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龍的來歷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
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渾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
(1)中國龍產生歷史擴展閱讀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
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並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
Ⅱ 中國龍在歷史上究竟存不存在,有什麼證據
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含義和地位,中國人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在很多歷史古籍中都有龍的記載,《左傳》中曾記載「伏羲氏時,有龍呈祥,因而以龍紀事,創立文字」。在《易坤》中曾記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禮記》中曾記載「鱗鳳魚龍,謂之四靈」。
關於龍是否存在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爭辯不休。在很多人看來,這么多「墜龍」事件的發生說明龍是真實存在的一種動物,但其實並不是這樣,龍的存在缺乏科學性,「墜龍」事件的發生只是因為世界上存在很多與傳說中的龍相似的動物。
龍只不過是人們對於超自然力量崇拜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圖騰,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這只是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嚮往的一種具體體現。
龍的存在缺乏生物合理性
在古代傳說中龍可以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這種生物顯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古代人們對於動物的認知並不像我們如今這樣完善,很容易將其他動物誤認為是傳說中的龍。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傳說中的龍角長得像鹿,眼睛長得又像兔,脖子長得像蛇,爪長得像鷹,掌長得像老虎,耳朵長得像牛這種動物實在是存在太多不合理的生物結構和搭配了,在自然界是很難存活的。
那麼古代的「遇龍」事件又該如何解釋呢?這應該都是古人的主觀想像了,就像鄭和下西洋時碰見長頸鹿誤認為麒麟一樣。人們在陸地上碰見的龍,應該是蟒蛇一類的動物。海上遇到的龍,很可能是鱷魚或者是帝王魚之類的大型魚類。至於天上看到的龍,很可能是某種氣候原因造成的氣候現象。
神龍只是古代鮮明的一個美好想像,是先民們在無法戰勝自然災害的環境中的一個美好寄託。雖然神龍蘊含著中國人民的美好想像,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神龍這種動物顯然是不存在的。
Ⅲ 中國龍的圖案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龍的產生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了。
在遠古時代,人們常把他們所敬畏的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自己氏族的標記,他們崇拜它,祈求得到它的保護,這就是圖騰崇拜。龍就是一種圖騰崇拜物。
那麼,龍起源於哪種東西呢?說法很多了。有人說龍起源於鱷魚,有人說起源於蛇,有人說起源於豬,還有人說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專家們的這種看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後來華夏族又聯合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
1987年在河南省淄陽發掘了一處距離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這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龍了,人稱「中華第一龍」。在內蒙古還出土了一個玉龍,樣子很漂亮,它的身體細長,彎曲成C形,龍頭很像豬。這個豬頭形玉龍也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在距離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時期,龍常常出現在青銅器和骨器上。那時的甲玉龍(中國西北部的內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龍」字,「龍」字的寫法有100多種。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龍多次被生動地描繪在帛畫上。到了漢代,龍的樣子就跟今天見到的龍差不多了。以後,經過各個朝代的加工,龍的樣子越來越威武神氣了。
Ⅳ 中國龍的由來
一、夔龍期
自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Ⅳ 我想知道中國龍傳說的最早起源呢。。。。
龍的起源
龍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現在陳列於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里,這是一條有貝殼砌成的龍,它造型粗獷,樣子像是蜥蜴,沒有艷麗的顏色,考古學家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獸,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
Ⅵ 龍的歷史起源
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龍字中的口開口朝下,表示雨從龍口中傾瀉而下。
龍觀念的產生,是原始先民對產生雷電的原因的一種生物化解釋。在「龍」字的異體中,字形是在龍的形體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為斧劈樹木狀。從這個意義中又引申出刑具。在「龍」字中,「辛」位於龍形的上方,從辛的語義和造字的上下結構中可以看出,這個「龍」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龍(雷神)的恐懼而又企圖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狀態。
《集韻》在「龍」字下收錄了「竜」這個異體字。該字的上方和「龍」字左上方一樣,即甲骨文「辛」的隸定形式。「竜」的形義正是對雷電的征服狀。此字形有力地證實了龍的原型是雷電。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6)中國龍產生歷史擴展閱讀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1)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
(2)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
(3)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Ⅶ 龍的歷史演變
中國龍的發展分為3個時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稱之為「古代龍」。古代龍多作匍匐爬行狀,結構形態比較粗陋,蛇身獸頭,保持著爬行動物的特點。
但它們的形狀極為豐富,也異常怪異。或尖角,或齒角,或無角,或長鼻,或卷鼻,或無鼻,或多鰭,或一鰭,或無鰭,或一足,或前後有足,或無足……它們帶著一身粗野與狂放,暴力與恐怖,展示著神秘的威力。這不僅反映著上古時代大陸地方文化未經系統化之前的形態,同時也反映著野蠻的部落兼並戰爭時代的文化特色。
第二期從戰國到唐代,可稱之為「中世龍」。這是龍的形態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中世龍」開始脫去了爬行動物的特點,從匍匐走向飛騰。龍的體態多呈S形,顯得剛健有力。形態結構也開始復雜化,出現了頭發、節毛,角開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變為鹿角,羊須的特徵開始突出,有時則表現為獸身。
而且氣勢漸增,表現出不可一世的姿態來。如漢畫磚上的青龍龍頭高舉,引頸長嘯,大有騰身欲飛之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龍不管龍姿怎樣變化,形態怎樣不同,除圓形造型外,它們的頭大多奮力高舉,或引頸欲鳴,有引身向上的飛動趨勢。這一點與古代龍和現代龍,是大不相同的。這種造型藝術,乃深深植根於強盛的專制帝國與夷夏文化大融合的歷史運動之中。
第三期是宋以後,可稱之為「現代龍」。宋以後,龍的形態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七百年,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現代龍的主要特點是蜿蜒多姿,通體華美,雖仍保持著不可一世的威嚴,但卻失去了中世龍的剛猛。
它們的頭角由短變長,呈叉狀,但卻沒有進攻性,而展示的是一種「威儀棣棣」的容度。上齶由卷變直,口由深變淺,原始龍帶血的巨口,變成了滿足生存需求的覓食工具。身軀延長,須發長飄,身體的各個部分表現得極為協調,優美的姿態更富有神韻。它標志著民族性格的成熟與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標志著一個歷史時代的終結。完美意味著不再發展,成熟意味著走向衰落。
(7)中國龍產生歷史擴展閱讀:
炎黃時期就以龍為圖騰,對神異動物龍的崇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
據記載,在炎黃時代,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各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以後,夏朝以黃龍為圖騰,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
秦漢以後,龍成為帝王的象徵。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床稱為龍床等。在古人心目中,龍是一種神秘的寶物,不易見到,即使顯現了也見首不見尾,或只見到只鱗片爪。而龍的出現,是天下太平的徵兆,所以龍被人們視為天下間最大的吉祥物。
雖然神秘莫測、變化多端的龍難得一見,但自古以來人們對龍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漢代學者王充指出,龍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長度都相等;龍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龍還能顯能藏、能巨能細、能長能短。春分時飛上天,秋分時潛於淵。
在神話傳說中,龍的種類有很多,有鱗者為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為虯龍,無角者為螭龍,未升天者為蟠龍,好水者為晴龍,好火者為火龍,善吼者為鳴龍,好鬥者為蜥龍。
在堪輿學著作中,「龍」是最常見的術語之一。由於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態上變化多端,與傳說中的龍相似,所以古人將山和水都比喻作龍,把山脈直呼作「龍脈」,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龍」。這樣,龍就成為山和水的象徵,各種龍的塑像和圖案大量出現在宮殿衙署、大戶人家乃至尋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宮的九龍壁、太和殿的龍椅、龍柱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
Ⅷ 中國龍的發展分為哪幾個時期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志。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龍被神化後,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商周時期,龍紋正式作為天子紋章與權力象徵。這時候的商周天子懸掛九旒龍旗,並且穿著龍袞祭祀先王。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進一步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戰國時期便形成了五色龍崇拜,及龍神信仰。在春秋時期,有五行神,分別與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龍、虎、鳳、龜和麒麟,龍只是其中之一,與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龍觀念尚未形成。到戰國時期,五龍觀念開始形成。
最後是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
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五色龍及四海神,龍神信仰,在宋以前多稱龍神,直至宋徽宗封五龍為王,龍王信仰才開始流行,可以說,現在的四海龍王,五帝龍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龍神來的,由中國本土龍神演變的道教龍王,是後來神魔小說中四海龍王的直系宗主,四海龍王及五帝龍王都是中國本土血統的五龍神演變來的。
秦漢龍紋
《史記·封禪書》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
龍原本是中華先民崇拜對象,但隨著專製程度的不斷加深,君權之日益膨脹,帝王之家憑借政治優勢,將龍據為己有。《呂氏春秋》中,便有將晉文公「喻之為龍」的記載。其後有秦始皇稱「祖龍」之說。秦漢以後,龍已定型為帝王化身,皇室專利。皇帝為「真龍天子」,出生曰「真龍天降」,駕崩稱「龍御上賓」;所居者龍庭,卧者龍床,座者龍椅,穿者龍袍。
Ⅸ 中國龍文化的龍的起源
【探究】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考古發現】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歷史故事】
夏代劉累養龍的故事,之後,《山海經》製造了龍家族的一批新類型。道教里有許真君御龍的神話故事,佛教里有天龍護法的故事。
【歷史發展】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Ⅹ 中國龍的由來或傳說
龍的來源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傳說中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尾、口角有虎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