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

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

發布時間:2021-03-05 04:17:45

A. 馬克思原理概論題目,留的作業這個第一題實在不會,求各位高手幫幫忙,感激不盡

材料抄說明新的社會形態對舊的社會形態的取代,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不可抗拒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反映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是指社會形態通過新陳代謝、吐故納新而向前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質變和量變,社會進步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是指社會前進過程中所出現的反復、停滯、和倒退現象。曲折前進是歷史的普遍規律。

B.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五章的感想

1. 第四章 怎樣看待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
第五章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2.具體感想: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論斷已經150多年了,資本主義不僅「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而且在二戰後得到了快速發展;而作為要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在贏得了波瀾壯闊的開局之後,在20世紀90年代卻陷入了困境,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紛紛發生劇變。那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命運與前途究竟如何呢?這需要我們透過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表象,弄清其發展變化的實質和趨勢。

二戰後,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產力方面,生產力諸要素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生產力快速發展。二是生產關系方面的「四化」:產權關系的資本社會化,體現在股份制經濟發展和國有經濟發展上;勞資關系管理民主化;分配關系的收入分配社會化;經濟運行的可調控性和有序化。三是上層建築領域,當代資本主義在堅持資產階級根本統治不變的前提下,在國家政權結構、法制建設、管理經濟和社會的形式等方面都作了調整,資本主義的統治能力、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大大增強,社會的民主水平和法制水平進一步提高。

從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發展的表象來看,似乎是蒸蒸日上、一片繁榮的景象,其實質與趨勢又是怎樣的呢?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是新質的產生和部分質變,而不是資本主義根本性質的改變。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發生的,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下,無論怎樣變化,也解決不了資本與僱傭勞動的矛盾和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這一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最終是要滅亡的。從現實來看,資本主義國家盡管推行了資本社會化,盡管對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盡管採取措施調節收入分配,盡管建立了社會福利制度,但所有這一切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維持其統治。實質上,資本主義私有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也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私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和剝削手段,以及其基本矛盾表現的特點。首先,資本社會化只是私有制實現形式的變化而不是對私有制的否定。其次,對社會分配的調節和社會福利制度建立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勞動者對資本的不滿和反抗情緒,而不是消除剝削和兩極分化。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的關系沒有變,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再次,階級關系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並沒有改變階級關系的實質,資產階級與僱傭勞動者的階級對立並沒有消除。考察僱傭勞動者的地位,必須從其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的地位著手。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只能以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作為劃分標准,「錢包的大小純粹是數量的差別」。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生活條件的提高只是生活質量的「量」變,而不是僱傭勞動者地位的「質」變。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仍然是僱傭與被僱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不僅如此,資本主義還把其剝削擴展到全球。隨著經濟化全球化的進程,資本主義強國及其跨國公司憑借資本、技術和軍事優勢對落後國家、地區的掠奪成級數增長,他們一分鍾榨取的財富甚至超過上個世紀的總和,少數資本主義富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貧富更加懸殊,矛盾加深。從資本擴張的角度分析,資本的本性決定了其擴張的無限性,如果說單個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通過對外擴張來擺脫危機、緩和矛盾,那麼就世界范圍來看, 可供資本主義向外擴張的空間是有限的,這個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許多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尼加拉瓜一位叫卡德納爾的神父,1994年在墨西哥《美洲紀事》雜志上發表文章說:「新聞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會主義的失敗,但是他們不提資本主義的更大的失敗。資本主義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對於第三世界,對於占人口大多數的窮人來說,資本主義是災難性的。」 英國《衛報》文章也指出:「西方普遍認為社會主義已經崩潰,資本主義已經成功,但是在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卻看不到一絲成功的跡象」。一些西方的政治家也認為「美國正在從內部糜爛」,「正在不斷沒落」。我們要善於在曲折的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把握其客觀規律,堅持社會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與歷史結局的指向性的統一,堅持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歷史進程曲折性與必然性的統一。

第二,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發展,為它自身走向滅亡和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最終勝利創造著更為充分的社會物質條件,並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和形式提供了多樣性。

1、當代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創造著必備的物質基礎。如上所述,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力快速發展使生產力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資本主義在向全世界擴張的同時,也帶來了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而生產力的普遍發展與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正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實現的必備的兩個物質基礎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

2、當代資本主義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其內部也積累著社會主義因素。唯物主義認為,每種社會形態的初期階段都帶有前一種社會形態的舊的痕跡,每種社會形態的晚期階段又必然產生後一社會形態的萌芽。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推行的資本社會化,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直接干預和調節,企業管理民主化,收入分配社會化和社會福利制度化等等, 都是沿著生產力社會化性質的方向所進行的調整。它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它又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和國際政治條件所決定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孕育、積累的新社會因素。資本主義國有經濟的發展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但卻有了一定公有制的因素,在恩格斯看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到另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在馬克思看來是對私人資本的揚棄、向生產者集體所有或社會所有和社會管理過渡的因素;國家社會職能的擴大和強化在馬恩看來是社會主義因素的增加;包含有分配社會化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等社會因素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曾被列寧看作是社會主義最完備的准備。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實現的物質條件越來越成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資本主義內部的社會主義因素不斷增長。當代資本主義為生產資料全社會共同佔有和全社會范圍內組織生產、分配提供了條件和經驗。

3、資本主義內部社會主義因素的孕育、積累和部分質變,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提供了可能。從一種社會制度過渡到另一種社會制度,其實現途徑和形式是多樣的,既有可能通過激烈的社會革命,即暴力革命來實現,也有可能通過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即通過量變、部分質變到根本質變的方式來實現。這完全取決於當時當地的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馬恩曾認為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一般規律,他們所依據的當時的社會條件:一是無產階級赤貧化,不能繼續生存下去了;二是整個社會日益簡化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的階級,中間階層消失;三是資產階級通常首先使用暴力,把刺刀提到日程上來。這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展,但它的根本性質沒有變,基本矛盾沒有變,因而也就沒有改變它滅亡的必然性。相反,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發展為其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創造著更為充分的社會物質條件和更為豐富的實現形式。因此,我們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當然,我們也應認識到,當代資本主義還有較強的生命力,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一種社會形態從產生、發展到滅亡,會經歷諸多的發展階段,表現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充滿著反復和曲折。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資本主義在十九世紀末雖然顯露出了腐朽性、垂死性的特點,但二戰後,由於種種原因,當代資本主義又進入了一個平穩的快速的發展時期。股份制及國有經濟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佔有形式從整體上順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為資本主義容納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為資本主義增添了新的活力。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發展表明,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以及全部社會關系方面的調節能力還是較強的,資本主義還能夠容納生產力繼續發展。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研究微觀事物以秒為尺度也太長,研究社會形態更替以世紀為尺度也嫌短。我們要把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放到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長河中去認識,用社會形態更替的大尺度來衡量資本主義滅亡的過程,堅持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堅持歷史過程演進的長期性的統一,堅持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與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歷史長期性的統一。

C. (世界歷史)列寧的社會主義一國勝利論

列寧抓來住了政治,經濟發展不自平衡這一帝國主義的絕對規律,突破了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革命同時發生論的思想,科學地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一國勝利論,事實充分證明,列寧主義是馬刺主義的新發展,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主義

D. 列寧曾說:「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

列寧說:「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這句話強調了(C、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是指社會前進過程中所出現的反復、停滯和倒退現象,題干中列寧的這句話正是強調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倒退。

矛盾范疇不僅反映了事物內部對立同一的本質聯系,而且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機制。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內在依據。

矛盾著的雙方又同一又斗爭,雙方力量此長彼消,不斷變化,一旦力量對比發生根本的變化,雙方地位便發生相互轉化,於是新矛盾取代舊矛盾,新事物戰勝舊事物。這就是由事物的內在矛盾引起的事物發展的實際過程。



(4)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擴展閱讀:

矛盾斗爭性在事物量變過程中的根本作用,就在於它推動著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矛盾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矛盾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由對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爭所推動的。

在對立面的斗爭中,雙方競長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發展的不平衡性,為對立面的變化,為事物的質變、飛躍,進行量的准備和創造條件。

例如,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中,生產力的每一重大發展,都影響著生產關系,使舊生產關系中某種限制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逐漸暴露,並逐漸克服這種因素。

這種對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就為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作了量的准備。沒有對立面的斗爭所引起的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事物的根本質變就不可能發生。

E. 該怎樣論證社會形態更替的漸進性與跨越性

社會形態的更替 ,還表現為歷史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漸進性與跨越性的回統一.社會形態更替的前答進性、漸進性主要是指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基本趨勢 ,其歷史過程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但是 ,社會形態更替的進步性、漸進性並不否認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不排除在某些時期或某些方面發生倒退的可能性.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①曲折倒退大體有三種情形:一是發生在新舊社會形態的交替時期;二是社會發展中的曲折和倒退,主要表現在舊制度的復辟;三是任何一種新社會形態的建立,一開始總是不完善的,它要有一個不斷完善、成熟、發展的過程.但是,曲折和倒退只是暫時的,它終究改變不了社會進步的總趨勢 ,否認社會進步的歷史循環論和歷史悲觀主義都是錯誤的.

F. 社會形態更替的漸進性與跨越性

社會形態的更抄替 , 還表現為歷史襲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漸進性與跨越性的統一。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漸進性主要是指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基本趨勢 , 其歷史過程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但是 , 社會形態更替的進步性、漸進性並不否認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不排除在某些時期或某些方面發生倒退的可能性。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①曲折倒退大體有三種情形:一是發生在新舊社會形態的交替時期;二是社會發展中的曲折和倒退,主要表現在舊制度的復辟;三是任何一種新社會形態的建立,一開始總是不完善的,它要有一個不斷完善、成熟、發展的過程。但是,曲折和倒退只是暫時的,它終究改變不了社會進步的總趨勢 ,否認社會進步的歷史循環論和歷史悲觀主義都是錯誤的。

G. 列寧深刻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法陣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社會發展形態的永

顯然是A,永恆性與曲折性都不對,高中哲學里只有運動是永恆的,至於曲折,不一定是曲折啦,也可能跳躍,所以單講曲折不對

H. 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

一、在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認識。這些認識集中體現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中。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從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統一中,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中,從現實任務與奮斗目標的統一中,對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作了科學的概括,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進一步的探索中認識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要求。所有這些認識,對我們正確把握社會主義的特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根據已有的社會主義各國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根據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可以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一定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不僅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高更先進的社會制度,能夠適合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和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夠創造出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但是,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結構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也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更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國有制。究竟應該怎樣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應採取怎樣的形式,必須從本國生產力發展的具體狀況出發。比如中國根據自己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內的多種公有制實現形式。

第三,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決定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製度,表明勞動既是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也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當然,究竟應該建立怎樣貫徹社會主義原則的分配製度,應該根據各個國家的不同情況而定。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製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四,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是社會主義社會最根本的政治特徵。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國是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全社會形成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文學藝術等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博採世界文明之眾長,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原則。

第六,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產黨人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諸方面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表現。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這是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體現。

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具看客觀的歷史條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勝利。但同時又使社會主義事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而產生的一系列嚴重的困難與問題,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一)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時候,是以高度社會化的資本主義大生產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實踐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預期,社會主義革命並不是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最高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實現,而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俄國、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相繼取得了勝利。為什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人社會主義呢?

第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所決定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革命實現的。無論是當時的俄國還是中國,勞動群眾所受的多重壓迫和剝削格外深重,使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出現了很好的革命形勢。反動統治階級已經不可能照舊不變地維持自己的統治,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也不能照舊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觀條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已經能夠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正確地分析革命的客觀條件和革命隊伍本身的狀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斗爭策略,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運用各種斗爭形式,直到發動武裝起義,進行武裝斗爭,奪取革命的勝利。

第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並不違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一定的社會形態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現先進的生產關系長期建立在落後的生產力的基礎上,也不可能出現落後的生產關系能夠長期容納先進的生產力的現象。但是如果從社會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來看,則又會出現參差不齊、相互交錯的現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在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情況下,生產關系的變更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方面了。從歷史上看,封建製取代奴隸制、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也有不是從最發達的地方開始而是從薄弱的或不發達的地方開始的先例。

總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率先進入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那種把首先在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看做是「反常現象」,把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看做是「畸形的早產兒」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政權,建立起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為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廣闊前景。但是,由於受到生產力發展狀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受到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等,這些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然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第一,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的甚至落後很遠。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完成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完成這個任務,趕上和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疑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奮斗。

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勝利,發展公有經濟,改造小農經濟,建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成為無產階級政權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階級,就意味著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這並不就是說這種民主一開始就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受到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嚴重製約,建設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面臨許多困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改變幾千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和平等,從而為人類的崇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准備充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同樣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第三,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社會主義國家就處於強大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遏制和扼殺,面臨異常嚴峻的國際環境。如果說在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之初,國際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進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社會主義制度有了長足進步之後,進攻的方式則往往轉變為以和平演變為主。

第四,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又並非易事。在社會主義進程中,發生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制度本身,而相當程度上在於人們沒有認識和掌握規律。實踐已經表明,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試圖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執政的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必然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同資產階級革命不同,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遠。它面臨著崇高宏偉而又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三、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表明,無產階級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00多年來一些國家已經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在取得革命勝利以後,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尚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探索。

(一)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國國情的特殊性,即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差異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革命傳統不同,以及歷史和現實的、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第一,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實踐表明,雖然已經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起點的生產力狀況都比較落後,但是,各國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第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他們進行活動的既定前提和基礎。各個民族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按照自己的民族特點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他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自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植根於本國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也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從世界范圍來說,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具體的國家來說,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適時地改革和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活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總之,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真理。但是在認識這一真理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卻是沉重的。實踐證明,堅持社會主義,不等於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於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也不等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多樣化的趨勢日益突出。這種多樣化的趨勢,既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從世界歷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牛機和活力。

(二)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既然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多樣性,那麼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就是無產階級執政黨必須領導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神聖使命和光榮任務。

第一,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恩格斯在評論《資本論》第1卷出版時說過:一些讀者可能會以為他從這本書里會知道共產主義的千年王國看來到底是什麼樣子。誰期望得到這種愉快,誰就大錯特錯了。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新社會的設想所採取的科學態度和研究新社會制度的思想方法,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於研究未來社會制度的科學方法。

第二,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以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堅持「走自己的路」。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是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不同於俄國。各國的國情不同,情況又在不斷地變化,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不同時間、不同國度的實際運用,也應該不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對這一根本問題,只有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充分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空前偉大的創造性事業。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社會的開放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封閉只能導致落後,這也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客觀真理。但借鑒不能脫離本國國情照抄照搬。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曾經被神聖化、凝固化,以至於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實踐證明,不同國家試圖用「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發展社會主義是行不通的。發展社會主義既不能照搬蘇聯社會主義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照搬別國模式從來不能成功,這是一個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四、社會主義在實踐探索中曲折前進

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會發生曲折,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過程。

(一)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客觀性

幾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每一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復的斗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制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甚至要經歷反復多次的復辟、危機和失敗,而後才能站住腳。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是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滅一切剝削制度,並且要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社會主義只能在斗爭中曲折前進發展。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

社會主義在曲折中發展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第一,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其成長不會一帆風順。社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嶄新形態,其產生和發展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體現著人類的未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社會主義的產生和成長,意味著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否定,這就必然要遭到資本主義勢力的拚死反抗。社會主義新社會在開始的時候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斗爭是不會停止的,時起時伏,有時甚至相當激烈,資本主義還可能會復辟,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還需要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進行更加艱苦的工作和斗爭。這就註定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過程是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由於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只有尊重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規律,及時研究新情況、有效地解決前進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夠順利地向前發展。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全球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和充滿矛盾的客觀進程。當前甚至今後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經濟全球化趨勢將仍然處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之下。這種全球化必然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重性的特點。它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效應,又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社會主義國家參與國際交往,只能是一個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因勢利導、曲折前進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在自我發展和完善中走向輝煌

說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曲折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曲折中持續前進,則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轉的歷史趨勢。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從根本上克服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社會主義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社會主義能夠在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社會主義改革根源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新的先進的制度,從根本上說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夠高,新制度不夠完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還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部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如何進行改革?從已有的實踐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第一,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目的是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I. 「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辨

答案B
事物發展復的道路是曲折的,因制為新事物的發展是在與舊事物的斗爭中實現的。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列寧的話主要是強調發展的過程即道路問題。A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方向。C、D表述錯誤。

閱讀全文

與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