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一段城牆是用鮮血建造的
城牆,算是古代的一個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也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在這里,“城牆”的含義根據其功能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牆分為二類:即一類為構成長城的主體,另一類屬於城市(城)防禦建築,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封閉區域。狹義的城牆則是指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的城市封閉型區域。封閉區域內為城內,封閉區域外為城外。
其實,統萬城雖然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它卻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它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紀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讓現代人能夠體味歷史的輝煌與現實的悲涼,滿足遊客覓奇獵古、回歸歷史、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還是古代建築藝術、民族史等方面科研、教學考古的旅遊勝地。
現今,統萬城是陝西重要的旅遊景點,但是,如果要去統萬城,還是要費一番周折才能到達。因為,統萬城不僅見證了漢化匈奴大夏國的建立,還見證了今天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
2. 中國歷史上有過禁武令嗎
中國歷史上有過禁武令。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統治,防止人民造反,往往會對民間持有武器進行收繳和管制。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天下之兵」開始,歷代幾乎都實行過不同程度的「禁武令」。
最早的「禁武令」始於秦朝
賈誼的《過秦論》當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意思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集中於首都咸陽加以銷毀,鑄造了鍾鐻和十二個各重千石的大銅人,置於咸陽城內。
秦始皇的這條「禁武令」,是中國古代見諸於史冊最早的官方禁武,也是歷史上最為嚴苛的一次禁武運動。遺憾的是,秦始皇集天下兵器鑄造的這12個銅人,今天已經看不到了。關於這12個銅人的下落,據說當初項羽攻克咸陽後,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了。
北宋五次重申「禁武令」
熟讀中國古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歷代統治者都對民間武裝力量防備很深。不僅是秦王朝,連素來「重文輕武」的宋朝也是多次頒布並重申「禁武令」!
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建國後,多次對遼用兵。邊境人民為了配合宋軍,也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裝組織,弓箭社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宋朝政府難以容忍類似於弓箭社這樣的非政府武裝長期存在,因此多次頒布「禁武令」!
宋代最早的「禁武令」頒布於北宋開寶年間。當時,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限制民間武裝力量的發展,公開下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此後,宋太祖淳化年間、宋仁宗景佑、慶歷和嘉佑年間都被北宋政府不斷重申,多達五次之多!
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頒布「禁刀令」
眾所周知,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自然會受到漢人的歧視,因此各地反抗的浪潮此起彼伏。為防止百姓起來造反,元朝頒布了「禁刀令」,禁止民間私藏兵器。
當時,元朝政府規定:每3戶人家只允許有1把菜刀,並且還要進行實名登記。
雍正皇帝也曾下旨禁武
古代對兵器的管理很嚴格,一般平頭老百姓是不可以擁有兵器的。雍正四年,清廷下了道著名的「禁武令」聖旨:禁止民間人士佩戴刀劍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間擂台較技,違者依律重處,擂台死傷按殺人論罪。
3.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皇子封過燕王這個稱號
戰國時代 燕易王 燕王噲 燕昭王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喜
秦末楚漢時期燕王
燕王韓廣 燕王臧荼(詳情參見相關詞條)
西漢時期,今北京地區曾五度建為燕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封燕王盧綰逃降匈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劉建為燕王,都薊城,高後七年(前181)劉建死,無後國除,改為燕郡.高後八年(前180)封呂通為燕王,同年高後死,呂通被殺.
臧荼
臧荼(?-前202年),秦朝末年西漢初年人.燕王韓廣部將,跟隨項羽援救被秦朝章邯包圍的趙國.又隨項羽入關中.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項羽分天下為十八諸侯,立臧荼為燕王,都薊.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之後,臧荼攻滅韓廣,合並遼東,統一燕國.
盧綰
盧綰(前256年—前194年),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是同鄉好友,且和劉邦同一天生日,兒時與劉邦一起在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劉邦當泗水亭長時,常隨出入上下.楚漢戰爭中,官至太尉,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燕王(今北京)
西漢燕國世系表
(前195年—前180年) 第1代 燕靈王 劉建 15年 前195年-前180年 (前181年—前127年) 第1代 燕敬王 劉澤 4年 前181年-前177年 第2代 燕康王 劉嘉 26年 前177年-前151年 第3代 燕王 劉定國 24年 前151年-前127年 (前117年—前79年) 第1代 燕剌王 劉旦 38年 前117年-前79年
三國時期燕王
公孫淵
燕王公孫淵,字文懿, 幽州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公孫康之子,公孫晃之弟,公孫修之父.魏大司馬,封樂浪公.後自稱燕王.卒於238年.
編輯本段5.東晉十六國時期燕王
這一時期以「燕」為號,建國稱燕王的人較多,詳情參見詞條十六國
隋唐時期燕王
格謙
格謙(?-616)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隋末厭次(今山東省惠民縣東南)人.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起兵反隋,以豆子岡(今山東惠民縣境)為根據地展開斗爭,眾至十餘萬人.自稱燕王十二年,為王世充所敗.他犧牲後,余部由高開道率領,繼續戰斗於黃河以北地區.
高開道
高開道(?~624),陽信城南人,家貧,世以煮鹽為生.613年(大業九年),格謙於豆子崗
羅藝
燕王羅藝(?-627),字子延,隋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朝初期將領,寓居京兆雲陽(今陝西涇陽).隋末任虎賁郎將,駐守涿郡.619年歸唐後,賜其姓李,初封燕公,後晉封燕郡王
五代十國時期燕王
劉守光
燕王劉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時期桀燕國建立者,為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
李景達,南唐宗室,封燕王,後改封齊王,謚為昭孝.
李弘冀
燕王李弘冀(?----959),南唐文獻太子,元宗李璟長子,李煜長兄.曾任吳王
宋朝時期燕王
燕王趙德昭
明朝燕王朱棣
4.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個城市做過都城
這里只能計算封建社會國家所在都城,如果算春秋和戰國各諸侯小國,那麼粗略一算有一百多個...
秦(咸陽/咸陽)
西楚(彭城/徐州)
西漢(長安/西安)
新(長安/西安)
東漢(洛陽/洛陽 許都/許昌)
魏(洛陽/洛陽)
蜀(成都/成都)
吳(建業/南京)
西晉(洛陽/洛陽)
東晉(建康/南京)
十六國:成漢 都成都。前趙都平陽(山西臨汾),後遷都長安。後趙都襄國(河北邢台)。冉魏都鄴(河南安陽)。前涼都姑臧(甘肅武威)。前燕都龍城(山東諸城)。前秦都長安。後燕都中山(河北定縣),後遷都龍城。西燕都長子(山西長治)。南燕都廣固(山東青州)。北燕都昌黎(河北秦皇島)。後秦都長安。西秦都勇士城(甘肅榆中)。夏都統萬(陝西靖邊)。後涼都姑臧。西涼都敦煌。南涼都樂都(青海樂都),後遷都西平(河南駐馬店)。北涼都姑臧。
南朝(建康/南京)
北朝:北魏(平城/大同 洛陽/洛陽)
東魏 北齊(鄴/河南安陽)
西魏 北周(長安/西安)
隋(長安/西安)
唐(長安/西安)
吐蕃(山南匹播城/西藏瓊結縣)遷都邏些(一作邏娑,今西藏拉薩市)
五代除後唐在洛陽之外,其餘都在汴梁(開封)
十國:吳越(杭州)閩(長樂/福州)南漢(大興/廣州)楚(長沙)吳(江都/揚州)南唐(江寧/南京)前後蜀(成都)北漢(太原)南平(荊州)
遼(上京/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金(中都/北京)
西夏(興慶/銀川)
北宋(東京/開封)
南宋(臨安/杭州)
元(大都/北京)
明(應天/南京)
清(盛京/沈陽 北京)清朝遷都太多,以稱大清開始計算
民國(南京)
5. 中國歷史上(無論古今)有哪些地方被屠過城
中國歷史上的屠城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在血雨腥風中飄搖,每一個心靈在皮鞭和飢餓的恐懼中顫抖--於是,每一個救世主先後揭干而起了。中國的主義誕生於中國的災亂之中。
僅以戰爭為例,在商朝的《卜辭》中就記載了各種戰爭61次。 而據《春秋》記載,在春秋時期242年間各種戰爭448次。到了戰國時期,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22次。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豈止春秋!2500年來,哪一場自相殘殺,談得上正義?哪一次改朝換代,不是人口死亡過半?
秦人嗜好戰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司馬遷記載:秦國攻魏殺8萬人,戰五國聯軍殺8萬2千人,伐韓殺1萬人,擊楚殺8萬人,攻韓殺6萬人,伐楚殺2萬人,伐韓,魏殺24萬人,攻魏殺4萬人,擊魏殺10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前262年擊趙白起殺盡42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又攻趙殺9萬人……前207年項羽坑秦降兵20萬。
戰國末中國人口2千萬人。可中國軍隊卻遠遠超過歐洲: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一顆流星落下,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死土地分」。秦始皇就把隕石周圍居住的人,全部殺了。
秦始皇的後宮姬妾,凡沒有兒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禮完畢之後,20多萬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於非命;以後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樣悲慘的下場。
到胡亥時,賦稅甚至增加到超過農民收入的2/3。
1)秦末農民戰爭
從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漢建國初期,共歷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萬人,到漢初,原來的萬戶大邑只剩下兩三千戶,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現了「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的現象(《史記·平準書》)。
2)漢武帝伐匈奴
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幾度討伐匈奴,海內虛耗,人口減半,50%的人死亡。
3)西漢末年混戰
公元2年全國人口5959萬,經過西漢末年的混戰,到東漢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萬。損失率65%。20年間,西安的人口從68萬減到28萬,大荔從91萬減到14萬,興平縣從83萬減到9萬,綏遠縣從69萬減到2萬。
4)三國鏖戰
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5)西晉八王之亂
從公元291年開始,先後有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長沙王、河間王、東海王越及成都王穎八王為爭奪皇位,在洛陽相互攻殺,戰亂歷時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達數十萬人,許多城鎮均被焚毀,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使西晉初年並不十分發達的經濟,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與此同時,關東地區又爆發了罕見的蝗災和瘟疫,史載「至於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飢饉」,「流屍滿河,白骨蔽野」(《晉書·食貨志》)。
6)南北朝混戰
公元311年,劉曜攻長安,關中地區的人口僅餘1-2%。
後趙帝國地盤很小,皇帝卻有五個皇後,一萬多姬妾。他死了以後,兒子日夜與五個皇後母親淫樂,被岳父殺掉,滅絕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徵集美女3萬人,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徵集美女而不情願者被殺高達3千餘人。為容納美女,石虎分別在鄴城、長安、洛陽興建宮殿,用人力40萬。鋪天蓋地苛捐雜稅,迫使缺衣少食的農民賣兒賣女,賣完後仍然湊不夠,只好全家自縊而死,道路兩側樹上懸掛的屍體,前後銜接。前燕帝國進圍鄴城,那數萬宮女,不是餓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長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韜跟自己奪位,先派人刺死石韜,再密謀幹掉老爹提前接班。事敗之後,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將石宣綁到台下,先拔掉頭發,再拔掉舌頭,砍斷手腳,剜去眼睛,扔進柴堆活活燒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兒女,全都處斬。石宣的幼子才五歲,拉著祖父的衣帶不肯放鬆,連衣璉都被拉斷,但被硬拖出去殺死。太子宮的官吏差役數千人全被車裂。石虎死後,登基33天的兒子,被另一兒子殺掉。183天後,又被另一兒子殺掉。
103天後,一名漢族將軍冉閔殺盡皇室,下令:「凡殺一個胡人者,官升。」霎時間,僅首都鄴城屠殺胡人20萬,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
北朝的齊代有2000萬人,到北周時人口僅900萬;南朝宋代有469萬人,到南陳滅亡時只有200萬人,損失率達60%。
7)隋朝役民
隋朝24年,揚堅的次子揚廣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了父親和哥哥揚勇,霸佔父親最寵愛的陳夫人。他擴建洛陽皇宮,每月役丁2百萬人。修運河,隋煬帝「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斬三族」,役夫達543萬餘人,晝夜開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數,死者過半。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到江都享受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軍進攻高麗,傷亡無數。
從公元611到628年18年間,兵變、民變和宮廷政變共136次,有50多位稱帝稱王者,均統兵15萬以上,各據一方,相互混戰。全國戶數由890萬減至290萬,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萬人,減到639年1235萬,損失率73%。
8)安史之亂
皇帝為奪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紇收復洛陽,應允任意搶掠三日,使洛陽成了一片廢墟。歷時九年的殘殺,使黃河流域蕭條凄慘,人煙斷絕,獸游鬼哭。中國人口從九百萬戶銳減至二百萬戶,四分之三慘死,殘存者以紙為衣。公元755年有5292萬人,到760年人口1699萬。損失率68%。
9)黃巢起義
有一句俗語:「黃巢殺人八百萬--劫數難逃。」黃巢占長安,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待到官軍反撲長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軍的立場上,「巢怒,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
黃巢所過之地,百姓凈盡、赤地千里。《舊唐書》記載:黃巢率領全軍圍陳州近一年,數百(一說三千)巨碓,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流水作業,日夜不輟。將活生生的大批鄉民、俘虜,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並稱之為「搗磨寨」。陳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五代,前後八十年,中國內外一片混戰,億萬生靈塗炭。前後58個皇帝,有42個死於非命。自秦後的所建立三十餘個朝代的開國之君出身遊民和社會下層的約佔了一半。五代十國之間的開國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無賴、流浪漢,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841-846年)時有496萬戶,後周世宗(955-960年)僅120萬戶,到宋初為200萬戶。損失率76%。
10)金、元滅兩宋
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萬。損失率高達91%。
蒙古人滅花剌子模,屠尋思干(撒馬爾罕)城約百萬人口;滅西夏,屠八十餘萬。蒙古人數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數百城,包括屠殺了巴格達的數十萬人口,整個中亞一片廢墟。
忽必烈屠殺了中國人1800萬人,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四川在蒙古帝國屠***殺前,估計有1300-2000多萬人,屠殺後竟然不滿80萬人,幾乎成了無人區。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
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殺蒙古人償命,殺回回罰銀八十兩,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漢人村裡新媳婦的頭一夜一定要給蒙古保長,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只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
6.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個城市做過國都
最有名來的就是中國的七大古都自了: 西安, 洛陽, 開封, 安陽, 南京, 北京, 杭州 其他的所謂被用做國都的其實都是亂世時候各軍閥割據勢力, 隨便找個城市就做自己的首都, 但都算不得是什麼朝代. 只有上述七個才算是. 北京歷史悠久,它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等等。 1 先秦至秦漢 2 兩晉至隋唐五代 3 遼朝 4 金朝 5 元朝 6 明朝 7 清朝 8 近代
7.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時期大封諸侯,都有怎樣的目的
中國歷史上大封諸侯有三次:
1.周代的分封。主要集中在西周初期。西周中後期和東周初期也有分封。目的是「封土建國,以藩屏周」。以諸侯地盤和兵力來拱衛京師。周代的分封是其他時代不能望其項背的。但正因為如此,後代吸取其教訓,也是封國減少的主要原因。這次分封導致諸侯坐大,滅了周。
2.西漢初的分封。主要是劉姓諸侯王,只有個別的異姓王。目的是吸取秦未封王的教訓,學習周代的傳統(周代封建共傳800多年)。但這次分封導致了七國之亂,最後削藩。還是實行了郡縣制。
3.西晉的分封。都是同姓王。這是汲取往世的教訓(主要是曹魏雖封王封國,但諸侯被高度監視,除了物質生活優異外,精神緊張,沒有半分自由,連平民也不如。當權臣掌握中央朝廷時,沒有諸侯有力量幫助朝廷)。但這次分封導致了八王之亂,造成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其他朝代所分封王,都是只食邑而不管軍政,甚至連封國都不用去,只在京城居住,到達封國的要受到皇帝派員監視。所以諸侯權力極小,相對沒有發生多大的政治問題。但個別王因權力過大時也會引發反叛:如明代燕王朱棣就是因兵多地險而以「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的。
你提到項羽大封諸侯,諸侯都是被協從,並且是借楚懷王名義,並沒有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所以不是根本意義上的分封;唐朝的節度使是中央任命的地方軍事長官坐大,形成割據勢力,並不是分封的諸侯,二者不可混淆。
8. 中國歷史上有大官姓封嗎
封德彝
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內議論天下事。一日,容楊素摸著他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至尚書右僕射。
封子繪
武成帝時都官尚書。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驛馬到了信都。封子繪到信都之後,一邊巡視城池,一邊對城中吏民曉諭避禍趨福的道理。官吏和民眾相繼跑出來投降。城裡有什麼動靜,都有人報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歸彥登城大呼雲:「孝昭皇帝初崩,六軍百萬,悉在臣手,投身向鄴,奉迎陛下。當時不反,今日豈反邪!正恨高元海、畢義雲、高乾和誑惑聖上,疾忌忠良,但為殺此三人,即臨城自刎。」既而城破,單騎北走,至交津,獲之,鎖送鄴。乙未,載以露車,銜木面縛,劉桃枝臨之以刃,擊鼓隨之,並其子孫十五人皆棄市。命封子繪行冀州事。
封常清
封常清(?—756),蒲州猗氏人(今山西猗氏縣南二十里),唐朝名將,戰功赫赫。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安史之亂時,因出師不利被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