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秤的歷史

中國秤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16:24:47

1. 中國清代之前的歷史稱為什麼

是屬於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476年)專和封屬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2. 中國為什麼稱為五千年歷史呢

中國有5000年歷史,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流傳甚廣,似乎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若是細細推敲,會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釐清這些問題,對於客觀認識中國歷史,有很大幫助。

一、有文字記載的傳說時代

“5000年歷史”,其第一層含義當是5000年的文明史。如果說歷史,中國當然不止5000年。從中國大地發生農業革命算起,距今也有快10000年了。所以,5000年歷史,指的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確切來講,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算起。

(大禹,夏朝的開創者)

遺憾的是,至今沒有考古發現證明司馬遷的記載。1996年,我國開始實施夏商周斷代工程,關於夏朝的建國時間,這一工程的結論是大約是公元前2070年。

但是,我們可以提出一個以此類推的旁證,大大提高了《史記》中關於夏朝記載的可信度。這個旁證就是《史記》關於商朝歷史的記載最後被考古發現證明是真的。

3.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代稱

中國歷史上代稱:

1、華夏[huá xià]

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的自稱,以區別四方部落(四夷)。

出處: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2、中華[zhōng huá]

中原華夏大地,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出處:《敦煌曲子詞·獻忠心》:「見中華好,與舜日同,垂衣理,菊花濃。」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

3、中夏[zhōng xià]

指華夏;中國。

出處:《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呂向 註:「中夏,中國。」

4、中原[zhōng yuán]

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出處:《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5、諸華[zhū huá]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出處: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6、神州[shén zhōu]

是屬於黃種人漢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

出處:《宋史·卷四百七十六·列傳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李全上》彭義斌致書沿江制置使趙善湘曰:「不誅逆全,恢復不成。但能遣兵扼淮,進據漣、海以蹙之,斷其南路,如此賊者,或生禽,或斬首,惟朝廷所命。賊平之後,收復一京三府,然後義斌戰河北,盱眙諸將、襄陽騎士戰河南,神州可復也。」

7、九州[jiǔ zhōu]

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出處:「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詞。

4. 秤在中國的歷史和發展情況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
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5. 中國為什麼稱為五千年歷史

因為從古至今大概有5000多年的歷史,有好多朝代

6. 體重秤的歷史

體重秤的存在的最古老的證據的日期為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 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可以測量體重的標准和精度。在埃及,體重秤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878,但它們的使用可能延伸要早得多。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體重秤是由達芬奇改進和發明的。
到了20世紀40年代的各種電子設備被連接到這些設計使讀數更准確。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電子秤,實際測量的重量仍然依賴稱重感測器,壓力轉換為數字信號的小節點。近到,才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子體重秤出現。

7. 秤的發展史

秤的歷史
開放分類: 質量、量器



balance

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常見的有桿秤、台秤、案秤、彈簧秤等。①桿秤。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②台秤。承重裝置為矩形檯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台秤和電子台秤兩類。③案秤。在工作台案或櫃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普通案秤和電子計價秤兩類。④彈簧秤。利用彈簧在被測物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來測定該物體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從1毫克到數十噸。

范蠡——秤的發明者
--------------------------------------------------------------------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8. 中國歷史上的並稱 你知道這些並稱具體指的是誰嗎

孔門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專子路;文學屬—子游、子夏
儒家五聖:孔子(至聖)、顏淵(復聖)、曾子(宗聖)、子思(述聖)、孟子(亞聖)
孔孟:孔子、孟子
老莊:老子、莊子
屈宋:屈原、宋玉
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
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莊子﹑老子﹑韓非子﹑墨子

閱讀全文

與中國秤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