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農耕歷史

中國農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2 07:46:33

⑴ 中國的農耕文化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新石器時代

半坡農耕文化與河姆渡農耕文化

詳見下(歷史課本里有更詳細的內,中學的就有,容你可以自己去翻翻):

距今大約七千年前,在長江流域,生活著河姆渡人,他們種植水稻,住在干欄式房子里。使用磨製石器、耒耜等生產工具。飼養家畜,過著一種定居生活。他們還製作陶器,有愛美之心——戴著玉器。製作骨哨這樣的原始樂器,欣賞原始音樂。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了。會製造陶器,還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距今五六千年前,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他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等開墾土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魚、肉、蔬菜等。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會紡線、織布、制衣。他們住半地穴式房屋

⑵ 中國農耕社會幾千年留給農民是什麼

中國農耕社會的長久歷史,留給農民的是重土守家的家鄉情結。中國農民有強烈的家文化,重視親情和故土,不會輕易離開養育自己的故鄉。所以中國農耕社會遺留下來的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重土守家的家情懷。

⑶ 中國農業起源、發展史

從人類播下第一粒作物種子開始,便拉開了農耕文明的序幕。



中國農業的發展史就是農業革命史,農業革命隨著技術發展、人口增長、土地減少而不斷出現新內容。早在市場出現之前,人口是推動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人口和技術的進步,遠古先民們由刀耕火種變為固定農業,從簡單的消耗變成對自然進行投入和加工,人類改變自然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並形成了不同發展階段的結構和文化。

不事生產的遠古先民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的祖先是從猿猴進化而來。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修煉」成人,脫離動物界,開始在廣闊的大地上馳騁。



不過那時候我們的祖先可不知道什麼叫做農業,狩獵和採集是他們主要獲取食物的來源。雖然農業和狩獵都是以自然界的動植物作為勞動對象,但後者屬於撿現成的,用文學名詞來說就是「攫取經濟」;而前者就是通過雙手填飽肚子的典型,也就是俗稱的「生產經濟」。

遠古先民的生存條件很惡略,自然災害、毒蟲猛獸、季節變換等時刻威脅著他們,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先民們開始逐群而居,這就是部落的雛形。那時候的先民大部分都永遠的住在自己的居住地里,他們當中只有少部分成為了游牧民族。由此而產生的「定居」行為,讓大部分人的活動范圍大幅度縮小。遠古先民們的狩獵和採集范圍可能只有有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而這片幾十、上百公里的活動范圍就是他們當時的「家」,有山川、動物、河流、魚蝦、森林、野果還有廣闊的天空。



由於不事生產,只靠採集和狩獵為生,而狩獵的工具也是用石頭打磨的粗糙武器,因此這段時期就是大家學歷史的時候耳熟能詳的「舊石器時代」,這個時代非常漫長和久遠,綿延了近170萬年之久。

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上面我們提到,遠古先民們為了更好的生存,開始了逐群而居的「定居」生活,這也代表著人類已經進入了農耕社會的前夕。



那麼人類為什麼拋棄採集和狩獵這種既可以強身健體又可以填飽肚子的生活方式呢?我們這里引用幾個假設學說:

1、 博塞洛普的人口壓力學說

人口壓力學說,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首次提出。主要內容:由於冰川時期,全球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人口增長快速(毫無計劃生育觀念),狩獵數量下降,食物短缺,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人類開始拓展更多的食物來源,這其中就有植物的種子,人們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開始學習植物的人工種植,於是出現了最初的農業雛形。



2、 海登的宴享學說

宴享學說,由海登(B.Hayden)首先提出,他的觀點是初期的種植作物產量很小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食物需求,所以,最初的種植作物僅僅是為了擴大食物的品種結構,增加食物品種,(說白了,就是想聚餐的時候食物別太單一)種植作物只是食物中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

3、「氣候變遷」學說

一些學者認為,在遠古時候,由於古氣候的改變,冰川的降臨,原始森林遭到了毀滅,動物和植物果實越來越少,人們的狩獵和採摘變得越來越困難,無法滿足生存需求,所以才轉而學習種植,開發農業。



4、「宗教」學說

原始人類為了祭祀天地需要活體野生動物,捕獵又不能及時滿足,那就流行圈養,這就是畜牧業開始了,同時圈養又需要飼料,那麼種植業就順應需求而出現了。(感覺好牽強,種植還沒長出來,圈養的都餓死了。)

5、「垃圾堆」學說(聽著挺扯淡的)

原始人沒事瞎溜達,就經常看到污泥堆上長滿野生植物,於是就用聰明的人進行了深度研究,發現了種植的技巧開始進行了植物栽培,以此獲取食物。



其實原始農業是建立在採集和狩獵的基礎上產生的,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我們的祖先用存活的大量時間,通過生活懂得了動物和植物的馴化工作,他們開始知道哪些植物有一定的生長周期,知道哪些動物是溫順的可以驅趕甚至可以養殖的,這也符合了上面的某些說法。

⑷ 中國古代的兩種農耕文明是什麼

(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奠定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的基礎上古代中專國取得了農耕文明(包括屬發達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
(二)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國家工業文明興起,而中國在明清以後,雖然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與封閉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造成中國經濟遲滯,中國農耕文明逐漸落後世界發展潮流。到近代中國農耕文明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造成了落後挨打局面。

⑸ 中國農耕

中國歷史上,農耕生產依賴土地,農耕民族對土地的價值有著深刻的認識,形成了於農耕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組織與倫理習尚。游牧生產依靠於水草,游牧民族為著水草的肥美而終年遷徒,形成了流動性的社會組織和簡潔意重的禮俗。中國歷史上周邊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往來,實際上是
游牧與農耕兩種不同社會經濟的碰撞,兩種不同社會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兩種不同社會經濟與文化的交往和互補。
農耕生產是一種完全依賴於土地的生產。農耕民族在土地上播撒種子,護理著從土地上長出的幼苗,收獲著在土地上成熟的莊稼。從農作物的播種到收獲,農耕民族都必須守留在土地之上,從不輕意離開,因為他們懂得土地的價值,失去土地意味著什麼。如果沒有意外的自然災害,沒有巨大的社會變革,沒有家破人亡,農耕民族將會世世代代都居住和繁衍於一定地域之上。因為,農耕民族需要始終如一地看護著種植於土地上的莊稼,不需要遷徙,不需要賓士。恰好相反,為了最終的農耕收獲,農耕民族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安定。背井離鄉,離開世代勞作的故土,是農耕民族所不情願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農耕民族大多居處中原。中原大地有黃河的滋潤,土質松軟,氣候四季分明,沒有酷暑暴寒,宜於農耕。良好的自然環境保障了農耕生產的穩定性。為農耕民族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使農耕經濟成為中世紀中國最為穩定的社會經濟。與游牧民族相比,農耕民族的生活和性格就顯得十分的安逸和恬靜。
於農耕民族依賴土地,要終年守候種植在土地上的莊稼,需要在土地上掘穴築屋,建築長久性居所,從而就形成農耕民族的定居生活。由於生活的定居化,也就形成了村落,形成了鄰里。帝王 君主便可依土地劃分和管理國民,依土地修建城池,依土地進行分封,依土地建邦立國,依土地劃分州、郡、縣、鄉、亭、里,依土地征稅納賦。在中國古代,由於土地權力的高度集中,地域的緊密相連,便形成了中央控制的「大一統」政權,形成駕馭宇內的封建王朝,形成天下獨尊的封建皇帝。由於土地的相連性,使得在這一土地上發生的政治與軍事的紛爭,不管這種紛爭所造成的分裂歷時多長,最終都必將歸於統一。
對於農耕民族,土地就意味著財富,佔有土地就是佔有財富。因此,佔有更多的土地,便是農耕民族一生的渴望。在中國歷史上,為了佔有土地,出現過激烈的土地兼並:為了佔有土地,即使做了高官,成了富賈,也要返鄉買田置地,建立田莊。這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理想和追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一大特點。
耕民族在農作物生長的時節,有較多的空暇,加上農耕經濟能提供較為穩定和豐富的食物,農耕民族的生活就顯得輕松和悠閑,可以有時間更多地進行人際交往。農耕民族密切的地緣關系,又使人際間的接觸與交往更為頻繁和深入。隨著人們交往關系的發展和規范化,就形成具有體系性的禮俗。這種植根於農耕經濟的禮俗,在中國古代便是以孔孟思想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禮儀。與農耕民族不同的是,游牧民族所從事的生產是一種以水草為根本、帶有流動性的生產,即使在生產的空閑季節,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常常因為水草的遠離而天各一方。因而,游牧民族的交往稀疏而情深,簡潔而意重,而且沒有農耕民族那樣的繁文縟節。

農耕是一種不需要付出劇烈體力的勞動生產活動,不論青、壯、老年人都能參與其事,而且老年人長期積累的勞作經驗,在青年人的農耕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老年人在農耕民族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農耕民族對老年人有著特殊的感情。從幼小無知到長大成人都目睹父輩起早貪黑的農耕民族,將孝敬老人作為民族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倫理。

萬物周載的土地給了農耕民族以衣食,成了農耕民族的終生依賴。因此,農耕民族對於土地有著特殊的理解和認識。在他們看來,土地給予他們衣食,是他們的生命所在,也將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在百年之後,只有將屍骨埋入土地,才感到得以安穩。「入土為安」是農耕民族的最終宿願。而對於游牧民族,更為崇敬的乃是草原,因為只有草原才奉給他們肥壯的牛羊。游牧民族魂系草原,認為百年後的屍骨只有返回草原,才重得其樂。

⑹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時間表

(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奠定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的基礎上古代版中國取得了農耕權文明(包括發達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二)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國家工業文明興起,而中國在明清以後,雖然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與封閉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造成中國經濟遲滯,中國農耕文明逐漸落後世界發展潮流。到近代中國農耕文明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造成了落後挨打局面。

⑺ 中國歷史原始農耕生活

中國的農耕文化歷史非常悠久,由於氣候、土壤等條件的差異,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分別是長江、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典型。

1、 從"河姆渡遺址"探尋南方的水稻起源,敘說河姆渡遺址的特點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在據今約7000年前的這里,此時氣候濕潤,河網密布,土地肥沃,顯而易見的,很適合水稻的種植。依賴著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水稻的種子就在這里開始了第一次的發芽,也使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南方水稻的起源,也從此時拉開了序幕。

在遺址中我們發現了很多稻穀、稻穀殼和稻草堆積,不僅如此,堆積的厚度還有超過1米以上,而且保存的完好度更是令人稱奇,一些稻稈在出土時甚至還是黃綠色的,稻穀的外形也十分完好,對史學家們研究原始農耕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實物證據,使得許多先前無法被驗證的說法得到了證實,驗證了中華文明原始農耕文化歷史的厚重和悠長。

水稻的耕種需要深挖和平整較濕潤的土地,要用較牢固的生產工具,於是, 河姆渡人用大型動物的肩胛骨或石塊,經過磨製,再裝上木柄,用來翻地。我們後來所說的"新石器時代",也是因為河姆渡人開始使用經過打磨的動物獸骨和石器,才被考古學家們像這樣命名。

有關河姆渡人的住所也十分講究,他們居住在干欄式的房屋裡,所謂干欄式房屋,是原始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較為流行的一種居住形式。所謂桿欄,就是人們用木、竹做樁柱,在上面架設橫梁鋪上木板,還使用了華夏民族古代特有的建築工藝——卯榫(maosun)工藝加以固定。

這種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生產需要,並且通風防潮,特別適合濕潤多雨的南方地區,不僅是建築學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更是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時代的產物。除此之外,河姆渡人還掌握了許多項別的生活必需技能。

他們能用薴(zhu)麻織成的布做衣服,除此之外,還會挖掘水井,解決了生活用水的難題,當溫飽有了妥善的解決之後,還開始發展畜牧業,在房屋周邊飼養豬、狗、水牛、雞等畜禽,同時有了初步的家族關系意識,我們在遺址中可以見到,桿欄式的房屋都是集體建造,說明河姆渡人有著很強的團結意識。

2、從"半坡遺址"探尋北方粟類起源,敘說"半坡遺址"特點

與南方的"河姆渡遺址"相對的,就是北方的"半坡遺址"。同樣的,我們從"半坡遺址"中能探尋到的,就是北方粟類飲食文化的起源。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安的半坡村,距考古學家驗證,距今大概有6000多年。由於北方氣候乾燥,所以不同於南方,需要躲避泥土的潮濕以及各種昆蟲和毒物,並不用像其一樣把建築架空,而是選擇了更加簡便的方式,所以半坡人多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裡。

所謂半地穴式房屋,顧名思義就是建築分為兩層,一層在地面上用以人們居住和日常起居,一層埋在地下,用以存貯糧食和堆放雜物。這種建築格局也是十分順應北方的環境和氣候的,不得不說,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估量。

居住問題得到了解決,下一個重點就是如何填飽肚子然後進行事物的積。北方原始農耕起源地都聚集在黃河流域,當地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最是適合粟類旱地植物的生長。而南方的水稻,需要大量水資源的灌溉,在北方難以成活,於是粟類,就取代了水稻,成為了北方勞動人民最主要的食物。

與此同時,他們還飼養豬、狗等家畜,種植栗、黍等穀物。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也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

半坡遺址的古代農作物也保存得十分良好,對中國研究原始農耕文化起到了十分關鍵性的作用。在挖掘到的200多個窖穴中,發現了大量的粟粒,可見當時粟類的種植已相當普及。

根據推測,半坡遺址的建設時間比河姆渡遺址的建設時間要較晚一些,也就是說,在半坡人選擇種植穀物之時,南方的水稻的種植已經出現,但他們仍舊選擇了種植谷類作物,這是考慮國環境之後進行的選擇,所謂物競天擇,正是此意。

此外,遺址中還發現了非常多的白菜或芥菜的種子,這是之前沒有過得發現,在半坡遺址出土之前,我國的蔬菜種植文華一直被認為發源於國家形成之後,而此次出土,充分說明了我國蔬菜的種植也有很長的歷史。

⑻ 自古以來我們都是農業大國,華夏的農耕文明有多少年歷史

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從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華夏文明也是這樣誕生的,世界上第一個就種植水稻的國家就是中國,先民們 勤勤懇懇的勞作在土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著平凡的日子。在歷史的故事裡,神農氏是農耕文明的創造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民們秉持著最樸素的想法,自強不息,嚮往和平以及奮斗的理念。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在生活里才讓華夏文明生生不息。

⑼ 中國歷史原始農耕生活講解

原始農耕的發展人工栽培水稻: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國家.栽培粟: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原始農業發展:由最初...

⑽ 中國農耕文明歷史是七千年還是五千年

根據考古研究,中國發現了在中國一萬多年前就有栽培農作物的遺跡,這么說來應該是七千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