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整理挖掘地方文化與文化史價值的意義
區域歷史文化所積淀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是因為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發展至今,中國傳統文化已為世人所瞻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是兩個相依的概念,就如人的精神與肉體的關系,軀殼與靈魂的關系。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如視為一個機體的話,應是經濟與文化相互依存,是物質與精神的關系。
我國近年經濟的猛迅發展,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讓眾多關心國運的有識之士重新思考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是社會健康前進的雙邊互動,若用發展經濟的功利思想來發展文化,那麼文化就會成為經濟追求,文化的自身就丟失了。片面地追求經濟價值,以發展經濟價值為尺度,衡量區域歷史文化的價值,歷史文化的自身價值就會被埋沒,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發展,各有其自身規律。雷州半島有著豐富的區域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正是因為它的非功利性,優秀性,做為民族思想精華、民族魂而傳承下來的。因此,我們今天對歷史文化的研究、繼承和發揚應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和文化價值判斷力,發輝文化對人們精神的強大支持作用,以保障社會經濟的正常、健康發展,保障人們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能維護自身的純正品格,不至於被物慾所吞沒。
人類慾望的膨脹往往會沖破道德的底線,所追求的經濟價值往往會由利益轉化為危害。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是側重於道德倫理、修身為學的文化,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展。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顯揚其當代意義,並適當經濟投入,保護其持續性,為歷史文化的傳承盡一份歷史責任,不一定要考慮經濟效益,正象人們在生活中,必要從經濟收入中花些錢買些必讀書,不須考慮經濟收益一樣。
『貳』 中國傳統技藝的歷史貢獻和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中國民間傳承下來的工藝,如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意義
中國民間技藝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准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今天,我們將把民俗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
傳統技藝是民間傳承下來的技藝,每一門技藝都烙著民族的印記。傳統技藝包括:剪紙,陶藝,年畫,皮影,還有變臉,刺綉,泥塑,木刻,木雕,舞龍,戲曲等等。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中國民間傳承下來的工藝,如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傳統技藝是指一門有著悠久文化歷史背景的技術、技能,並必須經過一定的深入研究學習才能掌握。每一門技藝都烙著民族的印記。
『叄』 理解長城被視為中國歷史與文化象徵的含義
長城是為了抵抗外族侵略而建造的逐漸變成國人抵抗侵略、堅強不屈的象徵。
『肆』 如何發掘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文化價值研討會在
2015年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三)下午,「如何發掘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文化價版值研討會」在古都西安隆重權召開。
反思我們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剔除糟粕,取其精華,究竟把什麼糟粕的剔除掉了,又把什麼精華的留下來呢?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發揚傳統文化精神一定要與現實的現代精神結合,必須要有世界視野。按照國策,走適合自己國家發展道路的文化路子,不能盲目的去開發,跟著一些糟粕的調子亂跑,傳統與現代關系要弄清楚,凈化以電視、網路為媒介的社會傳播,倡導社會正氣。另外,藉此主題研討會,我認為,應該再大力發揚以毛
澤
東思想為主體的紅色文化思想為指導,結合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發展,智庫謀劃推進,這樣實現中國夢的偉大藍圖就會少走彎路,歷史上的優秀文化價值就能體現出其強大的作用力。」
『伍』 故宮的文化價值
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城,有著不少歷史文物,代表著皇家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價值。
『陸』 中國世界遺產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
美學價值:中國世界遺產是先輩們在自己的認知前提下完成的,是表現了他們回那個時代的審美答觀念,是不可再生的文物。
科學價值:世界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給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價值
經濟價值:世界遺產能夠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能夠為一個地方得人民造福。如陝西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就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價值,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利益。
歷史文化價值:世界遺產本生就是當時文化的顯示,是具有一定歷史沉澱,能從世界遺產本身了解當時的歷史和文化,給我們提供了研究歷史和文化的可靠依據。
『柒』 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區別是什麼
我們總能在一些歷史事件的價值評價里發現“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兩個概念,但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中包含文化底蘊,文化中包含歷史記錄,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但,既然做出了不同的分類,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一定有其內在的區別。區別有以下三點:
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不同評價篇幅不同在對於歷史方面的問題是,歷史評價的方向更將豐富,而對於大多數的評價來說,更傾向於文化價值。因為文化價值涉及層面更廣,利用語言更多更領過。因此在不同問題時,二者的篇幅也自然不同。
不論是歷史價值抑或文化價值,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門道。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區別。
『捌』 談談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神話是人類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願望對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像和描摹 ,是人類對這些現象所作的經過藝術加工的解釋。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 ,流傳下來的不多 ,但其中神話部分卻是相當的豐富。中國古代神話內容極為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古代神話數量不多,篇幅較短,呈現出零散且非系統的特色,也沒有專門記載神話的古籍,而古希臘神話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篇幅較長,內容豐富,並且高度地完整、系統,對歐洲文學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兩族神話文本差異成因的探討,一直吸引著不少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解讀也仁者見仁.本文側重就中國原始神話之所以具有片斷化、零散化的特徵原因進行探討.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漢代及三國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歷紀》等,以及魏晉六朝的《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也有許多古典神話的紀錄。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其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授引的典故。神話偽美宇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大網路全書》。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價值:
女不僅在生產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軸心。她們常常被說成是人類及萬物的創造者。父系氏族社會建立之後,原始藝術中又出現了男性神話人物形象,而在許多神話人物之間,也便相應地出現了輩分和譜系。氏族間的聚居和合並出現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聯合部族的出現,帶來了部落或部族間的爭戰,構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間關系神話的產生基礎。家長奴隸制、部族軍事民主制及部落間的爭戰,為古代神話及英雄史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藝術想像的土壤。中國神話中的共工與蚩尤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間爭戰的神話,大都具有這種性質。其表現則是藉助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想像和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理解。構成幻想的情節,並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存在。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從一些神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處於狩獵經濟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處於原始農耕時期的部落,其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當時的人以弓箭刀斧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成為創造和使用這些工具武裝起來的能手。
神話中的主人公(神)盡管常常是人間奇跡的創造者,但他們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
原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便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等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果聯系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緊接著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為楚辭,《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而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因為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
五、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學創作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古代神話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如「盤古開天地」。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
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神話對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用神話入詩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後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採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藉助於神話的奇特的想像,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愛情神話。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採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遊記》,從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神話在構造上和基本意識上的特性,成為決定中國文學的構造和風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國神話在中國廣大人民口頭創作史上和文學創作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說,中國文學起源於中國神話,而神話來源於勞動生產,並且在中國神話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進行了升華。使中國文學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燦爛、偉大的篇章,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玖』 中國結的文化歷史價值,藝術地位
中國結其實是一種古老的編織藝術,一根根五彩的絲線,懸垂在居室四周,古樸而風情流轉。自然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國結,既為主人祈福來年的平安富貴,同時也體現著主人不同的個性與審美觀念。別看輕這小小的中國結,它可是近年來國際時尚潮流的重要元素,已發展成為多個產品了。仔細看看,其中主要有兩大系列:吉祥掛飾和編結服飾。每個系列又包括多個品種,如吉祥掛飾有:大型壁掛、室內掛件、汽車掛件等;編結服飾有:戒指、耳墜、手鏈、項鏈、腰帶、古典盤扣等。
■中國結的來歷和含義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於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餘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
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中國結的歷史淵源
中華兒女很久以前就學會了打結,而且『結』也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結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重要性,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技術,同時,他也是一門可供欣賞的藝術。在這里我小述一下中國結的歷史發展,假如網友中哪位是歷史學家,那千萬別見笑小弟的才疏學淺了。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也就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有『骨針』的存在。既然有針,那時就也一定有了繩線,我們由此推斷,當時簡單的結繩和縫紉技術應已具雛形。文字的最早的記錄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而鄭玄周易又注稱;『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而在戰國銅器上所見的數字元號上都還留有結繩的形狀,由這些歷史資料來看,繩結確實曾被用作輔助記憶的工具,也可說是文字的前身。 穿著的習慣: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鈕扣,拉練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藉助將衣帶打結這個方法。
玉配:中國人一向有佩玉的習慣,歷代的玉佩形制如玉璜,玉瓏,玉□等,在其上都鑽有小圓孔,以便於穿過線繩,將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另外,還有一種成套的玉佩, 是由好幾種不同的玉佩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長串,而其連結的方法當然也非靠穿繩打結不行。
應用: 古人有將印監系節佩掛在身上的習慣,比如流傳下來的漢印,方方都帶有印鈕。而古代銅鏡背面中央都鑄有鏡鈕,可以系繩以便於手持。由這兩各地方不難看出,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
同心結: 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 ,並美其名稱為同心結。梁武帝詩詞中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而唐朝的教坊樂曲中,尚有『同心結』這個詞牌名。
婦女裝飾: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卷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貌,我們可以由畫中了解當時婦女裝飾 之一斑。例如在畫中仕女的腰帶上, 就發現有單翼的簡易蝴蝶結作為實用的裝飾物。另外, 在唐代永泰公主墓 的壁畫中, 有一位仕女腰帶上的結, 就已經是我們現在通稱的蝴蝶結了。到了清代,繩結已儼然被視為一門藝術,樣式既多,花樣也巧,在那時繩結作為裝飾的用途 相當廣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轎子、窗簾、帳鉤 、肩墜、笛簫 、香袋、發簪、項練、眼鏡袋、煙袋等,下方常編有美觀的裝飾結,這些結常有吉祥的寓意
近代結繩藝術:到了清代,繩結發展至非常高妙的水準,式樣既多,名稱也巧,簡直就把這種優美品裝飾品當成藝術品一般來講究。在曹雪芹著的紅樓第三十五回「白玉釧親嘗蓮葉羹 ,黃金鶯巧結梅花絡」中,有一段描述寶玉與鶯兒商談編結絡子(絡子就是結子的應用之一)的對白,就說明了當時結子的用途,飾物與結子顏巴的調配,以及結子的式樣名稱等等的問題。結子之為用在當時可大了,比方親友間喜慶相贈的如意結,件件都綴有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結子及流蘇。日常 所見的轎子、窗廉、帳鉤、扇墜、的笛簫、香袋、發簪、項墜子、眼鏡袋、煙袋以及書畫掛軸下方的風鎮等等日用物品上,也都編有美觀的裝飾結子,有時候這些結子 還另具吉祥的含意。
現今中國結藝:民國以來,由於西方觀念如科學技術大量輸入,使我國原有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的改變,再加上對於許多固有的文化遺產並未善加保存和傳揚,以致許多實用價值不高,而製作費時費事的傳統文化和技藝便告逐漸式微,甚至在不斷朝現代化蛻變的社會中湮沒。中國傳統的編結技藝就是一個最好例子。編結藝術式微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所採用的材料,不管是用動物纖維或用 植物搓成的繩線,都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終究經不起經年累月的各種物理和化學侵蝕,而無法長久流傳於後世,現在所能找到的附屬於器物上的繩結,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遺物。
中國結由於年代久遠,其歷史貫穿於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沉澱使得中國結 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據文字記載:「 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 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 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 」諧 音,「吉」 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於吉的范疇。「吉」 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規劃,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