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發生了什麼
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從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歷時470年,傳17王。夏朝建立之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被確定為部落聯盟首領舜的繼承人。舜去世後,他便成了部落聯盟首領。禹死後,原准備接替他的伯益,被禹的兒子啟趕走,啟繼承了王位,從此結束了禪讓制,開始了世襲制。歷史上把禹即位的時間,算作夏朝的開始。禹是夏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國工。
夏朝的疆域不斷擴展,禹曾派人丈量土地,把管轄的地方劃為九州,並鑄九鼎作為權力象徵。「九州」後來便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夏朝的疆域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並發展到長江流域。由於部落之間常有爭斗,夏朝是在不斷的戰爭中壯大起來並實現民族融合的。「華夏」民族從這時候便開始形成。夏朝的時候,已經有了國家的權力機構,如軍隊、刑法、監獄等。農業生產已成為人們的主業,青銅器製作的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具也普遍使用,還有了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歷法。「夏歷」的說法一直延續下來。
據史書《左傳》記載,夏朝曾有一段時間被臣子寒浞奪取,後又由禹的玄孫少康復國,說明當時政局並不穩定。夏朝的第17代國君桀,貪圖享樂、欺壓百姓、寵幸奸佞,失去了民心。而處於黃河下游的商部落興盛起來,其首領湯率軍討伐夏桀。夏桀兵敗,逃到南巢並死在那裡。夏朝滅亡。
B.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是哪個朝代
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
公元前221年,歷經兩千餘 年的奴隸制社會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誕生了.秦的誕生對於中國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公元前255年至公元前222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也是中國奴 隸制社會的末期.當時存在著許多獨立的小國,它們之間互相兼並,到後來只剩 下比較大的七個國家,稱為「七雄」,即秦、齊、楚、魏、燕、韓、趙.七國之 中,地處西北的秦國因為較早實行軍事及農業改革,國力迅速增強.公元前24 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他22歲親政之後,就開始實施吞並六國 ,統一天下的雄偉戰略.他廣泛搜羅人才,只要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到任用.比如 他曾經重用韓國間諜鄭國興修「鄭國渠」,使秦國4萬多頃的鹽鹼地變成旱澇保 收的肥沃良田,為秦統一中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時間內,嬴政相繼消滅了韓 、趙、魏、燕、楚、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中國歷史結束了割據局面,出現 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嬴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 稱「始皇帝」.
秦統一中國,對中國歷史具有極大的貢獻和意義.首先,政治上,秦始皇廢 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 由皇帝親自選拔和任免,不世襲.秦開創的郡縣制,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成為定製,如今中國許多縣的名稱都是兩千多年前秦朝定的.
秦統一中國的另一重要貢獻是統一了文字.秦之前,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盡管這些文字同源,並且在拼寫方面大同小異,但仍然給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帶來 障礙.秦統一後,規定秦國的小篆體漢字為全國通用文字,從此之後,中國漢字的演變開始變得有章可循,這對中國歷史的形成和文化的傳承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
此外,秦還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與文字相似,統一之前,各國的長度、容 積、重量單位各不相同,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與此相適應,秦始皇還統一了貨 幣和法律,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極大地加強了中央政權的地位.
為了加強思想上的專制統治,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了除史官所 藏《秦史》以外的別國史書、儒家經典,甚至於不惜殺死私自收藏和傳播這些經 典的人.與此同時,為防止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犯,秦始皇下令將昔日秦、趙 、燕等國修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沙漠、東至海邊的萬里長城.秦始皇還大興土木,調用民工七十餘萬,耗巨資修建驪山陵墓,這就是當今的世界遺產 秦陵及兵馬俑.
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了一個強 大的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國,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C.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
第一個封建王朝是秦朝,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清朝。
在歷經2000多年的奴隸制社會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誕生了。
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時間內,嬴政相繼消滅了韓 、趙、魏、燕、楚、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中國歷史結束了割據局面,出現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王嬴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稱始皇帝。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實現五族共和,清朝從此結束。
1924年11月5日,封建王朝末代皇帝被趕出皇宮
辛亥革命勝利以後,民國代替了帝制,但是由於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封建王國的末代皇帝溥儀仍舊留在皇宮里受到庇護。
根據當時的優待清朝皇室的條件,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仍然可以保持皇帝的尊號,民國政府對待溥儀要採用外國對待君主的禮儀;末代皇帝仍然可以住在紫禁城裡;民國政府每年還要付給溥儀四百萬元的費用,供他享用;此外,皇室的一切私有財產,一律受到民國政府的保護。
這樣,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他原來的那幫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里,過著帝王那種錦衣玉食的生活。這種奇怪的現象,在清王朝覆滅後一直延續了13年。
1924年11月5日上午,馮玉祥派出的國民軍包圍了紫禁城皇宮。當時,末代皇帝溥儀正在宮內同他的「皇後」吃水果聊大天,他的「內務府大臣」慌慌張張跑入宮內報告,並且遞上馮玉祥將軍關於廢止對清王室優待條件的函文,限令溥儀三個小時內搬出皇宮。
溥儀看了函告,驚慌失措,召開了最後一次的「御前會議」,交出了皇帝印璽,收拾了私物,遣散了太監和宮女。當天下午,被監護離開皇宮紫禁城,搬到後海甘水橋的「醇王府」。
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代皇帝從此被永遠趕出了紫禁城。
D.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出現在
夏朝(約前20世紀—約前16世紀),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專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屬而中國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相當於夏朝時期的文物(前1600年以前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 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於迄今為止在考古學上還沒有找到公認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據 (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商朝),因此其真實存在性沒有得到正式確認。但許多中國歷史學家認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便是夏朝遺存。
E.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夏朝
夏朝(約前2070-前1600[1-3])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4]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5-6]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7-8](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9],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10]。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11-12]。
F.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哪個/
夏朝
夏朝(約復為前2050年—制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G. 中國第一個王朝是誰建立的
中國第一個王朝是大禹建立的。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人物生平
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 ),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後,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H.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夏朝
I.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哪個它建立的時間,人物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是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世系
夏朝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一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後經過了四百餘年.
1、啟——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吳、皋苟)——15、發(發惠)——16、履癸(桀)
夏朝的建立
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台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學技術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麼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把「王」位禪讓給了禹,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夏朝的鞏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國,為羿所奪。羿信寒浞,為其所殺。四十餘年,政局動盪。相子少康幾經艱辛,在有虞等部幫助下,攻殺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復甦。此後,經幾代努力,夏王朝日漸強大,以中原為中心,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長淮。
3、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時,統治階級腐朽不堪,造傾宮、瑤台,寵妹嬉,不理政事,不聽忠言,賦斂無度,民怨四起。商湯興兵討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J. 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王朝是
夏朝
(約前抄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大禹之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也是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