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1世紀著名散文作家有哪些
中國當代著名散文家:
1.宗璞,原名馮鍾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1928年生於北平,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體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既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厚淵源,又得外國文化長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蘊含東方傳統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主要作品有小說《紅豆》、《魯魯》《三生石》童話《尋月記》《花的話》《總鰭魚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筆〉〈奔落的雪原〉〈花朝節的紀念〉〈三松堂斷憶〉等
2.王鼎鈞
台灣作家之一
他作了一本很著名的散文叫《開放的人生》.
3.卡毓方
4.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
5.錢鍾書
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6.張曉風
張曉風簡介: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餘光中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7.劉心武
劉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研究家。筆名劉瀏、趙壯漢等。曾任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全國青聯委員等,並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其作品以關注現實為特徵,以《班主任》而聞名文壇,其長篇小說《鍾鼓樓》曾獲得茅盾文學獎。20世紀90年代後,成為《紅樓夢》的積極研究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進行系列講座,對紅學在民間的普及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長篇小說《飄窗》。
8.劉湛秋
劉湛秋,男,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餘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並一度成為暢銷書.近幾年他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行雲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台、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種文字.
著名作家劉湛秋一直被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和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他認為現代生活,使人們「活得很累」,他提倡「輕詩歌」、「輕鬆散文」、「輕松的生活方式」,主張「以輕對重,以輕對累,」於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榮華富貴與利害得失,心如明鏡如水.淡化貌似嚴肅、正經的說教所帶來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傘》、《賣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錄中學語文課本.
9.陳染
陳 染 女,1962年4月出生於北京.她幼年學習音樂.18歲興趣轉向文學.23歲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曾在北京做過四年半的大學中文系教師,後調入中國作協作家出版社做編輯.曾在澳洲墨爾本的英國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等旅居生活和講學.現居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她的小說在英、美、德、日等國家以及港台地區均有出版和評介.根據她的小說《與往事乾杯》改編的同名電影,被選為國際婦女大會參展電影.《陳染文集》一、二、三、四卷於96年8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陳染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發表詩、散文,至今已有十幾年,作為純文學、先鋒小說中的女性作家,她始終獨立於當今文壇的某種「熱鬧」之外,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文學研究者的關注.她以強烈的女性意識,不懈的探索精神,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位獨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陳染曾獲首屆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創作獎等.
10.韓春旭
韓春旭是近年來引起讀者關注的散文女作家。她的新人文散文將哲學思考與文學敘事、追求真理與抒發情感結合在一起,表達對人本質的思考。她的散文不僅充滿女性特有的柔婉清純、率真坦誠,而且思想深邃、極富哲理,不少篇目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發表。本月初,新華出版社「金薔薇散文名家新作文庫」推出她的新散文集《我的精神》。該書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行簽名售書活動時,場面十分熱烈。據來自出版社方面的消息稱,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這本談精神的書出人意料地銷了5000冊,即將再版。
② 二十世紀中國散文精選里有哪些文章
內容簡介
在古典文學中,作為一種文體概念的「散文」,其一是和韻文相對稱,指不押韻的文章;其二是和駢文相對稱,指句法不整齊的文章。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隨著西方近代文藝理論的介紹,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闡釋和確立,成為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形式。正是在吸收外來思潮和接受固有傳統的基礎上,現代意義上的散文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題材內容廣泛,形式豐富多樣,舉凡雜感、短評、隨筆、速寫、游記、書信、日記、報告、通訊、特寫等等,都可以歸人它的范疇。現代散文大體上可以區分為議論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敘事性散文三種類型。「形散神不散」是對散文文體特點的一個基本概括。本書收錄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經典散文。
目錄
導讀
知識鏈接
時論雜感
魯迅
燈下漫筆
聶紺弩
韓康的葯店
朱鐵志
俺也承個諾
寫景記游
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閑話
梁遇春
途中
鐵凝
河之女
敘事懷人
朱自清
冬天
巴金
懷念蕭珊
蕭紅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
詠物言志
梁實秋
雅舍
周濤
鞏乃斯的馬
葦岸
大地上的事情
閑情雅趣
周作人
喝茶
林語堂
秋天的況味
豐子愷
閑居
民俗風物
張愛玲
更衣記
汪曾祺
端午的鴨蛋
賈平凹
秦腔
城鄉萬象
沈從文
市集
黃裳
茶館
朱湘
胡同
歷史文化
余秋雨
一個王朝的背影
朱鴻
輞川尚靜
費振鍾
張仲景考
心靈獨語
史鐵生
我與地壇
唐敏
女孩子的花
斯好
我因為什麼而孤獨
精神求索
張承志
清潔的精神
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園
馬麗華
渴望苦難
書摘插圖
時論雜感
聶紺弩
韓康的葯店
韓康是個賣葯的,在十字街頭開著一家小小的葯店。
韓康人老實,賣的都是真葯;向來把錢財看得淡,又沒有親朋老小要照顧,葯價都定得便宜;再加上人和氣,容易說話,拖欠他一點錢也不大要緊。人們都樂於照顧他,門口常是穿進湧出,人山人海。
有一天,西門大官人打他門口走過,人擠得幾乎叫大官人穿不過馬。大官人問玳安,為什麼這兒有這么多人?玳安回稟是到韓家買葯的。大官人大吃一驚。大官人剛才就是到自己的葯店裡去算過賬的。因為生意清淡,管事的都吃喝著大官人的血本,大官人正打算收業,卻為了體面而躊躇著。怎麼韓康葯店裡的生意卻這么好呢?想是這店開在十字街頭,居全城之中,來往行人甚多,故爾如此。葯店招牌,名喚「壽世」,病家更自歡喜。「我且再作理會!」大官人對自己說。
第二天早晨,韓康正在賬桌上登賬,兩個伙計在櫃台上招呼點葯。只見人叢里擠進一個人來,叫道一聲:
「韓老闆在家么?」
韓康起身看時,卻是西門大官人的親隨玳安,心裡一愣,但連忙臉上堆笑,唱了一個肥喏:
「不知今天甚風吹得大叔到小人寒舍?怎不請到店內坐地?」
「打攪不當,正要借一步講話。」
韓康把玳安請到櫃台後面一個小房裡坐好,斟了一杯茶奉上,口裡說:
「寒舍窄小,不成看相;葯臭沖天,有冒大叔貴體,大叔休得見怪!」
「韓大哥有所不知。我家大官人不知聽信誰家閑言,好好的大葯店,說是要收業了。你說可笑也不?」
韓康不懂玳安的話里有什麼意思,卻不得不隨口應和:
「大人不於小事,大官人何處不省下些銀兩,葯店濟得甚事?」
③ 《百年中國經典散文》,要5篇以上的閱讀筆記哦~~急用哦,謝謝了~~~
希望
魯迅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顫抖著,不是很
明白的事么?那麼,我的魂靈的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也一定蒼白了。
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而
忽而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
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
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
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
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
么?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聽到Petofi
Sandor
(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麼?是娼妓:
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
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
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
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在可薩克兵的矛尖上,已
經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
但是,可慘的人生!桀驁英勇如Petofi,也終於對了暗夜止步,回顧著茫茫
的東方了。他說: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
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僵墜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愛的翔舞。然而青年
們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
一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那裡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愛
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於並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今
李大釗
我以為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的也是「今」。因為他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他可以寶貴。
為甚麼「今」最可寶貴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孫所說的話答這個疑問:「爾若愛千古,爾當愛現在。昨日不能喚回來,明天還不確實,爾能確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當明日兩天。」
為甚麼「今」最易喪失呢?因為宇宙大化,刻刻流轉,絕不停留。時間這個東西,也不因為吾人貴他愛他稍稍在人間留戀。試問吾人說「今」說「現在」,茫茫百千萬劫,究竟那一剎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現在」呢?剛剛說他是「今」是「現在」,他早已風馳電掣的一般,已成「過去」了。吾人若要糊糊塗塗把他丟掉,豈不可惜!
有的哲學家說,時間但有「過去」與「未來」,並無「現在」。有的又說,「過去」、「未來」皆是「現在」。我以為「過去未來皆是現在」的話倒有些道理。因為「現在」就是所有「過去」流入的世界,換句話說,所有「過去」都埋沒於「現在」的里邊。故一時代的思潮,不是單純在這個時代所能憑空成立的。不曉得有幾多「過去」時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說是由所有「過去」時代的思潮一湊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於時代潮流裡面,所激起的波瀾聲響,都向永遠流動傳播,不能消滅。屈原的「離騷」,永遠使人人感泣。打擊林肯頭顱的槍聲,呼應於永遠的時間與空間。一時代的變動,絕不消失,仍遺留於次一時代,這樣傳演,至於無窮,在世界中有一貫相聯的永遠性。昨日的事件與今日的事件,合構成數個復雜事件。此數個復雜事件與明日的數個復雜事件,更合構成數個復雜事件。勢力結合勢力,問題牽起問題。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過去」「未來」的中間全仗有「現在」以成其連續,以成其永遠,以成其無始無終的大實在。一掣現在的鈴,無限的過去未來皆遙相呼應。這就是過去未來皆是現在的道理。這就是「今」最可寶貴的道理。
現時有兩種不知愛「今」的人:一種是厭「今」的人,一種是樂「今」的人。
厭「今」的人也有兩派:一派是對於「現在」一切現象都不滿足,因起一種回顧「過去」的感想。他們覺得「今」的總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風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唯一的希望在復古。他們的心力全施於復古的運動。一派是對於「現在」一切現象都不滿足,與復古的厭「今」派全同。但是他們不想「過去」,但盼「將來」。盼「將來」的結果,往往流於夢想,把許多「現在」可以努力的事業都放棄不做,單是耽溺於虛無縹渺的空玄境界。這兩派人都是不能助益進化,並且很足阻滯進化的。
樂「今」的人大概是些無志趣無意識的人,是些對於「現在」一切滿足的人,覺得所處境遇可以安樂優游,不必再商進取,再為創造。這種人喪失「今」的好處,阻滯進化的潮流,同厭「今」派毫無區別。
原來厭「今」為人類的通性。大凡一境尚未實現以前,覺得此境有無限的佳趣,有無疆的福利。一旦身陷其境,卻覺不過爾爾,隨即起一種失望的念、厭「今」的心。又如吾人方處一境,覺得無甚可樂,而一旦其境變易,卻又覺得其境可戀,其情可思。前者為企望「將來」的動機,後者為反顧「過去」的動機。但是回想「過去」,毫無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時間。若以企望「將來」的動機,而盡「現在」的努力,則厭「今」思想卻大足為進化的原動。樂「今」是一種惰性 (Inertia),須再進一步,了解「今」所以可愛的道理,全在憑他可以為創造「將來」的努力,決不在得他可以安樂無為。
熱心復古的人,開口閉口都是說「現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惡若何深重,禍患若何劇烈。要曉得「現在」的境象倘若真是這樣黑暗,這樣卑污,罪惡這樣深重,禍患這樣劇烈,也都是「過去」所遺留的宿孽,斷斷不是「現在」造的。全歸咎於「現在」是斷斷不能受的。要想改變他,但當努力以創造將來,不當努力以回復「過去」。
照這個道理講起來,大實在的瀑流永遠由無始的實在向無終的實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遠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隨著大實在的奔流,以為擴大,以為繼續,以為進轉,以為發展。故實在即動力,生命即流轉。
憶獨秀先生曾於「一九一六年」文中說過,青年欲達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殺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我嘗推廣其意,也說過人生唯一的蘄向,青年唯一的責任,在「從現在青春之我,撲殺過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禪讓明日青春之我。」「不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殺今日白首之我,並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殺來日白首之我。」實則歷史的現象,時時流轉,時時變易,同時還遺留永遠不滅的現象和生命於宇宙之間,如何能殺得?所謂殺者,不過使今日的「我」不仍舊沉滯於昨天的「我」。而在今日之「我」中固明明有昨天的「我」存在。不止有昨天的「我」,昨天以前的「我」,乃至十年二十年百千萬億年的「我」都儼然存在於「今我」的身上。然則「今」之「我」,「我」之「今」,豈可不珍重自將為世間造些功德?稍一失腳,必致遺留層層罪惡種子於 「未來」無量的人,即未來無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懺悔。
我請以最簡明的一句話寫出這篇的意思來:
吾人在世,不可厭「今」而徒回思「過去」,夢想「將來」,以耗誤「現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現在」的努力,謀「將來」 的發展。宜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滅。古人生本務,在隨實在之進行,為後人造大功德,供永遠的「我」享受,擴張,傳襲,至無窮極,以達「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夢與現實-郭沫若
昨晚月光一樣的太陽照在兆豐公園的園地上。一切的樹木
都在贊美自己的幽閑。白的蝴蝶、黃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
叢中翻飛,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當作了自己的姊
妹。你看它們飛去和花唇親吻,好像在催促著說:「姐姐妹妹
們,飛吧,飛吧,莫盡站在枝頭,我們一同飛吧。陽光是這么
和暖的,空氣是這么芬芳的。」
但是花們只是在枝上搖頭。
在這個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樹腳下讀泰戈爾的英文詩。
讀到了他一首詩,說他清晨走入花園,一位盲目的女郎贈
了他一隻花圈。
我覺悟到他這是一個象徵,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三美
室。
我一悟到了這樣的時候,我眼前的蝴蝶都變成了翩翩的女
郎,爭把麝香豌豆的花莖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擲。
我埋沒在花圈的墳壘里了。——
我這只是一場殘缺不全的夢境,但是,是多麼適意的夢境
呢!
下
今晨一早起來,我打算到靜安寺前的廣場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東總弄,面著福煦路的門口,卻看見了一
位女丐。她身上只穿著一件破爛的單衣,衣背上幾個破孔露出
一團團帶紫色的肉體。她低著頭踞在牆下把一件小兒的棉衣和
一件大人的單衣,捲成一條長帶。
一個四歲光景的女兒踞在她的旁邊,戲弄著烏黑的帆布背
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開來重新
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來圍在腰間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時候,
小女兒從囊中取出一條布帶來,如像漆黑了的—條革帶。
她把布囊套在頸上的時候,小女兒把布帶投在路心去了。
她叫她把布帶給她,小女兒總不肯,故意跑到一邊去向她
憨笑。
她到這時候才抬起頭來,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著她女兒笑處,黃腫的臉上也隱隱露出了一脈的笑
痕。
有兩三個孩子也走來站在我的旁邊,小女兒卻拿她的竹竿
來驅逐。
四歲的小女兒,是她瞎眼媽媽的唯一的保護者了。
她嬉玩了一會,把布帶給了她瞎眼的媽媽,她媽媽用來把
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著牆起來,一手拿著竹竿,得得得
地點著,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隨著她們,一面想:
唉!人到了這步田地也還是要生活下去!那圍在腰間的兩
件破衣,不是她們母女兩人留在晚間用來禦寒的棉被嗎?
人到了這步田地也還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劇何必向莎
士比亞的傑作里去尋找,何必向川湘等處的戰地去尋找,何必
向大震後的日本東京去尋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點路聲……是走向墓地去的進行曲嗎?
馬道旁的樹木,葉已脫完,落時在朔風中飄散。
啊啊,人到了這步田地也還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隨她們走到了靜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隨她們了。在
我身上只尋出了兩個銅元,這便成了我獻給她們的最菲薄的敬
禮。
1923年冬,在上海
漸
豐子愷
教學目標:
1、感受豐子愷及其文藝思想;
2、把握文章生動形象說理的寫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睿智,思考理解「把握好時間,把握好人生」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領悟道理,思考人生;
2、學會閱讀、感悟與表達。
教學設計:
1、課時:1課時;
2、設想:自讀 討論 探討
教學過程:
1、目標呈現: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篇名家隨筆——豐子愷的《漸》。說到讀名家隨筆,我覺得是對我們頗有裨益的一件事。因為這樣一些名家隨筆中包含著許多睿智的東西,對提升自我很有幫助。所以我主張讀名家隨筆要學會「三讀」:一、讀文章,二、讀作者,三、讀自己。讀文章以領悟文章中閃爍的思想火花,讀作者以感悟大家之人格、思想、精神的魅力,讀自己則是提升自己,覺悟人生必不可少的。
2、導入:
好,在讀文章之前,先想和大家做一筆小交易。怎麼做呢?就是今天我給你十萬元,你只要給我一分錢。明天,我還給你十萬元,你只要給我兩分錢。後天,我還給你十萬元,你只要給我四分錢。也就是說我每天給你十萬元,你每天給我前一天錢數的雙倍,就從今天開始,不多換,只換一個月,30天,有沒有誰願意與我換的?
有,真的?那你可虧大了!用數學知識算一算,你30天一共要給我多少錢?——不到一千一百萬!
(沒有,那同學們夠精明。第一次有人提出跟我換時,我是沒怎麼想就一口答應了。後來才知道自己虧大了。300萬換走了我近一千一百萬。)
為什麼會上當呢?因為這個數目有一個從小逐漸變大的過程。這個「漸」的過程欺騙了我們。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豐子愷先生的《漸》,讀完後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3、讀作品:
首先請大家讀作品,把時間交給打家。請迅速輕聲瀏覽課文,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什麼是作者所說的「漸」?作者是如何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漸」的?
(2)文中閃爍著作者哪些思想的火花?對於作者這些對「漸」的見解,你有何思考?
(學生活動,與學生交流,給予指導。)
明確:1)最能概括作者對「漸」理解的一句話(即「漸」是什麼?):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
2)文章如何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漸」的?
大量的實例。都有哪些?(某組學生可接龍回答)
§1 孩子變老頭 少女變老婆子
§2 紈袴子弟變偷兒
§3 季節輪換 晝夜推移 兒女成長 水仙開花
§4 抱犢過河
§5 時鍾移針
這些大量生動形象的事例,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漸」的存在。可見作者觀察思考生活的細致我們也要學會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生動形象的生活事例來使要闡釋的道理深入潛出,易於理解。
3)這些生動的事例,其實都是為作者闡述「漸」的理解而服務的。那作者在文中對「漸」的具體解說有哪些?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生回答)
預設:§1人生是由「漸」來維持的。——人生階段一步步地演變是靠漸來維持地,否則人就會痛不欲生了。
§2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衰變,也全靠「漸」的助力。——人生境遇的巨變之所以能被接受,也是靠「漸」來實現的。
§3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都的微妙的工夫。——「漸」是自然界的一條原則,而且不容破壞。
§4「漸」的作用,就是……一大詭計。
§5我覺得時辰鍾是人生最好的象徵了。
§6「漸」的本質是時間。
這些思想的火花在每一段中起到一個總領的作用,即中心句。考場作文中應該學會借鑒。因為這樣可以使文章結構清晰,又能深化主旨,展示寫作的思想深度。
4)說到「漸」的本質是時間,最後兩節的內容還比較難理解,但其中卻包含著作者寫此文的宗旨,我們先齊讀一遍。(生齊讀)
討論分析:A文章在提出「漸」的本質是時間後,舉了搭車乘船的例子。這個例子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意思呢?
a請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全體。」
b用自己的話說,意思是什麼呢?
搭車乘船的時間比較短,人們能夠支配、把握,能有明達之人出現。而對於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較長時間「人生」而言,人們就不能支配『把握了,就少有明達之人了,以至還出現「凶險殘慘的爭斗」。
B「凶險殘慘的爭斗」是人們不能把握時間而做出的不明達的舉動。那其實面對自己並不長的生命時間,即人生,人們還有哪些不明達的表現?(啟發生回答)
如: 浪費時間 追求名利而不折手段 違背道德良心做壞事 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豁達 (周濤也為我們展現過,而且是尖銳而深刻的展現過。)
C說到這,作者的一個願望,即作者寫作此文的宗旨是什麼呢?
用書上的話回答: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之中。
即能夠把握時間,把握人生,而成為「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所以和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珍惜時間,抓緊生活」的思想相比,我覺得豐子愷先生的道理要更豐富些。所以對於時間而言,「把握」兩字要比「珍惜」兩字有更深刻的內涵。那是什麼呢?不妨我們來思考:
D你認為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物是具備了「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他們又都具備了些什麼?(學生討論回答)
預設:人物:
◆ 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孔子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
◆ 努力讓死亡成為一個「節日」的史鐵生
◆ 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
具備的內涵:
◆ 智慧、明達的思維;
◆ 高瞻遠矚的目光;
◆ 海納百川的氣度與胸懷;
◆ 謙讓、平和的人生態度;
◆ 不計較個人得失,對社會人生有所助益;
◆ 超越自我,執著於人生意義的追求
四、讀作者:
說到這,文章的思想我們應該領悟了,當然作者的睿智我們也有些感悟了。但還想告訴大家,豐子愷先生一生都在用藝術在生活的細碎中探求著社會的意義,追求著自己對藝術和人生真和純的理想。他曾說占據其心靈的只有「天上的申明和星辰,人間的藝術和兒童」。不妨我們來看幾副其漫畫來感悟一下作者對「大人格」「大人生」的追求。
(展示投影)
五、讀自己:(作業)
看完了作者,思考我們自己,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面對一年後的高考,如何來把握這一年,這一輩子的時間呢?請大家思考後寫下來,我們下節課來交流。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1922年3月28日
④ 求中國散文發展史(從古至今的)
散文
prose
文學體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散文指與韻文、駢文相區別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中國文學散文是從應用文字和學術論著(最早是經、史、子)發展而來的,而且與它們始終不曾完全脫離關系。中國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文學並稱的一種文學樣式,包括雜文、小品、短評、隨筆、速寫 、通訊 、游記 、報告文學 、書信、日記 、回憶錄等 。按其內容和性質 ,它大致又可分為 3 類,即側重抒情的散文,側重敘事的散文,側重議論的散文。在西方,散文並不像中國這樣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而是泛指一切不是韻文的文字作品,因此,非韻文的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體的日常應用文字也屬散文之列。
散文題材廣泛,寫法靈活自由,多種多樣。它可以敘事,可以抒情,可以描寫,可以議論,可以像小說那樣描寫形象,刻畫心理,渲染環境,烘托氣氛,可以像詩歌那樣運用比喻、象徵 、擬人等手法創造意境 , 這就是散文的「散 」的特點。但散文貴「散」而又忌散 , 必須做到散而不亂 , 散而有致,通過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懷凝聚為生動的畫面,而且要做到內情與外物相融合,詩意與境界相交織,精練優美,樸素自然,音節鏗鏘,情感濃郁,既具有時代的生活氣息,又具有個人的風格特點。
散文詩
prose poem
兼有詩歌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樣式。它以散文體式表現詩的意趣情調 ,將詩的凝練概括和散文的自由靈活有機結合起來,兼有自然舒展的散文美與諧調合拍的音樂美,是一種充滿詩意的、樂曲般的、沒有節律沒有韻腳的散文。具有這些特點的作品中國早已有之,歐洲在16、17世紀不少作家也寫過很有詩意的散文,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流行起來,還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的波德萊爾、俄國的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爾、英國的王爾德等,是自覺創作散文詩的先行者。在中國,劉半農率先譯介外國散文詩,並試作過幾篇。此後,魯迅、郭沫若、冰心、許地山、徐玉諾 、焦菊隱、郭風、柯藍等人都創作過散文詩。
⑤ 中國現代散文發展史
在「五四」以來的現代散文創作中,最早發端和得到發展的是議論性散文。
由於當時正在展開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啟蒙運動,這種說理的文字就特別發達起來,當時除有很多政治性、社會性的論文之外,也出現了一些具有文學色彩的議論文字,象《新青年》雜志刊登的李大釗的《青春》、《今》,和陳獨秀的《偶象破壞論》、《克林德碑》就是這樣的作品。
《新青年》雜志從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起,還增設了「隨感錄」這個欄目,陸續發表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等人撰寫的短小精悍的議論文字,猛烈地攻訐了封建主義的痼疾。其中,劉半農的文章,在抨擊論敵時嬉笑怒罵,寓庄於諧,極盡揶揄與誇張之能事。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重要的報刊雜志也都增設類似的欄目,在這一年12月創刊的《每周評論》和1919年 8月創刊的《新生活》,就都設有「隨感錄」的欄目。
在這類有關社會和文化思想的評論文字中,有不少都寫得生動曉暢,淋漓盡致,很有文學意味,它們的大量出現,促進了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和繁榮。
在《新青年》「隨感錄」中最精闢的文字,是由魯迅所撰寫的。
他尖銳地抨擊那些吹噓保存「國粹」的頑固派,「都是『屠殺者』」(《隨感錄五十七·屠殺者》),「沒一件不與蠻人的文化恰合」(《隨感錄四十二》),如果還要保存「國粹」,將會發生的嚴重後果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隨感錄三十六》),識見精深,啟人深思。
魯迅還發表了不少篇幅略長的議論性散文,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它所造成的腐化與愚昧,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剖析。這些作品充滿了深沉而熾熱的感情,不僅思想深刻,在藝術上也很有魅力,將議論性散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終生都撰寫這種議論性散文,作為鞭撻反動派以及舊制度、舊思想的武器,以獨創的藝術形式,廣泛地總結了有關社會與文化思想斗爭的經驗和規律。
議論性散文是魯迅的文學遺產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魯迅參加奠基和開創的這種議論性散文,後來通常都被稱為「雜文」。這種文體在現代散文史和現代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抒情性散文在「五四」時期常被稱為「美文」,它的出現和成長,對於保衛和繁榮新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證明「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它的出現稍晚於雜文,然而在後來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冰心是較早撰寫抒情性散文的作者,她的《笑》、《往事》與《寄小讀者》,奠定了她在散文創作中的地位。她經常贊頌的主題是母愛、童心和美好的大自然風光,這本身就是對於冷酷和僵化的封建倫理觀念的沖擊。她的文筆也委宛雋秀,清新明媚,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比起冰心來,葉紹鈞的散文創作更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他的散文集《劍鞘》(與俞平伯合著)和《腳步集》中那些吟味社會人生的文字,寫得謹嚴切實,樸素雋永。他在「五卅」以後的有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周作人是「五四」時期提倡抒情性散文最力的作者,他的《美文》一文對於此類散文的創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收錄於《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和《談虎集》中的抒情小品,寫得蒼勁古樸,舒徐自如,往往於淡泊之中顯出一股凌厲之氣,發生過不小的影響。但那些品賞草木蟲魚,沉溺於說理談玄的作品,卻流露出封建士大夫式的閑情逸致。
在文學研究會的作家中,朱自清也是一個重要的散文作家。
他具有多種文字風格,像《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得綺麗纖穠,情景交融;《荷塘月色》和《綠》,運用對於音樂和色彩的感受,進行巧妙的比喻和聯想;《背影》卻以白描的文字,勾畫了父子離別的凄切場面;《執政府大屠殺記》則是細致曲折地描繪「三·一八」慘案的實況。
朱自清在思想和藝術上作了嚴肅認真的探索,寫出過不少出色的小品散文,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貢獻。
創造社的主將郭沫若,用一種激盪和奔騰的情調,寫出了自己在人世的坎坷,控訴社會的罪惡,傾訴內心的悲憤,《星空》、《橄欖》、《水平線下》等集子,所收入的就是這類作品。
郁達夫的散文具有更大的影響,《還鄉記》、《還鄉後記》、《日記九種》等篇章,詛咒丑惡的社會,渴望真摯的情愛,坦率地剖析著內心的苦悶與憤慨,寫得清新流暢和富有激情。
他寫於30年代的《屐痕處處》、《達夫游記》等作品,則又俊秀圓潤,富有神韻和氣勢,而且還表達出憎惡黑暗現實的沉痛和憤激的感情。
以「新月派」詩人聞名的徐志摩,他的散文在20年代也產生過不小的影響。這些作品直抒胸臆,較多表達了他作為自由主義者的思想情趣,藝術上刻意追求,注重錘煉字句,但有的內容傷於輕佻,文字也因追求辭藻的華麗而顯得過度的鋪張繁復。
「五四」以後,還興起了一種篇幅短小、更多地省略了敘事因素、同時又具有較多詩意的抒情性散文,即散文詩。
許地山的《空山靈雨》是這類創作首次較大的結集,它抒發情懷,探索哲理,既執著人生、譴責黑暗,又懷疑現世、畏懼斗爭,反映了當時某些追求進步與正義的知識分子,也有著軟弱和遁世的一面。
在這之前,魯迅的《自言自語》、郭沫若的《我的散文詩》和劉半農的《老牛》、《曉》等篇什,都是散文詩創作的最初的嘗試。至於魯迅的《野草》,更是散文詩創作中的名著。王統照當時寫的一些散文詩,也以激昂的感情打動過讀者。30年代從事散文詩創作的還有麗尼和陸蠡。
「五四」前後的散文創作,大都洋溢著反封建的思想感情,體現了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大都表現出了這種傾向,主張浪漫主義的創造社作家在這方面自然表現得更鮮明和突出。
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不斷傳播和工農革命運動的逐漸高漲,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將個性解放的要求與對於社會主義的嚮往結合起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開始分化以後,堅持反封建斗爭的雜文創作依舊在前進著,1924年創刊的《語絲》(見語絲社)周刊,登載的文字就「大抵以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1925年創刊的《莽原》周刊,也是為了進行「『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繼續撕去舊社會的假面」。
除了魯迅之外,周作人和林語堂也是《語絲》的重要作者,圍繞著「三·一八」慘案等事件,他們也曾寫過一些很有思想鋒芒的雜文。但是與此同時,兩人也開始表現出妥協和自由主義的消極情緒。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許多革命作家向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左翼或進步的文學刊物都重視刊登雜文,在當時還出版過一些以登載雜文為主的刊物。
魯迅這個時期的雜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了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當局嚴密的文網,他不得不經常變換筆名,寫得較為隱晦曲折,雖是「帶著枷鎖的跳舞」(《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卻說明他運用這一武器,達到了熟練的地步。
瞿秋白最早認識到魯迅雜文的重要意義,認為在「這里反映著『五四』以來中國的思想斗爭的歷史」(《〈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對於魯迅雜文的成因、特徵和社會作用,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這一時期,他自己也寫了一些雜文,像《民族的靈魂》和《王道詩話》,就都是精粹的作品。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也寫了不少抨擊時弊的雜文。由於雜文創作在30年代的廣泛發展,從青年作者筆下涌現出不少成功的作品。
像唐弢的《推背集》、《海天集》,寫得犀利勁遒;柯靈的《市樓獨唱》,寫得簡練深切;徐懋庸的《打雜集》,寫得質朴雋永,都為戰斗的雜文創作增添了光彩。
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之間,出現了一批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抒情小品作者。
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車箱社會》,洗練流暢,頗具神韻;梁遇春的《春醪集》、《淚與笑》,娓娓而談,吟味人生;
李廣田的《畫廊集》,散發出泥土的芳香,顯得絢麗而又渾厚;何其芳的《畫夢錄》,以令人眩目的色彩,勾畫著朦朧和縹緲的圖景;
陸蠡的《竹刀》,時時在美麗動人的景色中,編織著令人悲憤的故事;
吳伯簫的《羽書》,善於從生動的形象中,展開海闊天空的遐想。還有鍾敬文、靳以、麗尼、繆崇群等,也都各具自己的風格。
廣闊地反映生活的散文,是由一批著名的小說家寫出的。茅盾的《上海的大年夜》、《故鄉雜記》,以深切透闢的文筆,描寫出中國城鄉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走向蕭條和敗落的情景;
蹇先艾的《城下集》,憤懣地揭露著麻醉和墮落的社會;
魯彥的《驢子和騾子》、《旅人的心》,以憂郁的調子訴說著苦難的人生;
巴金的《旅途隨筆》、《短簡》,憤怒地詛咒黑暗和熱情地追求光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在舒徐的牧歌情調中,呈現了紛繁的社會小景;
葉紫的《夜的進行曲》、《長江輪上》,象是用皮鞭抽打著腐敗和殘暴的舊世界;
蕭紅的《商市街》和《橋》,描寫自己在飢餓與死亡線上掙扎時,閃爍出青春與理想的光芒;
吳組緗的《黃昏》、《泰山風光》,淋漓盡致地描繪著各種世態,對於性格的勾勒尤其逼真。
在散文創作獲得豐收的時候,林語堂於1932年創辦《論語》(見論語派),1934年出版《人間世》,1935年刊印《宇宙風》,提倡離開現實斗爭的「幽默」、「性靈」和「閑適」的小品文,形成一時的風尚。
魯迅和茅盾等左翼作家,及時地批評了他有違於新文學戰斗傳統的不良傾向,並支持前進的小品文刊物《太白》的工作。
由於時代的需要,敘事性散文也在20年代應運而生,並迅速地產生了比較成熟的作品。
象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記載了十月革命後俄國的真相,以悲壯的史實、昂揚的詩意、激盪的感情和坦率的內心獨白,交織成清新奔放和雄渾沉著的藝術風格,表現了作者對於社會主義理想的赤誠追求,是中國出現得較早的報告文學作品。
又如反映「五卅」慘案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葉紹鈞)、《暴風雨》(茅盾)、《街血洗去後》(鄭振鐸),也都滿懷激情地描寫了這一重要和難忘的歷史場面。
敘事性散文進一步繁榮的標志,是30年代出現了大量報告文學作品。其中,柔石的《一個偉大的印象》,就是較為成功的作品,它以明麗和剛健的筆墨,寫出了在革命斗爭中錘煉出來的具有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新人。
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是他游歷歐洲的記錄,以樸素平易和真摯雋永的文字,寫出了資本主義世界種種無法克服的矛盾,卻又肯定它在發展生產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寫出了資產階級民主虛偽和殘缺的一面,卻又認為它比尚未擺脫封建專制的國民黨政權,具有無法比擬的民主,表現出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文風。他的這些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被認為是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游記格調。
這說明由於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有些游記體裁的作品發生了從側重於抒情的小品文類型,向側重於敘事的報告文學類型的轉化。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劉思慕的《歐游漫記》,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以朴實蒼勁和議論橫生的文字,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渲染出日本侵略者強兵壓境的危急氣氛,激勵了許多讀者的愛國情緒。他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報道,更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36年是報告文學的豐收年,在當時涌現出來的大量作品中,《包身工》(夏衍)和《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是尤為出色的篇章。《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以揶揄的筆墨和別致的結構,寫出了山西省的反動統治者推行「防共」措施的恐怖統治;
《包身工》則通過幾個令人戰栗的人物,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對包身工進行壓榨和蹂躪的罪行。這兩篇作品,將新聞的真實性和報告的文學性結合在一起,長期以來成為報告文學的示範性作品。
(5)21世紀中國經典散文歷史記憶擴展閱讀:
中國現在散文的創作演變:
從抗戰爆發直到解放戰爭時期,隨著社會的動盪和時代脈搏的變化,散文創作的面貌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整個說來,這個時期散文創作的成績較之20、30年代要遜色一些,但仍然有自己的特點。首先雜文創作繼續取得了新的收獲。巴人和他周圍的一群作者曾在號稱「孤島」的上海,用雜文作武器同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走狗戰斗,著有《邊鼓集》、《橫眉集》等。
在大後方的作者中,聶紺弩的《歷史的奧秘》、《蛇與塔》,觀察犀利,分析透闢,揭露出許多封建主義的痼弊。馮雪峰的《鄉風與市風》、《跨的日子》,抨擊了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造成的精神創傷,頗具哲理。
夏衍的《此時此地集》、《長途》,孟超的《未偃草》,宋雲彬的《破戒草》,秦似的《感覺的音響》,朱自清的《標准與尺度》,林默涵的《獅與龍》等雜文集,都盡了抨擊黑暗和歌頌革命的任務。
這個時期里雜文寫得最多的是郭沫若,有《羽書集》、《蒲劍集》、《今昔集》、《沸羹集》、《天地玄黃》等集子,以昂揚的激情,智慧的預見,激勵廣大讀者為民主和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
相形之下,這一時期的抒情詩與記敘散文數量較少,但很多有成就的作者依舊寫出了一些佳作。茅盾是這方面收獲最豐富的作者。他的《白楊禮贊》、《風景談》,就是激盪著時代風雲,蘊含著哲理意味的作品。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成長起來的大批作家中,也開始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像孫犁的《識字班》、《織席記》等,寫得清新樸素,優美動人,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
這一時期,由於時局的動盪和客觀形勢的急遽變化,為讀者所關心的報告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散文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樣式。
繼抗日戰爭前夕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之後,抗戰初期,又出現了梅益等主編的《上海一日》,解放區也曾出現過《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等報告文學的集體著作。
抗日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作家都運用這種最具戰斗性和群眾性的文學樣式,敏捷地反映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像丘東平的《第七連》、《我們在那裡打了敗仗》,對抗戰初期硝煙彌漫的氣氛、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下級官兵的抗日要求以及敵軍的暴行等等,都寫得栩栩如生;
曹白的《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敵後穿行》,寫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抗日要求,以及國民黨救亡機構的腐敗;蕭乾的《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以灑脫、秀麗的文字,反映了戰時英國的景象。
由於國民黨當局加強野蠻的書報檢查制度,揭示真實情況的報告文學曾經一度沉寂下來。抗戰勝利後,郭沫若的《南京印象》和茅盾《蘇聯見聞錄》,都是值得注意的報告文學著作。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報告文學創作始終在蓬勃地發展著,丁玲的《陝北風光》,以樸素、親切的文字反映了邊區人民的新生活、新風尚;
周立波的《晉察冀邊區印象記》和《戰地日記》,以一種簡潔和嚴峻的風格,寫出了很多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故事;
劉白羽的《環行東北》和《歷史的暴風雨》,以昂揚的激情抒寫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激烈戰斗,躍動著振奮人心的時代脈搏。
此外,《日本人的悲劇》(何其芳)、《新人的故事》(葉以群)、《鐵騎兵》(楊朔)、《陳賡將軍印象記》(荒煤)等,也是引人注意的收獲。
沙汀的《隨軍散記》,以深切感人的抒情氣息,繪聲繪色地寫出了賀龍將軍堅韌、豪爽、誠摯、開朗和富於同情心的鮮明性格,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一時代環境中,還有不少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成長起來,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
象黃鋼的《開麥拉前的汪精衛》、《我看見了八路軍》,有著生動的描繪、辛辣的諷喻和充滿鼓動力量的政論性,顯出了壯闊的氣勢;華山的《窯洞陣地戰》、《碉堡線上》,在描寫艱苦的戰斗歲月時,洋溢著質朴的泥土氣息和詼諧的樂觀主義精神。
⑥ 21世紀中國散文經典人生百味讀後感
人生經歷 文 / 逸劍嘯情
??生命,總在我們的前方,慢慢的走著。
??一段路程,幾多感悟。
??風,戲弄著綠色的存在,也吹著我們的衣襟,還滑過我們的額頭。
??那裡,都是它擁有的自由。
??我們,是喧嘩還是寂靜,是豪邁還是消沉。都只是在繼續,繼續著我們獨有的行程。
??
??生命有歡樂有痛苦。
??人生百味,味味入心。
??無論是想鐫刻還是想遺忘,過往的一切依然是過往的真實,現在的真實。
??有哭有笑。
??生命的悲喜劇不是由我們所能掌控。我們的所有,只是上帝眼中的雜劇。長短,快慢。一切,如風吹過水面,或輕柔或澎湃。對白,如夢囈,唱響著黎明,喧擾著黃昏,浸染著月色。一切,不過如此。
??
??若哭,當是靈魂無所逃避,無所寄託。
??眼淚滑下,心亦沉淪。
??那長空的雁叫,是那人字的放逐,在秋日的血色殘陽尋著歸家的路。
??路在何方?
??心路無涯。
??生命的翅膀承載著太多的希望,生命的殘缺註定了太多的絕望。
??一羽殘翼旋轉在風中,是無力的流浪還是無心的反抗?
??遙遠的地平線可是墜落後有著塵埃的埋葬?
??
??若笑,當是心尚未死去,尚未沉淪。
??火焰跳躍,燃燒激情。
??春風里的呼喚,是花的嬌媚,在月圓的如水溫柔中沉迷真實的擁有。
??把酒當歌。
??人生幾何?
??微醺微醉後的凝視交織著愛與情,且伴風嘯的豪氣吶喊著天堂的聲音。
??此時,也當有淚。淚入心扉。
??生命的淚凝聚著前生後世的等待,在會心的笑中映著今生的容顏。
??
??人生如夢還是夢如人生?
??莊周化蝶還是蝶本莊周?
??那超然那脫俗是傳說中的極至還是想像中的完美,不知,也無從知曉。
??在每個夢醒後的張望中,可曾看透黑夜的心,可曾看到黑暗後那待曉的黎明?
??還有那近乎窒息的感覺,是夢中的溫暖還是夢魘的延續?
??在沒有答案的黑暗中,我們還是繼續著真實的人生。
??
??人生,本如一張紙。
??空白而單純。
??我們用著自己的經歷,留下了斑駁的烙印。
??血色的紅,淚痕的透明,塵土的灰,背影的朦朧,記憶的斑斕,還有那春夏秋冬的輪回,讓我們的經歷終成那多彩的人生。眼淚無法洗去悲傷,嘆息不會褪盡欣喜。我們的人生經歷本就是自己導演的一場悲喜劇,在落幕的剎那,才發現觀眾早已經走盡,我們只是真實而孤單的我們。
??
??閉上眼睛。
??如盲似瞽。
??默默的用心聆聽著生命的聲音。
??滴答滴答的時鍾,一如我們撲通撲通的心跳,低沉而緩慢。
??遙遠的風,帶來了幽幽的香味。
??接近,閉著眼睛以心接近。
??在路的盡頭,腳步踏出。
??地獄還是天堂都不再重要。
??所有的心,只在那生命的甘願沉淪。
⑦ 古今中國經典散文
http://..com/question/16161749.html?si=1
-----------
樓主來想在線看??還是源買書看??
古典的
我認為<古文觀止>就不錯
⑧ 進入21世紀,中國散文有哪些困境其走向有哪些
一.跨世紀中國的可貴有利機遇 1.美蘇兩極雅爾塔體制解體後、世界加快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繼續保持國際和平環境所提供的機遇 在這個當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盡管局部戰爭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戰的現實可能性總的說來不是越來越大了, 而是相對縮小了。中國有可能贏得更長的世界和平的國際環境, 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大業。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一個超級大國為所欲為的時代已經結束, 多極共存中新興力量發展機遇增多, 有可能突破舊格局的傳統框架開創新的局面, 問題在於能否及時捕捉機遇。鄧小平1990年3月在談到國際形勢時說:「我們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著, 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利用。」〖1〗國際形勢在利弊相較的總體上說是利多弊少的。 2.新科學技術革命引起的新產業革命同步發展的機遇 當代世界的新技術革命在世紀之交已進入新的突破時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為先導將會引起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變化。在這場大變革中固然現代化強國、科技大國佔有基礎和實力等多方面的優勢。但是和前兩次科技革命時引起的變化一樣, 後起之秀往往會異軍突起的。面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經濟交往與合作更加密切,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大的總形勢, 發達國家和包括我國在內的有一定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場新的大變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2〗這就給處於起飛時期中的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開發生產力的難得機遇。 3. 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機遇 和1945-1990年代時的美蘇兩極冷戰格局以激烈的政治、軍事較量不同, 走向21世紀的冷戰後多極化格局, 轉向了以軍事、政治斗爭為後盾而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形式。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 意識形態的較量雖然一直存在, 但是它實際上並在許多情況下是以退居後台的形式表現的, 並不總是將意識形態因素或什麼「反共主義」作為處理國際的和國家關系的固定不變的原則基礎的。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求同存異, 各國有選擇發展制度、發展模式的自由、不幹涉它國內政等原則已越來越為國際反對霸權和強權政治的國家和友好國家所肯首。盡管西方國家不喜歡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也不喜歡西方國家堅持資本主義道路並把他們那一套制度和價值觀強加在中國和世界人民頭上。然而這並不是說, 我們警惕西方國家的「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意味著要把意識形態因素誇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導致蘇東解體和新中國在一個相當長時期里發展不快的關鍵性原因。實際上對於不同會制度國家來說都不容以意識形態作為處理國家關系劃線的准則, 都在實際上以利於國家利益的和平與發展為准則。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和速度、社會的和諧與保持穩定情況實際上是至關重要的。在跨世紀的90年代, 世界經濟在起伏中保持增長勢頭, 而站在發展浪尖上的是亞太地區, 這對處於亞太地區中心地位之一我國來說, 顯然是一個有利的發展機遇。 4.西方國家周期性危機陰影的斷續困擾、前蘇東國家解體後尚未擺脫困境和某些發展中國家政局動盪危機客觀上提供了中國的發展機遇 鄧小平在1983年說:「要抓住西歐國家經濟困難的時機」〖3〗1985年又說:「我們要抓住時機, 現在是改革的最好時機。」〖4〗1991年說:「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 就是個機遇。......機會難得阿!」〖5〗1992年他又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 關鍵是發展經濟」「要抓住時機, 現在就是好機會。」〖6〗別國的困難或動盪自然會影響自身的發展及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當然, 這樣的機遇並不總是常在的。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別國的困境和大發展緩慢的基礎下,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在當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我國正是在世紀末改革潮中後來居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 我國在改革開放政策調整上有較充分的迴旋餘地。〖7〗 5.振興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機遇 在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和多樣化並存的時代, 有一個在新的條件下再創民族文化新精神並在全球發揮影響的問題。中華民族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有過舉世公認的輝煌。自15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開始落後了。正如鄧小平同志說:「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 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 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8〗我們知道15世紀前後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這個一個由中世紀轉向近代世界的時代,在這個關鍵時期的反差是中華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響, 整整500多年的被動和挨打局面是我們永遠難忘的。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類社會似乎正面臨著一場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響要比文藝復興時期要廣泛和深遠得多, 但是人們對這場已悄然到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認識還相當滯後。這對於一個走在全世界全方位開放前列的中華文化無疑帶來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遇。它既要在新的條件下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又可以充分地借鑒近現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優秀文化, 從而創造新文化,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一個團結振興的新興中華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當代世界具有競爭力;一個改革開放的中華文化,更具有競爭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總體上已經走過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蘭文化在一些方面與現代化的協調和創造生機的活力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 跨世紀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盡管中國發展的機遇難得, 但是面臨的挑戰和潛在危機同樣是不能掉以輕心的。這里涉及社會生產力能否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能否建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人口增長,政治經濟社會改革協調的良性循環機制、能否真正實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的目標、能否保持和發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開創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等問題。客觀地說,在這些方面同樣面臨這十分嚴峻的挑戰。 1.實現2000年的「小康」目標是一個需要全力以赴的艱巨任務 我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多次提出到本世紀末達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標。〖9〗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來計算的。 據1995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總值是43,8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1.8%〖10〗按當時1美元等於8.45人民幣的美元比價匯率和全國人口12億計算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11〗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於8.31人民幣的美元比價匯率計算為439美元。從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後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同樣是11.8%來預測, 則到1995年底為48,968萬億人民幣。這樣「原定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將於1995年提前完成。」〖12〗 按此測算, 1980年時的國民生產總值13,686億人民幣左右。1979年時我國大陸總人口為97,542萬。據此當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411元人民幣。<<建議>>提出:要在「2000年, 在我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 這一目標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按「九五」計劃年增8%的速度計算, 則到2000年時國民生產總值預計達74,483億元人民幣, 按到1999年底我國人口預計12.75億計算則人均5,841人民幣, 超過比1980年翻兩番的5,644元。而如果「九五」年增速在9%--11%之間, 則超過更多。 然而, 形勢還是不容樂觀的, 第一, 控制人口增長是個嚴重的任務, 原定2000年人口控制在12億, 現在到1995年初就被突破, 如果2000年全國大陸人口到13億形勢就相當嚴峻。〖13〗 第二, 這是按人民幣計算的, 但如果按美元計算,則人均800美元的目標則就相當困難了。如到進入2000年時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比價為8:1計算, 則應為人均6400元人民幣, 則12.75億人口共81600億人民幣。按「九五」年增11.8%的速度計算, 到2000年時為76,505億人民幣, 實際人均750美元, 而如果到2000年時為12億人口則人均為797美元了。而人民幣和美元匯率如何直接影響到人均人民幣和人均美元的計算。第三, 還有一個相當嚴峻的通貨膨脹問題, 即必需把通貨膨脹率控制在一位數之內, 因為連年的兩位數通貨膨脹率使11.8%的GNP增長率大打了折扣。當然, 到2000年時香港已經回歸我國, 按全國人均計算會有所提高但是原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並未計算香港在內。 2. 實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是一項新的攻尖任務 中共中央14屆5中全會<<建議>>提出今後15年「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的宏偉目標。這是一項世代人夢寐以求的偉大事業。現代化的內含在不同歷史時期標準是不同的, 有近代時期的現代化, 本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期的現代化, 90年代的現代化水平, 也有根據預測下世紀中葉時的現代化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歷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三類GNP和GDP來分析, 至少達到上中等國家發展水平時才夠格稱基本實現了現代化, 而在現代化國家中又有上中等國家、發達國家和最發達國家之區別。這裡面的幅度和彈性是相當大的。中共中央<<建議>>:「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 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為實現這一目標在保持年均增長率7.2%的情況下就可達到。這時如設定2,000年是GNP為8萬億人民幣, 人民幣與美元比價為8:1不變, 則到2010年時為16萬億人民幣合2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比1992年的德國GDP的數字 17,893億美元要多. 比日本當時的36,701億美元要少。但是按預測2010年時人口控制在14億, 則人均GNP只有1,429美元。(未把香港的GNP計算進去), 而1992年時在中等收入國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國家和下中等收入國家是按1992年人均GNP2,695美元劃分的, 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 全世界人均GNP是4,280美元。〖14〗 我們不妨以達到1992年時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如果人民幣和美元匯率比價不變, GNP年均增長率保持7.2%不變, 人口在10年間增長1億不變, 則2020年時為GNP 4萬億美元, 人均2,667美元; 2030年時為GNP 8萬億美元, 人均5,000美元。2040年時為GNP 16萬億美元,人均9,412美元。這超過了1992年時高收入國家人均GNP在8,356美元的標准。如果把香港、澳門的GNP計算在內, 如果在下世紀上半期內實現和台灣的統一, 無疑是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15〗 但是, 第一人口的增長控制每年增長在1%內, 2040年前穩定在不超過17億人口是十分艱巨的任務。第二, 連續60年保持年增長率為7.2%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在世界歷史上, 包括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美國最快發展階段的1869-1901年GNP在30年間翻了兩番, 即15年翻一番。第三, 保持人民幣和美元的穩定比價,使人民幣成為國際上的硬幣同樣是十分艱難的。第四, 通貨膨脹率務必控制在兩位數以下, 否則GNP和人均GNP的實際增長率在相當程度上被抵消了。最後還有一個國際激烈競爭因素, 世界在發展, 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以包括發達國家的停滯發展為條件的,世界銀行幾乎每年都提高了劃分上中等國家人均GNP的標准。1983年上中等國家人均GNP標准為2,050美元,1992年為4,020美元,幾乎翻了一番。〖16〗因此要到達21世紀中葉時的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當付出更加艱巨的努力才行。 上面說的只是GNP和GDP數字, 還有一些指標是同樣需要重視的。如:能源使用石油當量人均用量1992年中國600千克, 美國7,662千克, 全世界平均為1,447千克, 我國為世界平均數的41.5%; 1970年每個醫生負擔的人口中國為1,500人, 美國為630人; 高等教育占年齡組的百分比1991年中國為2, 美國為76;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970年為18,1992年為27, 在22年中增加9個百分點,據此速度城市人口超過50%將在21世紀的40 年代, 而美國1920年城市人口即佔全國的51%, 1970年為74%1992年為76%。〖17〗 現代化最發達國家當推美國, 把中國的GNP和美國作一比較。1992年我國的GNP是5462.34億美元, 而美國是59,355美元, 中國是美國的9.2%。按美國GNP年增長率為2%計算則36年翻一番。這樣2028年時美國的GNP為118,510億美元, 2030年時為123,298億美元, 這時,中國的GNP為美國的65%。2040年時美國的GNP為150299億美元, 中國為美國的106.45%, 超過了美國。但是如果美國的GNP年增長率為3%, 則24年翻一番, 2016年GBP為118,510億美元, 2040年為237,020億美元, 那時中國為美國的67.5%。2050年時, 美國的GNP為318,535億美元, 那時中國的GNP為32億美元, 略超過美國。不過美國人口只為中國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人均GNP來說只是美國的20%左右。盡管如此, 再經過半個世紀的持續奮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間,在NGP方面超過美國, 這是中華民族世代英靈夢寐以求重振中華的宏偉大業!
⑨ 中國著名的經典散文有哪些
1、《為了忘卻的紀念》
《為了忘卻的紀念》是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左聯"五烈士,於一九三三年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著名雜文。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左聯」五烈士,於一九三三年寫下了《為了忘卻的紀念》,這篇著名散文。
文章並沒有全面的寫五位烈士的事跡,而是著重寫了兩位,其餘的三位只簡約的點到而已,作者回憶自己與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學事業與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觸。
特別記敘了他們被捕後的獄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頌揚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與人品。有有力地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屠殺人民的罪行,同時還抒發了作者懷念烈士、憎愛分明、堅信革命一定勝利的思想感情。
2、《星空》
《星空》是郭沫若創作的詩歌,載於1923年出版的詩集《序詩》中。其不再禮贊"光芒萬丈的太陽",而是仰望幽光閃爍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著雙腳",永遠和地球"母親"相親,而是羨慕"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泰戈爾、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
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3、《春風》
作家老舍先生所寫的散文《春風》,老舍一生共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被稱為「人民藝術家」。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1899年,卒於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
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4、《印度洋上的秋思》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一篇原刊於1922年12月29日《晨報副刊》的散文,作者是近代詩人徐志摩。本書通過描繪印度Ganges河邊"一對情醉的男女"承受月光的祝福的故事來詮釋詩人的愛情理想。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詩社成員,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時,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墜機去世。
5、《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著名文學家朱自清所寫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年春天,國民黨反動派繼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又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
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身為知識分子的作者也處於苦悶彷徨中,他不滿黑暗的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到前進的方向,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這是屈原被流放時請太子卜為自己占卦時說的話,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⑩ 21世紀最經典散文體小說有哪些
在20世紀90年代散文的突然崛起。事實上,散文風格,其自身的特點和商界和文化需求的一個歷史性時刻,將總結,原因有三:
首先,企業文化的多樣化需求使然;
二是要避免的話語和消化的極左路線的權威;
散文本身的文體素質,有審美功能來完成這項任務。
學者散文的崛起。
散文熱潮湧動的是第一個被稱為「老一代」,開始寫作「復活」的散文老一輩。戲劇理論家玉文化之旅「,到20世紀90年代中生代學者,也開始加入的散文創作的行列,他們的創作,不僅保持了」老一輩「的步伐,並加入了獨特的狀態今天的學校和社會生活的獨特理解和體驗的心態,以進一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學者散文的審美趨勢。進入世紀之交,1更多的新鮮空氣寫作散文和一些組年輕的「新世代」的學者評論家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領導地位」的散文文學,已經構成了中國文學,20世紀90年代的整體性能特點。
從主題和文本形態特徵表現,這兩個限制定義的散文;散文散文的主要特點與散文文體本身有關的巨大變化的生活條件的崛起;有共同的許多散文的主題,這現象有其自身的內部原因;在建立一個強大的經驗,非抒情,知識產權在自由團結的特點描述,學者散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