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稻米種植歷史

中國稻米種植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5 06:19:28

① 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代

根據已有考古和研究結果來看,種植水稻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個萬年以上的古稻遺址有: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其中玉蟾岩遺址經年代測定為距今一萬二千多年,這時候的稻穀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秈、粳特徵)之間,因此被認定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類型

後兩個遺址的時期要更早一些,屬於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沒有發現稻穀的碳化顆粒,只是發現了稻穀的植物硅酸體。

以往我們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但根據嚴文明教授的《中國稻作文化起源》來看:「這里發現的稻穀遺存極為豐富,單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發掘時,就在第4文化層發現約400平方米的稻穀、稻殼和稻草堆積,其厚度從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處達70-80厘米。。。顆粒大小接近於現在的栽培稻,比現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還有許多稻作農具共存,可以肯定這些稻穀堆積的遺存屬於栽培稻的收獲品」,說明處於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時期的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相當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說河姆渡的稻作農業是被傳播過來,不是獨立發展而來的。

但,中國那麼大,隨著考古的發現,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成果被發現,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黃劍華

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② 中國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糧食的

相傳神農氏教會農民種稻的技術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專國人的主要糧屬食,時代約在商朝,當時稻這個字,只有類似「臼」字的字形,後來周朝種稻較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當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風打稻,用手舂米。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點,上下三點,代表著米粒。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於漢字的解說書《說文解字》中說到「米,穬粟實也。像禾實之形。」,後在漢字中也有將「粟米」稱為「小米」,「稻米」為「大米」。
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中國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無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學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亞洲有很多考古地點曾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稻穀。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里,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前,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此外在長江下遊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

③ 歷史上中國最早的水稻種植地在什麼地方,

在湖南省的醴縣出土距今一萬年的稻穀,可以說是現在知道的最早的了.

④ 請問,水稻的發展歷史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水稻挽救了中華文明 水稻種植,在中國作為一種大規模的農業,大約在北宋的時候興起。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占城稻之後,水稻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種喜愛水熱性氣候,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非常適合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種植。這種作物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獲二十倍左右的稻穀。這與小麥四倍於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這意味著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要比小麥多出好幾倍。這對於因為糧食危機不斷陷入動亂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種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適當補充養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耕種,產量也不會降低。比起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的小麥來說,更是大大緩解了人地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幾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長,避免了麥田反復灌溉使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鹼化問題,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長,無形中也延長了農業生產衰落的周期。 從北宋開始,中國古代王朝的經濟重心便正式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與小麥農業一同衰落的中華文明也在水稻農業中重獲生機,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兩河文明覆轍的命運。 一千年前的分水嶺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小麥經濟和水稻經濟的分水嶺,我們會發現,水稻接掌中國農業之後,中國統一王朝的更迭周期要比過去延長了。 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開始算起,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國一共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十個時代更迭,歷時1180餘年,平均每個朝代只有100多年的時間。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幾個短命王朝分開計算的話,這個數字還要更小。 而從北宋到清朝滅亡,一共有北宋、南宋、元、明、清五個王朝,歷時950餘年,平均每個王朝接近二百年。可見北宋以前朝代更迭非常頻繁,這與黃河流域的小麥農業不無關系。而北宋以後以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產作為帝國生存的基礎,顯然大大改善了帝國的健康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之後的五個王朝中,元朝存在時間最短,只有70年,這一方面與蒙元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因為元朝統治者來自草原,將統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轉移到了南方的經濟中心。 從歷史上的人口數據來看,北宋以前中國人口從未超過六千萬,但是北宋以後人口急劇增加,達到一億,到清朝末年達到了四億。作為人口增長的基礎,主要糧食作物發生變化無疑具有決定性意義。 從小麥到水稻的轉移給中國政治的格局也帶來深刻的變化。北宋以前的三千餘年間,中國的人口、經濟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相對於北方游牧民族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因此游牧民族雖然屢次南侵,卻始終不能深入到帝國的縱深地帶,從來沒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很快就被趕回北方草原。 但北宋以後,由於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遷,使中原地區變得空虛起來,從此給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機會。北宋與遼,南宋與金的恩怨就是這種狀 況的寫照。隨後,蒙古和滿族也都先後成為了中國的統治者。這在北宋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我們也錯過了機會 在世界歷史上,一個時代的危機,往往可以成為開啟下一個時代的契機。古代西歐的人們與北宋以前的中國人一樣,常常面對糧食供應不足的危機。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之後,歐洲分裂成為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長期缺糧使他們內亂頻繁,戰爭不斷。他們不像我們這樣幸運,並沒有水稻來救急,於是便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包括大力發展工商業,用工業產品從遠方換來糧食。飢餓讓歐洲腳踏實地地走向了世界,並最終找到了工業化的道路。 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很幸運,在我們的文明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在我們的祖先面臨飢餓的時候,我們利用水稻這種植物成功地應付下來,使歷史發展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從此我們仍然呆在家裡繼續著自己的生活,祖祖輩輩守著一畝二分地,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想盡辦法精耕細作,這塊土地上的植物就能夠生長出養活我們的果實。無論是商業還是工業都顯得沒什麼必要,甚至是不務正業,我們始終守著最讓人感覺踏實的農業。於是,機會在貧瘠的小麥田隴中到來,很快又從肥沃的水稻溝渠中流走了。

採納哦

⑤ 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代

據考證,170萬年來前就有元謀人自,人類起源那麼古老,就算水稻種植要追溯到八千年前也很正常。
因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因為中華文明有近五千年的歷史,故通常說「上下五千年」就是指代整個中國歷史
現在也有觀點,中華文明上下八千年。歷史早已湮滅在時光長河,還待我們慢慢考證研究。

⑥ 水稻的種植歷史解析,水稻種植源自哪裡

稻作起源問題近30內外自科史家、農家研究關注熱點往專家、者稻作起源意見歧較隨著近考古發掘斷發現認識逐漸趨於統即稻作起源:早於印度 科研究結表明栽培稻祖先種普通野稻普通野稻布栽培稻起源物質基礎考古發掘史前稻作遺存則稻作起源實物證據 農業科院農業遺產研究室郭文韜研究員曾指要解決水稻起源問題必須具備三基本條件:自條件看發源必須具備水稻氣候土壤條件並且普通野稻布;二區考古發現論代序列文化譜系看都具連續性;三區發現史前稻作遺存代應早並且相近區相同類型遺址斷發現 20世紀30代前蘇聯著名遺傳家瓦維洛夫肯定我世界早、作物起源同認水稻起源於印度水稻印度傳入 本者星川清親認水稻栽培起源於印度;另本者加藤秈稻命名印度型、粳稻命名本型際流行說 20世紀70代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土量距今七千前稻穀遺存表明華民族祖先早已栽培水稻前關稻作起源於印度、稻作起源於印度阿薩姆至雲南說沖擊於內外者改變看目光紛紛投向河姆渡 列1989考古重發現湖南澧縣彭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發掘土經文物部門測定9100±120稻穀遺存稻作歷史推前兩千比印度土稻穀遺存早數百乃至千外距今萬前江西萬縣仙洞吊桶環遺址水稻植硅石及差同期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土栽培稻穀實都世界水稻原產證明 專家認述結論重要理由現今東南福建、台灣西南雲南向北江西、南海南都普通野稻布廣泛布種普通野稻與種植普通栽培稻親緣關系近同具24條染色體雜交產育代 由見稻作起源應該早於印度 新立50隨著考古工作深入展稻作遺址斷發掘內者稻作起源提種同說 華南說由已故著名農家丁穎教授提主要野稻華南廣泛布依據並早1949提稻種源與古南海即今華南關見解1957《栽培稻種起源及其演變》文再提根據我五千稻作文化創建程並由華南與越泰連接帶野稻布稻作民族理接壤關系特認定我栽培稻種起源於華南 另外比較著名說包括北京考古系嚴文明教授提江游說原山西省平陸縣博物館館衛斯等認江游說北京歷史者李江浙提黃淮流域說等等再詳敘 珠江游說1997由廣西民族研究所所、研究員覃乃昌《壯族稻作農業史》書式提認珠江游壯族區我栽培稻起源覃乃昌應用民族語言研究古今壯侗語涉及漢語與水稻關餱、 、膏等幾十漢字進行深入研究指壯語稱稻、米、飯 、餱、膏稱野稻 秈稻稱 稱粳稻 些都屬古漢字今雖已用據《說文解字》所注其義音都與新壯語稱謂相同早現 膏 距今至少7400根據語言發原理事物名稱隨著事物現現其物才其名觀點發認栽培稻早現壯侗語民族居住區另外專家認我新石器代現石磨盤、石磨棒均與穀物脫粒脫殼關南寧區貝丘遺址、桂林甑皮岩、柳州龍潭等洞穴遺址土石斧、石錛、蛙刀、石磨盤、石磨棒等產工具看早距今約萬前新石器代早期世居珠江游西甌、駱越先民已經始稻作農業 壯族現存古民族我嶺南區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湖南部區及越南北部考古發現量古猿遺址及化石體質形態與現代壯基本相同經考古家、歷史家研究確認壯族祖先壯族系古百越群族西甌、駱越支系裔目前發現栽培稻物證遺存新石器代遺址約七八十處絕數布江南百越民族區 20世紀70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發現至今7000稻穀1999廣東英德市牛欄洞土工栽培水稻硅質體經文物部門測定萬前稻遺存同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土萬前栽培稻殼早1963廣西邕寧、武鳴等土萬前石磨盤、石磨棒等產加工工具與稻作栽培間相聯系說明些工具加工稻穀工具 科院自科史研究所陳久金研究員指:論浙江河姆渡、廣東英德、湖南道縣都古越存目前世界發現早進行工栽培水稻證明嶺南越世界早栽培稻民

⑦ 水稻的發展史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⑧ 水稻的發展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野生稻馴化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種植有了提高,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逐漸得到推廣。

明清時期,南方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三季稻。在長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我國古代稻作技術。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我國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歷史遺跡,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

新石器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

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等。

我國水稻原產南方,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

⑨ 中國種植水稻開始於多少年前

相傳神農氏教會農民種稻的技術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國回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答在商朝,當時稻這個字,只有類似「臼」字的字形,後來周朝種稻較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當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風打稻,用手舂米。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點,上下三點,代表著米粒。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於漢字的解說書《說文解字》中說到「米,穬粟實也。像禾實之形。」,後在漢字中也有將「粟米」稱為「小米」,「稻米」為「大米」。
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中國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無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學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亞洲有很多考古地點曾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稻穀。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里,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前,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此外在長江下遊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

⑩ 中國水稻栽培史的起源和產區

起源和產區:野生稻被馴化成為栽培稻由來已久。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回址(見彩圖)答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這些遺址的先民都已營相對定居的農耕生活,由此推溯以遷徙為主的種稻業的產生當為時更早。
根據3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已發現40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尤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或米)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上述稻穀遺存的測定年代多數較亞洲其他地區出土的稻穀為早,是中國稻種具有獨立起源的證明。

閱讀全文

與中國稻米種植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