義大利半島來華經商的。他深深嘆服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用了280頁羊皮紙寫了厚厚一本書,歌頌他居住了6個月的城市,起名叫作《光輝的城市》。遺憾的是,這本書未能出版,原因是他在書中激烈地抨擊了天主教會的專橫與無恥,指斥教士們竭力在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製造不和。否則的話,響當當的「馬可·波羅」名字就換成雅可布了。
上海猶太人
當上海成為外國人的「冒險家樂園」後,中國的猶太人中心也因此由開封移到上海。上海第一批暴富者是猶太人,以沙遜、哈同和嘉道理等人為代表。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一,利用西方列強的特權地位大膽交易,充分發揮猶太人精於預測、善於經商的才能,在很短時期內聚斂起巨額財富,成為上海灘頭顯赫一時的名人;二,廣交朋友,廣開財路,多元化發展。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時,有不少猶太人參加了這場革命,德國猶太人亞伯拉罕·科亨將軍還一度當上了孫中山的衛隊長。孫中山在1920年4月24日致信《以色列傳訊報》主編、上海猶太人著名活動家N·埃茲拉先生,表達他本人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同情和支持,稱這個運動是「當代最偉大的運動之一」。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上海猶太人受到中國的特殊禮遇。當時,各國都限制或禁止猶太移民前來避難,惟有中國的上海對他們敞開大門。正因為如此,二戰前夕流入上海避難的猶太人超過了3萬人,那裡雖然生活水平不高卻使他們逃脫了希特勒的屠刀。在抗戰期間,這些猶太人參加了上海各種公益活動和文娛活動,把死氣沉沉的上海變成了生氣勃勃的「中國維也納」。同時,他們在經商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為上海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情況大變,原為「避難地」的上海變得不安寧了。1943年日本人在虹口區設立猶太隔離區後,許多在上海的猶太人開始離開上海。但中國人對留下的猶太人仍很友好,甚至在二戰末期美國空軍誤炸虹口區時,不少上海人不顧自已的安危沖進火海搶救猶太人。
建國後的猶太人
新中國建立後,一些猶太人繼續留在中國生活或工作,他們之中有些人加入了中國國籍,甚至加入中國共產黨。
沙博理,原為美國猶太人,當過律師,二戰時被美軍選送學習中文,遂對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十分敬仰。他於1947年從美國來到中國,與中國左翼作家鳳子結婚,1963年他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加入了中國國籍。沙博理長期在外文出版社工作,將中國名著《水滸傳》和《創業史》《家》等書譯為英文,推向世界。同時他還兼任許多社會職務,甚至從事電影演出,是個很活躍、影響很大的政治家和社會學家。他也十分關心對開封猶太人的研究,他的《舊中國的猶太人:中國學者的研究》一書於1984年在美國紐約出版,他因此攜夫人鳳子訪問了以色列並出席了該書的發行儀式。
愛潑斯坦,原為美國猶太人,父母是波蘭猶太移民。同沙博理一樣,他也是在中國的知名度很高的猶太人。他幼時來華後,在香港加入了由宋慶齡領導的「中國保衛同盟」。他與中國高級領導人毛澤東、宋慶齡、周恩來、朱德等人相交甚密。新中國建立後,他與妻子邱茉莉1951年由美國繞道歐洲來到北京,創辦了英文版的《中國建設》並長期擔任主編。他於1957年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擔任全國政協常委。他還參加了《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等重要著作的英文稿審定,為中國對外宣傳作出了特殊貢獻。
Ⅵ 中國與美國在歷史上的關系是什麼
有過「蜜月期」也有過「冷戰期」,總體上來說,美國既需要這塊肥沃的市場,但也忌憚飛速專發展的中屬國,而中國的中庸之道一直秉持著以和為貴的立場。
Ⅶ 如果中國人先發現拉美大陸,是不是世界歷史就改變了
如果中國人先發現美洲澳洲大陸,那麼世界歷史也不會就此發生改變。頂多隻是新大陸被殖民的進程往後推延了一些。因為,當時中國只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農業帝國,實力不佳,而且中國骨子裡沒有侵略的意識。
所以就算是中國先發現美洲歐洲大陸,可能也只是下船看一看,然後就離開。
Ⅷ 中國和拉美國家關系的發展會對世界局勢產生什麼影響
當前,世界形勢來復雜多變,國際源金融危機影響持續深化,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加快演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作為一支快速崛起的新興力量,繼續保持和平、穩定、發展、團結態勢,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事務,成為世界最具增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更加重視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國家加強友好交往與互利合作。 總的看,雖然中拉遠隔重洋,相互了解和交往有待進一步增加,雙方在經貿領域存在一定競爭和摩擦,仍需通過平等對話與友好協商妥善處理,但中拉政治相互信任,戰略相互倚重,經濟加速融合,人文深化互鑒已成為雙方關系發展的大趨勢,必將沿著友好合作的軌道繼續快速向前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發展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中拉作為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好朋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好夥伴,將並肩攜手推動中拉關系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取得更大進展,為雙方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世界與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Ⅸ 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在同一時期的橫向比較~
1.
道光年間
1821年:3月25日——希臘宣布獨立。希臘獨立戰爭爆發。
5月5日——拿破崙·波拿巴1821年去世
7月10日——美國從西班牙購買佛羅里達州。
7月28日——秘魯宣布獨立。
8月10日——密蘇里州加入美國。
9月15日——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獨立。
9月27日——墨西哥獨立。
11月28日——巴拿馬獨立。加入西蒙·玻利瓦爾建立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1822年:1月1日——希臘第一屆國民大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希臘執行委員會。
1月27日——希臘正式宣布獨立。
5月24日——恩克彗星回歸,成為第二顆按預言回歸的彗星。
9月7日——巴西宣布從葡萄牙獨立。
9月12日——中國第一份由外國人創辦的報紙和澳門第一份報紙《蜜蜂華報》創辦。
算了,太多太多了!!!!幾十年呢。。。。你自己從1821年開始在網路輸入數字就行了。或者去維基網路,比如差1823年,就打1823..就有了大事件很全!!!
2. 康熙和俄國打仗的時候,俄國國內政局動盪。。彼得大帝雖然登基了,但是卻是由同父異母的姐姐攝政。尼布楚條約簽訂的那一年,1689年,其姐姐被推翻,彼得大帝正式執政!!
但是同時俄國國內非常落後,依然處於「中世紀」
3.明初海禁,主要是因為倭寇侵襲,朱元璋將港口關閉,封鎖海路,中斷海外貿易,實為了中斷和日本的貿易,但是連東南亞一代的貿易也中斷了。但是海禁時間不長,後期又再次開放,只是依然禁止與日本進行貿易!!!!
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不與其他國家往來和交流,嚴格限制貿易的一種政策,不僅僅體現於海上,陸路也是一樣,比海禁要嚴重多了!!!!!!
Ⅹ 拉美歷史時期劃分
殖民是指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
殖民化指由宗主國設立行政附庸機構藉以延伸對外行使主權。
1492年8月12日,哥倫布率領的3艘遠征船到達西印度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哥倫布的成功航行,是地理大發現史上的劃時代大事,也是美洲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印第安古文明從此被打斷,開始了300年的殖民統治時期。
1524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在馬德里建立了"西班牙印度諸地事務院",通稱西印度事務院。西印度事務院代表國王行使權力,主管美洲殖民地的立法、行政、軍事、財政和教會等所有事務,任命殖民地高級行政官員和神職人員。
獨立運動以1790年海地革命為開端。海地人民(主要是黑奴)在杜桑-盧維圖爾的領導下,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於1804年1月1日建立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1810年起,獨立運動蔓延到整個拉丁美洲大陸。
1824年12月 9日玻利瓦爾的軍隊在阿亞庫喬戰役中,擊敗西班牙殖民軍主力。1826年 1月23日,西班牙最後一支軍隊在秘魯的卡亞俄港投降,整個西屬美洲大陸獲得解放(見西班牙美洲獨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