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現代科技中國歷史

現代科技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22:55:03

㈠ 簡介《中國科技發展史》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高超。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這時中國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

秦漢時期:

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制的鞏固,中國古代的各個科學技術已經趨於成熟。《九章算術》確定了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造紙術已被發明並且得到了重大改進。長城的建造體現了中國當時建築技術的發達。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

農業上,輪作制已經確立。《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兩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科學家。劉徽、祖沖之、張子信對數學和天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創造了中國古代地圖學的基礎理論。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標志著農學的成熟。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豐富了中醫學體系。葛洪在煉丹上的研究,對原始的化學做出了貢獻,馬鈞在機械製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水平。

兩宋時期:

兩宋使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這時中國的四大發明相繼問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元朝:

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當時領先於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

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也譯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舊制,設立司天台。

明朝:

明朝科技成就燦若繁星,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現了許多名家巨作。

清朝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發展,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

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他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近代科技: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科學大量傳入中國,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國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學成果。

民國初年中國科學社等民間學術社團創立以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和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系統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產生、1949年中國科學院的成立,使得中國科技研究的發展獲得了政府的財力支持。


(1)現代科技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

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

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准確的規劃。

高新科技類:

遙感技術:這是本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運動著的物質的映象,藉助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和電子光學探測儀器,把遙遠的物體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接受記錄下來,再經過加工處理,變成人眼可以直接識別的圖像,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

超導技術:利用超導電材料的獨特性質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技術,稱為超導技術。

微電子技術:運用電子學基本規律,研究各種電子元件、器件設備和系統,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國防及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技術,就是電子技術。而微電子技術則是電子技術的微型化發展技術。

㈡ 關於中國科技的發展史

李約瑟之謎
http://ke..com/view/2097318.htm
http://ke..com/view/106444.htm
現在也沒個定論

網上有很多論文
http://www..com/s?wd=%C0%EE%D4%BC%C9%AA%D6%AE%C3%D5&rsp=3&oq=%C0%EE%D4%BC%C9%AA%CE%CA%CC%E2&f=1

㈢ 中國科技現代史

http://www.kexuejia.com/news/news_more.asp?lm2=88
這個可能有用版權

㈣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科學技術。

在十五世紀以前的歷史時期中,東方的發展在總體上領先於西方。且不說人類最古老文明的內出現都集中容在東方,文明古國也起源於東方。在東方,人類首先進入階級社會,產生了國家。東方,尤其是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家組織嚴密,社會生活有序,生產力水平居高不下,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先進。中國的四大發明,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前進。但是,在進入近代後,盡管西方國家發生震盪和革命,但是東方國家的封建制度依然十分穩定。因此,在西方國家大踏步前進的同時,東方卻故步自封,我行我素。東、西方的差距開始 出現並漸漸擴大。東方終於落後了。

㈤ 中國古代科技和現代科技對比,有何差異

一、古代科技的發展多與農業相關,大部分都是圍繞農業發展需要而開展的 。如鐵器的使用,最先應用到了農耕,就算後來在戰爭中廣泛應用,戰爭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耕地和勞動人口。

現代科技是圍繞工業、商業、電子信息等發展的,現代科技以資本為紐帶來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二、古代的科技發展主導力量來自民間,且科技應用於實踐的速度慢,且更新時間長。 現代科技的發展多由政府買單,且更新速度快,用用周期短。

三、在世界范圍來說,古代科技在兩千年前有四個文明圈,其後直至17世紀都是以亞洲為中心。近現科技中心則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現代科技中心有回轉太平洋沿岸的趨勢,且在全球范圍內各地區都有不同的科技專長。

現在中國的科技某些技術以達到或超過世界水準,其中不乏自主研發和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科技類。而今全球科技日新月異,人的道德,素質也應一同隨之進步,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不是倒退。

(5)現代科技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科學、技術、生產日益結合為統一體系

科學技術化與技術科學化,使當代科學技術在物質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強,已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

當代自然科學已不再是作為生產推動的結果,跟在生產實踐的後面,按照生產一技術一科學的順序發展,而是走在生產的前面,為生產的發展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准備各種前提條件,形成了科學一技術一生產的發展順序。

同時,從獲得基礎科學知識開始,經過在技術方面的實現,然後在生產上得到應用,並收到經濟效益這一全過程的周期也大大縮短,使科學技術迅速成為直接生產力。

因此,在現代生產發展中,科學生產的科學技術化的發展趨勢,逐步形成科學、技術、生產的統一體系。科學技術對生產的高度滲透和作用,已使科學技術成為現實的直接生產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現代科學與技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中國科技

㈥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現代科技發展有什麼關系

認識古中國四大發明對現代人類文明的意義

這是一個常識

古代中國有四大卓越的發明:指南針、火葯、造紙術、活字印刷

可是,卻有很多人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

那麼,先問一個問題,最早的人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知識淵博的他們脫口而出:這樣的小兒科,還出來丟丑,讓我教教你吧,早在16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的蹤跡了,甚至在100萬年以前就發現人類的骨骼化石了

海市蜃樓再追問一下,既然人類在100萬年就出生了,那麼你看見過100萬年以前或者是50萬年以前的書嗎

他們怪笑著反問道:難道你見過呀

不要說50萬年以前的書籍,就算是一萬年以前的書籍,海市蜃樓都沒有見過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人類早期的十多萬年歲月里,因為沒有紙和印刷技術,所以很多寶貴的信息都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也就是說,人類早期如果擁有紙張的話,一定可以把十多萬年的寶貴人類歷史記錄下來

這真是一個震世大遺憾呀

自從發明了紙張和印刷術後,人類只花了幾有幾千年的時間,就創造了發達的科學技術和文明

可以說明,古中國發明的紙是多麼的豐功偉績。

不說多了,如果沒有紙,小朋友拿什麼讀書,怎樣受教育

就算現在發明了電子數字式記錄信息的方式和各種光、磁載體,都無法取代古中國發明的紙。

怎麼能說,紙與生活沒有多大關系呢,你的身邊有多少紙呀,怎麼視而不見,睜眼說瞎話
-------------------
再來說一說指南針

那些人說了,指南針與生活有什麼關系呢

海市蜃樓又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看見過多米諾骨牌沒有,多米諾骨牌的最先一張牌,和最後一張倒下的牌有什麼關系呢

他們又反問道,指南針和多米諾骨牌有什麼關系呢,不要總是跑題好不好

海市蜃樓回答到,指南針就是多米諾骨牌中最先倒下那張牌

指南針可以說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一夜暴富、稱王稱霸的秘密

由於有了指南針,歐洲的航海技術才雨後春筍般的發展起來,與東方貿易

要是沒有指南針,這些列強連海都不敢下,因為他們下海就等於是海葬,根本就找不到方向,在海上迷路真的好恐怖

如果沒有指南針,哥倫布就發現不了新大陸,就沒有了五月花,也沒有了獨立戰爭和自由女神,也沒有美國,也沒有兩次世界大站,也沒有網際網路,也沒有石油,也沒有伊拉克戰爭,說不定也沒有那些質疑指南針的強人。
------------
火葯呢,也不只是用來製作鞭炮和禮花的

火葯傳入歐洲,使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

使人類之間的戰爭更加專業

火葯是歐洲文明進入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工具
------------
所謂旁觀著清、當局者迷

古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絕對不可以質疑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

馬克思評論:「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雖然沒有提到造紙術,但是正是它為印刷術的產生和推廣提供了必要條件。

造紙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發明人為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今天,造紙術已經變得非常成熟,人類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材料造出不同材質、不同用途的紙張。

指南針
指南針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
前身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

活字印刷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同樣雕版印刷術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關於誰是世界雕版印刷術的先驅,由於1968年在韓國慶州發現唐代武周時期印刷的《無垢金剛經》,曾經在國際學術界引起爭論,我國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證實該印刷品印自中國長安,而且中國還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從而結束了這場歷時30餘年的大爭論,王渝生說,中國成為世界雕版印刷術當之無愧的先驅。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㈦ 中國古代史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碩果累累首先就是文明與世界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回葯和指南針。另外答,中國古代在數學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別是十進位值制計數法。還有中國古代在天文學方面。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赤道坐標。

㈧ 中國的科技之最(現代和古代的都要)有哪些

中國來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自的區別 (1)中國古代科技重經驗,西方近代科技重實驗。 中國古代科技從內容上看主要是應用科學,是對經驗的總結,缺乏理論探索,還處於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描述階段,即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理性認識。而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相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科學理論。 (2)中國古代科技重綜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國古代科技直接從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西方近代科技善於分析,把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 (3)中國古代科技主要服務於農業,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務於工業。

㈨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為了更快取得實用導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為測量彈頭威力和性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數據,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並為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

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為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類型。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局部失敗,但比例並不高。

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數據,從全球標准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資料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太空梭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宇航員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干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區在馬蘭分區和東南分區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區又分為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數據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

㈩ 中國科技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現代科技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