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稅改歷史

中國稅改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5 12:32:59

❶ 中國古代的稅制改革"一條鞭法"是在以下哪個朝代進行的

「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內之後張居容正於萬曆九年(1581)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一條鞭法」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既是明代社會矛盾激化的被動之舉,也是中國封建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動選擇。[1]

❷ 最近一次稅制改革是哪一年

根據歷史經驗,大約每經過10年,中國的稅制就要經歷一次大調整,此前的幾次重大稅制改革分別發生在1953年、1963年、1973年、1983年和1994年

❸ 中國的分稅制怎樣的發展歷程

1、唐代三分制是復中國制封建社會分稅制的萌芽。
唐代從安史之亂以後,國家財政由原來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體制劃分為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二者之間在國家稅收上採取了上供、留使、留州的三分制。
經驗教訓:中國封建社會統收統支的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開了分稅制的先河,成為中國歷史上財政體制的第一次改革,無疑是一種創新和進步。
2、清末預備立憲時期分稅制改革改革 。、
經驗教訓:財政混亂,籌款措施收效甚微。財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分稅制和預決算。
3、北洋時期的分稅制改革。
經驗教訓:國家稅種在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大,地方稅種在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小
4、國民政府初期的分稅制改革
經驗教訓:加大了地方財政的收入。將田賦、契稅、牙稅、當稅等都劃歸地方,加強了地方收入。採取獨立稅制,取消附加稅制。
5、國民政府中後期分稅制改革
①完成了三級財政的分稅制財政體制
②奠定了中國歷史上的縣級財政的地位
經驗教訓:這次劃分的最大不足是把田賦附加作為縣級稅收中的一個部分,這是導致後來財政混亂,階級矛盾加劇的主要原因。
6、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 :①劃分事權②劃分收入③稅收返還④原包干體制有關事項的處理。

❹ 1994年中國分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重整稅收結構,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稅種(如產品稅),代之以較符合市場化改革的稅種,例如徵收增值稅和規范消費稅。

2、重新劃分中央稅,地方稅,中央地方共享稅。使中央取得更大的財源。

3、為了保護個省市(特別是富有的省市)的既得利益,中央設計了一套稅收返還制度。

(4)中國稅改歷史擴展閱讀:

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1、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調動兩個積極性,促進國家財政收入合理增長

既要考慮地方利益,調動地方發展經濟、增收節支的積極性,又要逐步提高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適當增加中央財力,增強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2、合理調節地區之間財力分配

既要有利於經濟發達地區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又要通過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扶持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同時,促使地方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約束。

3、堅持統一政策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劃分稅種不僅要考慮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分配,還必須考慮稅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分配的調節作用。

4、堅持整體設計與逐步推進相結合的原則

分稅制改革既要借鑒國外經驗,又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在明確改革目標的基礎上,辦法力求規范化,但必須抓住重點,分步實施,逐步完善。

財政部——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

❺ 為什麼中國選擇分稅制是歷史的必然 現實的選擇

抓住機遇一步到位分稅制改革,在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上就提出來了。十三大報告提出,在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范圍前提下實行分稅制。但是在「包」字占改革主導思想的當時,是沒有條件去具體實施的。
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解決了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都可以採用的大問題,使大家的思想豁然開朗。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思想禁錮解除,改革目標確立,多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客觀上要求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實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當時國家財力不足,行政能力減弱,如果不進行財稅改革,日子就過不下去了。正是這些情況為財稅改革帶來了歷史機遇。
1993年,中央審時度勢,及時作出正確決定,進行以分稅制為主要內容的財稅改革。緊接著,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財稅改革迅速啟動。原來財政部提出的方案是分兩步走,而國務院決定,不要分兩步走,要一步到位。當年夏天在北戴河,李鵬總理和朱鎔基副總理親自主持了改革方案的制定、論證、修改以及協調工作。
從1993年8月起,朱鎔基親自帶領中央財政、稅務、經貿等有關部門的同志,深入到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做工作。沒有這樣的支持,光靠財稅部門,這項改革能否推動要劃個大大的問號。
財稅部門在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雙方有碰撞,有博弈,有協調,也有妥協。這些碰撞、博弈、協調、妥協在發達地區有,在不發達地區也有。例如,有的地區提出增值稅能不能不按75∶25分成,能否100%留地方;有的地區則擔心轉移支付力度不夠等。但最後,改革還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當時財稅改革能夠推進的關鍵。
新稅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首先是得到了廣大納稅人的支持。一些企業表示,稅法面前人人平等,願意照章納稅。一大批專家、學者找根據,說道理,介紹國外財稅制度、改革經驗,為財稅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並為改革出謀劃策。
改革的成功還離不開廣大財稅幹部和職工的辛勤努力。他們事前作了大量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對新制度作了多個方案模擬、測算、比較;與有關部門進行了大量溝通、協調;開展了大量培訓。改革推出後,財稅部門又積極組織收入,深入調研,發現問題及時予以解決。僅1994年第一季度,財政部下發或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的有關調整補充文件就有84個。
改革元年如履薄冰從1993年末國務院正式決定進行財稅體制改革,到1994年初實施改革那一段時間,我的心情用一個詞形容最貼切———如履薄冰。
改革的決定是中央作出的,但方案是財政、稅務部門提出的,具體組織實施也是財稅部門的事。賬要由財政部門算,各種稅收要靠基層稅務人員收。我當時是財政部的主要負責人,1994年初又兼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是第一責任人,責無旁貸。
大家可能還記得,1994年的宏觀環境並不寬松,信貸過猛、投資失控、通貨膨脹。我們面臨出現三種不利局面的可能:第一是通貨膨脹持續發展,有可能有人指責是分稅制推動了通貨膨脹;第二,稅負不合理影響企業經營,造成生產下滑;第三,徵收人員和納稅人尚未熟練掌握新稅制,一旦稅款收不上來,財政支出就會成問題。
記得在一次財政部黨組會上,我講了這三個擔憂,並說如果出現其中一個,我這個部長就准備「犧牲」,不能把責任推給中央。當時金人慶同志作出響應,說:「你如果光榮『犧牲』,我們前赴後繼。分稅制改革還是要繼續下去。」我當時心裡很感動。改革不能停,不管多難也要堅持下去。
為防止出現萬一,我向朱鎔基同志匯報了我的擔心,並請他特批中央財政向中央銀行臨時借款120億元,以備不時之需。朱鎔基同志非常理解,特批借款,期限3個月。那年春節是2月,節前我正在北京市看望基層財稅幹部。一天晚上11時,我剛要結束走訪,國家稅務總局值班室給我打來電話說,1月稅收快報出來了,比上年同期增長61%。當時的心情我不描述大家也能猜得到。我第二天向朱鎔基同志匯報,並很快還了120億元借款。
但是,事情並未結束。此後三四個月,雖然全國財政收入每月同比都是增長的,但增幅逐月回落。這讓我們感到很擔憂。如不採取措施,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不僅新增部分保不住,連基數都要出「赤字」,中央財政將大虧,中央財政的困難比改革之前會更加嚴重。
1994年5月末,我邀請了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財政廳、局長座談,目的是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實現全年目標。具體措施是對1993年末下發的財稅改革方案進行四項調整。會後,四項調整方案報國務院領導審批,均得到批准。7月,全國財政會議召開,朱鎔基同志在會議上作了一個非常入情入理的講話,並宣布了四項調整決定。
四項政策中,有兩項非常重要:一是為了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生產、培植財源的積極性,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稅收返還由全國統算,對各省平均返還改為按本地區增值稅和消費稅增長率的1∶0.3系數確定。這項政策的調整,既調動了發達省的積極性,也使中央增加了財政收入,保證了向欠發達地區進行轉移支付。第二就是明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1994年增收目標。各地如果實現增收目標,財政部保證兌現1993年的收入基數和當年增量返還;如果收入達不到1993年的基數,說明基數不實,財政部將扣減1993年的基數;收入只完成了基數,沒有實現增收目標,就按實際數和增收目標的差額,扣減當年的返還數。1993年全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長51%。各地按1993年增收幅度的1/3作為1994年的增收目標,平均增幅是17%。照此測算,財政收入增幅只要達到16.5%,中央財政就可以不虧了。
由於及時調整政策,9月起,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按目標提高了,全年實現增長18%多。所以李鵬總理在一次會上講,「政策的威力真不小」!
改革的第一年在曲曲折折中度過了。這一年,在戰勝了期初庫存退稅、取消「兩金」而帶來的減收等困難之後,財政收入增加了850億元。如果考慮前兩項的減收因素,實際增收在1300億元~1400億元。
財稅改革還需完善
回首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我有兩點感悟。
一是要把組織實施過程放在重要位置。有關部門要把中央改革方略層層分解為實施策略和步驟,並艱苦細致地去落實。否則,即使改革方案制訂得多麼好,也會變成一紙空文。有些改革沒有實現預期目標,很多時候不是方案本身有問題,而是組織工作沒有到位造成的。特別是要注意及時有效地解決利益攸關方的問題。
二是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條件差異很大,區域經濟不平衡,各個行業千差萬別,需要制訂一套統一的、科學的改革方案,但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方案,並且要在不影響總原則的前提下,處理好整體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實現方案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必要時,要採取過渡性措施,確保改革方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0多年過去了,實踐證明財稅改革是成功的。這一點已毋庸置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財稅制度仍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存在種種客觀原因,有些改革內容沒有提出,有的改革沒有一步到位,有的改革作了調整;另一方面是形勢不斷發展,14年過去了,情況有了很大變化,需要對制度作出進一步的修正。
今後財稅改革的方向在哪裡?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一段講話指出了今後財稅改革的方向: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我想,這些就是財稅改革的目標和要求,是我們近期、中期需要為之奮斗的。

❻ 六大稅改的主要內容

六大稅改的主要內容:
1、增值稅,增值稅下一步將擴圍到服務業、建築業專、房地產業、金融業等各個領域屬,增值稅立法也將適時完成,而營業稅將成為歷史。
2、消費稅,消費稅將調整徵收范圍,比如有研究預計,一般化妝品可能不再征稅。消費稅的稅率結構會優化,徵收環節會改進,部分稅目徵收由生產、批發環節改到零售環節,並將稅收劃歸地方。
3、資源稅,資源稅也在改革中,根據分析,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這增加了煤炭企業稅負,也可能使以後的煤電價格更貴。另外,資源稅將擴圍至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空間,目的是以經濟利益杠桿促進資源節約。
4、環保稅,環保稅也將由全國人大立法後開征,它將替代現行的排污收費,旨在防止污染、保護生態。
5、房地產稅,房地產稅也頗受關注。當然,房地產稅還處於立法階段,賈康估計得到2017年才會全面實施。
6、個人所得稅,簡單說,以後國家征個稅,會把你所有收入綜合計算的同時,考慮你的支出後給予抵扣額。支出包括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負擔、再教育需求、住房貸款等等。所以,新的個稅制度更公平合理。

❼ 歷史上的分稅制改革及其經驗和教訓

1、唐代三分制是中國封建社會分稅制的萌芽。
唐代從安史之亂以後,國家財政由原來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體制劃分為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二者之間在國家稅收上採取了上供、留使、留州的三分制。
經驗教訓:中國封建社會統收統支的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開了分稅制的先河,成為中國歷史上財政體制的第一次改革,無疑是一種創新和進步。
2、清末預備立憲時期分稅制改革改革 。、
經驗教訓:財政混亂,籌款措施收效甚微。財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分稅制和預決算。
3、北洋時期的分稅制改革。
經驗教訓:國家稅種在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大,地方稅種在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小
4、國民政府初期的分稅制改革
經驗教訓:加大了地方財政的收入。將田賦、契稅、牙稅、當稅等都劃歸地方,加強了地方收入。採取獨立稅制,取消附加稅制。
5、國民政府中後期分稅制改革
①完成了三級財政的分稅制財政體制
②奠定了中國歷史上的縣級財政的地位
經驗教訓:這次劃分的最大不足是把田賦附加作為縣級稅收中的一個部分,這是導致後來財政混亂,階級矛盾加劇的主要原因。
6、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 :①劃分事權②劃分收入③稅收返還④原包干體制有關事項的處理。
BB

❽ 1994年稅制改革的情況簡介

1994年的稅制改革是一次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在時間上也體現了一攬子推出的特點。其改革力度之大、利益調整之深、影響范圍之廣,在新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從世界上看也是十分罕見的。相對而言,當前啟動的新的稅制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分步實施」的改革策略,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是由當前的經濟體制環境決定的。1994年稅制改革方案設計之時,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剛剛確立,稅制改革面臨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面轉型的宏觀經濟環境。在這種背景下,經濟體制的全面轉型必然要求有一套全新的稅收制度來與之相適應,必然要求稅收制度摒棄計劃經濟的色彩,體現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這就決定了當時的稅制改革必須是全方位的革故鼎新,必須採取一攬子推出的方式,而不能在原有基礎上修修補補。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當前正處於一個逐漸完善的階段,與此相適應,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稅收制度在我國也已初步建立,但同樣還需要逐漸完善。因此,當前實施稅制改革的重心應該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對現行稅制進行結構性、漸進式的調整,而不是對其進行根本性、突進式的變革。
第二,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是由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決定的。1994年的稅制改革除了需要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稅制框架外,還面臨著一個治理通貨膨脹,促使宏觀經濟盡快「軟著陸」的迫切任務,這必然要求加大對稅收政策的調整力度,以適應當時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而在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宏觀調控的重心應該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保護好當前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在此基礎上,對經濟結構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必要地調節,以促使經濟更加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並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綜合競爭能力。適應這一要求,稅收政策也應該在不影響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調整,而不宜有過於劇烈的波動。
第三,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是由當前的國家財政狀況決定的。1994年稅制改革之前,財政的「兩個比重」(全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嚴重偏低,國家財力十分單薄,嚴重製約了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不進行整體性的稅制改革不足以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而當前,財政「兩個比重」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國家財力明顯增強,建立公共財政是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進一步實施稅制改革的目標已不僅僅是保持財政收入總量的穩定增長,而應更注重優化財政收入結構,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公平各類經濟主體的稅收負擔,以更好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就決定了稅收制度的改革必須與財政資源的統籌配置、與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發展結合起來,在漸進中開展,在協調中推進,而不宜採取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

❾ 國民政府時期的四次分稅制改革

一.國民政府來初期的分稅制改革自
繼續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原因:國家財政收入嚴重枯竭,地方財政收入面臨危機、財政制度極度混亂,分稅制財政體制的選擇。
分稅制財政體制實行的原則:明確稅種劃分的標准,規定酌盈劑虛的方式,嚴格國家和地方支出,採取獨立稅制。
國民政府初期分稅制加大了地方財政的收入,將田賦、契稅、牙稅、當稅都劃歸地方,加強了地方收入;採取獨立稅制,取消附加稅制。
二.1934年省以下分稅制的實施
縣級稅種改制、孔祥熙案關於稅目的劃分。
1934年分稅制完成了三級財政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奠定了中國歷史上的縣級財政的地位,這次劃分的最大不足是把田賦附加作為縣級稅收中的一部分,是導致後來財政混亂、階級矛盾加劇的主要原因。
三.1942年的分稅制改革
三級分稅制改為兩級分稅制
虛省實縣
作用和影響:省級財政的作用被取消,加強了國家財政的實力和許可權,進一步鞏固了縣級財政的地位和基礎,其最大作用是適應了戰時需要,保證了抗日戰爭的順利進行。
四.1946年三級分稅制的恢復

❿ 1中國分稅制改革已有10年歷史,實踐中逐步暴露出來哪些弊端您認為應如何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分稅制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按照分稅制改革方案,中央將稅收體制變為生產性的稅收體制,通過徵收增值稅,將75%的增值稅收歸中央,而地方只能獲得25%的收益。中央政府負責國防、外交、轉移支付、戰略性開發等預算開支,而地方政府則負責提供普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經過10多年的磨合之後,重新審視我國的分稅制改革,我們認為應該盡快制定稅收法典,改變這種臨時性的、不正常的稅收體制。當前我國分稅制存在下列弊端:首先,分稅制改革沒有做到事權與財權的科學統一,中央政府稅收比重過高,地方政府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財政汲取能力。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將增加財政收入的目光投向土地開發方面,導致土地價格不斷上漲。其次,分稅制改革增加了增值稅,並且從生產環節設計增值稅具體規則,出現了大量的稅收征管漏洞。第三,分稅制改革重點在征稅比例劃分,而沒有考慮到公共產品投入的需要,這就導致我國在公共產品配置方面出現了嚴重的權利義務不對稱現象。由於事權與財權劃分不科學,導致中央政府在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的宏觀調控始終難以發揮作用。第四,分稅制改革是以1993年各地經濟總量為基礎確定分稅比例的,沒有充分徵求各地意見,更沒有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廣泛討論,在程序上存在問題。
近日出台的三條消息,一個是9月29日的「二次調控」,一個是10月11日的「調高存款准備金率50個基點」,另一個是10月17日「證監會暫停房地產企業重組」,政府出台的這些政策都是為了控制住房價,手段有兩點,一個是控制需求,另一個是控制投機商。大家要注意到,這些新政出台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但都是以一個城市出現的(比如廣州、上海),還沒有很大規模的消息。具體到地產版塊,地產類再融資的難度比較大(不包括地產公司的其他行業再融資),重組方面,如ST保殼都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投資者對地產版塊要特別謹慎。銀行版塊與地產版塊的聯系很密切。我認為短期內銀行個股還是中性偏好,但如果加息次數增加,周期縮短,長遠對銀行個股是不利的。因為銀行的收支本來是平衡的,隨著加息次數增多,投資被壓制,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銀行,銀行的成本就大了,盈利能力肯定下降。應該說,加息對資金量小的銀行影響不大,但資金量大的銀行影響就大了。
國家外管局10.12發布了消息,稱匯改不等於人民幣升值,並要保持對熱錢高壓打擊。盡管奧巴馬政府的貨幣政策相對溫和,但主導思想還是一樣的。美國要穩穩地站在世界的第一位,強化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核心,用印鈔票的方法來緩和國內經濟問題。近期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美國印鈔票增加了,其他貨幣在升值。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為2.648萬億美元,高於6月末的2.454萬億美元。要明確區分資金的投入是投資還是投機,難度是很大的,通過外匯管理可以有限度地控制熱錢的流入。外匯的信息表明,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海外資金預期中國資產價格醞釀新一輪上漲的背景下,熱錢流入速度將會持續加快。
近期人民幣匯率的猛烈增長有關。美國要鞏固它金融老大的地位,就要讓其他貨幣升值。加息是比較傳統的控制通脹的方法。現在政府比較棘手的事情是控制CPI。之所以選擇這時候加息,是因為10月份以來全球經濟的變化,這時候希望用加息的辦法來抵消CPI上漲產生的負面影響。

PS:本人不是財務專業出身,只是比較關注市場,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中國稅改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