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周朝歷史
周朝:
由周族人(古代華夏族的一支,後完全融入漢族)建立。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面把它的都邑從周原遷到今天長安縣灃水西岸,建成豐京。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將西伯昌(文王)囚於里。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國內後,進一步加緊了伐商的准備。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內外矛盾空前尖銳。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准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歷數商紂之罪。商紂王發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無心戰斗,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並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武王滅商之後,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都邑。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後,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這里對新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與武王所建的鎬京(宗周)一起,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復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由於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的地望在今天的山東曲阜,已發現魯城遺址;姜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已發現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後,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侯,已在河南浚縣發現衛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後裔被封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衛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後,以其地封給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現其遺址。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勢,互有聯系、互相制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面的穩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周王朝出現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經過一系列戰爭之後,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范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周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制訂的刑罰,比商代更系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給諸侯土地與臣民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王,有保衛王室的義務。他們還要向周王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蝕和沖擊的作用。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青銅產品的數量更多,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青銅業的發展,推動了其它行業的興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萬件銅器上都鑄刻有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鑄有499個字,不亞於當時的一篇文獻。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考古學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人工冶制的鐵器,說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這一發現,表明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斗爭中,又掌握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厲王時,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終於發生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國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中。
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也死於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的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繼承人。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㈡ 周朝歷史的簡介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8年,周朝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紂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國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
㈢ 周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立國最久的朝代.請問周朝存在了
810年
(公元前1066 —前256)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傳30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並進行了東征.此後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侖丘.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宣王即位後,採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宣王中興」.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東周之後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西周的統治很有特點.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上的井田制都有明顯的發展和加強,對以後的封建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享國約800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㈣ 誰知道周朝的歷史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
周朝存在約800年。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於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和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西周的興起,發展及興亡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u)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 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准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朝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周朝政治制度
西周的官制,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歷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僕、御、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周朝經濟文化
西周時,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志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谷類有黍、稷、粟、禾、谷、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薴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
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其分布地區很廣,生產能力擴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發明了一模翻制數范和焊接的技術。陶器業已逐漸採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網路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製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薴,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綉品。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西周時,商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壟斷,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商貿的品種有奴隸、牛馬、兵器、珍異等。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青銅。
周朝科學發展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周易》成書於戰國時期,。《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
後來,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㈤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個周朝嗎
還有一個南北朝時期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北周。也是隋的前身。所以可以算有四個周
㈥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
一.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1、周朝
周朝享國約800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2、西周朝的興起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巨大而很深遠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uˋ」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 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准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3、主要諸侯國
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
分封的列國諸侯中著名的有:
魯國---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長子伯禽於曲阜,以輔周室。
齊國---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孫伯益封地,今山東青州府。
燕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國地為今幽州薊縣。
魏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封國地為今河南開封府高密縣。
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鮮。封國地為今河南信陽縣。
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國地為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
曹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鐸。封國地為今濟陽定陶縣。
成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國地為今山東兗州府汶上縣。
霍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處。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
衛國---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為康叔。封國地為今北京冀州。
滕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綉。封國地為今山東章丘縣。
晉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於唐,後改為晉。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城。
吳國---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長子姬泰伯之後。封國地為今吳郡。
虞國---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後。曰姬章已,為吳君,別封其為虞。封國地為今河東太陽縣。
虢國---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國地為今陝縣東南之虢城。
楚國---羋姓,子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丹陽南郡枝江。
許國---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後,曰文叔。封國地為今許州。
秦國---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陝西西安。
莒國---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後。封國地為今莒縣。
紀國---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國地為今東莞縣。
邾國---曹姓,子爵。系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封國地為今山東鄒縣。
宋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啟。封國地為今睢陽縣。
杞國---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後。封國地為今開封府雍丘縣。
陳國---媯姓,侯爵。系帝舜之後。封國地為今陳縣。
薊國---姬姓,侯爵。系帝堯之後裔。封國地為今北京順天府。
4、西周王系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後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後被釋放。他禮賢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輔佐,為以後滅商打下基礎。據傳文王死時97歲。
周武王 :在位5年,武王姬發,父姬昌。即位後大舉伐商,並於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武王死時54歲。
周成王 :在位30年,成王姬誦,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更(紂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周康王 :在位25年,康王姬釗,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周昭王 :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周穆王 :在位55年,穆王姬滿,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周共王 :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 :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周孝王 :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 :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周厲王 :在位37年,厲王姬胡,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後被國人放逐。
周召共和 :執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
周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靜,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
周幽王 :在位11年,(前781-前771)。
5、東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歷史時期,史稱之為「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則被稱為「戰國時期」。
1、東周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 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後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並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 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 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 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 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於重新強盛起來,最後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 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 鐵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 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採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2、東周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6、東周王系
東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莊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齊),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閬),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鄭),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頃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簡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靈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貴),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驕),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顯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靚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功臣名將: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後:褒姒(周幽王妃)
7、政治制度
周滅商後,國王大搞分封,把王族與功臣分封到國家各個地方,建立起眾多諸侯國,數量超過百個。通過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個以周「天子」為中心,各個諸侯國圍繞的封建王朝,同時建立起一套無孔不入的禮樂制度,形成了一個有秩序的封建國家。西周的官制,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歷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僕、御、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8、經濟技術
西周時,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志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實施了比較完善的土地耕種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谷類有黍、稷、粟、禾、谷、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薴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這樣,為封建制度的最終確立提供了基礎。
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其分布地區很廣,生產能力擴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發明了一模翻制數范和焊接的技術。陶器業已逐漸採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網路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製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薴,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綉品。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西周時,商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獨裁,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限制私人從商。商貿的品種有作物、牛馬、用具、珍異和兵器等,甚至掠賣奴婢。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銅幣。
9、科學文化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周易》雖然成書於戰國時期,但他表達的確實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周易》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周代的另一種完善的文化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地圖包括南越。
二、北周:
中國歷史上代西魏而立的朝代。北朝王朝之一。為區別周朝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叫」北周」.宇文覺創建。後為隋所滅。西魏恭帝三年( 556 ),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遺命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因宇文護想早日奪取政權,即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次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孝閔帝)建立北周,都長安(今西安)。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華北。581年,楊堅簒北周,改國號隋。
三、武周:
唐載初元年九月(690年—7 0 5 年 )是武則天在位時間,自號「聖母神皇」的武則天——中國歷史是唯一的女皇帝,革「唐」命,改國號為「周」,為了與周朝區別,史稱「武周」、「南周」。
武則天從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四、後周:
(公元951-960)五代時由郭威所建,為了與周朝相區分,故史學界稱之為後周.後周於960年為趙匡胤所滅,其事件即著名的」黃袍加身」。
五,周:吳三桂反叛清政權而建立的割據政權.
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
宋朝人名
周朝,字祥光,湛次子,1077年(宋神宗熙寧九年)農歷三月初二午時生,原住武崗紫陽石洞橋,幼時聰明好學,年青有為,敢說敢幹。23歲奉命回江西收理祖輩產業,勤於農事,苦攻經史,博學多才,由江西籍於宋崇寧二年1104年登進士,時年28歲。官至戶部尚書,人稱尚書公。當時皇上懦弱,時政混濁,奸臣當道,志士仁人不順,公性耿直,仰先祖世代為政清廉,高風亮節,故而不樂仕進。於宣和年間(1119年)解甲歸田,偕同宗兄弟五人,自江西徙居湖南上梅(新化)相約逢石下擔,卜居隆回高坪石腳隱居,樂游山水,講學於里誨人攻經史必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末
㈦ 關於大周朝的歷史
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志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1、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雄陽城南門,親自臨試。」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2、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3、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
而且還首創殿試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范圍。
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
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
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搜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
正如《資治通鑒》所評說:「太後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廣開言路,注意納諫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他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群臣上書言事。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
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用酷吏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經濟
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武則天稱「天後」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准,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辟,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後,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對於土地兼並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但民戶的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軍事
在軍事上,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
安北都護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占據漠南、漠北。
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7)中國歷史周朝擴展閱讀:
武則天,這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yue,與「曰」的讀音相同)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稱為「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
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
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
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李績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
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
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
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由於則天武後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
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
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
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
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
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
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
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
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
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
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宮,使官僚集團急劇。
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
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
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㈧ 周朝多少年歷史 周朝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專「東周」(屬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
其中西周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周朝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問題比較復雜。
一是歷史上,有分封制社會的周朝,足有791年,但是實際上周天子的實力並不怎麼強,尤其是東周時期,與其說是周朝,不如說是春秋戰國。一般說正經的朝代,還是從秦開始比較靠譜。
二是歷史上有東西漢,南北宋這種存在,甚至唐朝中間也有一段武周時期,所以究竟南北宋算一個宋朝,還是算兩個朝代呢,也是有爭執的。
如果按一個朝代來算,漢朝前後共四百零五年,是最長的封建王朝。如果東西漢算兩個,那麼最長的是清朝,296年。周朝是最長的奴隸制朝代。
㈨ 周朝簡介:中國歷史周朝多少年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版創造者與最權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一說是868年,兩者相差近一百年,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
㈩ 周朝有多少年歷史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共計約791年歷史。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因六國不配合而告失敗。公元前256年,都城洛邑淪陷,周赧王被殺,東周滅亡。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 。
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
按照周制,大國諸侯有時還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衛康叔為周司寇,西周末期鄭桓公為周司徒,都是其例。諸侯在其封國內設置的官制,大略與王室相等,還有軍隊各自成為一方之主。[87]
周天子對諸侯擁有較大的權威,諸侯還能聽命納貢。《左傳》昭公十三年說:「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除貢納外,還需朝覲述職,出兵從征。周天子有權干涉諸侯內政,有時還向諸侯國派遣監國的使臣,與諸侯並稱為「諸侯、諸監」。
西周時期,周天子尚能號令諸侯,進入東周,周王室權威下降,諸侯多不履行對王室的義務。王室本身還要依附當時之大國晉、鄭與衛,更不用提號令諸侯之事。周鄭交質與「射桓王肩」,更讓周天子之僅存之威嚴也亦喪失。
然列國之諸侯在名義上仍為周王之臣屬,除楚國之外,多無譖越稱王之舉。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為自己本國利益服務,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
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號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實則行擴張兼並之實。進入戰國之後,國家兼並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諸侯國,僅剩20多個,其中最大者七,號為戰國七雄。戰國之世,除魏惠王、齊威王曾有朝周之舉,然亦是作秀,其他諸侯國之國君已再無朝周之舉。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青銅器鼎盛時代,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周三朝,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
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周朝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