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薦一本關於從美國人或者外國人的角度來來看中國文化歷史的書謝謝~
你問我吧~我在國外待7年了~去過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歐洲七國~現在移民在加拿大~
2. 現代外國人(歐美國家)對古代中國的看法
外國人看中國歷史和中國人研究自己的歷史確實有很大不同。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芮樂偉·韓森在《開放的帝國》中就向我們展示了學者眼裡中國古代社會的面貌。
韓森精通中國古代歷史,在她上高中的時候就接觸到了中國歷史。她當時為了記住太平天國洪秀全名字的拼音,曾揣著一張紙片不時地拿出來看。在韓森的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中國並非如我們以前所認為的是孤立、僵化的,而是開放和生機勃勃的。
書中一個很有意思的敘述,與宋同時存在的金雖然國祚短暫,但他們在中國歷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卻具有關鍵意義。金世宗雖然禁漢姓漢服,採用多種措施維持女真文化,但後來女真人軍隊中漢人士兵數量甚至多過女真人。而南宋將領在公元1206年寄希望於中原漢人起兵抗金之時,漢族士大夫們卻去教導女真人如何以漢法實行統治。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在哪裡?韓森發現,中國人隨船攜帶有6.3米長的航海圖,圖中繪有非洲和印度,並以羅盤指針度數標明兩個目的地之間的航行方向。那些圖中所標明的有些地名如「麻林地」即現在的肯亞的馬林迪。因此韓森女士認為顯然鄭和船隊是沿著更早的中國探險者所開辟的航線航行的。
芮樂偉·韓森告訴世界公元1600年以後,中國經濟比歐洲更為發達。只是從公元1600年開始,中國的發展開始減退,中國的國力開始衰弱。《開放的帝國》一書到此戛然結束。也許對於西方人來說,中國的黃金時代也在那刻結束了。
3. 有哪些外國人拍的中國歷史劇值得推薦
電視劇不了解,電影《末代皇帝》很不錯,1987年的電影,講述的是末代皇帝溥儀從成為皇帝到老年的故事,氣氛很好,是唯一國家允許在故宮取景的電影,獲得了很多獎,主演的演技都很好,非常喜歡
4.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是什麼樣的
1、外國人的普遍觀點:
(1)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最讓其羨慕的是中國歷史延綿五千歷史,沒有中斷過;
(2)中國歷史,特別是古代史輝煌燦爛。如漢唐的絲綢之路、明朝鄭和下西洋、四大發明、中國的瓷器、絲綢在外國人眼中都是值得羨慕的財產;
(3)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禮儀之邦。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文化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提出三綱五常。因此中華文化禮義廉恥盛行。特別是宋朝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後禮儀思想進一步升華;
(4)羨慕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如:儒家思想,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學院,唐詩、宋詞、元曲備受外國青睞,京劇、戲曲也受到外國人民歡迎。
2、批評反對新中國政策的國家:
(1)近代美國扶植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新中國的成立雖然標志著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徹底失敗,但是繼續在政治上敵視、外交上孤立、經濟上封鎖新中國的政策。直到20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系才開始出現一定轉機。但是中美政見分歧仍然很大,特別是在對台灣問題上;
(2)部分國家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存在爭議,這也就導致這些國家的人民對新中國不滿態度的產生;
(3)日本,特別是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華歷史,導致部分日本人民對中國採取不滿態度。
3、贊揚新中國的國家及外國人民:
(1)得到中國的國際主義、人道主義的援助,如:非洲的許多國家及人民都與中國結下了深厚友誼。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毛主席就興奮的說「我們是被非洲兄弟國家抬入聯合國的」。
(2)共同抗擊殖民主義的侵略,結下的深厚友誼,如:朝鮮,由於共同抗擊美國侵略,因此中國人民和朝鮮人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3)由於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政見較為相似,友誼較為牢固。如:胡志明統治時期的越南、朝鮮等。
5. 看看外國人怎麼看待中國歷史
美國人對中國歷史抄的了解可以如此劃分:
A)專家,研究中國歷史的研究生和學者, 當然了解中國歷史最深的外國,但專家在歷史領域之內也有自己上場的部分,比如說明朝歷史專家可能不太懂漢朝歷史。
B)住在中國或其他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人,看過一些資料,對中國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沒有專家那麼一個程度
C)受過良好綜合教育的普通美國人,應該對中國歷史了解一些重要人物和事情,因為在學校曾經學過,但對中國沒有太多具體的了解。
D)除了長城,什麼都不知道
6. 通史丨這幾個外國人,寫了也許是最合適讀者的中國通史
《哈佛中國史》叢書的作者陣容可謂權威,幾位頂尖漢學家各司其所長。
這套中國史專讀物傾盡屬十年之功,萃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新的中國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視野、多學科學識顛覆傳統中國史敘述模式,全面涉及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氣候學、環境史、醫療史、性別史、城市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稱21世紀史學研究的新典範。
7. 老外想了解中國文化,什麼書比較適合推薦的
我的新書《從生活看出版智慧:一個出版人的思考與實踐》中有不少篇幅講到了中國圖書「走出去」的問題,可是說到外國人到底愛看中國什麼書,我卻從未專門撰文講過。本文就試圖從這個角度切入,看看這個問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不過有一點必須說明白,那就是我這里講的只是我的經驗之談,並無什麼統計數據支撐。既然是經驗之談,只能是就我經歷或者了解到的情況去談,而我的經歷以及對相關情況的了解非常有限,講這個題目也只能是局限在某幾個領域,因而僅供各位讀者參考。
不要先入為主
一說到外國人愛看什麼書,馬上就有讀者問我外國人對中國的什麼題材有興趣,我們應該提供哪些題材供其選擇。坦率地講,這是個先入為主的看法,一般而言是不成立的。所以要弄清外國人愛看什麼書這個問題,就必須先解決掉這個先入為主的假設。
我們怎麼就斷定外國人一定對我們的書感興趣?這種想法多少有點以自我為中心之心理在作祟的感覺。如果我們經常去國外,尤其是去歐美國家實地觀察就會發現,外國人對中國很是陌生。我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去美國,美國某書店中的圖書分類赫然寫著ImperialChi⁃na。去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工作人員聽說我是中國來的,不斷地說青島啤酒,大概那是他對中國的全部認知了。盡管二十年過去了,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理應深入很多,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可太樂觀。原因很簡單,中國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遙遠的國度,了解與否對其生活影響十分有限,不渴望、不積極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說對中國了解的外國人並非沒有,只是那通常是一些與中國來往密切的人或者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如果你與這些人接觸就會發現,他們對中國某些方面的了解有時候比普通中國人還深入。這些人簡直就是中國通,與他們談話不小心就會被問得張口結舌。我就曾經陪同一位美國專家去我國南方地區采訪、寫作,采訪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常常令一些受訪者面露尷尬。遺憾的是,我們的圖書大多不是針對這類對象的,而是一般或者普通大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圖書要想「走出去」必須建立在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普遍為零或者接近零的程度上,如此製作或者推薦的作品才不會先入為主或者缺乏針對性。
從文化相近入手
外國人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這當中既包括遠隔幾千乃至上萬公里的歐美,也包括我們的近鄰。如果說歐美國家的普通大眾對我們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們的近鄰對我們的認知就大為不同了。首先,近鄰的文化與中國文化有歷史淵源,很多東西相同或者相似,這樣他們與我們來往就少了很多障礙。隨著經濟、文化來往越來越密切,圖書這種文化載體就很容易順勢走進這些國度的大眾當中。我所說的「走進」對多數人而言絕非欣賞,而是生活需要。
前些年,韓國出版商就與我接洽過大量的中文學慣用書,版權購買高潮時甚至達到了不加選擇的地步。韓國普通大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學中文目的很簡單,多為在與中國有業務來往的企業中謀得一官半職。「實用漢語」系列中的《實用漢語口語五百句》《實用漢語繪畫二百幕》《實用漢語語法三百點》很受韓國出版商的青睞。語言學習中同樣受寵的是中文學習考試用書,這類書的版權很容易賣到韓國去,比如《HSK漢語水平考試》《HSK聽力關鍵詞》《HSK聽力慣用語》,其中後面兩本書曾兩次授權給韓國出版社出版韓文版。近年來,韓國本土作者力量成長起來,對來自中國的中文學慣用書需求顯著下降。
周邊國家讀者對中國頗具中國文化智慧的圖書也感興趣,比如《讀史有計謀:5000年最有價值的陰謀與陽謀》《商道與人道》《中國商道——從胡雪岩到李嘉誠》《成大事的十五套學問》。有的國家因其自身歷史原因,住有大量華裔。為使其後代與中華文化接續下去,讀一些與中國歷史文化有關的書成了不大不小的需求,比如我與英國人合作翻譯的白話與英文對照的《菜根譚》的版權就賣給了新加坡出版商。
近些年來,周邊國家引進我們圖書的風向有所變動。首先是中文學慣用書在減少。中文學慣用書的最大目的地國——韓國因自身作者逐漸成熟,對來自中國的中文學慣用書需求在減少,要求在提高。其次,這些國家出版商以前感興趣的一些與中國古老智慧有關的書也不像以前那樣興趣旺盛。取而代之的是經濟管理與大眾經濟方面的作品,比如《一口氣讀懂經濟學》《浪費的都是利潤》。日本出版社就購買了《溫州人財富真相》,這正好與講財富的時代氣息吻合。還有就是充滿中國文化智慧的心理學圖書也開始在周邊一些國家走俏,比如《你身邊的心理學》《玩的是心理戰術》《治癒心理學》的版權就賣到韓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周邊國家對我們圖書需求的層次也在不斷提高,比如韓國出版社對中國一些作家的散文集很是有興趣,經常有人詢問這方面的信息。有些國家,由於文化水平與經濟水平的關系,對我們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青春小說很是看好,僅僅從我手中賣掉的這類圖書版權大概就有四五十個,比如《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泡沫之夏》。有些國家對我們的幼兒教育圖書,尤其是具有新理念的幼兒教育圖書越來越有興趣,我就曾經將幼兒教育圖書版權賣給越南出版商。還有一種題材在周邊國家很是風靡,那就是武俠小說,比如《誅仙》。這類題材大概是所有圖書中最有生命力的,興趣也是最持久的。
背景迥異可求同
周邊國家對我們的作品適應性強,題材也就廣泛而多樣。遠隔千山萬水的歐美國家就大不一樣了。如前所說,歐美國家的普通人對中國知之甚少,按對待周邊國家讀者的思路對待他們顯然是文不對題。既然他們有那麼多地方與我們不同,我們就少在「不同」上想辦法,多在「同」上做文章。
先說不同。雖說應對「不同」有很多困難,但是也不是一點作為沒有。早在幾百年前,就有西方人到中國來,中國的一些東西自然而然也就被推薦到了歐美,其中不少東西在那些國家還有了非常不錯的基礎,比如《老子》《論語》。如果沿著這條路往下走,盡管中西文化有很大差異,我們依然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同時又不需要下多大功夫。在這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語言,針對一部分西方讀者提供一些適合他們的中文學慣用書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求之不得的。退休前我就曾經將所在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實用英漢拼音詞典》的電子版權賣給了美國一家公司。這本詞典是專為西方人學習中文准備的,其最大特點是所有例句均有漢語拼音。讀者只要學過漢語拼音,即便沒有老師當面教授,也能將不認識的字詞讀下來,讀懂全句也就容易多了。語言之外就是文化。如前所述,有差異不怕,只要有基礎,同樣可以做一些事情。我退休前供職過的出版社出版過《論語圖典》以及講考古的《中國文明的形成》,這幾本書都有版權賣到了歐洲。以上這兩方面的「不同」之所以能為現在的外國人接受,就是因為前人做了很多工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在「不同」方面討巧的同時,應該多在「同」上花力氣。《財富傳奇:他們的第一桶金》講的是民營企業家創業的故事。美國出版商對其有興趣——他們要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向,民營企業這個因素不能不考慮。後來這本書的英文版由美國皇冠出版公司出版。這本書體現的「同」有兩個,一個是經濟,另一個是「私營」,我們稱為「民營」。這兩個「同」讓我們與美國出版商找到了契合點。還有一個「同」就是健康,這恐怕是人人都關注的。如果我們能提供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保健理念,西方人也是非常歡迎的,比如《中醫養生圖典》《神奇的氣功》。兩本書都是根據我們國家的傳統養生祛病理論撰寫出版的。對歐美讀者而言,如此保健不僅新鮮,還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過這方面的「同」太少,中西相同最多的還是情感的表達與體現,在這方面文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位。中西文化不管差異多大,愛情、親情、友情、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應該是非常一致的地方。正因如此,《狼圖騰》《羽蛇》、《山楂樹之戀》《青銅葵花》就很受歐美讀者的歡迎。其中,我代理的《青銅葵花》不僅出版了英國英文版,還要出版美國英文版,其英文版的影響將橫跨整個大西洋。還有一種題材我們也可以有所作為,那就是與歐美人有關聯的作品,這也是一種「同」。這類作品對他們的生活也許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對他們的文化乃至認知會產生不小的影響,比如講中國宗教問題的《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與談論食品安全的《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狀調查》。後者雖然只是一本報告文學,可是聽說國外版權卻賣了不少。
總之,要想弄清外國人愛看中國什麼書,只要弄明我們的文化與讀者文化的「同」與「不同」便可知道個八九不離十。如果再進一步調查市場,准確脈搏便摸到了我們的手中。
8. 外國人最感興趣的中國歷史是什麼
看是那個國家了:
一般的亞洲國家,例如日本什麼的非常迷戀三國時代--甚至他們的公專務員屬考試都要考;歐洲國家對明清感興趣--那時候的民俗和他們的生活迥然不同。其他國家各有不同,中亞國家可能對唐朝歷史更感興趣,而有些國家對五代十國更為偏愛(有很多五代十國時期沉船被打撈)。
9. 在哪能看到,外國人對中國歷史的看法
十六復十七世紀的時候,有制一位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回國以後,他把中國的歷史帶回了西方,西方人感嘆,在中國已經創造輝煌文明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在樹上摘果子吃呢。。。這是我在一部紀錄片上看到的一段外國人對中國歷史的看法。我還有個美國朋友,長期在中國大學裡面做志願者,教授哲學,有一次吃飯他跟我說,他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不去研究孔孟庄,這些都是世界文明的精華! 另外,世界各國都有很多歷史學家對中國各個朝代進行研究,至於他們的看法,你可以網上搜搜看。
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我的觀點是,外國人如何評價中國歷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不能忘記我們的輝煌歷史。中國漢唐時期,分別把匈奴和突厥打到了西方,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這些東西老外學者都很清楚的,因此,我們理應對自己的歷史自信!
10.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是怎樣的
由於中國歷史被朝廷大幅度的壓縮,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是很神秘不可內理解的。
就是中國的孩子們也不容知道中國歷史是怎樣的,他們寧可更相信被外國人忽悠出來的「恐龍化石」,也不會相信中國的「龍骨化石」,更不會知道「龍骨化石」所蘊含的中國文明史的意義,這就是中國朝廷所要看到的結果。
中國的「龍骨化石」所蘊含的中國文明史的意義,是中國大陸龍的滅絕歷史事件,這個歷史事件導致了中國科學文明衍生演化的結果,關系著人類社會進程的演變和發展。
令人遺憾的是,幾十萬年以前的中國歷史證據被朝廷埋沒了,就是萬年的歷史也被新朝廷壓縮了六千年(請參照對比《新華字典》第十版與前幾個版本的《我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不知道出土的八千年前商朝陶器文物和萬年前的竹木片文物如何解釋。
因此,外國人最看不懂的是中國朝廷為何掩蓋中國歷史,中國歷史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同樣也不明白大量流入外國的中國古代悠久歷史文物所包含的文明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