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清廉出名的人

中國歷史上清廉出名的人

發布時間:2021-03-04 17:56:34

Ⅰ 我國的歷史上三個著名的廉潔為官的人

於成龍:
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寧(今離石)人。明崇禎年間,他曾考取過副榜貢生,倡導經世之學。清取代明而起後,他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為廣西羅城縣知縣,從此開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後,由於其政績昭著,又屢被提升。曾先後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168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兩江總督任所。死後被謚為「清端」。其著作有《於清端公政書》。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隸巡撫時,康熙就曾稱譽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於同年南巡時,又在「延訪吏治理,博採輿論」,對各級官吏進行稽核考察的過程中,再次稱贊說:「原任江南、江西總督於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其「居官清正,實為天下廉吏第一」。

鄭板橋:
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金石、書畫家。他在山東濰縣任知縣時,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深為百姓擁戴,有詩為證:
衙齋卧聽蕭蕭竹,
疑是人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於謙:
是明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間,他由河南巡撫調京任兵部侍郎時,河南幕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吧!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的。」於謙聽罷仰面大笑,笑罷秉筆賦詩以明志: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
詩里行間的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使用的,如果都被當官的拿去討好了上司,就會給人民生活所需帶來困難,不要讓老百姓指戳脊背。從此「兩袖清風朝天去」掛上他的門楣,以示不為利祿所動。「兩袖清風」還被引申為「品德正直清廉官員」的代名詞。
於謙為官之清廉剛正,一生家無私積,是與他青年時代讀書寫下言志詩《石灰吟》密切關聯的: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歷史人物中,最清廉的人是誰

清廉抄的官並不少,但是如果說最清廉,那就非明代的海瑞莫屬了。

明代的官俸祿非常低,官員如果僅僅靠俸祿,根本無法滿足全家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海瑞就是完全靠俸祿生活的人,以至於他窮的只有在老媽生日那天才能買幾兩肉改善改善,而他買肉居然成為官場的大新聞。

海瑞眼裡不揉沙子,他對自己要求高也就罷了,但是他還要求別的官也像他一樣,因此當他被任命為知府時,他的上級和下級一致反對,一些屬下甚至不惜辭職,也不在他手下當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海瑞的至清與至廉可謂古今第一人。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清官分別是誰

1、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趙廣漢

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黃霸(?-公元前51)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徐有功(?-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狄仁傑(公元607-700)

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包拯(公元999-1062)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7、況鍾(公元1383-1442)
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8、海瑞(公元1514-1587)
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9、湯斌(公元1627-1687)

字孔伯,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10、於成龍(1617-1684)

字北溟,清山西永寧人。謚「清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聲朝野。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當面褒贊他為「今時清官第一」。於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於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Ⅳ 歷史上有哪些清廉正直的人

暈,四樓的,於來謙是明源英宗時的名臣,不是宋朝。海瑞是明朝嘉靖時的清官,剛直不阿,兩袖清風,不是清朝的那些奴才。
恩,下邊是引用的
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Ⅳ 我國歷史上三個著名的廉潔為官的人.

大義退玉璧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
任太史令時,朝中最得勢的將軍李廣利千方百計想拉攏他,便派家人給他送來一對珍貴的玉璧。司馬遷之女妹絹見這對晶瑩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歡,司馬遷卻深情地開導女兒說:「玉璧貴在無瑕,人也應如此。如果我收下這對玉璧,心靈上就會留下斑污,並要受制於人。」說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拒收金錯刀漢代天文學家張衡:
曾兩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間相牗地方官牘。當時,世風日下,弊政甚多,但張衡法治嚴明,著力打擊那些地方豪強劣紳。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來「金錯刀」,進行賄賂。然而,張衡並沒有被金錢所誘惑,他憤然拒收「金錯刀」,使這些富豪的陰謀徹底破產。張衡堅持「法治不失志」,過了不久,郡中上下肅然,民風大正,百姓安居樂業。
妙語辭寶硯北宋宰相王安石:
善詩好文,且酷愛收藏文房諸寶。有一位地方官員為了巴結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門送來一方寶硯,並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誇獎這方寶硯「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聽了後,笑著反問他:「縱得一提水,又能值幾何牽」羞得那人無言以答,只好收起寶硯起身告辭而去。
黃金難換心明代李汰:
任朝廷主考官時,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黃金,請他給予通融,當即遭到李汰的回絕。他還揮筆寫下了一首表露心跡的拒賄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檄文禁饋送清代乾隆年間,張伯行出任江蘇巡撫。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別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牽」他正是這樣惠政礪己,廉潔自律,始終不違誓言,在歷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譽。
施公名施世倫:
當時是有名的清官,人們把他比之於包公,他的事跡在民間特別是在江浙一帶廣為流傳。 《施公案》講述的是他在俠士黃天霸的協助下 偵破疑難案件,懲治惡霸豪強,救助無辜受 害百姓 的故事。施公的足跡遍及江蘇 省:在江都(今揚州市),捉拿佛門敗類九黃僧人、七珠姑姑,擒獲惡霸關升; 在天津關,平息了蘇州船幫與杭州船幫的打鬥;在徐州、宿遷縣,收伏張桂蘭、 郝其鸞;在沐陽縣,捉拿郎如豹;在贛榆縣,處決假知縣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馬湖水寨,執水賊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婦殺丈夫案、費德功控民女案,殺盜賊余成龍、殺惡霸.

於謙:
是明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間,他由河南巡撫調京任兵部侍郎時,河南幕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吧!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的。」於謙聽罷仰面大笑,笑罷秉筆賦詩以明志: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
詩里行間的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使用的,如果都被當官的拿去討好了上司,就會給人民生活所需帶來困難,不要讓老百姓指戳脊背。從此「兩袖清風朝天去」掛上他的門楣,以示不為利祿所動。「兩袖清風」還被引申為「品德正直清廉官員」的代名詞。
於謙為官之清廉剛正,一生家無私積,是與他青年時代讀書寫下言志詩《石灰吟》密切關聯的: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鄭板橋:
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金石、書畫家。他在山東濰縣任知縣時,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深為百姓擁戴,有詩為證:
衙齋卧聽蕭蕭竹,
疑是人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於成龍:
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寧(今離石)人。明崇禎年間,他曾考取過副榜貢生,倡導經世之學。清取代明而起後,他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為廣西羅城縣知縣,從此開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後,由於其政績昭著,又屢被提升。曾先後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168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兩江總督任所。死後被謚為「清端」。其著作有《於清端公政書》。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隸巡撫時,康熙就曾稱譽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於同年南巡時,又在「延訪吏治理,博採輿論」,對各級官吏進行稽核考察的過程中,再次稱贊說:「原任江南、江西總督於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其「居官清正,實為天下廉吏第一」。

Ⅵ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清官

中國古代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

    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

    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Ⅶ 歷史有哪些廉潔名人

清正廉潔的有,「強項令「董少平,「閻羅包老」包青天(包拯),「提刑司」宋慈版,「大明清官」海瑞權,宋朝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被秦二世胡亥處以五大極刑的李斯,被暗殺的「蘇秦「,秦國的最大的大功臣,被五馬分屍的「商鞅「,東漢末年的貂蟬的養父「王允」,晉朝司馬一族的「司馬相如」,中國史上被朱元章處以最極刑「誅十族」的「宋廉」(因為頂撞朱元章,讓朱元章下不了台),狄仁傑,紀曉嵐,諸葛亮,龐統,徐庶等等,多啊!希望樓主給個分,

Ⅷ 中國古代清廉正直的人

海瑞 丈夫所志在經國。——海瑞
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海南瓊山人。回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治黎策》中舉人,嘉靖三十二年到福建延平府任南平縣儒學教諭。嘉靖三十六年任浙江淳安縣知縣,在任期間著有《淳安政事》。嘉靖四十三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迷信道教,講究長生之術,不理朝綱,以死上疏,條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觸怒嘉靖皇帝,皇帝讀罷此奏疏,非常憤怒。傳說他當時把奏摺往地上一摔,嘴裡喊叫:「抓住這個人,不要讓他跑了!」旁邊一個宦官為了平息皇帝的怒氣,就不慌不忙地跪奏:「萬歲不必動怒。這個人向來就有痴名,聽說他已自知必死無疑,所以他在遞上奏本以前就買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訣別,仆從已經嚇得統統逃散。這個人是不會逃跑的」。嘉靖聽完,長嘆一聲,又從地上撿起奏本一讀再讀。

嘉靖把奏章留中不發。他有時把海瑞比做古代的忠臣比干,但是皇帝不想自己成為商紂。有時又痛?海瑞為「那個咒?我的畜物」。有時他責打官女,宮女就會在背後偷偷地說:「他自己給海瑞罵了,就找咱們出氣!」 後海瑞終被被罷官入獄,在獄中住了10個月。嘉靖世宗皇帝死後,穆宗即位,恢復海瑞原職,改任兵部武庫司主事。隆慶元年調尚寶司任司丞,後升審讞平反冤獄的大理寺寺丞、南京有通政。隆慶三年升金部御史巡按應天。此期間,他黜貪官、搏豪強、整治宿弊,使權豪勢宦斂手屏息,同時也觸怒權貴,遭到打擊。隆慶四年因抑制豪強,被劾離職,返回原籍。後張居正當權,張居正政見與海瑞不合,始終沒有起用海瑞。

張居正死後、萬曆十二年(1584)朝廷又召回起用,任通政司左通政,萬曆十三年任南京右金都御史,未到任就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後升南京都御史。萬曆十五年(1587)因病卒於南京。出喪那天,送葬的百姓如喪考妣,隊列長達百里之多,朝廷贈太子少保,賜祭,謚忠介。海瑞以「直言敢諫」稱著於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據《明史》記海瑞「秉剛勁之性,憨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勵,誠為人所難能」。

Ⅸ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廉潔八位官員

西門豹
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
趙廣漢
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 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
黃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 -- 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
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 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 " 法官 " ,被當時人譽為 " 自古無有 " 的好官。?
狄仁傑

(公元 630-700 ),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為 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 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包拯
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 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二刻拍案驚奇》講過一個故事。朱熹在福建崇安縣當知縣時,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個小民狀告大姓侵佔自己的祖墳。古人重風水,朱熹就是風水高手,當時豪門富戶占奪小民好墳地的案子很多,朱熹決定親自去查驗。到墳頭一看,果然是塊風水寶地。大姓申辯說:「這本來就是我家新修的墳頭,大人您看,泥土還沒干呢,怎麼成了他家的祖墳?」小民申辯道:「墳頭雖然是新的,那是新蓋的,底下還有老土,卻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鐵鍬挖,果然挖出了一塊墓碑,上面赫然列著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為憑,鐵證如山,必然是大姓貪圖小民祖墳風水好,惡意侵佔。於是判了大姓一個強占田土之罪,將墳地判給了小民。 朱熹斷了此案,好不得意,覺得「此等鋤強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誰人肯做?」卻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來小民知道朱熹一向專門打擊富豪大戶,憎惡他們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後來告狀,朱熹果然中計。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夢溪筆談》記載過他的一件糗事。包拯坐鎮開封府時,有人犯法,按律應處脊杖。這人賄賂了一個小吏,想讓其幫忙免去這頓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錢,與他約定:開堂時只管大聲喊冤,其他的事交給我。開堂問罪,那人果真呼號喊冤,分辨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煩,惡聲呵斥:「不就是脊杖嗎,受就受了,啰嗦什麼?」包拯見小吏如此越權跋扈,大怒,將其杖責,卻把犯法的從輕發落了。小吏雖挨了打,卻得了錢,犯法者出了錢,免了一頓打,大家雙贏,輸的是包拯。
況鍾
況鍾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 40 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 20 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經研發過一套斷案標准:「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世事繁雜,海大人不是福爾摩斯,遇到斷不了的案子,乾脆一律傾向弱者,自以為心安理得。海瑞絕不是這套原則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後,有很多官員都曾這么干過,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號——「清官」。
袁可立
袁可立
(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為民請命。二十八歲彈劾比他官大五級的應天巡撫,力雪蘇州太守石昆玉冤案。萬曆十七年,他出任蘇州府推官。時蘇州「胥吏抱牘如山,公片言立決,如風掃籜。」(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稱,按治豪橫而忤應天巡撫李淶,權勢傾天的巡撫反誣太守有罪,袁可立力雪其冤。援引大明律「對中丞誦之,其聲琅琅。中丞愧甚,舉屏自障。公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一時轟動江南,以治行第一擢袁可立山西道監察御史,吳民簞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絕。 萬曆二十三年,巡視京都西城,有皇帝弄臣殺人,百官不敢問,袁可立重捶抵罪。「會有一璫殺人,公廉其狀,捕而繩之,法不少借」(《墓誌銘》)。即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門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殺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顧可脫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抗旨將弄臣正法於市,萬民呼「袁青天」,由是觸怒權貴。 萬曆時皇帝寵信後宮,朝綱廢弛。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門,袁可立上疏針砭時弊,奪俸一年。袁可立不為動,再次直言問責皇帝:「親郊祀,勤朝講,批章奏,錄遺賢,明賞罰,化朋黨」(《墓誌銘》)。疏上,削職為民二十六年,史稱「震門之冤」,朝中大臣為袁可立鳴冤者十數年不絕,帝皆不聽。 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間,官拜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書,因公開反對魏忠賢再遭罷官。袁可立為人公正廉直,顧大局。魏忠賢專權亂政,朝中黨派紛爭。袁可立深為國事所憂,思想傾向東林,魏忠賢由是恨他。他的同年高攀龍致書袁可立:「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高攀龍《答袁節寰中丞》)」。從此袁可立與閹黨的關系勢成水火,每議事「數有所抵牾,欲自請外」(《節寰袁公傳》)。魏忠賢欲勾陷可立,派出大批爪牙「卒日環伺公門,思坐以不法」,但終因袁可立剛正廉潔「而無可乘借。」(《墓誌銘》) 天啟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科道公推袁可立南京戶部尚書,魏忠賢阻,再推兵部尚書參贊機務。魏忠賢又作梗,以自己心腹劉廷元代袁可立掌南兵部。時北則崔呈秀為本兵,自袁可立去職,天下兵馬大權魏閹一手握定,忠賢推戴之勢成矣。袁可立「歸而魏焰益肆」。黃道周說:「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於成龍
於成龍
(1617-1684) 字北溟,號於山,清山西永寧(今呂梁離石)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聲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當面褒贊他為「今時清官第一」。於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於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中國十大清官,還得說一句,資料來自網路

Ⅹ 歷史上有那麼名人是廉潔的典範

「以不貪為寶」的子罕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公儀休嗜魚
.

公儀休很喜歡吃魚,當了魯國的相國後,全國各地很多人送魚給他,他都一一婉言謝絕了。他的學生勸他說:「先生,這么喜歡吃魚,別人把魚送上門來,為何又不要了呢?」
他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收下別人所送的魚。如果我經常收受別人送的魚,就會背上徇私受賄之罪,說不定哪一天會免去我相國的職務,到那時,我這個喜歡吃魚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魚吃了。現在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魯君就不會隨隨便便地免掉我相國的職務,只要不免掉我的職務,就常常有魚吃了。」這真是懂得他人利益和自已利益關系的人啊!

劉寵

劉寵,字祖榮,東漢牟平人。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青年時期,劉寵因「明經」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政績有聲。後升任豫章、會稽太守,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後升職入京,山陰縣(會稽郡首縣,今浙江紹興)有五六位須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百文錢贈他。劉寵不肯接受,只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以作紀念,後人便稱他為「一錢太守」。清代監察御史楊維喬在詩中寫道:「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無私無畏的楊震

提起東漢人楊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對他的卻金「四知」熟悉。這個史料,在反腐敗的文章里是經常被引用的。
還是從這個史料入手,來認識楊震吧。楊震在出仕東萊太守期間,因公務途徑昌邑。縣令王密本是荊州的茂才,曾得到楊震的推薦。這天已夜裡,王密謁見楊震時,從懷里取出金10斤相贈。楊震毅然拒絕,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還是推卻不受,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見他如此廉正摯誠,只好羞愧地出門而去。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清廉出名的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