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最早的地圖是誰繪制的
根據中國古籍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地圖。尚書上記下了一個使用地圖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陽城。周公旦實地考察建城的選址以後,就將占卜選定的結果繪成地圖,獻給成王。當然,受條件的限制,這時的地圖內容也僅限於一個較小的范圍。詩經裡面也有些與地圖有關的字句,按照後人的解說,也就是按照地圖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進行祭祀的意思。
後來不少典籍也記載了有關地圖的事情,《史記》記載,劉邦攻到咸陽後,手下的將領們爭先恐後地到有錢人家取金銀財物,只有蕭何先到秦國丞相和御史的家裡尋找法令、地圖、書籍,收藏起來。於是劉邦對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貧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統治,確實繪制了不少地圖。再結合《史記》的記載,不得不承認,正是秦始皇主持繪制的地圖,讓漢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諷刺意味。不過秦代的地圖傳到晉代就大多數失散了。
晉朝的裴秀是繪制地圖的高手,他能夠根據統一標准,訂下制圖原則,繪出准確可靠的地圖。裴秀還總結了繪圖經驗,訂了《制圖六法》,採用有系統的科學方法繪制地圖。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將繪制地圖所要涉及的各個方面,都包括到裡面去了。後來的學者考證後認為:裴秀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最早的地圖學典範。裴秀本人,也可以稱得上地圖大師了。
歷史在發展,包括繪制地圖在內的科學技術也在進步。裴秀之後,又涌現出了不少傑出的地圖繪制者,唐代賈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圖方面作了極有價值的貢獻。宋代《華夷圖》和《禹跡圖》石刻,至今還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蘇州也保存著《平江圖》這幅南宋地圖,是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城市地圖。根據這些地圖,可以知道,從六朝到元明時代,中國人編制地圖已經有了較高的水準。這些地圖,傳統上都採用了「計里畫方」圖法,或稱為方格圖法。這種傳統的制圖法,在13、14世紀之交傳播到西方,影響傳之阿位伯世界。隨後,14、15世紀,歐洲地圖學迅速發展,可能通過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國制圖法的精華。
中國地圖的發展,是古代有識之士多年思考、實踐的結果,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不少西方人卻說,中國地圖的發展,是清初由西方傳教士協助的,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近年來,考古學家在長沙馬王堆發現了3幅古地圖,就是對上述說法的最有力駁斥。這3幅地圖是畫在帛上的。馬王堆漢墓下葬年代是漢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雖然繪於2000多年前,但內容豐富,繪制精確,具備現代地形圖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點、交通網。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圖原則:對內容的分類分級,圖例的統一設計,主區較詳盡而鄰區較簡略等。這幅地形圖所繪制的范圍,大概是今天的廣西的全州、灌陽一線以東,湖南新田和廣東連縣一線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圖主區是當時諸侯國長沙南部,鄰區是西江諸侯南越王趙佗轄地。地圖比例大約在十七萬分之一到十九萬分之一之間。地圖繪出了大小30多條河流,九條標有名稱,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彎曲等均與現代地形圖大致相同。圖上的山脈,以閉合的山形曲線來表示坐落、范圍及延伸方向,並在曲線上加繪月牙形符號,表示山頭和山嘴的位置。圖上共繪出80多個居民點,縣城以長方形表示,鄉里用圓圈表示,並可以看見大部分縣城和重要市鎮之間有道路相連。
❷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什麼地圖
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成圖年代目前得到確定。專家證內實,這些地圖為迄容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
這7幅地圖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6年發現的。該所研究員何雙全考證後確定,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國家測繪局考證後認為,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作者不詳。
這些地圖均是用黑線繪制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圖形比較清晰、完整。該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國所屬的行政區域、地理概貌和經濟概況。地圖中有關地名、河流、山脈及森林資源的注記有82條之多。令人驚嘆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該地區的許多峽谷在木板地圖上仍可以找到,並與《水經注》一書的記載相符。
有關考古專家和歷史專家認為,這批秦代木板地圖為研究中國先秦發達的地圖學文獻資料提供了實物佐證,把中國地圖繪制史又提前了幾百年,是研究中國地圖繪制技術的珍貴資料。
❸ 中國最早的地圖大概是在哪個朝代
中國古代的制圖技術非常發達。有一個叫做裴秀的人,西晉,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回家 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答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現在利用衛星技術 可以瞬間將將一張衛星圖製成高清晰的地圖。
❹ 中國最早地圖
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成圖年代目前得到確定。專家證實,這些地圖為回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答圖。
這7幅地圖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6年發現的。該所研究員何雙全考證後確定,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國家測繪局考證後認為,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作者不詳。
這些地圖均是用黑線繪制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圖形比較清晰、完整。該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國所屬的行政區域、地理概貌和經濟概況。地圖中有關地名、河流、山脈及森林資源的注記有82條之多。令人驚嘆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該地區的許多峽谷在木板地圖上仍可以找到,並與《水經注》一書的記載相符。
有關考古專家和歷史專家認為,這批秦代木板地圖為研究中國先秦發達的地圖學文獻資料提供了實物佐證,把中國地圖繪制史又提前了幾百年,是研究中國地圖繪制技術的珍貴資料。
❺ 最早的地圖和地圖歷史
在文字尚未出現時,地圖就已進入人類的視野,其中最早的地圖在公元前6200年於土耳其地區出現。
15世紀時從13世紀原稿復制的世界地圖,是首次描繪出北美洲海岸的地圖在現今世代,我們傾向覺得地圖是理性及科學的產物,其實地圖本身也有神秘的一面。古代地圖,尤其是在未知的領域中,常常跟非科學的宇宙觀結合來表達人於宇宙的關系。
例如:中世紀的「TO地圖」把耶路撒冷描繪成世界的中心,把地球當作耶穌的軀體。此時的地圖沒有經緯網和比例尺,科學實用價值喪失。相反地,地中海人的航海地圖卻是非常准確。
1568年,荷蘭制圖學者墨卡托創立了正軸等角圓柱投影。這個投影將等角航線繪制為直線,因此至今還在海圖制圖時使用。
(5)中國最早的歷史地圖是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地圖:
1700多年前,西晉人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地圖集。
在序言中提出了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著名的「制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面測量繪制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裴秀因此被稱為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
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制圖六體」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於測定地區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於確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離),用於確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
這六項原則歸納起來也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3要素,說明繪制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測出地物之間的方向,並求得各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
裴秀還指出這「六體」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他認為,六體必須綜合運用,互相參考,否則就不能正確繪制出反映實際地貌的地圖來。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
❻ 誰有最早的中國歷史地圖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回中國歷史地圖。它是一部答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
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
唐貞元十七年(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❼ 中國最早的一套歷史地圖是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內最早的中國歷史地圖。它是容一部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
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
唐貞元十七年(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❽ 中國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是誰主編的
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 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於測定地區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於確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離),用於確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這六項原則歸納起來也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3要素,說明繪制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測出地物之間的方向,並求得各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
裴秀還指出這「六體」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他認為,六體必須綜合運用,互相參考,否則就不能正確繪制出反映實際地貌的地圖來。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
❾ 中國最早的歷史地圖集誰編輯的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❿ 中國最早的地圖是什麼
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成圖年代日前得到確定。專家證實,這些地圖為專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屬地圖。
這7幅地圖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6年發現的。該所研究員何雙全考證後確定,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國家測繪局考證後認為,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作者不詳。
何雙全說,這些地圖均是用黑線繪制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圖形比較清晰、完整。該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國所屬的行政區域、地理概貌和經濟概況。地圖中有關地名、河流、山脈及森林資源的注記有82條之多。令人驚嘆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該地區的許多峽谷在木板地圖上仍可以找到,並與《水經注》一書的記載相符。
有關考古專家和歷史專家認為,這批秦代木板地圖為研究中國先秦發達的地圖學文獻資料提供了實物佐證,把中國地圖繪制史又提前了幾百年,是研究中國地圖繪制技術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