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4分)
(2)西周實行分封制內;容秦朝實行郡縣制;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3分)
(3)秦朝設置丞相,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被分割;明朝廢除丞相,君主專制空前強化。(3分)
(4)相權受到限制、分割和削弱,皇權加強。(2分)
『貳』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我想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
(1)周朝:實來行分封制。源秦漢:郡縣制和察舉制。意義:促進民族、民主精神的覺醒。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或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相似性:權力的分割和制約。區別:三省六部制是為了加強皇權、維護封建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為了限制專制獨裁、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3)突破短時段,進行貫通的長時段研究。 |
『叄』 辨析題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政權後,進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的社會主義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徹底的變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所謂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
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稱社會主義改造為最偉大,最深刻變革是因為: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
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
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
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
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
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
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
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
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
『肆』 閱讀下列材料,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中國在歷史上產生過九個統一的全國的大朝代,我
(1)政治結構: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轉變(或從貴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轉回變)。經濟格局:答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選官制度:由察舉制向科舉制轉變。 (2)政治方面:如廢宰相,設內閣、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特務統治等。對外經濟與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學東漸,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等。在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中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國社會面臨深重的危機。 |
『伍』 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鑒和重新認識。閱讀
(1)成就來:實現了自從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轉變;完成了從分封制到中央集權制的轉變。 關系:廢井田,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廢分封、行縣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8分) (2)教育思想:注重實用。 措施:改革科舉考試內容,廢除詩賦取士,注重經義策論;廢明經科設明法科(應從「破除舊制」和「採用新法」兩個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 (3)士:改革科舉制度農: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兵:將兵法,保甲法,商:市易法,(4分) (4)商鞅變法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順應 歷史發展潮流而進行的改革,王安石變法則是面臨社會危機為維護封建統治而進行的變法。(2分)
『陸』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與分封制相適應,商周的官
(1)區別:分封制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實行世卿世祿制;郡縣制下郡縣長官回由君主任免,對君主負責答(「選賢任能」)。 意義:國家管理人員由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領主,徹底打破了世卿世祿制,使貴族政治轉化為官僚政治。 (2)皇帝至高無上,皇權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廢除。皇權專制不斷加強。
『柒』 上述事件發生的同時中國處於明朝,此時中國在思想領域上實行是什麼制度,中國歷史上
答案:來 1天主教會的源神學統治 2人文主義的思想讓這層紗幕最先煙消雲散 3是14世紀-16世紀的文藝復興 4他是但丁 他創作了長詩《神曲》表達了執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對歐洲後世的詩歌創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5 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思想的文化運動 6 中國思想領域實行八股取士制度 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最早出現於百家爭鳴
『捌』 中國歷史上的哪些制度直接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衰落
在中國的古代,我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是世界上面最強的國家,可是到了近代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卻陷入了停滯當中,這也導致了我國近代一百多年的落後,以及落後所帶來的屈辱。 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造就我們發達的文明和輝煌的文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兩項制度,可是造成我們近代落後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這兩項制度。
總而言之,中國近代如此衰落的原因主要就是重農抑商和科舉制度這兩項制度的原因!
『玖』 (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自秦以來二千年,皆專制黑暗政體之歷史也」……或告之曰
(1)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或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2分)核心觀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切弊端的根源。(2分) (2)中國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在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抵禦外來侵略,加強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封建經濟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4分) (3)類型: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2分)不同:古代希臘選舉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的選舉是間接民主;古希臘的選舉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近代西方的選舉實質是資產階級民主。(4分) 歷史意義: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秩序,促進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的發展。(2分) (4)言之成理即可。(2分)
『拾』 歷史題尋找
七年級上期末材料分析題
一、材料分析題:
1、材料一:漢興,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鈞駟(四匹毛色相同的馬),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史記 平淮書》
材料二:(漢文帝)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 ——《史記 孝文本紀》
材料三:(漢景帝)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
——《漢書》
材料四:(漢武帝)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 平淮書》
(1)西漢初年,國家的經濟狀況是怎樣的?答:經濟蕭條,國家貧窮。
(2)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重視什麼?因此漢初出現了什麼局面?
答:重視農業。 漢初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3)漢武帝時期,國家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什麼局面?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即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外交原因或措施)
答: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①政治原因: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封國越分越小。
②經濟原因: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③思想原因: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設太學。
④軍事原因: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⑤外交原因: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4)漢武帝時期這一局面的出現在歷史上有什麼作用(或者說有什麼意義)?
答:漢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西漢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2、材料一:他命大將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並把內地民眾移居到那裡墾田戍邊。後來,為了抵禦匈奴又修築了著名的萬里城防。
材料二:公元前一世紀,歐洲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到後來,身著中國錦衣綉服,稱為羅馬上層社會的風尚。
材料三:「武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戶之。宣帝改曰都護。」……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並復役屬匈奴。匈奴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建武中,皆譴使求內屬,願請都護。……永平中,北虜乃脅諸侯共寇河西郡縣,城門晝閉。十六年,明帝乃命將帥,北征匈奴,……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復通焉。…因以超為都護……。於是,五十餘悉納質內屬……。 ——引自《後漢書·西域傳》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他所修築的萬里城防的起止點是哪裡?
答:指的是秦始皇。 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2)材料二中提到的時間,在這個時期中國是什麼朝代?中國的「絲袍」是通過什麼通道轉運到當時歐洲的?誰為它的開通作出了重要貢獻?(答:西漢。絲綢之路。張騫。)
(3)材料三中「武帝」,「北虜」各指誰?「都護」指的是什麼?「宣帝改曰都護」是那一年的事?此「都護」的職能如何?它的設置有何意義?
答:「武帝」指的是西漢的漢武帝。「北虜」指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
「都護」指的是西域都護。公元前60年。職能是總管西域事務。
它的設置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稱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以超為都護」是指什麼事? 答:東漢時期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
(5)秦漢與匈奴的關系分別是怎樣的?漢朝時為什麼有變化?
答:秦朝時期是戰,漢朝時期是「和——戰——和」。
漢朝初年,國力較弱,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公元前一世紀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主動與西漢和親。
3、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耕魚,或火耕而水縟,……不待賈(買賣)而足……無積聚而多貧。是固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摘自《史記 貨殖列傳》
材料二: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
(1)上述兩段材料分別描述的是什麼時期什麼地區的社會景象?
答:材料一描述的是漢朝時期江南的社會景象。材料二描述的南朝時期江南的社會景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對江南的描述有何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
答:材料一描述的江南,人煙稀少,耕作方式落後,商品交換很不發達,貧富分化的程度業也很低。
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卻非常富饒,如果是豐收之年,僅一年收獲的糧食就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
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在於,漢代的江南尚未開發,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已逐步得到開發。
(3)材料二反映的情況和材料一相比較發生了什麼變化?促成這種變化的主觀原因是什麼?還有哪些因素?(或者說客觀原因是什麼?)
答:西漢時期,江南經濟較為落後;魏晉以後,江南地區逐步得到開發。
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觀原因是:北人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了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其他的因素還有: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③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4)這一變化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答: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4、材料一:帝乃諭群臣曰:「今者興發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後?朕世居幽州,欲遷中土,苟不南伐當遷都於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時舊人雖不願內遷,而憚於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資治通鑒》
材料二:一日,元宏在街上見有婦人身穿鮮卑服裝,就責備尚書元澄沒有盡到職責。元澄說:「現在穿鮮卑服的人已經不多了。」元宏不滿地說:「你是不是想讓全城的人都還穿鮮卑服啊?」
材料三:魏主下詔:認為「北方人把土地稱為拓,後人又稱為跋。北魏的祖先是黃帝的後代,所以稱為拓跋氏。土地是萬物的根本,所以我們應當改姓為元氏。
(1)材料一中的「帝」和材料二中的「元宏」及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誰?材料一中的「帝」決定做什麼?為什麼?
答: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材料一中的「帝」決定遷都洛陽。
因為①原來的都城平城,那裡氣候乾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
②位置偏北,不利於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
③也不利於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2)材料二中元宏為什麼要責備元澄沒有盡到職責?
答:因為北魏孝文帝規定北魏政權的官員及親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3)材料三中的詔令提出了什麼措施?提出這一措施的依據是什麼?提出這一依據的意圖何在?
答:鮮卑族改用漢姓。依據是:北魏是黃帝的後代,土地是萬物的根本。
意圖是:為了加強同漢族的聯系,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
(4)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是歷史上的什麼事件?有關這一事件的措施還有哪些?這一歷史事件有何影響?
答: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還有:①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③採用漢族的管制、律令。④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影響: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5、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醫葯、占卜和種植等書,其餘一律集中焚毀。他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用。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閱讀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內容在歷史上被稱為什麼?答:焚書坑儒。
(2)秦始皇這樣做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危害?答:加強思想統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3)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什麼建議?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漢武帝這樣做目的是什麼?答:統一言論和思想。
(5)試比較兩位皇帝做法的異同點?
答:兩個事件的目的和實質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都是文化專制主義的表現。兩個事件的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對其他的思想文化進行極粗暴野蠻的破壞,結果並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的滅亡。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促進大同一的形成與鞏固。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請回答:①這首詩的作者是誰?答:曹操。
②"烈士"指什麼?答:指懷有雄心壯志的人。
③"壯心"在這里指什麼?答:"壯心"指統一全國。
④作者最偉大的功績是什麼?他為什麼能有如此的作為?
答: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軍閥割據的局面。他能統一北方,是因為他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佔了優勢,招賢納士,重視人才。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在軍事上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7、閱讀材料
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
——《資治通鑒》
⑴上述內容反映了什麼時期哪位皇帝的歷史事實?答:北魏、孝文帝。
⑵這位皇帝進行改革有哪些措施?答:遷都洛陽;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與漢人通婚。
⑶有人認為他的漢化不值得肯定,改革加速國家民族衰亡。你同意么?為什麼?你怎麼評價他?
答:不同意。因為評價孝文帝改革應以其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歷史前進,是否有利於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為標准,不能以某個民族「衰亡」來論道。他的漢化加速民族融合,為中華民族利益著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應該充分肯定。
二、辨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
吳起變法後,秦國實力最強,不斷兼並鄰國土地。公元260年,秦巨鹿之戰後,其他六國無力抵禦秦國進攻。公元前230年先後兼並趙、魏、韓、楚、燕、齊,建立統一國家。而後秦王採用「皇帝」稱號,在中央設立宰相、太尉、御史大夫,由皇帝任命;在地方設立郡守、縣令,由上級任命。國家通過中央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人民徵收賦稅,,此後歷代王朝基本沒有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
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錯誤並改正
例:錯誤 吳起變法 改正 商鞅變法
⑴錯誤 __ 改正__ 公元260——公元前260
⑵錯誤 __ 改正__ 巨鹿——長平
⑶錯誤 __ 改正__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⑷錯誤 __ 改正__ 趙、魏、韓——韓、趙、魏
⑸錯誤 __ 改正__ 宰相——丞相
⑹錯誤 __ 改正__ 上級——皇帝或朝廷直接
⑺錯誤 __ 改正__ 沒有——去掉
2、閱讀下列材料
三國時期,政局混亂,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強勢力趁機擴充實力,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集團。。在軍閥混戰中,曹操脫穎而出,政治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經濟上,實行均田令,增強了經濟實力;軍事上。200年,曹操打敗袁術,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最終統一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接著,曹操揮師南下,企圖一統全國。206年,曹軍與孫劉聯軍,決戰與官渡,曹操敗走華容道,再也無力南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植廢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曹魏」。有古人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評價曹操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錯誤並改正
例:錯誤:_三國時期_ 改正_東漢末年_
⑴錯誤: __ 改正__(均田令-屯田) ⑵錯誤: __ 改正__(袁術-袁紹)
⑶錯誤: __ 改正__(赤壁之戰-官渡之戰) ⑷錯誤: __ 改正__(長江-黃河)
⑸錯誤: __ 改正__(206-208) ⑹錯誤: __ 改正__(官渡-赤壁)
⑺錯誤: __ 改正__(曹植-曹丕) ⑻錯誤: __ 改正__(曹魏-魏)
與中國歷史上勸農制度的本意閱讀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發布:2021-03-15 14:26:09
瀏覽:2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發布:2021-03-15 14:24:30
瀏覽:22
郵政歷史故事
發布:2021-03-15 14:21:13
瀏覽:57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