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讀後感400字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讀後感]讀了《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我的讀後感是: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有文字的時代,可以把發生的事情一件件記錄的清清楚楚,《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讀後感。沒有文字的時代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張開嘴巴把歷史講給後代聽。人們把這種傳遞方式叫做「口頭歷史」。但是「口頭歷史」不能完全相信,講故事的人總是會添醬油,黑說成白,五根指頭說成六根指頭,信不信就由你啦!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開天闢地的盤古,據說,盤古的身體有九里長,盤古以自己的軀體改天換地,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巨人,讀後感《《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讀後感》。盤古天天死死地撐著天和地,不讓它們重新合攏,可以這么說,盤古為整個宇宙做得奉獻非常大。大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夏啟登台,拉開了——「家天下」的揭幕式。禹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部落大首領,也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卻總是平平常常的死去。常言道,國一日不可無君。大禹的兒子夏啟登上台後,就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撲朔迷離的王朝。夏啟是一個殘暴的暴君,整天在宮中吃喝玩樂,大臣們勸告他也不聽,弄得很多大臣都憤憤不平。我們不能像夏啟這么殘暴,要做一個謙虛的人。最後,通過閱讀《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的內容,深深感到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悠久和曲折的。做為中國人的我將奮發圖強,努力學習,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❷ 誰個一給我個有關歷史書的讀後感400字
讀《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
愈來愈發現自己書讀的太少,尤其是中國歷史的東西,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僅限於中學所學的那些歷史事件串聯體.前期有幸拜讀了黃仁宇大師的《萬曆十五年》,深為其新穎的歷史思維所吸引,故到圖書館抱回一堆黃老的著者或者有關黃老的書籍.其中《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一書首入俺的賊眼,究其故應該是想先大體了解黃老的歷史觀,等之後閱讀他著作時能起到預告的效果吧.
折騰了差不多個月終於啃完,卻愕然發現,自己又囫圇吞棗的讀完了,真沒救了.不過,「吞棗」過程中還是嘗到丁點「味道」的,且還蠻合味的,故又重讀此書關鍵部分.廢話少說,讀後感一句話: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此書首先分析黃老對中國歷史的思維.一般來說,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分析思維含較多的政治因素,視野我們都較為清楚.而黃老的思維是把中國歷史當一個大歷史動態分析,雖有那麼些囫圇吞棗的跡象,但有不失其條理性.黃老從影響中國歷史的幾個關鍵因素著手,分析各個時期的情況,並進一步劃分中歷史階段.關鍵因素:地理條件、文化凝集力、均田制、官僚主義.在此思路引導下,以後讀國史就有條理也.黃老對歷史的態度,同樣讓俺感悟到一些東西.
新生的政府都在不斷使政府組織和運作符合現實,但這不是能一步到位的,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符合的目標.對於當今政府,作為一個建立50多年的政府,相對於中國的大歷史實在不算得了什麼,應該還算是新生朝代的前期,還有太多東西需要改變才能符合現實.一味謾罵無法解決問題,而應努力去改變.
而對於現況,我們的態度應該如何呢?中國歷史發生了很多事件,有些在今天看來很愚昧或者難於理解或者根本就是錯誤.但歷史就是這樣,對於當時的歷史現況來說,當時所發生的或許就是最適合的呢.故對於現況,我們應該分析其優劣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如有更為合適的即可改變,如無,則即使有其不合理的性也都必須接受或者執行,而非是一味的批駁和否定.
中國歷史的一個特性是上層階層(統治者)和下層階層(農民)缺乏中間階層,因此歷史中的政府管理國家無法在數字上精確管理和控制,只能用大一統的道德管理.即道德治理國家,這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性吧.而我們現在的國家要轉變這樣的狀況,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將需要多少時間呢?要知道這樣的思維都持續了幾千年呢.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❸ 中國歷史讀後感
【我以前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
中國歷史讀後感
說說吧,我的感覺.
明朝那些事兒,是明朝的事兒,也是中國全部歷史的那些事兒.
始終覺得讀史是明鑒的,直到明月先生說道: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然後有品位了一番,覺得自己所謂的明鑒還不妥,實話說,不是為了明鑒而讀史,而在於明事.
人一輩子再牛不過一個世紀,百歲老人啊,以當事人幾十年的閱歷去感受這個世界,多少有點盲人摸象的意思,摸來摸去,只摸到了個象尾巴.看的多了,就明白些;所謂集合大了,誤差就會小些.25史比較長,明朝200多年,不多不少,將將夠用.
有讀者讀完了覺得很幸運,慶幸沒有出生在當時那個年代.我想大概還是讀者沒有真讀明白,當然只是我個人看法.明月說了:其實歷史沒有變化.什麼日子變好了,去廣州倆小時就可以了,那都是扯淡,那是技術的力量,和歷朝歷代的變革有甚關系?
不知道讀者朋友讀書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奇怪的感覺,似曾相識,a sense of DejaVu.例:魏忠賢閹黨時期vs文-革;東廠監視百姓生活以致皆不敢言vs同上時期;內閣首輔權力相爭vs現代領導人的變更;三大征vs抗美援朝;東北滿清滅明vs日本當年侵華(一樣是燒殺掠奪,一樣是氣數已盡,只不過日本趕上運氣不好,正值二戰,國際軍事+政治壓力,不然日本說不好就成了另一個滿清政府,以當時的日本實力,加上假設的封閉的國際環境,幹掉民-國政府還是可以的)……所謂幾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中國歷來的特點.
歷史的車輪以相同的轍寬壓過之前相同的土地,明鑒是不可能的,悲劇喜劇還在上演,改不掉,但至少知道了,這就是讀史的作用.至少比盲目看世界要強得多,戴眼鏡和不戴眼鏡都可以生存,摘下眼鏡看的更清楚些,僅此而已.
讀史(中國歷史)的還一個好處即是如果你打算從政,還是很有作用的.歷史上中國政壇風雲人物都是飽讀史書,至少中國歷史,因為政治小了說無非就是權力相爭,斗來斗去,大了說也就是改朝換代,如何造反(文明用語:革命).但假使對沒有想法的老百姓,用處似乎不大,或者說沒有用處,唯一的效果也就是摘下有色眼鏡而已.不過換句話說,如果你是個什麼目標也沒有的老百姓,吃飽了昏天黑,那即使你讀什麼書,似乎也沒什麼用處.
民族與民族的特點是很難改變的,讀中國歷史的這些好處就是建立在這個事實的基礎上.做人處事風格都差不多,所以多讀讀更好辦事兒;假使一天一個風格,讀不讀區別就不大了.中國歷史寫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特點,人的特點,政府的特點,辦事兒的特點和對其他民族的特點(文明用語:外交).2000年是那個樣,現在也是這樣.不要說乾隆咋地盲目自大,看不清局勢,看不起夷人,現在在中國大街隨便拉個老百姓還不是照說,中國牛啊!泱泱大國,5000多年了!也不看看自己多窮,所以說還那樣,中國的特點,改不掉的,改了就沒必要看歷史了.
如果中國的范圍永遠限制在亞洲,東亞和東南亞,那讀中國歷史就夠了.現實是,現在的世界似乎走一圈也用不了多少時間,民族多了,特點各異,讀中國歷史的作用就削弱了很多.摘下了眼鏡,說不好還有個隱形呢,讀讀世界歷史,你會懂的更多.
看《明朝》這書,笑過,哭過,笑明顯多的多,明月先生真的很幽默,哈哈.且通俗,按照年代順序寫下來,比老百姓啃明史要容易的多,對歷史學的貢獻是巨大的.
收獲很大,致謝!
❹ 中國通史讀後感400—500字
流逝的遠古
——讀《中國通史》讀後感
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裡,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裡,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跡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跡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讀《中國通史》有感
寬容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寬容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學會寬容。
有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天空是廣闊的,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請用真摯的手,接過我手中的花。它,將在你心坎兒里散發出愛的芬芳。只要用熱情和希望去珍惜,這愛的芬芳就永遠在你的心房……寬容,在你身上嗎?
翻開《中國通史》,發現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秦穆公的一匹良馬被歧下三百多個鄉下人偷宰著吃了。秦國官吏捕捉到他們,打算嚴加懲處。秦穆公說,他不能因一條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傷害。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對身體會有害。賞他們酒喝,然後把他們全放了吧。後來,秦晉交戰,穆公的戰車陷入重圍,形勢十分險惡。這些鄉下人爭先恐後地沖上去與晉軍死戰,以報穆公的寬容之德。穆公脫險。
穆公的寬容,讓他在危急時刻救了自己。
容忍他人小的過失,他會以一技之長來感謝;釋放與你有大仇的人,他會以自己的性命來報答。只因報恩的情意在心底,總有一天會得到報答。由此看來,那些刻意尋找他人過錯,追尋仇人的人,豈不是太愚蠢了嗎?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對與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做世上精彩之人。
中國民族有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在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而有意義的故事,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繼承的。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頗深,尤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一章,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志氣是不能用年齡衡量的,秦始皇從小就想統一天下,為了治理國家,他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並逐步把一個貧窮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富強的國家。他不管士兵的身份如何,只要出戰立功,就有賞賜。正因如此,秦始皇才訓練出了一支強有力的部隊。
秦始皇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其六國······最後,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帝國,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實行皇帝治國家的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績比三皇五帝還要偉大,所以自稱「始皇帝」。他告訴我們從小就要有志氣,志向,要向目標去奮斗,才能成功。
《立木建信》寫了孫鞅為使秦國強大起來,嘔心嚦血,想盡各種辦法。一天,他下令把一根三丈長的長木送南門搬到北門,賞金10兩,可是沒人去,後來又改為50兩也沒人去,他想:難道朝廷真的讓天下百姓如此傷心么?這是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把木頭搬了過去,賞金50兩,一文不少。老百姓議論開了:怎麼?朝廷開始說話算話了。由此看來,誠信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沒有誠信就沒有一切。
《中國通史》是一部很好的書,它讓我們了解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葯。《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❺ 中國近代史的讀後感400
答:
懷著崇敬的心態拜讀了《中國近代史》一書。讀完之後頗有所得。
這部書把「中國近代史」界定為「中國近代化的歷史」,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於是就成為本書論述的主線。
近代化對於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非常迫切的課題,它在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中卻又是一個緩慢和曲折的歷程。蔣廷黻不可能找出為何如此緩慢和曲折的社會根源,但他卻看到了我們民族的惰性。他說:「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個話頗有分量。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在鴉片戰爭震撼的當初迅速走上維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書以恭親王奕欣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為第一個近代化方案,以康有為等人領導的變法運動即百日維新為第二個近代方案,以義和團運動或曰「拳匪運動」為第三個公式化方案…… 然而這些方案最後都挫敗了。於是本書提出自己的觀點:「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盤西化」口號為胡適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對西方文化都不預設任何的人為限制。或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個年代我們確實應為他們的勇氣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