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大古國發生了什麼,為何四大古國中,唯獨只剩中國傳承千年不衰
一、四大文明古國的繁榮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是被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的主要文明成就
1、古代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太陽神廟、象形文字;
2、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楔形文字;
3、古代印度:印度教、佛教、外科手術、阿拉伯數字、種姓制度;
4、中國;分封制度、月歷、甲骨文、青銅器.
四大文明古國創造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繁榮的原因
它們都起源大河流域,這些地方自然地理條件都比較優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而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其它科學技術,創造出偉大的古老文明。
同時,它們的科學技術都產生於社會實踐,屬於同一類型,即青銅時代的農業實踐模式。這使它們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地方,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
三、四大文明古國的今天
1、巴比倫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世界上最為險惡、沖突不斷的地區。
2、埃及
絕對的歷史文化寶庫、旅遊聖地,可是經濟卻基本停滯不前。
3、印度
長時間被殖民,基礎設施落後,宗教的融合遠比其他困難的多。
4、中國
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在20世紀初期很頹弱, 八國聯軍的入侵使的中國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中國不是最強大的。
現在的中國從80年代開始了改革開放,創造了新的文化,使得中國開始了長達30年的高速發展。
四、四大文明古國衰落的原因
它們都建立在農業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是農業文明的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迅速出現,而四大文明古國的農業文明卻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18世紀以後不約而同的落後於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還有許多歷史原因,如宗教的影響,外族的入侵等。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赫梯滅亡;古印度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長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中國歷史的四大規侓千年未變擴展閱讀:
古中國有黃河和長江,古印度有恆河和印度河,古埃及有尼羅河,古巴比倫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四大文明古國均產生於大河流域並繁榮起來,主要原因為:
原始社會時期生存條件比較惡劣,首先要解決的人的吃飯問題,河流區域最容易引水灌溉,同樣容易生長草木繁殖動物,長此以往,從事農耕的村落到發展工業的城市的過程就形成了。
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
古埃及公元前32世紀左右建立,公元前343年被波斯滅亡。
古印度分兩個階段,哈巴拉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巴比倫: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公元前612年滅亡。
中國的文明沒有斷裂,主要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歷史上,中原曾兩次遭到少數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帶領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滿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了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
❷ 中國歷史千古不變定律有哪些
歷史從未改變,歷史只在反復,很多未來的答案都是歷史里,讀懂了歷史,就讀懂了未來。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在這種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定律,始終保持不變。
1、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綉,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而諸侯叛,自"赴火而死"。為什麼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了普希金的偉大,因為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那個《漁夫與金魚的故事》。那個醜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過想要一個新木盆。第一個願望被滿足之後,第二個願望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胃口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仍舊只有一隻舊木盆。
世人的貪欲,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君王的貪欲,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里所說的商鑒,究竟要我們鑒什麼?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雙筷子或一隻木盆。只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
《左傳·?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里的「忽」字,意為迅速,突然洪水潰堤,轉瞬之間,一瀉千里。李自成打進北京,一生事業達到巔峰。由巔峰而至於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轉瞬之間。殷紂王之後,兩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煬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2、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任用大夫文仲、范蠡整頓國政,經過十年的忍辱負重和勵精圖治,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仲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仲此時方知范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仲,臨別留下佩劍讓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同樣的事情,漢五年劉邦當皇帝後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漢六年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漢十年,皇後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後只相處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浩嘆。
3、包圍定律
人為什麼會是這樣,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魯迅先生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
魯迅認為,「猛人倘能脫離包圍,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圍新論》,講述「包圍脫離法」。「然而終於想不出好的方法來」。魯迅也如范蠡一樣,是聰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後來聽說瑞典國王出門不帶護衛,上班自己騎車。心想,答案就在這里了,包圍是可以打破的呀。
4、敵戒定律
敵戒定律是指不管是國還是個人,雖然敵人對於我們來說都希望沒有,但是敵人會讓我們不斷的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小心行事,戒驕戒躁努力的超過敵人比敵手更強,從而自己更加的優秀更加成功。然而如果沒有了敵手,我們的警戒心一下子就鬆懈下來了反而容易失敗。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翻譯如下:
人們都知道敵人對自己是有害處的,躲都來不及但是柳宗元卻不這么認為。他認為,有敵人不是壞事而是好事,是對自己有利的秦國在與六國對抗的時候。為了能打敗敵手而富國強兵,然而當把六國打敗後卻因為沒有敵人而自己放鬆下來,不再富國強民而開始衰敗下來晉國打敗了楚國。認為這是晉國的禍患,晉國的國君不聽範文的勸告因為打敗了敵國而不強盛自己的國家了結果引起了全國怨聲載道。孟莊子討厭臧孫紇,臧孫紇死後,孟莊子很傷心認為治自己病的葯物沒有了自己也會在不久後死掉。聰明的人知道,敵人存在的時候我們會戒嬌戒燥不會自滿,小心敵人不至於得意忘形。然而在敵人消失或不存在時,我們往往會過於驕傲會得意忘形,會自滿,會不注意自己的行事。慢慢的,我們就會因為這些而招致禍患會嘗到失敗和滅亡的結果。警惕疾病的人,會延年益壽而。自認為自己強壯的人,反而會突然死亡。
5、朋黨定律
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的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的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
《紅樓夢》中賈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結為勢力;更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彼此回護,構成一個復雜體系。宗法社會的特點之二,親不間疏,後不僭先,有規有矩。
一個人立於社會,並非是孤立的。在他們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關系:親戚關系、同學關系、師生(徒)關系、戰友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幫會關系、志同道合和趣味相投的同志關系等,這些關系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資源。聰明的人運用得好,前途無量。無論處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都能看到忙著拉結,就像一隻只勤奮的蜘蛛,編織著屬於自己的網略。因為網略越大,越結實,捕獲的就越多。
6、黃宗羲定律
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規律:史上各種改不止一次,但每次改後,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局限性,平民的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漲到一個比改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
7、五世而斬定律
《孟子·離婁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澤」是指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對後代的影響;「斬」,意謂斷了,沒法再繼承。
有俗語稱: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五代,說明社會情態也和世間萬物一樣,都有流轉的規律。也有說法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雖然也曾出現過穩定繁榮的局面,它們被稱為治世、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除漢、唐有些個別,其他各代都概莫能外,逃脫不了歷史安排。
漢朝第五任皇帝是漢武帝,漢武晚年昏聵,不但民間反對情緒溢於言表,就是上層也被漢武的胡作非為所激怒。不過,漢武畢竟不同一般的帝王可比,他很快察覺了自己的危險的處境,勉強維持了免於崩潰的命運。
比之唐代,從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武則天再到唐玄宗,這裡面經歷了七任,和前漢相捋。但是,唐高宗中後期,實際是武則天在執,而唐中宗、唐睿宗的時間不但短暫而且了無新意,其中中宗本人也被韋後所害,唐睿宗的皇位來自兒子。
五代十國結束,中原以北宋為正統,北方則先後有遼、金崛起,西部則以黨項建立的西夏為主。北宋前五任皇帝分別是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到了宋英宗執政期間,北宋的衰落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宋英宗一死,宋神宗就公開打出改良的旗號。
金的前五任皇帝分別是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到了金世宗末造,金章宗即位後不僅沒有糾正金世宗弊政,反而掩耳盜鈴,坐視蒙元的崛起。
元、明、清三朝是封建社會走向爛熟的最後階段,其中元世祖改蒙古為「大元」,這是元朝名實俱在的開端。忽必烈一死,也就過了短短的三十多年,這個令世界為之震撼的天下第一王朝也就隨之覆滅。明朝的衰落也不過五任皇帝,從蟋蟀皇帝朱瞻基時代也開始了它的前行路程。朱瞻基死後,明英宗即立,土木之變不久發生,明朝就此步入中衰。清朝如果從第一代算起,第五任皇帝恰好就是乾隆帝。
8、皮毛定律
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那時的人,他們「笈」中裝著的那份精彩只屬於他們自己,獨一無二。他們背負著它,走遍世界。他們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說服全世界。他們的思想像凌空而過的天馬,高遠而神奇。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噴涌而出。清泉匯集之處,是大海,激盪澎湃。
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文人們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乾涸了。天馬沒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車同軌,書同文,」做起來並不難。而要把這些十分固執的文人統一起來,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難奏其效。
舉世一致,歐洲人沒有做到,我們做到了,這是很值得驕傲的。
❸ 中國歷史有多少年啊有說二千年、四千年、五千年還有說是七千年的到底哪個正確啊
人類所謂的文明成型於國家制度的建立,和所謂石器和紅銅器,青銅器根本沒有什麼關版系。因為一個人權類的利益集團就算擁有飛機大炮,但是這個利益集團沒有組織制度,那麼它也不是一個國家。
所以就人類歷史而言,只有出現貴族制度的王侯將相的國家才能算做文明的開始。也就是說按照中國歷史記載,女媧、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都不能算作文明的開始,只有啟建立夏才算是文明開始。所以中國八千年前舞陽賈湖遺址是不能算作文明古國的,因為她不過就是一個部落,沒有成型的社會制度。而成型的社會制度,起碼的標准就是擁有道德、法律和基本的社會制度。所以就文明而言,中國歷史上許多四方的民族,都被中國稱為蠻夷,因為他們沒有完善的社會制度,完全就是一種原始的沒有多少道德、法律和制度約束的原始部落狀態的原始人。
❹ 中國歷史上千古不變的九大定律 中國千古不變的定律有哪些 兔死狗烹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綉,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馮夢龍)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卧薪嘗膽,精神非凡。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殺文種的時候,勾踐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把它帶到先王那裡去吧。」
第三定律——包圍定律
諸葛亮說親賢臣,遠小人,但小人卻更善於「包圍」。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論及天下興亡之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
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官員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官員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中國歷史上這樣的「黨(派)爭」持續不斷。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
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歷史規律。內容是關於「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歷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1856—1860年,太平軍兩次打破圍困天京的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取得大捷。有人說,雖然打了勝仗,但客觀上卻幫了清廷的忙。何以這樣說?駐守江南、江北大營的是清廷「精銳」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兩營潰敗,湘軍成為清廷主力,形勢急轉直下。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
這個題目是我從一本題為《蔣黨》的書中看來的。書中說,清末權臣袁世凱,為大清帝國送了終,人稱「權大欺主」。蔣介石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其「御下之術」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個派別和山頭(黃埔系、 cc系、政學系)相爭,各派彼此爭斗、鉗制,需從蔣那裡尋求支持,於是蔣超越各派之上成為無法撼動的最高領袖,雲雲。(早年讀過的書,印象十分模糊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有一個難解的結始終困擾著歷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權大欺主」。歷史上「權大欺主」的事屢見不鮮。楚成王兒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殺;吳國公子光派專諸刺殺王僚;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隋有楊廣弒父殺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變成了「毛」。
❺ 中國五千年跳不出的歷史定律是什麼呢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綉,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百姓怨而諸侯叛,紂亡其國,“赴火而死”。
儒風感悟:
都說有敵人是壞事,但是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都認為是好事。
馬雲曾在演講的時候曾說:有騰訊這樣偉大的公司做對手,是阿里的幸運。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無論是人還是機構,時間長了總會懈怠、腐敗。
只有在擁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才會變得有活力,有動力。
正是因為騰訊的存在,阿里才一刻不得鬆懈,才能不斷更新,不斷進步。
華為遭受美國打壓之後,記者采訪任正非是否對此悲觀,任正非卻說:華為上上下下都因此緊張起來,嚴陣以待,不再像以前一樣鬆鬆垮垮了,現在才是華為最好的時候。
人生也是如此,有敵人不可怕,輸了也可以再來。
可怕的是懈怠,是承平日久之後的耽於安樂,不思進取。這樣的毀滅,才真的是無可救葯。
❻ 中國古代有哪些千年不變的歷史規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第三定律——包圍定律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❼ 中國近代史上,為什麼說甲午戰爭前社會性質千年不變,戰爭後十年即便
第一次提出資本主義政治體制,以前都是封建君主專制
❽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不公等條約是什麼,講了什麼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不公等條約是:
1、《中法北京條約》
是法國與清朝於1860年(咸豐十年)10月25日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與《中英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構成了《北京條約》的主體。
條約原文:
第一款 大法國欽差大臣於己未年五月進京換約,行至大沽,該處武弁攔阻前進,大清國大皇帝甚為悔惜。
第二款 大法國欽差大臣進京換約時,或於途次,或在京師,大清官員俱以相宜欽差之優禮接待,俾得任便稱其職守。
第三款 從換和條約之日起,咸豐八年在天津所定之和約暨遺補之款,除現在所改之款外,即日均應一一施行。
第四款 己未年在天津所定遺補第四款內載,中國賠補軍需銀二百萬兩,茲以刪去;今復議定,賠補銀共捌百萬兩。
第五款 中國今所賠補之銀本系為軍需,又為法國商人及其所保護者在廣東省城所有行內物件被百姓或燒、或劫。將來大法國將此賠補之銀,均公允分攤與被累之法國人;其銀扣一百萬兩,派與法國民人及其所保護者,為補其害,或慰其苦,其餘皆抵軍費。
2、《馬關條約》
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條約原文:
第一款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第二款
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第一、下開劃界以內之奉天省南邊地方。從鴨綠江口溯該江抵安平河口,又從該河口劃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而止,畫成折線以南地方;所有前開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劃界線內。
該線抵營口之遼河後,即順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為分界。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在奉天所屬諸島嶼,亦一並在所讓界內。
第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第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款
前款所載及黏附本約之地圖所劃疆界,俟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應各選派官員二名以上為公同劃定疆界委員,就地踏勘確定劃界。若遇本約所約疆界於地形或地理所關有礙難不便等情,各該委員等當妥為參酌更定。各該委員等當從速辦理界務,以期奉委之後限一年竣事。
但遇各該委員等有所更定畫界,兩國政府未經認准以前,應據本約所定畫界為正。
3、《辛丑條約》
是中國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條約原文:
1.賠款。清政府賠款各國(共11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
2.劃定使館區。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3.拆炮台、駐軍隊。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重要地區的12個地方駐扎軍隊。
4.脅迫清政府承諾鎮壓反帝斗爭。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的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凡發生反帝斗爭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5年。其中這一條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帝國主義的工具。
4、《南京條約》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