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7年最新人教版中考世界歷史的重要國際會議有哪些
重要的國際會議
1.巴黎和會:
時間:1919年,參加國:一戰的戰勝國,主要由英法美三國操縱會議,
內容:同戰敗國媾和;中心是處置德國;簽訂了對德、奧、匈、土的和約, 作為戰勝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佔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英法無視中國利益,公然支持日本。
影響:建立凡爾賽體系,調整帝國主義在歐洲的矛盾,改變了歐洲和中東的政治格局。
2.華盛頓會議,
背景:一戰前後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發生沖突,也威脅到英國在東亞的利益。為了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掀起海軍軍備競賽。
目的:緩和它們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
召開:1921—1922年,美、比、英、中、法、意、日、荷、葡九國代表在華盛頓召開。 簽訂《九國公約》,實質上是要挾中國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
影響: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自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了「華盛頓體系」。
3.慕尼黑會議:
時間:1938年;
參加國:英、法、德、意;
內容: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強割捷克的蘇台德地區給德國;
影響:縱容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綏靖政策達到頂峰,不利於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早日建立。
4.雅爾塔會議:
時間、地點:1945年於蘇聯的雅爾塔;
與會國: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
內容:(1)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德國民主化。(2)准備在戰後建立聯合國。(3)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影響:加速了德國的滅亡;為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評價:會議背著中國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更是綏靖政策又一次發展到高潮的標志。
5.亞非會議:
背景: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紛紛建立,亞非國家之間出現聯合反帝反殖的新局面。
時間、地點:1955年於印尼的萬隆。
影響:亞非會議所反映的團結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6.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首腦會議:
召開: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領導人鐵托、尼赫魯和納賽爾德推動下,1961年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
意義: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台。
初中書上主要就講了這幾個會議,高中的相對來講太深了點。
『貳』 2017年中國的成就
1、1月5日:中國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發射成功
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抓總研製,是我國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廣播試驗衛星,主要用於衛星通信、廣播電視、數據傳輸等業務,並開展多頻段、寬頻高速率數據傳輸試驗驗證。
2017年1月5日23點18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送入預定軌道。這也是長征火箭第245次發射。
2、1月20日:中國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實驗成功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所牽頭研製的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載荷是2012年在中科院支持下啟動,2016年8月16日實驗載荷搭載「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2016年12月28日至2017年1月15日開展了首輪在軌測試,實現了星地距離1000公里以上,低仰角(20度左右)情況下,下行單路通信速率5.12Gbps,並成功進行了圖像傳輸,圖片清晰;同時也進行上行PPM調制直接通信,通信速率20Mbps。
星地相干激光通信載荷總指揮陳衛標介紹,這是我國首次開展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試驗,在軌測試的完成,表明該載荷已具備持續開展雙向激光通信實驗的能力,對我國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技術來說,具備里程碑的意義。
3、4月12日:中國實踐十三號衛星發射成功
實踐十三號衛星是中國首顆高軌道高通量通信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研製。這顆衛星首次應用Ka頻段多波束寬頻通信系統,信息傳送能力大大增強,其通信總容量達20G以上,比以前有十倍左右的提升。
4、5月1日: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建成開放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位於上海世博會浦西園區D09地塊,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將全面綜合地反映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盛況,同時介紹1851年以來世博會歷史及2010年以後各屆世博會的情況,並為與世博會相關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2017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5、5月5日:中國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
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於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
『叄』 《社會學概論》第36世界社會學大會在中國召開。
2014年7月13—19日,第18屆世界社會學大會在日本橫濱召開。大會期間,中國社會學會、中專國社會科學院社屬會學研究所、日本社會學會和日中社會學會在橫濱於7月15日共同主辦了「中國日——中國改革與社會轉型」論壇。此次論壇分為「中國的改革與社會治理」、「社會轉型與結構變遷」和「社會轉型與社會流動」三個專題。13位中國社會學界的知名學者受邀在論壇上宣講論文,來自世界各地的150多名社會學者參與論壇討論。
不存在多義詞,主要是以論壇形式為主,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召開的記錄,應該是中國的國情較為特殊。
『肆』 在中國舉行過哪些世界級大會
奧運會,殘奧會,世博會……
『伍』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歷次召開
歷時8天的第19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於8月13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2000年正值奧斯陸建城1000周年紀念,大會閉幕的周末,市民傾城上街慶祝,載歌載舞,盛況空前。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中國歷史學會於1980年申請參該組織,並應邀參加同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15屆大會。今年的大會因在世紀之交召開,參加者特別踴躍,據雲達兩千人。大小會議(主題大會、專題討論會、圓桌座談會、報告會)不下一百餘次,使人應接不暇。 大會組織的三個主題報告吸引了眾多聽眾:第一個題目是「全球史(世界史)的概念與方法論」,下分兩個副題:1、世界史是否可能?2、數世紀來各大洲之間的文化交流。第二個題目是「千年的時間與歷史」,下分兩個副題:1、時間的構建與區分,2、千年運動與對未來的幻想。第三個題目是「歷史的用途與歷史學家在歷史中的地位」,下分三個副題:1、近代以前歷史的應用和濫用與史學家的地位,2、
近代社會中歷史的工具化與史學家,3、近代史學的批判功能。 專題討論會也很有特色,共分20個專題,如20世紀史學的評估;記憶與認同;各種社會如何構建與處理其過去;科學發明(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接受);司法理論與實踐;歷史中的伊斯蘭社會;傳教、現代化、殖民與非殖民化;宗教與性別;家庭結構與人口統計——歐亞社會比較;區域與區域化;自古至今的寫作與閱讀習慣;環境史的最新發展;16至20世紀知識交流的方式等等。 圓桌座談會的題目更多:傳媒革命,歷史教學,歐洲與非歐洲法制的交遇與對抗,性別、種族、排外與民族主義,疾病史,檔案的公開與共產主義史(1990—2000),50年來冷戰史著作評議等,充分反映了近年來國際史學界注視的方向。 英國歷史學家奧布萊恩就第一個主題「世界史是否可能?」所作的報告,對我們了解西方學界對世界史研究的新趨勢和存在的問題頗有幫助。 「世界史是否可能?」這個問題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幼稚可笑的。但在西方歷史學界看來,世界史確實還是一門有爭議的學科,何況擺脫「西方中心主義」對他們大多數歷史學家來說比對我們困難得多。不過近一二十年來情況有了轉變。奧布萊恩教授首先從史學史發展的角度列舉古代的希羅多德、司馬遷,中世紀的奧羅息斯、奧托主教,近代的伏爾泰和哥丁根學派,到當代的麥克尼爾、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世界史著作和觀點,認為他們代表了擴大歷史研究領域、重視其他文化和民族的世界史學傳統。 有些後現代主義者顧慮「全球史」的復興會重新突出西方在科技、軍力、經濟發展的超前性。奧布萊恩指出,這種顧慮也不是沒有根據,因為不少歷史學家仍被幾個不正確的觀點所誤導:一是認為歐洲在19—20世紀在科技和經濟的領先地位可以追溯到1815年以前若干世紀;二是認為歐洲的政治、法律、文化遺產對促進其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特別有利(即所謂「特殊論」);三是認為亞洲人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不利的環境下,這種生態實際長期束縛和阻礙著亞洲的經濟發展。這就是說,西方在歷史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是由於它的「特殊」條件,是東方所望塵莫及的。這些片面的觀點近年來遭到了東西方歷史學家
的批評和駁斥。 最後,奧布萊恩預測:歷史比較方法和跨文化的國際交往研究將是21世紀世界史學的主要風格,只要處理得當,這兩種方法「定能加深我們對異質文化的了解,滿足全球范圍內一體化和相互依賴的要求,並且促進對各民族、團體、文化在歷史上豐富多彩的貢獻的理解和贊賞」。 2005年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在歐洲和美國之外的國家舉行。雖然這次大會是在澳大利亞的悉尼舉行,而不是在亞洲等發展中國家舉行,但是會議的組織者明確表示,這次大會在澳大利亞舉行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表明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對第三世界國家歷史研究的重視。這次會議的選題也反映了世界歷史學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反映發展中國家與現代化關系的歷史 。
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確定了三大主題,即歷史上的人與自然,神話與歷史的關系,戰爭、和平、社會與歷史上的國際秩序。這三大主題體現了對傳統課題的重視,更強調了當今時代的需要。「人與自然」包括了生態史、環境史等內容,是目前備受關注的問題;「神話與歷史」則包括了大量的傳統基礎課題,目前大量的考古材料和解密材料,對研究傳統未解的歷史之謎提供了研究的基礎;「戰爭、和平、社會與歷史上的國際秩序」既包括了傳統課題,更包括了當今時代提出的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新研究課題。
這次大會非常重視亞非拉國家的歷史。在大會組織的6個專題討論會中,除一個是研究1000—2000年中歐在東西方歷史中的地位外,其他都是研究亞非拉國家歷史的題目。其中關於對中國歷史與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大會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分論壇,足見大會組織者對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視。 簡介
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於2010年8月22—28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是由國際歷史學會主持的,每五年舉辦一次,是全世界歷史學家的盛會。建設世界史學科,必須加強國內外世界史學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史學會是國際歷史學會的國家會員,按照慣例,中國史學會決定組織中國史學家代表團出席這次大會。 這次大會確定了三大主題:帝國的衰落;作為文化的城市;宗教與權力 。
另外,還有21個專題討論會。議題分別為個人傳記與微觀史;征服與人口學;誰擁有歷史?過去與現在的史料;非洲的殖民帝國與文化混雜;變化中的旅行文化;移民;現代歷史中自由與不自由的勞工;跨文化視野中的書籍;20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國家建構;消費社會與經濟變遷;「我們吃,我們穿,故我們存在」:歷史中的食物與服裝;信貸的社會史;民族認同與對霸權的記憶;邊疆與邊界;歷史與人權;性暴力:歷史、文化與表述;新共和國:19世紀拉丁美洲的國家建構;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中的高等教育;前現代時期南亞與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通向一種世界史?全球化世界中的社會政策與政治;作為歷史要素的情感:古代世界的感知與感情。
15個圓桌會議。主題分別為奴隸制;歷史學與倫理學;18世紀之前的寬容;關於殖民化的相互沖突的記憶;古代與中世紀的天文學和占星術;世界的形象:為世界繪制地圖;歷史學存在一種全球方法嗎;參見專題21;死亡的權利;公共空間概念的使用;城市暴力;古代與中世紀的種族多樣性、文化交流與認同;口語文化與書寫文化的沖突;集體認同的女性圖像表達;婦女與學術文化。
10個聯合討論會。議題分別為性別與教育;城市、知識與傳媒;歷史上的人文主義;歷史編纂的政治史;圖像、大眾傳媒與歷史;民族史與歷史學的全球化;作為創新政治模範的小國家;體育運動中的國際關系:歷史編纂學的趨勢與新挑戰;現代史中的空間概念;從古代到現今的貿易與文明。
4個特別討論會。議題分別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項目的歷史;倫理學、歷史研究與法律;中國、印度和日本的現代化:一項比較研究;歷史視野中的世界形象。4個特別討論會中,其中第3項「中國、印度與日本的現代化:一項對比研究」是中國史學會建議的,由中國史學會主持。
此外,還有國際史學會22個分支機構召開的各種討論會。按照規定,專題討論會的主持國學者不能超過三人,需要多個國家學者參加。其他各種場次的討論會也需要中國學者出席。
李伯重在開幕式上作基調報告
應歷史科學國際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Historical Science)秘書長Jean-Claude Robert教授的邀請,清華大學歷史系和國學院教授李伯重出席了2010年8月22-28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 CISH2010),並在開幕式上做了題為「Water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的基調報告(keynote speech)。李伯重教授是第一位在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開幕式上做主題報告的中國學者 。
首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於1923年在布魯塞爾舉行,隨後歷史科學國際委員會1926年5月15日在日內瓦成立,這是歷史學科最重要的國際組織。我國的中國史學會於1982年加入了該組織,成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參加此次大會的學者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來自世界各國。中國史學會派出了由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教授、秘書長陶文釗教授率領的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大會,並成功地獲得了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主辦權(將於2015年在山東濟南舉行)。陶文釗教授還當選為歷史科學國際委員會執行局成員。
今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開幕式講演的主題是水與歷史。開幕式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Muziektheater Amsterdam)舉行,做主題講演的學者有李伯重(中國)、Ibrahima Thioub(塞內加爾)和Jean-Claude Robert(加拿大)三位歷史學家。
本次大會舉行的討論會(session)有122場,其中大會組委會提議組織的特別討論會(special session)有兩場。在這兩場特別討論會中,一場是李伯重教授與日本學者友部純一教授、印度學者Prasannan Parthasarathi教授合作組織並主持的「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dia and Japan: a Comparative Study」。五十餘位各國學者參加了這場討論會,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教授、印度加爾各答發展研究所所長Amiya Bagchi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蘇基朗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學松浦正孝教授等學者作了報告。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經過大會陳述、執行委員會投票等程序,最終以36票支持、8票反對、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在中國山東大學舉行的議案 。
2009年初,中國史學會分析討論後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影響深遠;全球經濟危機時期,中國恢復經濟發展的實力和信心,更是鼓舞著全世界。中國的發展顯然為申辦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創造了充足的條件,因而,中國史學會應在2010年召開的第21屆大會上,正式申辦2015年的第22屆大會。
中國史學會在討論有關申辦設想時認為,第22屆大會如能在中國舉行,山東濟南及山東大學應成為首選的舉辦地。山東是孔孟故鄉、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山東經濟的發展也一直處在全國的最前列。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許多領域的研究居國內乃至國際學術界前沿。請各國歷史學家到山東來討論歷史文化問題,可以使他們通過山東正確地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山東、宣傳山東,為山東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過渡創造國際輿論。2009年2月6日,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在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育濟的陪同下,專程拜會了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海鵬先生(現為中國史學會會長),雙方座談後議定:擬申辦的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在山東大學舉行。
積極申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意義十分重大,這既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機遇,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屆時,全世界的2000多名頂尖級史學家齊聚濟南,也將是山東的一大文化盛事,不僅將極大提升山東省和山東大學的國際影響力,極大提升齊魯文化和孔孟儒學的影響力,同時,對開拓山東的旅遊市場,推動山東經濟走向世界,也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因而,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務院以及山東省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姜大明省長親筆簽發了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執行局和執行主席的個人信函。
近一年來,在中國史學會的領導下,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中國史學會秘書處緊密合作,扎實推進申辦的各項准備工作,先後完成了相關申辦陳述文件編纂,相關宣傳視頻和宣傳畫冊的製作等。今年7月12日,徐顯明校長在北京與張海鵬先生等舉行最後一次申辦工作會議,就申辦工作的各項具體事宜進行了周密安排。
8月21日—28日,中國史學會代表團共18人前往阿姆斯特丹,參加了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並成功地完成了第22屆大會的申辦工作。山東大學王育濟、姜生教授做為中國代表團的代表全程參與了大會的各項活動,並在8月24日中國代表團舉行的招待酒會上,向各國代表團團長和國際史學會執行局各位執委,著重介紹了山東省濟南市和山東大學的相關情況,回答了相關問題。在這次招待酒會上,山東大學設計製作的《山東o濟南o山東大學: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申辦地》的大型畫冊,受到歡迎和好評,對8月26日的執委會投票產生了積極影響。會議期間,王育濟、姜生教授還應邀出席了阿姆斯特丹市長的招待酒會,拜會了荷蘭史學會會長布羅蒙教授。在8月28日中國代表團的總結大會上,張海鵬團長對山東大學在申辦工作中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5年之後的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開幕式、閉幕式將在山東大學新建的體育館中舉行,大會的主會場和大部分分會場將設在山東大學的各個校區;屆時,預計會有2000名以上的外國史學家參會,山東大學將有眾多的學生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大會。
『陸』 中國2017年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交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開始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交通法》是為了加強國防交通建設,促進交通領域軍民融合發展,保障國防活動順利進行制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16年9月3日發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是為規范、引導境外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境內的活動,保障其合法權益,促進交流與合作制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16年4月28日發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國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發射成功
2017年1月5日23點18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送入預定軌道。這也是長征火箭第245次發射。
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抓總研製,是我國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廣播試驗衛星,主要用於衛星通信、廣播電視、數據傳輸等業務,並開展多頻段、寬頻高速率數據傳輸試驗驗證。
3、福州地鐵1號線一期全線運營
福州地鐵1號線(Fuzhou Metro Line 1)是福州地鐵的第一條建設開通運營的地鐵線路,於2016年5月18日開通南段(三叉街站-福州火車南站站),2017年1月6日開通北段(象峰站至三叉街站)。
福州地鐵1號線起於象峰站,途經新店、鼓台核心區、倉山、東部新城等組團,連接城北商務中心、福州火車站、省政府、台江商務中心、倉山城市副中心、福州南站、南台島東部行政商務中心等重要結點,止於福州火車南站站,大致呈南北走向。
4、中國交通廣播正式開播
中國交通廣播是由交通運輸部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打造的國家級交通廣播,在原有的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下升級改造為中國交通廣播。中國交通廣播已於2017年1月1日正式開播。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15套廣播節目。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簡稱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3日-13日在北京召開。
主要議程是:聽取和審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等;列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聽取並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及其他有關報告,討論民法總則草案。
『柒』 2017年我國召開哪些重要會議
按照時間順序:復
1,制2017年1月10日,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2,2017年2017年3月3日-1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3,2017年3月5日-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4,2017年6月29日到30日,第一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召開。
5,2017年8月1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在北京召開。
6,2017年9月3日-5日,2017金磚國家峰會,在廈門召開。
7,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網路-第一屆世界智能大會
『捌』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大會簡介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始辦於1900年,每5年舉辦一屆,至今已舉辦了21屆(世界大戰期間未能舉行);每屆參會的各國歷史學家都在1500—2000人之間,是世界歷史學家的盛會。此次在荷蘭舉行的第21屆大會,參會國家100多個,正式注冊代表近1600人,另有部分自由參會人員,總人數超過了2000人。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從未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舉辦過。20世紀30年代,胡適等人曾以個人身份出席過大會。20世紀80年代,在胡喬木同志的提議下,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國史學會以國家會員的身份加入國際歷史學會的報告。此後,中國史學會組團參加了1985年的第16屆(團長劉大年,成員有季羨林等18人)以及此後的歷屆大會。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並取得北京市政府的正式支持,中國史學會代表團曾在加拿大召開的第18屆大會上,正式提出2000年在北京舉辦第19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申請,但因種種原因,這一申辦議案沒有被通過。
當前世界各國的歷史研究各有側重,但仍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世界歷史學界每五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這是一個學術會議,參加者有附屬於大會的各相應的專業委員會,如現代歐洲史研究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學會等會員,以及對大會感興趣的世界各國學者個人。會議的承辦者,過去主要是歐美國家,因此長期以來每屆大會的主題主要反映歐美國家學者的研究情況,缺乏反映研究第三世界國家歷史的選題。但是隨著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越來越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玖』 2017年在中國哪個省召開了世界歷史學大會
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2017年10月13至15日在成都舉行。
本次年會由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世界中世紀史專業委員會、四川師范大學聯合主辦,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承辦,《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協辦。學校黨委書記丁任重教授出席大會並致辭。
參會代表共計90餘名,分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50多所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等相關研究機構,以及《世界歷史》、《史學集刊》、《四川大學學報》、《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商務印書館等媒體和學術出版單位。代表中包括多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委。
本次年會主題是「中世紀各主要文明及關系研究」。大會開幕式由我院世界史學科負責人許曉光教授主持,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會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天津師范大學侯建新教授,分別致開幕辭或者作總結講話。
學校科研處處長何詣然教授、《四川師范大學學報》主編凌興珍編審、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院長汪洪亮研究員參加了開幕式。
大會由開幕式、大會發言、分組討論、總結大會和閉幕式等五個環節組成。代表們分為4個小組,圍繞歐洲文明中的政治、法律;歐洲文明中的經濟、社會;歐洲文明中的思想、文化;其他主要文明及文明間關系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和學術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