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古代文學歷史

中國古代文學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09:55:26

Ⅰ 中國古代文學史各個時期文學發展概貌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國古代專文學是中屬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悠久,其起源,約略同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長的歷史上曾經產生出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作家和數不清的優秀作品,出現了多姿多彩的體裁、題材、風格、流派,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文學潮流和文學理論, 內容極其豐富。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民族文學之林,我國古代文學以自己無比輝煌的成就和無比鮮明的獨特風貌,佔有重要的地位。

Ⅱ 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

先秦文學
上古歌謠與神話

一、《尚書·堯典》、《呂氏春秋》、《毛詩大序》中關於上古歌謠的論述:
《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古拊石,百獸率舞。
《呂氏春秋》: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
《毛詩大序》:情動於中而發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而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彈歌》、伊耆氏《蠟辭》和《周易·賁辭》六四爻辭: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周易·賁辭》:賁如,蟠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三、神話的性質
神話就是關於神的故事。基本特徵有:
是想像的、幻想的。
是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是被神化了的現實生活。
反映了初民解釋自然、社會,征服自然、社會的願望。
只能產生於遠古時代。

四、神話與傳說的區別:
神話產生比傳說早。
神話是傳說的原型,傳說是神話的社會歷史化。
神話有明顯的非理性色彩,而傳說含有人間的行為准則。

五、神話的勞動起源說與宗教起源說:
不論神話如何神異,總是表現著勞動生活,或者與勞動生活有關。
原始宗教出於對自然的敬畏,當初民從崇拜變成企圖解釋和支配自然力時,神話就產生了。

六、我國神話的基本特點:
圍繞人的生存這一主題。
人物充滿激昂的鬥志、神異的能力以及英雄氣概。
情感濃烈,形象鮮明,想像力豐富。
集體創作。

七、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神話的藝術規則為後世文學提示了方向:
人的生存這一主題成為後世文學的主流。
情感、形象、想像力方面的特徵影響著後世文學發展。
神話故事成為後世文學發展的題材源泉。

詩經
詩經收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另有笙詩6篇,有目無辭,不在305之列。
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
采詩說出自漢代,見於《漢書》。
獻詩說出自先秦,見於《國語》。
刪詩說出自漢代,見於《史記》,不可信。

三、《詩經》的分類,系依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
風:地方音樂。
雅:京畿附近的音樂。
頌: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四、《詩經》在先秦的作用。
祭祀、宴享時奏唱。
作為外交辭令。
教育。
五、《詩經》的流傳:
秦火之後被毀,但因為是樂歌,在學者的記誦之中得以保全。
漢代有四家:魯、齊、韓、毛。
毛萇晚出,且是古文經,未得立。東漢開,由於鄭玄作注而大昌,其他三家亡,毛詩獨傳。
六、社會政治詩。
下層人民抨擊政治的詩,如相鼠、伐檀、君子於役等。
官員表達不滿的詩,如北山(對勞逸不均的憤懣)、正月(六月降雪、憂慮百姓、擔心國運,說明了政治昏暗)等。
抒發生活郁悶和人生憂傷的詩,園有桃(不被理解的苦惱)、黍離(嘆西周淪亡)等。
稱頌統治者的詩,如甘棠(對召公的懷念)。
七、情愛詩。
有大膽直爽和溫文典雅兩種風格。
《將仲子》等詩說明:愛情同禮教、社會輿論之間的矛盾。
《氓》、《谷風》等詩說明:當時的婚姻制度男女不平等。
八、史詩及其他。
五篇史詩依次序是:
《生民》:周始祖後稷出生、種植五穀等。
《公劉》:遠祖公劉率族人遷居,開荒定居。
《綿》: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率族人遷居、興國。
《皇矣》:太王遷居、王季傳位、文王伐密伐崇。
《大明》:王季生文王、文王生武王、武王滅商。
史詩的特點:不敘述全部歷史,而是有選擇的描繪具體事件。寫心理感受、歡快的場面。
農事詩。
《七月》內容梗概:全詩八章,按月歌唱,寫農夫一年四季無休止的勞作。
《芣苢》藝術特點:詞語簡練淺白、反復吟唱、情韻悠長。
九、《詩經》的文學成就
抒情與寫實的統一,基於:
情感真實。
表達感情坦率。
敘事飽含感情。
形式與語言方面的特點:
重章復沓。
四言為主,參差變化。
節奏鮮明,音韻天成,靈活多變。
語言方面有:詞彙豐富,多記山川草木之名。聯綿詞和疊字。
十、賦、比、興。
朱熹
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此物。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李仲蒙:
賦:敘物以言情,情盡物。
比:索物以托情,情附物。
興:觸物以起情,物動情。

先秦散文
春秋時期諸子散文歷史散文繁榮的原因。
經濟原因:鐵器、初稅畝等革新。農業發達帶動工商業發達。
政治原因:周室衰微,諸侯並起,豪強兼並。
文化原因:貴族的壟斷打破,文化下移。
因此:
一些讀書人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思想,游說君主或聚徒講學。百家爭鳴促成了諸子散文的繁榮。
另一些讀書人撰作史著,希望為統治者提供政治借鑒,造成了歷史散文的繁榮。
二、《尚書》是第一部歷史散文集。今文尚書為伏生所傳,後來亡佚;古文尚書於出孔壁。《逸周書》被視為《尚書》的余篇,是偽書。《春秋》為魯國編年史。
三、《左傳》
一般認為作者是左丘明,但尚存爭議。
《左傳》的文學特色。
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
人物形象生動,有立體感。
場面描寫生動,細節傳神。
善於描寫外交辭令,富理文美。
四、《國語》
國別史。相傳作者為左丘明,但不可信。文學成就不如左傳。
五、《戰國策》
作者不可考。為劉向編定。
文學特色:
鋪張辯麗、誇飾恣肆。
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
摹繪人物,形貌畢肖。
善用寓言。
六、諸子散文的發展趨向:
由簡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邏輯性不斷加強。
七、《孟子》文章的主要特點。
雄辯。
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
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
善於抓住典型事例、多用比喻、寓言等。
八、《莊子》
1、《莊子·寓言》自道其書「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重言就是借重他人之言,但《莊子》中這類他人之言,大多是虛構的。莊子所謂寓言,與今義異,大抵是指有情節、有比喻寄託、言此意彼的故事。即使從今天的意思而論,有學者作過統計,《莊子》全書共有寓言181則,平均數百字中即有一則寓言。因此就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徵:把思想融入到寓言故事裡。聞一多說「讀《莊子》,本分不出哪裡是思想的美,哪裡是文學的美」。這些都說明《莊子》寓言的特色即是《莊子》的特色。
2、《莊子》寓言的特色:
想像奇幻譎詭。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畫。
細膩逼真的描寫。
諧趣與機刺橫生。
九、《荀子》和《韓非子》
1、《荀子》的特點:長於比喻而少用寓言。
2、《韓非子》
風格:犀利、冷峻、透徹、嚴密。
寓言:通俗淺白,故事加說理。
屈原和楚辭
楚辭的產生。
1、「楚辭」這一名稱,從西漢時出現。劉向校理古籍,編屈宋等人作品,命名為《楚辭》。
2、辭與賦的區別:
從體式上說,楚辭用兮字。句式長短不齊。
賦很少用虛字,句式整齊。
從性質上說,楚辭是主觀的。抒情意味。
賦是客觀的。缺乏抒情。
楚辭的產生。
與楚聲、楚歌的直接聯系。
與楚國民間「巫歌」的關系密切。
描寫楚地風物,使用楚方言。
北方文化的影響。
縱橫家鋪敘華辭的風氣。
要之,楚辭的產生,既源於楚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也接受北方文化的影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時代環境下,誕生於楚國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新詩體。
楚辭的文體特點。
楚辭有兩種體式。一種類似於《詩經》而有所改造。四言,少用虛字。如《天問》、《橘頌》。這不是典型體式。
另一種則是「騷體」。騷體的特點:
詩風鋪排誇飾,想像豐富。
篇幅極大增長,句式長短不拘。
多用方言、虛字(兮、些)。
二、《離騷》的主題。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
2、九死不悔的品格和疾惡如仇的精神。
三、《離騷》的藝術特點。
激情和想像。
主人公形象。峻美純潔、獨立不屈。
比興手法的拓展。使之具有象徵意義。
結構語言方面:篇章宏大,句式自由,散韻相間,主客問答,語言豐富。
四、《九歌》與《九章》及《天問》《招魂》
1、《九歌》是祭祀曲,多涉神鬼事。
《九章》非一時一地所作。
2、《九歌》把神靈人格化,多寫神靈相思、人鬼空戀,形成凄清幽渺、清新奇異的風格。
3、《九章》直抒胸臆、平實樸素。
4、《天問》提出170多個問題,保存了很多遠古神話,有較大史料價值。
5、《招魂》的特點:
結構精密。
長於鋪排。
五、宋玉等。
1、「九辯」即「九遍」,是樂曲名。
2、《九辯》是宋玉自悲生平之作。
3、《九辯》與《離騷》之比較。
只有登上山頂,才能看到那邊的風光。

Ⅲ 《 中國古代文學史》簡介急急急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中下冊)》內容為:中國文學史的編寫,開始於二十世紀初。目前已知的專中國文學屬史著作,最早有兩部:一是黃人(號慕庵,1877年一1914年,江蘇常熟人)的《中國文學史》,國學扶輪社印行,編寫於作者在蘇州東吳大學執教期間(1900年一1914年),可惜印行時未標明出版年月。一是後來被人們視為第一部中國人自編的文學史,即林傳甲(字歸雲,1877年一1921年,福建閩縣人)的《中國文學史》,武林謀新室出版,日本宏文堂印刷,一九一。年初版,這是他在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執教時所編的講義。此後國人相繼編寫出版的中國文學通史,至上世紀末,大約在二百部左右。這些文學史著作,雖精粗、因創程度不一,大都能適應當時的需要並為後出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但其價值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縮小。這原因就在於:古代文學作品與古代其他歷史資料不同,其他資料只能是歷史的、過去了的;而古代文學作品則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

Ⅳ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

文學史是文學發展的「歷史」,是對文學的動觀而非靜視。把文學現象、文學流變和文學作品放在文學發展的長流中作通觀審視,在宏觀的視角下確定其價值和意義,這是文學史研究與寫作基本的學理要求。所以,一部文學史也必然是一部文學發展史。由羅宗強、陳洪二先生主編的一部新作——《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下文簡稱《發展史》)。該書篇幅130萬余言,分上、中、下三卷,2003年8月由南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它的問世,標志中國文學史論著系列中又有一新的成員以其獨特的形態登場了。
羅、陳二先生主編本文學史以「發展」命名,並非措詞的技巧而已,而是自覺地貫徹了上述的文學史觀,是著眼於發展的觀點審視文學流變歷程的思想的體現。
《發展史》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發展軌跡,即:(一)先秦兩漢時期,文學尚未取得獨立地位,往往與政治、思想、哲學、歷史融為一體,較為純粹意義上的作家還不多見,文體以詩歌、散文為主,風格上主要表現出典重淳厚、磅礴大氣的特徵。(二)魏晉至兩宋時期,中國古代文學進入自覺期和鼎盛期。此一時期文人有著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獨立發展的空間,文學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詩、詞的興盛並發展到臻於極致的美的境界標志著文人主體精神的充分張揚,審美上論結構的恢張、氣勢的博大雖已無法與先秦兩漢文學相提並論,但詞采之美、體式之純、性情之真、韻味之厚卻是它獨具的魅力。(三)元明清時期,為中國文學的轉型期和新變期。受專制政治和程朱理學的嚴重束縛和世俗文化的極大沖擊,文人地位一落千丈,思想缺乏自由,精神惶恐落魄,而整個民族精神既失去了先秦兩漢時期的雄大之勢,又沒有了魏晉以來直到宋代的靈動之氣,作為士人雅文學標志的詩詞和散文開始走向衰落,而受俗文化滋養的散曲、戲劇、小說卻大放異彩。
由此看來,文學史的編著雖不可避免要涉及文學的分期,但絕不是分期文學的羅列,而必然要將時期之變與作家之變、文體之變、文風之變、審美之變等等種種因素作真切的把握和深刻的揭示,進而深入探求整個文學系統深層結構的演變和文學發展的根本走向。
文學史的發展觀往往體現出對文學認識的聯系觀和系統觀。對文學現象的認識通常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是「孤立」的看待,另一是「聯系」的看待。中國古代文學的許多問題如果採用前一種態度,就不免就事論事,從而得出流於狹隘、片面和簡單化的結論;相反,後一種態度則注重將每一文學環節納入文學發展的系統中去審視,由此確定它應有的位置,認識它產生的因由和存在的意義。文學史研究和寫作的總體趨向是拋棄前一種認識觀,自覺地接納後一種認識觀。
《發展史》深入地貫徹了聯系地、系統地觀照文學對象的基本思想,在許多具體問題的評價上,都不難見出這一思想閃發的一些可貴的輝光。如評東晉玄言詩,該著在認識它的「諸多弊端」之外,對其「兩點積極貢獻」作了充分肯定,指出:「這種不同於前代的東晉特有詩風,不但直接啟發了陶淵明平淡自然之風格,而且對後代文人詩歌中沖淡自然、曠達閑適風格的影響至為深遠。而且,玄言詩人對山水的體悟與描寫,也為晉宋之際山水詩的成熟和發展奠定了審美心理和創作方面的基礎。」顯然,倘若就玄言詩論玄言詩,認識就必然局限在「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論》」的傳統觀點范圍內。但若是把玄言詩看作一個環節,把陶淵明田園詩和謝靈運山水詩看作另一個環節,並進而把兩個環節「扣」起來看,那麼二者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也就清楚地顯示出來了。若再把視界推廣去,玄言詩還是中國詩歌史上平淡詩風和山水審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這種聯系地、系統地審視文學現象的文學史觀貫穿著這部《發展史》的每一個章節。
中國文學史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歷史?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里,人們一度把文學史視為階級斗爭的揭露史或被壓迫被剝削者的斗爭史。目前,研究者對於中國文學史的認識往往同中有異,自成特色。有的認為「文學史著作的核心內容就是闡釋文學作品的演變歷程」,亦即文學史主要是文學作品的演變史;有的認為「文學發展過程實在是與人性發展的過程同步的」,換言之,文學發展史反映了人性自覺和進步的歷史。這些觀點都豐富和深化了文學史觀,對中國文學史研究起了推進的作用。
對中國文學史的定性定位問題,《發展史》提出了獨特的視角。該著在《導論》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的文學遺產,是我們民族的一部心靈史。解讀這部心靈史,是文學史的不容置疑的任務。」又說:「通過文學史,我們能夠更為真切地感悟我們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存在。」簡言之,文學史既是一部民族的心靈史,又是一部民族的精神史。
從切入「心靈」和「精神」的角度推演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是在充分認識我國文學乃至文化的本質精神的基礎上作為的學理選擇。「言,心聲也。」這個具有兩千年歷史的概括了我國文學一個根本性規律的古老命題,既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文學的發生,也深遠地影響著我國文學的發展。文學有著自己的靈魂,我國文學的靈魂是反映創作者自我並融會其時代內容的「心聲」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恰如該著編者所說,中國文化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精神。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表現出的基本精神在於:創作者既重視自我,重視人性和人格尊嚴,又重視個體與自然、與社會的依存關系的精神,極為普遍而且深入地滲透在文學作品裡,形成我國文學的人文精神特質。
文學史必須翻閱我們前人的心靈史,翻閱他們生存的時代的精神史。如果說有的文學史重在導引閱讀者在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文學畫廊中徜徉,有的文學史重在探求我國文學發展的規律性問題諸如文學盛衰規律、文體發展規律和文風演變規律等,還有的文學史重在從「文」的發展考察「人」的發展進而揭示文學演進的深層動因;那麼,羅、陳二先生主編的這部《發展史》則更注重深入我們民族的情感世界和心靈世界,這種視角小而言之,它通過把摸作家的心靈的脈搏進而把摸他生活著的時代脈搏,用研究者和閱讀者之心去貼近、對接創作者之心,從而實現作者與讀者的深層對話和交流,大而言之,它從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結構的角度去探求我國文學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價值、意義,諸如我國文學的鄉國情懷、親情主題和人生感悟主題,它們構成中國文學發展的生命之根,它們是實現文學滋養人、陶冶人的情感之源。這樣,《發展史》在發掘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強化中國文學史研究和教學的人文化傾向方面實現了它獨特的價值。
切入「心靈」演史的另一意義是把文學史寫活,寫出文學的生命。

Ⅳ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哪些第一

1、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2、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

3、第一部國別體史書一《國語》。

《國語》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國別體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來,包括康有為在內的多位學者懷疑《國語》為西漢劉歆的偽作。該著作記錄范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4、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5、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Ⅵ 中國古代文學史發展歷程

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各個流派的思想著書、先秦歷史散文;漢朝的文學作品主要是 賦;三國直到元朝是詩詞曲的高峰;明清時期是通俗演義和小說的發展高潮

Ⅶ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1、上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

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等。

5、唐代時期:詩。

6、宋代時期:詞。

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中國幾千年來的的封建王朝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繁榮發展,唐詩、宋詞、元曲的繁榮發展,配合其他漢樂府、歌賦等百家爭鳴,形成了悠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而鴉片戰爭帶來的變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帶來無數新的靈感。從此中國文學開始向救亡圖存、改良社會等方向發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學。

(7)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擴展閱讀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人詞家多若繁星,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們,對於詩歌欣賞是大有裨益的。

1、【屈宋】

屈宋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他們都是「騷體」的創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詩人,代表作品有《離騷》等。宋玉寫有《九辯》《風賦》等。他們的詩篇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多用楚國方言,多依楚國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華美的風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高度評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過,屈宋雖並稱,也有共同之處,但成就的大小卻不能相提並論。

2、【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是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志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3、【三曹】

三曹指漢魏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4、【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Ⅷ 中國古代文學史

楚辭的流變及屈原在文學史的地位、影響。
一、宋玉等楚辭作家
1、屈原之外的楚辭作家
屈原之後,楚以辭賦名者有唐勒、景差、宋玉,而尤以宋玉為最名。唐、景之作大多失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發現唐勒簡殘。列於宋玉名下者有《九辯》、《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約十三作品。但這些作品存在著真偽問題。只有《九辯》一篇,學術界公認為宋玉之作。
2、《九辯》的藝術成就與影響
屈原首先是作為一個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後世所敬仰。
三、楚辭藝術形式的影響:「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1、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中國詩歌由集體歌唱到個人創作自屈原始。他的高貴的品格和光輝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2、在文學創作手法方面,屈原為我國文學開辟了與《詩經》所開創的現實主義並駕齊驅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從而豐富了我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
3、打破了詩歌的四言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別是楚國民歌形式,創造了新的詩體,即「楚辭體」或叫「騷體」,這是詩歌格調形式的第一次大解放。
4、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詩經》原來的比興材料,諸如蘭草、魚蟲、鳥獸和風雲雷電都賦予了生命,用以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這種「寄情於物」、「托物以諷」的方法,對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詩歌創作影響極大。
屈原對後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思想上,一是文學創作上。
屈原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其崇高地位,即使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數得著的文化名人。據不完全統離騷計已有英、法、俄、德、意、日文譯本,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紀念。此外,屈原精神還被人們作為在逆境中堅持斗爭的慰藉與動力。
漢初賈誼作《吊屈原賦》以表達他對屈原的崇敬和悼念,並寄託自己的感慨。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極表推崇,從《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司馬遷是在用屈原精神激勵鞭策下完成《史記》的寫作的。
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權貴折腰,卻深深敬佩屈原之為人,他在《江上吟》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杜甫詩歌中,也十分尊崇屈原,《戲為六絕句》雲:「不薄今人愛古人,詩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其他知識分子,不讀屈騷的極少。每當民族危亡關頭,總有愛國志士以屈原為先賢榜樣,慷慨悲歌,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思。

17、漢代文學的發展趨勢。
漢代文學的發展,大體可劃分為四個時期:①自高祖至景帝,是漢代文學的初創期,代表作家是賈誼和枚乘;②從武帝至宣帝,是兩漢文學的全盛期,新體賦定型成熟,史傳文學《史記》寫成,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司馬遷等;③由元帝到東漢和帝,是兩漢文學的中興期,辭賦創作出現第二次高潮,《漢書》寫成,代表作家有揚雄、班固;④從安帝到靈帝是漢代文學的轉變期,抒情短賦出現,五言古詩成熟,代表作家有張衡等

18、漢賦的特徵、分類、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它講究押韻、對仗和形式的整飭;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駢可散。漢賦的文體來源是多方面的。
賦作為一種文體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創的。宋玉學習屈原的辭賦,創作了《神女賦》、《高唐賦》、《風賦》、《登徒子好色賦》等賦體作品
根據時代和賦的體式,漢代的賦,可以分為騷體賦、新體大賦、抒情小賦三類

19、漢代辭賦的流變歷程。
從漢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餘年間,是漢賦的形成期。
這個時期主要是騷體賦,代表賦作家是賈誼。騷賦指的是模仿楚辭而寫的一種賦。這種賦在內容上側重抒情,形式上與楚辭沒多大差別,也用帶「兮」的語句。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及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等騷體賦上承楚辭,下啟西漢中期的新體大賦。
從武帝到東漢中葉的二百多年間,是漢賦的興盛期,這個時期主要是新體大賦,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王褒、揚雄、班固、張衡等。西漢初枚乘的《七發》標志著新體大賦的正式形成,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代表新體大賦的最高成就;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是東漢新體大賦的兩篇力作。
從東漢中葉到漢末的一百多年間,是漢賦的轉變、衰落期。由大賦轉變為抒情小賦,張衡的《歸田賦》開創了抒情小賦的先河。蔡邕的《述信賦》、趙壹等

20、賈誼的創造及其文學成就?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賈誼散文共58篇,收錄於《新書》。其作品大致可分三類:
一是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
二是就具體問題所寫的疏牘文,如《論積貯 書》《陳政事書》(又稱萬言書之祖)
三是一些雜論。

漢初,上層社會崇尚楚文化,影響到文人,便產生了祖述屈原作品的騷體賦。賈誼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

21、司馬相如的辭賦創作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地位: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品:《子虛賦》和《上林賦》
司馬相如是漢代辭賦最重要的作家。
揚雄:「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也!」
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子虛》、《上林》,材極富,辭極麗,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長沙有其意而無其材,班張潘有其材而無其筆,子雲有其筆而不得其精神流動之處。」
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代表作家。大賦代表漢賦的最高成就,是漢賦的主流。概括地說,它的特點是:1、規模上,篇幅較長,結構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2、手法內容上,極度地鋪張揚厲,用誇張的手法,富麗的詞藻,側重鋪敘描寫京都、宮苑、宮殿、山川等壯麗事物,以及諸侯、帝王的政治、軍事、射獵等生活;
3、主旨上,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揚大漢帝國的聲威與氣魄,歌頌帝王的功德;一方面又對帝王政治上的過失、生活上的奢侈進行諷刺和勸諫,客觀上卻形成了「勸百諷一」的效果。
4、行文結構上大多採用主客問答方式。一般有三個部分組成:開頭是序,通常是賦中人物的簡單對話,交代出賦中人物問對的緣由,以引出正文;中間部分是正文,主客雙方彼此誇耀和辯難;結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誠服告終,揭示出諷諫意。
5、用韻和語言上,韻散相間,開頭的序一般用散文體;中間的正文,以韻文為主,夾雜一些散文。語言句式上,以四、六言為主,雜以三、五言。

Ⅸ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

1、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詩。

4、唐代時期:韓、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的革新,宋代的歐陽修等人繼續韓、柳的道路,完成了這次革新。

5、宋代時期:詞。

6、元代時期:曲。

7、明清時期:從元代開始敘事文學占據了文壇的主導地位,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中國幾千年來的的封建王朝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繁榮發展,唐詩、宋詞、元曲的繁榮發展,配合其他漢樂府、歌賦等百家爭鳴,形成了悠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9)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擴展閱讀:

每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都有歷史的繼承性。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文學的發展也是如此。文學遺產是前人根據他們對彼時彼地的生活的審美體驗而創造出來的,它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會對後代的文學發生一定的影響。

後代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文學遺產中吸取養料,繼承前人的傳統,學習和運用已有的技巧和語言。同時,每一個時代的文學,又應當有所革新,有所創造。

因此,在文學的發展中,繼承與革新應當是辯證的統一。偉大的作家總是在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學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不朽的文學作品來。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文學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