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高三歷史20世紀50年代中國紅專

高三歷史20世紀50年代中國紅專

發布時間:2021-03-04 22:28:44

㈠ 20世紀50年代初發生了什麼歷史大事

經濟和軍事都是國家的大事;
這是建國後國家主要領導的事;
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是重點;
50年代為建國初期百廢俱興,剛剛立國的新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經濟建設,由於毫無經驗可循,因此早期經濟建設路線完全模仿蘇聯模式,由之前的私有制經濟逐漸向公私合營再到人民公社化轉變。
工業上和蘇聯成立早期一樣,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努力向機械化轉變。但到後期成了浮誇的時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違背了經濟規律,忽視了當時生產力的限制,過高估計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浮誇風和放衛星成為當時建設中的普遍現象,未能完成不切實際的高額指標不說,還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費,並且由於優先重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發展和農業的發展導致了人民實際生活水平非常低下,並且在50年代末造成了全國性的大飢荒。
不過這里說到50年代歷史,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朝鮮發動了「解放南韓,統一朝鮮半島」的韓朝內戰,由於戰略位置的重要,美蘇兩大陣營染指這場戰爭。中國錯誤的估計了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意圖,人民志願軍奉命出兵朝鮮。這場戰爭也是中國自成立以來參與的第一次對外戰爭,也因為這場戰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關注度大大提高。

㈡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的基本國情

為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回的國營經濟。穩定答物價和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指揮u和領導人民恢復和發展經濟.
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
八大正確的分析了我國國內的主要的形式和現階段的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得好的探索.
整風運動更好的團結了人民和黨.
反右傾運動是矛盾擴大化。成為我黨以後再階級矛盾上犯錯誤的根源.
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躍進都是黨對國內形勢的錯誤估計,使得大量的幹部蒙冤。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七千人大會重新調整了政策。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㈢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的社會背景

紅旗飄飄大躍進,砸鍋賣鐵來煉鋼.社會主義好農庄,青年男女齊跳舞孩子生了一大幫...........

㈣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

1、1950年1月6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從而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在西方國家。這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在西方開始得到承認,我國的外交事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逐漸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封鎖。

2、1950年5月11日—中國與丹麥建交。來自丹麥的私營企業在丹中互惠互利的夥伴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歐洲國家中,丹麥的人均對華出口額和人均對華投資額位居第一。

3、萬隆會議,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這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

萬隆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4、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

1954年2月18日,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會議達成協議,建議在日內瓦召開由中、蘇、美、英、法以及有關國家參加的會議,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會議分為兩部分,交叉進行。4月26日至6月25日,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於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這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得到中國、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㈤ 高中歷史:下圖反映的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城鎮人口數的變化情況。

A-B:一五計劃、1952年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
B-C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㈥ 20世紀50年代中國發生了什麼事

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㈦ 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歷史事件是什麼結合20世紀50年代的歷史史實說明中國人民從

20世紀50年代左右最重要的事情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也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標志。

㈧ 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就有哪些

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就: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私人生產資料轉變為合作社集體所有,資產階級大多數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歷史已經基本結束。

㈨ 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1952年,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勝利完成,同時,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向社會主義轉變提供了歷史條件:
第一,向社會主義轉變的經濟條件逐漸成熟:新中國建立後,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將舊中國佔全國工業資本總額2/3左右,占工業、交通運輸固定資本總額80%左右的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起決定作用的國營經濟。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奠定了經濟基礎,也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在三年的經濟恢復時期中,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1952年底,國營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別是19.1%、6.9%、71.8%、0.7%、1.5%。國營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4.7%上升到56%,商業零售總額中國營商業占的比重由14.9%上升到42.6%。同時廣大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為新中國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在土改過程中,黨和政府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2年底,有40%的農戶參加了互助合作組織。建國初期對工商業的調整,國家通過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等形式,開始把私營工商業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這些都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
第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條件。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是實現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根本條件。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實現了全國大陸的解放,建立了各級地方人民民主政權;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和「三反」、「五反」運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同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衛了國家的安全,維護了世界的和平,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這些,都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全國的領導,加強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對全國人民的指導作用,為向社會主義轉變創造了政治思想條件。

閱讀全文

與高三歷史20世紀50年代中國紅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