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治有哪些
「文景之治」(西漢初年)、「光武中興」(東漢初年)、「開皇之治」(隋文帝初年)、「貞觀之治」(唐太宗)、「貞觀遺風」(唐朝武則天改國號大周)、「開元盛世」(唐玄宗初年)、「康乾盛世」(清朝前葉)
②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盛世"和"之治"分別是哪些
補充一下: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最長的一個盛世。
③ 中國之治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中國自製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時代學習西方而不可富強,民國的時候,走中國的道路。
④ 中國古代的 之治 中興 盛世 什麼意思啊!!
就是歷史上比較繁盛的時代 之治是比較繁榮,小康水平;盛世是十分強盛,超級大國;中興是本來已經衰弱的王朝重振雄風。
」文景之治」 - 首先是漢初的」文景之治」,
這段時期算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好時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黃老之道, 講究無為而治,即政府不過多干預經濟, 讓老百姓自由發展.所以大家覺得負擔輕, 框框少, 日子好過。
」武帝盛世」 - 接下來應是」武帝盛世」, 但其和文景之治剛好相反, 武帝好大喜功. 連年征戰, 雖大漢威名遠播. 四海臣服. 但百姓過得不輕松.且武帝干預經濟, 所有賺錢的生意如鹽, 鐵都要自己做, 搞壟斷經營, 典型的與民爭利. 不過, 這段時期大漢在鄰國面前的確威風八面. 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對外強硬時期. 說盛世也不為過。
「昭宣中興」- 漢昭帝和漢宣帝則既不象文景那麼柔,也不象武帝那麼硬. 比較平均, 對內講法制, 體恤百姓疾苦. 輕傜薄賦. 對外也打仗, 但規模不太大.「昭宣中興」算得上好時期。
「光武中興」-光武帝建立政權前很會打仗, 但當上皇帝後卻盡量避免戰爭. 以柔治國, 和文景一樣, 百姓日子好過, 但對外比較軟, 不過憑借西漢打下的威風, 鄰國倒也不敢侵犯。
「明章之治」-漢明帝與漢章帝在東漢算是不錯的皇帝,
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時間也短一些。
「元嘉之治」-指南宋文帝時期有過短期的發展期, 雖不能與前面幾個盛世相提並論, 但相對於當時天下紛爭, 這也算是難得的好局面。
「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並迅速拔亂反正. 國家馬上走上正軌. 而文帝厲行節約, 並以身作則, 實在是當今貪官的一面好鏡子. 不過百姓日子雖然好過, 但由於文帝猜忌心重, 大官反而提心吊膽, 過得很不踏實。
「貞觀之治」- 這應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李世民能文能武, 治國方面發展生產, 輕傜薄賦, 與民休養生息, 百姓的日子迅速好起來. 而更難能可貴的是, 在政治上頗有民主風氣, 聽得進不同意見, 不會因為刻意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地位而護短. 如在當代做領導人, 定能帶領中國走向民主.在國際上, 四面出擊, 逐漸建立了大唐的領導地位, 而在打敗對手之後, 並不趕盡殺絕, 能以比較平等的方式對待其他民族, 民族矛盾比較少. 各國都承認唐朝的大國地位, 這很象今天的美國. 只是三征高麗, 居然沒有取勝,
有點遺憾。
「開元盛世」 –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繼續發揚光大, 將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後半段經安史之亂, 迅速破產. 李隆基的名望也大打折扣.大場面結束了, 中國又進入了一個紛亂的五代十國, 不過也有偶爾的好時候。
「長興之治」 – 這是一個很短的時期, 前後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樣的一個亂世. 有這么一個時期, 很難得,後唐明宗李嗣源雖沒文化, 但人不錯。
「咸平之治」 – 指北宋真宗時的一段小康時期, 北宋經濟非常發達, 文化也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物資, 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錯. 只是武力太弱, 只能向鄰國割肉以維持和平, 從此中國再無漢唐的國威。
「永樂時期」 – 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算是不錯, 百姓生活還算可以, 對外五征漠北, 打出了國威, 同時積極與外界溝通, 鄭和下西洋的規模比漢朝的張騫通西域,唐朝的三藏西天取經都大很多. 只是好象歷史上沒有一個特定的」永樂之治」或」永樂盛世」的稱號。
「仁宣之治」 - 仁宗和宣宗是有名的仁慈守成之君,
百姓安居樂業, 仁宣很象漢代的文景. 但時間短。
「弘治中興」 –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懶惰昏庸, 但明孝宗朱佑樘算是個例外. 勤政愛民, 把走向沒落的明朝向上拉了不少. 」弘治中興」名符其實。
「康乾盛世」 – 康熙, 庸正, 乾隆真有兩下子, 這么大版圖的一個國家. 居然能這么有效的治理. 這一點,漢唐都有所不如. 對外基本沒有敗仗, 對內百姓生活也基本可以, 不過, 畢竟是亡國奴生活, 遭受歧視, 受氣是免不了的。
⑤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時期被稱為「…之治」,除了貞觀之治、開皇之治,還有一個是誰的什麼之治
在歷史上明確稱為天下大治的還有很多,似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西漢初期的文景之治、內東漢初期的明章之治、北容宋仁宗年間的仁宗之治、北宋真宗年間的咸平之治、明朝初期的仁宣之治,另外敝如清朝康乾盛世、唐朝開元盛世等盛世與劉宋元嘉之治、大金大定之治等半壁江山的教治也可歸為大治之列,總的來說大治還挺多的。
⑥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盛世之治是當之無愧沒有爭議的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賢明的君主,他們有的南征北戰,揚我國威;有的勵精圖治,使得國力強盛,萬邦來朝;有的寬厚仁德,與民休養生息。在他們的治理下,中國古代迎來過很多次“盛世”,那麼,中國古代歷史上四大盛世之治是哪四個呢?
古代稱得上“之治”的時期非常多,甚至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國各有一次“之治”。拋開這些有水分的所謂“治世”,中國古代歷史上四次盛世,一般被認為是漢武盛世、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和康乾盛世。
最後便是康乾盛世。與前幾個盛世不同,康乾盛世歷經三代,持續了一百三十多年。在這一時期,先進科技傳入,高產作物推廣,國土不斷擴張,人口高速增長。當然,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不管是康乾盛世,還是其它幾個盛世,都存在著落後和弊端。封建時代社會的平穩和諧,正是對落後社會制度的一種鞏固。
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盛世的貢獻,也不能忽視其中包含的隱患。總體來說,這些盛世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增強了中國的國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還是非常值得贊揚稱頌的。
⑦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盛世」「之治」
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長河中,先後出現過幾個最好的歷史時期,史稱「盛世」,例如西漢「文景之治」發展到漢武帝而極盛,唐代「貞觀之治」而至開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稱盛與清代「康雍乾盛世」,還有鮮為人知的「戰國盛世」。其中,人們多以「盛世」命名的為「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亂之後,在新興王朝上升時期推進至極盛。西漢在秦朝廢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歷170多年「休養生息」後才達到全盛。唐代開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亂之後,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現的。其間,走過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明,削平群雄,驅逐元朝統治者出長城,一統天下,經半個世紀的勵精圖治,終於開創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自神宗萬曆中期,亂象環生,經熹宗至崇禎,終釀成大亂,至清軍入關前,已持續亂了約半個世紀。清入主中原,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農民軍;掃盪南明勢力,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亂的基礎上再建一代王朝。又經過近70年,終由大亂轉為大治。戰國時期有些特殊,咋看起來,七國並立呈混亂狀態,實際上是經過春秋「禮崩樂壞」、長期兼並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國保持了長期的相對穩定,最後由秦實現統一,始達大治頂峰。 各個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徵: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久安,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視為「亂世」,然而也表明,舊制度行將崩潰,新制度正在產生。進入戰國時期,相繼有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至中後期,秦國、韓國、齊國、趙國、燕國也都因變法而強大起來,尤其商鞅在秦國變法更為徹底,結果秦國比其他六國更強大。盡管各國變法程度不同,但最終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會制度變革,奴隸制被封建製取代。 遠在西周時實行諸侯分封,經過春秋時的相互兼並,到戰國時只剩下七國。這與此後的國家分裂有本質區別。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還不能算作真正的統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為中心的宗族聯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給戰國定性。由春秋「萬國」變為戰國時的「七國」,是一次重大的進步;由七國最終變為秦國一國,秦始皇建大一統中央集權,乃春秋戰國歷史繼續發展的結果。 秦兼並六國,廢分封,行郡縣制,統由中央即皇帝一人專制,首次將春秋以來倡導的「大一統」理論變為現實。自此以後,統一與分裂,不能不成為判斷社會發展遵循的原則之一。當然不能說凡統一就絕對正確,凡分裂皆屬罪過。當一代王朝末期已經腐敗透頂,生產力的發展被嚴重阻礙甚至嚴重倒退,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候如農民起義「分裂」了它的統一,就成為必要,應當肯定,或者說「是一件好事」,毛澤東主席對中國農民起義之積極作用的肯定正說明了這一點。但分裂之後遲早要重歸統一,正所謂「分久必合」。此乃中國歷史發展規律。之所以肯定「大一統」,是因為它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這樣,對「大一統」的實現程度,就成為認定盛世的重要條件。西漢文帝(前179——前157年)、景帝(前156——前141年)至武帝(前140——前87年),是開疆拓土的時期。向北,擊敗匈奴,戰爭持續半個世紀,將匈奴驅逐至漠北以遠。原先由匈奴占據的漠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皆收入漢之版圖;向西即玉門關以西、新疆南部,漢時稱西域,被臣服而成為漢的疆土;向東,擊敗衛氏朝鮮,將其統治的部分遼東地區歸入漢朝管轄;向南、西南、東南開拓,即今之廣東、雲南、浙江、福建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成為漢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武帝時期,建立了遠勝秦朝的「大一統」。 唐至盛所建「大一統」,是繼漢之後又一次擴大,歷史多「漢唐」並稱。唐,在西北擊敗突厥,設安西都護府;在東北,徹底擊敗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遠在黑龍江設黑水都督府,以轄東北地區。開元極盛,疆域之廣遠超西漢。 漢唐實現了空前的統一,是中國疆域擴大的兩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明永樂、宣德之時,從北與西北兩個方向出擊元朝後裔,控制了大漠南北;西南與南部即今雲貴川等地行土司制,歸中央管轄。在東北即今開原以北遠至外興安嶺以北,東至苦兀(即庫頁島),廣設衛所,在黑龍江特林置奴兒干都司,以轄各衛所。周邊的國家,如安南、暹羅、朝鮮等都是明的屬國。永宣之後,長城以北和西北又為蒙古控制,與明時戰時和,幾與明相始終,明的疆域又有所縮小。論疆域之廣大,統一之擴大,居漢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唯有清康雍乾盛世可比。雍正帝聲稱:「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統之天下,東西南朔,聲教所被,莫不尊親」。此言尚早,實際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才最終平定西部准噶爾,青海、新疆南北、西藏地區才完全置於中央統轄之下。西部疆域達巴爾喀什湖以東,北部為漠南漠北,行盟旗制;西南已改土歸流,行千餘年的土司制被廢除。在東北達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東至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包括庫頁島在內);東南至台灣島以東;最南至南沙群島,皆隸版圖之內。置行省,命官駐軍,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當時已有50多個民族共存於一個政權之下。清康乾發展了「大一統」,而且突破了歷代「內諸夏外夷狄」的傳統觀念,自康熙起放棄修長城,這就破除了2000年來的隔閡,使得「中外一家」成為現實,這直接為現代中國版圖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然,現在中國版圖比清康乾盛世時小了四分之一,比那時有較大倒退)。
⑧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治有哪些
一、文景之治
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與民休息,興修水利,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為「文景之治」奠定基礎。
漢景帝劉啟(前188年—前141年),漢文帝劉恆第五子,母孝文皇後竇氏,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治國思路,一起開創「文景之治」。
二、武帝盛世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景帝第十子,母王娡,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登基後,加強中央集權,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上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武帝盛世」,把西漢推向最繁榮,最強盛的時期。
三、昭宣中興
西漢漢昭帝和漢宣帝時期,西漢處於恢復穩定及發展階段。
漢昭帝劉弗陵(前94年-前74年),漢武帝劉徹六子,西漢第八位皇帝。漢昭帝繼位時年僅八歲,在霍光等人輔助下,進一步發展和改革漢武帝時的制度,使漢武帝後期的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西漢王朝出現中興之氣。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9年),漢武帝曾孫,西漢第十位皇帝。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臣服,與漢昭帝統治時期合稱「昭宣中興」。
四、光武中興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57年),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在位期間,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五、明章之治
東漢繼光武中興之後,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景象,此間把東漢推向了鼎盛,同時明章二帝時期的一些政策,對整個東漢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明帝劉庄(28年—75年),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東漢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
漢章帝劉炟(57年—88年),漢明帝劉庄第五子,東漢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
六、元嘉之治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終於有所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因其年號「元嘉」,史稱「元嘉之治」。
七、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成功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當時社會開始恢復,政治安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因其年號「開皇」,史稱「開皇之治」。
八、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即位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使百姓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因其年號「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九、開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七位皇帝,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唐玄宗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使大唐經濟迅速發展,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空前繁榮,商業十分發達,對外貿易不斷增長,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因其年號「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十、咸平之治
宋真宗趙恆(968年—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統治時期,勤於政事,使北宋的統治日益鞏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日益繁榮,因其年號」咸平「,史稱咸平之治。
十一、洪武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消滅各路割據勢力和元朝後,國家百廢待興,他在位期間,努力使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國力迅速增長,因其年號「洪武」,史稱」洪武之治「。
十二、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期間的各項政策和改革,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將由靖難之役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因其年號」永樂「,史稱「永樂盛世」。
十三、仁宣之治
明仁宗和明宣宗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明仁宗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十四、弘治中興
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太平,因其年號」弘治「,史稱」弘治中興「。
十五、嘉靖中興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在位期間推行新政,取得顯著效果,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同時文化和科技領域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涌現,因其年號」嘉靖「,史稱」嘉靖中興「。
十六、萬曆中興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在位之初,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因其年號」萬曆「,史稱」「萬曆中興」。
十七、康乾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在位期間,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在位期間,對康乾盛世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在位期間,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
⑨ 我國古代都有什麼之治,是在哪些皇帝
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 和十二年 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開元盛世是指唐玄宗在位期間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第二,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第四,發展農業。
⑩ 中國古代可以被稱作某某之治的時代有哪些
成康之治:
先夏
·帝堯之治
·帝舜之治
夏朝
·禹啟之治
·少康中興
·杼槐之治
·芒泄之治
·不降之治
商朝
·成湯之治
·太甲之治
·太戊之治
·祖乙中興
·盤庚中興
·武丁之治
·祖甲之治
·武乙新政
周朝
·文武之治
·成康之治
·穆王之治
·孝王振興
·宣王中興
·尊王攘夷中興(齊晉主盟)
漢朝
·黃老之治(呂太後)
·文景之治(漢文帝、景帝)
·武帝之治(漢武帝)
·昭宣之治(霍光、漢宣帝)
·元帝之治(漢元帝)
·光武中興(漢光武帝)
·明章之治(漢明帝、章帝)
·永元之治(漢和帝)
·安帝之治(鄧太後)
三國
·明帝之治(魏明帝)
晉朝
·太康之治(晉武帝)
·太寧之治(晉明帝)
·王猛治秦(前秦世祖、王猛)
·太元之治(謝安)
南北朝
·元嘉之治(宋文帝)
·太平真君之治(北魏太武帝)
·永明之治(齊武帝)
·孝文改革(馮太後、北魏孝文帝)
·天監之治(梁武帝)
·建德之治(北周武帝)
隋朝
·開皇之治(隋文帝)
·大業初年之治(隋煬帝)
唐朝
·貞觀之治(唐太宗)
·大帝之治(唐高宗)
·武周之治(周則天帝)
·開天之治(唐玄宗)
·大歷建中新政(唐代宗、劉晏、楊炎)
·元和中興(唐憲宗)
·會昌新政(唐武宗、李德裕)
·大中之治(唐宣宗)
五代
·長興之治(後唐明宗)
·保境安民(南唐烈祖)
·顯德之治(後周世宗)
宋遼金
·開寶之治(宋太祖)
·咸平之治(宋真宗)
·聖宗之治(蕭太後、遼聖宗)
·仁宗盛治(劉太後、宋仁宗)
·熙豐變法(宋神宗、王安石)
·哲宗之治(宋哲宗)
·紹興偏安(宋高宗)
·大定之治(金世宗)
·乾淳之治(宋孝宗)
·明昌之治(金章宗)
元朝
·至元之治(元世祖)
·大德之治(元成宗)
明朝
·洪武之治(明太祖)
·永樂之治(明成祖)
·仁宣之治(明仁宗、宣宗、三楊)
·景泰振興(明代宗、於謙)
·弘治中興(明孝宗)
·隆慶新政(徐階、高拱)
·萬曆之治(張居正、明神宗)
清朝
·康熙之治(清聖祖)
·世宗新政(清世宗)
·乾隆之治(清高宗)
·洋務新政(奕、李鴻章)
共和國
·計劃之治(太祖、周相、劉公)
·鄧公新政(鄧公、胡公、趙公)
·朱氏變法(江總、朱相)
·和諧之治(胡總、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