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高考歷史小論文中國近代思想

高考歷史小論文中國近代思想

發布時間:2021-03-04 20:01:14

⑴ 中國近現代史小論文

中國近代處於過渡時代。從獨立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半獨立)並向殖民地演化,這是個向下沉淪的過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向資本主義演化,這是個向上發展的過程。兩個過程相互矛盾,又相互連結、相互制約,沒有國家的獨立,就不能保證社會的真正進步,而沒有社會的進步,則無法贏得國家的真正獨立。
阻止帝國主義滅亡中國和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人民,在於人民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反抗英國鴉片侵略和反抗英法聯軍侵略的兩次民族戰爭,反抗清朝統治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就是這種人民的偉大斗爭。洋務運動不屬於人民的反抗運動。它的歷史地位、歷史作用決不能和人民的偉大斗爭相提並論。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在洋務運動和人民斗爭之間,又存在著曲折的聯系,洋務運動可以說是民族戰爭和農民戰爭的副產品。封建統治階級中一部分有識之士,被民族戰爭的炮火所驚醒,探索戰爭勝敗的因由,利用農民戰爭所造成的新局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緩慢地逐步朝資本主義方向挪動,在暗地裡或客觀上為中國的獨立和進步積累著物質力量,因此,不能以其不屬於人民的反抗運動而完全抹煞。
從林則徐、魏源的引進洋炮、仿造戰船、「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馮桂芬、李鴻章的「采西學」、"制洋器」、「師其所長,奪其所恃」,一脈相承,明顯地表現出他們在民族戰爭炮火的洗禮下,為抵禦外侮而不惜「以夷變夏」的清醒的認識。向當時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學習,是近代中國爭取獨立和謀求進步的根本道路。
在19世紀60年代,曾經一度出現過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另一種可能的前景,那就是經過農民戰爭摧毀清朝統治。太平天國取得全國性勝利後,推行由洪仁牙設計的、全面向西方學習的《資政新篇》的方案。這種前景也許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更加光輝奪目。但是,太平天國畢竟是失敗了,可能沒有成為現實,燦爛的前景只不過是某些歷史學家們一廂情願的假設.嚴峻的歷史事實卻是:農民戰爭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舊權貴,打破了清朝「太阿從不下移」的祖宗「家法」,但沒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種局勢,使李鴻章等人能夠依靠鎮壓農民戰爭而嶄露頭角,成為新權貴;這些新權貴憑藉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權柄,在太平天國的廢墟上,把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其端緒的學習西方的主張著手付諸實施,並擴展開來,持續達數十年之久,形成了一個「圖富強」的洋務運動。對於李鴻章等人來說,鎮壓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自然是罪惡滔天;但鎮壓之後,他們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進取,為國家富強而向西方學習,為學習西方而對當時的封建頑固勢力進行斗爭,他們的所作所為,至少在客觀上導致了資本主義幼芽的出土。因此,洋務運動表現了中國社會進步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曲折地反映了農民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極端專制主義的封建統治和閉關鎖國的反動政策,嚴重地阻得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戕害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以至歷史進入了近代卻還沒有誕生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的任務,在始初階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階級的開明派來承擔。洋務運動既然是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運動,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的性質。後來被概括為』中學為體,酉學為用」的口號,恰當地體現了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封建主義是地主階級安身立命的根基。洋務派並沒有破毀這個根基的意願,而只是想在這個根基上嫁接點資本主義,本意甚至還在於強化這個根基。要求地主階級不去維護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作為地主階級,企圖在封建根基上嫁接點資本主義,還應該說是一種進步的傾向,開明的表現。因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向西方學習的始初階段仍有其積極意義。「中學為體」,歷來如此,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並不需要特別強調或者著力捍衛,洋務派揭櫫「中學為體」,無非企圖表明他們不是離經叛道。「西學為用』則是具有實踐意義的新思想,它針對封建頑固派妄自尊大、拒絕一切外來新知識的昏庸和愚昧,因而強調必須向西方學習。如果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便不難看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時的著眼點在於提倡和保護引進西學,只是到了後來,當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改變封建專制主義、實行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的時候,這個口號才具有抵制維新的反動性。

⑵ 幫我找幾篇大學歷史小論文 關於近代史的一個事件 1500字以上 謝了

摘要:西安事變被認為是 中國 現代 史上左右中國命運的重大 歷史 事件。本文結合史料分析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地位。
關鍵詞: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歷史地位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並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協助下和平解決的西安事變,幾乎攪動了整個中國,被公認為中國現代史上左右中國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正如郭冠英同志所說「如果沒有西安事變,沒有全國的大統一,沒有慘烈的武裝抗戰,則人事全非,一個獨裁專制的領袖,和一個忍辱含羞的政黨,在歷史舞台上將以何種臉譜出現。」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使中國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其歷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 發展 壯大的前景
自1927年,蔣介石「厲行清黨」,10年間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無法 計算 。 「九·一八」事變後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亦只存在了三年即被蔣介石「剿滅」。湘江一戰,中央紅軍8萬大軍損折過半,被迫不得不從南方撤退進行長征以完成戰略轉移的任務。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於甘肅會寧地區,但蔣介石仍窮追死堵,在西北設立了「剿匪」司令部,命張學良為剿匪副司令,對紅軍進行了第五次圍剿。「疲憊之師」的紅軍處境異常嚴峻,倖存下來的三萬余紅軍,既要北上抗日,又要對付國民黨的大舉反革命「圍剿」。正在這種危難關頭,「西安事變」發生並得以和平解決,恰恰解除了來自國民黨對紅軍的威脅,從而使共產黨獲得了喘息、休整的機會。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中國共產黨不斷與國民黨交涉,到1937年9月蔣介石發表談話「今凡為中國國民,但能信奉三民主義而努力救國者,政府當不問其過去如何,而咸使其有效忠國家之機會;對於國內任何派別,只要誠意救國,願在國民革命抗敵禦侮之旗幟下共同奮斗者,政府無不開誠接納,咸使集中於本黨領導之下,而一致努力。中國共產黨人既捐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於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誠一致,實踐其宣言所舉之諸點,更望其在禦侮救亡統一指揮之下,人人貢獻能力於國家,與全國同胞一致奮斗,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這無疑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和抗日救國的必要。
西安事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壯大了革命力量。「當時,社會各界人士都把中國共產黨看作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絡繹不絕地到中共代表團駐地訪問。」,和平談判代表團的領導人周恩來同志「對於來訪的人們」,「寧肯不休息,不吃飯,都要親切地予以接待,耐心地向他們解釋黨的主張,幫他們解除各種憂慮。」 「七·七事變」打響了抗日戰爭的槍聲後,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不斷地壯大起來。抗戰爆發時,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人少、兵少、地盤小,只有4萬多軍隊,一個陝甘寧邊區,從在1938~1943年短短的幾年裡,解放區軍隊發展到近47萬人,民兵200萬,游擊區和根據地人口約達一億。常言道:順流者昌。中國共產黨正是順應了抗日這股洪流昌盛地發展起來的。
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轉折點。它促使全國各種勢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各反蔣勢力明確表示擁蔣抗日,准備投入抗日第一線。它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西安事變」迫使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共抗日
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局出發毅然捐棄前嫌,將原來的抗日策略調整為「聯蔣抗日」;並在1937年2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促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之後,又與國民黨進行多次秘密談判,終於促使國民黨在「七·七事變」後公開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使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全國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動下,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棄反共內戰的錯誤政策。西安事變促使了國民黨政策的變化,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客觀上迫使蔣介石停止了剿共內戰之舉,爭取到了蔣介石抗日的承諾,使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
2.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已經有了抗日思想的萌芽,「西安事變」起了催化的作用。
1935年「華北事變」 發生,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日本對華的侵略進一步加深,日本問題已成為國民黨急需解決的問題。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確認了自1931年以來國難並未解除,而且更加嚴重的事實。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蔣介石在大會上作關於對外關系的演講時說:「和平未到完全絕望之時,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犧牲有犧牲之決心。……若到了和平絕望與犧牲之關頭,即將聽命黨國,下最後之決心。」這些都可看出,蔣介石已經開始有抗日想法。蔣介石也曾積極採取措施與中國共產黨聯系,他指出,「在如下基礎上,同共產黨達成協議是可能的,紅軍承認中央政府及司令部的權威,同時保持自己目前的編制,參加抗日戰爭」。1936年爆發了兩廣事變,蔣介石再次闡述國民黨的內外政策時表示:「吾人對外惟有以最大容忍與苦心,求全國國民之團結,對外遇有領土主權被侵害之事實發生,如用盡政府方法而無效,危及國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時,則必先以最後犧牲之決心,絕無絲毫猶豫之餘地。」蔣介石雖然已經認識到抗日的重要性,但並未完全放棄剿共。仍派張學良、楊虎城圍剿紅軍,張學良、楊虎城在圍剿中屢遭失敗,而與中共接觸,不願再攻打紅軍,蔣介石不惜親自到西安督戰,結果導致了西安事變的發生。

.

稍微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開始由封建君主制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將中國緊閉的大門打開,也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史進程。

19世紀中期,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它需要越來越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同時也具有了征服世界各地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在當時,資本主義是先進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而它本身具有擴張的本性,它需要足夠大的活動空間,註定要征服世界落後地區。

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是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對外擴張願望強烈,又有印度作為在亞洲擴張的基地,從而英國成為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 其根本目的是想要打開中國的經濟以及原料市場。因為在此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優勢地位。英國為扭轉這個局面,就開始對華走私鴉片。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中國的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使中國失去了一部分主權。

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必然發生變化。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戰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對,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且,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深入,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革命任務也必然發生變化。戰前,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農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鴉片戰爭期間,面對西方列強先進的武器裝備,清政府中的一些先進人士逐漸認識到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落後。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揭開了向西方學習、尋求救亡圖存道路的序幕;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邁出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也成為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變化的主流。

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發展。

鴉片戰爭的失敗把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開始成為時代主題, 讓中國人逐漸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這個歷史現實。人們士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圍繞著向西方學習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形成的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運動,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在痛定思痛之後,一些有志之士必然看到了西方國家制度的優越性,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見賢思齊」,因此,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就成了當時的一股潮流。但是各個階層的目的卻不一樣。太平天國農民階級領袖提出改革內政建設國家新方案,主張學習並發展資本主義,妄圖建立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他們受到時代和階級局限性,對西方認識較為淺薄。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清王朝中的地主階級先進知識分子拋棄夜郎自大觀念,開始注目世界,並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以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這是因為鴉片戰爭使民族矛盾激化所造成的,也是其愛國立場決定的。地主階級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看到外國先進技術。所以為了維護清朝統治而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其結果必然是各階層都開始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歷程。

⑶ 高中歷史小論文!講《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該以什麼為論點,從哪些方面入手,最好列舉一些例子,謝謝

以中國近現代化為論點,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習俗、站在全球角度看中國等方面入手。例子就不舉了,你學的很多內容都在這個答題的范圍里。

⑷ 歷史小論文:有關近代史

南方談話

⑸ 以近代社會轉型為主題,一近代化史觀為指導思想的高中歷史小論文

①我贊成「沖擊—反應」模式認為中國傳統歷史發展是屬於停滯的,中國社會自身是無法產生進入近代社會的動力,所以中國要進入近代社會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沖擊」,中國「反應」其「沖擊」,這種模式突顯了外部的「沖擊」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

②如材料中所指中國自鴉片戰爭沖擊後,依然引不起足夠的反應,於是接著第二次鴉片戰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巨大的沖擊下中國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展了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一步一步向西方學習,由學習「器物」到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的「制
,度」 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 , 「思想」 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外部巨大的 「沖擊」——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和凡爾賽和約等事件的發生。不能不說外部的
「沖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有著影響,從上述中國近代歷史發展軌跡可以得知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國外的「沖擊」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這種模式還是很有啟發意義。
《共產黨宣言》所述「資本主義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世界擴張過程中,非正義的侵略者同時又往往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者;而正義的反侵略者常常又是落後者,以貪欲為動機的侵略過程常常成為歷史不自覺的工具。

③中國社會踏上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近代化道路,
當然我並不贊同西方的一些史學家的論斷:鴉片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中國的近代化。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即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確實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鏈條,
給中國提早走向近代化提供了一種契機,使 19 世紀的中國由封建落後走向了近代化。

⑹ 結合中國近代史上的侵華戰爭,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急~~~~~~~

哈哈,,我也是26中的,,唉,,過來找這個的,,哈哈,,同命相連,,,唉..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
日軍佔領上海後,直逼南京。國民黨軍隊在南京外圍與日軍多次進行激戰,但未能阻擋日軍的多路攻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亂中被日軍佔領。日軍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揮下,在南京地區燒殺淫掠無所不為。
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餘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屍滅跡。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餘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餘全部被殺害。
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餘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拋屍江中,只有數人倖免。
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餘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
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餘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復用刺刀亂戳,最後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余骸骨投入長江。令人發指者,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後,「比賽又在進行」。
在日軍進入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全城發生2萬起強奸、輪奸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倖免。許多婦女在被強奸之後又遭槍殺、毀屍,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和財產化為灰燼。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劫後的南京,滿目荒涼」。

⑺ 高中歷史論文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以鴉片戰爭為轉折點,中國被迫放棄了「閉關自守」的政策,開始受到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響。1840年,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滿足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需要,謀求打開中國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蓄意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據此,中國的領土主權、貿易主權、關稅主權等一系列主權遭到破壞。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大規模的商品侵略和資本侵略,西方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也隨之傳入我國。最早認識到中國落後狀況的有識之士是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他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隨後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先後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國人進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中國的社會生活也從多個層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一些大城市變化更為明顯。
從「衣」的方面來說。人們的衣著服飾基本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審美價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裝逐漸進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間,青年學生率先剪掉象徵清王朝的辮子,表示反對封建專制的決心。經過改制的中山裝受到維新人士的歡迎。第三,20世紀20、30年代,服飾有了更大變化。在服裝變化中,穿洋裝是一大時尚,這不能簡單地歸於崇洋的傾向。民主制的確立激勵了人們對西方民主社會的嚮往,人們醉心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認為由這種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會的前進方向,洋裝是文明的象徵,受到人們的喜愛。社會實踐的結果是,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並未取代中國服裝,而是促進了中國服裝的改良。中山裝的出現,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以西服為模本,改大翻領為立領,四個貼口袋,五個扣。女性服裝一改寬大直筒式的滿裝,依照西方的人體曲線美加以剪裁,演變成今日的旗袍。這都是沿用西式服裝的審美和價值觀念,結合中國傳統的某些形制而創作的新服飾,可謂西體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麼,不穿什麼是個人行為,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們把個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視為個體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力。個性解放的呼聲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生活慾望,在穿著打扮上追新求異,西裝革履,長袍馬褂,真正開始了服裝自由穿著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服裝的變化得風氣之先,敏感地表現了文化氣候的走向。

⑻ 找一篇《我眼中的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小論文

我眼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勤勞勇敢的華夏兒女創造了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 在漫長的歲月里,曾經走在世界的前列。19 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協工業革命的雄 風,蒸蒸日上;而中國卻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清王朝的統治風雨飄搖,江河日下, 日落西山。 1840 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 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 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 有公然入侵, 也有不宣而戰; 有單獨入侵, 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 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 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 出兵控制, 竊取中國軍事要地; 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 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 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 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 進行了長時期的、 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 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 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 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 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 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以上歷史事件均是我在書本上看到的,以前對歷史很是喜愛,是歷史讓我了解了我們國 家的發展, 了解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民族, 同時也是歷史讓我彷彿看到了各位英雄人物的精 彩事跡, 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我們炎黃子孫的未來, 給予了我們至高無上的權利, 這是我從歷史書里所感悟到的。 在史書里我們也許會憎恨某些歷史人物,要不是因為他也不會有有我們國家的衰落,就 拿李鴻章來說吧,他是簽過賣國條約最多的一位官員,在史書里,說他是不折不扣的賣國奴 也不回過。但是,別的書籍上有記載說,其實李鴻章做這些都不是自己的意願,而卻他到死 都不願閉眼,不像自己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憤恨中,他死不瞑目啊。 對於史書, 我不會過分的去相信, 因為我覺得史書也是某位歷史人物在閑暇時候的消遣, 每件歷史事件的發生他不會總是在場,所以難免出現錯誤。 歷史, 何謂歷史?以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把已經發生的事經過某人加工記載下來。不過老師 說只有已經發生過的並且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才能成其為歷史。 不過不管如何, 歷史已經成為 歷史,我們不用再去追究誰的對與錯。我認為現在的某些人總是拽著過去不放,其實我很鄙 視的。 我們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自己的國家的過去,每個人總得先了解自己 的過去才能更好的紮根於未來, 才會有民族自豪感。 我就是我這學期學習近現代史所受所感。

⑼ 寫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論文

巍巍中華, 雄踞亞陸, 山河壯麗, 人傑地靈。她不僅以悠久的歷史文明著稱於世, 而且又是一個富有深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直作為我們民族的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綿延不斷, 與時常新。從鴉片戰爭起, 中國遭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中國社會在被動依附的狀態下開始了近代歷史進程,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煥發
著新的歷史特點, 激勵和啟迪中國人民去譜寫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和中華振興的歷史新篇章。
第一, 反對侵略, 維護獨立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獨立、自由的民族, 從不甘屈服於外來的侵略和奴役。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也是中國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當有「 世界的工場」之稱的英國憑借近代的武力發動侵略後, 中國人民無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敵、反對投降, 成了鴉片戰爭時期愛國主義的中心內容。「 上公聲望懾蠻夷, 一檄賢於十萬師」 。在偉大的禁煙運動和抗英斗爭中, 具有愛國重民思想的林則徐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廣東查禁鴉片, 「 原知此役乃蹈湯火, 早已置禍福榮辱於度外」 , 決心「 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堅決性。六三虎門銷煙的壯麗畫面雕刻在夭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它作為近代愛國史詩的第一章永遠銘勒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 因義生憤憤生勇」 , 「 家室田廬須保衛」 。面對英軍的野蠻入侵, 三元里人民義聲如雷, 手
持犁鋤和簡陋武器, 齊心合力把「 強徒摧』, 。「 奉命剿賊, 有進無退」 , 不惜「 為國捐軀』, 。這
就是關夭培、陳化成等愛國官兵們的精忠報國思想。「 守士之義, 不可以不死。」 富有報國情
操的姚懷祥等愛國文官亦能同赴國盪。乍浦、鎮江駐防旗兵的血戰, 隆福兵敗自刻, 海齡合家殉
難, 則充分表現了少數民族官兵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子隨父死不顧身, 母聞子死數點
首』 。葛雲飛的老母稱贊兒子死得忠勇, 陳連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國難。大學士王鼎甚至以屍諫反對投降。這種反侵略的斗爭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頑強的斗爭精神, 是一個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可貴的品格。鴉片戰爭後, 中國人民不斷繼承和發揚這種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 通過歷次民族保衛戰爭、邊疆自衛反擊戰爭、反洋教斗爭、反帝愛國運動以及其他各種反侵略斗爭形式, 為反對外國侵峰, 捍衛民族獨立, 進行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斗爭。所以資本帝國主義永遠不能實現滅亡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 中國人民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曾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自明清以降, 由於封建經濟的停滯, 中國日漸落後於世界歷史的行程。從中外關系來說, 鴉片戰爭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進的外來勢力的侵略並被其打敗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結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歷史厄運,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漸從閉塞、自滿、愚昧、落後的狀態中覺醒。在鴉片戰爭後的一個很長時期內, 中國有識之士稱中國
社會狀況和中外關系所發生的變化為「 古今之變局」 , 從中總結出落後挨打的教訓, 多維地認識西方世界, 多維地反省中國自身, 在憂憤、求索和抗爭中探尋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的道路。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以求實的態度正對現實, 不斷自我克服陳舊觀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組織翻譯西洋書報, 編撰《四洲志》, 首先開眼看世界。魏源心懷戰敗的「 積感」 , 發憤作《聖武記》和《海國圖志》, 要求「 過時而悔」 , 主張通過「 以夷款夷」 開門通商, 「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林、魏的「 師夷制夷」主張是一種包容「 知夷」和「 師夷」兩方面內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當時除林、魏主張「 師夷」外, 大多數愛國者,包括疾呼「 欲中國稍習夷事」的姚瑩在內,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層次上, 而對「 師夷」還缺乏明確的認識。這表明, 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在其起始時就具有艱難曲折的性質。只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所受的打擊更加嚴重, 教訓更加深刻, 「 師夷長技」的主張才被付諸實踐。追到甲午中日戰爭失敗, 中國人又從對洋務運動理性偏誤的檢討中提高了認識, 近代中國學習外國的潮流被推進到一個更新的階段。
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表明, 中國由於落後一再挨打, 這又激發人們要求向外國學習。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始終包含反對外國侵略和學習外國先進兩方面的內涵。鴉片戰爭時期, 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最先體現了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的關系。魏源徵引古語說過「 善師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 外夷制之」。鴉片戰爭後中國長期不能扭轉落後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於帝國主義的貪婪和兇殘外, 從中國自身的因素考慮, 這與「 不善師外夷」有關。再之, 近代世界自資本主義產生後, 逐漸形成了世界市場, 從而使世界各國的發展出現了某種一體化的趨向。從此, 任何一國的存在和發展都
離不開世界, 離不開世界市場。不管你願意與不願意, 自覺與不自覺, 都必須以某種方式進入世界市場, 參與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堅決反對「 封關禁海」。張際亮也說「 今日之勢, 既不能閉關絕市以清其流, 則唯有因勢補救而已」 ⑩ 。魏源則從對英國「 專行賈,且佐商賈以行兵』。的認識出發, 提出通過「款夷」通商以實現「 自修自強」 。自魏源的《海國圖志>獎勵國民對外之觀念氣「 國人亦因有是書略知求知識於世界』, , 中國人的世界觀念和世界市場意識逐漸明朗和開闊起來。王韜盛贊魏源的「 『師長夕一說, 實倡先聲」 。並認定「 中外通商之舉, 將與地球相終始』, 。, 不可逆轉。為此,鄭觀應闡發「 商戰」思想。及至孫中山則更高倡「 行開放主義, 「 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 。可見, 從鴉片戰爭起,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 積極參與世界市場和國際競爭, 是近代愛國主義潮流的又一重要內涵。
第三, 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內省意識傳統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者充滿反求諸己的憤發圖強精神。他們懷有強烈的社會危機感和歷史責任感, 批判現實, 呼籲改革。鴉片戰爭前夕,龔自珍強調「 夭地, 人自造, 眾人自造, 非聖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喚風雷, 憧憬「 更法」 。鴉片戰爭後, 魏源及時總結了戰爭失敗的教訓, 提出了「 自修自強」和「 富國強兵」的口號。他從「 御夷」 、「 善後」的角度, 強調「 治內詳於治外」 、「 以治內為治外」 。他從外御強敵必先革除弊政這種重視「 內治」的思想出發,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虛」 即虛驕浮誇的中國政治的這「 兩大積患」 ⑩ , 使中國政治清明, 社會充滿生機, 從而藉以轉弱為強, 使外國侵略勢力折服。他非常重視和強調當政者在開啟「 人心」 、轉移「 風氣」 、「 自修自強」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學習工藝」使俄國稱雄歐洲的故事, 勸諫清廷「 厲精淬志」 , 「 足國而足兵」。, 使中國臻致富強。這種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 把反對侵略和學習西方、外御強敵和內革弊政結合起來的愛國主張, 代表了近代愛國主義新潮流。
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還有一個突出的可貴之處, 這就是他們富有重民思想。他們相信民眾有愛國心, 愛國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們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魏源在提出學習西方造炮製船時, 主張除官辦外, 應允許商辦和從事民用產品的製造。並說「 風氣日開, 智慧日出, 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國人民能像西方各國人民那樣使國家臻致富強。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能夠振興的希望所在。一個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難振作, 就會喪失前途。鴉片戰爭時期, 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 充滿發憤圖強精神, 重視「 內治」 , 呼籲改革, 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這種愛國與重民相結合的情思, 彌為珍貴。他們無愧是近代愛國主義的「 前驅先路」總之, 自從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帷幕後,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開始以反對侵略、維護獨立、面向世界、善師人長、注重「 內治」 、致力富強等為主要內涵, 這就把優患與發憤、求索與開拓、愛國與重民、御外和治內、民族精神與世界觀念結合起來, 從而開拓了近代中國愛國主
義潮流的新方向。當年, 國勢砧危, 人民苦難, 從林則徐、魏源到康有為、孫中山等近代愛國者不斷發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 使近代中國民族振興之路逐漸明亮。今天, 中華國運已經回轉, 香港已經回歸, 只要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愛國主義精神, 沿著立足祖國、放眼世界、振興中華的道路奮勇前進,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前景和現代化事業必將更加燦爛和輝煌.

⑽ 本人高中生 急需一篇800字左右中國近代史小論文 1. 近代史即可 通順較好即可 內容無其

我眼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勤勞勇敢的華夏兒女創造了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 在漫長的歲月里,曾經走在世界的前列。19 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協工業革命的雄 風,蒸蒸日上;而中國卻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清王朝的統治風雨飄搖,江河日下, 日落西山。 1840 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 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 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 有公然入侵, 也有不宣而戰; 有單獨入侵, 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 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 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 出兵控制, 竊取中國軍事要地; 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 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 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 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 進行了長時期的、 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 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 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 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 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 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以上歷史事件均是我在書本上看到的,以前對歷史很是喜愛,是歷史讓我了解了我們國 家的發展, 了解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民族, 同時也是歷史讓我彷彿看到了各位英雄人物的精 彩事跡, 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我們炎黃子孫的未來, 給予了我們至高無上的權利, 這是我從歷史書里所感悟到的。 在史書里我們也許會憎恨某些歷史人物,要不是因為他也不會有有我們國家的衰落,就 拿李鴻章來說吧,他是簽過賣國條約最多的一位官員,在史書里,說他是不折不扣的賣國奴 也不回過。但是,別的書籍上有記載說,其實李鴻章做這些都不是自己的意願,而卻他到死 都不願閉眼,不像自己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憤恨中,他死不瞑目啊。 對於史書, 我不會過分的去相信, 因為我覺得史書也是某位歷史人物在閑暇時候的消遣, 每件歷史事件的發生他不會總是在場,所以難免出現錯誤。 歷史, 何謂歷史?以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把已經發生的事經過某人加工記載下來。不過老師 說只有已經發生過的並且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才能成其為歷史。 不過不管如何, 歷史已經成為 歷史,我們不用再去追究誰的對與錯。我認為現在的某些人總是拽著過去不放,其實我很鄙 視的。 我們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自己的國家的過去,每個人總得先了解自己 的過去才能更好的紮根於未來, 才會有民族自豪感。 我就是我這學期學習近現代史所受所感。有600字左右不過你總得加點自己的吧,不然容易穿幫行的話就採納了吧!

閱讀全文

與高考歷史小論文中國近代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