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崛起歷史回歸

中國崛起歷史回歸

發布時間:2021-03-04 22:19:46

⑴ 新中國崛起:是歷史的回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勝利

下面的文章是居住在德國的劉濤博士的大作,寫於 2007年4月日,關於1949—1976中國的評價,視野開闊並很有深度,今天讀來仍覺頗受啟發,推薦朋友們一讀。

辛亥革命以後的中國,「索馬里化」的中國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局面就是一個解體性的原子分化局面。當然,這不是要否定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正面意義,毫無異議,辛亥革命帶來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後來也帶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更帶來社會生活的一系列進步變革。但必須指出的是,革命黨人在理念和觀念上作了極大的努力,也試圖在中國進行一場啟蒙運動,但是革命黨人並沒有明確全面地考慮到在滅亡了一個政權體系(大清皇朝)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辦,中國究竟應該如何治理,以何種的方式達到革命黨人期待的目標?事實上是:舊的帝制皇朝體系轟然坍塌,整個中國社會進入了解體原子化的無政府主義狀態,中國出現了今天非洲某些部族國家的情景,我稱之為中國的「索馬里化」局面,也就是整個國家是家族統治加上一個基本坍塌崩潰的中央政府,各個省分被軍頭、軍閥、武裝勢力、割據勢力分割統治。這是各種現代化進程中最糟糕的一種,退一步不能銜接上過去舊有的政治經濟體系,實現漸進式演變;進一步又無力向現代化作出具有任何實質意義的發展,相反是整個國家陷入沉淪的局面。大一統帝制下還至少保持了國家基本行政管理、社會秩序以及國家版圖的統一,在無政府的「索馬里化」局面下任何一支具有暴力武裝的地方軍隊都可以接管地方政權,任意侵犯國民的財產和生命,隨意破壞國家的基本法律法規,每個軍閥都可以自行頒布政令和法令,可以隨意實施處決,國家的基本行政秩序陷入徹底崩潰的局面。更為慘痛的是,在解體原子化的局面下,分裂勢力必然利用他們看來的「千載難逢」的所謂民族獨立的機會,借機分疆裂土,謀求從中國永久地獨立出去,因為中國的各路軍閥和「中央政府」之間正在發生混戰,根本無力顧及邊疆地區的安危。辛亥革命之後,外蒙古利用這樣的機會借機獨立,西藏和新疆也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險些獨立成功,中國的現代版圖和五族共和的局面陷入空前危機之中。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不只是政治宣傳口號

來看1911到1949年之間的中國,當時的嚴重困局期待秩序重建:那就是需要有某種政治力量用強有力的動員手段,統一中國,徹底結束中國毀滅性的解體原子分化局面,迅速建立有效的中央政府的統治,以強烈的意志和力量扭轉中國文明所呈現的衰勢和頹勢,將中央政府的政令和法令貫徹到全國任何一個角落,建立起現代民族國家。如果不邁出這一步,那麼後面的市場經濟、界定民權、法治國家、民主政治和功能分化就根本談不上。沒有一個有效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民族國家,以後的一切恐怕都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今天讀到毛主席的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真的可以體會到這其間的深意。客觀地分析,當時的中國處在現代化道路上第一個基本階段的入口處,也就是民族國家構建的階段。在軍閥混戰的年代,無論是任何政治力量,其名稱可以叫甲黨,乙黨,丙派,丁團體,也可以信仰A思想,B主義,C路線,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種政治力量,哪個政治團體,利用哪種政治思潮和主義,能夠率先建立強有力的組織,能夠率先以強有力的力量動員中國的基層,能夠利用強大的組織能力統一中國,能夠打破中國千年的鄉土社會和家族分割的局面,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能真正明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並不是一句刻板的政治宣傳口號,而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然歷史規律,至少我今天是堅信這一點的。

如何看待「一個政黨,一種主義,一個領袖」口號

其實,「一個政黨,一種主義,一個領袖」這樣的觀點並不是毛澤東,也不是蔣介石提出來,而恰恰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具有民主自由思想的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孫中山先生在民主革命屢遭挫折之後,受到十月革命後列寧思想的影響,接受了這種我們今天看來近乎集權專制的思想觀點。但是細細想一下,這一點也不難理解,在中國處於「索馬里」化的存亡絕續的歷史關頭,任何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中國政治力量都會先暫時擱下我們最終希圖演進的現代化彼岸目標,因為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在太遙遠。國民黨提出的「軍政」、「訓政」和「憲政」的三階段目標正是經歷了無數挫折和失敗後更切實際的漸進改革目標,這跟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改革和制度建設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之間的這段時間里,國民黨和共產黨正是中國兩支最進步和最有希望把中國引向現代化之路的政治力量。我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關鍵不是政黨和主義的爭斗,而是一個是否有能力建立民族國家的問題。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的袁世凱政府是一個中央政府權力極度衰弱的政府,其實際控制的范圍就是北洋軍閥的勢力范圍。袁世凱也許當時有機會建立一個穩定的中央政府秩序,但是其稱帝的丑劇讓袁政府四面楚歌、聲名狼藉,使中國滑向了更加混亂的軍閥混戰的解體原子化局面;1927年的南京國民政府比北洋軍政府邁進了一步,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大陸,蔣介石政權也曾作過努力和嘗試,建立一個更有作為的中央政府,並進一步建立一個民族國家。然而南京政府的效能依然非常有限,其真正實際控制的范圍即使是在南京政府最強大的時候,也不過是山東、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區和江蘇、浙江、上海全境。中央政府的實際管制效能局限於五到六個省市,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各路軍閥仍然實際控制不同的地區,桂系軍閥、湘系軍閥、山西軍閥、雲南軍閥、新疆軍閥、四川各路軍閥實際控制中國的各個地區,更不要說國民黨還遠遠沒有動員基層的能力,也無意去實行土地改革,把現代民族國家的治理范圍從點線擴展到整個國家的平面上。盡管對南京政府的現代化努力今天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給予正面的肯定,但是我們不得不指出,中國「索馬里化」的危局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中國依然處在割據軍閥加鄉土社會的原子分化局面,維系「中國」存在的只是中國人歷史上形成的精神紐帶和文化聯結,如果不是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的話,「中國」極有可能在這種危局下土崩瓦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共產黨革命的成功不僅象徵著黨派斗爭的成功,更象徵著中華文明在面臨衰落、崩潰甚至毀滅中迎來的新希望,是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鳳凰涅磐,是中國崛起大戲劇的開端。新中國的頭二十七年,決不是可有可無的二十七年,也決不是跟中國的現代化和中國崛起斷裂的二十七年,相反,正是因為有了這二十七年,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才會有今天這樣波瀾壯闊的局面。過去筆者跟許多同時代的學生一樣,對新中國的這二十七年了解甚少,不太感興趣,而且認為這二十七年就是「反右」、「大煉鋼鐵」、「自然災害」、「大飢荒」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負面事件的結合體,對今天的中國沒有什麼正面意義。恰恰是在出國後,接受了社會學的專業訓練、並開始懂得數據分析和實證分析以後,再回頭看新中國的這二十七年,真是感慨萬千,既感慨自己過去的淺薄無知,又反思這種不願深入去了解一個時代、但卻輕易下結論的判斷在先的認知模式。年少時候的我很有愛國熱情,但是思維非常簡單,總是一切向外求,向西方尋求,在國外十年後,卻反而變得更加喜歡向內尋求,尋求本國文化、歷史、傳統和制度環境中獨特的現代化遺產和現代化動力源,當然更加結合了當前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感覺到看待問題的角度竟是與十年前完全不同了。好了,有點扯遠了,現在回歸正題,來看一看,新中國的二十七年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貢獻。這里將超越簡單的好與壞的價值判斷,而是著重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新中國二十七年為我們留下的重要的現代化遺產

也許,當歷史的車輪前行到那麼一天,過去的歷史已不再被個人的恩怨好惡、不再被個人的經歷所完全影響的時候;當過去的慷慨激昂、壯懷激烈和血雨腥風逐漸沉澱為理性客觀的分析的時候;當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目標已經完全實現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新中國的頭二十七年,未來的史學家也許會寫下這樣的評價:1949年到1976年是中國現代化歷程上重要的階段,中國在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的領導下完成了民族國家構建的現代化第一階段的任務;通過特殊的政治動員的方式和土地改革讓中國第一次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盡管中國的經濟體制和治制度距離現代化的構建還依然非常遙遠。

⑵ 中國近現代史的沉淪到崛起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為止。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專災難、落屬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⑶ 中國的崛起在歷史有幾次

漢 三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的就不清楚了

⑷ 新中國崛起:是歷史的回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

堅持集體主義,就是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

⑸ 關於中國崛起的一些歷史重大事件

1、2001年上海APEC會議的召開,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專2002年,中國GDP躍居世屬界第六位;
3、2006年,中非論壇北京峰會召開;
4、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行,中國包攬51塊金牌,成為金牌數第一的國家;神州7號載人飛船實驗成功,中國宣布研發航空母艦;
5、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世博會;
6、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當今中國的崛起應該是從2001年算起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⑹ 中國崛起的史實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中,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排去了義和團運動

⑺ 中國近代史崛起的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7)中國崛起歷史回歸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歷史是現實的源頭。近代以後,中國飽受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磨難。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⑻ 中國歷史上與回歸有關的歷史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1997年7月1日當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長達155年的英國的統治,香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管理。絕大部份香港華裔居民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時間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再次被英法聯軍打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189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這三份條約正本由台灣當局外交部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2年,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了1997年7月1日起,中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行使主權和治權。

⑼ 近代中國由沉淪到崛起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中華文明在19世紀初之前一直是最先進的文明之一,但是到了19世紀,由於一專直是自然農業的發展屬方法,沒有產生現代科技,當西方文明來到亞洲,文明被嚴重的打擊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的簽訂,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外族的壓迫愈演愈烈,民族生死存亡危在旦夕,好多仁人志士不惜生命為民族振興而努力,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直到1949年,才成為獨立的國家。將來任重道遠,雖然困難重重,但中華文明必然重振昔日輝煌的。

⑽ 近代中國由沉淪到崛起的歷史回顧與展望(1500-2000)

近代中國一般指的是(1840-1949),從《南京條約》到《辛丑條約》中國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答封建社會。在救亡圖存的探索中,我們走過了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最後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轉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變得更加富強。

閱讀全文

與中國崛起歷史回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