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從古至今女人以胖瘦來衡量美的演變歷史
胖和瘦,即脂肪在人體內積蓄的多少,本是一種生理現象,而一表現為身材的好壞,就關乎審美了。 外國人審美講究「黃金分割」,中國人尚中庸,主張「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的恰到好處,就人體而言,無非是上、下肢和頸肩腰臀各部分的比例要協調勻稱。《詩經·國風》開篇就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就是勻稱。如果是「臃腫剩女」,那可能就是「君子怕逑」了。此風沿襲到春秋時期,甚至出現了「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那樣在上行下效的導向下要身材不要健康的怪事;還有漢代的趙飛燕,體態輕盈,相傳能作「掌中舞」,唐代杜牧的詩句「楚腰纖細掌中輕」就是說的這兩個典故。當然,審美觀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到了唐代,不知怎麼的胖又吃香了,被唐玄宗寵愛得竟然使「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玉環,體態就屬於豐滿型,她到華清池去沐浴,「溫湯水滑洗凝脂」,凝脂者,肥膘也。有專家論證說唐人尚豐肥是因為國力強大,此說我未敢苟同,但只有肚子吃飽了才有力氣、有閑心來評美醜、論胖瘦,則是毫無疑義的。以上說的是古代女士們的胖瘦審美觀及其變化。古代的先生們對這方面倒沒有多少窮講究,因為他們要抓大事,或萬里戍邊,或五更待漏,至不濟也在外面跑小生意,忙。我生也淺薄,知道古代在胖瘦問題上發過感慨的男士只有一位劉備,劉先生不得志時曾依附於劉表在荊州住了幾年。一天上衛生間,發覺自己「髀肉復生」(大腿又長肉了),忍不住流下淚來。劉表問起原因,他說:以往我經常騎馬征戰,腿上沒有多餘的肉;現在久不上鞍,人都胖了,歲月飛馳,人生將老而功業未建,所以傷懷。這是從發胖想到自己的事業,足見英雄本色。哦,想起來了,還有一位柳永先生,為了心愛的人而消瘦憔悴,卻豪邁地宣布「衣帶漸寬終不悔」,這又顯示出情種的執著和放達,是另一種英雄本色。在現實生活中,評判胖瘦自有一些潛規則:生活優裕營養過剩必然心寬體胖,於是,腦滿腸肥挺起一個啤酒肚者往往被視為富態、貴相,有福氣、有官運;而處境艱難營養不良自然面黃肌瘦,因而形銷骨立癟著一張寡骨臉者則容易使人聯想到窘迫、寒磣,似餓殍、似病夫。此外,「面帶豬相」者易被嗤之為顢頇糊塗不可重任;「臉上無肉,必是怪物」又會被人疑為心機太深不可相交。在強調階級斗爭的年代,胖和瘦更被簡單化絕對化以同階級斗爭掛鉤,胡喬木詩句有「若不因人腸轆轆,何由使汝面團團」、華君武漫畫里的華爾街戰爭販子大多是大腹便便,就是證明。其實這些都不一定對,或者不一定有那樣的因果關系,人的胖瘦還取決於遺傳基因或其它因素,由不得自己的。到了今天,生活好起來了,人們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應該胖起來。比如我,曾經由於遺傳基因和正長身體的時期營養不良,是六十年如一日的怎一個瘦字了得,以致老伴「表揚」說我惟一的優點是幾十年前的衣服現在穿著還合身。沒有想到臨老本該保持「千金難買老來瘦」殊榮的我卻晚節不保,竟也小小地發起胖來!從全社會來看,胖和瘦的確成為了一個公眾話題,大有上升為「文化」之勢,而其趨向在於減肥。力行減肥的有兩種人:一是女士們(都是趙飛燕的粉絲)為了保持身材的終身美,這當然好。但減肥之心太切,減肥之法太絕,節食、抽脂,無所不用其極,到頭來骨感美是有了,可人也變成白骨精了,何苦呢?二是中老年,他們說「腰帶越長,壽命越短」,怕肥胖引起血壓血脂血糖「三高」誘發各種疾病。這也不錯,不過也不可走極端。因為人有個體的差異,胖也有不必減和非減不可的不同。人體儲備適量的脂肪還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標准之一。不是有「胖人醫瘦,瘦人醫死」這句話嗎?人生了病,胖一點還能多抵擋一陣子,離死亡還有兩步之遙,可以贏得時間盡力醫治;瘦人就沒有這個轉圜餘地,萬一有個閃失,一步到位就是死亡了。所以,減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應注重科學性和合理性。胖瘦無須多慮,增減之權在我,質之於減肥專家,不知以為如何?
『貳』 中國美術的發展與演變
中國建築藝術,在世界建築史上是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與體系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質: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
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致。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劻、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4個階段。
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期隨著政治上的集權和一統,建築風格也趨於統一。其特徵是,都城裡坊劃分有秩,並多封以高牆。宮殿、陵墓多為高大的台榭式群體建築,其中單體建築體量巨大,多以十字軸線展開,並裝飾有造型誇張、詭譎、色彩濃重的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朴的風格特色。
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
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18世紀的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
④近現代階段。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西方文化的東漸、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建築產生了較大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築中,增加了建築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復細麗。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築,更加註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後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築的重要課題。 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發展高峰是秦漢至隋唐時期。20世紀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大型紀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還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多以捏塑、貼塑、錐刺等手法製成,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但從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頭像和殘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們已有了木架支撐、層層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多富於神秘、威懾的色彩。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做精細。
另外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一組青銅人像,形制巨大,形象誇張,與中原遺物有著明顯差異,可窺見遠古巴蜀文化的風貌。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與手塑相結合,塑好泥胎後,入窯燒制再加彩繪而成。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造型古樸、神態誇張而強調動勢。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於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於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庄嚴、渾朴,於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這個時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鎮墓神獸,體量巨大,造型奇偉。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它不僅體現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點是形象的現實化與個性化。那些佛國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順陵石獅、昭陵六駿為代表的陵墓雕刻,單純而注重動勢,體現出雄視一切的恢宏氣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藝術水平的是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
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晉祠、山東長青靈岩寺、江蘇直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了世人情態,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態優美、神性含蓄、衣飾華美,大有唐塑遺風。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磚雕人物,型制雖小卻有濃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時代的雕塑成就主要體現在宮廷、園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點綴人間、烘托氛圍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張明山的以民俗生活為題材的小型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以後,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批雕塑家和紀念性的寫實雕塑作品。80年代以後,雕塑藝術向著多樣化發展,環境雕塑和小型架上雕塑並駕齊驅,並且在藝術觀念、創作手法和材質的探索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並且在繪畫觀念及表現方法上自成體系,獨具民族特色。傳統的中國繪畫,主要使用柔軟的毛筆、水墨,以黑白線條和裝飾性色彩描繪形象,與注重再現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創造。20世紀以後,中國繪畫從西方獲得了許多借鑒,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
中國繪畫的緣起,可追溯到大約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岩壁和獸骨上的花紋、描繪在陶器上的紋樣、畫在地面和牆壁上的人和動物形狀等,雖然粗獷、稚拙,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據記載,周代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期已有大型壁畫。從出土的青銅器紋飾、漆器彩繪和楚墓帛畫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已十分發達。既有壁畫又有肖像畫,既有歷史畫又有神怪畫,題材多樣,種類不一,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漆畫等可睹當時繪畫藝術之風貌。其壁畫造型生動洗練,用筆質朴簡率,在單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其畫像磚多為各種生活場面,造型誇張簡括,注意整體動勢的描繪。
其帛畫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製作精細,造型准確,用線流暢而有變化,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至今鮮麗不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空前興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軸畫和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士人畫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理性階段。人物畫趨於成熟,准確的人體比例、優美的線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畫取代了漢代繪畫天真、稚拙、以動態傳情的特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最早的山水畫,並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獨立畫論。隋唐繪畫仍以宗教題材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僅為畫家們提供了施展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和觀賞群,還能確立畫家的社會地位,因之許多畫家都從事寺廟壁畫創作,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表現世人生活的人物畫高度繁榮,將人物畫從南北朝的「跡簡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細密精緻而臻麗」的境界。山水畫迅速發展,花鳥、鬼神、牛馬、屋宇等開始獨立成科,一時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五彩紛呈,絢麗多姿。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登上中國古代繪畫的頂峰。寺觀壁畫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鳥成為畫家們更加喜歡的題材。繪畫的教化功能被逐漸減弱,審美、寄情和娛悅功能則被空前看重。文人畫家的涌現,使繪畫向詩歌汲取營養,更加註重詩情意境的表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趨考究、精妙。水墨畫空前成熟,重彩畫更加工整細麗。總體看宋代繪畫更趨精緻、多樣化,並富於人情味的抒情性。繪畫功能的轉變也使其創作與欣賞的結構發生著雅俗分流的變化。元代知識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畫思潮的擴大,使繪畫產生了時代性的轉折與變異,元畫以卷軸為主,且多用紙。紙能充分發揮渴筆的功能,遂使筆法空前豐富,與宋畫相比更能表現物象的多種質感和藝術家細膩的感受。
宋人崇尚以詩入畫,強調空間與情趣的變化。元人崇尚以書入畫,更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從繪畫自身來看,元畫向著完滿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更成大宗,宗教畫、人物畫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畫壇畫派林立,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風格。明中葉以後,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勢力。著名畫家涉足文學插圖、年畫、稿本的創作,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清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出現了四畫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傑出畫家。突起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乾隆年間(1736~1796)揚州畫派和清末海上畫派的出現,使摹古之風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畫壇又放異彩。雅俗合一之勢更加明顯。辛亥革命以後,在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中國的繪畫在觀念與價值取向上都面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但為人生而藝術、把繪畫創作與現實功利緊密結合的大趨勢成為主要流向,寫實主義繪畫漸居首位。50年代以後,以徐悲鴻畫派與前蘇聯繪畫體系相結合為根基,為政治和為人民服務的繪畫大發展。80年代以後,中國繪畫更向著多層次,多態式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以毛筆書寫漢字,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造型式樣。講求用筆的疾徐、頓挫、順逆、剛柔、墨色的濃淡、干濕創造美的章法及結構形式,藉以表達書法家的文化修養、品格情操。
中國書法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主要字體形式。篆書是商、周、戰國時代通行的字體,大都刻在甲骨、青銅器或簡牘、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為中國推行使用的統一字體。其結體圓長,筆畫勻稱,藏頭護尾,圓潤優美。隸書盛行於漢代,字體寬扁,左右舒展,橫畫如蠶頭燕尾,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楷書經南北朝到唐代發展至頂峰,其字形方正、筆畫結構嚴整。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留下的不同風格的楷書作品,給後人以深刻影響。草書經章草、小草發展為狂草,筆線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此書也盛行於唐代,以張旭和懷素最為著名。行書介乎草書與楷書之間,書寫簡易,流暢。形成於漢,成熟於兩晉。歷代書法家都以行書字體創造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一方面以滿足人們的實用要求和審美要求為目的,與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緊密相聯;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製造技藝又閃爍著中國歷代勞動者智慧的光芒。所以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又濃縮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示著民族精神發展的歷程。
中國工藝美術門類眾多,按功能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按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按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按材料和創作工藝可把傳統工藝美術歸結為雕刻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漆器工藝六大類別。現代工藝則以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原始人製造的第一件勞動工具可視為中國工藝美術的遠源。從單純工具發展為新石器時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縫紉,編織,制陶等工藝,已明顯地表現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樣、紋飾斑斕的陶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渾厚、奇麗的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藝術的代表。至漢代青銅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絲織、釉陶等製作技藝已相當成熟,南北朝時期在青瓷燒制、織錦技術等方面成就最為突出,風格趨於華麗。唐代的織錦、陶瓷、金銀器、漆器等工藝獲得全面發展,其製作水平和生產規模都是空前的。富麗華貴、舒展豐滿是唐代工藝造型的風格特徵。宋元兩代制瓷工藝蓬勃發展,瓷窯遍布中國各地,以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產品最具特色。
優雅的造型,晶瑩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燒窯技藝,享譽全世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使其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各工藝門類都有了全面發展,其總體風格簡約、勁健而端莊。清代工藝美術在品種、形式、手法、技藝等各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集大成時期。與時代和上層人士的審美趣味相諧,其風格日趨雕琢、精緻、繁縟。20世紀以後,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傳統工藝美術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簡潔風格的現代工藝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在形式和內涵上都與現代社會文化及人們豐富多變的審美心態息息相關,在品類的繁多、風格的多變、技藝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們一方面構建著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影響和更新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觀念。中國美術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雕塑、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可以說是最早的工藝美術品。此後,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品,宋朝的刺綉,明清的景泰藍和瓷器等,都是極其精美、名貴的工藝品。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製作精美,技藝高超,不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種豐富,種類繁多。如:金屬工藝、漆器、陶瓷、編織、刺綉等。中國工藝美術品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很早以前它們就已走向世界,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叄』 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
史前及先秦美術:距今一萬年前新石器出現陶器、編織、紡織、玉雕、牙雕、髹漆等工藝。
前21世紀先秦時代:青銅器分禮器、兵器、樂器、工具及車馬器,商代是成熟鼎盛時期,戰國時代出現鐵器。《人物龍鳳帛畫》戰國。
秦漢美術:畫像石和畫像磚,馬王堆帛畫。秦佣特點:崇尚寫實,手法嚴謹;形象生動,性格鮮明;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簡潔生動的兩漢陶佣。
霍去病墓石刻深沉雄渾是兩漢石刻的特點。秦出現了瓷器。
魏晉南北朝隋唐美術:新疆最大的石窟是克孜爾石窟。
敦煌石窟始建於前秦北朝、隋、唐、宋、西夏、元,現存492個洞窟。
第一批著名畫家:曹不興(吳),謝赫評「古畫皆略,至協始精。」的衛協。
顧愷之是東晉最偉大的畫家和理論家,「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傳.仁智圖》。
陸探微《畫品》第一品第一人。
張僧繇是蕭梁時期最活躍的畫家,凹凸畫對之如面。
謝赫《畫品》是古代第一部對繪畫作品、作者進行品評的理論文章,中有「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采,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隋唐繪畫:宰相畫家閻立本《步輦圖》刻畫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藏使祿東贊時的情景。《歷代帝王圖》刻畫兩漢到隋13位帝王的形象。
畫聖吳道子生活於盛唐時期,線如「蒓菜條」,創造了著名的「吳家樣」,和曹仲達並稱:「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他的佛像雕塑稱「吳裝」。
貴族畫家仕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周肪《揮扇仕女圖》,他的佛畫被稱為「周家樣」。
隋.展子虔《游春圖》開創了青綠山水的端緒,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李昭道《明皇幸蜀圖》父子史稱「大小李將軍」,繼承與發展了青綠山水。
王維,水墨皴染山水畫,「破墨」。
曹霸、韓乾的鞍馬畫《照夜白》《韓干牧馬圖》。
張彥遠,字愛賓,《法書要錄》《歷代名畫記》,《歷代名畫記》全書分三部分:繪畫史發展的評述和理論認識;繪畫有關資料、著錄以及鑒識、收藏;畫家傳記及作品。不認為是通史,而是通篡。書中首先闡明了繪畫的功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對謝赫六法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強調「氣韻」「骨氣」,提出「筆不周而意周」;作畫在於「得意」的主張;明確了對繪畫創作的要求及品評作品高下的標准:自然、神、妙、精、謹細的等第;對繪畫的師承、風格的演變和時代的特點做了較詳盡的記載。
五代宋元美術:南唐周文矩似周肪,而纖巧過之,《重屏會棋圖》李景和其弟會棋。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山水四大家:荊、關、董、巨,北方以荊浩、關仝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為代表。
荊浩《筆法記》中「六要」發展了謝赫「六法」「圖真」,《匡廬圖》。董源《瀟湘圖》,巨然《萬壑松風圖》。
花鳥畫,黃筌西蜀宮廷畫家《珍禽圖》,南唐徐熙注重「落墨」用筆不拘泥於精勾細描,信筆抒寫略加色彩,「野逸」。
宋代徽宗設立畫學分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
武宗元《朝元仙杖圖》頗似吳道子畫風。
李公麟進士出身,龍眠居士,以白描傳世,《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圖》。
梁楷,南宋花園待詔,自號梁風子,減筆畫以逸筆滲入院體畫,富有個性,開創了寫意人物畫的新局面,《李白行吟圖》《六祖圖》《潑墨仙人圖》。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以散點透視全景式構圖反映汴梁汴河沿岸清明時節風貌。
李成《窠石讀碑圖》《寒林平野圖》。
范寬,中立,領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未若師諸心。」《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
郭熙《林泉高致集》,全書分水訓、畫意、畫決、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六篇。
米芾雲山,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卷》。王希孟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
南宋山水四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崔白《雙喜圖》《寒雀圖》。
宋徽宗趙佶編《宣和畫譜》,林椿《果熟來禽圖》,李迪《雪樹寒禽圖》等。
遼金元繪畫
趙孟伏,子昂,松雪道人,標榜「古意」,提出「書畫同源」。《秋郊飲馬圖》《秀石疏林圖》。
元山水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是古代山水中的巨作。《快雪時晴圖》《九峰雪霽圖》。吳鎮梅花道人《漁夫圖》《秋江漁隱圖》。倪瓚,雲林,《幽澗寒松圖》。王蒙《春山讀書圖》《青卞隱居圖》。
明清卷軸畫
明初以崇尚宋畫的浙派為主流,後以復古為更新的吳派興起。明後期出現了:開拓獨抒性靈的寫意花鳥新領域的人物;以丑為美的變形人物畫和精到傳神的肖像畫派;提倡文人畫尤講求筆墨的華亭山水畫派。
清初山水婁東、虞山、新安、金陵、江西、武林(藍瑛)各派及項聖謨、傅山各家。「四王」重傳統,重筆墨,上承華亭派;「四僧」有獨抒個性大膽創造的傾向。花鳥以惲壽平和八大為代表。
中期繪畫中心:北京和揚州,北京沿襲「四王」和惲壽平摹古不化,人物肖像畫融入西洋畫法。揚州以「八怪」為代表,繼承「四僧」更加豪縱、古拙而充滿個性。
戴進與「畫狀元」吳偉是院體畫和浙派的代表人物。
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與文徵明是吳門最突出的代表,他們詩書畫兼長,能更自覺的憑借詩書畫三位一體來抒寫情懷。沈周《廬山高圖》《夜坐圖》。文徵明《江南春圖》。唐寅與仇英代表吳門畫家中的另外兩種類型,《江南農事圖》《孟蜀宮妓圖》、山水如《落霞孤鶩圖》,仇英《桃源仙境圖》。
徐渭「似與不似之間」《雜花圖卷》和《黑葡萄圖》。
「南陳北崔」陳洪綬和崔子忠。
董其昌仿王蒙《青卞隱居圖》,仿黃公望《秋興八景圖》,講究並發展筆墨。仿照佛家南北宗論,推出書畫的「南北宗論」,尚率真,輕功力,崇士氣,斥畫工,重筆墨,輕丘壑,尊變化,黜刻畫。
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琿緊隨董其昌,按其理論實踐,力圖集古人大成。
「四僧」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和弘仁,他們繼承的傳統是文人畫,重視感受生活,觀察自然,和獨抒性靈,不以再現前人意境情調上的成就為滿足,不限於臨摹,不囿於古法。
「揚州八怪」鄭燮板橋、李單、李方膺、金農、高翔、汪士慎、黃慎、羅聘。
楊柳青年畫明萬曆年間出現作坊,南方有桃花塢。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琅,元代傳入中國,成熟於宣德時期,繁榮於景泰年間。
「海上畫派」,從三熊(朱熊、張熊和任熊)到三任(任熊、任薰、和任頤)。
海上畫家未居上海的有趙之謙、虛谷。
嶺南畫派二高一陳,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
『肆』 歷史上的日美關系是怎麼演變的
一、佔領與被佔領的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成為戰敗國,美國以盟軍的名義單獨佔領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魯門任命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麥克阿瑟為盟軍最高司令官,君臨日本。早在戰爭結束前美國既已決定借日本投降之機徹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毀日本軍國主義根源,消除軍國主義影響;對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遺憾的是,實施兩年,上述改革還遠未完成,美國政府卻嘎然剎車,對日政策從懲治改造轉為復興扶植。
二戰後,國際形勢風雲突變。蘇聯勢力劇增,冷戰開始;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將中國作為其穩定亞洲的中心的企圖成為泡影,打亂了美國的亞洲戰略;朝鮮、越南政權相繼建立,亞洲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涌。針對這種形式,美國改變其初期佔領政策,開始扶植日本在亞洲執行其遏制中國和蘇聯的冷戰政策。 美國對日本佔領政策的轉變終止了對日本的改革進程,與此同時,佔領軍當局緩和了對日本的種種限制,放寬了對日本戰爭賠償的要求,幫助日本復興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把日本變成後方軍需工廠,為其侵略戰爭服務。日本從戰爭中收益大量外匯,對其經濟恢復和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從敵對到夥伴
舊金山媾和是美日關系演變的里程碑。 隨著冷戰加劇和亞洲革命浪潮的澎湃發展,美國政府希望日本盡早擺脫約束,為其所謂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亦將美國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長期化。1951年9月8日,在舊金山召開了對日媾和會議,各盟國及日本決定,他們此後之關系將是由主權的平等國家之間的關系,在友好的結合下進行合作。《舊金山和約》的簽訂結束了盟國對日本的全面軍事佔領,盟國佔領機構取消。日本被締約國承認為獨立國家。同時,和約亦為美國繼續駐扎日本留有空間,這與託管條款使得日本的獨立實際上是不完整的。和約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日美兩國的關系。
在《舊金山和約》簽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獨立國家的身份與美國簽訂《日美安全條約》。這個條約主要是確立和約生效後日本和美國的軍事關系和美軍在日本的特權。條約規定:日本向美國提供陸海空軍基地,美國則「為了和平與安全的利益,日前願意在日本國內和周圍駐扎相當數量的武裝部隊」, 1952年2月8日,日美兩國簽訂《行政協定》,規定實施《日美安全條約》的細則。根據這個協定,美軍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設立軍事基地;美軍及其家屬犯罪不由日本判處;日本要分擔美軍駐留日本的部分費用。《日美安全條約》毫無雙邊性可言,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如此一來,日本實際上處於美國的半佔領之下。
《舊金山和約》的簽訂標志著日本從一個被佔領的戰敗國演變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開始以獨立的身份參加國際社會。《舊金山和約》、《日美安全條約》和《行政協定》三者構成日美關系的體制,即舊金山體制或安保體制。這一體制的建立,標志日美兩國之間從敵對關系演變為附屬夥伴關系。安保體制被視為日美關系的基本框架,雙方共同維持。
三、從夥伴到同盟
安保體制的確立,成為日本振興經濟,重返國際舞台的起點。日本於1952年4月加入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開始步入國際經濟舞台。1955年10月,日蘇兩國在莫斯科簽署《日、蘇聯合宣言》。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恢復了外交關系。同年12月日本加入聯合國,以獨立、平等的身份回歸國際社會。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日本朝野對《日美安全條約》的不滿情緒逐漸增長。在群眾運動的推動下,日本政界也要求改變安保體制下依附於美國的不平等地位,增加對美國的發言權,把單邊性條約改為雙邊性條約,希望與美國對等。1960年1月9日,日美兩國在華盛頓簽訂《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代替舊的《日美安全條約》。新條約一方面擴大了日美兩國的合作范圍,加強了日美軍事同盟,進一步明確了兩國在政治、經濟及安全保障方面的關系;一方面加強了日本的自主權《日美安全條約》,提高了日本與美國的對等性。
60年代末,美國出現衰退,經濟再次出現嚴重滑坡;深陷越南戰爭泥沼難以自拔,國內反戰情緒愈演愈烈;第三世界紛紛崛起。美國不得不調整其全球戰略,收縮戰線,美國需要日本在亞洲的密切合作。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尼克松正視「日本在經濟上是一個超級大國」,於是,1969年11月,佐藤首相和尼克松總統就無限期延長新《日美安保條約》和美國把沖繩島行政權歸還日本達成協議,並決定新《日美安保條約》及其有關規定原封不動地適用於歸還後的沖繩。1972年5月5日美國正式向日本移交沖繩島的行政權。日本終於結束了在美國「半佔領」下的「戰後」時期。
縱觀60—80年代,美國的全球戰略曾有較大調整,日本的自主性不斷增強,但日美關系並未發生重大變化,其間的調整與摩擦都屬於安保體制內的演變過程。日美兩國出於各自的戰略發展需要,從從屬夥伴演變為相互依存的同盟。1988年1月竹下登首相訪美時表示兩國應結成「全球性夥伴關系」,1989年8月海部俊樹首相與布希總統一致宣稱要加強日美「全球性夥伴關系」,共同處理國際事務。
四、冷戰後的日美關系
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美國為了實現其「一家獨霸」的野心;日本為了實現其政治大國和軍事強國的夢想,對安保體制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強化以美日同盟為核心的聯盟體系。日美正計劃走向「世界性同盟」。
『伍』 中國文字的歷史和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圖3)(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5)。
(圖5)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圖6) (圖7) (圖8)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圖9) (圖10) (圖11)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圖13)
(圖14) (圖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
『陸』 陶瓷工藝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演變及其成就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有悠久而輝煌的陶藝史。中國陶瓷,曾長期影響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陶藝卻落伍了。
中國的陶瓷落後於西方,其原因與陶瓷美術設計者的綜合素質有密切的關系。中國陶瓷要再度創造輝煌,我認為每一個設計者,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掌握多學科的知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有一名學者曾經說過,設計要以人為本,她不是為了產品,也不是為了金錢,她只為了滿足人們的種種需要。
從本質上看,陶瓷設計是為了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陶瓷美術設計不同於純粹的藝術創作,可以從創作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不受任何約束地體現創作者的藝術觀點和藝術思想感情。多數情況下,陶瓷設計的過程和結果,都必須受到市場需求、生產者決策、技術工藝條件、生產成本、消費者喜好、大眾審美標准等設計的先決條件所限制。在此基礎上,才能體現設計者的設計觀念、風格等個人因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生產的規律深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發展。一個有所造就的陶瓷設計師,必須重視市場需求,掌握經濟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才能具備適應現代科技、現代文化、現代生活辦法、現代審美觀念的能力。設計出精美而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二、對陶瓷裝飾美學特徵的充分認識
陶瓷無論從材料美感、圖紋裝飾或裝飾題材上,都與其它的欣賞性美術和工藝美術不同。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對陶瓷材質帶給人們美的感受的一種審美闡釋。陶瓷裝飾藝術中,色釉裝飾就是運用各種材料,通過預置的燒成氣氛和燒成溫度,達到預置目標的色彩效果與肌理效果,形成陶瓷裝飾藝術中妙不可言的風貌。不同的色釉特性各不相同。陶瓷通過火作用於材料,通過材料呈現出質感和視覺效果來體現材料的裝飾屬性,物化成各種形態和美學品格。完全不同於器物表面的人為的圖形美。
陶瓷的圖紋裝飾是再來的一種裝飾形式,大致可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釉上彩包括粉彩、新彩、古彩、琺琅彩等。釉下裝飾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青花玲瓏、影青雕刻等,各自的繪制技法、燒成都很復雜,特性各不相同。如古彩,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裝飾方法,在用色和圖紋組織上都有強烈的裝飾性,色彩濃艷明快,富有濃郁的圖案味和民間味;粉彩色彩淡雅柔麗,用色較程式化;新彩直接用顏料作畫,製作自由;影青雕刻,是在坯胎上用刀具刻劃圖紋,施影青釉,高溫一次燒成……陶瓷設計者只有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的裝飾技法,才能把這些裝飾形式自如地綜合地加以運用。從而使工藝陶瓷美術設計者有更寬廣的表現空間,更自由地表達語言,更有內涵的審美情愫。陶瓷藝術由於受到功用目的和消費市場的制約,在題材上需充分考慮,不能隨心所欲。應表現積極向上,健康美好,吉祥如意、寓意深刻的內容。只有這樣,作品才能讓人感到愉悅,得以修心養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陶瓷設計者只有對陶瓷裝飾的美學特徵有充分的認識,同時通過復雜的陶瓷藝術設計的實踐,賦予陶瓷以生命。才能使陶瓷藝術家與陶瓷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積累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歷經了許多階段,具有獨特的視覺魅力,中國書法自秦漢以來,流派紛呈,風格多樣,有篆、隸、草、行、楷等種類。同時,表現題材廣泛,自成體系,地位不同凡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它的精神導向源於藝術家對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構成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原始社會的甲骨文開始,到行書的出現,書法藝術的內在表現形式也逐漸繁榮昌盛。在書法家的筆下,流露著藝術家對人生的思想感悟及對江河宇宙變化的獨特審美觀點。它的表現形式以墨色的枯、濕、濃、淡及千變萬化的抽象筆墨組合,表現幽深的美學意境,以蒼茫濃郁的文化審美積淀展現波瀾壯闊的東方美學情趣。在載體的表現形式上。則以千變萬化的筆墨線性元素組合為主體。在忘我的筆墨解構中,以充滿張力的筆墨表現手法,著重筆墨情趣化的美感表現。展現了空間的筆墨審美情趣,傳達給人們空靈、恬淡的聯想空間。原始的筆墨線條,經過書法家高度的藝術概括性處理,是藝術家對生命本體的感悟並傳達著蘊涵深遠的境界。書法這種獨特的魅力使現代人在共享古人的智慧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漢字中蘊藏的無限靈感。從而為現代工藝陶瓷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源泉。
人類藝術的起源與原始裝飾有著某種不可割捨的關系。中國古代傳統造型藝術在意境上追求大看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質的表現,往往是意到為止,恰到好處。簡潔而充滿活力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凝重、神秘的商周青銅裝飾圖案;深厚、宏大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四神瓦當圖案,氣勢流動的織綉圖案;具有宗教色彩的南北朝石刻裝飾、飛天圖案;豐滿、富麗、華貴的唐代寶相花、勃勃生機的卷草圖案;內容豐富、裝飾性強的團花圖案;具有文人風格的宋瓷圖案;寓意深刻的民間剪紙、刺綉,樸素的藍印花布;造型生動、概括、質朴的貴州蠟染;童趣十足的泥玩具;以吉祥內容和戲劇故事構成畫面的風格各異的木版畫、年畫等。這些有著強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點的傳統設計元素,完全可以在工藝陶瓷美術設計中,通過把客觀形象和色彩以創意主觀意識和市場需求用陶瓷的裝飾手法進行必要的歸納、取捨、誇張,從而獲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音樂,是以聲音作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它不象美術設計那樣通過視覺作用於感官,而是通過聽覺直接作用於心靈,通過表達情感來引起人們對一定生活情景的聯想,以聲表情。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設計與聽覺藝術的音樂,表面上似乎沒有聯系。然而由於美術與音樂在節奏韻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處。如通過節秦和韻律,《二泉映月》體現出一種哀怨的意境,《黃河大合唱》體現出一種雄偉的氣魄,《雨打芭蕉》體現出一種熱烈,跳躍的氣氛等。陶瓷美術設計者,是可以從音樂中得到啟發的。文學與陶瓷美術也有密切的聯系。許多陶瓷美術作品,如希臘瓶飾,往往是根據文學原著提供的題材和情節創作出來的。而詩歌與陶瓷藝術,是一種更內在的聯系辦法。二者的一起點在於都追求通過意境的創造而抒發作者的情感,激發觀眾的想像和聯想……
四、創新意識
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元化基礎知識結構,專業技術,文化藝術修養,市場意識等,都是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創新思維,更是設計的關鍵。中國幾千年輝煌的陶瓷史,曾經是陶瓷美術設計者的包袱。藝術設計是創造力發揮的廣闊天地,但是如果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一味沉迷於傳統的襁褓里,陶瓷設計產品就會停滯不前,從而喪失生命力。今天,世界陶瓷精品的貨架上,難以發現中國的陶瓷。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的陶瓷設計者的創新意識遠遠落後於西方,而不是我們的技術不夠
『柒』 中美關系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
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
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4、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
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7)中國美的演變歷史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或美中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一些媒體將中美關系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系。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