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的歷史15 希特勒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想閣下最好看一看多方寫的關於二戰的書,還有原始資料。德國在戰爭正式爆發前與日本和義大利的同盟和約是有很多問題的,比如那個「反共產國際合約」,其中缺少有實際操作性的東西。還有,德國在佔領法國後曾經要拉攏丘吉爾,主張兩國共同主宰世界。如果一開始要發動世界大戰,就必然要和英國決一死戰,又干什麼拉攏?
反駁:閣下怎能只以一本書的內容而下結論了?
閣下說德國在佔領法國後曾經要拉攏丘吉爾,的確是這樣,但閣下知道在這之前的德國也拉攏過張伯論嗎?張伯論過分的相信德國,以為德國把英國真當朋友,但德國的海狼仍然在行動,1939年10月8日U-47攻擊皇家橡樹號戰列艦,1939年10月30日U-56攻擊納爾遜號戰列艦,1940年4月11日U-48攻擊約克號巡洋艦,1940年4月14日U-47攻擊厭戰號戰艦,1940年4月19日再次攻擊厭戰號戰艦,不要以為就這些,這還是記載多的幾次,U艇在張伯倫當英國總統時的攻擊英軍軍艦事比這要多的多,如果要說攻擊運輸船,那更是不勝枚舉(別忘了海狼主要是干什麼吃的)。
張伯論多次的相信,但換來的卻是多次的失望和德軍的攻擊,張伯倫因此而下台,被英國人民罵為無能的總統,張伯倫在下台不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希特勒錯過了最後一班公交車的話。表明英國人民不再相信德國
再回來看看德國又是怎樣拉攏丘吉爾的!口頭說拉攏,但行動說又是這樣作的了?U艇部隊在法國滅亡後以每月擊沉英軍船隻20萬噸以上的戰績來「拉攏」丘吉爾,希特勒更是在法國戰事過後,暗示墨索里尼進攻北非,對北非的英軍以打擊(不要告訴我希特勒對墨索里尼說的那句:要想從櫥師那得到食物,就要下櫥幫忙的話沒聽過),難道這也是這在拉攏丘吉爾?說是威脅還差不多。
希特勒根本不是真心想拉攏英國,丘吉爾是個硬漢,怎麼會屈服了?再說還有張伯倫那個例子作警戒。如果說在法國沒滅亡時,談拉攏,還有可能,但法國滅亡後,離英吉利海峽只有33公里,還會那樣嗎?連在法國沒滅亡時,都沒真的拉攏,法國滅亡後就更不用說了。
希特勒是個大騙子,不是嗎?要了蘇台德區,說永不和英法開戰,要了奧地利,也說永不和英法開戰,可還沒過二年就與英法打了起來,打波蘭前一天還派艦隊訪問波蘭,知道二戰的第一炮是從那裡打出來的嗎?就是在波蘭港口的德軍軍艦
希特勒連與英法和平相處的機會都不給,還會去拉攏做朋友嗎?蘇聯前期的慘敗是否也和相信德國有關了?希特勒也和斯大林簽訂了友好協定吧!
德國與義大利,日本結盟不能說明德國是為稱霸世界作準備嗎?那請問冷戰時美蘇到處拉攏別國,組成北約和華約不是有稱霸世界的企圖嗎?
首先一個錯誤,無論是張伯倫還是丘吉爾,他們都不是英國總統,而是英國首相。首相和總統是不一樣的。
還有,在戰爭開始後的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潛艇的活動並不怎麼受希特勒的重視,它們的活動是放任型的,直到俾斯麥號沉沒後,「狼群」才被元首器重。而且,採取有打擊的聯合又不是沒有先例,不把你好好揍一頓,你這個過去的敵人肯乖乖和我聯盟?
而且拉攏丘吉爾的事情不是我的臆測,諸多二戰史書都講到了這個事情。
至於我說的希特勒不期望世界大戰的事情,可能有些唐突了。但我想,如果不是張伯倫和法拉第的一味縱容,希特勒最初肯定也不敢貿然開戰。
我還是主動現身吧
回復:總統與首相都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我知道稱呼不對,可真要講的那樣正確嗎?打波蘭時,說英法沒對德國採取行動,連人教的歷史書也這樣說,可實際上法國在9月8月時對德國發動了進攻佔領了德國二個村莊,使西線德軍退入齊格菲防線。
誰告訴你直到俾斯麥號沉沒後,「狼群」才被元首器重?
說到斯卡伯灣,知道普里恩嗎?老希接見了U-47的全體船員,為它們搬發胸章,還和它們共進午餐,這是多麼容幸啊,在此之前,那支部隊有如此容幸?
而且普里恩是第一位獲得騎士鐵十字胸章的人,整個二戰只有7313人獲得.
斯卡伯灣事件後,老鄧抓住機會,要老希加強U艇的建造,老希從此更加重視U艇
這至少說明老希沒輕視U艇.
閣下說採取有打擊的聯合又不是沒有先例,不把你好好揍一頓,你這個過去的敵人肯乖乖和我聯盟?
二戰日本也這樣對付中國,打了東北,佔了華北後,說中日親善,拉攏中國,請問這是真正的結盟嗎?
Ⅱ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德國的希特勒發起的,希特勒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歷史的他那麼有名,當年的德國,
二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整體經濟衰退引發的必然結果,德國只是當了點燃回炸葯筒的那個愣頭青。答
希特勒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強悍的演說家,沒有之一。煽動力之強簡直突破天際,幾乎所有聽過他演說的人都成了他的信徒。歷史上他因為發動政變失敗被捕,在法庭上,他把審判變成了演講,把被告席變成了演講台,把包括法官在內的聽眾變成了他的支持者。把關於這點,可以去找一部電影「希特勒的故事之魔王降世」來看。另外,希特勒的政治眼光極其敏銳,他對於各國政府決策的判斷幾乎沒錯過(只有倔地跟石頭一樣,死不投降的丘吉爾讓希特勒猜錯了),但對於戰爭的認識還停留在一戰時期,落後於時代。同時他自大的認為自己是最天才的軍事統帥,喜歡插手前線指揮,基本上最後德國戰敗希特勒的責任最大。現在有人認為,如果希特勒把對蘇聯作戰的指揮權全部交給古德里安,德國完全可以迅速攻佔莫斯科,打垮蘇聯的抵抗意志。
Ⅲ 希特勒為什麼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1.第一復次世界大戰的失制敗。
2.為德國贏得東方的領土:這是他被記錄在案的最後的話語:「這次戰爭中德國人民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十分巨大,使我不能相信會是白費的,目標仍然為德國贏得東方的領土。」
3.元首的本意是一個接著一個吞掉周邊的弱小國家,然後集中對付蘇聯。
4.民族仇恨,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日耳曼民族奪取生存的空間。
5......
以下是我對他的評價:一生為了德國的強大而奮斗,第三帝國的十二年時間里,他建立了一個西到北海,東臨亞洲,南及蘇伊士運河,北至伏爾加河的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為德國付出了一輩子的經歷與生命。直到最後的遺言里才提到不能結婚的原因也是因為自己的事業。他帶領德國人民走出了凡爾噻條約的恥辱,並第一次劃時代般的將德國的疆土,政治,宗教,信仰軍隊統一。這是他被記錄在案的最後的話語:「這次戰爭中德國人民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十分巨大,使我不能相信會是白費的,目標仍然為德國贏得東方的領土。」
Ⅳ 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原因是什麼
1、經濟危機,1929年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法西斯獨裁,1922年10月,義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王國開始建立。
3、一戰禍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4、國際聯盟的失敗,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雖然是各國為防止武裝沖突,加強普遍和平與安全而建立國際機構的第一次嘗試,但在實踐中並沒有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
(4)世界歷史弟二次世界希特勒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Ⅳ 希特勒為什麼要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人們一直認為,在德國煽動戰爭情緒、瘋狂擴軍備戰、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戰計劃扦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是德國的納粹頭子,戰爭狂人希特勒。但從新近發現的檔案看,情況並非如此,而是在希特勒踐踏凡爾賽條約並開始公然重整軍備之前10年即1925年,德國就開始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計劃了。那時希特勒還只是幕尼黑的一名不起眼的納粹思想的傳播者。
這份檔案是一名叫卡爾·迪克斯的英國業余歷史學家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館找到的。這份裝在台頁夾里的重要檔案在檔案館內塵封了許多年而沒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份計劃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由當時的德國軍方的上層人物為報仇雪恨而制定的。其汁劃內容和後來希特勒的實施情況驚人的相似。計劃要求將戰敗後只允許德國擁有的10萬兵力擴充到280萬。希特勒在1939年入侵波蘭挑起世界大戰時,已經擁有子這么多兵力。計劃設想軍隊的組成結構為8個完整的集團軍、102個師和252位將軍,這也與希特勒軍隊的組織結構完全—樣。也就是說,希特勒努力要實現的擴軍備戰的框架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就己制定好了。希特勒只是使這個框架計劃更加詳盡完備了而已。
當時要實現這項計劃,需要巨大的財政開支,據說德國國防軍從20年代末起就有一項秘密預算。德國對法國佔領其魯爾工業區特別仇恨,該計劃准備於1935年開戰,把法國作為首要攻擊目標,後因形勢的變化而沒有實施。希特勒上台後,開始全面繼承這一秘密計劃。他開始使用的通過大規模的體育運動來間接實行軍事化的做法,就是該秘密計劃中提出的。1935年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條約,明日張膽地瘋狂擴軍備戰,迅速地完成了擴軍計劃,終於在1939年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由此可知,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蓄謀已久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就開始了。而並非始於希特勒。長期以來,世界歷史學家們一直在懷疑,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就在制定一項復仇計劃,但一直沒找到證據,這是因為德國將制定這項計劃視為最高機密並嚴格保密的緣故。據草擬這項秘密計劃的軍官之一瓦爾特·貝施尼特後來說,當時的這項計劃被定為「絕密」,參加者使用的都是假名,而且都要宣誓保守秘密。如今,隨著有關檔案的發現,這一秘密計劃已逐漸為人所知。
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希特勒,他有沒有留下後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有沒有留下後代,這個問題當然不會有十分正確的回答。沒有人會確定那麼久以前的事情是否發生,也許他確實留下了後代,也許並沒有。我們可以做的是進行理性的分析,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等等進行簡單的探討,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可能不會特別准確,歡迎補充。
希特勒1945年4月28日和愛娃·布勞恩正式結為夫婦,1945年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自殺。從他的結婚日期和死亡日期來看,不足以留下後代,但有沒有其他的故事,誰又能知道呢。
Ⅶ 希特勒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蟮?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
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在亞洲,日本經過精心策劃,於1931年用嫁禍於人的手法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緊接著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成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由於侵華戰爭曠日持久而未達到預期的結果,日本決定利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奪取其在遠東的利益。
在歐洲,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獲得獨裁權力後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並夥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義大利吞並了衣索比亞,1939年又佔領阿爾巴尼亞。
1937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國家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企圖通過局部的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維護和鞏固本國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完)
Ⅷ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贏了,歷史會改寫嗎希特勒會統治整個歐洲大陸嗎
會的,但是歷史的發展不會因為一次戰斗而改變,不管是蘇聯贏還是希特勒贏,都會順應歷史而解體。雖然這段歷史改變了但是以後的歷史發展不會改變。
Ⅸ 希特勒是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彷彿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普魯士佔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台執政。
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首相奧蘭多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特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奧蘭多回國後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要國家日本,其膨脹野心也與華盛頓會議上處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重新劃分遠東政治格局有關。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客氣地說: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贓不均的產物,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的畸形兒!
姑息養奸 法西斯泛濫世界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幻想今後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場世界大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各國「和平主義」思想過度泛濫。「和風」勁吹之下,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對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於防範,形成了它得以壯大的外部條件。同時,英、法、美等國家對於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徑不聞不問、姑息養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濫世界,成為危害人類和平的重大隱患。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蜿蜒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並在德國東部聯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組成制約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永享太平了。與此同時,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卻在悄然重整軍備,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秘密發展被《凡爾賽和約》禁止的空軍和坦克部隊。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爭相擴軍備戰,磨刀霍霍,准備大幹一場。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將希望寄託在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身上,希望由「國聯」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國聯」雖然高舉「道義」的大旗,但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卻裁而不制。這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列強要維持與日本的經貿關系,另一方面,若翻翻歷史書就會發現,它們中哪一個沒有過類似侵略行徑呢?此時,被世界輿論寄以厚望的美國羅斯福政府又埋頭於「新政」,不願涉足國際事務,這無異於鼓勵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態度開了一個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這之後,法西斯國家摸到了「綏靖政策」的脈搏,在世界各地頻繁侵略,最終將世界推入了大戰的深淵!
「綏靖政策」將世界推入大戰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國陷入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之中。憑藉手下能臣沙赫特(時任德國經濟部長)的經濟才能,德國的經濟實力幾乎發揮出了全部的潛能。但是,飽受《凡爾賽和約》制裁的德國軍隊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戰爆發的1939年,德國人還根本沒有為一場長時間的戰爭做好充足的准備。
那麼,是什麼力量導致法西斯國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險孤注一擲,但又不斷得手,從而將整個世界拖入一場幾乎滅絕人類的世界大戰中去呢?答案是:「綏靖政策」。
什麼是「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沒有此時英法等世界主要國家所奉行的「綏靖主義」,希特勒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個跳樑小丑而已。那麼,英法等國是如何「綏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扎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還下了這樣的命令:一旦遇到法軍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面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採取「超然」態度,使得希特勒順利度過了「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義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奧地利總理舒士尼格與國內民族主義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時,納粹黨人賽斯·因誇特在德國的支持下就任奧地利總理。當晚9時10分,賽斯·因誇特發出電報,請求德國援助。但希特勒早在當晚8時45分就已命令德軍進軍奧地利。3月13日,奧地利正式並入德國。其實,當時德軍在入侵之前根本沒有做好作戰准備,其車輛有70%在路上拋了錨。
德奧合並,更准確地說是德奧合並的方法和結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戰的路上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以至於希特勒本人也被這種勝利的情緒所感染。
在這之後,他以在民族問題上處理不當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給予其境內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擁有幾十個師、數十萬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裝備還是比較精良的,其戰鬥力足以抵抗德國軍隊的入侵。但這支雄師在英法「綏靖政策」的壓力下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國首相張伯倫生平第一次乘飛機出行,趕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別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據會議記錄,張伯倫沒有問過能否保持一個領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也沒有問過這對西方列強會產生什麼樣的戰略影響,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希特勒。當然,人們也不會忘記慕尼黑會議上的另一個「綏靖主義」者。在9月18日的會議上,法國總理達拉第力圖使英國人相信:希特勒是個誠實辦事的人,他在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後,絕不會再尋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領土。張伯倫則說:「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現在向他們提出的建議並確定不會同時發生軍事政變的話,英王陛下政府准備參加擬議中的保證。」達拉第的一句話把英國推進了世界大戰,而張伯倫的一句話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難的深淵。
9月29日,張伯倫與達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舉行了四國首腦會議,正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協定簽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張伯倫和達拉第向他們宣布協定的內容,還告訴他們:「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
返回倫敦,面對機場上歡呼雀躍的人群,張伯倫不禁高喊:這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將偉大的和平從歐洲大陸帶回!
但是,沒過多久,法西斯的炸彈就落到了他們的頭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日對英美宣戰,大戰真正具有了世界規模。「綏靖政策」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