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元謀人
❷ 歷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
元謀人,學名元謀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稱元謀猿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兩顆。後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有爭議,或為約60萬年~50萬年前左右)。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拉丁語: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關於其年代的爭議較大,一般認為約在距今50萬年前。而最近一項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應用Al/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上推至68-78萬年前。 山頂洞人距今約1.8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又生活著一群古人。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發現的,考古學家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 河姆渡遺址位於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5000年。該遺址於1973年和1977年冬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為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省內湖州邱城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用榫卯技術的干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暫時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為盡快把它公諸於世,1976年4月,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開「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實際是一次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陝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的專家學者和餘姚縣、羅江鄉的代表共60多人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一致同意了對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相關市縣文管會在寧紹平原作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普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一些,至今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47處,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區和舟山群島,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計有25處,因此可以說,餘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鄉。 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氣候濕潤,適宜水稻作物的耕種。河姆渡人飼養豬,狗等家禽,還能駕船和使用多種工具捕魚。在建干欄式房屋時,使用了卯榫(mao三聲 sun三聲)固定橫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藝,令人驚嘆!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 半坡遺址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五六千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半坡居民大多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裡,屋內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並且當時的半坡人已經學會了使用天然火以及保留火種。建房時他們先在地上挖出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坑,在坑中埋設立柱,然後用樹枝等材料沿炕壁建起圍牆,有的還在內外抹上草泥,以增強牢固性,最後在立柱和圍牆上架設屋頂.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栗.白菜和芥菜。是最早種植芥菜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魚叉、魚鉤打獵捕魚 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及表明半坡人過著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半坡博物館曾在修復當中,已在2006年7月重新開館。 在我國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農耕聚落遺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
❸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人類
巫山人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掘出一段帶有2顆臼齒的殘破直立人左側下頜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跡的骨片。1986年又發掘出3枚門齒和一段帶有2個牙齒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國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劍齒虎、雙角犀、小種大熊貓等116種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動物化石。經學者研究,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遺物代表了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後被定名為「直立人巫山亞種」(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稱之為「巫山人」,距今約201~204萬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三峽河谷的發育史,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中華大地的版圖上,何處能尋找到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我國80年代末期有關巫山人遺址的重大發現,曾一度轟動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不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直立人?一直成為國際學術界關注的謎。經過國內外有關學者多年來的研究,最近證實,在「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的巫峽中發掘出的古人類化石,意味著巫山人確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直立人。 但是,由於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是猿尚有巨大的爭議,著名古生物學家吳新智就不同意其為人類的說法,國際古生物學界對巫山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態度。此次出土的大量有清楚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以及大量的古人類生活遺跡可以進一步考證出,200多萬年前,「巫山人」已經產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區別「是人還是猿」的重要標准。所以,「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比雲南元謀人還早30萬年。
❹ 列舉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三個)
「北京人」:1921年至1927年間,考古學家在龍骨山附近又先後發現了三枚人類牙齒化石。加拿大人類學家步達生將這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北京人」化石。
周口店人類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奠定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在全世界古人類學研究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迄今為止,這里是世界上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的古人類遺址。1987年12月1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元謀人」:1965年5月,考古隊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邊緣沉積層中發現了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為左上內側門齒,一為右上內側門齒,同屬於一個成年個體。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
此後,在這個縣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發現了160多顆猿人牙齒,經測定,其中「東方人」的牙齒已有250萬年,這使得我國人類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80萬年。
「藍田人」:陝西省藍田縣曾經出土中國距今約110萬年至115萬年的古人類化石,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這一帶證明是古人類活動的地方。
田公王嶺直立人頭蓋骨賦存地層的年代並不是原來測定的距今115萬年,而應該是163萬年。這個成果將「藍田人」時間推前了48萬年。
(4)中國歷史早期人類擴展閱讀:
北京人男女之間有吸引、愛慕,母親也會像母猴一樣緊緊抱著幼年的子女,但那時,人類還只是動物界中的普通一員,甚至還很邊緣。
我國境內已經發現的原始人類化石,較早的有藍田人(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元謀人(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北京人(發現於北京市房山縣周口店)等。
無論是元謀人、北京人,或者是藍田人他們已能製造簡陋的石器,進行採集、狩獵,在共同生活中逐漸產生了語言。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他們群居在一起,過著十分原始的社會生活。
❺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的詳細資料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有元謀人、藍田人、河姆渡人、山頂洞人等等,相關資料如下:
一、元謀人:
1、簡介: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在約在10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士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2、
發現元謀人遺址的意義
元謀盆地位於金沙江邊的崇山峻嶺之間,氣候乾燥炎熱,是滇中地區著名的"熱壩"。1965年5月初,地質工作者錢方、浦慶餘一行,在元謀大那烏村盆地上那蚌村後第四紀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掘出左、右中門齒各一枚,屬青年男性,形態特徵與北京人相似,時代比北京人更早。經地磁儀器科學手段側定,這兩棵牙齒化石為距今170萬年的原始人類所有,屬直立人種中的一個新亞種——直立人元謀新亞種。元謀人的發現,對於揭示人類演化和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伴隨元謀人牙齒出土的,還有17件石製品,經研究鑒別,屬舊石器,其類型包括尖狀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燒焦的骨頭,並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動物化石,屬共生哺乳動物化石,有40餘種,距今170萬年,是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這就說明,元謀人不僅會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從事獰獵及採集活動,而且還學會用火,用火烤食他們所獲取的獵物,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元謀人早於「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
3、遺址保護
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元謀人遺址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謀人陳列館位於元謀縣龍川街,距離元謀縣城7公里處。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於1985年動工興建,1987年落成。陳列館展廳介紹了元謀人的牙齒化石等內容,館藏文物千餘件,展廳內陳列分「人類的起源」、「元謀古猿」、「元謀史前文化」三部分,揭露了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簡史,系統地展示了原始人類的進化環節。
元謀人遺址有紀念碑,不遠處有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元謀人牙齒化石的標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關實物、資料。
2009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元謀人陳列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4、後續發現
新成果
中國「最早人類」及其近親的調查發掘工作。對所獲化石進行深入研究以解決早期人類的起源與演化過程問題,從而對澄清當今人類起源的時間與地點之爭作出我們的貢獻。
雲南元謀是這一攀登項目的重點工作地區。此前有關學者的初步研究顯示,元謀古猿牙齒似乎存在大小兩種類型。而這兩種類型是否代表著兩個生物種之間的差異,或僅僅是性別上的差異還不是很清楚。這就大大地妨礙了對元謀古猿整體特徵,乃至整個雲南古猿在演化分類上的地位及在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上的作用的認識。攀登專項啟動後,野外發掘又獲得了一批新的化石材料。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中,牙齒化石占絕大部分。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由專項組織的對元謀古猿牙齒的研究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1999年《科學通報》23期發表了劉武等對元謀古猿牙齒進行測量和統計分析的研究成果。
這項新成果的研究材料包括自1986年首次發現古猿化石直至1998年底在元謀盆地歷次發掘和收集的全部牙齒化石,共1266枚。由於樣本數量大,可以准確地反映出各測量項目的數據分布范圍。劉武等人採用了直方圖及正態曲線分析、雙變數兩維坐標分布、因子分析、變異系數分析、犬齒面積比例系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就元謀古猿牙齒大小尺寸的分布規律、元謀古猿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進行了檢驗。這是自元謀古猿化石發現十多年來首次進行的較為系統規范的牙齒測量統計分析。直方圖、兩維坐標分布及因子分析發現元謀古猿牙齒尺寸具有較大的變異分布范圍,多數牙齒呈現出明顯的大小兩種尺寸類型。然而,元謀古猿牙齒尺寸上的這種變異是否超出了開遠、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單一種內的變異范圍,則是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代表一個生物種還是兩個生物種。為此,採用變異系數分析方法來對比元謀古猿牙齒尺寸變異程度與其他中新世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變異程度的差別。在所計算的元謀古猿上下頜各牙齒的變異系數中,除上下頜犬齒的變異系數偏高外,元謀古猿其餘牙齒尺寸的變異系數均位於或接近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尺寸變異系數的分布范圍。由於學術界基本傾向於認為到1987年為止發現的祿豐古猿代表著一個種(吳汝康,1987),因此該文變異系數對比分析強烈提示元謀古猿牙齒尺寸所呈現出的變異很可能尚未達到種間的變異范圍。
雲南現古猿化石
自1956年在雲南開遠發現森林古猿牙齒化石以來,先後在雲南的祿豐、元謀和保山發現了古猿化石。這些古猿在演化上的分類地位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將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與已發表的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測量數據進行了對比,試圖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牙齒尺寸方面的證據。從元謀與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面積數據的分布對比看,在雲南這三處地點發現的古猿的牙齒尺寸非常接近,其中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彼此之間在牙齒數據上更為接近。祿豐古猿的牙齒尺寸較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的牙齒尺寸稍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這項研究揭示了元謀古猿牙齒尺寸的分布規律,同時也就一些具體特點與在雲南境內發現的祿豐古猿、開遠古猿及現生大猿類進行了對比。
二、藍田人:
1、簡介:
"藍田人"即"藍田猿人",學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英文名稱: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
2、文化特徵:
藍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別在陝西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發現的。公王嶺在 藍田縣城東南17公里,是一個小土崗,前臨灞河,後依秦嶺。登上公王嶺,即發現厚約30米的礫石層、上面覆蓋著厚約30米的「紅色土」。紅色土的下部夾有兩層埋藏土,就在這兩層埋藏上之間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頭蓋骨和三枚牙齒化石,還有石器和許多動物化石。在陳家窩則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下頜骨化石。
在藍田人產地發現的石製品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脈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大尖狀器、大型多邊砍研器、中小型多邊砍斫器和單邊砍聽器,還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術粗糙,有單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規整,對原料的利用率也較低,表明當時的石器製作技術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與藍田人伴生的動物有三門馬、大熊貓、鼢鼠、李氏野豬、葛氏斑鹿、中國鬣狗、東方劍齒象、劍齒虎、中國獏、爪獸、碩彌猴和免等,有明顯的南方動物群色彩。根據動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層判斷,年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匼河村屬山西省芮城縣,位於西侯度西南的黃河岸邊。1959年調查時發現若干石器地點,1960年對其中幾個點進行了發掘,總共在十一個地點發現①吳汝康:《陝西藍田發現的猿人頭骨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第1期。戴爾儉、許春華《藍田舊石器的新材料和藍田猿人文化》,《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石製品一三八件,以及燒骨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②。除6055地點是發現於紅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層中以外,其餘都是發現於紅色上之下的礫石層中。前者很少受水沖磨,後者則多有不同程度的沖磨現象。
石製品的原料除極少數為脈石英外,絕大多數是采自當地河灘的石英岩礫石製成的,不少製品還保留有原礫石的岩面。匼河石器的製法主要是錘擊法和碰砧法,也有砸擊法,有的用原礫石的平面作檯面,有的則用已打過石片的疤痕作檯面。石片大多寬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製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單面刃和雙面刃兩種,刮削器則多為單面加工,即從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
與石器伴出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馬、腫骨鹿、斑鹿、劍齒象、納瑪象、水牛和野豬等,其時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與藍田人的年代接近。
三、河姆渡人:
1、簡介: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干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羊、鹿、猴子等牲畜,還會挖掘水井。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2、詳解: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濕、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
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
步。房屋規模大小及內部結構,視居住成員多寡而定,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梁、板等建築構件技術,樑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因工具限制,加工顯得較粗糙。遺址還出土6支木質船槳,1支外形基本完整,輪廓清楚,分槳柄、槳葉兩部分,一塊原木製成,形如長柄樹葉,柄上刻滿線條組合圖案,輕巧實用,與現代遊船劃槳大體接近,是目前中國已發現船槳中最古老一支。船槳及一隻陶舟均證明河姆渡人已開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第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佔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武器,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石器工具發揮更大效用的附屬件,小木棍既是農業點穴播種工具,也是採集野生植物時挖根刨莖的採集工具,木器製作大多要經過切斷、剖開、削、茬、挖鑿、修磨、髹漆及火燒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製作頗精細,表面經過磨光、髹漆,出土時油光可鑒,出土的20多隻木筒系用整段木材製成,形似毛竹筒,內外壁銼磨光潔、內壁還鑿有一淺槽,塞以圓木餅,有的外纏藤篾,可能作敲擊樂器用。第二文化層中發現木架方形井,證明河姆渡人已掌握鑿井技術。眾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實物材。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
四、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屬晚期智人,距今約1萬8千年前。1930年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洞中曾發現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頂端石鍾乳洞,即山頂洞中,考古學上稱「山頂洞人」,英文名稱:「Uppercaveman」。山頂洞人已很進步,體質形態已經與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生活的時代已經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時期,已經掌握了刮挖、磨光、鑽孔等技術,並且會用骨針和骨錐縫制衣服,圍著獸皮做的裙子,並且已懂得人工取火,掌握了制火技術。
❻ 中國歷史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中國歷史境內早期人類與歐美的起源,中國歷史建立了早期人類文明的歷史起源,在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自古以來的發展
❼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有哪3種
我國境內曾經活動過的原始人群有元謀人 北京人 巫山人 山頂洞人 藍田人等
其遺址約有二十多處。這些遺址遍布在北起遼寧,南及雲南,西至陝西,東到安徽的廣大地區,而以沿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分布最為密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和北京人。
元謀人,是迄今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最初發現於1965年的5月1日,遺址在雲南元謀縣城東南約十華里遠的上那蚌村。發現的化石並不多,只有兩枚古人類的牙齒化石,一為左上內側門齒,另一為右上內側門齒,同屬於一個成年個休,從門齒形態觀察,可能為一青年男性。元謀人已經能夠製作簡單的勞動工具,也學會了用火。元謀人的發現把我國的歷史提早到一百七十萬年前。
藍田人是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的,1963年和1964年,先後在該縣的陳家窩村和公王嶺村各發現一具完好的人的下頜骨化石和一具完整的頭蓋骨、上頜骨及三枚牙齒。在遺址附近還發掘到一些刮削器、石片、石核等。1966年考古工作者們又在藍田人遺址發現了經過火燒過的炭末。經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藍田公王嶺人頭蓋骨屬於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個體,陳家窩村發現的下頜骨,為一個老年女性個體。根據地質研究所和地質力學研究所分別用古地磁學測定的結果,公王嶺頭蓋骨化石年代距今約八十萬年,陳家窩下頜骨則測為距今50-65萬年間。學術界把公主嶺的頭蓋骨命名為藍田人,而把陳家窩的下頜骨命名為「陳家窩人」。
舉世聞名的北京人,發現於北京西南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中。1929年由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頭蓋骨,此後又不斷發現各種骨骼化石,到1966年,共發現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六個,頭骨碎片十二塊,牙齒一百五十七個,其它四肢殘骨十數段,共代表著四十幾個個體,分別代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在北京人遺址里,還出土了大約十萬件石器和骨器,其中種類也較為繁多,從加工方法、形狀和用途來劃分,計有砍砸器、尖狀器、石錘、石鑽、刮削器、兩端刃器、斧狀石器等類型。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令人遺憾的是,抗戰前發現的珍貴標本先是保存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標本不知去向,迄今仍下落不明。
❽ 中國最早出現的人類叫什麼人
元謀來人發現於1965年5月,發現地自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隨元謀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跡清楚。經考古學家斷定,石器是元謀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謀人化石地層中還發現大量炭屑,後來還發現了兩小塊燒骨。考古學家研究,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10萬年。
❾ 中國最早的人類出現在哪裡
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和遺物最多的國家。我國境內已知的內最早人類,是雲容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掘出兩顆牙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有用火的灰燼,經科學測定是17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化石和遺物。)
❿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人類是什麼人
在約在來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源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
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