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中國歷史上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發布時間:2021-03-05 00:13:20

❶ 中國出狀元最多的地方,是如今的哪個省

中國歷代王朝狀元籍貫表(357名)

地區唐 五代北宋南宋遼 金元 明 清 和計

北方40 628 0 611 8 11 10 120

河南15 016 0 0 1 2 2 1 37

河北11 1 0 0 4 5 2 3 3 29

山東 3 3 9 0 1 4 1 4 5 30

山西 4 1 2 0 0 0 3 0 0 10

陝西 4 1 1 0 0 0 0 2 1 9

甘肅 3 0 0 0 0 0 0 0 0 3

黑龍江 0 0 0 0 0 1 0 0 0 1

遼寧 0 0 0 0 1 0 0 0 0 1

南方18102437 0 0 2 77 69 237

江蘇 7 1 4 4 0 0 0 17 27 60

浙江 0 0 211 0 0 1 20 20 54

福建 0 2 711 0 0 0 10 3 33

江西 2 1 3 3 0 0 0 18 2 29

安徽 1 2 2 2 0 0 1 6 7 21

四川 4 1 5 1 0 0 0 1 1 13

廣東 0 1 1 0 0 0 0 3 1 6

廣西 2 1 0 0 0 0 0 0 2 5

湖南 1 1 0 1 0 0 0 0 1 4

湖北 1 0 0 4 0 0 0 2 3 10

貴州 0 0 0 0 0 0 0 0 2 2

共計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

本表共有狀元357名,資料主要來源於兩《唐書》、新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各正史人物傳,《唐才子傳》、《登科記考》、《明清進士提名碑錄》以及宋元以來主要地方誌。
歷史上共有700多名狀元,有不少疏漏。

江浙以前是不分家的,為什麼歷史上說江浙人傑地靈呢?很明顯了吧!不過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江蘇的最多。

❷ 歷史上狀元最多之地

據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共產生狀元700多名,但在文獻中明確著錄籍貫的只有378名(表1,圖1),這378名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時空變化主要有如下特徵:
(1) 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南方籍貫的狀元僅44名,佔全國總額的39%,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圖1南宋至明清時期狀元籍貫分布
(2) 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時空變化在上述南北區域變化的大背景下,表現出向少數州府集中的趨勢,根據文獻記載,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地方,即今江蘇省蘇州市及其屬縣吳縣,共出狀元27名,居全國之冠,狀元數額次於蘇州的有浙江杭州、紹興兩地,共出過7名狀元,歷史上出過5~6名狀元的是江蘇崑山、無錫、武進,浙江湖州,福建莆田,河南開封。這些狀元相對集中的州府,多數位於江浙一帶,屬於北方的州府只有開封一處。
(3) 古代狀元分布顯示家族優勢,見於文獻記載,出於同一家族的狀元,或父子、叔侄秉承,或以兄弟相接,大概有十餘對,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仍是蘇州、吳縣一帶,共有三對父子、兄弟。
表1歷代狀元籍貫表
地區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遼 金 元 明 清
北方小計 40 6 28 6 14 5 11 10
河南 15 16 1 2 2 1
河北 11 1 4 5 2 3 3
山東 3 3 9 1 4 1 4 5
山西 4 1 2 3
陝西 4 1 1 2 1
甘肅 3
黑龍江 1
遼寧 1
南方小計 17 10 27 74 2 78 88
江蘇 7 1 4 4 17 27
浙江 2 11 1 20 20
福建 2 7 11 10 3
江西 2 1 3 3 18 2
安徽 1 2 2 2 1 6 7
四川 4 1 5 1 1 1
廣東 1 1 3 1
廣西 2 1 2
湖南 1 1 1 1
湖北 4 2 3
貴州 2
本表資料主要來源於兩《唐書》、新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各正史人物傳,《唐才子傳》、《登科記考》、《明清進士提名碑錄》以及宋元以來主要地方誌。

❸ 歷史上哪些省份出狀元最多

我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末年,前後跨度近1300餘年。在這一千多年裡,中國共誕生了357位有據可考的頭名文狀元(下文中的各省數據要大於這個數據,統計口徑不一樣,不具備研究意義,不必較真,旨在說明問題)。如果算上無法查證的,這個數據還要多的多。這些處於科舉考試金字塔塔尖的狀元們,分布於我國大多數的省份,其中五個省份以出狀元數量多而著稱。同時,我們也知道,狀元的產生,與其所處的經濟、教育、交通及所依託的人才群體密切相關。

5、山東

山東一直是文化淵藪之地,文教發達,人才輩出。歷史上,山東離國家政治中心、中原文化核心有一定距離;經濟發展四平八穩,沒有繁盛一時的大城市,經濟基礎不如江南深厚,這註定了山東成不了首屈一指的人才薈萃之地。但山東號稱孔孟之鄉,文化底蘊深厚,所以山東的表現一直比較穩定,既不能拔得頭籌,但也不至於落後。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也是一個漢人、南人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朝代,山東人張起岩成為元代漢人中第一個狀元,可見山東的穩定的實力。

4、福建

偏居一隅的福建為什麼也能出這么多狀元,這的確讓人費解。歷史上,福建遠離中原文化核心,開發較遲,文化事業起步較慢,所以唐代福建是沒有出狀元的。

而到了宋代,這種情況得以改變。一方面,國家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文化得以發展,福建的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很快由蠻荒之地成了"海濱鄒魯",成了全國教育的發達地區;另一方面,福建是宋代少有的長久和平的地區,海上貿易發達,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為福建文化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經濟基礎。反過來,文化的高度繁榮又促進了福建科舉事業的興盛。

3、河南

河南是北方出狀元最多的省份。隋唐時期,河南人才輩出。而到了北宋,河南的狀元更是稱冠一時。唐代全國狀元137人,河南狀元有20人,佔了狀元總數的14.5%。其中,僅滎陽鄭氏一門就有8人狀元及第,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北宋狀元共67人,而河南人就有23位,佔了總數的34.3%,居全國各省之首。

從唐代到北宋,我國古代的教育中心一直在河南。但到了明清時期,河南狀元人數急劇下降,這說明,隨著政治中心遷走,河南也失去了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

2、浙江

相比於江蘇省,浙江省面積不大,地理位置也沒有那麼重要,但向來以人文淵藪著稱。浙江的狀元在南宋時期達到一個小高峰,主要集中在今之紹興、杭州、湖州、寧波、溫州等地。這當然是由歷史原因的。北宋靖康變亂後,建炎南渡,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全轉移到浙江杭州一帶。

由於這一政治背景,江南經濟文化地位的不斷提升,浙江的文狀元人數也顯現出優勢,在南宋和明代各以20名文狀元領先於其他省份,清代則以20名文狀元僅次於江蘇。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自中古開始,浙江已確立了文化重鎮的地位。

1、江蘇

江蘇是南方出狀元最多的省份。我們知道,江蘇的經濟總量很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身的人才優勢。江蘇歷史上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江南才子」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江蘇在漢族人統治的朝代,都有狀元產生,其中以清朝為甚。有資料顯示,從順治四年的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江蘇共產生狀元49人。從江蘇省內來看,出狀元最多的城市是蘇州,自唐代科舉始,蘇州地區先後出了45名文狀元,5名武狀元,數量之多,可以碾壓其他省份。這也是我們稱蘇州為書鄉門第的聚集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何江蘇在清代出了這么多狀元呢?這一方面與南宋以後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有關,一方面與蒙元一百多年間對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經濟、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壞是分不開的。由於這一百多年的屠殺和破壞,北方元氣大傷,有明一代恢復非常艱難!積累到清代,這種文化底蘊得以全面恢復,狀元數量也呈抜蔥之勢猛增。

❹ 我國歷史上出過狀元最多的省份是哪個省

隋朝以前,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可謂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自隋朝始創科舉制以來,歷經唐、宋、元、明,直到清朝末年(1905)才被廢除。「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知道哪個省的狀元最多呢?

由於我國歷朝歷代疆域不一,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如新疆、西藏、雲南等省份,歷史上並未完全漢化,沒有實行科舉制度,所以也就沒有狀元產生,不免有些遺憾。看了古代科舉制下各省教育水平的分布情況,這和如今全國的高考形勢相比都有哪些差異呢?

❺ 科舉在中國盛行千年,中國歷史上哪個省出的狀元最多

作為一個中華兒女,人生沒有考過一次試,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龍的傳人。這個傳統,從我們老祖宗時期就有了,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延續到清朝末年,前後跨度近1300餘年。在這1000多年時間里,進行過幾千幾萬場考試的華夏大地上,光是有據可查的,就誕生過357位文狀元。大數據統計顯示,這些處於科舉食物鏈頂端的狀元們,其實在地域分布上,也相當有意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狀元數量最多的省份,江蘇,可以說是狀元之鄉擔當。光是清朝時期,全國一共出過79名狀元,其中江蘇就佔了27名,也就是說,清朝大約每2個半狀元中,就有一個來自江蘇。而江蘇省誕生的狀元之中,大多又來自蘇州。彷彿整個城市都變得高大了起來。一直到近現代,江蘇省人才輩出也是全國知名。據2015年的統計顯示,江蘇省光是兩院院士數量,60年來一直盤踞全國榜首。

❻ 從古到今,哪個省出的狀元最多

據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共產生狀元700多名,但在文獻中明確著錄籍貫的只有名(表1,圖1),這378名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時空變化主要有如下特徵:
(1) 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南方籍貫的狀元僅44名,佔全國總額的39%,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圖1南宋至明清時期狀元籍貫分布
(2) 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時空變化在上述南北區域變化的大背景下,表現出向少數州府集中的趨勢,根據文獻記載,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地方,即今江蘇省蘇州市及其屬縣吳縣,共出狀元27名,居全國之冠,狀元數額次於蘇州的有浙江杭州、紹興兩地,共出過7名狀元,歷史上出過5~6名狀元的是江蘇崑山、無錫、武進,浙江湖州,福建莆田,河南開封。這些狀元相對集中的州府,多數位於江浙一帶,屬於北方的州府只有開封一處。
(3) 古代狀元分布顯示家族優勢,見於文獻記載,出於同一家族的狀元,或父子、叔侄秉承,或以兄弟相接,大概有十餘對,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仍是蘇州、吳縣一帶,共有三對父子、兄弟。
表1歷代狀元籍貫表

❼ 我國歷史上出狀元最多的縣是哪個

海陽

坐落在休寧腹地中央的縣城海陽,氣勢鴻蒙,極像是一個藏龍卧虎之地。

首先,率水和橫江從兩側穿行而過,它就如同海陽的兩扇翅膀,載著這塊地方飛行。其次,在海陽附近,矗立著好幾座寶塔,為此地增添了幾分高亢,也增添了幾分神秘。徽州古塔有20餘座,約占安徽省的四分之一;而海陽,則是徽州古塔的集結地。在縣城邊,4座寶塔拔地而起。它們分別為玉幾山上的巽峰塔、紋溪河畔的丁峰塔、萬壽山上的古城塔,以及南門外的富琅塔。

狀元樓(張東俊/攝)

似乎是腹地磅礴的氣場,還有道教名山齊雲山所帶來的鴻運,休寧在歷史上一直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縣———從唐武德五年正式開科取士,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廢止科舉,1300多年中,全國共錄取狀元800多個,平均三個市縣才有一個;而休寧從宋嘉寧到清光緒的600餘年間,本籍和寄籍加在一起,共出了19個狀元,遠遠超過名聲顯赫蘇州府的任何一個縣,穩居全國之首。況且,休寧地處偏遠,面積不過2000多平方公里,當時人口只有十七八萬。

休寧人一直為此而自豪。

我們在休寧縣城區內參觀。看得出來,這些年休寧有意識地對歷史的榮光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在縣城的中心,建設了一個高規格的狀元廣場,廣場上的雕刻也相當精美。尤其是城牆上鑲嵌的十幾幅石質壁畫,栩栩如生,描述了莘莘學子「鯉魚跳龍門」成為狀元的整個過程。因為科舉成績斐然,休寧縣專門建了一個「中國狀元博物館」,翔實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以及休寧縣從古到今19個狀元的情況。我在裡面轉了一圈,感覺如同隔世。對於封建時代的科舉,我一直很難表達自己的觀點。那樣復雜的背景和內涵用簡單的話語是很難表達的。雖然科舉作為一種取仕制度本身有著它的合理性,但因為在漸變過程中失去健康,也失去方向,加上統治者暗藏著的別有用心和陰謀,所以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文化而言,最根本的,是應具有一種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具備道義和良知的靈魂。除此之外,文化還應該具有其他重要功效,那就是開掘人類心智,引領人類的精神走向。而從中國歷史長河來看,雖然文化在整體上對於中國社會有著很大的推動和穩定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一直存在諸多弱點,其中最根本的,是缺少一種清晰的方向,對於文化自身所擔當的責任也不明確。正因如此,中國文化表現出一個很致命的弱點就是———興旺的是術,寂寞的是道,所以在很多情形下本末倒置,在很大程度上,它對於自我本身表現得相當無知,對於自己的源頭和方向,以及關鍵部位,一片混沌。

中國的科舉制度同樣如此。科舉是為取仕而形成的一種制度,而到了後來,這種制度扭曲變形,沒有了目的,失去了初衷和要求,考試本身變得越來越重要,至於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卻變得不重要了。科舉本身成為一種巨大的慣性,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在有關資料中,記載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休寧籍狀元汪應銓的一件事,倒是讓我感慨頗多。

汪應銓是休寧梅林人,自幼出身書香門第,良好的家庭熏陶以及刻苦學習,使得汪應銓學業進步很快。康熙五十年時,汪應銓中舉人;康熙五十七年時,汪應銓中進士。並且在當年康熙親自主持的「殿試」中,40多歲的汪應銓獨占鰲頭,一舉成為狀元,名震天下。汪應銓鋰魚跳龍門,「黃金屋」有了,「顏如玉」也會接踵而至。但汪應銓學業優異,相貌卻奇醜,肥碩健壯,也有很多不良的習慣。袁枚曾經在《隨園詩話》當中這樣記述:「汪度(齡)中狀元時,年已四十餘,面麻,身長,腰腹十圍。」40多歲的男人,當然是結過婚了,汪應銓在老家就有一位結發妻子。即使如此,仍有不少美少女對他傾慕不已,上門提親主動要求當妾的絡繹不絕。這當中有一個家住京城的陸小姐,尤其主動。陸小姐讀過書,平日里最愛看的,就是才子佳人劇。她一再讓家人派人上門提親,要給汪狀元做妾。汪狀元同意了這一門親事。新婚之夜,新郎新娘第一次見面,燭光之中,陸小姐看到汪狀元的相貌後,大失所望,又見狀元飲酒後酩酊大醉,粗俗不堪,越想越悔,五更天時,竟懸梁自盡了。這一起由婚姻引起的悲劇在當時鬧得滿城風雨。後有好事者送汪應銓一副對聯:國色太嬌難作妾,狀元雖好卻非郎。

當然,這樣的悲劇只能算是科舉制度伴生的一個小小花絮。不健康的制度,必然有一些荒誕事發生,由此也可見到科舉的虛火。其實科舉制度到了後期,由於考試內容越來越僵硬,內容上也變成了八股,這種制度已嚴重限制了人們的才能和創造力,變成了一種「自娛自樂」的知識游戲和自墜其中的迷魂陣。整個取仕過程因為缺乏合理性,更像是某種程度上瘋狂的雜耍,鋪張的點綴,無聊的品咂,尖酸的互窺,甚至是病態的自殘。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文化現象絲毫不具備對於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當一種制度和措施在方向上出現根本性錯誤時,這當中的力爭上游,又具有什麼意義呢?

盡管從現在看,八股取仕完全是南轅北轍,但在當時,休寧縣的「人才」輩出,給當地帶來了非常興盛的文風,同時也造就了文化副產品的興旺。比如當年徽墨的興盛,績溪人胡開文正是在休寧縣城發跡的。胡開文是績溪縣上庄鄉人。乾隆二十年(1755),胡開文從家鄉來到休寧縣城汪啟茂墨店當學徒。由於幹活勤快,不怕吃苦,不久,被汪啟茂招為上門女婿。乾隆四十七年(1782),胡天柱承繼汪啟茂墨店,回想到孔廟內「天開文運」匾額的象徵意味,於是擷取中間兩字,將「汪啟茂墨店」改名為「胡開文墨庄」,開始了真正的創業之路。

關於改換店名一事,民間一直流傳著李廷圭夢點胡天柱的傳說,說是胡天柱繼承岳父汪啟茂墨店時,墨店已瀕臨倒閉。胡開文日夜思索著如何振興店業,有一次他從老家績溪上庄村省親回來,路過一座山。當胡開文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天色已暝,胡開文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廟里夜宿。睡至半夜,蒙中見到一位白發老翁站立在自己身邊,手托一墨。老翁笑道:「我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業待興,特來轉達神明旨意。你可將店號改為『開文』,取『天開文運』之意。」說罷,將一方神墨交於胡天柱,然後飄然而去。傳說自然帶點神神道道的意味,甚至有胡開文假借神明做廣告的嫌疑,但胡開文自此之後摸索出的一套墨模卻成功了,用它制出的墨,震動了制墨界和文壇。

現在休寧縣海陽鎮齊寧街育才巷內,當年制墨高手胡開文的故居仍保存完好。這是一座由大廳、客廳、花廳、八合院、四個四合院、五個大三間以及賬房、廚房等組成的建築群,內有128個門洞相互連接。也就是在這里,胡開文讓自己的產品蜚聲中外。為了確保原材料的質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縣漁亭辦了一爿正太煙房,利用漁亭一帶豐富的優質松木,精煉松煙,這就為優質產品提供了原料保證。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斷提高生產工藝標准,終於生產出一批墨質極佳的著名珍品,如「蒼佩室墨」、「千秋光」、「烏金」等。

與幾乎所有的徽商一樣,在胡開文內心中,同樣涌動著仕途功名的願望。在以墨業致富之後,胡開文從九品頭銜開始,一直孜孜不倦地捐官,後來終於被賜予奉天大夫,成為正宗的貴族。有了官銜的胡開文頗為得意,他經常穿著一襲官服,在店裡晃晃悠悠巡查,這樣的情景,現在看起來似乎有點滑稽,但當時的人們一直用一種羨慕的眼神看著他,頭戴花翎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也許是頭頂著花翎制墨的感覺更好吧,胡開文此後生產的墨越來越好,直至1915年他的後人所制「地球墨」獲得了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徽墨終於令世人刮目相看。

晚上,我在休寧的街道上散著步,剛剛下了一場小雨,地面濕漉漉的,空氣清新。雖然只是9點來鍾,但街道上行人已經很少了,古老的海陽城像歷史一樣,躲在漆黑的陰影當中。那些當年的沉重和荒誕,都隨著永不停滯的橫江走了。在這樣的地方,我只管安心走路吧,神清氣爽———而此時,夜已深了,從四周黑漆漆山巒上潛行下來的風,有點涼意。

萬安
萬安一直是一個有著精氣的地方。

有精氣,是指的這個地方氣韻深厚。這也是風水之氣韻。這個距離休寧縣城約兩公里的小鎮在整體上看起來顯得特別靈秀———在它的正前方,一座不大的小山拔地而起,在山上,矗立一座高高的寶塔。優美的橫江從鎮的南面穿行而過,由西向東,劃成一道優美舒展的弧線。弧線的邊上,由清一色的紅砂石和白牆黑瓦高低錯落排列而成。自古以來萬安一直是徽州的名鎮,曾有著「小小休寧縣,大大萬安街」的說法。萬安古街,在當年的徽州也曾相當有名,它長2.5公里,街道兩旁的店鋪和作坊摩肩接踵,像流動著的「清明上河圖」。過去,萬安街不單單是一條商業街,還是休寧至徽州府這條古驛道的重要路段,平日里商旅行人、官府差役往來穿梭,民國時期,這里就有日用百貨、南北雜貨、糖果、筆墨紙硯、醬油醬菜、豆製品、刻字、羅經等店鋪200多家。

從老街交叉的一級級的石階往下走,有好幾個水埠頭。這些古老的水埠頭就是當年橫江邊的水路碼頭。可以想像的是,當年在這里,塔光橋影,竹木環合,多少商旅在這里乘船走向山外的世界。這些水埠頭的建造和修繕都是由大家集資的。在萬安的老街上,通向一個規模較大水埠頭通道邊的牆壁上,至今還嵌著一塊清嘉慶年間的青石碑,上面記載的就是各店家捐資修水埠頭的事。

萬安老街(張東俊/攝)

走在萬安的古街上,目睹那古色古香的情景,聽著那攜有古音的休寧方言,恍惚中,我們一下子回到了數十年前,回到了舊時的徽州。在萬安古街的一家老豆腐店裡,我們更是有這樣的感覺,這里的一切都與數十年前沒有區別,時光悠悠,彷彿在這里停止流動。做豆腐的吳師傅告訴我們,自他家祖父那一輩起,就一直在這里做豆腐了,他一直生於斯,長於斯,一輩子都從事著做豆腐的行業。對於萬安老街的一切,吳師傅熟悉如自己的掌紋。

因為古風悠悠,現在的萬安顯得很是特別。萬安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從古到今,它一直是徽州歷史上的羅盤生產基地。

當年,在這里活躍著很多風水先生,他們一天到晚抱著羅盤,被邀請到處給人看風水。徽州的風水觀念一直是有傳統的,徽商攜帶大筆金錢回鄉,大興土木,無論是從意義和審美上,都有很多要求和講究,在村落的選址、墓葬以及動土等方面,都有很濃郁的風水觀念。萬安最出名的,便是生產廣泛運用於天文、地理、軍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選址上的重要儀器——— 羅盤。在海陽,就出過一個很有名的風水師何可達,徽州的一些村落,比如說唐模、宏村等,都曾經請他看過風水。當然,除何可達外,當年萬安的風水師數不勝數。

因為風水師的活躍,作為風水師手中的工具——— 羅盤,就顯得尤為重要,萬安一帶的羅盤製作也就形成了傳統。當然,徽州羅盤的興起,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明代前期,徽州海商的發展,羅盤由於能應用到航海業上,所以在生產上一時繁榮起來。

萬安羅盤按盤式可分三合盤、三元盤和綜合盤三種,按直徑分有11種規格。萬安所產羅盤,設計獨特、選材考究、製作精良、品種齊全,被奉為羅盤正宗,人稱「徽羅」、「徽盤」。而在當地,羅盤的專業說法是「羅經」,對風水先生的尊稱則為「羅經師」。

萬安羅盤承載著中國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環境學、哲學、易學、建築學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傳承磁性指南技術及相關技藝,為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社會史、人居環境及古徽州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2006年初,萬安羅盤作為「民間手工技藝」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萬安歷史上的羅盤店鋪和作坊中,有一家店面叫方秀水羅經店。在方秀水的羅經店裡,曾有個十二三歲的孩子,這個孩子一直和五六個學徒一道,跟在方秀水師傅後面學習技藝。幾年下來,由於這個孩子天資聰明,學習勤奮,很快脫穎而出。這個孩子就是吳魯衡。吳魯衡在掌握了羅盤製作的技藝之後,不久,自己就單立了門戶。吳魯衡店面開張後,由於製作的羅盤精確美觀,很快與方秀水羅經店分庭抗禮。1901年,萬安羅盤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當時選送的,就是「吳魯衡」牌羅盤。這個羅盤至今還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在萬安古鎮,我們見到了「吳魯衡」羅盤的傳人詹運祥。老詹今年68歲,現在,他和自己的女兒、女婿一起繼續生產著「吳魯衡」牌羅盤。不過,現在的「吳魯衡」已分為涵記和毓記兩家了,老詹只是「涵記」這一支。當年,詹運祥是作為吳家上門女婿獲得繼承權的,追溯起來,他算是吳魯衡的第六代傳人。承權的,追溯起來,他算是吳魯衡的第六代傳人。

萬安羅盤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羅盤製作技藝,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對技藝流程和技藝手法有嚴格要求。

製成一具羅盤,一般要經過8道工序,首先要精選特等木料「虎骨木」。「虎骨木」學名「重陽木」,詹運祥介紹說:「刻羅盤一般我們用兩種木質,一種是『虎骨木』,另一種則是銀杏木。這兩種樹木質比較細韌,而且墨寫上去不會洇開,很清楚,很好看,盤面不變形,油漆出來的字也很清晰。」

製作羅盤的步驟是這樣的:先精選好「虎骨木」,製成羅盤毛坯;然後將毛坯車圓磨光並挖好裝磁針的圓孔;隨後在上面畫格和書寫盤面,按太極陰陽、八卦二十四爻、天乾地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分野和365周天依次排列,按秘藏圖譜刻畫書寫;接著熬煉桐油並往羅盤上抹桐油;最關鍵的是安裝磁針,這往往是絕活,它一般由店主在密室內單獨操作,從不示人。

詹運祥說:「最難掌握的是組裝磁針。一點不能有偏差,偏差了,盤面上的整個度數都會不準,以後這個盤就不能用了,就算是一個廢盤。這是分金,之後就是寫字,一般盤面上的字不能寫錯,你寫錯了哪能使用呢,就不能用了。裝針,指南針裝上去之後呢,除了針對准以外,還要靈活,不褪磁。再一個,使用壽命要長,還保證針的精確度,靈敏度。」

羅盤真的有神秘功能嗎?我們向詹運祥提出這個問題,詹運祥笑而不答。他是不太好回答吧。的確,風水的作用也在分化,那種神秘性的暗示意義正在退去;比較時興的,只是風水的美學意義。詹運祥告訴我們,現在,他已很少親自去做羅盤了,只是在關鍵的部位做一做,其他的,都叫女兒和女婿們操作。自己很多時間都是受別人的邀請去看風水,也正是靠這個,賺一點錢。

為什麼偏僻小鎮萬安的羅盤會如此興旺發達,而且海陽和萬安會出現如此多的風水師呢?

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存在狀態與徽州的文化風氣有著相當的關聯,眾多的風水師其實都是有文化的人,也是從小立志科舉的人,當他們從科舉的路途中失利之後,除了無奈之外,同樣積淤於胸的,還有怨氣和悔恨。而這個時候,他們的身體變得孱弱,四肢變得無力,年紀也變得很大了,這時,他們只能拿著個羅盤,運用在讀書時涉及的一些旁門左道,以這種方式自食其力。這樣的存在狀態,應該是萬安乃至整個徽州為什麼竟有如此之多的風水師的重要原因吧。

萬安古埠(張東俊/攝)

當然,在徽州,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在鄉野中,在民間,一直隱藏著一些「閑雲野鶴」。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有著鴻鵠之志,但由於缺乏路徑,又不甘為人所輕,所以多隱匿民間,逍遙山水,不問世事。這樣的態度,既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不能 「立功」於社會,便躲進自然的天地里自娛自樂。當然,絕大多數的逃避者都是故作姿態,是一種無奈,在失敗中消除志向,漸漸地又把這種消除當作志向。在一片科舉的洪流中,只有他們,固守於偏僻的書院或鄉村,積薪傳火,戰戰兢兢地維系著一脈微弱的火種,孤獨地苦練著「六脈神劍」。

吳魯衡是在他60歲那年過世的。據說吳魯衡的墓址,是當時一位最知名的風水先生握著吳魯衡親手製造的羅經,為他選定的。吳魯衡的墓地就在萬安老街對河,也就是現在的萬安鍾塘村。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一輩子與風水打交道的吳魯衡來說,橫江邊上的這一片土地,才是他心中的天堂。

❽ 歷史上狀元出的最多的地方是哪

古江南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范圍)
自隋煬帝內創立科舉制容度以來,從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間,共舉行科舉考試788次,產生了留有名字的狀元共有671名,而出產狀元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省,其中蘇州府和徽州府名列前茅。

❾ 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

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江蘇常州,福建福州,浙江紹興,江西吉安,浙江寧波,福建莆田,福建泉州,安徽徽州。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9)中國歷史上出狀元最多的地方擴展閱讀:

現分唐、宋、元、明、清5個部分來查看各個朝代進士的地域分布情況:

1、唐朝

唐朝考取進士最多的10個地方為長安、洛陽、吳縣、安平、河南、宜春、華源、莆田、河東和湖州。

2、宋朝

宋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依次為莆田、閩縣、鄞縣、吳縣、侯官、晉江、永嘉、仙游、臨海、臨川等。在宋朝進士籍貫第一陣營的10個地點中,僅福建一省就占據了5個席位。同時,四川成都和江西撫州(臨川)也是兩個十分突出的進士產出高地。

3、元朝

元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為廬陵、平陽州、婺源州、哈剌火州、鄞縣、吉水州、茶陵州、豐城、上饒和天台。與宋朝相比,元朝的第一陣營又出現了一些北方的地名。不過由於元朝科舉屆數較少,給非漢人考取功名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所以元朝的統計結果與其他各朝代有較大的不同。

4、明朝

明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是莆田、餘姚、晉江、華亭、鄞縣、閩縣、安福、豐城、吉水和長洲。明朝二百七十七年開科八十九次,取進士24536人。

5、清朝

清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為大興、仁和、錢塘、閩縣、宛平、侯官、武進、吳縣、臨桂和昆明。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二萬六千人。此時,以北京為中心的京畿地區可與以蘇杭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相抗衡,一南一北兩個文化中心,遙相呼應。

❿ 中國出狀元最多的地方在哪裡

中國歷代王朝狀元籍貫表(357名)

地區唐 五代北宋南宋遼 金元 明 清 和計

北方 628 0 611 8 11 10 120

河南15 016 0 0 1 2 2 1 37

河北11 1 0 0 4 5 2 3 3 29

山東 3 3 9 0 1 4 1 4 5 30

山西 4 1 2 0 0 0 3 0 0 10

陝西 4 1 1 0 0 0 0 2 1 9

甘肅 3 0 0 0 0 0 0 0 0 3

黑龍江 0 0 0 0 0 1 0 0 0 1

遼寧 0 0 0 0 1 0 0 0 0 1

南方18102437 0 0 2 77 69 237

江蘇 7 1 4 4 0 0 0 17 27 60

浙江 0 0 211 0 0 1 20 20 54

福建 0 2 711 0 0 0 10 3 33

江西 2 1 3 3 0 0 0 18 2 29

安徽 1 2 2 2 0 0 1 6 7 21

四川 4 1 5 1 0 0 0 1 1 13

廣東 0 1 1 0 0 0 0 3 1 6

廣西 2 1 0 0 0 0 0 0 2 5

湖南 1 1 0 1 0 0 0 0 1 4

湖北 1 0 0 4 0 0 0 2 3 10

貴州 0 0 0 0 0 0 0 0 2 2

共計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

本表共有狀元357名,資料主要來源於兩《唐書》、新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各正史人物傳,《唐才子傳》、《登科記考》、《明清進士提名碑錄》以及宋元以來主要地方誌。
歷史上共有700多名狀元,有不少疏漏。

江浙以前是不分家的,為什麼歷史上說江浙人傑地靈呢?很明顯了吧!不過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江蘇的最多。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出狀元最多的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