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顧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我們最深刻的教訓是什麼
回顧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我們最深刻的教訓是落後就要挨打!!!!!
Ⅱ 跪求一篇《中國歷史的教訓》的感悟,1000字左右,請大家幫忙啦
中國歷史的教訓
對中國歷史的教訓的感悟,早在唐朝的時候,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在宰相也是諫臣魏徵去世的時候,就說過到現在都很受用的一句話就是: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用銅當鏡子可以看到自己是不是衣服和帽子都整齊。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現在我就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句話。
事例一:
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商紂王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商紂王為博妲己一笑,就派人搜羅天下奇珍異寶,珍禽異獸,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還有就是在嚴冬之際,妲己遙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為其生理構造特殊,而將他雙腳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凍的原因。還有一次就是妲己目睹一孕婦大腹便便,為了好奇,不惜剖開孕婦的肚子。看看腹內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妲己居然為了要印證傳說中的聖人之心有「七竅」的說法就去慫恿紂王殺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結果什麼都沒看出。這個事例說明一個皇帝居然為博美人一笑什麼荒唐的事情都做的出來,還有為她設計那麼多的酷刑,殘害無辜的百姓和忠良,這就是商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事例二:
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塌而眠。董賢不僅長得像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的像女人,「性柔和」、「善為媚」。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待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哀帝有治國之志卻無治國之才,但又因為」斷袖癖「而寵信董賢,聽信他的話使百姓苦不堪言,這才導致了漢朝的滅亡。
所以,這兩個例子讓我們知道了不要聽那些的虛假之言,否則會加速國家的滅亡。不好聽的忠言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樣才會使國家更加的繁榮富強。
Ⅲ 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史實論證: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人們不肯記住歷史給我們的教訓
近代史是從1840---1949年,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的時間,歷史的前進是曲折的,是螺旋的,教訓是有,新中國的成立就證明,以前的教訓是經驗,總的是好的,符合歷史前進的方向。
Ⅳ 近代中國屈辱史給我們的重要教訓是什麼
團結進取就是力量,內訌落後就是挨打!
Ⅳ 讀中國少年說,談談歷史給我們哪些經驗和教訓
文章以人之老少為比喻,從不同角度說明國家也有老少之別。作者把中國比喻成少年,有著自己的道理。
老年人會去思考以往的事情,從而產生留戀的心;而少年則會去思考未來,因此有著強烈的希望和進取之心。封建君主時代,掌權者以天朝大國自居,還時不時的沉浸在古老的輝煌之中;而今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一個少年,思考著未來國家的發展,明白建設事業任重而道遠。
老年人常會憂慮多愁,以此產生灰心之心;而少年則常快樂行動,因此有著盛氣凜然闖盪之心。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到了垂暮之年,面對外國的入侵,惶恐不得終日。面對堅槍利炮,夾著尾巴做人,失去了斗爭的信心,信心失去迎來的就是苟且偷生,那接下來就是生靈塗炭,戰火連天,國之淪喪。現在的中國,敞開胸懷,充滿著勇敢前進的盛氣,迎來了盛氣,也就意味著事業豪壯的開始,換來的將是敢拼敢幹後的國之雄起。
老年人常會厭惡事情,認為一切事情都沒有作為。而少年則喜愛事情,因此覺得所有的事情總有所作為。老祖宗面對外來的侵略,認為已經無葯可救,於事無補了,放棄了一切的抵抗,等待外夷之宰割。如今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恢復昔日雄風。
老年人如夕照,而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而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秋後之柳,而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冬日之雪,而少年人如夏日之陽;老年人如死海之澤,而少年人如長江之源;老年人如沙漠之枯木,而少年人如草原之綠草.........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富則中國富。毛澤東曾說過:你們如早晨七八點鍾的太陽,未來是屬於你們的。我國是個人口大國,體力勞動占很大一部分,要想發展就必須轉換這樣的發展方式。要想轉換這樣的發展方式,那就必須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因此少年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現在的國家如同少年般,剛剛開始發育,但還沒到強壯的地步。我們要時刻保持少年冒險進取的心,切不可老氣橫秋,自身自滅。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少年中國,剛剛邁出前進的步伐,前進的道路上處處是懸崖戈壁,荊棘沼澤。但是鮮花的背後是汗和淚的澆灌;掌聲的背後是苦難的折磨;彩虹的背後是暴風疾雨的侵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切記我們有顆少年心,我們還很年輕!
Ⅵ 中國的歷史教訓
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中國這么一個大國,竟敗於一個在土地、人口等方面都遠遠不如自己的小國,乍一看來,確實令人費解的。僅就雙方的軍事條件事說吧:英方不過數十艘艦船,最初投入的兵力四五千人,增加到最多時也不滿二萬人。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航行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也至少要一個月,所以它的後援和供應很不利。在這種條件下英對華侵略本是一種海盜式冒險行為。而中國人民盡管在武器裝備方面落後於英國,但是在本土作戰,應該說有著極大優勢。中國人口這么多,就說當時軍隊吧,清朝常備軍八九十萬人(旗兵約二十五萬,綠營兵64萬,合計89萬人),任清廷調遣,但中國卻一敗塗地,當時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都深感到「失人心,傷國體……是不能無恨爾!」(姚瑩語)當時和後人,有不少總結教訓,探究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認為英國船堅炮利,中國皆弗及,敵人有漢奸幫助,中國「兵心不固」等等,有的看法應該就有一定道理,但或者片面,或者表面,都未觸及根本。其根本原因就在於: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關於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我們在上邊《鴉片戰爭前的世界和中國》中已詳細講了。通過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比,明顯地揭示出了這一點。總的來說,從社會條件說,西方國家正處於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一方面它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經濟科技比較先進,武器裝備也就比較精良;一方面,其制度本身就決定了它向外侵略擴張,不可遏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凶惡的真老虎。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採取投降主義政策。這是從總體上說的,清統治集團的腐敗在鴉片戰爭中得以充分地暴露。譬如,苟且偷安,驕奢淫佚(例:煙毒泛濫日深,許多官僚,卻仍躺在安樂椅上醉生夢死,甚至象奕經那樣身膺大帥之人,赴前線途中尚遊玩水,優哉游哉);妄自尊大,虛驕盈心(對世界大勢一無所知,對敵情不甚了了,卻以「天朝上國」自居,開始,大有「區區夷國,何足掛齒」之概,遭到挫敗,尚與不堪與外夷計較自慰,無異於阿Q的兒子打老子」精神勝利法。如奕山打了敗仗卻謊報勝仗,道光帝明知其情卻順水推舟地說:「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況既經懲創,已示兵威……雲雲」);昏聵愚昧,無知之極(如楊芳的「馬桶妙計」堪為典型事例);限制和打擊抵抗派,敵視和破壞人民抗擊侵略的斗爭(這方面的典型例子俯指皆是:如奕山的「防民勝於防寇」,清當局對三元里抗英的限制和破壞等)。綜觀之,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執行的是妥協投降為主導的政策,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同樣的英國兵同樣的武器裝備,為什麼在林則徐那裡打不贏,在三元里打不贏,而只在琦善、奕山、奕經之流那裡打贏了呢?這不很能說明問題嗎?所以我們說失敗的原因在於以上兩點。
Ⅶ 中國歷史事件給現在的教訓
敦煌藏經卷被大量流亡國外。其實在國外的經卷保存得比國外更好,流版入國外經卷都權是不曾遺漏的,連編號都是弄好的。而當時還留在中國的經卷確被那些官僚家東送西藏,最後流落何處也不知道,現在一點也不完整。所以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我們不希望我們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但自己又保護不了它。
Ⅷ 舉例說明中國歷史告訴了我們什麼經驗教訓
清朝被辛亥革命廢掉。落後、欺壓、跟不上世界的進程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