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40年後中國面臨的2大歷史任務
A和C,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
之後主要是徵得人民獨立於民族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② 從1940年至1949年中國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1、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又稱為「新四軍事件」。發生於1941年1月4日至1月14日的事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沖突事件。
事件中,共產黨新四軍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嚴重損失;一般認為,此事件原因為稍早兩黨軍隊的軍事沖突。根據國共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協定,新四軍在編制上屬於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領導;但是新四軍事實上聽命於延安的共產黨。
毛澤東曾經就指示新四軍所在的中共東南局,也不論是八路軍、新四軍或華南遊擊隊,雖然各有特殊性,但均有同一性,即均有敵人,均在抗戰。因此,我們均能夠發展,均應該發展。這種發展的方針,中央曾多次給你們指出來了。
所謂發展,就是不受國民黨的限制,超越國民黨所能允許的范圍,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放手地擴大軍隊,堅決地建立根據地,在這種根據地上獨立自主地發動群眾,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向一切敵人佔領區域發展。
2、棗宜會戰
1940年5月至6月,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抗擊武漢日軍的進攻,是為棗宜會戰。1940年侵華日軍為確保武漢,在第十一軍司令宮園部和一郎指揮下,於5月2日發動棗宜會戰。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六個集團軍進行堵擊。
日軍自5月1日起分三路先後攻佔明港、桐柏、唐河、棗陽等地,10日會師於唐白河畔。中國軍隊轉入外線的部隊將敵反包圍於襄東平原,收復明港、桐柏,一度克復棗陽。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數千人渡襄河出擊,在南瓜店遭敵萬餘人夾擊,壯烈殉國。
5月31日晚日軍強渡襄河,6月14日攻佔宜昌。16日中國軍隊全面反攻,分別到達江陵、宜昌、當陽、鍾祥、隨縣(今隨川市)、信陽以北一線,與日軍對峙。這次會戰,日軍雖佔有宜昌,但並未解除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指的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9師、120師各部,於1940年8月開始,在總部統一批示下,於華北動員的一系列大局限攻勢,地區涵蓋山西、綏遠、河北、河南、察哈爾、熱河各省。
這一戰役最初並未命名,因開戰第三天我軍投入軍力即達105個團,故左權照料長將其稱為「百團大戰」。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開展游擊戰爭,收復了大片失地,成立起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華中、華南等一系列敵後抗日按照地。
八路軍、新四軍的努力抗戰,引起了日寇的極大驚愕,他們將侵華的86萬侵略軍中的54萬部隊壓向解放區疆場。日寇在解放區周圍成立了很多堡壘,封閉、支解各解放區,對解放區實行「囚籠政策」。
為了砸碎仇人的「囚籠」,八路軍主力隊伍會合了100多個團約30萬軍力,向華北敵占交通線和據點動員大局限進攻。
4、上高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4月,中國派遣隊為加強華北治安戰,決定將駐江西安義地區的第33師團調往華北,並利用調動之前對駐上高地區的第9戰區第29集團軍發動一次進攻,以鞏固華中戰略要地南昌外圍。
3月24日,日軍調集第33、第34師團及第20混成旅團,分北、中、南三路秘密集結。在第22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企圖對上高實行分進合擊,打擊和削弱國軍。由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2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集中了第49、第70、第73、第74軍約22個師的兵力參加作戰。
25日,北路日軍第33師團由安義向奉新、上高方向進犯,國軍第70軍在奉新城東西設防,憑借潦河兩側高地抵抗,在日軍飛機和炮兵的猛烈轟擊下,被迫撤守奉新。日軍攻陷奉新後,強渡錦江,續向上高進擊。
南路日軍第20混成旅團,由贛江北岸發起攻擊,於夜間兩次強渡錦江,遂由獨城以北地區沿錦江南岸西犯,受到守軍第70軍第207師和第74軍第52師的阻擊重創。26日,中路日軍第34師團沿錦江北岸向高安方向進犯,企圖協同北、南兩路擊破守軍第70軍,再以3路圍攻第74軍。
第70軍第207師在日軍強烈攻勢面前丟城棄地,倉皇突圍。28日,第34師團侵佔高安又西進龍團圩。第33師團進至上富、若竹坳附近,29日,遭到第70軍一部伏擊,經苦戰突圍撤至奉新。
5、晉南戰役
1941年1~2月,中國軍隊在河南信陽以北地區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日軍為尋殲在豫南的中國軍隊湯恩伯集團軍,抽調第3、第17、第40師及特種兵一部,集中在信陽以北地區,由第11集團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指揮進攻豫南。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3個集團軍共8個軍組織防禦。30日,日軍中央兵團兵分兩路,企圖協同兩翼兵團夾擊中國軍隊。31日,日軍攻佔舞陽、上蔡,形成包圍圈,但中國軍隊已先行轉移,致使日軍撲空。
此時,日軍側背受到中國軍隊攻擊,正陽已被皖西第84軍克復,後方交通受到威脅,遂於2月1日開始回撤。日軍第3師從舞陽撤出後,於4日攻佔南陽,6日放棄該城向唐河、泌陽方向撤退。中國第13軍順勢收復舞陽後,即向南陽方向追擊日軍。
與此同時,由舞陽南撤的日軍第17師及第15、第4師各一部,在象河關附近遭到中國軍隊猛烈打擊,傷亡慘重,向南潰退。至7日,各路日軍均撤回信陽附近。此役,共斃傷日軍9000餘人。
③ 1940以後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
1940年中國進入了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正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世界上法西斯勢力橫掃歐洲美國依然觀望。很多人對抗日戰爭的前景無望。政治經濟和思想都受到極大的沖擊,但抗日先進思想也在中國人心中發芽。
④ 1940到1941年中國歷史重大事件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
⑤ 1940年以後發生的主要的歷史事件
1941年
1、因日軍產時間空襲,重慶校場口防空洞洞口堵塞,發生近萬人死亡的大慘案。
2、發生日全食,黃河、長江流域人煙密集地區皆可看見,為400年來所罕見。
3、中國猿人頭蓋骨化石丟失。
4、皖南事變爆發,中共重建新四軍。
5、三五九旅開展大生產運動。
6、中共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
1942年
1、重慶市政府頒布居民身份證,證內詳細註明個人經歷,並有個人指紋。
2、5月27日晚9時40分,陳獨秀於四川江津縣病逝。晚年賦詩:"幸有艱難能煉骨,依然白發老書生。"
3、重慶《商務日報》報道,當時大牌電影明星每月的收入為:黎莉莉,340元;舒綉文,330元;白楊,320元;張瑞芳,300元;謝添,250元;秦怡,60元。而同一天的物價為:上等米每擔630元,白糖每斤130元,一包哈德門香煙75元。
4、國民政府規定鹽、糖、酒、茶葉、火柴、香煙六種物品為專賣品。
5、中國加入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6、中國戰區正式建立,蔣介石任最高統帥。
7、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
8、中共在陝北開展大生產運動。
1943年
1、愛國抗日的一元獻機運動結束,所捐獻資金購買飛機30架。
2、國民政府頒布《新聞記者法》,社會各界反應不一。
3、國民政府教育部開始實行留學生考試。
4、蔣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圍剿。
5、日軍製造廠窯慘案。
1944年
1、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
2、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開始在《新華日報》連載,成為中共重要整風文件。
3、應愛因斯坦之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赴美講學。
4、延安採用中國總部標准時間,以統一混亂的計時方法。
5、國民黨為收復台灣作準備。
6、中國民主同盟成立。
7、毛澤東痛悼張思德。
1945年
1、據統計,中國Party人數已達到120多萬人。
2、國民政府開始發放國民身份證。
3、著名學者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4、三天來的投票顯示,外蒙古97%的公民贊成獨立,外蒙逐脫離中國而獨立。
5、中國軍隊收復緬北,打通中印交通線。
6、蘇軍全線進攻關東軍。
7、國共舉行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定"。
8、中國收復台灣。
1946年
1、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隆重的還都儀式。
2、《人民日報》創刊。
3、《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紅底左上角青天白日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4、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上校聯合招生的語文考題為:(一)作文(文言語體不拘,但須分段,並須加標點)《學校與社會》。(解釋下列成語的意義:(1)指日可待。(2)變本加厲。(3)隔岸觀火。(4)息息相關。
5、國共第三次談判在重慶舉行。
6、國民黨特務製造"校場口慘案"。
1947年
1、中央大學校長吳有訓主持建立我國最早的原子能實驗室。
2、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公演,引起巨大轟動。到1948年1月,連映三個月,場場爆滿,觀眾達71萬人次,創民國電影票房最高紀錄。它和《漁光曲》、《姐妹花》成為民國最賣座的三部影片。
3、抗戰期間封存在內地的故宮文物全部運抵南京。
4、中國人民銀行成立。
5、《中華民國憲法》公布。
6、中共中央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
1948年
1、國民政府將600多件文物寶藏轉至台灣。
2、中央研究院經無記名投票,選出81名院士,華羅庚、蘇步青、李四光、胡適、竺可楨、馮友蘭、郭沫若、梁思成、馬寅初等著名學者榜上有名。
3、馮玉祥在歸國途中因輪船失火,在黑海遇難。
4、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人民幣。
5、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6、遼沈戰役告捷,東北全境解放。
7、解放軍發起平津戰役。
1949年
1、太原解放,500多名國民黨文武官員集體自殺。
2、《光明日報》創刊。
3、著名愛國主義將領楊虎城一家在重慶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4、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
5、天津解放,天津人民政府成立。
6、北平和平解放。
7、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8、解放軍強渡長江,結束國民黨統治。
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並開始進行三大改造,而且周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同年九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
1956年中共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總路線,同年大躍進進入高潮,全國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1959—1961年三年嚴重經濟困難;
1966年爆發「文化大革命」;
1967、68年,文革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經濟工作機構癱瘓,許多政策、規章被廢除,大批工人、幹部「鬧革命」;
1971年發生「九一三事件」,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得到恢復;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秋天時,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1975年周總理病重,在毛主席支持下,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6年粉碎四人幫;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重新確立思想路線、撥亂反正、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和法制建設方針。
⑥ 1940年到1920年的中國歷史
1920年到1940年屬民國時期。
⑦ 1940~1941年中國歷史背景
1940年3月,汪精復衛在南京成立制了效忠日本帝國主義的偽國民政府。
1940年秋,蔣介石強令八路軍,新四軍開到黃河以北。
1941初,在茂林地區伏擊新四軍,葉挺被扣押,項英被叛徒殺害,這就是皖南事變。
1940年5月,棗宜會戰,國民黨與日軍奮戰九晝夜,日軍佔領宜昌。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初,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在華北與日作戰,即百團大戰。
(7)中國1940之後歷史擴展閱讀:
1940年代,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影響,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一度停止活動,中國與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的正式聯系中斷。但中國史學界仍然關注國際史學大會的動態。
1940年3月,《史學季刊》第1卷第1期轉譯了《美國史學新志》雜志對蘇黎世第8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報道。1942年6月,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朱謙之在《現代史學》第5卷第1期卷首語中說:「一九三八年第八屆國際史學會會議,從所提出各種論文報告之中,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現代史學研究的趨勢,在努力使研究工作與現代問題及興趣發生密切之聯系,即在較遠古之時代研究上亦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黨史大事記(1940年—1949年)
⑧ 1930年至1940年的歷史
前7年軍閥混戰,後3年抗日戰爭
⑨ 中國1940年後的戰爭故事 具體的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秋,日本中國派遣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回打擊中國軍答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日軍第11軍出動45個步兵大隊約9萬人左右沖破了第六戰區右翼的第10、第29集團軍防線,在外圍中國軍隊30個師的圍攻下攻克了常德,並重創了前來解圍的第10軍等部隊後撤退。中國軍隊雖然最終收復常德,但在開羅會議上的蔣介石因為常德一度失守,使他在盟友面前臉上無光,談判籌碼降低,氣的要槍斃棄城逃跑的守將余程萬。需要更加詳細的再追問我吧!
⑩ 1939.1940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
1.棗宜會戰 1939年初到1940年 敵後戰場
2.內容: 1939-7月內容:日軍侵略湖北隨州、漢口、海內南島、蒙古、五台山共產黨軍容、重慶、徐州,上海1939-9月內容:日軍侵略山西垣曲、蒙古草原、北京、山西南部、武漢
1940-4月內容:日軍侵略南寧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